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味經典散文

來源:文萃谷 1.93W

求乎心靜,常思考人生之事,而終不可達,問乎心,表於外,躁動不安。

書味經典散文

躁動應該是有所求的年輕人的真實寫照,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真實的感覺到,安靜下去。當然,這也不是你學問有多高能自持的、擺佈的,這更多的需要一點生命的靈性,用佛家的觀點將就是你要會悟,直白一點就是多思考,需要你獨自的思考人生之路。

古書中常把對生命的思考稱之為“道”,意思更進一步表達,叫它為生命、萬物運行的空間規律與時間的無序結合的狀態——自然規律。這就像一部電影,在我們不知道劇情的情況下,各種因素相互的作用,我們就在這樣一個過程之中成就生命的偶然,回頭看又是生命的必然。不是學問高就一定能左右生命的常理的,最重要的是在於你內心是否真實的平靜,坦然的接受生命的無常。

因此,生活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舞台,我們其實更多的只是個演員,按佛家的思想看來,一切皆有定數,當然佛家不一定在全學科知識層面全對,但它就哲學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同時它也在早期的探索人生的過程中為人類開啟了精神上的依靠,就好像最早的巫師占卜一樣。到了後來出現了哲學,這時它完全與迷信相分離開來。總的來説,迷信、佛、道是早期人們對生命、自然地探索、思考。無論是昨天、今天,都有一部分人反對佛家思想過於消極、保守,也有人提出佛家是當時統治階級用於統治的工具。無可否認,不同角度,有不同的道理,當然也有它的合理性

這裏就不論其他方面的作用,只就它對於人生的貢獻而言的`。它能帶給焦慮中的人們空間、時間去反思。這又回到靜上來了,“靜”給予我們的是悠閒地人生,同時也帶給我們思考的樂趣。古人陶淵明、阮籍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間,安享人生之美妙。在他們的心底,與生活的樂趣相比,一切的身外物,看似就不那麼重要了。當你不冷靜,躁動時,你大可以迴歸一下自然,不是老子常説“道法自然”嗎!既然如此,就去自然中找“道”,發現生活屬於你的真實面貌。

再回首,往事如夢。在這裏提出柏楊先生的,以及卡耐基先生的着作,在他們的書裏一個探索人性,一個教人做人。是啊,人性是有的,也有一定的承接性,但後天的學習對於認識人性與提高自身有很大的幫助,最後我們回到了要多看書、看好書的話題上。看書也要靜,思考也要,自然本就有靜,最後是我們自己不靜了,所以靜要來的真實、自然。

味,包括色、食、欲,此乃人之本性也。無可鄙視之處,切不可在人性的問題上過於執着。而正如上面所言,瞭解了人性,我們要該發揚的發揚,該抑制的抑制,這就要常與書為伴,放心於天地間。可以看看林雨堂,餘秋雨,老子,墨子,孔子、彼得。聖吉等名家的作品,與他們對話、交流心得體驗。

我想就算你是為了生活而生活,他們也會對你有所幫助吧!突然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真正的勇士敢於正視悲慘的人生”,也許在他們看來本無悲慘二字。最後,我以這樣一句話結束本節:生命本無根,萬物皆飄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