端午散文(通用60篇)

來源:文萃谷 2.6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説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筆一定要優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你知道寫散文要注意哪些問題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散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散文(通用60篇)

端午散文 篇1

又一個端午節到了。

清晨,熱鬧的街市熙熙攘攘,人來人往。街邊熱氣騰騰的鍋裏飄出粽葉的清香,鄉下的老農們擔着一擔擔濕漉漉的艾葉走街串巷帶着古樸的音腔吆喝着端午的清晨。

艾葉上顆顆露珠滾動着艾香,長長的艾香在都市的清晨縮短了都市人的夢,拉長了屈原的詩句,拉長了端午節濃郁的民間氣氛,也拉長了我們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民俗走廊。

於是,滿街裏充溢了艾葉獨特的香味。這是屈原的香味,這是端午的香味,這是我記憶的故鄉山裏的香味。這香味曾經帶給了我一個又一個好奇的童年,也帶來了一個又一個充滿幻想的少年。如今,雖然我年過不惑,這香味又依然一路伴我走來,深深地深深地,迴盪在我的心間;長長地長長地,迴盪在我的記憶之中。

時間過得很快,四十年的人生彈指一揮間。儘管如此,但我還依稀記得小時候過端午的情節。似在眼前的艾香中,又似在昨日嘉陵江畔的龍船舵手的吆喝聲中。

於是,我努力地向空中拋出一枚硬幣,記憶的光環便隨着那翻覆的銀光閃閃開始翻轉,翻轉成端午節中我苦澀而有趣的童年,翻轉成幾個世紀也揮之不去的故鄉的端午情節。

其實,小時候我並不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儘管依稀的記得母親曾給我們講過屈原投汨羅江的故事。但那時,在我幼小的年齡裏端午節除了艾蒿的香味外,只有粽子的香味最好。或者説在童年的記憶裏是艾葉的香味才讓我有了粽子的香味,是艾葉的香味才喚醒了我對粽子的嗅覺和味覺感。

貧窮的童年,帶給我印象最深的除了玩以外,莫過於對有好吃的東西最深情地記憶了。所以,我對於端午節的印象除了艾香外就是對粽子香味的印象了。就象我的童年對過年的印象除了爆竹硝煙的味兒外,只有家鄉香噴噴的臘肉的味兒了,其他的卻什麼也沒有。

在那個特定年代的孩子,大都是餓着肚子在百無聊賴的玩耍中度過童年的。自然,能吃上一頓飽飯是最高興不過的事了。

於是,我童年的端午節也是在盼望與守候中來臨的。只不過大人們對端午節的態度是在虔誠中迎來端午的;而象我一樣的孩子們呢,卻是盼望端午早早的到來,我們也好好的吃上幾個香噴噴的粽子了。

説實話,那時每一年除了盼望春節早早的到來外,我始終是盼望着過端午節和中秋節了。

因為在我們家裏,平時初茶淡飯都有些不濟,更談不上吃山珍海味了。於是,父親母親平時積攢一些東西,在時逢佳節時他們才紛紛把這些平時捨不得吃的東西(但今天看上去卻是再普通不過的食品了!)拿出來招待客人或者讓我們幾個小孩子解饞。這,可能是一件讓今天能吃好穿好的小孩子們感到非常費解的事情了。

然而,這確實是我童年的一部分真實寫照。

過節,是孩子們快樂的日子。過節,卻是大人們最操勞和忙碌的日子。

在端午節還沒有到來之前,父親和母親便忙開了。母親把珍藏的糯米從大瓷缸裏倒騰出來,用米盅一盅一盅的計量,然後把盛出來的糯米倒入水中浸泡。父親呢,父親卻到煤礦附近的農家毛竹林裏去採摘新鮮的竹葉拿回家來洗淨以備包粽子用。

端午節那天一早,父親便把我從睡夢中拉起來。於是,我背上揹簍跟在父親背後朝我家屋後的那一片山坡走去。

那時候,在我家鄉過端午節,家家户户都有在端午節的清晨去山坡摘割艾蒿的習慣。聽大人們講,端午節這天,大地上生長的百草都是藥,以艾蒿最佳。特別是天剛亮的時候,有夜露滋養過的艾蒿是最好不過的了。

然而,我當時不懂得這些,就是現在也是似懂非懂。至今還疑惑,為什麼每一年只有農曆五月初五的這幾天的艾蒿是藥呢?雖然費解,但我不得不承認端午節的艾蒿還真是好藥啊!

因為天剛亮的時候,採艾蒿的人並不多。我跟隨在父親的側面,父親一邊採艾蒿,一邊教我認識艾蒿。

艾蒿高大約有三四十公分吧,細細的杆子上支撐着片片艾葉,艾葉不大,無柳葉的纖弱,卻有柳葉的線條,無梧桐葉肥碩,卻有梧桐的葉脈,形狀獨特,傲然遍野。在五月初露花綻放,氣象萬千的季節裏,艾蒿是屈原的心,艾蒿是屈原的魂。

端午散文 篇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來了,嶽麓山腳下人羣歡呼,粽香四溢,淡淡的温暖漫入心頭。也許這小小的縣城裏,只有這裏才能夠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氣氛,沉睡的情緒被喚醒,來接納新型場景,無論是緬懷悼念,或者是歡悦慶賀,我都會用異常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天,因為節日的習俗已在心裏定格,這一天是個非凡的日子,這一天是對生命慰勞的日子,那一絲絲所感觸到的餘熱,也會成為內心刻骨銘心的記憶。

家家户户門頭插上了楊柳,把門口點綴得分外起眼,街道上擺滿了粽子,人們大包小包的拎着粽子,回去和家人團圓。小孩子的手腕上都繫上了五彩線,快樂蹦跳着的節奏,激活了節日的情趣。所有所有的這一切,都飄着濃情蜜意。在這柳絮飛揚、綠意盎然的季節,人們的心情是極其易感的,每個人心裏既有悲痛的一面,也有幸福的一面,悲痛是因為緬懷偉大詩人屈原,幸福的是,我們藉着端午節的名譽,又站在了一個崇上的精神境界,通過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而讓自己的靈魂也得到了昇華,這是一個真正值得留香的日子。

從文學史上來講,端午節是一個紀念屈原的日子,弘揚民族氣節的時刻,借景生情,豐富了端午的內涵。對於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我從小記憶猶新,對他轟轟烈烈的生死決擇,讓我感慨萬千,卻被迫於時局的束縛之下,透不過呼吸,但讓我惺惺相惜的卻是一個遊吟不止的靈魂,用自己的生命放出最後的吶喊,在這樣的節日裏,他和他的歷史傳奇鋪天蓋地。今天,他仍舊一身長衫,大義凜然的站在雲端,活在世人心裏。他的故事點染了人性最柔軟的一面,如果沒有對生命的思索,我們又何懼歲月的風波。他的錚錚風骨早已留在世人心中,如今又被重複的刻印了一次。如果沒有詩意的情懷,我們又怎會感受到端午節的特殊意義?如果不是那飛揚的詩章在心頭激盪,在心底沉沉作響,我們的淚水一直堆積在心窩裏,生活依舊纏繞着心靈不能順暢,我們又怎會滋生新的希望?

節日,就像一個假期,抹去之前的種種糾結,讓生命在另一個節點上重啟,正因為有這些鎖碎的儀式,才會一點點帶動起心底的那點熱氣,正因為在乎這個日子,我們才會更加執着的守護着生命的熱氣。節日的心境應該是開懷盡興的,唯有今天,那一幕慘烈的悲劇在心裏的湧動不息,讓我感受到了濃烈的鄉情,從山谷裏涓涓流來,讓我懂得了付出與舍取,讓我懂得了大愛,就算印在心裏的是深深遺憾,對這種連光陰都磨擦不平稜角,唯有一種保全的方式,那便是讓心中的感動,成就一個高貴的靈魂,成全一段千古佳話,留給世人眷眷綿綿的心理波紋,在起伏的情緒中去久久的懷念……

浮世渺渺,蒼白得只剩物慾,歷史文明的氣息早就寥寥無幾,幸好還有這樣一個節日,提醒我們去回顧歷史,觸及心中的那塊的聖地,我們便多得了幾分深沉和感慨,便多了一片開闊的精神領土。我們一路匆匆走來,卻沒有來得及回味走過的人生,沒來得及梳理那些錯落的足跡,幸好還這樣一個節日,能讓我們去觸摸傳統中的那點芬芳和幽香,輕輕閉上眼睛,節日的節奏在遠古時空中深沉的迴響,這便是獨具魅力的端午情思,蓋去了每一個平凡的日子。

端午散文 篇3

子浛,原名孫燕,青島市作家協會會員,城陽詩詞學會副祕書長,《城陽詩詞》執行主編,已發表小説《敏兒河》、《夜宴》、《分娘》。詩詞作品散見於《中華詩詞》、《時代文學》、《柳芽文藝》、《北方詩刊》、《城陽文藝》、《新視聽》、《城陽詩詞》等,散文《難忘舊日時光》獲全國徵文比賽二等獎,另有數篇散文入選《優秀文學作品選》、《新世紀華文作家文集》等。

端午前一天,母親就絮絮叨叨地囑咐父親,明天記得要早起,去南嶺樹林子那兒採七種樹頭,來去都不要與人搭話,也不要回頭。囑咐完了父親又囑咐我,明天一早起來什麼話都不要説,臉朝外坐在門檻上,等着我給你剝雞蛋吃。見父母一臉莊重的樣子,我只有唯唯諾諾地答應。

從小我就有偏頭疼的毛病,不知是遺傳了母親的基因還是受了別的什麼影響。尤其是夏天會格外厲害,經常會無緣無故地暈倒。為了給我治病,母親到處打聽偏方,聽説用蜂蜜蘸饅頭吃有效,就千方百計地買來蜂蜜讓我蘸饅頭。偏偏我極討厭吃甜食,所以每次看見母親蒸饅頭(那時生活還很艱苦,主食還是以地瓜和玉米餅為主)就如臨大敵。好在,母親又打聽到了新的偏方,説是在端午這天用七種樹頭煮雞蛋吃就可以根治偏頭疼。雖説禁忌有點多,但為了給我治病,父親和母親是不怕麻煩的。

端午這天,天還未亮父母就起牀了。兩個人誰也不説話,各人忙各人的事情。父親帶着鐮刀去南嶺砍樹頭,母親在家裏生火燒水。等我起牀的時候,雞蛋已經煮好。我迷迷糊糊地坐在門檻上,吃着母親遞過來的雞蛋。一個之後,我就想打退堂鼓,剛要説話,就被母親嚴厲的眼神止住了。不知道父親採的是些什麼樹,只知道經過這種方法加工出來的雞蛋有一種奇怪的味道,簡直是難以下嚥。勉強吃了兩個,我就説什麼也不想再吃了。母親無法,只得開口説道,好了。見母親先開了口,我像得了特赦一般撒着歡地跑了出去。

姥姥家和我家只隔着一條窄窄的衚衕,剛才坐在門檻上的時候我就聞見粽子的香味了。我一溜煙地跑過去,還沒進門就喊了起來,姥姥,可以吃粽子了嗎?姥姥笑呵呵地説,可以吃了。我掀開鍋蓋,只見鍋裏密密麻麻地擺滿了粽子,心裏就湧上了許多滿足和興奮。

我們這兒的粽子和別處不同,是用地地道道的棕葉包的。那時候,山嶺上有很多棕樹,樹葉是心形的,而且還有一種淡淡的馨香,用來包粽子最合適不過了。姥姥心靈手巧,包的粽子個大餡多,又好看又好吃。包粽子之前要把各種原料放在水裏浸泡六七個小時,這樣米才能壓得實,棕葉才能包得住,麻繩才能捆得牢。粽子"吃"大火,需要在鍋裏煮上整整一夜。姥姥在鍋裏添滿水,架起柴火猛燒,為了讓米更軟糯,姥姥有時半夜還要起來再添一次柴。

之所以會有滿足和興奮,是因為在我的心裏,始終有一種粽子情結。小時候,我們過端午節是不吃粽子的。第一次吃粽子是在同學家裏,那天我去找她一塊上學,她的奶奶遞給我一個黑乎乎的東西。我猶豫着不敢接,因為這東西實在醜陋——一道道麻繩纏着幾片樹葉包裹成的三角形的東西,也不知道里麪包的是什麼。見我不敢接,同學就熱情地幫我剝去葉子,鼓動我嘗一下。這一嘗我就停不下來了,我從來不知道世間竟有如此好吃的東西。一個粽子很快就下了肚,我的饞蟲卻被勾出來了。整整一天我都有些魂不守舍,眼前始終晃動着粽子的影子。回家後,我跟姥姥説了這件事,並且無限神往地説,咱傢什麼時候也能包粽子就好了。可是,那時候尚在解決温飽線上徘徊,家裏哪有閒錢買糯米呢?從此,每年我都會熱切地企盼過端午節,也熱切地企盼能夠吃上粽子,是想吃多少就有多少,可以撐到爆的那種吃。

終於可以吃粽子了,我沒有耐心一圈圈地解麻繩,乾脆一禿嚕把麻繩擼掉,再一層層地剝掉棕葉,綠瑩瑩的糯米(被棕葉染的)如凝脂美人呈現在眼前,紫瑩瑩的花生則如鑲嵌在美人頭上的寶珠。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甜、軟、糯各種滋味相繼襲來,讓人越吃越愛吃,吃了還想吃。姥姥就笑,別撐着了,下頓再吃,鍋裏還有很多呢。那時,才算明白了什麼是"吃着碗裏的,看着鍋裏的"。擔心呀,害怕呀,眼看着鍋裏的粽子一個個進了別人的肚子,心裏恨不得自己多長几個肚子,也好多盛進去幾個粽子。

那時候,我們不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只知道這是一個懸艾草、吃粽子的節日。還知道"端午不霧",如果這一天天氣晴好就預示着是個好年成。反之,則會失落很久,總覺得這天的霧給生活蒙上了陰影,害我們的莊稼沒有好收成。後來,慢慢地知道了屈原,知道了南方還要賽龍舟。再後來,才知道端午節早在屈原自沉之前就已經有了,不過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再再後來,姥姥和父親相繼去世,每次想起這個節日,心裏就會湧上莫名的憂傷。現在,就算花再多的錢也買不到姥姥親手包的粽子了;現在,誰還會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去黑乎乎的樹林為我採七種樹頭呢?

端午散文 篇4

每逢五月,童年在鄉村過端午的情景總會在腦海突然呈現,清晰而閃亮,也許確實是太有趣的緣故罷。

鄉村裏看重過節,一大早母親已將粽子煮好,廚房裏瀰漫粽葉與糯米的清香。她早早叫醒我們,説梔子花正開得旺氣哩,這話讓我們一下子睡意全無,五月的鄉間本已妙不可言,而清晨摘梔子花太令人激動啦,我們兄妹幾個簡直是賽跑一般衝向山間田野。

橘紅色的朝霞在湛藍天空,山灣裏秧苗葳蕤,田埂上油亮光澤的桑樹立於豆苗間。鄉親早起問好的談笑聲不斷從空際間傳來,我們扒開帶露的豆葉和青草,飛快去山腳下野棕叢旁找那棵梔子樹。目光循着清香,只見新鮮的梔子花在樹枝丫上恬然安靜,潔白美麗。梔子花樹和田裏秧苗上不斷有露水滴答滴答落下,象是親密私語。我們熟稔地摘着花,爭搶着,哥和姐動作快,盛開的梔子花三下兩下被他們摘完,我和妹只搶得了一些花骨朵。他們分了幾朵給我們並忍着笑説:“花骨朵還要巴適點,説不準能開一個多星期呢”,如此這般,我和妹才由生氣變得歡喜起來。

母親穿起一串串梔子花,掛在屋中的木窗上,把花骨朵放在水缸裏,清淡花香和着粽香成了端午的氣味。直到如今,每逢五月,那香味便從時光的罅隙裏穿越而來,縈繞不絕。

鄉間的粽子簡單味美,尤其是不加任何輔料的糯米粽,剝開粽葉,亮白如玉,把母親研磨得釅釅的紅糖水淋在上面吃,清甜的味道瞬間充溢於脣齒間。

吃完早飯,上山採草藥。陽光好,風習習,杜鵑鳥在山與山間唱和,樹木草葉明亮,溪河流水泛光,我們和母親一路採集着野薄荷、艾草、野菊和金銀花藤。“五月遍地是草藥咯”,總有鄉親樂呵呵地從家中跑出來幫着我們一起找,一直尋到村頭河邊,去到深深的河灣裏。河邊那些竹叢下,一簇簇的蒲草在河水的凌凌波光下油綠生輝,母親和鄉親一起彎腰嚓嚓地割起來,她們動作熟稔如收稻割麥,濃濃草藥香順河瀰漫經久不散。

吃午飯時,教書回來的父親興高采烈地端起一杯雄黃酒説:“‘惟有兒時不能忘,持艾簪蒲額頭王’,不過雄黃是有毒的,現在只能給你們表示一下囉。”邊説邊沾上一點雄黃酒彈在我們身上,雖年幼無知但我們也感覺出了一種特別的隆重,飯畢就會和祖母一起認真將雄黃酒灑向屋角,説是驅蛇去蟲。

