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在沁水、根在歷山散文

來源:文萃谷 2.41W

祖在沁水、根在歷山散文

以前常聽父輩們講,祖先原來生活在沁水西南,一個叫紅崖上的山旮旯裏。

爺爺的爺爺那代人中,大爺爺和二爺爺在農閒的時候,經常相約一些人,挑着山貨來交通便利的高平做生意。其實就是把平時挖到的藥材和狩獵打到的山豬野兔,或者採摘的木耳山果等賣掉,然後再買上些生活日雜品回來補給家用。他們經常走出大山見的世面大了,接受新生事物多了,對每天只見石頭不見人的深山老林產生了厭倦。大爺爺和二爺爺私底下商量妥當,徵得家人的同意後舉家遷出了沁水,在他們做買賣人脈最好的地方落了腳。也就是我們這代人現在居住的地方:高平市河西鎮義莊村。

由於爺爺的爺爺這輩人是舉家遷入高平的,再加上當時兵荒馬亂又路途遙遠,他們很可能回老家的次數也漸漸地少了,到爺爺那一代,老家的一切信息就全部了斷。父親這一代人,從未聽爺爺輩講過老家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情,未走出大山的族氏們後來生活得怎樣。究竟老家紅崖上屬於哪個鄉鎮?父輩們每次講到老家的時候,總還是那幾句上輩人傳下來的老話:祖先原來生活在沁水西南方向,一個叫紅崖上的山旮旯裏。

我們這代人也有過尋根問祖的念頭,但這個想法一出口就被父輩們擋了回來。説什麼老家那個地方是你們想去就能去得了的?要是好去的話爺爺輩不早回去看看了?不要説爺爺們,就是我們這輩人誰還沒做過尋根問祖夢?鄰村有個老趙頭早些年每次見了面就嘮叨,他們祖上也是和咱祖上一起落腳過來的。據説,老家那地方山大溝深,半晌午才能看到樹梢上掛着個太陽,半夜才能看到石頭縫裏夾着個月亮。不提別的,就拿吃飯來説,老家每天都是兩頓呀。

在老家,走幾十裏山路未必能遇見一個人,倒是那些狼蟲虎豹藏在草叢裏虎視眈眈等待時機對你下口。還説祖先居住那地方有一條河,河的下游出口處原來被大山擋得嚴嚴實實。遇上暴雨天,整個溝溝壑壑都全部灌滿了水。傳説古代有位叫“虞舜”的神仙,為了讓人們在此安居樂業,於是從天宮借來了神斧把大山劈開了一條縫,才使後來的人們得以在這裏繁衍生息。那條河碧清如鏡,站在石頭上就能看見,湛藍的水底有許多水生動物在蠢蠢遊動。河裏還生存着一羣長相奇特的魚,這種魚一般是不會輕易浮上水面來的。只有在天氣悶熱的時候,才會躲在岸邊的石頭縫裏透透氣。因為魚發出的聲音貌似孩子在啼哭,所以人們把它們稱作‘娃娃魚’。在大山的最高處,據説是玉皇大帝專門劃給太上老君制丹的御藥園。由於古代的山民經常上去盜取園裏的仙草,太上老君只得把他的坐騎放在山中看園護藥。從此以後,再沒有聽説有人能登上過高高的山頂了。嗨!父輩們這些無根無據的傳説能信嗎?依我看,也就是哄哄那些吃奶的三歲孩子罷了。

前幾年去一趟沁水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要説再往沁水西南方向走上百餘里的山路了。有些山外人總以為我們老家山大溝深,認為生活在那裏的父老鄉親一個個都是榆木疙瘩,他們把老家人的誠實當作是他們投機取巧的對象。

