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讀書報告範文

來源:文萃谷 1.18W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理想國讀書報告範文,希望對您有用。

理想國讀書報告範文

  理想國讀書報告範文1

今天我為大家準備的是理想國的讀書報告,首先,我想説明的是,我是從寫作背景、主要內容與觀點、我的評價、最後就是我對這本書的個人感受這五個方面做的這個讀書報告。那麼首先呢,就從寫作背景説起吧。

一、寫作背景:

柏拉圖出生於公元前427年,卒於公元前347年,是雅典貴族阿里斯頓的兒子。她生活的年代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之際,大政治家伯利立克里的去世、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爆發,是整個社會羣龍無首,危機四伏,社會秩序一片混亂。柏拉圖在經歷了可怕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後,積極準備投身政界,準備力挽狂瀾,用正義政治取代不正義政治。但是,寡頭政治使柏拉圖的政治熱情歸於幻滅。社會和國家都已經病了,如何才能挽救他們呢?四顧彷徨的柏拉圖經過反覆思考,覺得唯有系統的闡發正義的思想,使正義觀念深入人心,使哲學家成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蹟般的成為哲學家,整個社會和國家才能有轉機,否則人類災難無法避免。這是促使柏拉圖系統闡發正義思想並提出“哲學王”理論的現實政治背景和直接契機。《理想國》正是經歷這一思索之後提出的一整套的治國方案。

二、主要內容與觀點:

主要內容:

全書以正義為線索,系統全面地闡述了柏拉圖的國家學説是一部關於正義的專著,也是政治哲學史上關於正義理論的探索源頭。幾千年來,柏拉圖的正義論以及其探索正義的方法論深深影響了整個政治哲學史,成為人類探索良好政治秩序,尋找社會正義的理論基礎。

以下是《理想國》的幾個部分的描述:

一、在引言中講到《理想國》的時代背景、作者和歷史意義

二、第一二卷中是從個人正義講到城邦正義

三、三四五卷都講了城邦的正義

四、第六七卷講到了哲學和政治

五、最後的兩卷就是講了從正義到人的至善

觀點介紹:

建的城邦會有更好的感性認識。

  理想國讀書報告範文2

我所讀的書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 ,譯本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由郭斌和、張竹明老師翻譯。事實上我覺得柏拉圖不論家庭背景、社會背景還是人生經歷都與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極為相似,他們的人生階段也大致相似,從壯志雄心投身政治事業到困心衡慮久而彌堅再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開始撰書立冊。而柏拉圖書札中對後人影響深遠、奉為經典的《理想國》是柏拉圖壯年時期的著作。整一部《理想國》以對話形式展開,借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他人對話的形式(部分經考證為偽作)討論了社會生活人生哲理等一系列問題,綜合性極強。後人從中受益匪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此書被西方知識界稱為必讀之書。

全書有太多精闢地道的見解,難以用詞語來表達,其中思想還有思考的方法對於一般人而言要完全把握領悟我想是十分困難的,同時很重要的是,《理想國》一書是全篇是流暢的對話,從中攫取一段來闡明含義十分困難的,也可能有斷章取義之嫌。所以以下只是我個人對於全書部分內容的看法和感悟。

