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遐思中秋節散文

來源:文萃谷 3.2W

中秋之夜是個美好、祥和的夜晚。家家户户歡聚一堂,品嚐月餅和瓜果,享受天倫之樂。但也有人在中秋節因為思鄉會思人而傷感。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望月遐思中秋節散文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望月遐思中秋節散文

  望月遐思中秋節散文一

我自小對月就情有獨鍾。年少時,每次仰望月亮,總讓我浮想聯翩。待某日,看到權威報紙上的一則報道,説的是月的圓缺和某些人的心情好壞關係緊密雲雲,從此更認定自己和月有不解之緣。讀了一些詩文,經歷了一些世事之後,對月多了一些認識。此刻,望月,滿城清輝,引着我跨上思想的野馬自由馳騁……

最熟悉的是詩人筆下的月亮,那三個可以用“偉大”來形容的詩人,在浩瀚的詩河裏留下關於月的璀璨浪花。

“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李白那晚的月光,穿越時光的河流,一直流淌到今日。“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孩童稚聲的吟誦裏,在故鄉的井牀上,在遊子的心坎上,那片月光,也明亮地閃耀了千年。杜甫寫沉鬱頓挫的詩,月亮也讓滄桑的心暫得安寧,“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月夜停泊,江景安恬;月亮也讓現實的詩人放飛想象,“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若砍去月桂樹影,月光該更加明亮吧?月亮,高懸天上,也入了白居易的詩,“可憐九月九年級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彎月初升,露珠晶瑩,夜色朦朧;“鬆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西湖春綠,珠光微漾,情懷依依,沒有了這月會遜色很多吧?

有人考證,李白的詩歌中有200多首寫到月。豈止是這三個偉大詩人,用他們的妙筆記下了月的華章?翻開那些詩書,詠月的詩句像出籠的鳥兒撲稜稜地翩飛起來。其中最喜王維和蘇軾的。王維山居秋瞑,“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映照着幽靜的松林間,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顏色、聲音,動態、靜態,一個寧靜安詳的理想世界呈現在我的眼前,我彷彿踏入了這樣的松林,沐浴着這樣的月光,聽到了這樣的水聲,心自然澄淨了許多。還是這個王維,“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獨坐在幽深的竹林裏,一邊彈琴一邊對天唱歌,深林中沒有人與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來陪伴我,詩中的月多麼有情啊!淡泊寧靜的心情,清雅絕俗的境界,怎麼可以少了月?王維寫月,多少帶着些禪味,這樣富有禪意的生活與我們凡夫俗子的日子相距遙遠。蘇軾的就不一樣了。這月“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落到人間的觸手可及的詩意。在《赤壁賦》中,“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客曰“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蘇子曰“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是那一輪明月,讓蘇軾愀然,引發主客問答,一篇抒寫身處逆境仍豁達超脱、樂觀隨緣的賦隨之誕生,那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讓人悠然神往。

我沉浸在寫月的詩文帶給我的美好享受裏,每一次望月,都是對經典的梳理,都是對美好的回味,然不經意翻閲的一段文,讓明月披上了朦朧的紗,在文化學者眼裏,月亮又是什麼呢?讀蔣勛的書,他講到“檢視古老幻想裏的集體潛意識”,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這兩則神話,可能隱藏了一些集體潛意識。長久以來,我們的民族對月亮有極大的幻想,才會有嫦娥奔月這樣極美的神話,而太陽就不同,看到太陽就想到要射下來,是不是潛意識裏我們並不喜歡太陽?太陽象徵一種壓抑,白天逃不掉工作辛勞,所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消失了,月亮出來了,人們才可以休息,幻想的翅膀就是在休息時打開的。我被蔣勛的説法吸引,沿着他的思路想下去,月一直掛在天上,白天人們低頭辛苦勞作,休息時抬頭望月,幻想聯翩,於是出現了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神話傳説,寫月的唐詩宋詞各式美文出現……1969年,人類登陸月球。詩意被一點點地剝奪,月亮似乎顯得清晰起來,但神祕是它無法揭掉的標籤。我試着用潛意識解讀詩人們的愛月情懷,總覺力不從心,也許在我的心底裏,一直渴望月繼續被人歌詠,這層面紗不要被無情地揭去。我們的生活已經夠實在,夠殘酷,如果連那一點幻想帶來的寬慰和歡喜都要消散不見,是不是太殘忍了呢?