晚間我們用草藥水沐浴之後,父親還會給我們講屈原、伍子胥的故事以及與雄黃酒有關的白蛇的傳説,念念不忘的故事讓我們整晚爭論不休徹夜不眠。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要去後山上找白色的蛇,不過一直沒有尋到。

年歲稍長,過端午是去鄉間小城五通橋看劃龍船比賽。

那時河岸樹木新葉覆枝,河水飽滿潤澤。人人喜氣笑臉,都像一夜間長足了精氣神。四鄉八村趕來看熱鬧的人越聚越多,有人因為太擠而掉入河中濕了衣褲,或是有人互相打水仗,人羣就陣陣起鬨、玩笑,那種熱鬧開心勝於年節。隨着一聲槍響,河面上一支支龍舟如離弦之箭衝向目標水域,鼓點聲聲,百船競發,彩旗飄飛人頭攢動的沿河兩岸,助威吶喊聲響成一片。

龍舟賽後的壓軸戲“搶鴨子”更是讓人捧腹不已,記憶猶新。

組織者將幾百只鴨子分散放入河中,五六十支龍舟游魚般穿梭,忽左忽右追逐鴨子,一名水手本已看好鴨子位置,凌空飛躍扎入水中,原本以為是囊中物的鴨子突然扇動翅膀撲騰開,隨即飛快鳧水而去。幾個精壯漢子後又圍成一個圈,將一隻看似正發愣的鴨子圍起來,慢慢慢慢縮小包圍圈,可惜那鴨子是十二分的機靈,一個猛子潛入水中,大家四處找尋時,只幾秒它又神氣活現從另一個地兒冒出來,眼光炯炯,環顧而鳴,簡直猶如戲人。岸上有人急了,脱了外套一個猛子紮下去,甚至有水性好的女子也跳入河中捉鴨子,此間熱鬧景象早已讓兩岸沸騰不已,呼叫聲、喝彩聲此起彼落,歡聲震天。

如今,端午節在一些家庭中已不再隆重,但我相信端午節終究是不會被淡忘的,猶如我們對童年端午的記憶一樣不會淡去,因了它的民俗、人文以及傳統。

在城市生活久了,過節的意義被都市的繁忙沖刷得有些單薄,當我們例行請吃飯、訪親友、逛商場的時候,不覺中有一種茫然若失的感覺。“去鄉間過節!”這想法從腦中冒出的那一刻,心中就有不可名狀的喜悦。近年來,鄉村旅遊不斷升温,民宿的發展已讓“宅於鄉間”成為可能。

深層次體驗鄉村樂趣是城裏無法完成的,因為大自然的景緻與風情絕非人工能比擬,它是鬼斧神工是活色生香是百看不厭:風吹山澗崖自立,鷹擊長空雲遊動,樹抽枝條花結果,螞蟻搬家甲蟲鬥……只要身處鄉間,自然之氣便會襲你滿身滿心,大自然是一本隨翻隨新的書卷,只要用眼睛和心靈去發現,你就會對生活、對美有着豐厚的收穫。去鄉間過節吧,趣味多多,快樂滿滿。

端午散文 篇5

粽子的香味氤氲在城市的街頭巷尾,綠綠的粽葉裏包着白白的糯米,裏面還有花生核桃棗子甚至臘肉之類的食品,一看就讓人垂涎三尺。妻子買下一大串帶回家,我們一家三口就完全進入了節日的氛圍裏。

端午節的來歷有不同的版本,什麼屈原投江、勾踐練兵、曹娥跳海、子胥懸目、越族祭祀等等,這些故事中我覺得紀念屈原的傳説與城裏的端午更加契合,清清白白的粽子不就是屈原一生的真實寫照嗎?但我以為這些傳説都帶有強加的痕跡,帶有文人墨客強説愁的味道。中國農曆的節日大多與時令結合在一起,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不過是時令到來的提醒,端午又叫端陽,應該説是太陽從斜射變成了直射,紅日當空照,炎熱正式來臨,這對我們的生活將產生新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要對季節的變化引起注意,否則將受到自然的懲罰。

但是節日一旦形成就不單單只是一個時令了,每逢節日,時令的基礎上加之以親情,好比時令為弦親情為譜,人心就能彈唱出美妙的節日樂章,每個人對節日都可以有不同的情懷,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願望去表達自己心中的感慨。我覺得,那綠綠的粽葉好似濃濃的情意,潔白的粒粒糯米好似一個個純潔的願望,吃着這樣的粽子,可以任由思想和情感的野馬盡力馳騁……

家鄉的端午節母親總要做一些清涼的食物,提醒一家人在炎熱的夏季要注意避暑,食品上以素食為主,但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是喝雄黃酒和割艾草,這習俗伴我們度過了很多年。

到了夏天,家鄉的蛇是非常多的,人們對那彎彎曲曲帶有毒性的動物有一種忌憚,把蛇都當作了邪惡的化身。父親早早備下了雄黃,到了節日那天,便把雄黃倒進一些白酒裏,他用小刷子沾起雄黃酒,把老屋內外都要刷遍。據他説,蛇一旦沾上雄黃身子就會腐爛,所以蛇一聞到雄黃的味道就會逃走。刷完院子內外,他就會把剩下的雄黃酒拿出來給大家喝,據説人喝了雄黃酒,蛇也就忌憚人了。這些説法我們從來沒有驗證過,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效,不過孩提時的我們都要照着父親的要求鄭重其事地做,心中有一份神祕,所以絕不會應付了事。現在想來,雄黃酒的效用不過是父親對大家平安度夏的一種祝願罷了。

到了端午,山野裏已經是一遍鬱鬱葱葱了,花草都透着一份特異的清香。母親説,端午節這天,百草都是藥,過去鄉下缺醫少藥,割艾草就成了不能撂下的事情。母親揹着揹簍,帶着我們來到茂盛的艾草叢中,她蹲下身子割艾草,用艾草莖捆成一束束,招呼我們把艾草抱進揹簍裏,一會兒就割下一大揹簍。回到家裏,母親撿出幾束,在幾道門的左右各插上一束,表示防止病魔對家庭的侵入,一連幾天家裏都氤氲着艾草的清香。母親把剩下的艾草熬成黑黃色的水,把孩子們一個個放到盆子裏洗澡,用她的話説,洗了艾草水,一年都不生瘡害病。現在想來,艾草水是否有這功效也令人懷疑,不過倒有一件事是絕對真實可靠的,那就是艾草水對皮膚很是有益,洗了艾草水,皮膚幾天都滑膩如魚。故鄉的人普遍皮膚白皙,我想這跟艾草乃至當地的食物用品大有干係吧!

在城市裏生活慣了,對農村的一些習俗就變得不那麼在乎。記得有一年回老家過端午,母親又要拖着她那病弱的身體去割艾草,我便要阻止她,説她封建傳統,艾草真有那麼神奇,您這會兒怎麼就病了呢?母親被我將了軍,有些生氣地對我説:“艾草也不是你們説沒用就沒用,我看着心裏舒坦,以前用它給你們洗澡,這是我對你們的一點心意。你們現在大了,長本事了,對祖宗傳下來的規矩都可以不要了。似這樣,你們就不用回來過節了。”原來母親是把割艾草當做心理安慰和對親人們的祝願!我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耐着性子陪父親弄那雄黃酒,陪母親一起去割那些艾草,儘量讓父親母親把節日過得歡樂些。

可惜這樣的端午情節已難以再有了,想起來恍如隔世。而今父母都八十高齡,身子頗為不便,我們都離開了他們,一年很難得回去一次,家裏常年只剩下他們兩位老人,父親也就沒有心情去弄那雄黃酒了,母親更是隻能望艾草興歎,她已無力去弄回那些艾草了。温暖的端午節對他們卻憑空增添了些淒涼,想來竟有幾分感傷。

故鄉有一個説法:“月怕十五,年怕中秋”,意思是過了這兩個日子,一月或一年就快差不多了,這是對時間易逝的感傷。我在想,從時光的角度,端午意味着什麼呢?這時候,百草都生長到了最為旺盛的時候,從開花的階段轉入孕育果實的階段了,人生有個“三十而立”的説法,而立之時,一切都應該比較成熟了,人生也進入了孕育果實的階段,所以,我將端午比作人生而立是否妥當呢?

而立之前的人總對時間沒有多少概念,但過了而立呢?你會突然感到時光的飛速流逝,你會發現,這一輩子還沒做出什麼成就人生就快過去一半了,你也會有“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感慨,所以端午對於人們來講應該是個值得警覺的日子,這一天,假若你仔細盤桓一下,你基本可以判定這一年的最終收穫情況,而立之年,假若你認真思索一下,你會覺得有很多事等着你去完成,而人生又是這麼短暫,這時候趕緊警覺起來,興許還能有所彌補呢!

感懷端午,珍惜光陰,珍惜親情,讓人生少一份遺憾,多一份踏實和快樂!

端午散文 篇6

年近八旬,又久居城市,時常念起兒時山鄉的端午節。

家住燕北貧瘠山地,父輩們一生土裏刨食,日子過得很艱難,但每年的三大節——春節、端午、中秋,是孩子們的最盼。記得正月的年味一過,我就暗暗惦念起端午節了。尋常難見油腥,過節解饞嘴是第一位的;節氣的花紅熱鬧,更讓孩子們樂淘淘地快活好一陣子。

鬧端午,不只“單五”那一天,其實頭好些天就動手了。譬如:家裏門楣上掛的五彩葫蘆;孩子們脖頸上戴的五彩香包;手足腕上戴的五彩線等;更不要説泡雄黃酒、泡粘米、泡棗、泡豆、泡粽葉,包粽子的準備了……

在我家,這些準備多由大姐、二姐動手。從我記事,她們已是十幾歲的大姑娘了。在我眼裏,她倆心靈手又巧,將白白細細的粉連紙,摺疊成丫丫葫蘆形狀,染以紅黃為主的色彩,拴在綠綠的細柳條上,提早一兩天就插於門楣,任它隨風搖擺。家家飄紅掛綠,村街一景,怡人心扉。至於早早戴在我頸上、腕上的香包和五色線,真不知姐們啥時做的。五色線是她們繡花用的絲線合成,比較簡單;做五色香包須平時積攢各色碎布,縫製成心字型的小荷包,內裝雄黃、蒼朮等碎中藥,香氣撲鼻。

大姐説,小孩子戴香包栓五色線,是防五毒的,能免除蛇蠍蜈蚣等毒蟲叮咬。我最怕蛇蠍,巴不得早早戴上,美滋滋地到處奔跑。粽子,更是節前就包好、煮好的,滿滿一大八印鍋,不光是吃,親臨們互相贈送,還要用細秸稈穿綁起一些,掛在門窗上。至今,我也説不清這到底為什麼。

最開心的要屬節日的當天了!

頭天晚上,嚴厲的老爹逼我早睡,為的端午能早早起炕。天還沒大亮,就被爹爹喝唬起來。他要我隨同鄰居大哥哥們,手持鐮刀,蹚着晨露,去野草茂密的小後溝割艾蒿。地點是早就選好了的,溝畔的艾蒿又嫩又高,我盡力割下夠我扛的足足一大捆,快速地扛回家,不得間歇,隨即挽着濕漉漉的褲腿,急奔我們莊西的伊瑪吐河邊,清洗眼睛。此時的河水特別清澈,春潮早已淘盡,夏季山洪尚未到來,能清晰地看見小川丁魚河底戲遊,但你不能貪玩,必須捧起河水一遍遍地洗眼,俗説能防眼病。而這一切,又必須在日出東山以前做完。否則,不僅無效,還被家人恥笑為“不可救藥”。

年幼時,只知道照父母的吩咐去做;長大些了,才弄懂其中的説道。原來,晨露中去山野割艾,俗稱“採百草”和“踏百草”。據古書記載:此日晨採的艾蒿或其他草藥,治病或驅除毒蟲最有效;而“踏百草”是男子漢成長中祛災避禍的一種方式。清康熙年間,有《李氏族譜》稱:“端午清晨,男夫赤足於草行中,盡沾露水……以祛夏秋癰痛之苦。”俗信端午露水有去毒去濕熱的功效。

端午這天,我還隨同父親去亮子溝採集遠志、黃芪、金銀花等草藥,理由自是這天採的藥最有效。野刺玫葉也是我們父子必採的,要採許多,蒸熟、曬乾後當茶飲,一直喝到春節。

端午節的午餐很豐盛,不只為含冤投江的屈大夫吃粽子,還要吃包子或薄餅卷雞蛋。鄉間燉炒煎炸肉菜和豆腐菜,擺滿一桌。在我們家鄉,還有一習俗:由家庭最長者將煮熟的雞蛋放在孩童的肚皮上滾動,説這樣可免除濕寒肚痛。每每憶起兒時的肚皮滾蛋,心裏總是暖暖的。

我曾想,國人的'傳統節日,多都源於神話或歷史傳説,藴含着濃濃的民族文化;對經年苦作的人們是一種安慰,也給平淡日子增添點色彩與情趣;現在我還要説,端午文化更是一種人文關懷,種種傳説、祭祀、民俗,都在體貼和温暖着人心。

端午散文 篇7

四季的温情與朝寒暮露,集結在五月的端午。遙遠的汨羅江,你是端午的開始。不屈的屈原,是端午蕩氣迴腸的詩魂。引領眾多的文人騷客,千年傳揚。伴着五月的鮮花,一年一度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又走進了你我。

五月七年級的早晨,父親就讓我去市場買艾蒿,説是用五月七年級的艾蒿洗臉可以美容,可以讓人的容顏變得更加靚麗。究竟有無驗證只是先輩流傳。記得幼年時每逢端陽節,母親領着姐姐用五色紙折各式葫蘆,然後是將摺好的葫蘆,用紅線拴在父親找來的楊樹枝上,懸掛在自家的屋檐下,室內也是照樣懸掛,且葫蘆樣式多種多樣。這個儀式大多都在端陽節的前一日進行。鄰家有時也找我家幫忙幫助摺紙葫蘆,母親總是樂善行施,絲毫不馬虎。

次日的早晨,也就是端陽節當天,等我們起牀時,母親早已經將用艾蒿水煮好的雞蛋端上了飯桌。但是,還不可以急着吃端午雞蛋,母親説,要用煮雞蛋的艾蒿水洗過臉,方可吃雞蛋。據説,艾蒿水洗臉可以驅蚊蟲叮咬,近幾年,科學家對此説法也有認可。看來古人的發明並非愚魯無知,早就有印證的。除了吃雞蛋,最具象徵端午節的該屬“粽子”了。粽葉飄來了一年的好運,包住了一年的財運。温情端午是母親用五色線穿起的草珠,拴出孩子一生的健康與平安,拴齣兒女的彩色人生與錦繡前程。

粽子飄來五穀香,五色葫蘆送祥瑞。鮮花五月滿神州,草長鳶飛五月天。現代的生活節奏在加速度,端午踏青已成時尚。晨曦,來來往往的人羣,相約走向青青河邊草。那裏的鮮花、霧靄、朝露,喜笑顏開;歡迎着每一位觀光客。你看,露珠閃着黎明的光芒,有意親吻着每位客人的服飾。因為這一天的露珠好似耀眼的珍珠,人們有意識的用露珠洗滌臉上的塵埃,洗去一年的陰霾。最主要的據説也可以治療各種皮膚頑疾。總而言之,端午的早晨猶如元宵節的夜晚,無論大人小孩,都要到外面走一走,彷彿這一天的空氣是最清新的,天是最藍的;空氣裏瀰漫着節日濃郁的特色。走一走,看一看,街上轉一轉,一年的心情會更燦爛。

汨羅江的水還在流淌,流淌着不屈的靈魂。屈原已去,詩魂猶在。屈子之魂蕩華夏,粽子深情寄懷思。北方沒有南國的龍舟,沒有雄黃的飛煙。我們有澎湃的激情,在草叢之間流連忘返。

温馨的五月,温情的端午,托起一輪新的朝陽……

端午散文 篇8

常去的菜場,這兩天到處飄出一股粽香,沸騰在攤上的粽子,像在提醒我端午將至。

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船。好小好小的時候,就從祖輩嘴裏聽來説是對先賢屈原的緬懷與祭奠。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浪漫與無奈,亙古在汨羅江。一節離騷,悲壯感慨,千年走來多少志士依然還在高歌吟唱他的《離騷》、《九歌》、《天問》。他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懷。端午節,是農曆的五月初五,又稱五月節。這一天,人們為寄託哀思,盪舟江河競龍渡,包粽吃粽流傳為屈原,更是"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個節日,肩負着歷史的厚重,帶着那一灣淺淺的汩羅江水,烙印在中國人的情懷裏。

雖然離過節還早,看見熱騰騰飄香的粽子,不免想犒勞自己,感受生活的美好。可幾次品償,總不合心意。這時,真的很懷念婆婆包的南方小腳粽。甜甜軟軟、粘粘糯糯、清香撲鼻,而且每一粒粽子都那麼可口,因為那是帶着母親的温度。記得有一年,俊姐回老家嘉興帶給我一箱五芳齋鮮肉粽,可就這馳名中外的嘉興粽也沒有比過我心目中的小腳粽,小腳粽是媽媽的味道,是幾十年的情感。婆婆包的粽確實不錯,樣子好看又好吃,那些個小腳粽包的紮實很俊,假如把它放到地上就能走路似的,靈氣着呢!粽子的品種亦多,鬆軟的豆沙餡、香甜的紅棗餡、鹹的有鮮肉和香腸、清香的是寡白米的。婆婆一輩子心靈手巧,嫁到婆家的這些年,過節包粽都是她一個人包攬,節氣的前幾天,便開始選粽葉挑上好的糯米,一切置辦停停當當。端午的頭天晚上,一人輕輕鬆鬆洗葉淘米切肉拌餡包呀煮的,第二天一早香噴噴的粽準時會出爐在餐桌上。婆婆是江蘇無錫人,出身商賈人家父親經營十幾家米行,生意做到蘇州、江陰等地。安安靜靜的江南女,燒火做飯、縫衣繡花、透着靜謐温婉,家裏家外主持的紅紅火火,日子拿捏的好,80年代大家的日子都艱苦不好過,可我們家逢事過節樣樣置辦,小孩有禮物、豐盛的節慶晚餐,如水的日子和和美美。正是婆婆對米的耳聞目染,這便是挑米包粽的意義,是婆婆把對子女的愛融入了一個個香甜的粽子裏。

如今,我八十幾歲的婆婆老了做不動了。我不禁雙目濕潤,眼裏浮現出婆婆筋骨好的時候,夜半忙碌,包粽過節,一生為兒女們做的一切……端午將至,婆婆,今年的端午兒媳為您包粽大家一起陪你過節。

祝天下友人端午安康!

