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教學反思(精選6篇)

來源:文萃谷 4.53K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教學反思(精選6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教學反思 篇1

七年級第一次重要的考試就要來了,還有兩節課,再把詩詞複習一下。

這次考試詩詞主要有第十五課《古代詩歌四首》,對於詩歌的複習我認為主要體現在背誦、默寫,簡單的賞析。

在複習中,應注重學生的默寫,考試中往往出現學生會背而不會寫的現象因此而失分很可惜。在複習時應該注意到這一點。強化學生的默寫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進行默寫比賽等等採取多種形式可以是枯燥的默寫豐富起來。

在複習詩歌時還要注意理解性默寫比如:《觀滄海》中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廣闊政治胸襟的詩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次北固上下》中表現詩人思鄉之情的詩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中表現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詩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表現水急船快的詩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錢塘湖春行》描寫早春景象的詩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表現詩人喜悦的詩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天淨沙秋思》中表現詩人的思鄉之情的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龜雖壽》中表現詩人年老志不老,表現了詩人豪邁氣質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過故人莊》中描寫農村景色的詩句“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表現農村生活的詩句“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題破山寺後禪院》中詩人尋幽探勝的詩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詩歌中表現優美的景色詩人沉靜的詩句“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詩中表現山林寂靜的詩句“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送別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複習詩歌簡單賞析:例《錢塘湖春行》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你從哪些詞語讀出來的。

《次北固山下》品味詩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闊、懸”。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教學反思 篇2

基本設計:以“詩”字入手,讓學生明白“詩言志”;切入到《觀滄海》,讓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這首詩“言”的是曹操的什麼“志”;然後再朗讀詩歌,從讀準字音到把握情感漸次進入分析;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瞭解詩中體現的曹操情感包括統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懷,也包括面對無邊無際的空間和無始無終的時間而產生的渺小之感,當然更要讓學生體會到,曹操雖然感受到這種人生的短暫和人的渺小,但正視現實,敢於向超出人力的威壓挑戰的勇氣,感受曹操的昂揚奮發和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在此基礎上,用一節課時間引導學生去自讀《次北固山下》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問題來激發學生閲讀興趣,後文則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徵來寫錢塘湖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閲讀思考的;第三課時則比較閲讀《天淨沙秋思》,先讓學生去閲讀思考詩歌表達的是什麼思想,從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總體上,引導學生理解“詩言志”,學會從文本中尋找理由支撐自己觀點,訓練學生的語感,並在此基礎上豐富學生的文化。

課基本上都是按照設計的思路進行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不少亮點可值得借鑑。如在把握《觀滄海》情感時,學生在回答“為何你要這樣讀”時,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一句讓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這本是我以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再如在講《秋思》一詩時,學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風”“瘦”等詞語,點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鄉,也有學生指出“小橋流水人家”富有詩情畫意,但在這裏可以與其他景物聯在一起,以家的感覺勾起作者的思鄉之情,確有獨到之見。詩歌少不了朗讀,學生在充分體會了作者的情感後,能夠有感情地配樂誦讀。

自己對這幾堂課感覺比較滿意的地方有:一是在開始時把這四首詩的閲讀放在如何去讀古詩的背景下去讀,不為教詩而教;二是能夠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在《觀滄海》中的豪邁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強調;三是結合劉勰、鍾嶸、王夫之等人的評價來引出“蒼涼慷慨、建安風骨”的特點;四是在學習《天淨沙?秋思》時能夠進行比較閲讀,並引用錢鍾書的“蓋生離死別,契合傷逝懷遠,皆於黃昏時分,觸緒紛來,所謂最難消遣”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選擇黃昏這個時間的原因,有助於對課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學生學習氣氛比較濃,課堂思維活躍。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教學反思 篇3

講完這節課,我感到語文課堂一定要緊緊抓住教學重點,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最大容量地去訓練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課應力求達到知識與情感的有機結合。在此同時,聽過好幾節語文課,有些教師只在於過多進行內容分析,而忽視了作者的情感抒發,“文以情而發,”我始終還是堅信這樣的一句話,因此在課堂上我僅僅抓住“秋思”的主題,讓學生圍繞詞語、句子進行品讀和賞析,品讀了一幅“深秋晚景圖”(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同時對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拓展延伸,像講到“昏鴉”時,我讓學生讀相關詩句“飢啅空籬雀,寒棲滿樹鴉。荒涼池館內,不似有人家。 ——元稹。昏鴉何處落,野渡少人行。黃葉聲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昏鴉”意象的理解。

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來使學生感知詩的韻律美上,而要循此繼進,採用多種方式來使學生產生朦朧的美的意識,培養學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聯想的能力,我採用“學生自己用話描繪詩歌”的方式既加深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又鞏固學生對詩句的記憶,還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大腦活躍起來,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語言組織能力,真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了。

在這節課上,我在今後教學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講的語言還是太多,不能夠做到簡煉,在教學有序的銜接時,不能夠做到很好地過渡,過於太強勢,課堂設計的教學問題還不能夠具有開放性,在講這首小令的情語時“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時,沒有做到深入下去,給人一種沒有沉下來的感覺,有的只是泛泛地講,沒有點到重要內容上。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教學反思 篇4

《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它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緻,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藴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

