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兵散文

來源:文萃谷 2.46W

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看似默默無聞的人,他們幾乎無人問津,但翻開歷史的書籍,在歲月的長河中,他們身上往往閃耀絢麗的光環。我的祖父也是其中的一位,他背後的故事卻令人肅然起敬。

致敬老兵散文

時光追溯至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拉開抗美援朝、保家衞國、抵禦外侮的大幕,一部慷慨悲壯的民族史詩開始抒寫,一曲高亢激昂的戰爭壯歌就此唱響。

年僅十八歲的祖父是這羣志願軍中普通的一員,在祖國最需要他們的時候,挺身而出。他們不會因為沒有足夠的補給、精良的武器而怨天尤人;不會因為沒有精鋭的空軍、炮火的支援而拒絕任務。哪怕是長津湖畔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哪怕是上甘嶺火與鋼鐵交融的烈焰,他們永遠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他們奮勇作戰,殲敵71萬餘人,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驚人奇蹟,戳穿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了正義與和平,他們血灑朝鮮三千里江山,用勇敢和信念鑄造起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

這段令人唏噓不已的經歷一直埋藏在祖父內心深處。他不願意提及,或許是因為那場戰爭太殘酷、或許是安於現時和平的年代。自記事起,知道祖父是一名退伍轉業軍人,還是從祖屋牆上張貼的慰問退伍軍人、轉業軍人的海報得知,貌似這個是政府每年建軍節主動上門慰問的產物。偶然一次,在他書桌的抽屜深處,發現一塊用紅布包裹整齊的物品。好奇心十足地打開一看,是一枚抗美援朝紀念勛章。年幼的我興沖沖地拿着這枚紀念勛章問祖父這是什麼?祖父摸着紀念勛章上的國徽,鄭重地説:“這是一場戰爭勝利的象徵。”

正是祖父那羣士兵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有力保衞新中國的安全和國土完整,為新中國爭取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環境,同時,有效保證新中國恢復國民經濟、開展各項建設事業。無疑,他們是那個年代的英雄,是那個年代最可愛的人。

彼時,總會想起作家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寫的那段話:“當你早晨坐上第一輛電車駛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着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着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請你認識到這是一種幸福吧。因為只有你認識到這是一種幸福,你才能更深刻地瞭解到我們的.戰士在朝鮮奮不顧身的原因……”

時光荏苒,從英姿風發的少年到如今的耄耋老人,一個甲子的歲月流逝,祖父早已安享晚年。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的耳畔依然會迴響《志願軍戰歌》嘹亮的旋律;腦海中赫然會閃現幾萬人橫渡鴨綠江的盛大場面。而這一切,對於沒有經歷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戰爭年代的人而言,更多的記憶來自教科書,而在祖父心目中,那段真實呈現的歷史永遠無法用時間去沖淡、無法用記憶去填充。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致敬老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