端午散文 篇9

今天是端午節。前幾日下班時,辦公室的美眉説:“屈原其實也挺好的,還給我們留下了粽子”。在多數人心中,端午抽象成了粽子、龍舟和屈原,只是一個符號化了的節日,如果沒有了一年一日的休息日,端午必將隨風而逝。

小時候便看奶奶、外婆包粽子。寧波習俗通常是包大大的鹼水粽,看着長輩們把竹箬捲成一個漏斗狀,舀入泡好的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的模樣,再用竹箬中抽出的箬線紮緊,打上結。好一點的,其中還加上豆沙,便成了豆沙粽。五月白糖揾粽子,這樣的一個粽子吃的時候需要蘸白糖,小孩常常都是一手拿着糖碗,一手用筷子插起粽子咬着吃,邊吃還邊在大院子裏追逐。我於粽子歷來無甚好感,在印象中,一個鹼水粽永遠都吃不完,四個角咬掉了,中間部分總是歸於父母。直到後來,嘉興肉粽興起,才對粽子培養起了一點點親切感。

然而龍舟在我們這裏並不興盛,印象不深。

知道屈原是在國小四年級,有一次,學校搞什麼知識競賽,我入選參賽。準備期間,有一道題是要求説出幾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標準答案是李白、杜甫之類,最後是屈原等。當時鬧不清這個詩人究竟該叫屈原,還是叫屈原等,反正比賽的時候也把這個屈原等寫在卷子上,只是在後面又加上了李白。

中學以後,屈原便被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形象代表進行思想灌輸,留在腦海裏的屈原永遠是仰頭太息的剪影,耳邊響起的永遠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的探索精神。期間,在家中書櫃放着的大學語文課本里,還偶爾讀到屈老夫子筆下的東皇太一、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等神仙形象,那一種詭異絢目,便成了屈原和楚文化折射在我心中的另一種符號。

直到大四的一個夜晚,相約去看了一場關於楚漢爭霸的電影,電影的題目早已忘記,情節也變得十分零落,可其中一首插曲卻始終縈繞在心,直至後來,便成了那一夜記憶中最美好的部分。

草青青兮楊綠綠,悠悠心事。

思君思君君不見,幽幽等君回。

問情人,胡不歸?家鄉也等你回。

千千翩翩步飄飄,盈盈相會。

心思思兮君不見,痴痴等安慰。

問人兒,胡不歸?一心等着你回。

一聲聲問胡不歸,胡兮不歸?

向遠遠兮輕輕唱,等啊等君回。

問我人兒,胡不歸?怎麼你還不回。

自那時起,楚風便佔據了我的心靈。不知道世間是否真有驚鴻一瞥便願生死相隨的愛情,如果有,那便是我與楚風的愛情。時間越久,愛得越醇厚。後來才知道,這一曲《思歸賦》其實出自黃沾的手筆,冒牌的楚歌,如假包換的水貨。但便是這水貨,已將楚風的魂魄注入到我的心靈之中,從此便無法捨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自那時起,楚辭便和老子、詩經、史記一起,成為常伴牀頭的竹夫人。睡覺前,打開台燈,信手拿起一本讀上一兩句,安安靜靜。

後來在湖南、湖北一帶旅行,那時看儺戲、端公作法的眼光,已全然沒有了看西洋鏡般的消遣之心,只是覺得楚文化所保留着的遠古氣息撲面而來;已全然沒有了對儺文化的輕慢之心,似乎已經可以用心體會,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便與古楚之地的人與物氣息相連、惺惺相惜,便與楚風十指相扣、靈犀相通。

端午,其實不僅僅是粽子、龍舟和屈原。端午是中國人的文化,是來自於祖先的遺贈,是深入到每個華人骨髓的基因。沒有了粽子、龍舟,屈原依然會在那裏。

端午節的時候,不願意再去擠滾滾車流,靜坐在窗前,看着窗外滿眼的綠意,泡一杯淡淡的綠茶,讀一讀九歌·山鬼篇。那一種折芬馨兮遺所思的歡喜,那一種怨公子兮悵忘歸的惆悵,那一種思公子兮徒離憂的哀怨,是屈原和端午留在我心底,最讓我感動的那個剪影。

端午散文 篇10

小時候,不知道什麼是端午節,只是每到這時候,媽媽會在我衣襟上縫上個紅布條,後來才知道,這是辟邪的。

至於粽子,那就更沒吃過了,現在想來,應該有幾個原因。第一,我們這裏的農村,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不種糯米,只有極少的黍米,如果單純的買米來包粽子,普通人家是沒有那個閒錢的。第二,棗太貴,每年收穫的棗,都會一個不剩地拿去換錢,根本捨不得吃。第三,沒有粽子葉,買不起。所以一直以來,也就沒有包粽子的風俗,沒吃過,沒見過,甚至沒聽説過。

但是,集市上有賣切糕的。拉着長長的尾音,得意地喊着:切——糕——切糕是黍米做的,黃黃的米夾着一層紅紅的棗,大約兩寸多厚,蓋在雪白的搌布下面,老遠就能聞見香甜的味道。賣切糕的推着手推車,一路走,一路叫賣着,往往後面會跟着幾個饞得流口水的孩子。

我也很饞切糕,但是,不會跟在後邊跑,因為,奶奶和媽媽都嚴厲地囑咐過我:買不起,饞死也買不起,別跟着跑丟人。那時候,我學會了一個道理,沒有指望的事情,不要去奢望,除了丟掉尊嚴,什麼也沒有。

隨着改革開放,村裏實行了生產責任制,家裏的日子漸漸好過多了,村裏來了換大米的,用小麥換。至今記得,那天是村裏的節日,幾乎家家都換了大米,家家都吃的燜米飯,而且還加了棗一起煮的。米飯的清甜,從一個鍋台竄到另一個鍋台,從一個煙囱飄到另一個煙囱。那滋滋的香味,從鼻子一直鑽進心裏,癢癢的撓着胃,要不斷的吞口水才能暫時安撫。那香味兒,比切糕好多了,最重要的是,奶奶和媽媽允許我在鍋台邊等着吃,這是看得見的希望,比什麼都好。我忘記了當時吃了多少,只是那香味兒至今還在嘴邊沾着,多年之後,這味道一直不曾退去。

歲月流淌,越來越多的元素匯進了我對端午的感知,屈原、伍子胥、粽子、艾蒿、五毒餅……但是,我固執的習慣,在端午的時候要吃燜米飯,加上棗燜,固執的想要重温那份香甜,還有長輩們給我的教誨。

端午散文 篇11

每年的端午,不是粽香縈繞,而是各種各樣草藥的回味。母親在的時候,在端午前,就有各種草藥賣了,我們還小的時候,母親就會根據自己每個孩子的體質,買到各種草藥,有清熱解毒的:魚腥草、薄荷、車前草、白蛇舌草、金銀花藤;温胃補氣調經:艾葉、白花益母草、大牛奶、香藤仔、雞血藤、七片健季、野麥冬、山調蟄子;增強骨質:痛風劫、波節草等等,有可以煲湯的、有洗澡的、外用的、內服的等等,猶如藥鋪裏中藥,可以説是數不勝數。當時年小時,時常好奇問母親:這些樹草根和葉子有用嗎?母親總是笑笑。記得有一次的夏天,我們姐妹因為天熱,一邊扇着老蒲扇,一邊在席子上打鬧,姐姐嘴饞,還沒有等西瓜涼透,就啃了幾塊。半夜時,鬧肚子,一個晚上來回折騰五六次,整個人都快蔫壞了。母親見狀,趕緊在她的“草藥袋”抓了幾把草藥,掀開鍋蓋,放入草藥,一會兒功夫,滾燙滾燙的帶着草藥味的湯汁,給姐姐喝下,直到天亮了,姐姐又活蹦亂跳起牀。不知道母親的草藥竟如此神奇,不得不佩服啊!

端午季節雨水多,且天氣變化無常,時常聽到母親在雨天時,攤開簸箕,擺開各種草藥,一刀刀把草藥切削和剪短,一股股草藥味迷漫全屋,一會兒一簸箕一簸箕的草藥,就在母親的手指中變了個樣,在太陽的照射下,顯得有序有節的。有時,我們姐妹們淘氣,母親切碎的草藥,在撒雪花般遊戲,濃濃的草藥味,又不得不停下手中的遊戲,讓我們捂鼻子開懷大笑。等端午午飯的端出來的雞湯,就更是濃濃的草藥鮮香味了。聞着、吃着,身體裏的每個細胞都充滿着草藥味,更是母親對孩子們濃濃的平安祝福味。等我們有孩子了,母親就會更悉心的準備健脾開胃的草藥,有:白馬骨、核杉子等,洗淨、晾曬、切段、切片,以便隨時可以用,濃濃的愛意,在一片片葉子、一條條藤裏,更是那雜草和氣熬成黑黑的洗澡水中。有一種味兒就是令人難忘的,母親端午噹噹噹當的切草藥聲,無法再現了,還好有點母親的小小草藥傳承,算是端午情懷的嚮往吧!

端午散文 篇12

一覺夢醒大天亮,渾身痠痛懶洋洋。迷迷糊糊恍恍惚惚中,習慣性地伸手從枕邊摸起“耳塞”往耳朵裏塞,我的媽呀,咋那麼痛啊?睜開迷糊着的眼睛一看,呵呵……笑死我了,原來恍恍惚惚之中,把插手機孔的插針當成“耳麥’塞耳朵了……呵呵,真是太糊塗太搞笑了嘛,笑死我了!

昨兒端午節,住鄉下小山村的朋友邀請我們到他們家裏去作客。剛進家,朋友就端來一盤又大又甜黃澄澄水汪汪的“李子”,説是剛從自家樹上摘下的絕對純天然無污染的。嘗一個,味道好極了。蓉兒我最喜歡吃的就是水果,管它是啥,只要是水果,俺嘴讒可經不着誘惑,也懶得注意形象裝淑女的……

午飯後,大朋友們都去“編扇子切磋武功磨練意志血戰到底去咯”(玩牌)”;俺閒得無聊,就約起幾個小盆友到後院去摘“李子”玩。

李子樹長在山坡上,説是山但山不高,屬於淺丘,坡卻有些陡,前些天又一直下雨,坡上生了好多青苔有些濕滑。稍稍猶豫了一會,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嘻嘻哈哈就往山坡上爬。

來到樹下,那幾個天真頑皮的小孩,個個樂得屁顛屁顛的一面摘一面不停往嘴裏塞,饞的俺直咽口水;那樹也生的太不是地方長得太搞怪了嘛,不知道俺穿的是高跟鞋啊,偏偏長在斜坡坎邊,讒死俺急死俺了……那幾個小孩一面摘一面吃偏還不停的取笑俺,哼,管它高跟還是平跟,管不了那麼多了,俺可不能讓這幾個小屁孩看笑話。三下二下挽起袖子,伸手就去抓那樹枝,我的親孃耶,還沒等俺抓牢,俺就重重的摔倒並順着陡坡往下滾……屋裏玩牌的朋友們聽見小孩的驚叫聲,慌忙衝出來把我扶起,知道俺沒受傷,看看俺從頭到腳一身黃稀泥滿臉委屈嚇得哇哇大哭的狼狽樣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有個朋友還笑得差點沒緩過氣來……

誰讓你們那麼不夠朋友的,俺都那麼慘了,一個個還幸災樂禍的,哼哼!笑死你們,活該!

端午散文 篇13

一九八八年的端午節是陽曆六月十八日,週一。

距離七月七日的大學聯考,已經開始用手指頭加腳趾頭就能數得清楚,所有人的神經都緊張兮兮的,只是同學們之間的離情別意也開始升温,很多留言冊在班級裏相互傳遞着,都希望能給對方生命裏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大家更多追求的是文采或者創意,卻不知道真正留言有價值的卻是自己本人,很多年後我們往往不會看留言冊裏寫過什麼,而是誰曾經給我寫過留言。

我當時最希望的就是給我暗戀女孩的留言冊裏寫幾個字,甚至都擬就了一首青澀的詩歌,可惜自始而終我都沒見過她的留言冊,因此很多想説的話也就只能自言自語了。

端午節那天,我做了一個詳盡的計劃,想和她説幾句話,於是鼓足勇氣在教室外等她,想看她匆匆進門時對她笑了笑,這個女孩也一定會對我笑的,我瞭解她的性格,我會問一句“五月大五吃雞蛋了嗎?”我們小城的規矩當時是吃雞蛋,粽子並不流行。五月大五也是我們那裏對端午節的叫法。

她一定會説:“吃過了。你呢?”我就拿出蓄謀已久的倆雞蛋,告訴她:“我沒吃呢。有倆,給你一個吧。”然後她會有什麼反應我就不知道了,但很想試試。

可是那天她來得很晚,以至於上課鈴都快響了她的座位一直是空的,我攥着手裏的倆雞蛋有點失落,不知道是繼續等下去,還是乾脆放棄這種獨角戲,就在這時一個我很熟悉的隔壁班女生急匆匆跑過來,看到我慢下了腳步,由於我們常在一起上大課,而且我也和她合作過事情,因此並不陌生,只是我對她是很不感興趣的,就想轉身離開,沒想到她卻問道:“五月大五吃雞蛋了嗎?”

我聲音裏帶着一絲失望,但仍是很有禮貌的回答:“沒吃。你呢?”

她從兜裏掏出倆雞蛋:“有兩個,給你一個。”

我很友好的搖搖手:“不用,不用,你自己留着吃吧。”

她塞到我手裏,臉紅紅的跑了。

那天我吃了三個雞蛋,然後就是大學聯考,我幸運考中,我暗戀的女孩落榜,給我雞蛋吃的那個女同學也落榜。

端午散文 篇14

端午時節的家鄉,在村裏炊煙和柴禾香味中,很容易聞到一股股噴香撲鼻的炸粑油香味。還會見到,老奶奶掛有艾草的胸前,中年婦女別有梔子花的頭上,年輕婦女紅桃般的笑臉上,都有打粉揉麪、熬油炸粑留下的蛛絲馬跡。

炸端午粑,用的是出產不久的新麥粉和新菜油。即使市場上有油和麪粉,也不去購買。有的家新油沒有趕上端午,就到榨了新油的鄰家去挪借。“一家榨了油,全村炸粑不用愁。”小麥登場後,人們急忙修整稻場打麥。麥子一出場,村裏人急忙趕着晴天淘洗、晾曬一點麥子,為端午炸粑作準備麥粉。

這時,村裏麪粉加工廠的磨粉機,晝夜不息地作業。有的家還愛踏碓(一種舂穀米石器工具)打糯米粉。那嗵——嚓、嗵——嚓的踏碓聲,如一曲歡快的古典打擊樂,盪漾村前村後,響徹山裏山外。

端午粑有糯米粑,但主要是麥面粑。做麥面粑很簡單。先將和好的麥面加一點“老面”或“酵粉”,待麥面發脹後,再適當加些生粉、食鹽,再加些韭菜或莧菜,調和均勻,調成幹稀適宜。然後,待油鍋開好,將粑面捏成粑狀,輕輕放進鍋裏。

一塊塊白色生面下鍋,一個個香噴噴熟粑撈取。油滴滴的粑,如菜花黃,黃色之中鑲嵌着片片綠色的韭菜葉或莧菜葉。粑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有的大如鵝蛋,有的圓如桔子,有的狀似蛤蟆,有的形似金魚。

客人、主人圍坐端午餐桌。客人説:“粑炸得好,又泡又香又有味!”主人説:“麥子、菜油趕上了好年景,出的粉與油比往年好!”邊吃邊笑,邊笑邊説。歡聲陣陣,笑語串串。

太陽漸漸偏了西,村裏依然洋溢着油粑的香味。客人回家時,主人給客人包上幾個粑,要客人帶回去。客人推辭不脱,只好將一包香噴噴的端午粑,連同主人的笑語和盛情,一起拎回家去。

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鄉人吃粑一年四季常有的事。端午時節很少能見到家鄉人做粑、吃粑那些熱鬧場面。端午粑只是香在人們的記憶裏。

端午散文 篇15

每個人的童年色彩都不盡相同,回憶童年,酸甜苦辣盡在其中。在我的童年中有着一抹抹揮之不去的金色記憶。但使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個我童年時的端午節。

媽媽,你説奶奶會在天上嗎?這是我經常問媽媽的一句話孩子她就在天上守望着我們。

小時候。奶奶就去世了,上幼兒園時看到別的小朋友有爺爺奶奶接送時我就會和媽,媽大哭一場。為什麼奶奶不在了?每當這時,媽媽就會摸着我的頭説;奶奶就在天上,你看那月亮的臉,那就是奶奶在微笑呢!

