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過年的句子

來源:文萃谷 1.79W

1、當我敲上“春節”這兩個字的時候,心裏似乎塵埃落定。其實,如果按我們家鄉的習俗,春節還是“進行式”而不是“過去式”。在我的家鄉,只有過了正月十五,那個盛滿春節各類點心的圓形團盒才會從茶几上撤下,也就預示着“年”已過完,不再走親戚拜年。

關於過年的句子

2、春節快到了,人們都忙碌起來。去集市上轉轉,就會發現市場上的年貨很多,購置年貨的人們摩肩接踵,甚是擁擠。偶爾注目各色各式的花炮,便有了一種衝動,似乎快過年了應該高興起來,然而我卻很少有喜慶的感覺和釋然的心情。

3、我們其實是為了春節而活着,春節是我們的人生大典。人這一生,總得穿一次好衣服,總得吃一次美味佳餚,總得毫不心疼地揮霍一下,總得毫無顧忌的大笑一聲,總得過上一天的好日子。

4、其實,春節年年都是這樣過的。貼春聯貼福字。有的把帶根帶葉的甘蔗靠在大門邊,説什麼希望幸福甜蜜的生活像甘蔗一樣節節高;也有的在院子裏站立一棵樹,進行了修飾之後,美其名曰“搖錢樹”??糖果水果成了搶購貨。一切攤點和鋪子,都在為年貨而忙碌。生意再冷的店鋪,這幾天,都會變得生意紅火。出去打工的人,都儘量

在年前趕着回家,與親人團聚。過年的團圓飯,香噴噴的;家人團坐,小酒一杯,有笑有説。

5、年是一艘大船,每每停泊在臘月的港灣,讓那些快樂的憂傷的心思擠擠挨挨上上下下。年是風,年是雪,年是吐着熱氣的呼吸,年是倒貼的福字,年是熱騰騰饅頭上鮮豔的紅點,把問候和祝福捎給每一盞不眠的燈花,把温馨和感動送進每一扇敞開的心扉??

6、春節悄悄的來到了人們身邊,帶來了喜氣,福氣還有那閤家團聚的機會。整個城市好象是一個待嫁的女孩濃裝淡抹,一派喜慶的樣子。大街上人來人往,大家有的去拜年,有的去買年貨,有的全家人去旅遊,好一派喜慶的樣子。

7、春節不知不覺在忙忙碌碌中到來,每到這個時刻,每個人都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好好和家人及親戚團聚一般,以續親情以報親恩以示孝順。這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特有的文化情緣。

8、大街上人來人往,大家有的去拜年,有的去買年貨,有的全家人去旅遊,好一派喜慶的樣子。

9、人生的意義是企盼,沒有企盼,人生便沒有意義。嚴冬來臨,我們微笑面對,坦然處之,因為知道後面接踵而來的是春節,是春天。“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春節會治癒我們手腳上的凍瘡,春天會撫平我們面龐上的皺紋。為了換取母親的微笑,孩子會加倍刻苦學習;為了春節腳步聲的誘惑,很多時候,我們“砍頭只當風吹帽”。

10、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燃起鞭炮,放起禮花,辭舊迎新,釋放一年的快樂。我當然也不例外,過足了放鞭炮的癮。回憶起童年放鞭炮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11、過年了,年夜飯,一道紅紅火火的過年大餐。海鮮類,肉類,蔬菜類,各種山珍海味擠滿了團團圓圓的餐桌。平時吃慣了油膩的大魚大肉,過年時最想吃的卻是清爽可口的綠色蔬菜,這究竟是時代的進步,亦或是人們飲食習慣的後退?

12、咄咄逼人的猜忌不會再出現,春風拂過牽掛的夢灣,雖然還帶着料峭的寒意,但卻足以温暖被愛包圍的心扉。靦腆的心事寫滿新年的首頁,願來年的心海充滿詩意的生機!

13、春節前,家家户户都亮着燈籠,把家裏的東西都整理好,等着春節的到來,買來年畫的人,想怎麼貼法就怎麼貼,有的正着貼,有的倒着貼,有的歪着貼,有的反着貼,有的人還殺豬宰羊,準備慶祝春節的到來,而且有的人準備放煙花爆竹,可開心了;有的人會準會放狗,讓狗也快樂一下,不再在那裏受苦了,而是和人準備過年。

14、春節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日子。儘管我們民族眾多,幅員遼闊,但是千百年以來,還是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

15、春節貼年畫也很普遍,古樸稚拙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

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16、是大地的綠蔭給我們帶來大自然的美好,是天上的羣星使我們感受到宇宙的神奇,是飛禽走獸使我們不感到寂寞,是春節的腳步聲使我們有了生活的希望,生命的支柱。除夕句子。

17、貼春聯,這是中國人過春節第一重要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8、盼呀盼呀,眼看春節就快到了,想到這,我不由得笑了起來,在春節前,人們個個喜氣洋洋,個個精神飽滿,逛街的人很多,有的在買年畫,有的在買年貨,有的坐着板凳圍着火爐開電視,有的人在打麻將,打撲克,等等不一而足。

19、大年七年級拜個年,風調雨順平安年,吉祥如意健康年,財源廣進發財年,美夢成真成功年,五穀豐登豐收年,祝君美美滿滿幸福年!

