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味道的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1.09W

用甜酸苦辣鹹來概括食物的味道似乎太過單調。

描寫味道的散文隨筆

更具形象的,是《端午的鴨蛋》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有聲有色有味。《舌尖上的中國》更是充分展現了中國人高超的廚藝和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

在上海,你可以品嚐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風味的食物。從路邊攤到蒼蠅館再到米其林餐廳,異鄉的遊子都在尋找家鄉的味道。

而關於上海人的味道就是,不時不食。

立春至清明前的刀魚最為鮮美。

小暑來臨各式糟貨,鹹鮮爽口。

秋風起蟹腳癢,蟹膏蘸上薑絲醋,嘬上一小口花雕,滋味濃厚。

冬至的熱氣羊肉,或白切或紅燒的湯麪,撒上碧綠的.大蒜末,從視覺到味覺甚為滿足。

味道是不可複製的。

一份羅宋湯或是一碗紅燒肉,一百户人家燒出來的是一百種味道。歸家的路上嗅到飄來的煙火氣息,就曉得

阿姨的紅燒肉今天放了八角,伢叔的糖醋排骨有點燒糊了......

味道也是一種記憶。

深夜與友人長談,他説,品嚐過無數珍饈,最留戀的是童年時奶奶做的青菜湯。

過年時貪吃了很多肉,碧綠的菜湯化解了油膩,留有清甜。

可惜再也喝不到了,他的眼神暗淡了下來。

奶奶不在了。

驀然想起十歲那年,夏日的午後,我在房間看書,父親難得下廚給我炒了一碗飯。

蛋炒飯。蛋液包裹着米粒,粒粒金黃,富有彈性,雞蛋的鮮香和米飯的甜融合得剛剛好。

越長大越疏離,我已離家多年。

我曉得,味道只留存在記憶裏。

味道也像是性格。

我從前嗜辣,辣到涕淚橫流,也許認為這可以釋放壓力。

嗜辣的人脾氣火爆,行事風風火火。

曾以為一輩子都愛這種味道,世事難料。

人生充滿了變數,你不得不改變。

從嗜辣到怕辣,我用了兩年的時間。

有次想試驗自己,吃了兩口辣椒,結果就是

從食道到胃像是被火灼燒過,恍惚看到我是噴火女娃......

如今見到辣椒,由生理到心理都望而生畏。

奇怪的是,從前的我是如何“忍受”辣的快意恩仇?

味道的改變也預示着性格的悄然變化。

那些試圖希望我改變的人們,若是遇到從前的我,一定會認為現在看到的我,不太真實。

變化的不止有性格,還有胃。

一隻家常胃。

偶爾被朋友拉去打牙祭,它掙扎着拉扯我所有的神經,我蹙着眉,捂着胸,旁人看我的眼神——

東施效顰......

吃完藥,喝完稀飯,折騰許久它才平復。

新鮮的食材只需最簡單的烹飪方式,才能保留和還原食物的本味。

例如一碗白米飯,一盤菜心。

大米須是東北大米,菜心是油菜花未開花時的小青菜。

剛煮好的米飯粒粒剔透,光潔如玉,温暖帶着潮濕的甜。

菜心或白灼或清炒,少許糖和鹽調味,青翠欲滴,甜脆可口。

菜心就米飯,妥帖地安撫着我的胃,還有無處安放的焦慮。

果真是家常胃。

從十指不沾陽春水到洗手作羹湯,開始自嘲

原來我也會燒飯?!

最飽家常飯,最暖粗布衣。

人生百味,最美是食物裏的人情味。

就是傷悲,襯托歡喜

就是酸苦澀,亦要細味。

現實世界,很美

苦滲着甜味。

注:上海味道里所提及的食物乃冰山一角,其他的不勝枚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