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讀書會隨筆

來源:文萃谷 8.37K
參加讀書會隨筆1

最近一直在體會李爾納老師《回到當下的旅程》中的一段話“”不管在這一刻里正在發生什麼,都是神的旨意,只因它正在發生。排斥任何時刻內的發生,都是違背神的旨意。而且,當你抗拒神的旨意時,你就製造了自己的苦難。”今天參加成都讀書會,深切的體會到了這個。

參加讀書會隨筆

各種不如我願,場地太開放,很多吃飯、打牌、抽煙、大聲説話的人,快到讀書會時間了,我在咖啡廳點的午飯還沒做好,原來打算播放的老師的視頻看來是沒法播放了,參加人員不夠多,組織者邀請的我所認識的一個人也來參加,我擔心現場會很混亂。然後,我想起了老師這段話,我心裏對神説,好吧,神,這一切已經到來,那就來吧。

然後我們開始讀書會,周圍桌又來一大桌談商業的。但是很奇妙,我們沒有受影響,我們很臨在,哪怕有時讀誦的聲音被周圍的談話淹沒,我也能聽到讀誦。這個看起來不如我願的讀書會,讓我體會到了,當下發生的豐盛,圓滿,和奇蹟。我也看到了,一直以來,我對當下的抗拒,讓我人生陷入痛苦和焦慮。我很感動,很感恩,也很讚歎!

讀書會上,我向我曾經投射情緒的全剛做了坦呈和道歉,釋放了我自己——當時的那個投射和行為一直讓我深深自責。我也向大家坦呈我的內在發生,大家都很坦誠,沒有評判,我很感動。

參加讀書會隨筆2

昨天在多功能廳,參加了“沐浴書香、快樂閲讀、好書推介讀書交流會”後,感受頗深。聽了同行們的讀書心得,尤其是讀書方法和讀書標準讓我感到自己以前讀書大多隻是簡單的閲讀,並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也沒有隨時把心得記下來,更沒有抽時間去背一背自己喜歡的精彩詩句段落。所以時間長了就會慢慢忘記,才會感到用時相恨少。隨着社會的進步,學生接觸知識的途徑有很多,不在只是學校老師和家長的教授,他們有着比我小時候的優越條件,網絡書籍等等,學生有時候在書海的涉獵會比我們老師更多,所以説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加快步伐,充實自我。否則將不能滿足學生的未知欲,從而也影響教師在學生的威望,對教學是沒有益處的。同時一個愛讀書的教師必定會影響他的學生成為愛讀書的孩子,造就一個愛讀書的班集體。

在讀書交流會上,有幾位家長的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好經驗,讓我也受益非淺。我為人師但也為人母,在家裏面對自己的孩子時,高興時和她一同讀書,累時就附言了事,即使孩子興高采烈的想讀兒童讀物,我也找了一個藉口推掉了。今天聽了這幾位家長的發言,知道孩子的優秀是要靠父母培養良好的習慣。而好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我要像他們學習用自己的耐心和細心來輔導自己的孩子。

在書中,你會嗅到醇醇的墨香,就好象濛濛梅花雨,透過梅花,可以看到柳枝的盪漾、楓葉的飄零、流水的嘩嘩。在書中你可以和李白一起攀山,摘採白雲紅霞;在書中你可以和李清照一起觀綠肥紅瘦;在書中你還可以和孔子、司馬遷、愛因斯坦,成為知心朋友,和魯迅、茅盾、朱自清傾心暢談。讀書可以充實自己的生活,還可以增長知識陶冶情操。

讀書是最好的消遣──打發時間的最好辦法莫過於讀書,一方面可以放鬆心情,把自己融入書中;一方面可以得到一些指點、獲取一些知識。知識不怕多和雜,怕的是你不懂,連和別人談論的談資都沒有。讀書入神之時,時間可以過得很快。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很快就可以打發掉。讀到愜意之時,自己也會笑出聲來;讀到恨之切切時,自己也會罵出聲來。

讀書可以放鬆心情──再忙也要看看書,放鬆一下緊張的思維。只有在讀書時才有一種超脱感。現在的人都活得累,心情總是有糟糕之極的時候。拿出一本書,大聲讀出來,是放鬆心情的好辦法。

讀書可以修身養性──所謂修身,無非長些見識,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謂養性,就是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文化人。有書就有希望,讀書就有幸福,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做一個有文化的新時代的精神富翁吧。

