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帶傷的重陽木》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3W

這個暑假,我閲讀了著名學者樑衡先生的散文集《帶傷的重陽木》。翻開此書,就看到我國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序,瞬間對這本書的好感上升了N個檔次。季先生對作者散文手法“境界”的推崇溢於言表,通過舉例《覓渡,覓渡,渡何處?》這篇文章裏的“覓渡”一詞,讚揚這篇名作境界立出,運筆如風。這更是讓我想快點領略樑先生的“境界”。

散文《帶傷的重陽木》讀後感

本書第一篇是《武夷山,我的'讀後感》,這也是最然我有代入感的一篇。作者先點出遊覽武夷山的奇特之處:躺在竹筏上默讀就可以了,再分別從山美、水美、山水相依之美來描寫武夷山美麗獨特的風景,並由山水與名人的關係思考人生道理。

我讀着作者的文字,慢慢的領略武夷山的美景,漸漸的感覺有一幅巨大的山水畫卷展現在自己的眼前:兩岸羣山環繞,色彩絢爛,或鐵黑,或葱綠;又形態各異,如雄獅、頑童、老翁;或蹲或立,“綠霧”湧動,山影“起伏不盡”。一條靜謐的溪流蜿蜒流淌於羣山之間,“逢山轉身回秋眸,遇灘躡足曳翠裙”,讓人情不自禁的享受溪水的清、涼、靜、柔,原來她“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不勝涼風的嬌羞”。

如此的山水相依,讓人不禁陶醉在武夷山美麗的風景之中。連古代的名人——陳省、辛棄疾、陸游、朱熹、戚繼光都被此高邈恬靜的武夷征服,變得神寧氣平,束手恭立了。最後作者徹底為武夷山的神韻所洗禮:淨化人的靈魂,安定人的心緒,啟示人生的哲理,使人昇華,教人迴歸,能純的使人起宗教的嚮往,又美得叫人生熱戀似的追求,產生了“武夷一小遊,退卻十年愁”的奇妙感覺。

樑先生對武夷山水風光的描寫讓我彷彿置身其中,同樣接受大自然的洗禮,讓人感到無比的平靜、安詳。這,也許就是季先生所説的“境界”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