自從我愛上看紀錄片後,這種殘忍不可避免成為現實。從詩人眼中的月亮,到文化學者眼中的月亮,於我已是一種思想的跨越,然而一到科學研究者眼中的月亮,是一種接近殘忍的顛覆。

紀錄片,我想,應該是對真實情況的一種客觀記錄。看完一些片子後,我又希望那是我的誤解,現在的某些所謂紀錄片,其實應該算加入了社會因素的紀錄片,什麼是社會因素呢?為了提高收視率,增加競爭力,用虛構、誇張的文藝手法,等等。在某個關於探月的紀錄片裏這樣説,在美國宇航局解密的一份祕密聲明中,他們宣稱所有25名參與阿波羅登月任務的宇航員都曾經在月球上空遭遇過不明飛行物UFO,片中還指名道姓説,“美國前登月計劃負責人韋赫馮布朗生前也説,幾次阿波羅的登月任務都遭到某種地外神祕力量的監控”,還有UFO專家聲稱,月球黑暗的另一面,其實就是好幾個外星生物基地,只不過美國人登月的時候,向世人隱瞞了事情的真相,而外星人,不僅月亮上有,地球上早在上個世紀中葉就發現了他們的蹤跡,同樣美國人也向世人隱瞞了真相。看到此,我不禁起了雞皮疙瘩,那層覆蓋在月亮上的神祕面紗揭開了一角,讓我看到驚懼的東西,沒有神話的美,沒有詩文的詩意,只有失去安全感的冰冷。

李白筆下“舉杯邀明月”,“暫伴月將影”,“我歌月徘徊”,月有萬般風情,我疑惑,這和研究者眼中的月亮是同一個月亮嗎?為了揭開疑惑,我上網找尋關於月亮的'知識。月亮是月球的俗稱,是環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衞星,它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永遠都是正面朝向我們,另外一面,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不為我們看到的月亮的另一面,難道真的如紀錄片中所言的那樣嗎,還是因為,一些未知讓人類展開了幻想,紀錄片的編導為了博取眼球以訛傳訛?

搜索百度得知,月亮並非自古就有,距今大約4000年,亞歷山大里亞大圖書館的第一位館長在他留下的文獻中這樣寫道:“古時,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不知這位館長,這樣寫時可曾喝了酒?或者,這是一個喜歡寫詩的館長,也有可能,4000年前的文字,現在的人們解讀出了錯,更大的可能是,現代某人斷章取義。如果此説是真的,那麼月亮出現距今才3000多年,否則《詩經》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這類句子,就是陳國人的想象了。百度還説,人類關於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種假説,月球被捕獲説、地月同源説和地球分裂説,到目前為止,三種假説都沒有取得強有力的證據,因此產生了第四種假説“月球——宇宙飛船説”。這似乎給外星人在月球背面提供了很大可能性。值得慶幸的是,月球以每年13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幾十億年後,月球會離開我們。幾十億年,太遙不可及,所以慶幸也微乎其微。

詩意的月亮,文化的月亮,科學的月亮(姑且這樣稱),説的是同一個月亮,但給我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唯美、享受,神祕、嚮往,可怖、探究的渴望,這些不免會糾纏在一起。當我仰望月亮,詩意佔據心頭時,塵世繁雜統統遠離,蔣勛的説法湧上心頭,會心一笑,紀錄片中的話語一閃現,詩意遁逃無影,神話消失無蹤。我是不是該咒罵這該死的紀錄片呢?

假如沒有了月,那我們這個世界又會怎樣呢?

詩經時代的采詩官搖着木鐸,在鄉間小道上徜徉,但他再也聽不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這樣的深情歌詠。李白不會月下獨酌,他點着了燈,舉起了酒杯,也沒有邀約明月,只好對着天空那點點繁星,所謂“對影成三人”,就像是喝醉了之後詩人的夢囈。沒有了明月,王維筆下的松林,該是黑魆魆的可怖吧?蘇軾與客泛舟,光與影的和諧也蕩然無存吧?什麼“月是故鄉明”,什麼“我寄愁心與明月”,什麼“江清月近人”,什麼“秦時明月漢時關”,統統是詩人的杜撰。美麗的月神嫦娥沒法奔月了,天上倒是有星星,可惜那麼小的星,放不下廣寒宮月桂樹,只怕嫦娥的寬袖一揮,就揮得沒影了。登月計劃純粹是子虛國的烏有事,什麼外星人,韓劇看多了吧?最痛苦的是跳廣場舞的大媽,她們視為天籟的《荷塘月色》的美妙旋律再也不會響起……

想到此,我不禁啞然失笑。的確,沒有了月,這個世界的詩意會少很多,我們的生活會是另一種樣子。不管是詩意的月,文化的月,還是所謂科學的月,無論是感性成分為多,還是理性佔了上風,不可否認,月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詩意的歌詠和理性的探究交雜在一起,讓我們看到月的很多面,這就是真實的月。隨着時間過去,肯定會有更多的未知被探索發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世界仍有很多真相在我們的知道之外。生命不息,探索不止,努力不懈,這是人類的使命。

歌者要唱了,“都是月亮惹的禍”,詩人會吟,“皓月閃爍在樹林”,連錢鍾書都要借他小説中人物的口深情款款來一句,“這月亮會作弄我幹傻事”。我不禁要傻傻地問月,什麼才是真實的你?