參加讀書會隨筆3

昨晚有幸參加了讀書會的第一期活動,回校的時間已然太晚,又忙着準備女生節的事情,且第二天第一節有課,這篇記就拖到了今天。每次活動之後,總想寫點什麼留下,差不多像以前的日記習慣,不為別的,只是想着以後看起來會記起點滴。

活動室不大,人卻都精神飽滿,我算是比較悶的一個,一是第一次參加,矜持説不上,不過是想多聽聽大家的看法,二是忘記帶水了,五點四十出門時只喝了一口,聽着大家的滔滔不絕,自己也有點口乾舌燥了,下次會記得。

這屬於我很喜歡的社團類型,談論感興趣的話題而且不會存在尷尬的冷場。每人推薦一本書,發散出來的話題必然會五花八門,我覺得讀書就是要隨性的,千篇一律反而沒意思,換另一種感覺來説,就是像老朋友座談一樣,很愜意。

散文寫慣了,國中時老師教的“形散而神不散”,我總是隻能做到一半——形散。所以看起來難免會語無倫次的,在日記中很好,天然加密了,拿出來也是給自己看的,就沒在意過。下面還是要切入主題的。

從推薦書目來看,每個人的讀書愛好都是不盡相同,這樣更能互通有無拓展延伸。一輪下來,發覺自己我讀的書還是太少了,所以更多的還是學習和借鑑。沒看過的,總沒法妄加評論,所以多聽多思考。引出來的話題有關於生活的意義,關於歷史,關於孤獨,關於愛,還有,關於木心……

關於生活的意義,每個人心裏都會想過這個問題,但是不見得都會深入思考。往大了説是哲學的範疇,往小了説是對自我人生的定位,其實,我覺得這也可以算作人生觀的一部分。首先,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講,人生存和其他生物一樣,為了繁衍和進化,這顯然不是答案,因為人有思想。是的,只有人才會考慮為什麼而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求生,是生物的本能,人不例外,很多人對死亡懷有巨大的恐懼,這也會成為“活着”的原因之一。作為個體,我們讀書學習工作,不過是為了追求一個舒適的物質生活,以及建立在它之上美好的精神生活,當然這句話部分正確,因為人們追求的精神生活的層面不同,有一些精神滿足不需要建立在物質之上的(吃穿用基本保障除外)。回想過去,其實我們的生活是在一個個目標的指引之下進行的,比如考初會考高會考大學,以至於不久將來的找工作。也許我們只在選擇的問題上猶豫過,卻也很少思考為什麼要這樣,有人會説,就是這樣啊,因為其他人都這樣,這似乎是一個較普遍的生活模式了,沒有那麼多為什麼,可以説為了一個又一個不斷出現的新目標而活。作為社會羣體中的一員,我們也許要為社會和諧,為國家進步,為全球發展做貢獻,這是所強調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很高很遠。人各有志,每個人的思考會不同,這是很難統一的,也許,都是為了好好活而活。

關於歷史,我不是歷史專業的,所言所講都只是“一面之辭”。個人覺得,凡是文字記載,多少都會帶點主觀色彩,也難免會存在片面性。而真實的歷史如何,我曾經有過天馬行空的想法,幻想着能作為一個旁觀者像看3D電影一樣,把歷史親身“走”一遍,也許會發現,很多的忠奸善惡並不像我們一直以為的那樣。當然這只是幻想,沒什麼意義。那,現在的歷史,就是我們所掌握的史料記載,可以稱作史學吧,像《二十四史》、《三國志》、《史記》等等。而歷史文學則是另一個概念了,像《燃燒吧劍》,基於基本史料而摻入文學手法在裏面,這樣讀者讀起來會有趣味,懸念迭起引人入勝,像讀過的《明朝那些事兒》、《大秦帝國》、《三國演義》等等。真正的史料相對較少,而且大多文言文,所以我們接觸的大部分應該是歷史文學吧。