20、爆竹是春節中最具有過年味道的標誌,每當進了臘月,聽到各處集市上不斷響起的的爆竹聲,人們常常會説:有年味了!春節的凌晨,家家户户開門都要燃放爆竹。爆竹是中國特產,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21、春節的腳步聲,是走在雪地裏發出的“沙沙沙”的聲響,是瘦了許多的伊犁河依然頑強的流水聲,是寒風吹過,是雪花飄過,是“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企盼。

22、除夕是一盞燈,一盞用親情呵護的明燈。她穿越時空走來,點燃每一個黑頭髮黑眼睛心中的火苗,為回家照明??除夕是母親渴盼的眼睛,千萬裏外的遊子為了她歸心似箭日夜兼程。不能和母親團圓的孩子們,也能看到母親的眼睛聽到母親的呼喚撲進母親的懷中。

23、城市人叫過春節,鄉下人叫過年。過年,應該指從除夕的晚上又過度到了新的第二年的年初了。過年,鞭炮聲聲辭舊歲,兒童歡笑迎新春!地球又繞着太陽公轉了一圈,歲月提醒人們又過去了一年,生命的鐘聲告訴成人和老人們,你們又向墳墓走近了一步。

24、春節是我們一切感情的歸宿,春節是我們所有哲學的基礎。有了春節,生活不再乏味,人生有了意義。有了春節,回家有了理由,喝酒有了主題。除夕句子。

25、零點鐘聲還未響,我來提前拜大年,玉兔作揖迎瑞龍,美好祝福搶在前,真心祝福在龍年:龍精虎猛身體棒!龍騰虎躍事事旺!

中國的春節,作為除舊迎新的節日,時間相當長,從年前的臘月二十三,天空中就似乎瀰漫了節日的氣息。這種節日的氣氛,在保持傳統風俗較好的地方,甚至會持續到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但歡度春節的高潮,應該説是自除夕始一直到上元之夜。除夕與新年之際,意味着生命流逝的界碑,最容易引發詩人的生命意識,引發詩人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所謂“舊國當千里,新年隔數更”,又值春風漸進之際,所謂“寒猶盡北峭,風漸向東生”,也就最為容易引發寂寞情懷“衰殘歸未遂,寂寞此宵情”。(見中唐姚合《除夜二首·其一》)檢索唐宋詩人的`春節詩作,不惟可以通曉唐宋時代之春節民俗,而且可以審視詩人的心靈世界。 為何叫做除夕,光陰過去為除,《詩經·唐風·蟋蟀》就有:“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歲月其除。”這大概是有關除歲之“除”最早的使用。朱熹解釋説:“聿,遂;莫,暮;除,去也。”説當蟋蟀在堂的時候,一年之歲忽已晚矣。終歲勞苦,不敢少休,而當此除歲迎新之際,應該縱情歡樂,“當此之時而不為樂,則日月將舍我而去矣”。這也就是中國春節何以如此之長的歷史文化方面的原因。

有關春節的民俗,較早的記載見於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其中的庭前爆竹,以次拜賀,進屠蘇酒,插桃符等等,在

唐宋詩詞中都屢屢得見,而且還有許多新的補充,如初唐之際杜審言的《除夜有懷》:“故節當歌守,新年把燭迎。??興盡聞壺覆,宵闌見鬥橫。”描寫了除夜的把燭迎新、宵闌見鬥橫之通宵不寐的守歲以及興盡聞壺覆的射壺遊戲等等。射覆是古代近乎占卜的遊戲,在覆器下放置東西使人猜測,故曰射覆。猜謎語式的酒令,也被稱為射覆;李商隱在《隋宮守歲》詩中説:“沉香甲煎為庭燎,玉液瓊蘇作壽杯。”燃起名貴的沉香,庭院中火炬燈燭照得一片通明,舉起玉液瓊漿美酒,來祝賀新的一歲之開始。這些習俗,直到今天大多保留着。

