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老師課堂隨筆

來源:文萃谷 2.96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老師課堂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老師課堂隨筆

數學老師課堂隨筆1

我是一名國小數學教師,從事教育行業也有幾年有餘,在教學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現把我的教學心得體會寫出來,與大家共享。

1、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在教學中,主要以鼓勵為主,如一年級的小朋友,很常見的問題是計算的速度慢和正確率低。而這兩個問題對孩子的數學學習影響最大,也最容易打擊孩子的信心。利用數字卡片、算式條、速算本來對孩子進行訓練,提高孩子的口算潛力。如果孩子上課時能第一個算出結果,那肯定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會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但是,計算訓練比較枯燥,我還用星級方式進行鼓勵,比如三十題正確二十五算3星,積累星星能夠換獎品、兑紅旗等。數學教學務必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為創造、主動學習。

2、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孩子與孩子之間存在着差異,也可能有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不如別的孩子那麼優秀,同時也可能學習起來缺乏自信,調皮搗蛋,與老師對抗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對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能學會自信;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能學會自愛。有時我們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熱情的表揚,都能夠在孩子身上轉化為無窮的動力。因此,我們必須要精心呵護每一顆完美而脆弱的心靈。當我們的愛注入孩子心田時,我們的愛就會轉化為孩子對知識和世界的熱愛,從而促進孩子良性發展。

3、信任,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品

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也同樣需要信任。

心理學家認為,追求信任,這是一種用心的心態,是每個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個人奮發進取、用心向上、實現自我價值的內驅力。信任的心理機制對兒童良好心理品質的構成具有用心的鼓勵作用。

作為一名教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到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我覺得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我們不能單純地以成績好壞來劃分好生和差生。因此,對待學生我都一視同仁。在日常工作中,我還注意發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他們樹立自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生是國家未來的期望,教育好他們,把他們培養成材,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我清楚地意識到,教育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要做好是很困難的。但只要我付出真心和努力,就必須會有所收穫的。

數學老師課堂隨筆2

我是一個長期從事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老師了,由於長時間從事數學課堂教學,我的數學課堂好像也形成了一定的風格。這種風格有時給我以篤定的自信,有時我也會對自己產生質疑。

令我自信的是:在我的課堂上我儼然像一位有威嚴的將士,一上課就憑自己滿腔熱情把課堂氣氛調製在嚴肅、安靜、投入的氛圍中來,如若有任何的風吹草動,我便出口不遜呵斥説:“閉嘴,不要做與課堂無關的任何舉動,誰也不能影響我上課。

誰影響我上課我饒不了你。”哈哈,這時教室便會鴉雀無聲,我也會為自己暫時的震懾力而竊竊自喜。接下來我的課堂流程就一一的進行。新授課,學生提前預習,指名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每次都是那幾個好孩子在提問題,好像其他孩子課下沒有預習的樣子。就這樣,我也沒時間知道誰真的預習了,誰沒有預習,這個預習過程雖然很重要,我自己沒時間檢查督促,就交給家長來幫助,至於家長是否重視了這一環節我也無從得知。

我要的是學生不懂的問題呈現出來方可。第二個環節便是解決這些問題。我總是先讓每個孩子準備一個課堂記錄本,力爭讓每個孩子手腦並用,思維和動手操作和老師同步進行。我先開始設置情景,我常常把我消化後例題情景展示給學生,直接告訴孩子選擇有效信息記錄下來。我便把我提煉的信息寫到黑板上,讓學生也把信息記下來。下面開始分析問題,我知道數形結合是分析問題的好方法,畫線段圖也好,(學計算也好,)為了快速的讓學生學會,我一般採取帶領學生一塊動手畫圖,一塊分析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聯繫。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同學們也興致勃勃地模仿着進行着。這樣,很快新問題就解決了。第三個環節是舉一反三。我總是把重點放在這個環節上,因為我事先已經做了書上和練習冊上的習題,如果我不在課堂上帶領學生見這些題型,那麼課堂作業、家庭作業在我批改的時候一定會叫苦連天,錯號會像開花饃一樣層出不窮。為了改作業不至於惱羞成怒,所以把這些功課提前做到課堂上。因為學生課堂上練過了,作業正確率高了,我陶醉其中,還小有成就感。這樣,我和孩子們每節課都像打仗似的解決着一個個問題,攻克着一個個難關。四十分鐘就這樣在你追我趕中度過了。