關於愛,好像討論集中在“一見鍾情”和“同性戀”上。我覺得,真正的“一見鍾情”並不多,這裏的“一見”理解為“一眼”也許更為恰當。那麼,“一眼”看到的只是外表,也許僅算得上最簡單的喜歡。(人的內心活動是最複雜的,目前還沒有一套理論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釋,也許以後也難有。)説的簡單點,是一種感覺,一種原始的衝動,他或她符合心中對另一半美好的憧憬。我願意相信,更多時候的“一見”是指一次見面,至少要聊了一些。彼此有個初步的印象,才能更好的發展。讀過豆瓣上的一篇文章,主題大致講的是“你究竟喜歡一個人本身,還是一種預期一種前景”。在愛情面前,我們也許有時候會想,換一個人行不行?其實,有一個問題會困惑很多人,“你喜歡一個人,而這個人在茫茫人海中又恰好喜歡你”,這概率有多少?如果都是theone,theonly,那麼放眼望去所見都是不可數的一對對“巧合”。所以説,感情是可以培養的,一見而鍾情往往不如慢慢培養的感情來得深厚,沒有點滴的積累,感情空蕩蕩的飄在雲間,也不踏實。總有人會説,你喜歡她,她不喜歡你,有什麼用呢?是啊,有什麼用呢?可是我就是喜歡她,發短信時的.字斟句酌,見面時的起伏忐忑,“雷打不動的定格”,就是喜歡。而所謂的“人品突變、性格突變,樣貌突變”這根本就是不現實的,即使發生了,那她就不是她了。(原諒我作為一個男生,就習慣用了這個“她”)。那麼我理解的愛情,就是,我喜歡的是她這個人,而不是她會怎樣怎樣,不會隨着她的態度她的選擇而變化。是,是沒什麼用,那這樣來説,我們這幾十年的生存又有什麼用呢?身邊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們,年輕的夢敵不過太殘酷的現實,但是,有時候我們明知終會一敗,也總要義無反顧的堅持,多堅持一會,決不輕易向命運投降。關於同性戀,我是高中才知道的,那時候接觸到的詞兒是“玻璃”,後來才知道是“Gay”,當時只是拿來跟大家開玩笑的,我是沒有見過真正的同性戀。因為本身是異性戀,所以對很多關於同性戀的問題都不是很理解,就像見到同性不會有心動的感覺一樣。我也不知道到什麼程度才算的上同性戀,因為很多時候除了“性”之外的事,親密的朋友也是可以做的。每天跟室友一起吃飯,上課,打球,出去玩什麼的,可以算得上形影不離了,但是這跟“同性戀”沒有半分關係,很高興,但是不是心動的感覺。當然,我不支持但也不反對同性戀,在現在這個戀愛自由的時代,同性異性都不該有所歧視,我尊重,但不會贊成。要求法律修改,無非想得到社會承認,我覺得現在國家社會都處於一個默認的態度,同性戀者開開心心在一起生活就好了,別顧忌那形式上的證書。如果這一範圍的人羣在擴大,我想國家會慢慢地制定相關政策來保障其生活權利的,不管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是國家的公民,都是國家的一份子,無害於祖國,就應該享受祖國給的權利。至於倫理道德,也總是慢慢變化的,未來怎樣誰也説不好。我對這個瞭解的不多,言辭難免有所偏頗,也只能到這兒了。至於……也只能願“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關於孤獨,不知道可不可以理解為精神上的獨處,大多數處於寂寞狀態的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説了,我想我會認真讀一讀《孤獨六講》的,這裏就引用一下其他人的觀點吧。“孤獨是從人羣中偷來的享受,她高傲、優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獨,是要我們有獨處的時間,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裝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煙來裝深沉。而寂寞是一種精神的飢餓,需要他人的陪伴。”“狂歡是一羣人的寂寞,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關於木心,其實,我見識到的是——什麼是真正的崇拜者,她講的時候眼睛真的是會放光的,那是一種毫無掩飾的仰慕,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去走進木心的世界裏去了解這位大師。

參加讀書會隨筆4

元月八日下午,我有幸和魏園長一起在沁陽一小參加了沁陽市第二屆教師讀書沙龍活動,活動結束後,我感到震撼,活動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叫一個精彩。

活動的主題是:讀書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整個活動分為五個篇章:

第一篇章:名家有約沁陽一中的張書記演講了《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揚生命》,在他的演講中,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生本教育以及生本教育的內涵,什麼才是理想的教育,聽後感觸甚大,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對孩子們進行生本教育呢?聽完演講後留給我們更多的是思考。