我覺得全書一二卷便很有意思,但是又難以把兩卷內容面面俱到地闡述完整,所以我就單講全書第一卷(P1—P43)的內容和我的感悟。全書第一卷主要圍繞“正義”展開討論。首先不得不説郭、張兩位老師功力極深,翻譯很到位,其次我對於辯論法運用的理解也更深了(雖然很多感覺上是詭辯,如偷換概念、轉移話題等),然後最重要的是其中對於“正義”的思辨。“正義”這個詞範圍極其寬泛,很難對它下準確的定義,而這正是這一卷所想做(雖然沒有得出結果),一開始的定義是西蒙尼得的説法“欠債還債就是正義”(P6),之後對什麼是“還債”進行了解釋,我的理解是“以德報德,以怨報怨”,也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P8),然後話題變成“正義的作用”,“正義在什麼情況下才是正義”(P8—P13),之後修改了之前對“正義”的定義(P13)(順帶對片面利用“正義”為所欲為的貴族進行了小小的批判),其後有個古希臘人忍不住了(眾人皆知,古希臘流行辯論),和蘇格拉底一番對話(P16—P17)之後(這段對話很有意思,就是兩個人互抓對方的語言漏洞)提出了對於“正義”的另一種定義“正義是強者的利益”(P18起),也就是説,它是一種用於不損害且為強勢者提供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很顯然的,眾人都不太同意這種觀點(P27),因為這涉及到了另一個問題,也就是我難道就該做一個強勢的人才最有利?才最能伸張正義?且不論這裏的正義到底該如何判定,單就成為強勢者而言,或許就會被認為是一個十足自私的人,因為很少有人會響應你。自然而然地,我們親愛的蘇格拉底提出了反駁(P27—P30),他的觀點大致來説就是:正義並不是強者的利益,而是在給予弱者利益的同時,弱者對你的回饋(這是對之前觀點的更正)。然後話題繼續轉移,變成“正義”對於生活是不是有益?蘇格拉底提出的觀點是:即便是不正義的存在,只要需要相處,也必須有正義來維持。同時在之後的對話中,話題不斷變換(正義的善惡問題道德問題等),雖然偏離了對“正義”下定義的初衷,但是其精髓在於對於“正義”的反覆辯證思考推敲,從對“正義”的思辨過程中發生智慧之間的交流碰撞。而個人認為事實上,這也是本書的魅力所在。“哲學”一詞在希臘語中原義為“愛知”,就是愛知識、追求知識;它注重結果但更注重這一個過程,從這一過程才產生了新智慧。

整一本《理想國》其實主要便是在從不同的角度上討論“正義”,什麼是“正義”?怎麼樣做才算是“正義”?個人的“正義”和城邦的“正義”(對於今天來説就是國家)有什麼關係?.......等等。而在這一整個對話中,柏拉圖借老師蘇格拉底之口來闡述瞭如何構建一個他心目中的理想國家(我認為這就是他對“正義”的定義和尋求“正義”的真正目的所在)。他把自己的經歷和思考整合起來,通過對話的形式,從生活所能涉及的各方面來説明他認為行得通的做法。整一本書的結構很嚴實,柏拉圖大概把他所能想到的治理完美國家所需的因

素都考慮到了。比如:對於一個理想國的政治體制和結構來説,他認為公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應當是分工十分明確的,即統治階層負責領導治理國家,羣眾則不需要承擔行政事務,僅僅進行生產就行了,也就是説,領導階層在受羣眾的供養之後,保證羣眾的生活、教育等問題得到解決(也就是之前所説的“正義並不是強者的利益,而是在給予弱者利益的同時,弱者對你的回饋”)。但是我認為這其中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這個領導階層必須有相當多一部分羣眾信任,否則便是行不通的(做不到這一點那麼“正義”就變成了完全的強者的利益而不顧及弱者)。也就是説領導必須要做得好才行。而柏拉圖顯然考慮到了這些問題,因此在之後的幾卷內容裏便談到了教育的問題。

同時,我覺得整本《理想國》出彩的地方不單是對於一個完美國度的規劃,它其中的對話技巧(辯論技巧)也很吸引人,一段段嚴密的論證、一次次尋找對方漏洞反駁對方觀點(裏面有很多辯證方法,還有不少我感覺是詭辯方法),這對於思維的開拓,語言能力的培養都十分有用,令我獲益匪淺。

總的來説,《理想國》的的確確堪稱經典,因為它不失語言的優美性(其中部分我想也歸功於翻譯者的功勞)的同時,又兼顧邏輯嚴密性。柏拉圖對於“正義”對於“理想國”的思考,對於一個青年的世界觀的塑造有很大的作用,對於一個國家來説,其實也有很多可以參考的地方(比如教育問題等等)。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思考了很多,邊讀邊思考,最後感覺學到了不少東西,但是還是覺得有許多地方可以繼續挖掘,我想這大概也是一本經典可以被奉為經典的原因吧!