每天就這樣:我教的匆忙,他們馬不停蹄地學着。我在這個思維的制約下,我的課堂容量變得很大,我必須在四十分鐘“有效”的處理完畢。我感覺我的課堂的每分每秒都是珍貴的,總有一種趕時間的緊迫感。在這種“快”“趕”節奏的催促下,我的收穫是:大多孩子或許是“有效”的,他們作業對號多了,分數漸高了。可少數學生因為太“快”而跟不上班級的整體步伐,久而久之成為我們眼中的差生,從此一蹶不振,停止不前。這也是我常常憂慮的,這些孩子怎麼辦,成了老大難。

在新課改理念的薰陶下,我也一直疑惑自己是不是對於新課程改革只停留在形式上,讓學生探究的太少,可每當我嘗試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時,有種被阻滯的感覺,總感覺我的課堂知識的鏈接沒有順利完成,未免鬱悶,課堂作業、家庭作業就會漏洞太多,錯題增多、糾錯難以到位。這樣第二天課堂上還要運用大量的時間掃除上節課的後遺症。為此我的放手探究的腳步不得不擱淺。對於我自己的教學模式我時而滿意,時而困惑、時而也會內疚。

在專家喚醒培養孩子發現、探究、創新理念的呼聲俱高不下的今天,我們的孩子是決不能成為高分低能的平庸者。我們的培養理念也必須與時俱進啊。我不僅想我的課堂應該如何做到真正的高效。既注重培養孩子的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過程,又能關注發展孩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拓展。我應該把課程進行的速度稍微慢下來,先讓孩子試着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呈現出教學情境中信息間的前後聯繫,給其質疑分析解決問題的時間,而不是我領着孩子一起摸爬滾打直接到達目的地。在這方面,我知道自己需要重度改革,如何駕馭這樣高質量的課堂,我還需不斷強化提升這方面的能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更新理念,把探究深入課堂。推動學生體驗成功探究的樂趣,創設富有趣味性的多樣化的探究課堂,從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多樣計算、創新思維等等綜合實踐能力。

數學老師課堂隨筆3

我使用國小數學新教材教學已三個多年頭了,驀然回首,這幾年的教學真是喜憂參半、成敗交錯。事到如今,是該盤點一下自我教學中的得與失的時候了,也許它還能夠成為之後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我國小階段後期教學的正確的教學思路構成的“催化劑”吧!

經過新教材的教學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師要刻苦鑽研教材的重要性,因為新教材留給教師的教學空間實在太大。如果不認真研讀教參、教材,不清楚各知識點在整個國小階段甚至後繼學習中的重要性,不明確各知識點的前後聯繫及相互作用,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教學步子則將或深或淺,會給自我的教學留下很多後遺症;其次,三年多的教學,使我真正懂得“課標是源、教材是流”,逐漸具備創造性使用教材教學的本事。應當説,沒有哪個專家或教師能夠説他的思想、教法就絕對的正確、絕對的好,都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們的共識。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認知本事、生活經驗客觀地受家庭環境、地域所處等的不一樣而存在差異,它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這是不可否認的,就如農村的學生連數學書上的卡通動物都不認識,這就是事實,這就需要教師學習課標、把握國小階段在“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等領域應到達哪些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景創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選素材、合理設置教學活動資料、使用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自進入新教材教學以來,我始終以新課程理念指導自我的教學,不斷地使自我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向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方向轉變,同時,我也曾彷徨與憂慮,可是,經過幾年的實踐,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已彰顯出可喜的面貌。

1、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因為我為他們組織的學習活動是豐富趣味的、學習資料是有用的、探索的問題是有挑戰性的,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加之我留給學生的課外作業很少(但具有很強的可練性),學生自然也就學得簡便而樂學。