中秋節和端午我就更難過了。因為這是亮光兩個閤家同樣團圓的節日而從我六歲起就一直由父母陪我吃那難以下嚥的粽子和月餅。

十歲那年的端午節是難忘的,因為我做了一個美妙的夢,我和奶奶去遊樂園,我們一起坐旋轉木馬,最後奶奶還給我買了一個棉花糖呢!

回來的路上我牽着奶奶的手驕傲的走在大街上。那一刻,我是世界最幸福的孩子。

早晨醒來,我知道這是一個夢便哭了,可我用手抹去了眼淚。因為我知道天上有為我守護的天使,我怎麼可以哭呢。

那個端午我不難過,也不悲傷。

親愛的奶奶,您一直用一份無比深厚的慈愛在鼓勵着我,每當孫子彷徨、失落的時候,總會打開這本我視如生命的日記本,它完整地記錄了我對您的思念和成長經歷。雖然有些字跡已經漸漸模糊,雖然有些紙張已經開始發黃、甚至破損,但它是我一生的珍藏,它一直鼓勵着我走到今天。您永恆的慈愛,喚起我曾經彎曲的脊樑,您的微笑讓孫子戰勝了孤獨和冷漠,孫子知道該怎樣去面對生活了。

“親愛的奶奶,沒有了愛,我能活下去嗎?”淚眼朦朧中,我看到了奶奶那熟悉的目光,看見了奶奶那充滿疑問的眼神,您似乎在問我:“孩子,你生活得好嗎?”“奶奶,我在生活着,感受着思念的折磨,體會着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痛苦和快樂並存。”

您是我永恆的美好記憶。

端午散文 篇16

又是一年端午時,但我卻找不到兒時對節日那種快樂和期盼。心裏感覺冷冷的,身邊的一切似乎和自己毫無關係。街上雖然有着各種各樣包裝精美的粽子,可我卻提不起食慾,沒有一點想買的衝動。過節之感在我心中越來越淡,我真怕某天我會把端午節給忘了。記得兒時過節是一件多麼愉快的事,雖然那時家裏不是很富裕,粽子也只是簡單地包紮幾下,可我卻覺得特別香,一連可以吃好幾個。可現在我看到那外表包裝精美的粽子,彷彿看到是一具具打扮得十分漂亮的殭屍;隨時要我命的殭屍心生恐懼。

徹底淪陷的食品行業已經讓我絕望,活在這年頭被幸福地什麼都有吃,可又無奈地冒着生命危險來承受這被幸福。記得網上有句著名的話“你不把這元素週期表吃完,你都不好意思説你是中國人”!身為中國人我感覺鬱悶,執政者能費盡心思地讓飛機安全上天,更可確保萬無一失地將人送進茫茫太空。可他們卻把民以食為天的食品當兒戲。是他們故意不作為?還是這社會的道德真的淪陷到一切向錢看?我手捧粽子恭敬地對着天堂的屈原問“老先生;這粽子你敢放心吃嗎”?

端午節是個非常有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可在我失去信仰的雜亂思想中,這文化已經漸漸遠去,那傳統更是慢慢談化。曾經被視為榜樣的偉大詩人屈原;今也已印象模糊。曾幾何時我為了看一場龍舟賽;心甘情願地在太陽下等幾個鍾,然而今天你就算叫我在樹蔭下等幾分鐘,我都覺得沒精神,不知是因為工作疲累還是對傳統的麻木。可我又莫名地為那幾個從西方傳進來的節日而瘋狂。是否是熟悉的地方就沒風景;又或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未能與時俱進我不得而知。直到今天時代能留給我們點什麼呢?是童年那一點點玩味的回憶;但更多的是對信仰的迷失;對現實的愛恨交加和對未來的恐懼。

無奈啊!一個都進了世界文化遺產的節日,到了我手裏卻成了睡覺日。迴歸傳統它到底要帶領我們迴歸什麼?是不是就僅僅是那讓人鬱悶的形式。是時候與時俱進地疑聚傳統成為民族的信仰,又是一年端午時!

端午散文 篇17

小的時候盼過節,盼了一個又一個。每年端午一過,也就意味着夏天真正到來了。外婆總説這樣一句話:“吃了醃蛋粽,才把寒衣送。”意思是説,只有過了端午節,才算得上是過夏天。

那時會包粽子的人,一到端午節便倍受歡迎。因為一般像母親這般年紀大小的婦女,幾乎都不會包粽子。她們只有求助於比自己年紀大一點的婦女,一到端午,家裏的女人們,便買回了糯米用水浸着,將粽葉洗淨,然後連同菜盆一起拿到別人家,讓人幫着包。

在八十年代初期,商品的流通遠不像現在這樣粽子到處都有賣的。想吃可以,只能自己包。於是,特別羨慕那些會包粽子的婦人,覺得她們可真是心靈手巧,那粽葉在她們的手上,怎麼如此的聽話,沒多久,便捏成了型。

我的母親也不會包粽子,雖然,外婆包得一手好粽子,可母親偏巧卻學不來。每年端午,我勢必守在外婆家,等待第一鍋粽子。外婆總是包很多,幾個子女家,一家送幾十個。

外婆包的粽子有很多種,豆沙蜜棗還有花生。特別是剛出鍋的粽子,讓人一聞口水便在嘴裏打轉。外婆説,品種多才好吃,就像人這一生,要經歷許多事情,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外婆沒讀過什麼書,但卻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

那香甜的粽子,許多年後都能夠讓我在不經意間回味出它當年的味道。而今,外婆年紀越來越大,手也不是那樣的靈活了。可是每到端午,她還是會包一些粽子。只是,我卻吃不到了。相隔千里,我和外婆僅只能通過電話傳遞着思念之情。

今年還沒到端午,外婆的電話便打來了。她説,等小舅出差來我工作的城市時,讓他給我帶點粽子。電話這頭的我,心裏一陣酸湧。我對外婆説,今年有等空閒時,儘量抽時間回去看她。外婆在電話裏笑了,她説,等你回來我再包。掛上電話,記憶又將我帶回到童年,那掛在陽台上的粽葉,在微風的吹拂下散發出淡淡清香。

端午散文 篇18

端午節,一個幾乎人人皆知的節日,家裏的老人們也都知道,可是,在我的記憶裏,我沒有過過這個節日,就是,這一天,和平常一樣,或許,不一樣的就是,在那一天,我忙的沒有時間去做飯……

不管是從小長大的孃家,還是生活了二十年的婆家,都沒有把端午節這天當成節日去過,更別説包粽子,連買都沒有時間去買,是的,也沒有閒錢去買,所以,在家裏,我沒有吃過粽子。

吃上粽子,是這幾年在北京,老闆們都在這天以前包很多的粽子,每年都給我送了好多,兒子不太愛吃,老公又不吃我的飯,我幾乎一天三頓來當飯吃,算是彌補了以前沒吃過粽子的虧欠吧。

粽子有各種各樣的配料,吃起來的味道也不太一樣,但是,我承認,這確實是一種美食,吃着粽子,我心裏卻不是滋味,因為家裏的老人們是吃不上的,不是沒有錢買,而是如今正是麥收大忙季節,從拔蒜薹開始,接着挖蒜,剛把大蒜收拾好,金黃的麥穗就要倒頭,人們顧不上歇口氣,就又投入更緊張的麥收中。現在有條件利用機械,人們不用再軋場,打場,但也要去搶時間,不能讓熟好的小麥遭受雨淋。而這同時,大蒜地裏套栽的棉花苗澆過一遍水後,在沒有了蒜棵的遮擋下,如拔苗助長一樣,嗖嗖的往上躥個頭,待小麥收進家,玉米播進地裏,棉花苗們已經長勢喜人,伸展着一圈圈的胳膊,在等着主人來收拾,從現在開始,一直到入冬,人們的時間大都耗在這些棉花棵上了。

端午節,屈原在汨羅江上仰天長嘯之時,可是看到了終日辛苦的農人每年都是“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還是那件破棉襖”的境況,而那些飽食終日的寄生蟲們卻是錦衣玉食,欺壓百姓,故而才憤世嫉俗,跳入江中,不願與糜爛的政界共處……。

可是,不知屈原的魂魄是否看到,他上下求索的修行之道至今如何……

端午散文 篇19

系五彩長命縷。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習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叫長命縷、續命縷。明人餘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絲命可續”,指的就是這種習俗。

五彩線神祕地栓在胳膊上,大人説,是要栓來一年的吉祥,驅走災氣。五彩線常是由姑姑或是姐姐在頭一天準備好絲線,又擰成繩狀的別猴子(假想為孫悟空,能打走一切妖魔鬼怪),以驅除災魔和不祥。

據神話傳説,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化作賣油郎到一山村中賣油,油價標明後任人根據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於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錢則少付。有一少年也學着別人的樣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錢。這位少年歸家後將大家買油及自身買油情況向母親如實介紹,母親對兒子進行了嚴肅批評,並責令兒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並前去對賣油郎賠禮。呂洞賓深感其誠實,於是告訴這位少年,五月七年級將有大禍降到人間,在門口掛一個葫蘆則可太平無事,躲過災難。這位心地善良的母親急忙把這一消息轉告鄰友,凡是聽到消息的家家户户都紛紛在門眉處掛起了葫蘆。果然未過數日,一場特大山洪捲走了沒有掛葫蘆的人家,而掛葫蘆人家則是安然無恙。從此留下了端午節前幾天掛葫蘆的習俗。也有民間傳俗,説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七年級,藥王爺下凡,見到人間毒蟲橫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裝神藥的葫蘆掛在一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留下了這一習俗。

身佩葫蘆。《北京俗曲十二景》道:“五月端陽小兒歡,艾葉靈符插在門前,人換衣裳,葫蘆釘在身邊。”這種葫蘆的做法是:將棉花團成筷子頭般大的細腰小葫蘆,再用五彩絲絨線纏上;然後用綵線將一個個小葫蘆串起來,釘在女孩兒的衣服上,據説可以驅瘟疫,避邪風。同樣功用的掛件還有小粽子、小香包等。

掃帚、梳子都有掃除晦氣,驅除災魔和不祥的意思,這和中國人希望過的平安幸福,趨吉避凶的的心理有關,美好祝福而已。

端午散文 篇20

這是我第一次將要在異鄉度過端午節。

異鄉,第一次,端午節,當這些詞彙串聯在一起的時候,落寞的感覺就像潮水一般慢慢地湧上心頭。深夜,落寞,河流,當這些詞彙融合起來的時候,腦海裏便浮現出千百年前那個在汨羅江邊哀婉吟唱的詩人。同樣是異鄉,同樣是落寞,不一樣的是屈原的落寞是國破山河碎,而我的落寞僅僅是對家鄉的思念。屈原,是絕望,而我,是希望,所以他會縱身跳進江水中,但我不會。

不過,我心中的這種落寞的感覺很快便消失在來自家鄉的温暖的言語中了。昨晚,在和結拜義姐蔡宇聊天時,我便向她隱隱約約地吐露了我身在異鄉逢佳節的落寞。她聽我這麼説後,身在家鄉的她的心裏似乎有些難受,她説要給我郵寄一點端午節的禮物過來。我再三推辭説,千里迢迢,那太麻煩了,還是算了吧。可是她很固執,硬要我把通訊地址和郵編髮送給她,我無法勸阻,也就只好乖乖地給她發了過去。沒想到,今天下午,她就給我發來短信:禮物我已給你寄出來了,不過似乎要在端午節後才能寄到,真不好意思了。我立馬給她回覆過去:遲到,早到,都沒有關係,飽含在禮物中的那份情,早已越過千山萬水,來到我的心裏。

説來有些奇怪,連續幾天陰雨的蘭州,今晚突然灑滿了皎潔的月光。那月光,透過窗,靜靜地照進我的房間,地上,牆上,被子上,到處都是。我躺在牀上,呆呆地看着這些月光,越看越感覺這些月光像是從家鄉照過來的。眼淚最怕提到家鄉,剛一觸碰,我的眼角就莫名其妙地留下了淚水。心底有些淡淡的感動,淚花中閃現的是義姐甜美的笑容和温暖的言語。

異鄉的端午節,即將到來。我想,有義姐遠在家鄉的祝福和在千里路途中的端午節禮物,這個端午節,我終究不會太落寞。

或許,這個端午節,我將忘記遠古的屈原,忘記暮色裏的汨羅江,只記住家鄉的月光,記住遙遠而親近的温暖。

端午散文 篇21

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端午節。端午節的日期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的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等民族地區。

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有吃粽子、賽龍舟,往江裏撒白糖。還要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活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節,人們把屋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孽生。這麼多的習俗,其中,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關於端午節,還有一個動聽的傳説呢!傳説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後來,楚國徹底被秦國毀滅了,屈原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汨羅江。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

關於端午節還有一個小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今天我們要重視端午節,因為它是我們的傳統節日。

端午散文 篇22

從小生長在北方城市,家又離回民坊近,端午節都從坊上買粽子,從來沒有包過粽子。在分配到漢中工作後,粽子的印象就率先在我腦海中紮營。

漢中--人稱小江南。那裏盛產大米、糯米,糯米是包粽子的優質原料之一。我所在的單位人員來自全國各地,數上海、無錫人居多,我的師傅就是無錫人。那時候在漢中只要逢端午節,師傅就會叫我到她家過節,和她一起包粽子過端午節。師傅包粽子的手藝很好,粽子餡也很豐富,有火腿的、豆沙、紅棗的。我開始笨手笨腳的不會包,學着師傅的樣子,把葉子在手上摺好,把米和餡放進去,包成無錫人稱的小腳粽子和各式樣子的粽子,在用各色線紮好。按着師傅教的程序我把我第一個包好的粽子用線紮好提起來得意的欣賞讓師傅看,啊哈---散了---露餡了---呵呵呵,師傅安慰我,沒關係,一回生二回熟,練練就好了,然後手把手教我怎麼包。終於在師傅耐心傳授下,我包的第一個粽子宣告成功了。粽子包好後,師傅進行下道工序---煮粽子,在煮的過程中,粽葉的清香撲鼻而來,香甜香甜的,忍不住就想深呼吸一口。粽子出鍋後,師傅讓我先品嚐,粽子沒吃人先醉,太香了,肉餡的香潤不膩,豆沙紅棗的蘸着蜂蜜香甜可口。我品嚐着粽子思緒萬千,這粽子裏包的豈止只是餡,分明包的是師傅的真誠仁愛之心,包的是師徒情誼和姐妹真情。粽香情意濃,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就在這一層層粽葉和一根根絲線中包紮的更加牢固。

隨着時光的變遷,我調回了西安,師傅全家隨後也調回無錫,每逢端午,就會想起和師傅學包粽子的一幕,回憶起那些幸福的花絮。雖然沒有轟轟烈烈,但我們那種珍貴的友情會使人想起來就黯然淚下。回憶着漢中那段純潔的人間真情和那段無私的友情,我不由得在心裏默默地祝福:師傅,今又逢端午,我在遠方祝你們全家幸福安康,吉祥如意,並祝師傅您全家永遠幸福快樂,並祝師傅全家---好人一生平安。

端午散文 篇23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吃粽子,已成為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每到端午節,家家户户都飄溢着甜絲絲的粽子清香。這個時候,到哪家串門,都會提上一溜粽子。每逢此時,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總是喜歡捲起褲腳趟着水去採粽葉,雖然辛苦,卻很樂意,因為這樣就不用花錢到鎮上去買了。

老家的端午,一般都在農曆初四的晚上,男人攜家帶口,把早就準備好的禮物和粽子裝好,送到老丈人家,老丈人照例是要煮一大鍋粽子、雞蛋,末了,會把門牆上過春節貼的對聯撕一小塊下來泡成紅水,再把雞蛋染紅,寓意紅紅火火。

那時候雖然物資匱乏,但池塘裏的魚、養的雞鴨還是有,扛一張網,到池塘裏撒一網,殺一隻雞,過節的肉菜就有了。園子裏種得早的辣椒、豆角啊都去看過幾遍了,為了這個端午節,硬是沒捨得摘。過節正好嘗下鮮啦。摘上一些花椒葉,和一些麪粉,用油炸一下,真是鮮香美味。

如今,粽子花色更多,人們往超市直接買回家,送到東家,東家又提着送到西家,如此反覆,送來送去,早就沒端午節的味兒了。

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再過過那曾經的端午

端午散文 篇24

穿越時空,時間定格在那一刻,此時,風雲大作雷聲轟鳴……

——題記

他緩緩走到了崖邊,夕陽將他映在地上的影子拉得很長,他定神,望着西天快要消逝的一抹光亮,內心不禁泛起無限悵惘。

慘淡的風陣陣掠過,不時地捲起地上枯草的葉子,風中的他一襲白衣,襟帶和那亂蓬蓬的髮絲在風中舞動着,他收回視線,深沉地注視着遠處,江面上那不卷湧起又迅速碎滅的浪花,此時,他深邃的目光中多了一分憤慨和無奈……

是呀,此時,昏君當道,惡臣主權,民不聊生,自己滿腹經論,但毫無用武之地,一貶再貶,赤膽忠心,天地可見,望着日漸衰敗的國家,他怎能不愁?

