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散文:拜東林大佛

來源:文萃谷 1.6W

東林大佛位於廬山市東林古鎮的一座高高的青山之上,背倚美麗的廬山。從105國道乘車經過東林鎮,遠遠就能看到巍峨雄偉的大佛屹立在青山翠綠之中。

經典散文:拜東林大佛

丙申端午小長假,我們兄妹等人,趁着節日的閒暇,想就近看看風景名勝,覺得東林大佛景區不失為好去處,路途不遠,可即去即回,又可叩拜聞名遐邇的大佛,接受佛光的洗禮。

汽車在昌九快速通道上行駛了一段時間後,隨着快速通道與105國道的重合,便駛上了105國道。這個季節國道兩邊山青水秀,草木箐箐,袒露出山川的無限秀美,讓人一路的賞心悦目。不多會兒,我們遠遠地就看到了矗在青山之巔了大佛。

下國道在古鎮內停好車,我們便徒步穿行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向景區走去。古鎮建築保留了古典的風貌,處處展現古樸的色彩,琉璃朱瓦,馬頭高牆,飛閣流丹,古意盎然,格調雅緻。

我們走到景區門前,迎面是一個灰白大理石建造的巨大碑坊,氣宇不凡,建築精美,形態古樸。碑柱上的鎦金楹聯,字體遒勁,金光閃閃,熠熠生輝。進入碑坊,裏面都是寺廟建築,飛檐翹角,朱柱黃牆,肅穆莊嚴,淨土氣息撲面而來。這些建築似乎都沒有竣工,朱門緊閉,未對遊人開放。我們從右手穿過一幢佛殿,就踏上了觀看大佛的水泥道路。路兩邊仍有寺廟建築,寺門不開,沉靜冷寂,不見佛事活動。倒是大路上人流如湧,笑語不斷,驕陽下,行人腳步鏗鏘,攀走匆匆,個個汗流滿面,洋溢着前往朝見大佛的無比興趣。靠路的左邊緊挨着沿路,有一排排人工栽種的山竹,只比拇指略粗壯些,瘦弱得無比的蠟黃,更缺少自然交錯的美。上山的路越往上越陡,走得有些吃力,年紀大些的能聽到他們粗重的呼吸。好在路邊有高大密集的樹木,一路灑下蔭涼,加上從山上順路而下的微風送來的涼爽,讓人感受到幽幽的涼意,疲勞頓時消減了不少,朝拜的勁頭仍然縈繞在身。往上走了一段,路便抬升上了崢嶸的山體,兩邊已滿是青翠的松樹,把山點染得青葱而幽靜,人也彷彿在谷地裏行走,明顯地感到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就這樣攀走了一二十分鐘,便到達了山腰。這裏對望上去已經能很清楚地看見巍峨高大的大佛了。從水泥路拐上人工修建的大理石台階,拾級而上,抬頭能看見一個平坦的廣場。廣場很大,大理石鋪就,光潔平整,上面遊人如織。正中直對上去,就是大佛。有一條人工修建的由無數級的台階組成的甬路,可直通矗立大佛的山頂。但甬道還沒有完工,處於封閉狀態,寫着遊人止步的字樣。廣場的中央正對大佛擺放了一個大大香爐,離香爐不遠一溜兒排開放了好幾個拜台,是供善男信女們叩拜大佛,供奉香火許願祈福的。信眾紛紛購得香火,供奉於香爐中,遠對大佛,虔誠叩拜,祈求佛的保佑。廣場左側建有長廓,依山而上,似遊山長龍,裏面休憩着爬山疲勞的遊人,讓長龍有了花花綠綠的色彩。因在廣場上看大佛已很清楚、真切,並可叩拜祈願,許多人攀行至此,因體力消耗過大,不願再往上近距離晉見大佛了,只有少數的人經過短時的休息,繼續向上攀行。我們順着左手的水泥山道,抱着“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決心,隨着稀稀落落的遊人繼續晉見的行程。這條路比前面攀走過的路坡度更陡,攀走起來更吃力。左邊緊靠着的是壁立的山崖,長滿了草木,並有藤蔓遊弋。