2、絕大部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品質逐漸構成。教學中的新知學習我都習慣讓學生“先嚐試、再引導其釋疑解惑”以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本事。

3、所有學生都養成了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好習慣,數學口頭表達本事良性發展。我的口頭禪“這個問題有難度,不妨與同伴齊心協力一齊想辦法。”、“把你的想法説給同桌的小朋友聽聽”使普遍學生有了與人合作學習的意識,都能大膽地把自我的想法在課堂或是課外與人交流。

4、學生的思維較活躍、開闊。由於新教材教學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樣化、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等的教學,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明顯活躍與開闊。

5、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本事逐漸構成。教學中每每讓

學生學會了某個知識點就讓其舉例應用,或是常以“看到這個數、算式、信息、公式、圖形等,你能聯想到與它相關的哪些數學知識”啟發學生對呈現的知識進行再思考,進而構成對相關知識進行串聯的本事,逐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本事。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學實踐,我逐漸地成長起來,我教學的學生也展現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學遺憾:

1、部分學生計算速度慢、正確率不高。教學中總以“課堂上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與交流的時間多了,動筆練習的時間就少了”為藉口為學生在計算上出現的問題而開脱,卻沒有鼓勵學生課外進行練習(又憂於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其實如果從一年級開始就着眼培養學生每一天必練幾道計算題的習慣也不是難事(切莫受諸如“一年級的學生不準佈置家作”的規定的影響)。我能夠大膽地説,我教學的兩個班級的學生,沒有一個學生沒有掌握計算方法,但為什麼部分學生會存在速度慢、正確率不高的問題呢究其原因:一是這部分學生惰性強(每每遇到按教師的規定自我設置題目[如10道口算題、5道三位數乘或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題……]練習,他們總會出一些很簡單的題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習慣差(馬馬乎乎);二是我要求不嚴,每每遇到學生計算錯誤,僅僅只是要求學生改正也就罷了,致使學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構成錯了就改、再錯再改、馬馬乎乎沒關係的錯誤意識和習慣,所以我想在鼓勵教育的同時如果能對犯錯的學生進行嚴格的要求即便採取適當的懲罰,學生犯錯的頻率就會低多了。

2、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本事差。幾年的教學中,大部分“解決問題”的資料都被購物、租車租船充斥着,以教師們的話説“二年級就開始租車租船,租到四年級差生才有點兒眉目,可解決其他綜合性稍強的問題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腦’……”,傳統教材中到三年級才進入兩步應用題的思維訓練,可是新教材中從二年級開始就涉及包含兩個未知數的問題的解決,學生必須掌握“假設”、“嘗試”、“整體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湊和”等思考才能解決,差生在這種問題的學習中根本就是坐飛機,就連稍好一點的學生都不能從中構成有條理的表達其思考的本事,用孩子們的話説“我是‘湊’的”,可這樣的題目一道例題或是一個練習題就足以花費一節課的時間,而對差生來説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輪我再教學二年級,我必須要給學生設置一些與生活接近的數量關係比較明朗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初步學會用分析法(要求什麼問題必須明白哪兩個條件……)和綜合法(明白什麼信息能夠讓我們聯想到能夠求什麼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隨着年級的增高,逐步向學生滲透“摘錄”、“畫圖”、“列表”、“模擬”、“簡化”、“嘗試”、“找規律”等策略;其次,必須要在二年級乘法和除法的意義教學上花大力氣,讓

學生真正理解性地解決乘、除法問題而不是瞎猜亂碰,為中高段的綜合性較強的解決問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此,是否能夠降低學生在“解決問題”領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本事,有待實驗。

我想,每位教師都具有各自的教學風格,擁有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和針對不一樣的學生情景調試自我的教學行為的本事,但在不一樣的教學方法的作用下,學生存在的問題有些是帶有共性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真正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素材、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數學老師課堂隨筆4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這讓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學習數學的枯燥和乏味。那麼,如何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快樂、充滿生機、充滿激情、充滿活力呢?筆者以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點滴體會。