他為國家的衰敗面擔憂,為朝庭中的庸官而憤慨,為此時的昏君而憤恨,更為自己報國無門而無奈……

“空有滿腹經論,空有赤膽忠心,叫我如何報國?昏君惡臣,讓百姓如何安居樂業?……”想到這兒,他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緊接着,空中風雲大作,電閃雷鳴,狂風怒號着,不斷撕起着他的衣,江面上,浪花咆哮,不斷地拍打着水中的巖石,驚起千丈水花……

“與其苟且偷生,不如以死明志!”此時,他的目光中,多了一份堅毅,一份沉着,似乎還隱隱有一分釋然,他歷經風霜的臉上,勉強扯出一個微笑,我想,那是他對自己一生辛勞的慰藉吧!

然後,他縱身跳入江中。“啪——”江面濺起了驚人的水花,空中僅有那殘留的淚……

驟然間,大雨傾盆,長天哭泣……

端午節,寄託着人們無限的哀思……

端午散文 篇25

耷一拉着腦袋,急匆匆的走着,完全一副睡眼惺忪的狀態。唉...友們見我這懶樣,沒準又會調侃道:你這丫頭好像就一直都沒睡醒過!呵呵....我也真像是中了睡魔的封印耶!還好的是,病發史只有離校的這兩年。(*^__^*)嘻嘻……

今日,走在這條平日行人寥幾的道上,頗感新奇——空蕩的道路一換往日之裝。地上鋪滿了艾草,香蒲,九節楓....空氣裏洋溢着的,也是這略帶薄荷的草香味,慵懶的細胞也被喚醒了,神清氣爽的感覺甚好!

看着商販們忙碌的身影,親朋結伴拿着慶節的禮品,及人們堆滿笑意的臉龐,在不覺間自己已順利的穿梭完一條街了。真的不得不發出一句感歎:端午佳節,確實是魅力非凡!

在端午節還未到時,自己猜想的這應該又是一個百無聊賴的節日。事實就是事實,一下子就把那無謂的閒扯推翻了,並且一點餘念都不曾留下。只是可惜的是,我們這隻沿襲了端午的吃粽子,吃鹹鴨蛋,喝雄黃酒,掛香蒲艾草的習俗...而自己期許的熱鬧活動,賽龍舟從未開展過。沒有經歷過,因此會把這項活動想的異常的熱鬧,人們歡呼加油的聲音,似乎會把耳膜震裂了.....

端午佳節是要和親人們過的節日,裏面是你儂我儂的關切,父母的碎碎念也會是這般的貼入心扉。中國人是不善言談的,但中國人是善於抓時機的。因此,諸如此類的佳節,大家可要藉此真切的表達彼此的掛念與牽叛喲!

一家人圍坐一桌吃飯,真的很幸福!幸福,也就是如此的簡單!

端午散文 篇26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突然十分想家了。想媽媽做的粽子,一個個甘蔗葉片所包裹着的粽子夾着一股子甘蔗的甘甜散發出誘人的清香。

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會在給我們剝粽子的時候耐心的講着有些久遠的故事,有屈原,也有白蛇雖然有些早已被塵封在了記憶,但每每想起嘴角總會微微上揚內心湧動着滿滿的幸福!

其實以前離家很近的時候並不覺的什麼,可是漸漸離家越來越遠了直到回趟家都變成一件很奢侈的事的時候,突然發現原來我們對家的依戀是那麼的深刻,為了求購一張回家的車票而半夜三更守候在電腦或者手機前,為了早一點回到家我們早早的去往車站,為了可以回家我們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卻絲毫不覺的沉重,因為家永遠是我們最温馨的港灣,可以為你付出一切。

每天我們總會很忙碌,每天也會很疲倦,每天當我們拖着疲憊得身子穿梭在人羣中間,我們內心總會十分的想家。想媽媽,想媽媽做的菜和飯,雖然我們並不能吃的太多,但是媽媽每次總會做的很豐盛,融化在味蕾的香滿滿的都是幸福。

記得每年端午的時候,除了豐盛的飯菜和香噴噴的粽子外,家家户户都會用艾蒿裝點屋子,然後為家人塗抹上雄黃酒,偶爾也會小酌一杯但小孩子多半是不被允許的。一股子艾香帶着一絲絲酒精的香味迎面而來,合着窗外開的正盛的金針花香,簡直令人神清氣爽!

又到了端午,真的好想好想快點回家,回到媽媽的身邊,想媽媽做的粽子了。

端午散文 篇27

相比小時候,我的生活應該是好多了,但是我卻有一種感覺:我越來越吃不起粽子和雞蛋,因為它們越來越貴了。我現在可是房奴啊,精打細算着過日子。

想想小時候,在老家,端午節的時候,有吃不完的粽子,吃不完的雞蛋,還有媽媽做的可口的油餅。那時不覺得怎樣,而現在想一想,那真的是一種奢侈。

每年快到端午節的時候,母親和姐姐們早早就開始準備包粽子了。包了好多好多,自己當然吃不完那麼多,左鄰右舍地送,村子裏洋溢着節日的喜氣。

在我們老家,端午節那天一定要吃荷包蛋。在我的記憶中,早上一起來,就看到母親站在大口的鍋邊,一個一個磕着雞蛋,不一會兒,鍋裏便飄起了白花花的荷包蛋。吃雞蛋是不受限制的,完全按照自己的飯量定,總有多餘的,不擔心沒有吃的。因為那時家裏養了很多雞,雞蛋很便宜,一塊錢13個好像,爸爸説太便宜了,賣了還不如自己吃,所以我們就放開肚皮吃,實在吃不完才會賣掉。

雞蛋湯裏泡上媽媽做的燙麪油餅,撒上一些葱花,滴一兩滴辣椒油,那是一個美味。

現在卻吃不到了,雖然媽媽還在做,但是我卻無暇回去,只能打個電話,傾訴一下自己如何思念媽媽的飯菜。

節日的喜慶只能在超市感受得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侷限於物物交流。

傳統的喜慶氣氛離我們越來越遠。飄渺成一張蒼白的紙。

端午散文 篇28

臨走前一天,晚飯吃得早,父親無事做,蹲在後院裏抽煙。

他扭頭看見柴棚的牆上掛着兩把空空的鐮刀夾子,忽然朝他孫子喊,涵涵,到廚房給爺要一馬勺水,把磨石拿過來,爺要磨鐮刃!

侄子有幾年沒有看父親下地割麥子了,更別説磨鐮刃。覺得稀罕,滿口應允,興沖沖端着水,一起隨我到後院。只見父親仰起頭,踮着腳,朝門楣的高台上亂摸一陣,磨出一個塑料袋子,從裏面取出幾片薄薄的鐮刃,坐在地上“嚯嚯磨了起來。他一邊蘸水精心刃磨,一邊時不時地用大拇指來回刮刃口,試探鐮刀的鋒利程度。

很快,鐮刃磨好了,父親又開始擦拭柴棚裏閒置了好久的農具。那些鋤頭,鐵杴、洋鎬,包括掛在牆上的、鏽跡斑斑的犁鏵,都曾是父親的命根子。如今,除草打藥,下種收割,都是農機化,父親這些農具,能用上的很少,可他不忍它們廢掉,農活閒下來,總要挨個擦塵除垢,一直如此。

漸漸的,暮色四合,後院一片餘暉。父親還在低頭,很專注地,一件一件擦拭着他的“寶貝”們。他的身體輕輕地、很有節奏地來回晃動着。夕陽下,小小的庭院,柴棚,父親,還有一堆曾經和父親寸步不離的農具,構成了一幅靜美的鄉間油畫。我清晰看見,他老人家黝黑的臉龐,頸項間的汗漬,以及額頭深深淺淺的褶皺。而此時的我,安靜坐在他身邊,仿若自己的額頭上,也平添了幾分歲月。

端午散文 篇29

端午,我端起一杯雄黃酒。麥子急不可待,一個個倒在孃的懷抱裏。發黃的雨季四溢流淌,稻種子也急着舒躺水田裏。

我想起一個人,一個不入俗流的人,一個寫楚辭的人。曲曲折折的平原路,丈量不完你寬闊的胸懷,你把汨羅江裝在心中。從楚地汨羅江畔開始,一個古老的傳説,穿越無數的歷史雲煙,沿着華夏的血脈在流淌。

五月,鐮刀把自己磨得鋒利,等待收割艾條,收割離騷。龍舟騰出空間,太沉的是粽子,包滿孃的一顆心。

清香、忙碌、收穫。厚重的季節,和我一同醉的人哪去了?吆喝聲裏,龍舟飛奔在屈子的脊背上,唱着九歌。

盼望五月初五。粽香裏懷古,屈原似乎坐在我對面同醉。麥子羨慕地看着我們,蠢蠢欲動。一個微弱的聲音傳來,帶我去寫一首浪漫的詩歌。

回望處,我看見麥子的笑臉,在風中點着頭。這時,忽然想起一條魚,陪伴大夫的一條魚,你餓否?我和娘為你準備好了粽子,魚香肉絲味的,一定合你的胃口。別再吞噬屈原的靈魂,還我一首端午頌,我的思緒太枯燥。端着雄黃酒,一個人喝沒有意思。

遠處,一個身影揹着五月,向我走來,太陽為他送行。汨羅江邊,屈原端起雄黃酒。我大聲唱起來:五月初五看龍舟兮,端午懷古杯中遊,誰人解我意?向天問,我寫的那篇九章怎麼看不到,江中有沒有?找到了,找到了。一個節日,一個人,一段辭賦。寫在五月的日曆上。

中國人端午啊!踩着無盡詩意而來,悠悠千年,美麗成了六月繁花。

端午散文 篇30

6月16日是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騎摩托車到離城很遠的山上踏青。一路順風順水,景色宜人。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剛到了半山腰,好好地摩托車後輪胎突然癟了。我們只好推着泄了氣的摩托車打道回府。

因為這裏離市區很遠,所以在短時間內沒有地方修理。摩托車本來就比較重,再加上沒有氣,大大的增加了它的重量,推着非常吃力。我在後面推,爸爸在前面推,過了不大一會兒,我們兩個就氣喘吁吁、汗流滿面。媽媽不但一直給我們鼓勁,而且還積極的尋找修理點。雖然很累,但我很高興,因為我自己也盡了一份力量,全家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嘛!

經過一番拼搏和努力,我們足足走了5公里,但還是沒有到達目的地。向當地村民一打聽,説再往前走半小時會有一個修車的地方,到那裏就會有希望了。雖然我們已經筋疲力盡,但一聽到這話,我還是信心百倍的推了起來。在這半小時裏,可能是我這一生中最漫長的30分鐘,路上我竭盡全力的向前走,心裏只有一個念頭,堅持就是勝利。終於,在我和爸爸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走完了這段艱難的旅程。

這次特殊的旅行,讓我真正的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相信這次旅行會讓我終身難忘,我想今後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束手無策了。

端午散文 篇31

兒時的今日定然是高興的。

母親一大早就開始張羅着包粽子,先是淘米泡米,接着清洗粽葉和棗,然後再煮粽葉。等到這些工序都進行完了,就開始包。那時的我一定會摩拳擦掌地蹲在一旁,央求母親讓自己學包,於是總是那幾片粽葉包了撒開,撒開再包......直至今日,雖然過了許多年了,但是那個自認為不笨的我依然沒有學會!

那時與其説是想學包粽子等,其實是渴望吃到每個傳統佳節的美食。那時沒有現在的高壓鍋等,包好粽子後,會用洗淨的石頭把粽子壓在原始的大鐵鍋裏,煮上好幾個小時。柴火燒得大了不行,燒得小了也不行,總是聽到鍋裏咕咚咚地響,粽香四溢,瀰漫了整個院子,家家户户都是這樣,等到半夜兩三點鐘煮熟時,大人們先夾出幾個粽子來嘗,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大飽起口福來。雖然半夜三更,但好多人家都沒睡,鄰居間也會互送幾個粽子相互間分享,等到過癮了才肯睡覺作罷!第二天早上,也就是端午節這天,有更大的快樂在等待着人們特別是小孩,會穿上新背心、新半、新短褲、新涼鞋,手腕腳腕戴上五彩長命百歲線,胸前戴上用彩布縫的,家裏插上艾草,整個節日的氣氛濃濃的,好開心好開心!

現如今的節日,沒有了小時候的感覺,提前十幾二十天就有賣粽子的,有的人家也早早的包吃了,節日的神祕感沒了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因肚子裏油水厚了,大部分人壓根就沒有想吃的慾望。也因市場的繁榮,只要能用錢買到或有人給,壓根就沒有自己動手的衝動,也沒有穿新衣的激動,於是,傳統節日於我們,變得淡之又淡......再也找不到那種滿滿的幸福與快樂感了!

端午散文 篇32

端午節對農村來説,是個特別熱鬧的傳統節日。當天,家家户户都會忙着煮粽子,吃雞蛋,掛香袋,插艾蒿……

家裏向來是分工明確的,母親和奶奶負責包粽子,我與父親便負責採艾葉。

端午的田野里長滿了齊膝高的艾草,割上幾鐮刀,便是一小捆。接着到柳樹上割柳條,到小溪邊割菖蒲,找野花采露珠,裝在玻璃瓶帶回家。

一路上,東方放亮,抱艾而歸的我們沐浴着晨曦,歡呼雀躍。到家後,父親便忙着把柳條、艾條、菖蒲插於房門兩側,掛滿門楣縫隙,再把多餘的艾條攤曬在窗台上。經過這樣的裝飾,房門翠綠,空氣清新,室內室外艾香飄逸。

中午時分,母親端着煮好的粽子放在餐桌上,滿屋飄着新粽葉的清香。一家人各自動手,解開粽繩,剝去粽葉,一邊吃着粽子一邊聊天,笑聲充滿着整個屋子。還要吃雞蛋和大蒜。據母親説,吃了大蒜煮雞蛋百毒不侵,能夠祛病,使得身體更健康;而且還把雄黃酒塗抹在耳邊、鼻子、眼眉、手脖、肚臍、腳趾等等,昭示着今後可以防毒蟲,不被侵蝕。

如今端午節被納入國家法定節日體系,同時還是中國和世界雙料非物質類文化遺產。這童年記憶裏的夢也隨着歲月的更迭和時光的輪迴,漸漸地讓我對端午節的由來和經久不衰的習俗,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端午節經過2000多年的歲月洗禮,依然有着其濃厚的節日氛圍,這大概和我們國人守時令、重節氣、講傳統有關。所以,在我看來,所謂節日,應該是一種傳承,從奶奶傳給父親,父親傳給自己,自己傳給子孫,世代相傳。那一點能夠觸摸到的生命温暖,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這飄着艾草香的有味道的記憶,都會刻骨銘心。

端午散文 篇33

五月初五,乃端午節。一曰為紀念楚士屈原而成俗;一曰與濤神伍子胥相牽;一曰弔孝女曹娥;一曰為龍日;一曰毒月其惡日,諸傳不一。然歷逾兩千多年,民俗之日不朽也。箕延遺風,登文峯塔,覓艾葉,焚香禱願,播於四海。

與文友約,攜佳酒,配小果,於晨登巽山,上文峯塔,飲酒賦詩也。餘舍妻兒,獨赴約,謀詩興而妻怒。惜人未至,悵然間,獨坐於亭,過往之目笑也。然環四周,思如潮。抬目望,遙指太空,欲曉神十翱於何處,知其孤而興如海也。向遠眺,似聞儀川河上宏鳴,疑為百舸競渡也。與近瞻,但見人流如過江之鯽,不可數也。登塔者,隊如蛟龍。敬香者,絡繹不絕。煙香繚繞,虔誠無限。見狹階,擁擠不堪,尤為懸心。或聞鞭炮齊鳴,震驚山谷。若相詢,乃禱旗鈴迭報也。仰高塔,百燕環歌而舞,甚是祥和而鞭炮不驚也。