第二篇章:羣星璀璨在這一篇章裏,五位優秀的班主任給我們演繹瞭如何去做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怎樣去更好的管理一個班級,在這個篇章裏我看到的是這些班主任的用心,看到的是這些班主任的責任心,他們愛學生,用心在愛,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第三篇章:書山有路在這個篇章裏,我聽到的最多的就是一些著名的作家:薛瑞平、蘇霍姆林斯基、葉聖陶等等,他們在用他們自己的行動詮釋着讀書的好處,他們向大家介紹了自己讀書的經驗以及讀書在工作中的幫助,在這裏我還聽到了很多優美的句子:每一個學生都是自己的藝術品,教師不要用刻刀去雕刻這些藝術品;熱愛讀書的人,知識不會老化,善於讀書的人,才思不會枯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等等。真的很美。

第四篇章:沙龍明燈在這個篇章裏,由沁陽二中的教師和三王莊學校的校長介紹了他們自己學校讀書沙龍的活動情況,他們開展的有聲有色,並且形式多種多樣,學校的老師也是積極參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五篇章:暢所欲言在這個篇章裏,由於時間的關係,由每個校長就這次讀書沙龍活動談談自己的感受,他們都説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的感受都很深,都覺得如果第一次參加讀書沙龍活動是精彩的話,那麼這一次就是震撼、感動。

最後,張局長就這次活動做了總結,活動在同一首歌的音樂聲中結束,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我們熱愛讀書的熱情並沒有結束,相反會更加高漲,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們更加認識到讀書的好處和重要性。

讓我們愛上讀書吧!愛上生活,愛上我們自己!

參加讀書會隨筆5

就我個人的表現來説,不是很滿意,尤其在講台上,表現得很不自然。有時候,我真的很羨慕曉田在台上的那種娓娓道來,但我畢竟不是她,只能做最好的自己了。我反思了一下,首先,是因為自己本身沒有準備好,體會太散,如果更系統一些就好了,恰恰今天王老師在最後對”啟發式原則”的一番解釋給了我一絲提示,這個留在後面再談。其次,“詞窮”!不知道該用什麼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提前寫個詳細點的講稿是不是會更好呢?

在讀書會之前,我對”啟發“二字的理解還是比較狹隘。直到王老師説了一句話後,我突然心情很激動(可能隱藏的比較深)。哇塞,我好像找到寶了。她提示我們注意”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中的”不“字和”舉隅“二字。對哦,孔子並不是只有當學生”憤“或”悱“時,才”啟“,才”發“。相反,他總是為學生提供能夠”憤“、”悱“的場景。怎麼提供呢?試着看看我給大家提供的那幾個關於孔子與子路對話的例子,他是不是總説”不“,或者反問子路?他在不斷給子路產生“憤”、“悱”的機會。然後,他不會給學生提供一個確定無疑、不可駁斥的“真理”,而是給學生思考的無限空間。他還總舉例子,這也為學生的自悟留下很大的空間。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對不對。期待大家的迴應!

接着,説點別的吧。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這個話題有點形而上。那就回到今天的主題,我為什麼要讀《論語》?我先談談自己讀完《論語》後的感受吧。(説實話,這樣寫下來可以讓我有機會更深刻、更真實地去反思,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首先,我開始嚮往一種”烏托邦“式的教學場景。當我真正走進《論語》、體會孔門師徒的對話時,盡也會感覺自己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夫子與果敢的子路之間的問答最讓我耳目一新。我喜歡他們兩個。子路尤其能讓我感覺到他就是三國張飛、水滸李逵的鼻祖,這個話有些玩笑了。但是,他並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他有他的思想,他的志向。記得王陽明這樣來形容他和他的學生在一起的情景,”歌聲徹昏旦“,他們可以從白天談到夜晚,而且興致盎然。這是多麼美妙的一幅圖畫啊!在《論語》裏,有些篇章也會給人這樣的感受,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那一章。我覺得如果我是老師的話,也很喜歡和和自己的學生這樣,無所不談。説到這兒,有點對不住王老師了,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悶葫蘆”。其次,孔子在我心中的形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是一個人。過去,我們習慣將孔子聖化,這對於孔子來説,是不公平的,何不“去聖乃得真孔子”呢?很有意思,孔門弟子在整理《論語》時,並不像西方那樣,只記錄老師所説的關鍵知識,卻能夠較真實地記錄師徒的言行,敍事化較強。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但為什麼會這樣,值得反覆思量。再者,讀《論語》能讓我找到一片淨土。不管是從孔子為人,還是從書中所闡發的哲理來説,都可以讓我在這浮華的世界中找到光亮,它是一盞明燈。心情煩躁時,何不靜下心來,捧一本《論語》,忘記那些無所謂的事呢?因此,正因為心嚮往之,才會直視自己。有些東西,需要我們的勇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