在分析意象組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再創造,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續的狀態被學生還原了。如在分析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一幅蒼涼悲壯的秋行圖。原來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斷腸人,所以第一層形成的動靜相迭的事態描繪的其實是天涯淪落人那種顛波流離、潦倒無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悽苦的多重心態下的情感軌跡。學生亦能從這樣畫面的還原和情感的體驗,將詩歌意象通過鑑賞昇華為一個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審美昇華。

詩歌鑑賞的教學,應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從此來培養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養。在過去的詩歌教學中,由於應試專家和老師們精心炮製詩歌鑑賞的'解題技巧,學生並沒有進行真正的鑑賞活動,而是追求技巧的運用和答案的要點的完整性,跳過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我認為詩歌鑑賞的教學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律,從術語、文化知識的抽象的植入轉變到文化感悟的培養,展開合理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有關詩句的意象、意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教學反思 篇5

我在深圳市翠園中學東曉校區七年級4班執教了《天淨沙·秋思》。《天淨沙·秋思》繫馬致遠的小令名作,被稱為“秋思之祖”。作品內容本身,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敍述羈旅漂泊人,時逢黃昏,感而發,發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我將課堂處理為五個環節:

一、導入:讓學生談談近來學詩的心得,學生迴應喜歡詩,喜歡其詩歌美。我隨即順勢導入,這節課就是要從《天淨沙·秋思》入手來品嚐詩歌的美。

二、齊讀,感受韻律美。提供小令常識資料給學生閲讀,再讓學生從節拍、押韻、句式來感受其韻律美。

三、自讀,描繪畫面美。要求學生任意挑選文中的一個景物詞句,合理想象,擴寫成一個小段落,展現出一個畫面。

四、品讀,體驗意境美。先介紹馬致遠概況,瞭解作者生平經歷,隨後讓學生結合文中景物描寫,以“這個詞讓我感到。”為形式,用一句話説出自己的閲讀體驗。

五、研讀,賞析語言美。讓學生找出欣賞的詞句,研品其表現手法,與同學分享。

課後,楊特及同仁們精妙的點評,一語中矢,使我如醍醐灌頂,受益匪淺。反思課堂中,儘管諸如課堂主線、“瘦”“夕陽”的點化等多處得到大家的認可,但仍有不少地方需改進,尤其是以下四點:

1、第三環節的擴寫與第四環節的説一句話可考慮合併進行,以避免學生思維重複,騰出有更多時間給學生思考。

2、“老”、“昏”、“古”等字僅停留在表面字義理解上,仍需引導學生更學深入品賞,感受其荒涼的氛圍。

3、“斷腸人”的情感體驗仍不夠深入。當學生首次提出“斷腸人”讓其感受到悲傷時,可順勢追尋,讓學生思索“斷腸人”在悲傷什麼?嘗試換位思考,假如你遠在異地他鄉,會有何感受?從而深化主旨,提示主題。

4、可在教學中納入比較手法,如格律詩與小令形式比較,《秋天》(何其芳)與《秋思》(馬致遠)的感情基調比較等,從而彰顯出本文“秋思之祖”的文學地位。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教學反思 篇6

“殘花風沙烈馬,輕煙枯木殘霞,薄霧彩蝶黃花。殘陽似血,魂傷人在天涯。”,講完了這首元代的散曲小令,我不禁就這樣吟誦起來,是的,這首曾被譽為“秋思之祖”的散曲小令,是多麼的精練,古人宋玉曾説“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個字,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前四句沒提到過一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卻沒有一個字不在抒發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首小令寄情於物,把悽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羅列,就把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

於是,在這節課上,我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渲染這種濃烈的悲苦之情。我採用圖文結合的講解方法來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詩人流浪他鄉,心中孤寂悲傷的思鄉之情。詩中“小橋流水人家”穿插在這種悲涼的曲調當中,將樂景與哀景融為一體,更反襯出他的思鄉愁緒。但是,我想這曲小令除了讓學生理解詩句,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更應該讓學生學會這首小令的寫作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並讓學生依據這首詩進行仿寫。學生在仿寫的過程雖有點難度,但表現得都很積極興奮。

講完這節課,我感到語文課堂一定要緊緊抓住教學重點,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最大容量地去訓練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課應力求達到知識與情感的有機結合。在此同時,聽過好幾節語文課,有些教師只在於過多進行內容分析,而忽視了作者的情感抒發,“文以情而發,”我始終還是堅信這樣的一句話,如果我們撇棄了文章的情感,只是把單調的字、詞、句拿到課堂上,想必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雖然在這方面我做得還不算太到位,可是我深深意識到了這一點。

另外,我感到一堂課除了夯實教學重點,緊緊抓住教學情感外,更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學設計。這是個逐漸成熟的教學功夫,教師一定要有教學敏感性,當看到課本的每一篇文章時,要很快地找到切入點。這節課我就以“秋思”為切入點,由一首詩來引出“秋思”的詩題。另外,在聽課時,我還發現了九年級的一位老師在講文言文時,從文題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點,由文題的兩個字來統領全文,使整個教學設計緊湊而有序。

在這節課上,我在今後教學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講的語言還是太多,不能夠做到簡煉,在教學有序的銜接時,不能夠做到很好地過渡,過於太強勢,課堂設計的教學問題還不能夠具有開放性,在講這首小令的情語時“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時,沒有做到深入下去,給人一種沒有沉下來的感覺,有的只是泛泛地講,沒有點到重要內容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