餘過塔登山,步於小徑。綠茵成牆,林欲靜而人鶯相雜。多遇熟人,不再孤獨。至山頂,又入谷求艾。晨露濕衣,草茂而野香沁鼻。然遍求艾葉,僅得小枝,乃自嘲為遲到者也。至後山,見烈士陵園宏偉,然無人蹤影。餘欲拜謁,不覺日近三竿,終未成行,悔也。

折返時至,猶笑餘未飲酒賦詩也。偶思之,如餘心痴者,有幾人為知音哉?問遍巽山而無音。便夢之,攜小童,弄琴絃,飲黃酒,吊楚夫,唱鴻翱,乃仙蹟也。惜已古哉!碌碌之間,不願趟塵也。忽見數名童子,於樹間臨畫,近前觀之,真美也。餘若退至童年,何若如此。思之間,已下塔階。

階下舞者何其多也。或舞,或練身,或踢毽,其樂無窮。忽逢一友姍姍來遲,相邀再登山,累而拒。然猶思未得詩賦,如欠債也。便訪妻兒,得見。復登山,求詩賦,當謝家人也。

端午散文 篇34

第二年的端午節時,是六月八日。

那段時間我還在老家。當時國家發生了一件大事,所有的學校都提前放假,但大學聯考是正常進行的,忽然接到一封信,是直接寄到我所在的鎮上來的,打開後才知道,這是我一位女同學,我曾經吃過她倆雞蛋,當時信上説她在一個叫做南鎮三中的地方復讀,原本成績還是很理想的,但不知道怎麼回事,越是臨近考試越覺得心裏沒底,好幾次模擬考試都差強人意,希望我這個有經驗的同學能給她一種指導,當然如果我方便的話。

我並不曉得她怎麼知道我會在老家,也許是聽別的同學説的,因為我已經回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了,但是想起那兩個雞蛋的恩情,我特意跑到南鎮去了一趟,很容易就找到了她,當時的南鎮三中只招收復讀生,就在一間看上去黑乎乎的教室裏擠着三四十個人,總覺得有點難民的意味。

見到之後就是一番暢談,説了足有二三個小時,看得出來她很高興,甚至有點以身相許的意思,但這是不行的,她並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可以説除了我暗戀的女孩,高傲的趙同學真不怎麼喜歡其他女同學,但是我懂得精神撫慰的重要性,當時還給她買了兩本我認為不錯的參考書,這就是還了兩個雞蛋的情誼。

端午一個月後是大學聯考,我儘管不再去看她,但寫過兩封信,謝天謝地,那個女孩也真爭氣,當年南鎮高會考出倆人,其中之一就是她,雖然只是中專,不過也算是有了歸宿。

也不知道為什麼,那年之後和她再無交集,聽説她畢業後在外地工作,三十年過去,她可能已經忘記我這個同學了吧,我也甚至都忘記了她的名字,但那段故事依然清晰。

又到了端午節,其實吃粽子和雞蛋都是形式,重要的是我們曾有過美好的回憶。

端午散文 篇35

每年端午節我都會想起一位老奶奶。

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鎮上上國小,每天路過廟前大隊部,都會看見一位老奶奶坐在隊屋外的大石頭上。她耳朵上墜一對銀耳環,黑長的臉上佈滿皺紋,總是笑眯眯的看着我們來來去去。看見我,她笑笑,我也笑笑。日子久了,我們漸漸地熟悉了,並知道了她姓王,無兒無女,是個五保户,現在住在大隊部裏。以後一看到她,在遠遠的地方我就喊她王奶奶好,她也樂呵呵地招呼着:“丫頭,上學去呀?”或者“丫頭,放學啦?”

她沒有親人,日子過得很寂寞。只要有空,我喜歡去她的屋子裏幫她乾乾活,沒事的時候陪她聊聊天。儘管她説的人和事離我太遙遠,但是看到她開心,我也高興。時間長了,我們就像一對祖孫,家裏有好吃的,我都偷偷地帶點給她,每天放學,我也一定去她那裏報到

大概是八二年端午節前後,有一天我到她那裏,她就把我牽到院子裏的井台邊,將吊在水井裏的小竹籃提上來,原來竹籃子裏有綠豆糕,她硬要讓我吃。那幾天,她天天坐在路邊等我,只要我一去,她都會去取綠豆糕塞到我嘴裏,逼着我吃,她則開心地在一旁眉開眼笑。那時我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也明白她的東西來之不易,不忍心吃,她假裝很生氣,看我無措的樣子,又覺得好笑,我記得她張開嘴,解釋道:“你看看,我牙不好,不能吃甜的,沾一點牙都疼。”然後捂着鰓幫説牙疼,嘴裏嘀咕:“吃吧吃吧,壞掉了可惜。”

那年,我在鄉下過完暑假,上國中的第一天,我又去看她,那屋子已空了,一打聽,才知道王奶奶去世了,就在假期裏,聽説是在吃飯的時候,打了個飽嗝,就去了。當時,我年少的心裏滿是憂傷,為沒能送她一程感到難過。以後的每年端午,我都會想起她,想起她的綠豆糕。

端午散文 篇36

每年端午節的頭一天,老伴兒都要親手為家人包制一鍋粽子。

老伴兒始終認為,吃粽子,還得是親手包制的才好吃,才最有端午節的味道。

農曆四月底,五月初。老伴兒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種材料都給買了來。有米粒飽滿糯米,紅紅的新疆大棗和顏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乾兒,再買來上好的五花肉。當然,濃綠新鮮的棕葉,又寬又長的馬蓮,更是不可缺少。

老伴兒包制的粽子個兒大,三角形狀周正,捆得結實,且味道存正。若是涼透了再吃,糯米QQ的,大棗、葡萄乾兒的酸酸甜甜;紅燒肉的滿口留香,稱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時,老伴兒絕不會讓我伸手。她會一個人蹲在廚房裏包上個把小時。然後再用炆火把剛剛包好的粽子煮上。一會兒的功夫,滿屋瀰漫着濃郁的棕香,讓人急不可耐。

當然,我也不閒着。老伴兒包粽子時,我就找出早就備好的五色亮光紙,自己疊紙葫蘆。這手藝還是小時候跟奶奶學的。儘管手工疊制的葫蘆,趕不上機制的精緻,卻充滿了返璞歸真的端午節味道。

端午節這天,我必須起個大早,騎上自行車,去離家有一公里遠處的機場上,把頂着露水的艾蒿薅回來,傳説只有此時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災去病的作用。

艾蒿採回來了,便摘一些艾葉兒泡在洗臉盆裏用來洗臉,掐一枝艾尖夾在耳朵縫裏,或者信手將其插在發間,剩餘的艾蒿就用一根細繩兒綁好後懸掛在門框上。在配上疊好的紙葫蘆,端午節的氣氛便營造好了。

吃早飯時,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吃粽子,吃茶葉蛋。在濃濃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端午散文 篇37

兩千多年前的農曆五月初五,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飲恨汨羅江。為了悼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在詩人離開一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炎黃子孫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包粽子,划龍舟,煮雞蛋,吃包子等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詩人的崇敬與懷念。

又是一年端午時,五月的空氣中,到處散發着淡淡的清香,那是端午節的味道。還記得小時候的端午節,當母親揭開鍋蓋的一瞬,粽子和着艾草的清香在廚房裏漂浮·瀰漫,沁人心脾,那是讓人陶醉的味道。隨着年齡的增長,我也從母親那裏學會了包粽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年的端午味道對我而言是收穫的味道。又一年的五月初五龍舟賽,我作為一名啦啦隊成員,看着一條條龍舟像一支支離弦的箭,拼力向前衝,湖中濺起的水花伴隨着鼓手的節拍以及岸邊觀眾的喝彩聲,場面熱烈而精彩,那一次我經歷了激動的味道。

雖然各地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大區別,但都以粽子為主打。粽子的食材因各地的習俗不同而五彩斑斕,這其中有糯米·綠豆·紅棗·花生·蝦米·紅糖·蛋黃·炒香五花肉等。無論是什麼食材,不同的人吃在嘴裏會品嚐出不一樣的味道,漂泊在外的遊子品嚐出的是思念的味道,親人之間的團聚品嚐出的是甘甜和幸福的味道。但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身處何方,在五月初五這天我們都會品嚐出同一種共同的味道——那就是端午節的味道。因為我們有着共同的根——生存在長城腳下;有着共同的魂——炎黃子孫。

五月初五,是一個記載時間的名詞,它承載的是永恆的歷史與記憶,同時也把這遠古的習俗,在龍子龍孫的熱情裏代代相傳。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這也粽香,那也艾香,華夏處處飄清香。

端午散文 篇38

粽香飄蕩街頭巷尾的時候,香囊、五彩繩也出現在街頭小攤上。

記憶中的端午,奶奶必做香囊。她拿出布卷,精心挑選,那些顏色豔麗的絲質布頭是首選。銀鎖狀的香囊裏裝上從藥鋪買的香草,香味濃郁,可驅蚊蟲。

弟弟的香袋相對來説複雜些。它除了裝香草,還要裝五穀雜糧,所以比香囊大,奶奶一般要用多塊布頭拼接,下邊還要裝飾一些穗子。奶奶用白布頭做小猴,白頭白身紅腰帶,裏面塞棉花,胸前還抱着一個紅桃,綴在穗子中間,滴滴溜溜的,很是好看。不過,這是男孩子的專利,也是他們事農桑的責任。奶奶滿心喜悦地縫着,一針一線,把對子孫的祝福和期盼,也縫進了香袋裏。

牛是我家的一大勞力,每年端午它也有香袋。奶奶用掃帚把牛身上掃得乾淨順滑,慎重地把繫着五彩繩的香袋掛在牛角上。她滿眼慈愛地端詳着那頭辛勤耕耘的黃牛,摸摸牛頭,拍拍牛身子。老牛很温順地享受着她的愛撫,還會很親暱地蹭一下她的手臂。奶奶滿懷感激地説,這牲畜性子好,犁地拉車,再累的活也不撂挑子,最辛苦啦。我看看牛,想想家人,他們何嘗不是一頭老牛,拉着家庭的重車,任勞任怨。

聽媽媽説,戴上五彩繩就不再怕蛇啦,所以我和弟弟的脖子、手腕、腳踝都纏得滿滿的。有時候,我給奶奶和媽媽也繫上五彩繩,奶奶會略顯羞澀地説:“老了,戴啥也不好看啦。”不過,她笑得很燦爛,那條彩繩裏,也許有着她的端午記憶吧!

如今,每年端午我也會像奶奶那樣給孩子們做香囊,我只是希望,希望把這些中國符號印在孩子們的心裏,温暖他們的端午記憶。

端午散文 篇39

啊,又到了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

對目前的我而言,端午節和平時有兩點不同:一是回宿舍的路上可以看見有擺攤賣粽子的;二是早上要發送N條祝福端午節的短信給朋友和老師。

一説到端午節,我就想到粽子,繼而想到屈原,繼而想到“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繼而想到上中學時語文課被強迫背誦《離騷》,繼而想到大學聯考寫作文時候的抓耳撓腮,繼而我現在就想抓耳撓腮。

上高中時候,一次開學時候發新課本,清點完之後沒事翻着新課本玩,突然發現旁邊一個女生在那樂,問她為什麼這麼樂,她説“你發現沒有,這個學期語文課只有兩篇課文需要背誦,而且就一段”,繼而我也跟着樂。

晚上組裏組織一起出去吃自助,哎,在這個摳門的公司,上次組織吃飯都是年前的事情了,看看人家的公司,動輒就組織出去玩。

與往常不同,這次出去吃飯,總經理和技術總監竟然都來參加,對我們這個小小的研發組真實受寵若驚。上個星期組長就開會通知大家到時候一定不要請假。説實話,誰請假啊,着鐵公雞的公司,好不容易拔次毛,大家還不輪圓了腮幫子。

你看你看,大家中午都留着肚子兮;你看你看,中午吃飯的時候女生都去喝粥兮;你看你看,二姐再有兩個月就生寶寶了,不照樣挺着大肚子來參加兮。

挺欽佩總經理的。高處不勝寒,一個八百人公司的總經理肯定有我目前無法想象的壓力和繁忙的工作,卻還能在端午節抽空來鼓舞士氣。可能這輩子我都不會達到他的那種高度,但至少我要嘗試着學習他的那種一心多用的本領。

祝願大家都能過一個美滿的端午節。

端午散文 篇40

今年端午節,我過得十分快樂、充實,在家裏我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忙奶奶包粽子,所以我覺得這一年的端午節十分有好處。

早上,我奇蹟般地起了一個大早,發現奶奶在包粽子,我走上前去問:“要我幫忙嗎?”奶奶笑眯眯地説:“如果你實在要幫也能夠。”我十分開心,搬了一個小椅子坐在奶奶身旁,只見奶奶很熟練地把蒸煮過的粽葉拿在手裏圍成一個半圓錐形,此時把淘過的糯米灌入粽葉裏,迅速地裹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漂亮的粽子完成了。我不禁問奶奶,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奶奶説:“包粽子、賽龍舟、做香嚢,還有喝一些黃酒啊,吃“紅”啊……”“哇!有這麼多”我大叫起來,奶奶一臉笑意地説,我再給你講講包粽子的由來吧。”

五月初五,在楚國即將滅亡之時,屈原就是個十他愛國的文人,見到自我的國家即將滅亡,就飲下了最後一杯酒跳入汨羅江自盡了,人們為了紀念他把粽子扔入江中為的是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同時還每年在江河裏舉行隆重的賽龍舟。就這樣人們代代相傳,端午節是這樣傳承下來的。我聽得十分入神,原先端午節還有這樣一個不簡單的故事。粽子包好了,滿屋都就是粽葉的香味,今年的粽子,此時奶奶包了兩種口味,有紅豆蜜棗味和鹹肉味的,儘管我沒有成功的包好一個粽子,可就是我幫奶奶做了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所以當我剝開粽子,深深地聞了一下這裹着粽葉香氣的糯米粽子,咬下一口滿口香氣感到真就是好吃,因為這個粽子裏有我勞動的一份噢!

這個端午,讓我足實長了知識,讓我真正體會了這一年的端午節就是一個“濃情搞笑端午節”。

端午散文 篇41

家裏過節的粽子一向是奶奶包的,奶奶的包的粽子香甜軟糯,質嫩滑口!説得俗點,就是好吃!在鄉下的時光中,每逢過此佳節,就算是千里之外的人們也會千里迢迢的趕到咱家嘗一嘗此鮮!

端午節,奶奶便會在此天包上二百個粽子,不多不少!因為咱們村上共有二百個人,目的就是為了讓村上每個人都享受到粽子,不收一分錢!是什麼魅力讓奶奶的粽子吸引了即使是千里之外的人呢?奶奶的粽子並不是放了什麼不可多得的美味調料,更不會是放了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狀的添加劑!奶奶僅在粽子放了一顆她自己種的草莓!哦,原來是奶奶的熱情,樸實打動他們啊!

可是奶奶現在老了,隨着我們住,再也不能包粽子給老鄉吃!如今,又是一年的端午節!我們全家起來了一大早,開始包着粽子!奶奶先把粽葉放到高壓鍋煮上,就開始準備包粽子的材料:有糯米,紅棗,綠豆,草莓!不久,粽葉煮好了,奶奶先又用清水把粽葉洗了一遍,再放到清水裏泡了起來!所有材料都齊全了,一切準備就緒了!奶奶先把三片粽葉稍稍重疊平放在一起,然後再捲成羊角狀,再向裏邊放上準備好的糯米、紅棗,綠豆,草莓。再用一片粽葉把口封住,一個羊角粽子就包好了。最後用白繩緊緊地綁住粽子!一個粽子就呈現出來了!

晚上,一家團圓,大家都在嘗着奶奶包的粽子,其樂融融!只有我一個人望着窗外的風景,看着手中的粽子,感慨道:當年的糯米不及現在的糯米,當年的草莓不及現在的草莓!為什麼如今的粽子的味道還不及當年的粽子味道呢?

是奶奶老了麼?大概不是吧?