唐人以“除夕”“元日”等春節為題目的詩作,當以白居易的為多。其中的原由,大抵是由於詩歌發展到中唐,原本以山水意象為主體的近體詩一變而為摹寫日常生活的以文為詩,如同王國維所説“詩至唐中葉以後,殆為羔雁之具矣”,説詩歌到了中唐,就像是春秋時代相互見面禮聘應酬的羔羊大雁一類的禮物(《禮記》:“凡贄,??卿羔,大夫雁。”)。這種説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初盛唐詩,近體詩剛剛形成,山水意象興起,故作詩極為凝練,真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而中唐時代的韓愈、白居易等,以散文方式寫詩,白居易又特別主張通俗曉暢,寫詩近乎寫日記,寫書信,蓋因詩體變革的初期,其意義往往更多在於沖決,尚未找到適中的方式,因此白居易的春節詩作,雖然數量極多,但卻並不是太好。其中稍稍好看些的,如寫於60歲的《除夜》:“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洋溢着對生命流逝的感慨和生命仍然存在的

恬然自得,是那種“七十期漸進,萬緣心已忘”的閒適和“堂上書帳前,長幼合成行”(《三年除夜》)的愜意。寫於49歲的《除夜》好些:“歲暮紛多思,天涯渺未歸。老添新甲子,病減舊容輝。鄉國仍留念,功名已息機。明朝四十九,應轉吾前非。”特別是前兩句,雖然仍然是個體化的語境,但因為有了“天涯渺未歸”的悲哀和“歲暮紛多思”的國人於除夕之夜共同的感受,也就有了些感人之處,但其餘六句,卻仍然顯得枯燥而缺乏動人的力量;寫於53歲的《除夜寄微之》:“共惜盛時辭闕下,同嗟除夜在江南。家山泉石尋常憶,世路風波子細諳”,寫出了白居易與元稹“一事無成百不堪”的共同人生經歷。此外還有“萬里經年別,孤燈此夜情”(《除夜寄弟妹》),“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樓”(《庾樓新歲》),“家寄關西住,身為河北遊。蕭條歲除夜,旅泊在洺州”(《除夜寄洺州》)等,都是白居易春節詩中的佼佼者。

白居易之前之後的一些詩人,都有些春節好詩,如孟浩然的《除夜》:“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漸與骨肉遠,轉於奴僕親。那堪正漂泊,來日歲華新。”《除夜樂城逢張少府》:“雲海泛甌閩,風潮泊島濱。如何歲除夜,得見故鄉親。餘是乘槎客,君為失路人。平生復能幾,一別十餘春。”《除夜有懷》:“帳裏殘燈才去焰,爐中香氣盡成灰。”“守歲家家應未卧,相思那得夢魂來。”因為寫了除夕夜所聞所見的個案情景而感人。“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在工整的對仗中展示淒涼與孤獨的心境,“漸與骨肉遠,轉於奴僕親”,

則展示了久在異鄉漂泊的怪異現象,在平淡的怪異現象的訴説中,展示無奈的心境;“如何歲除夜,得見故鄉親”,寫出意外的驚喜。除夕,按照國人的風俗,一般是自家團聚的日子,而漂泊異鄉的詩人,不能與家人團聚,在歲除之夜得以邂逅故鄉鄉親,已經是莫大的驚喜了。

盛唐與中唐時期還有一些更為有名的描寫春節除夕的詩作,如高適的《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其動人之處在於將故鄉之思與羈旅寒燈之下的悽然感受放置在具有歡樂色彩的除夕之夜,將“愁鬢”的生命體驗置於“明朝又一年”時間流逝的臨界點,將生命有限的無奈與故鄉千里的空間阻隔對應,遂使其起到增其一倍的效果。元稹的“憶昔歲除夜,見君花燭前。今宵祝文上,重迭敍新年”(《除夜》),寫出除夜之夕對亡妻所愛之思念。而王灣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更為具有盛唐氣象,更為具有普遍意義,將次北固山下的具體場景昇華為一幅闊大雄奇的海日除夕圖,含蓄了生命新舊交替的哲理詩魂:初生的海日在殘夜中早已孕育,春天的生命在舊年中就已然存在。這是令後人涵 詠不盡的妙趣所在。

因此,如同王國維所論,“詩人對於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大凡好詩,往往要有小我,有小我方才具體親切,同時,也需要從小我中跳脱出來,昇華到大我的境界。宋人作詩,一方面存在着如同王國維批評的“羔雁之具”的問題,但也有許多將抽象與

具象、小我與大我結合很好的詩作。如蘇洵極少作詩,但也有兩句一時為人傳誦:“佳節每從愁裏過,壯心時傍醉中來。”蘇洵一生多宦遊四方,雖為散文大家,卻蹉跎科場,累試不第,此兩句就書寫了詩人除夕佳節中壯志不酬的心態,它不是一年一節的摹寫,而是人生許多次除夕醉酒澆愁的濃縮。由於這種壯志難酬的景況具有普遍意義,因此,在書寫了自我情態的同時,也就為普天下具有相類感受者傾訴了他們的情懷,因之具有了大我的普遍意義。(木齋撰 摘自《中華讀書報》)

蟋蟀 《詩經·唐風》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

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

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

無已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共內人夜坐守歲 南朝梁·徐君倩

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裏覓楊梅。 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