記得十多年前一個歌舞團來沁水演出,和影劇院籤合同的時候那老闆為了提高票價,竟然打出了著名歌唱家田震的幌子。在父老鄉親們的熱烈的掌聲中,迎上舞台的卻是一位身不名經不傳的假替身。老家的父老鄉親憤怒了,紛紛撿起水果之類的東西把假演員轟下了台,影劇院也把這個老闆告上了法庭。事後這個老闆羞愧地承認,本以為自己闖過的大江大海多了,卻沒有想到竟然在這個小陰溝裏翻了船。

曾經有人寫小詩這樣來讚美老家沁水:舜王坪的草、東西峽的水,肥沃的土地上誠實的人。中條山的樹,端氏鎮的煤,三都的古堡趙樹理的文。的確,在這裏隨意砍上一斧就是價值上千的連香木;隨意刨上一鎬就是價格不菲的蘭花炭;隨意哼上一句就是遠古農耕文化的大型史詩。但老家的人們,寧願守着金疙瘩去討飯,也絕不去動祖宗們留下的.一草一木。是啊!假如沒有樸實的老家人民去呵護歷山這個華北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最原始的大森林,那我們這些自譽為華夏文明、道貌岸然的後裔們,今天怎麼去面對祖先留給我們最後的一塊淨土呢?

從晉城到侯馬沁水段高速路已經通車了,高平至沁水的高速路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中。再加上運行的候月鐵路線,老家現在已經逐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我們有理由相信,歷山再過若干年後就像一位楚楚動人的仙女,被世人揭開她神祕的面紗。也許是祖在沁水、根在歷山這個緣故,我迫不及待地踏上了遊歷山尋祖根的旅程。

天剛矇矇亮,我和同伴們就從高平趕到了晉城市區,又匆匆忙忙地登上了等待已久的中巴車,駛入沁水地界,雖然車子在低窪不平的鄉間道路上顛跛得厲害,但我的眼睛始終注視着窗外,唯恐錯過老家的一草一木。過了堯都,中巴車就吭吭哧哧地喘着氣鑽進了大山。車子究竟爬過了多少架山樑、又繞下了多少次深溝我沒太注意,因為走這樣的險路必定是第一次。

中巴車經過三個半小時的奔波,我們終於到了歷山景區。我第一個擠下車站在稍見雛形的廣場上,禁不住振臂呼喊起來:老家,我來看了!

換乘景區的車子,我們就像暢遊在遠古堯舜文化的國度裏。去探索這座保存得最完整的黃河農耕文化發祥地,去了解當年的虞舜是怎樣在這裏親躬農事的。歷山的確很大,它248公頃的佔地面積在北方實屬罕見;歷山的確很險,車子在絕壁上拓開的山路行駛讓人感到驚心動魄;歷山的確很高,海拔2300米的舜王坪即使最炎熱的夏天,温度也不會超過20度;進了這座天然氧吧,你會不由自主地做個深呼吸,頓時感覺一股清涼的氣體打通了全身的關脈。

車子再往高處爬行,映入我們眼簾就是景區的核心舜王坪了。也許是孤陋寡聞的緣故,至今我心中仍然有一個疑問得不出合理的解釋,那就是作為中條山主峯的舜王坪,再怎麼也該是奇形怪狀的石頭吧?但映入人們眼簾的卻是五千餘畝天然大草甸。

很顯然,在這樣的氣温下種糧食是不行的,但種植藥材卻具備着得天獨厚的條件。作為黃河流域農耕文化創始人的虞舜,竟然劈開一座山能讓人們在山下修堤種黍,並且能親自扶着犁在山上種植幾百畝藥材是何等的智慧。

為了不讓人們隨意去賤踏舜王坪的天然植被,景區專門鋪設了一條能夠滿足人們遊覽的木道。我們站在木道上眺望四周,彷彿自己陷入在五顏六色的花海里。人們有時不經意地一步跨入草叢,腳下就會有幾隻小鳥驚恐地從你眼前掠過。再你下意識地後腿一步時,又有幾隻小鳥在你的背後飛上天空。當你彎下腰來,仔細觀察應該怎樣才能返回木道上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花叢裏到處都是這些美麗的小天使們的愛巢。

