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齋主人自白寫景美文

來源:文萃谷 6.07K

“竹影齋”主人自白

竹影齋主人自白寫景美文

周沙塵

初春,我送給在抗大學習時的老班長劉宗卓同志一本《王府生活實錄》。他看到“後記”中有“於北京竹影齋”的題記,便詢問,“你這個書齋的齋名不俗,蘇拭名句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鄭板橋愛竹竟至‘無竹不入居’的地步。你既不栽竹養竹,又不畫竹,以‘竹影’為書齋命名,有何寓意?”

老劉是老戰友了,他這一問,使我面有難色。一時無言以答,只得如實向他説了:

原來我的家境貧寒,父親在我出生五個月前辭世,撫養我的責任全落在母親身上。她是一位勤勞善良的農村婦女,分娩前還在園子裏種菜,到臨產才匆匆忙忙往屋裏跑,經過一片小竹林,我便來到了這個陌生的世界。幸得鄰居相助,母子才安全入宅。這是我對“竹影”產生特殊感情的原因。後來,我上私塾,知道我出生經過的塾師特意教我學了《關帝詩圖》上的兩句詩:“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那時我大約才十歲,但這兩句詩時刻銘記着。當我開始寫點東西時,便有了以“竹影齋”為書房命名的念頭。這念頭在我腦海裏藴蓄已三十多年,直到去年冬初,我已經滿七十歲,才得到了一間10平方米的兼作卧室的書房,於是,啟蒙塾師教我的“終久不凋零”,彷彿變成了一叢竹影,又浮現在我的腦子裏。這叢竹影疏疏密密,勾起我的不少浮想,我順便吟了七絕一首,自題《竹影齋》。詩云:

吟窗篩竹影,忽憶降生林。風雨長相對,悠悠共此心。

這首詩大體上寫了我一生的坎坷經歷,絲毫沒有附庸風雅之意,卻有紀念母親之情。

老劉聽後,講了他的見解。他説。“自題《竹影齋》一詩,固然有特色,但寓情於竹,引竹自況卻不夠鮮明。竹子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除了物用,主要表現在倫理美學方面。它有一些獨特之處,如虛心、有節、挺拔、不畏霜雪,隨處而安等等。這些特點,一經引入倫理和美學範疇,便成為君子、賢人等人格的化身。古人有終日對竹嘯吟不輟者,王微之便是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他乃至聲稱,‘不可一日無此君!’文人墨客禮讚竹子‘清風瘦骨’、‘超然脱俗’,白居易在《養竹記》一文中,還總結出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品德,以及清高耐寒的氣韻,蒼勁幽雅的真趣。”

老戰友一席話,使我深受啟發,使我意識到:今一室之得,誠非易事。竹影齋的竹影,必須成為一種象徵,一種寓意;萬萬不可只是自我陶醉了事。竹子那挺拔高昂,磊落瀟灑,風雨難摧的物態,要化為我的心態,才不致辜負塾師和老戰友對我的一片希望。於是,我恭錄鄭文題《墨竹圖》詩一首,掛在竹影齋的牆上:

不過數片葉,滿紙俱是節,萬物要見根,非徒觀半截。風雨不能搖,雪霜頗能涉,紙外更相尋,幹雲上天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