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東峯及“仙掌”之謎經典散文

來源:文萃谷 2.84W

山東峯及“仙掌”之謎

華山東峯及“仙掌”之謎經典散文

華山東峯位於華山諸峯的東部,海拔2090米,遠較華山北峯為高。東峯高聳,東側羣山地勢低緩,站在東峯之巔,面東而立,視野開闊無礙,好像面對茫茫無垠的大海。東峯之頂有可觀日出的朝陽台,故又名朝陽峯。須晴日,當東方欲曉之時,翹首遙望,紅日一輪冉冉升起,光焰霞光滿天四射,其景美妙。

東峯山勢陡峻,山頂景色壯麗,名勝古蹟也很多。由於神話故事的渲染,使華山更加充滿了神奇色彩。遊華山時,目睹其景,再品品神話故事的意味,更有一番情趣。

華山美景多多,而名氣最大者當屬東峯被譽為“關中八景”之首、人們耳熟能詳的“華嶽仙掌”了,它是華山風景的代表。這“仙掌”就在華山東峯楊公塔下的懸崖上。

人們來到華山腳下,在華山火車站附近向南眺望,可見華山東峯面東的崖壁上有一黃白相間、五指具備、宛如左掌的巨掌印跡懸於其上。“手掌”高數十米,掌形紋絡分明,形象生動逼真。尤當晴朗之晨,在金光燦爛的旭日照射下,掌印光彩奪目、如鍍赤金,令觀賞者無不歎為觀止。

關於“華嶽仙掌”的傳説流傳很廣,情節優美動人。據傳説,河神巨靈腳踏中條山、手推華山兩分二山時,將“掌跡”留在了華山的東峯上,這“掌跡”就是“華嶽仙掌”。

歷代詩人吟詠“仙掌”者甚多,唐代詩人王維的五言古詩《華嶽》曰:

西嶽出浮雲。積雪在太清。

連天凝黛色。百里遙青冥。

白日為之寒。森沈華陰城。

昔聞乾坤閉。造化生巨靈。

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

天地忽開拆。大河注東溟。

遂為西峙嶽。雄雄鎮秦京。

大君包覆載。至德被羣生。

上帝佇昭告。金天思奉迎。

人祗望幸久。何獨禪雲亭。

此詩是全面吟詠華山和“仙掌”的名詩。

“華嶽仙掌”為巨靈“掌跡”,黃河為巨靈所開,只是説説而已,要究其真正成因,這還得從科學上去找原因。

千里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自南而北,由西而東,曲流折轉,“九曲十八彎”地穿流於華夏北疆,並在潼關突然拐了個九十度的大彎,其形狀似一“幾”字形。之所以成為這樣的形狀,在潼關突然拐彎,是有地質基礎和構造原因的。

黃河經長途跋涉,由北而南地穿越黃土高原,出了禹門口進入關中平原,河道突然開闊。繼續南流後,至潼關附近,卻被高高的華山擋住了前進之路。因為華山不但地勢高拔,而且山石為性質堅硬的花崗巖組成,水流對它無能為力,難以“啃”動它,只能另尋出路。

華山的北側,為一東西向延伸的斷層,潼關之東為靈寶—三門峽盆地,這些地方地質結構比較脆弱、土石性質比較鬆軟。由北而來的黃河,在“啃”不動南邊堅硬華山的情況下,只能“欺軟怕硬”“乘虛而入”地向東拐了個彎,從華山與中條山之間穿過,東流入海。所以説,黃河在華山之下拐彎、黃河從華山與中條山下穿過的“巨靈”是大自然、是地質作用的結果。

那麼,所謂的“仙掌崖”和“仙掌”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説,“仙掌崖”和“仙掌”同樣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在地質作用、風剝雨蝕的風化作用下而形成的。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華山東峯的東側有一南北向延伸的斷層,斷層面幾乎近於直立。這樣的斷層面和花崗巖節理,控制了這裏的地形,造就了華山東峯東側的'懸崖峭壁。

因為華山花崗巖的節理裂隙發育,幾組節理相互交錯切割,導致巖體完整的東峯崖壁成為幾個高低略顯不同的巖塊。在這幾個巖塊構成的懸崖峭壁上,由於水流沿垂直的裂隙下流,積年累月、久而久之,就在懸崖峭壁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沖溝。構成懸崖峭壁的花崗巖,在長期與水流的接觸中,其中的磁鐵礦等礦物就會發生一些化學變化,形成褐黃色的氧化鐵等物質。這些含有氧化鐵等物質的水流,在沿着崖壁沖溝下流時,會在巖石表面的凹下部分附着上一層褐黃色的覆蓋物,成為褐黃色的條帶;而在巖石的凸出部分,不會有覆蓋物的附着,仍然顯現白色。這“褐黃色”條帶與“白色”巖石就構成了“仙掌”的基本外形。

在崖壁沖溝部位的節理裂隙發育處,會有一些巖石風化後形成的鬆散土石物質沉積起來,鬆散土石中易於存留水分。有了土石物質和水分,就為一些苔蘚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些苔蘚植物覆蓋在巖石上,使東峯陡崖上的條條色帶顏色變得更深。這些色帶,由於陡崖凹凸不平、深淺不一,故而深淺相間,多條懸垂。其中五條色帶最大、最為明顯,恰似人的一隻巨大手掌,色帶的上部宛如五指,下部好像掌心臂腕,遠而觀之,極其神似、絕妙,就成為了“仙掌”了。

人們遊覽華山時,看看奇妙的美景,聽聽優美的神話傳説,再悟悟它們形成的科學道理,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真是一種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