高高的太陽這時被陡峭的山崖遮擋得不見了蹤影,只留下一片蔭涼和陣陣微風縈繞在身邊,悠悠地拂去了一片燠熱。右邊是較深的谷地,草木森森,參參差差,一派葱綠,展現出自然的美麗。為了保證遊人的安全,路沿用水泥澆鑄了厚厚的矮牆,給人以安全感。上山的路呈“之”字形斗折蛇行,不緊不慢的攀走其上,可以盡情享受大山的寧靜。一路上那大佛不時爭脱山和樹的遮蔽,現出尊容,彷彿在向我們召喚,又像在給我們鼓勁,看到那金光燦燦的大佛近在咫尺,我們的精神為之振奮,疲勞隨之揮發而去,剩下的只有勝利在望的希望。在攀走完最後一個“S”形的陡坡後,我們就來到了山頂,高大雄偉的大佛就呈現眼前。踱到跟前,只見大佛巍然如山,高聳入雲,滿身金光;慈媚善目,神態端莊,巨眸遠瀉。佛的外層罩着一個巨大的荷花瓣狀的`外罩,為大佛遮風擋雨。那荷花狀的外罩四周附着無數火焰狀的造型,意為修行成佛艱辛不易。大佛就屹立在荷花瓣的中央位置,他右手託走一個巨大的香缽,左手下垂,手心向外,作施捨狀,給人一種莊重慈善之感。在若大的山頂平台上,托起大佛的基座是一個巨大的長方體,位於中央位置,足有幾層樓高,外牆由灰白色大理石貼面,上面刻滿了佛教故事的浮雕,栩栩如生,意藴深遠。我們安順時針方向,沿着呈“門”字形的長廓行走,只見長廓內壁上寫滿了佛經和勸人向善的箴言,揭示出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大佛背面正對着的是功德碑,上面刻滿了全國各地仍至國外的捐款捐物修造大佛的信眾的姓名,捐款物萬元以內的人不計其數,達千萬以上的也寥寥有之,透過這些讓人感到了佛力無邊,引發多少人對他膜拜而解囊 。我們行到了大佛的正面,更近距離的對大佛定定地崇仰了好一陣,接着,隨着人後對大佛行了虔誠的叩拜之禮。之後,來到平台的邊沿,憑欄遠眺,將山下景物盡收眼底。站在高處望去,只見那些上山的台階處在一條筆直的直線上正對大佛,山下的寺廟除了幾幢建在中軸線上的外,均分佈在中軸線的兩邊,設計講究,佈局工整,莊嚴肅穆,體現出中國古典建築風格。遠處那古鎮房屋小得就像模盤裏的積木,密密集集,鱗次櫛比,呈現的交錯繁雜的圖景。105國道細小得就像一條銀帶,從山腳下逶迤而去。我們將眼光從古鎮離開,眺向更遠處,頓時一座座山峯鋪到眼底,連綿成綠海中的不絕波濤,一波連着一波,一直延升到天際,而那太陽這時就像挑在綠浪上的一個黃色的火球,柔和地傾瀉下一片金黃。

下得山來,古鎮上人熙熙攘攘。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想必他們定是帶着對大佛的崇敬而來,希望在叩拜大佛許願祈求後,能得到一份保佑,就像那些功德碑上捐款捐物的信眾心情一樣,都是祈望得到佛的賜福的。其實,佛也,慈悲的化身,是引導世人崇德向善的偶像,是古代聖人想出的勸人行善積德的一種方式。我常這樣想,佛教所宣揚的東西剔除迷信的成份,與現代社會所提倡的保護生態,保護動物維護社會公平,同情弱勢羣體是多麼的吻合。這樣想來,只要我們每個人時時以善為本,不殺害生靈,不做邪惡之事,不貪圖身外之財,並對那些弱勢羣體,和生活困難的人時時給予同情和關愛,我們又何嘗不是在以實際行動在拜佛參禪,如果能持之以恆地這樣做下去,這比那種只在注重形式上的叩拜,而內心卻無善念和同情心的人要強出多少倍,這種不拘於形式而注重用點點滴滴善行懿德詮釋佛的內含的人,佛何嘗不希望多多益善,廣佈如雲,佛何嘗不會在冥冥中給予長久的保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