沒有登過舜王坪的人,往往會認為虞舜當年既是華夏文明的鼻祖,又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人們祭祀他的場所一定是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吧。其實舜王廟寒酸得不能再寒酸了,總共佔地面積頂多也就十幾平方米,並且伸直胳膊就能摸到上邊的椽子,就連磚石瓦塊也是東拼西湊的。廟的正前方恰恰就是人們傳説中的天下第一犁溝。人們耕田使用的農具,也是虞舜在這裏實驗成功的。由此可見這座舜王廟在古代並不是一座廟,它只不過是當年虞舜幹活累了用來歇腳的一個棚。

到了南天門,人們紛紛登上南天門的制高點,都想搶個有利的地形去極目遠眺美麗壯觀的母親河。據傳説,有靈性的人站在這裏就能看到滾滾東逝的黃河水。也許是山下的霧霾在作祟,總之人們看黃河的願望並沒有如願以償。

大自然賦予給舜王坪的景色可以説是太美了,她的美竟然讓我們難以用文字去表述。我卧在一塊乾乾淨淨的石頭上心中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這裏很可能就是玉皇大帝劃拔給太上老君的御藥園。

在舜王坪上吃過景區專門為我們送來的盒飯以後,我們又乘坐景區的車子游覽了女英峽。

女英峽不是一般的峽,據史書記載當年堯把帝位傳給舜的時候,同時也把自己最疼愛的兩位公主娥皇和女英許配給了舜。由於聰明伶俐的女英公主自幼很喜歡游泳,於是舜就把女英公主安排在這個依山傍水的峽谷裏,後來人們把這個峽谷稱做女英峽。

女英峽,在古代就像皇帝的官家園林。峽谷的入口處,就能看到形態各異的石獸,懸於陡峭的絕壁之上守護着女英皇后,唯恐有人擅自闖入。我們順着河流走進女英峽的深處,峽口萬馬奔騰的河水在這裏也變得少有的温柔起來。湖中的小蝦和小蟹們,自由自在地漫遊在只屬於它們的世界裏,彷彿對我們這些外來的遊客看不上眼。峽谷兩側懸崖上的奇異樹木倒映在清粼粼的水面,感覺和電影裏的立體鏡頭一樣真實。我們根據景區設置的指向牌,才知道屬於國家二級保護的娃娃魚就生棲在這一帶的湖水裏。

當我全神貫注地搜尋娃娃魚的時候,突然聽到走在前面的人們的一片歡呼聲,原來他們已經看到享譽古今的一線天了。一線天,到底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是當年虞舜用神斧把大山劈開我們不得而知,此時的我又一次被拽回了關於祖先的傳説中。我顧不上和同伴們在一線天合影隻身返回谷口,去尋找賣山貨的老人打探老家的信息。

和老人打過招呼閒聊一番後,我把關於老家的信息講給了老人。我多麼期望老人能明確地告訴我,這裏就是我日夜思念的祖先居住的地方啊。不料老人在沉思了一陣後説:歷山這個地是中條山脈最大的一座山,聽古人講在歷山腳下的溝溝壑壑總共有七十二條,並且每個溝溝壑壑都有它極為相似的地方。即使你的祖先就是生活在這裏,但到底在哪條溝裏很難説清楚。別説是你,就是我這個土生土長的歷山人,也沒有真真正正轉完過幾條溝。依我看,你能記住歷山,記住你祖先生活的地方就足夠了。

聽了老人的一席話我開朗了許多,假如想遊遍歷山的各個景區沒有十天半月是不行的,更不要説來這裏尋找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了。倘若以後子女們問起我老家的故事,我也只能學着父輩們的樣子對他們説:我們的祖先生活在沁水西南方向,一個叫紅崖上的山旮旯裏。

一天的行程結束了,我依依不捨地站在歷山景區的廣場上。再見了,美麗的歷山。再見了,老家。過一段時間,我還會帶着您的子孫們再來看您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