一、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巴班斯基説:“教師是否善於在上課時創造良好的氛圍,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這種良好的氣氛,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進行得特別富有成效,可以發揮他們學習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國小生好奇好動,有較強的求知慾,但他們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結合教學內容設置必要的活動,營造一個輕鬆、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從發現中尋求快樂,主動獲取知識。

比如我在執教《平移和旋轉》一課中,讓學生充分運用多種感官來感悟平移和旋轉的特點,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的現象,觀看遊樂場中的活動畫面,生動、直觀地感悟平移和旋轉,進而通過動手操作活動進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轉,整個課堂充滿了童趣,孩子們在互動活動中感悟到了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二、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數學來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因此,我們的教學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的問題情景也要從實際出發,這樣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這也要求我們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千克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創設學生熟悉的超市購物空間,模擬的貨架上、櫃枱裏擺了水果、蔬菜等各種生活用品。請每個學生猜一猜:這一堆雞蛋大概有多重?那一包洗衣粉、鹽估計又有多重呢?學生置身於這樣一個購物情境裏,非常迫切地想去掂一掂、稱一稱,弄個究竟。因此課堂氣氛高漲,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着學習數學的實踐活動,感到既輕鬆有趣、又特別難忘。

三、留足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的數學課堂要摒棄了過去教師講的多、學生聽的多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使學生學得生動、學得積極。如:我在執教《商的變化規律》一課中,設計了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學習“商不變的性質”,由故事導入新課,當學生回答:“誰是聰明的一笑?”之後,我讓學生説出原因(算式),隨機板書算式,然後讓他們分小組討論,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一起總結出“在除法裏,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第二個環節,我還是應用剛才的故事,給學生限定被除數800,然後讓學生把800個桃子分給不同只數的小猴,(即改變除數),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接着計算,並提出問題:“通過計算你能發現什麼?”每個學生自由計算,思考,小組討論總結,最後進行全班彙報。

學生通過計算、發現、交流、辨析、整合,發現“在除法裏,被除數不變,除數擴大(縮小)幾倍,商就縮小(擴大)幾倍”、第三個環節,我拋出問題:“你還能自己設計一組除數不變的算式,通過計算,找出一些規律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運用知識的遷移,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探索空間,學生通過嘗試、探究、猜想、思考,總結了“當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或縮小几倍,商就擴大(縮小)幾倍”的變化規律。這堂課由學生先學習“商不變的性質”延伸到商的變化規律一、二,學生自始自終的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數據都來自與學生,比較真實,讓學生參與發現規律、探究規律、總結規律的過程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嘗試、交流過程中,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四、善用激勵性評價,讓學生煥發活力

任何一個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賞識。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賞識。因此,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的亮點,讚賞學生的點滴進步,激發學生學習信心和學習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宜採用籠統空洞的語言:“不錯,很好,你真棒﹗”來實施評價,而要注意評價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採用不同形式的激勵性評價。例如,言語激勵“你的想法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真不錯!”“我很佩服這個同學的分析。”“我們為他精彩的發言鼓鼓掌吧”“你真是一個善於思考的孩子。”你的眼睛真亮,發現這麼多的問題!“對××同學的發言,你想説點什麼?“你有數學家的感覺,我們來握握手。”肢體賞識:給學生報以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讚許的點頭,或豎起大拇指,鼓鼓掌,拍拍肩膀,摸摸頭,以示表揚和鼓勵。實行獎勵:口算又快又對的評為“口算之星”,誰提的問題多就稱為“智慧之星”,字寫得漂亮的就被譽為“書寫之星”,或給予簡單的物質獎勵。教師及時的肯定與鼓勵,學生參與性的評價,使課堂形成了一種互評互析的評價夥伴關係,實現學生對自己學習行為的自我調控的過程,讓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活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留足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善用激勵性評價,讓學生煥發活力。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變得春光燦爛、精彩紛呈,才會充滿魅力、靈性,充滿生命的活力。

數學老師課堂隨筆5

數的運算是國小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計算能力是國小生必須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基礎,所以計算教學又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