  理想國讀書報告範文3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這是對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柏拉圖的《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可以説這個城邦是歷史上 “烏托邦”的開山鼻祖。

一、正義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而這些在《理想國》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直接提出來,柏拉圖是通過對正義的深入探討。《理想國》在討論到城邦的建設的時候,首先説的就是人的正義問題,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為我們如何去理解正義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個城邦的正義,如果

我們理解了城邦的正義那麼也就理解了個人的正義,所以,理解就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但是在我們的課堂的討論中有的人的言論讓我有這樣的想法,在我們一個直白的理解中,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正義是最重要的,就是説,有個人才有國家的一切,在一個認同個人主義的時代中,在自由主義的思想的指導下,這樣的想法是沒有什麼不對的,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我們要知道柏拉圖寫作的背景和寫作的意圖,所以從一個城邦的建設意圖出發,城邦的正義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服從城邦的正義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時候,個人正義往往應該讓位給城邦的正義的,所以,我們在理解柏拉圖所説的“先寫大字,再寫小字”的言論是從城邦的理念出發的,因為他認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個時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況下,個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因此我們要把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充分理解,如果我們僅僅是從個人正義的角度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的話,那樣的話,我們的理解是偏激、狹窄的,那樣的話就很容易誤解柏拉圖的意思,在當今社會,理解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是我們正確理解柏拉圖的一個重要因素。理解兩者正義之間的關係後,我們現在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觀念了,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明顯的提出正義的概念是“個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情”。或許是我們這樣的理解,在柏拉圖的意思中或許認為,人本來就是有區別的`,等級的劃分並不意味着一定是級別的劃分,或許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圖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時候,他不能不考慮到一個城邦對於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圖關於人應該各做各的事情是基於人本身的內在素質,或許換個説法是每個人在他生來就有自己屬於自己的稟賦,而他的稟賦決定了他所應該從事的事業,那是正義的。這就是柏拉圖所説的正義,當然這些是柏拉圖從他的城邦的正義推導出個人的正義,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樣的理解或許適合於當時的城邦的正義,而對於如今,關於正義的描述是困難的事情。

二、理念論

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學説,用三個著名的比喻解釋了他的思想。他認為每一類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紅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紅”等。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質和存在根據。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其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離的。柏拉圖強調感覺和理性的區別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覺只能認識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理念。他對人類的認識作了如下區分:對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認識是“猜測”;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信仰”,在理智階段,人們所認識的是較低的理念的認識,如對“圓”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認識。理性階段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階段,在此階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猜測和信仰不是知識,是意見。對理念的認識才是知識。柏拉圖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講了一個人如何經歷了猜測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過程。這個人獲得了關於理念的知識後,感到有責任教導那些還在洞穴中的人們。柏拉圖由此指出,在一個正義的國家裏,哲學家應該成為國王,憑藉責任治理好國家。

三、教育

柏拉圖認為品德來自於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擾,將真理髮掘。而柏拉圖認為教育是一個回憶的進程。此外辯證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時“讓靈魂安適”的求善慾望又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然而這種教育往往會遭到他人的不理解。柏拉圖將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學

的人被視為關在洞穴裏的囚犯,那些哲學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哲學家用真理教育他們,説服他們出去,但由於突然離開了陽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還不如別人那麼清楚,在別人看起來,他彷彿比逃出去以前還要愚蠢。因此唯有強制大家都認識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學家才能最終得到解放,這是上天賦予哲學家智慧的天然使命。因此作者認為唯有由哲學家作為統治者,強制推行。同時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個人才智,利用社會資源,使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國家才會最為強盛而和諧。柏拉圖將這種哲學家為王的國家稱之為“理想國”。

總結

與柏拉圖的其它對話一樣,《理想國》一書不僅極具預見性和哲學性,而且語言優美,極富文學價值。因此不僅可以在提問與回答、定義與反駁的過程中鍛鍊哲學思維的能力,深入鑽研其中重要的哲學問題,同時也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作為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學生,柏拉圖繼承併發揚了蘇格拉底的學説,終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傳播真理,也始終在與大眾的偏執作鬥爭。正如柏拉圖所説的“在我們從錯誤知識走向正確知識之前,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處於無知的狀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