月啊,高懸天上,不語。

  望月遐思中秋節散文二

是夜,夢中驚醒,浮動的心還在狂亂跳動。拉開窗簾,珍珠般的光澤斜瀉了進來,頓時,絲絲縷縷,疑是銀河落九天。

披上外套,信步走來,金秋送爽,在這四季如春的南國寶島,午夜時分的椰風,已帶有絲絲涼意,使躁動的心亦緩緩平靜下來。

一輪明月,騰空而掛,走進這詩情畫意的銀白世界,恍如隔世。猶記得,同樣是月圓的夜晚,如同現在這般,柔的月色籠罩着寬廣的大地,照亮了每一個陰暗的角落,給人間無限光明與希望。稻場上,東一堆,西一團的老老小小們圍坐着,説着,笑着,鬧着……老人們銜着煙斗,訴説着不老的傳説:頑皮的小傢伙們,繞着場子追着,跑着,嘻笑着,姑娘們穿得花枝招展,瞼上有羞澀的微笑;年青的小夥子們也不甘落後,各種怪模怪樣的動作逗樂了姑娘們,時而可見花枝亂顫,笑彎了腰……須臾,清脆嘹亮的歌聲響起,原來是對起了情歌。於是高昂的,低沉的,清脆的,沙啞的,各種不同的音色組合在一起,連風也趕來湊熱鬧,嘩嘩啦啦伴着奏,成了大自然最美妙的音樂交響曲。大家和着歌聲,打着拍子,一首首曲子的音符飄蕩在空中,迴旋着……直上九重雲霄,月兒聽了也樂呵呵:嫦娥聽了,揮動優美的水袖,喚來雲彩助興,翩然起舞。

累了,困了的人們四散開來,有的坐在躺椅上,躺在涼蓆上,眼裏看着月兒,耳邊聽着古老的傳説,周圍靜悄悄的,只覺月兒在向我們慢慢的走近,而我們眼中的月兒越來越大,越來越朦朧,伴着月兒一起走進了古老的傳説,多愜意的生活啊!

此情此景,讓人心曠神怡,忘卻了煩惱,沒有了顧忌。這不是現代都市人的渴望及奢求嗎?工作的繁忙佔去了我們寶貴的時間,彷彿多一份的悠閒都成了浪費。而越來越多華而不實的人工造景取代了自然景觀的那份美與樸實。返樸歸真,這不正是現代的盼望嗎?幢幢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讓我們看到了時代的進步,卻阻隔了我們欣賞大自然的視線,擋住我們融人自然的捷徑。燈火通明的城市,讓皎潔的月光黯然失色——用你的心去聽聽大自然的心聲吧!

雖然千山萬水阻隔了我與親人們的相聚,卻無法斷絕我們彼此的相思祝福。古人云:“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陣涼意襲來,我打了一個顫,夜更深了,而月兒還是那麼圓,那麼的亮!

  望月遐思中秋節散文三

蟬聲漸漸安靜,清風徐徐吹來,已到了夜色微涼的初秋時節。窗外,一輪潔淨如水的明月靜靜地掛在夜空。

月華似練、普照千萬年,沒有誰知道她到底從何時開始吐露霜華,但她一定是從遠古的洪荒一路走來,照耀過秦漢的邊關,沐浴過唐宋的風雲,穿越過明清的風雨,流轉到繁華的今朝。

望月感懷,無數文人墨客寫下動人的詩章。“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臨着江畔的月色,感歎着人生的短暫和時空的永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天涯遊子思鄉的心緒,落在李白的筆下。“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的詩句,彷彿真的讓我們看到月中搗藥的玉兔和垂淚的嫦娥。詠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人一定是豪放多才的蘇學士。“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讓多少風塵客觸摸到千年以前二十四橋皎白的月色。

遙掛中天的明月,依偎着清風浮雲,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見證了人間無數的悲歡離合。明月可以千里寄託有情人無盡的相思。月華輕盈地流瀉在瓦舍、庭院、窗前,灑在蒹葭蒼蒼的水邊,落在遠方蒼翠不變的如畫江山。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露白風清的月光裏,有你、有我,還有這夜涼如水的淺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