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剃頭佬的優美散文

來源:文萃谷 2.09W

過去叫剃頭,現在叫理髮,講究點的叫“造型”或“形象設計”。不管是“剃頭”、“理髮”還是“形象設計”,反正就是把頭毛剪短,出落成個人樣來。

鄉村剃頭佬的優美散文

現在的人不知道剃頭,只曉得理髮,更沒見過剃頭匠走村串户上門剃頭的風景。剃頭佬本身就很特別,那剃頭那是特別有趣的。

過去剃頭佬大多是腿腳不方便的瘸子枴子,剩下部分好手好腳的,多數屬於那種好吃懶做的,當然也有例外的。

剃頭佬挎着剃頭箱一走一歪的,箱子上放着一個臉盆架,用一根粗麻繩繫着。剃頭佬常常是天一擦亮就來村子裏了,一進村口他就敞開嗓門滿大街吆喝“剃頭啦——剃頭啦——”後邊拖着一個長長的重重的尾音。客氣的人見了就熱情打聲招呼,喜歡説笑的人,見他一歪一瘸的很是艱難,便會侃上一句:“難走就莫走囉,摔一跤又懶路不平,乾脆叫大家把頭都送到這裏來。”他就會憨厚地笑着接上一句:“那就好了,剃回斷筋的,以後就沒頭剃了哦!”

剃頭佬的到來,一下就活躍了鄉村單調沉悶的氣氛,他的周圍聚集了一堆大人小孩,説説笑笑的.,不亦樂乎。

説笑聲中,剃頭的人搬來一張板凳在門口坐着,剃頭佬從肩上卸下剃頭箱,然後打開,將剪啊梳啊什麼的拿出來,擺在箱面上或箱蓋上就開始剃頭了。

一般剃西式頭的,不是講究的主,就是有點身份的人,挑剔着嘞。西式頭的頭髮兩邊倒三七分,中間一條路。不是五五分的,那是特務或漢奸頭。

剃西式頭剃頭佬就要仔細點,剃好後還得拿塊鏡子前後照個遍,讓剃頭的主看看,“中啵?”

最不好剃的,就是流着濃聞着還臭的癩痢頭,弄不好會刮掉塊癩痢殼,不流濃就是出血。好的人説一句重話或許算了,不好説話的主會起身罵你一句或伸手打你一個耳光,那剃頭佬只有往肚子裏流,都怪自己學藝不精,忙給賠上個笑臉,表示歉意

行行都難,剃頭佬也一樣,一幫子人當中總有一兩個帶刺兒的,後來人們形容難説話的人叫“頭難剃”。

剃頭,不僅考驗剃頭佬的技藝,更考驗他的耐心。尤其給一兩歲的嬰兒理髮,更要耐心細緻。小孩子的頭也屬最難剃的了。小孩子剃頭,大多數是由母親或奶奶抱着哄着。有時,剃着剃着孩子的頭高低不定,就不順手了,剃頭佬則俯身輕聲哄道:“頭低點哦!”孩子很是乖順,將頭低下很多,剃頭佬再輕聲説:“再高點哦!”孩子一下就昂起了頭,反反覆覆好幾次,才能達到剃頭佬的要求。有膽小怕生的孩子,見了生人就特別膽怯。剃頭老一拐一瘸的,而且手裏還拿着明晃晃的刀啊剪啊,哪有不逃的?從母親懷抱裏猛地掙脱掉,一溜煙跑了。待大人捉回來後,孩子耍了脾氣又哭又鬧,剃頭佬便沒法子下剪子了,只好與家長一起合夥來哄,如此便耽誤了許多時間。

家裏寵得嬌的孩子,頭裝也是很有講究的,前面留個桃,後面編根辮,顯出與眾不同的金貴,這就給剃頭佬出了難題,就要倍加細心精心了,絲毫不得馬虎,如果出了半點差錯,孩子的母親絕不會答應的。

最容易剃的就是光頭了。自己從洗臉架上拿個臉盆到灶上湯罐裏打兩瓢温水端來,剃頭佬幫着洗一洗擦一擦,然後從箱子裏拿出剃刀布往門栓上一扣,左手牽着剃頭布,右手分開了刀,在剃刀片上啪啪啪地抖得銀光閃閃的,這剃頭的氣氛就上來了,真是“磨刀不誤砍柴工”,颳起光頭來“嗞啦嗞啦”,怪利索的呢。

修臉,如果剃頭佬手藝精湛,當你閉着眼睛還沉浸在美妙享受中時,他十三刀,一刀不多,一刀不少,就給弄好了。剃頭佬那細細的手在你臉上一摸,説聲:“要得了!”於是你就跟做夢樣的醒了。剃頭佬的手不比莊稼人的手滿是老繭粗糙無比,他的手細嫩多了。那時候沒有女剃頭師傅,因為女人的手是不能上男人的頭,這是規矩。

遇到胡茬硬的,得先用半乾的熱毛巾捂在嘴上一會兒。這個時候,剃頭佬抽空從屁股後頭抽出那根煙筒“吧嗒吧嗒”吸上幾口過過煙癮,順便扯上幾句閒話或笑話。

剃完頭後,白圍布一解,人往前一站,精神多了咧,感覺頭都輕了許多,裂開了嘴點頭直説:“剃的好!剃的好!”

剃頭最舒服莫過於掏耳屎了。偏偏這點好事也給大人佔了,小孩沒半點份兒。剃頭人側身坐在板凳上,剃頭佬漫不經心地倒出竹筒裏掏耳屎的工具,分別夾在左手指間,腳往板凳上一搭,左手兩根指頭輕輕地牽住耳朵,右手伸一根耳屎扒輕輕地掏着掏着,那癢癢的感覺,舒服極了。接下來用尖刀轉一轉,用粗毛刷撓一撓,再掏掏,再撓撓,神仙般的舒服!

剃頭佬一個月來村子兩趟,月中月尾各一次。碰到雨天或在村子祠堂裏剃頭,男男女女一起説説笑笑那可熱鬧多了。

如今在鄉下,剃頭佬已很少見了,而髮廊、髮屋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來,且理髮師大部分是女的。那些傳統的剃頭佬已與鄉村的歲月一起老去了。他們漸行漸遠了,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讓鄉村的老人永遠地懷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