端午散文 篇42

端午的日子,在濃濃的棕香飄逝,在青青的粽葉上劃過,在千針萬線中溜去,在撲鼻的艾葉裏散落。

直到送走放蜂的人兒,看見遍野的雪白槐花,聞見馨香的油菜花,才知道,端午要來了。

走進端午,滿街的荷包掛滿街市,造型別致,栩栩如生。

走進端午,各色的粽子佈滿店面,琳琅滿目,餘香裊裊。

走進端午,露珠在脆嫩的艾葉上流淌,草的氣息撲面而來。

也許,兩千多年前,那個因為國家滅忙,不忍苟活於亂世的偉大詩人,何曾能想到,滿懷家國仇恨,無奈的悲壯舉動,千年來令無數的人們緬懷祭奠。奔騰不息的汨羅江日夜向東,流過歲月的滄桑,流過歷史的長河,卻難以流逝人們對端午的嚮往。

端午的日子,是鄉下五穀灌漿發育的日子,田野裏,麥浪此起彼伏,穗頭迸發,似射一向蒼穹的萬箭,射一向成熟和豐收。鑽地的玉米,高粱拔地而生,靜下心來,屏住呼吸,你彷彿能聽見拔節的脆響。樹木鬱鬱葱葱發瘋似地瘋長,無名的小草山花競相生長怒放。

農人的端午,簡單而充實,手修的荷包雖比不上出一售的萬般精美,簡單的造型,樸素的色彩,掛在孩子的前胸後背。五彩的花繩系滿手腕脖頸,香草的餘香,雄黃的氣味,讓鄉下的端午充滿淡淡的氣氛和無盡的思念。

許多年前,自己不也是在祖母的精心打扮下,懸掛端午的物件兒,滿村子亂跑,生怕別人不知端午的到來。與其説盼望吃粽子,倒不如説是盼望蜂蜜的香甜。

時光飛逝,轉眼,端午的日子已經成為如今孩子的節日,他們只知道戴着荷包僅僅是好看,吃着粽子,只不過是品味生活的幸福。可哪裏知道,屈原何許人也,汨羅江何方江河?

今天,過去的是端午,留住的卻是對端午的感懷。

端午散文 篇43

記憶清淺,歲月,是一條回不去的河流。過去式的美好,就像一杯老酒,一杯老茶。歷久彌新,經歲月沉澱,醇厚且綿長……

陽光,微雨,潮濕拂過的山野,格外地鮮綠。紅衣少女光着腳丫,揹着小竹簍,半弓着腰,在山壠田間撿田螺。沒有華麗詞藻的堆砌,不需要仄起平收。當薄霧輕輕地籠過端午的山壠田,那就是一首詩,一幅畫。

原生態的村莊,土木結構的房子,零星地散落在山坡上或是綠樹間。山間的小路上,開滿了各種黃的、白的、紫的、紅的,且知名的小花。在端午節前一天,房前屋後的草叢,會被鋤得很乾淨,牆腳路邊都灑上白石灰。以此為界,不讓一些爬行動物隨便闖入。

端午節這天除了門前要掛菖蒲,艾葉避邪。村裏的家家户户,都到田間地頭採些草藥,也叫“去寒茶”。“去寒茶”由菖蒲,野菊花,魚腥草,燈芯草,車前子,金銀花,紫蘇,薄荷,山蒼柴等二十餘味草藥配製而成。生活在農村濕氣大,“去寒茶”驅病避邪,去濕氣、清熱解暑、還能起到御防感冒。據説,必須要這一天採的才能達到效果。

兒時的端午節,午餐時肉粽是必不少的。殼薄肉脆的田螺,小溪裏的魚,半煎半煮佐以青,紅辣椒,蒜頭,薄荷。溪魚的鮮美配上辣味辛香,可比得上山珍海味。可口的紅燒肉,自家種的茄子,黃瓜,四季豆,還有山上摘的野楊梅。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過節,在孩提記憶中那就是頭等大事了。

行走輾轉於都市,穿梭在水泥鋼筋的叢林中。現代工業的文明,原生態的村莊已然城鎮化。新型農業,使許多物種都失去了它們的家園。相同的場景可以用影像記錄,然而遠去的記憶唯有用心記錄。很多時候,美好和遺憾是並存的。

端午散文 篇44

布穀鳥清脆的鳴叫不絕於耳,鄉野溝河便湧動着翠綠的葦浪,蘆葉的清香隨風飄來,身心即被那端午前夕的感覺包裹,思緒亦被牽扯得很遠。

童年的記憶猶新,放學回家蹬一雙膠底布鞋,鑽進那沒頂葦蕩,不知是誰捷足先登將岸邊肥碩的蘆葉摘去,眼巴巴看着河心油油的葉片望而興歎。花兩個午後的時光,將端午裹粽的葦葉備足,紮成把用細繩串起懸掛屋外,照上幾晌午太陽,屋裏院外便瀰漫着沁脾的粽香。

掐着指頭算好容易捱到端午節那日,隨母親早早起牀將曬乾的蘆葉水中蒸煮,香味撲鼻,不自覺間饞涎欲滴。那日上課感覺時間好長好長,好容易盼到放學的鈴聲響起,一溜煙跑回家,母親正坐在屋前的天井內聚精會神地裹着粽子,面前一隻碩大盛水桶內飄動着溢香的蘆葉,旁邊的竹籃已盛滿形狀大小不一的粽子。我驚羨母親嫻熟的手藝,指頭間靈活協調一拔弄,一隻造型別致的五角粽便藝術般形成。“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我們不知。母親便娓娓道來,儘管現今想來只有國小文化的母親對端午的來歷講得並不完整和地道,但她讓我們記住了那個懷石投江,魂歸楚地的屈原。多少年後,在讀《屈原列傳》“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時才真正被一個愛國憂民的國之棟樑的真實情感和氣節所感動,自後端午的意義在我的體驗中也較之於一般吃粽感觀上的滿足而深遠得多。

蘆葉飄飄,又到端午粽香時,我也得像當年母親那樣為我的孩子包上些許粽子,告訴他當年母親所告知我的一切,興許我的這點知識遠不足以對讀大學的兒子灌輸,但我覺得在簡單的複述中,卻有一種思想與精神在悄然傳承。

端午散文 篇45

端午節來了,家家户户都是滿堂喜慶,我家自然不會是個例外。一家人都在吃着粽子,看龍舟水上飛馳,談東問西,絲毫不受外面濛濛陰天的影響。唯獨我,輕捧一個粽子,深情凝視,有的是一聲歎惋。

端午節的前夜,我出奇的感到寂靜。花兒依舊隨風搖曳,河兒依舊流淌,月光揮灑,似乎無聲,都不想打破這片寂靜。

早晨,太陽緩緩東昇,卻很快被烏雲遮擋,像是刻意而為。牛毛細雨紛然飄落,小河上只有微波盪漾。迎着滿懷的涼風,帶着沉重的心情,走出家門,地上,已經有了水窪。

不經意間,眼光從水窪上掃過。我彷彿看見烽火狼煙,血光四起。片刻後,就只有一片沉寂了。一個正飲酒作樂的君王出現,滿臉抖動的腮肉,盡是一片腐朽!

雨大了

國難當頭,愛國志士上奏,卻只是被君王隨意應付,再見,其依舊是不思民間疾苦,國難當頭,依舊是醉倒美人懷!

不禁想起了屈原,理解了他的無奈,愛國之心,總是全身熱血噴湧而盡,也不會停止跳動!

直到衣服被完全打濕,才從思緒中走出。心兒不知為何,彷彿要從胸膛中跳出。搖搖晃晃的回到家中。

捧起一個粽子,輕聞,輕品,品味着粽子的香甜和創造它時背景下的憂傷。外面,與之完全不同的歡笑撞擊我的心靈。

端午,請大家重新認識一下!它的創立,是為了紀念一個偉大不屈的靈魂與崇高的信仰,不是給人們一個歡樂的日子,而是要一片莊重、嚴肅,以示對屈原的懷念!紀念屈原,才是端午節的本質,可惜人們早已淡忘!

屈原呵!讓你那顆沸騰的愛國心,化為一隻鴿子,飛向充滿硝煙的地方。

端午散文 篇46

春末夏初,林花謝了春紅,新綠遍被枝頭,熱力十足的太陽開始整日整日地露着亮晃晃的笑臉兒,於是油菜熟了,麥梢黃了,家家户户開始忙着包粽子。端午節趕在六月的前奏,温情脈脈地走來了。

記得國中時,學校操場後面有一大片空地,種了蓊蓊鬱鬱的艾草,遠遠跑步經過,連綿不斷的藥香宛若潮水一波波湧來,淹沒了呼吸。端午時節,陸陸續續有人來採艾葉,大把大把拿回家插在大門口,抑或曬曬幹,置於盆中引燃,以煙薰屋。多方打聽才知道,艾為草藥,它的氣味能驅毒。煎艾葉水沐浴,不僅遍體生香,亦預防皮膚病。南方多用菖蒲,菖蒲亦可入藥,同艾草一樣,皆為端午最受歡迎的避邪之香草。

有一日,端午去逛鄉村集市,碰上有人當街用大筐裝了艾葉,每逢人經過,免費派發。街上的人幾乎每人手裏擎着一把艾葉,我忽然一下子想起來語文課本里那個手持隱身草,到處拿人貨物不給錢的人,忍不住就想笑。小小一把艾葉,瀰漫着鄉村濃濃的人情芳香,經久不散。

説到端午,繞不過雄黃酒。之所以雄黃酒香盤旋心頭揮之不去,當然源於國人盡知的白素貞傳奇。所謂的蛇妖,為報恩嫁與凡人。而不知好歹的許仙卻聽信愛管閒事的老和尚法海讒言,端午之夜騙娘子喝下摻了雄黃的酒,致使恩恩愛愛的神仙眷侶至此走上了不歸路。後悔不迭的許仙只不過是陪襯,唯有白素貞的至情至性至美,令世人領略了愛情如酒香,愈久愈濃的味道。

端午節是個到處飄香的節日,菜子香、麥香、藥香、粽子香、香袋香等等,統統加在一起,亦敵不過發自內心的人情與愛情之香。説到底,人心之香,方是端午萬香之源。

端午散文 篇47

端午節是我們的鄉愁,而且是紅、黃、藍、綠、紫五彩鄉愁。

作為北方人,在端午節的記憶裏,沒有賽龍舟和雄黃酒。三十多年前,我剛剛記事,那時生活都比較困難。作為國小教師,母親白天要上課,晚上常常還要備課。要過端午節了,母親更加忙碌。但無論多忙,母親都會抽空,想方設法找齊紅、黃、藍、綠、紫五種顏色的線。有時家中只有一兩種線,她就會到左鄰右舍,和人家交換。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母親將五種線擰在一起,分別系在我的手腕上、腳脖上。

年幼的我問母親:“為什麼要系這些線呢?”她撫摸着我的頭説:“這叫長命線,是過端午節的習俗,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長,一生平安,這些習俗要一輩輩地傳下去。”繫着五彩線,我在房間裏歡快地跑來跑去。母親就一邊包着粽子,一邊給我講端午節的來歷。夜深了,繫着五彩線的我很快進入了夢鄉,母親則還在燈下備課、批改作業。

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到了母親當時的年齡,她卻一天天地蒼老。但每年過端午,習俗一直沒變。

又是一年端午節。兒子一如當年的我,妻子也仔細地把五種彩色的線搓成一股彩繩,系在兒子的手腕和腳脖上,一邊系,一邊説:“這五種線,分別是健康、吉祥、甜蜜、温暖、感恩。你要記住,這裏面文化深着呢!”兒子歡快地看來看去,不停地問東問西,我和妻子耐心地解答。一旁的母親高興地説:“老一輩的習俗就這麼一代代傳下來。”

端午節,五彩斑斕,絢麗多姿,它相伴歷史文化,相伴鄉愁悠悠,讓我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傳承,讓生活永遠盪漾着親情和温馨。

端午散文 篇48

“五月風飄艾草香,雄黃槲粽祭端陽。汨羅水載離騷恨,青史垂名萬古揚。”這是我寫的一首小詩《端午情》。如今,又是一年端午將至,大街小巷,到處都瀰漫着濃濃的誘人的槲包香。

端午節吃粽子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方式。而在我的家鄉欒川,人們是以吃槲包來紀念屈原的。槲包,就是用槲葉包上黍米、江米蒸煮出來的極具本地特色的美味佳餚。

槲包的特色在於包裹的槲葉,是槲樹上生長的葉子。每年農曆四月的下旬,村民們一有空,便呼朋喚友,一起到附近的山上打槲葉。打來的槲葉,碩大、肥厚,青翠鮮豔,不僅自家能用,還可以賣錢。聽説有人專門收購槲葉,將它們出口到日本、韓國,那裏的人稱槲葉為柏葉,象徵着吉祥如意、長命百歲。

每逢端午節,家鄉的人們,或自己打,或從市場上買回幾十把槲葉,準備好黍米、江米、紅豆、芸豆、蜜棗等原料,提前煮好豆子,泡好米粒,再將經熱水浸泡過的、搓洗好的槲葉碼好,就開始動手包槲包。包好的槲包盛放在盆裏或鍋裏,單等一大鍋水燒開,即可放入鍋裏煮。半個小時後,便滿屋飄香。

槲葉有防腐保鮮作用,而槲包的配料又富含維生素和其他膳食營養成分。煮好的槲包,軟硬適中,老少皆宜,是獨特的美味。因此,槲包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漸漸成為端午探親的必備禮品。尤其是在端午節做的,不用冷藏,也可放置一個月之久。

炎炎夏日中午,當你從麥田裏歸來,剝開一捆槲包,撒上幾勺白糖,那涼涼的、甜甜的、香香的滋味,怎一個“爽”字了得!

端午散文 篇49

今天是端午節,我一早起來,就看見爸爸他們都忙着殺雞準備着午飯。媽媽和嬸嬸正在跟奶奶學包着粽子。

我趕緊洗漱完畢,吃完早餐,也加入到她們的行列——包粽子。這包粽子也太難學了。看到奶奶她們包的粽子是有模有樣的,而我包的卻奇形怪狀、不倫不類。自己心想:太丟人了。後來奶奶安慰我説:“別傷心,每個人第一次包的時候,都不是很好看的,多學幾次就好了。”聽了奶奶的話,我又包了幾次。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我也包出有模有樣的粽子了!

可我有一個問題,那是一個一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人們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端午節又為什麼要包粽子呢?於是,我去問爸爸。爸爸一本正經地解釋説:“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一位名叫屈原的人。屈原是一位好官,為國為民。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跳河自盡了。包粽子是因為有人夢到屈原吃不飽很餓似的,便叫大夥把食物丟到河裏給屈原吃。可丟下去的食物全給河裏的魚蝦吃光了。大夥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食物用竹葉包成稜角的形狀,丟到河裏去。魚蝦們以為是稜角,就不敢吃了。這樣,屈原就能吃到粽子了。那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在這一天里人們要舉行包粽子、賽龍舟、插茱萸等活動。”

這時,奶奶端上了一籃熱氣騰騰的粽子吆喝道:“吃粽子囉!”我們立刻圍攏過去,拿起粽子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今天真是太高興了!我不僅學會了包粽子,還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和它的意義。讓我們祖國的這一傳統節日一直傳承下去吧!也讓屈原的愛國精神在我們童年的心中生根發芽!

端午散文 篇50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全國各地的習俗大都相同,但也存在些許不同之處。在我的家鄉,端午節可是十分的熱鬧,在粽香的縈繞下,平淡的生活竟也咂摸出些許滋味。端午的家鄉,如詩如畫,憑增了幾分古典的氣息。

每年端午,父母總會帶我去外婆家,至於原因,大概是家鄉的習俗。到達外婆家後,外婆總會將早已準備好的粽子端出來擺在我們面前。兒時的我不太懂事,總喜歡一馬當先搶過粽子,自顧自地品嚐那由一根細長的紅線捆着的粽葉裏的美味。後來,父母總會再三提醒我,要讓外婆先品嚐。

其一,這是外婆的勞動成果;其二,外婆是長輩。知道這其中的“奧祕”,我也收斂了些許,以後總是將粽子先放在外婆手中,讓她先嚐。母親説,這叫“孝親敬長”。粽葉外包的紅線一定要用剪刀一刀就剪斷,不能剪太多次,外婆説,這樣今後的日子才能一帆風順。

外婆家的後面,有一條細水長流的小河,至今我都未看到盡頭。每至端午,對這條小河我總是“情有獨鍾”。將一片新鮮的粽葉放在清澈的河面,用手撫起些許水痕,看着這承載着我美好祝願的粽葉隨波逐流,我心中也會蕩起些許漣漪,甚至幻想這粽葉是否會流向汨羅江,與當初心懷遠大抱負的屈原會面呢?

當我走到外婆家的菜園時,看到母親正在幫外婆擇菜,兩人相談正歡。等到中午吃完飯後,母親走到正在洗碗的我身旁,告訴我,老人家都喜歡身旁有兒女相伴,我們與外婆難得見幾次面,端午節一定要讓她開開心心的!我連忙點了點頭,彷彿懂得了久經歷史沉澱的傳統美德——孝親敬長。

領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品味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傳承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我們正在踐行中!

端午散文 篇51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題記

幽幽六月,仲夏之時,映入眼簾皆是一片濃綠。空氣中處處播散的是一陣陣艾草香,讓人心馳神往。隨之也迎來了一個重要的節日——端午。

忽忽又是一年端午到。看到今年會考莘莘學子的照片,也把我的思緒帶到了去年的端午節。

去年的端午和往常不一樣,它是我國中三年的一次收穫。沒有像以前一樣一家人圍坐一張桌子,吃着粽子,共談佳話。我第一次離開家人隻身一人來到鹽城,奔赴會考。後來,我隨着九年級大部隊一起步行去考場。聽,是那熟悉的琵琶聲,這是剛進考場時的音樂。儘管可以放鬆我們,但我心中總是有些惴惴不安。最後一門,那是我九年級階段最後一場考試,考的也是我最擅長的一門。我自信滿滿,全程都未曾緊張,我很開心。可是,之後當我們瞭解這是與大部隊最後一次見面。那個路上我們出奇的安靜,我的內心悲喜交加。我回頭望了望那所學校,即使僅僅與它只相處過三天,但我所有的青春努力在那綻放過。我們收拾行李時,都不自然的紅了眼眶。我們登上客車,與全班作最後一次旅行。我們都沒有説話,安靜是我們以前班級最不可能發生的一件事情,卻沒想到我們最後一次大家庭的相處竟是在這樣一個環境。我內心惆悵,不想眼眶中淚水留下。那個端午,不僅僅是對我自己三年努力的見證,還是我們九年級三班友誼的見證。我很開心擁有過他們,擁有過那些美好而又難忘的日子。

那年端午我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努力的結果,更不會忘記我們之間那份難忘的情誼。

端午散文 篇52

今天聽到妹妹朗讀《端午粽》這篇課文,我的思緒突然回到了去年的端午節。

“過端午,賽龍舟,吃粽子,喝黃酒……”。一大早上窗外傳來了歡快的兒歌聲,我從睡夢中醒來,才突然反應過來:今天是端午節!咦!爸爸不是説他們單位要舉行健步走活動嗎?我連忙從牀上爬起來,跑到爸爸、媽媽的房間問爸爸:“爸爸,你們單位今天不是要舉行健步走活動嗎?”爸爸看看錶,不慌不忙的説:“沒關係,我們單位的活動七點開始,現在才六點。”聽了爸爸的話,我悄悄地鑽進爸爸媽媽的被窩裏想再睡一會兒。可是,我躺在牀上怎麼也睡不着,忽然很好奇“為什麼會有端午節呢”?

我就問媽媽,媽媽告訴我:“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説楚國戰敗,屈原抱着石頭投江自盡。屈原死後,百姓紛紛湧到江邊去憑弔,人們準備了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後來人們怕飯糰被蛟龍所食,就用竹筍殼包住飯糰,外纏彩絲。後來就慢慢的演變成了現在的粽子。為了寄託哀思,各地還會舉行盛大的龍舟賽。這一天,人們還會在門上插上艾葉,給小孩帶上香包,還有的帶着彩繩,這些習俗都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媽媽的故事讓我長了一番見識。

七點整,我和爸爸來到了他們單位的集合點——西城閣。我們健步走到四橋又原路返回到西城閣。活動結束後,我和爸爸就回家了,一進家門,一股絲絲的清香撲鼻而來,饞的我口水都流出來了,原來,媽媽已經煮好了粽子、雞蛋和大蒜,粽子的口味可多了,有紅棗味、紅豆味、蛋黃味、臘肉味……好吃極了。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端午節,即參加了爸爸單位的健步走活動,又吃到了美味可口的粽子。

轉眼間今年的端午又快到了,希望那個時候疫情已經過去,我們能快快樂樂的過一個端午節!

端午散文 篇53

端一盤粽子,呈一枝艾葉,與你一起過端午。這不,我和老師同學們在學校度過了一個特殊的端午。

午後,微風徐來,端午節踏着跫音赴我魂夢之約。一縷葉的氣息撲面而來,我倒抽了一口氣,感覺得到血管裏的血液流動在加快。

“預備開始,準備合攏”!張老師的命令重如泰山,如山谷中的洪鐘傳來,擲地有聲,我們像打了強心針似的,迫不及待地推開桌子,嘈雜的碰撞之音似乎成了一曲桌椅交響樂。

很快蘆葉分發到每個人的手中,濕漉漉的,撫摸過我們手部的每一寸肌膚,我笨手笨腳的學着家長們包粽子的樣子,誰知,我反而成了東施效顰,樣子很是狼狽。只好請四處奔走的同學朱子琪賜教。“這個嘛,小菜一碟!”她嫻熟地手指勾住蘆葉,巧妙地一彎,一個圓錐形的扎粽出現在我的眼前,簡直是化拙為巧。

聞着糯米的香味,偷偷嚼着帶來的香甜棗子,我恨不得馬上就品嚐自己的粽子!夥伴王怡卓用勺子從盆裏挖出許多糯米,一把塞進彎曲的蘆葦葉裏頭,一邊高喊:“陸筱寒,看我的傑作,反正老師説不掉米就行了!”她自豪的話語中帶着一絲趾高氣揚,似乎完成了人生一件大作品。

朱子琪精益求精,離開我們小組又去其他小組求高人指點,而我呢,如同一顆閒棋冷子,説來就是“慢搖動弄心悄逝,事事相融也無事”。我朽木腦袋一會兒就忘記剛才的方法,拿起三四根劍形的蘆葦葉,胡亂地包紮一圈,用一根繩子打了一個結。我正準備讓我的‘外星生物’亮亮相,老師招呼我們上講台合影留念啦!

時光荏苒,願世界在此擱淺。鐘錶忘記了時光,我們忘記了流年。這次的包粽子活動是多麼有意義啊!讓我們踩着記憶的流星,尋找愛的落點。

端午散文 篇54

説到端午節,大家一定不會感到很陌生,唐代大詩人殷堯潘的一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早就成了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端午節又稱重午節、端陽節。它與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華三大節日,端午節最早起源於農曆五月五日。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各地説法不一。有説是為了紀念屈原,於是,熱愛屈原的人們不願讓魚蝦吃掉起源的屍體,為了讓屈原安息,就往江裏投了許多食物。還有説是,源於古代百越地區對龍圖騰的崇拜與信仰。於是,在五月五日包粽子、賽龍舟就漸漸成了當時古人們的習俗,這樣的習俗就被一代一代的人們傳承了下去,也就成立我們所説的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呢?這是因為《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屈原的好朋友,對他説:“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給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繩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按照那位朋友的方法去做,世代相傳,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端午節的食品。

每逢端午佳節,子女們都會帶着老人們、朋友們共品粽子,共億過往,閒憶家常,一起在湖面上賽龍舟,説説笑笑,老人們見到子孫承歡膝下,勞碌一生的辛酸也就隨着笑聲煙消雲散了。

歷代文人墨客,對端午節也是別有鍾情的。宋朝作家文天祥的“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表達了文天祥對端午節的喜愛之情;唐朝作家文秀的“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達了他對屈原的同情之心;北宋張豐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表達了他對北宋的一片忠誠之心和對屈原的敬意。

最後,在這端午佳節裏,祝大家過得健康、愉快、喜樂、平安。

端午散文 篇55

説起端午節,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宋代詩人張耒的一句“國亡身隕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人間”,早已成了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端午節最早起源於距今兩千多年的戰國末期。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是源於戰國時期的楚懷王聽信秦國使者小人張儀的謊言,與齊國斷了聯盟關係,卻只得到了秦國的六裏土地,而不是先前承諾的六百里。楚懷王十分憤怒,於是,派兵攻打秦國,結果慘敗。楚懷王只好派屈原去齊國求情,才恢復了友國關係。之後,秦國讓楚國跟他們和好,讓楚懷王去秦國商量結盟的事。屈原便請求楚懷王別去,但靳尚和子蘭兩位奸臣慫恿楚懷王去秦國。楚懷王聽了他們的花言巧語,來到秦國後,秦王就突然翻臉把楚懷王關在了那裏,直到他死去。楚懷王的兒子楚頃襄王繼位,聽信小人讒言,疏遠了屈原,將他流放在外。十年後,秦國的名將白起帶兵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滅亡。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留下了《離騷》這首詩,便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的滔滔江水中。百姓們知道了這個消息後十分傷心,就乘着船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將粽子等食物扔進江裏,讓水裏的生物吃飽,不吃屈原的屍體。為了紀念屈原,直到現在,我們在五月初五時都會划龍舟,吃粽子,處處都修起了“屈原紀念館”。

每逢端午,大人們總會帶着子女們到長輩家看看,回到他們身邊,歡聚一堂,一起看賽龍舟,一起吃粽子,閒話家常。

歷代文人墨客心中的端午節也是百花齊放的。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邊貢“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貝瓊“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表達了他們對端午的情感。

又是一年端午節,在這端午佳節裏,祝大家幸福安康!

端午散文 篇56

每年端午節,家家户户可熱鬧了!插艾葉、包粽子、做香囊……我家也不例外,今天一早,房間裏就瀰漫着一股濃濃的粽香味,奶奶早已準備好包粽子了。

只見綠油油的蘆葉、雪白的米粒、讓人垂涎欲滴的紅燒肉、還有一些豆沙和紅棗靜靜地躺在盤子裏。我看着奶奶的動作,眼花繚亂,幾秒就做完了,我吵着讓奶奶教我。

粽子很美味,今天我一定要嘗試做一個。我先用蘆葉折一個小角,角要正正好好,折大了,米粒會從小角的縫隙裏漏出來,折小了,米就放不下。我算好角度,折了過去,手指按在手裏,接着我把一半的米粒倒進去,第一步就好了。

接着,我把一塊沾滿汁的紅燒肉放了進去,我又用另一隻手把剩下的米粒倒了進去,第二步又好了。

最後就是把蘆葉蓋上去,用繩子繫好,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有點難,繫繩的時候,我不知道先從哪邊系,手忙腳亂,就求助奶奶,奶奶幫我托住,我小心翼翼地從這邊繞到那邊,在打上一個蝴蝶結,一個可愛的粽子完成了。

我越包越熟練,不一會兒,我和奶奶把各種餡兒都做完了。接下來,就是煮粽子了,奶奶把粽子放在水裏,“咕嘟咕嘟”,粽子的香味全散發出來了,看着香味瀰漫了整個房間,我饞得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一煮熟,我就讓奶奶幫我拿一個,我剝開墨綠色的蘆葉,只見雪白如玉的米飯和色澤鮮亮的紅燒肉誘人極了,我大口的咬了上去,粽葉的清香,混着米粒的甜味,和紅燒肉的鹹香,那味道無與倫比。

我們一家人吃着我和奶奶包的粽子,開心極了!

端午散文 篇57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為什麼端午節,要定在五月初五呢?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在這一天遭人迫害,抱石跳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在這一天,會包粽子、賽龍舟、飲用雄黃酒、佩香囊等等。

今年端午節,我看爸爸媽媽在包粽子。我非常有興趣,就搬了個椅子,坐在旁邊學着爸爸媽媽的樣子包粽子。拿起兩片竹葉,用手把竹葉折成菱形,然後用勺子挖一點糯米,放進弄好的菱形竹葉裏,中間可以放上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比如葡萄乾、瘦肉塊、紅棗等;然後再放一層糯米,再把兩片竹葉合起來,最後用細線把竹片封好,鬆緊適度就好。下面就是煮粽子,煮粽子一定要水滾以後才落粽子,水要浸過粽面,待水重新滾起以後,再用旺火煮三個小時左右即可。在煮粽過程中不要添生水,煮好以後趁熱取出。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們在電視上觀看了龍舟比賽。只見河面上一條條龍舟有條不紊地停在那裏,一個個龍舟健兒手持划槳,蓄勢待發。龍舟大小不一,船手人數不一,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

就在此時只聽裁判員一聲槍響,一條條龍舟飛速往前划起來,岸上的人們為他們鼓掌加油。船手們奮力划着,不敢有一絲懈怠,舵手精準的調整着龍舟的方向,鼓手奮力地敲打着鑼鼓,並且喊着口號一起加油前行……

不知不覺中,粽子的香味飄進了我的鼻子裏,我急忙跑去廚房,看見媽媽正在取粽子,我拿起粽子剝去竹葉,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這個節日不僅教會了我包粽子,還讓我上長了不少知識,真是一次難忘的端午節!

端午散文 篇58

説到端午節,大家都不會覺得很奇怪。唐代大詩人殷説:“誰説端午節呢?傳聞屈原早已是家喻户曉的古語。

端午節也被稱為重午節和端陽節。它與春節和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節日,端午節起源於農曆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眾説紛紜。有人説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熱愛屈原的人不希望魚蝦吃掉起源的屍體。為了讓屈原安息,他們往河裏扔了很多食物。也來源於古代百越地區對龍圖騰的崇拜和信仰。所以在5月5日,逐漸成為當時古人的習俗,這種習俗代代相傳,從而確立了我們所説的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麼要做粽子?這是因為《初學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漢建武年間,長沙人夜裏夢見一個人,自稱是屈原的好朋友,對他説:你所祭祀的一切,都是被江中的龍偷走的,以後可以用艾葉包裹,用五色繩索捆綁。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按照朋友的方法做了,代代相傳,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端午節的食物。

端午節時,孩子們會帶着老人和朋友們分享粽子,分享過去,回憶他們的家常生活,在湖上賽龍舟,一起談笑風生,當老人看到他們的兒孫在慶祝膝蓋時,他們努力工作的痛苦就會隨着笑聲消失。

歷代文人墨客對端午節也有特別的喜愛。宋代文學家文天祥貪圖子弟,蔣年年奪金。表達了文天祥對端午節的熱愛;唐朝的文學家文秀,笑不出楚河的空,所以洗不直。表示了對屈原的同情;北宋時,張峯國亡於今,天下只剩離騷,表達了對北宋的忠誠和對屈原的敬意。

最後,在這個端午節,祝大家健康、快樂、快樂、平安。

端午散文 篇59

盼星星,盼月亮,我終於盼來了端午。“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掛香囊;五彩線,手腕綁;吃粽子,粘白糖;龍舟下水喜羊羊。”每當我唱起這首童謠時,心裏就甜滋滋的,因為端午節要來了。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與媽媽、弟弟和外婆攜手來到河邊採粽葉。粽葉的形狀很像香蕉,又很像犀牛的角。時近中午,我們挎着小籃子回家了。到了家中後,我們先將粽葉理好,再用水清洗一下,便放入鍋裏煮了。等冒了水蒸氣,便把粽葉取出來,頓時整個小院都沉

浸在這粽葉香裏了。

開始包粽子了,外婆和媽媽包的很嫻熟,我看了後也很想學,於是就纏着外婆,讓外婆教我。外婆告訴我:“先拿出3片粽葉,把這3片粽葉弄成一個漏斗狀,再將糯米放入粽葉中,如果喜歡吃大棗,就放個大棗進去。”聽了外婆的話,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了3片粽葉圈成漏斗狀,放了兩顆大棗和一些糯米進去。為了讓大棗香甜地味道不外漏,又要保證粽子的外形美觀,反覆摺疊中,我努力做到讓剩餘的粽葉包滿粽子。到了最後一步,用細線捆紮粽子,小粽子很“調皮”總是跑來跑去。我終於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粽子捆紮好。

粽子入鍋了,我在旁邊焦急地等待。過了一會兒,香氣味兒就鑽入鼻子裏了。我趕忙説:“外婆,粽子好了。”可外婆卻説:“等等。”我很不理解。後來媽媽跟我説:“粽子只有煮透了,熟了,才會又香又甜。”到了晚上吃飯時,我們的王牌——粽子上場。粽子有:蜜棗粽,肉粽,板栗粽……其中我最喜歡蜜棗粽,因為蜜棗粽香甜可口,而且此粽子口感舒適,營養豐富。

我愛端午節,但更愛粽子,因為我通過包粽子這件事懂得了失敗並不可怕,只有去戰勝它,你就會迎來屬於自己的成功與喜悦。真希望下一個端午節快快到來!

端午散文 篇60

又到了一個粽葉飄香的時候,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説不出的味道,就像是時光中沉澱下來的一種古老的印記。

端午這個日子裏,我們照例是要包粽子的。各式的粽子還沒吃,僅僅想象一下就讓人回味無窮。肉粽有純肉的,板栗肉粽,乾菜的??還有一種紅豆的,吃起來甜甜的。

首先要泡葉子,把以前剩下的葉子放在水中浸泡,買糯米,洗淨。爸爸把葉子放在手上,一個手指放在一頭固定,另一個手指捏着另一頭捲了幾下,變成一個小碗的形狀。放入一些糯米,然後放紅豆,再給紅豆疊個被子一一糯米。接下來一幕把我驚得目瞪口呆。老爸的手指上下翻了幾下然後再加一片粽葉幾下子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出來了,用線捆住打一個結。線主要有兩三種,一種紅白相間的,還有青藍色的,還有一種不知什麼植物做成的估且叫做線的一節一節的捆起來的東西。不一會兒,粽子就包好了。

把粽子丟鍋裏煮了一下午,在我被饞的快要把自己身體上的肉咬一塊下來時,粽子終於好了。把線一圈圈扯下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葉的清香先衝入鼻子內,然後就是糯米的軟,軟中帶着一股迷人的香氣,再咬下去就是糯米與紅豆的味道,它們交織在一起,就像一對天合之作了解彼此的所需。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肉粽。瘦肉被煮的爛爛的,一咬下去,肉就在口腔中散成了絲,肥肉則一點也不油膩,像果凍一樣軟。一個比巴掌大的肉粽,我兩三口就可以幹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於是用水煮的,葉子上油了點,吃完以後得用洗潔精洗一遍。

唉!一個端午節,又不知道要長几斤肉了。這可真是甜蜜的負擔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