一、成功之處

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的數感,能用多種方法表示數;能用數來交流表達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所以在數與計算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在課標的指引下在複習知識時還是延續了上節課的複習方法,教材由淺入深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通過解決問題形成知識的結構體系。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於基本的'運算、運算的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估算的知識、運算的順序掌握還是非常好的。在教學中通過學生的思考與交流讓學生回顧四則運算的計算方法,掌握運算順序,深化對運算定律的認識,並能夠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通過回顧估算的方法,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估算解決現實問題,能夠學以致用。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在計算中對於加減乘法計算掌握較好,但是有個別同學在除法計算,特別是小數除法計算中還是出現不移動除數的小數點位置就進行計算,還有就是小數點的位置書寫不正確。

2、在解決問題中雖然學生知道解題步驟,但是對於複雜一些的問題。

三、再教設計

解決問題依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在複習中還要循序漸進,在學生的疑難處解開學生心裏的結。

數學老師課堂隨筆6

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作為一名實習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由於過於注重教學邏輯和知識的傳授,而導致課堂氣氛壓抑,學生乏味無趣,教學效果低下。要切實上好一節好的數學課,讓學生聽得有趣、學得輕鬆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教師在課堂的開頭導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課堂的開頭導入好了,就能高度激發學生的求知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整個課堂非常的活躍。那麼怎樣導入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我認為數學課的導入最好是走近國小生的生活,從他們身邊的一些事例出發,或者設置一些題型、或引用一些數字、或改編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然後進行教學,學生易於接受、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特別好。我從網上聽取優秀教師講課案例,本來是上一節枯燥的數學課,卻讓她用優美自然的語言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境界。整節課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漲,解決問題有針對性,解決了問題又有成就感,教學效果相當好,同時也使整個課堂非常活躍,教學效果也很好。課堂氣氛寬鬆,不知不覺一節課下了,教學任務圓滿完成了,學生學習熱情也很高。帶着興趣設置問題導入,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也可以最大效率實現本節課教學目標。

數學源於生活用於豐富多彩的生活,或許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數學導入方法,有善於設疑者、有喜于歸納者、有慣於直奔主題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學數學最終還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用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越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當然我們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學生也能夠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樂趣。解決實際問題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着教師走,而應是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語,把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這樣,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隨時調整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後續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數學問題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國小生問題解決的質量,使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得到充分發揮。同時,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備課不能只備教材,還要備學生,這樣才能做到備課與上課不分家,從而能保質保量的上好每一節課。

數學老師課堂隨筆7

記得是這樣一道練習題:從小兔家走50米經過廣場再走90米到學校,從小兔家走60米經過商場再走70米到學校;比較這兩條路怎樣走比較近?

在處理練習題時,學生做的方法很多,為了不打消他們的積極性我讓學生一一上台展示:

有的學生做出了:60+70=130米 ,50+90=140米,130 ﹤ 140,所以小兔走商場這條路近。

有的學生只觀察就找到了答案:60比50多10米,而70比90少20米,所以小兔走商場這條路近。

一個平時不愛表現自己的學生只用一個式子便説明了:50+70﹤50+90,所以小兔走商場這條路近。

學生們不由自主地為建波鼓起掌來,有的還朝他豎起大拇指!

就這一道練習題從此改變了他,課上回答問題積極了,活躍了;作業書寫也變得漂亮了,同學們再也不説他“啞巴木偶”了。如此大的改變讓我體會頗深:

僅僅一道小小的練習題讓建波在同學們心中刮目相看,是這道練習題改變了他的學習生活,也許他有可能成為一位數學家;是啊,教師一句激勵的話語,一個微笑的笑臉,一個温柔的動作,一個小小的獎勵都有可能改變他們的想法、做法,讓他們體會到愛時時存在,覺得自己也很了不起!

僅僅一道練習題讓我發現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多走近他們,多表揚他們,讓他們的才智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零距離的師生關係為學生創建了一個自由發展的平台,合作伙伴的默契使學生的解題方式、思維、視野開闊,相信在自由的空間裏有了興趣作“調味劑”學生們會更加可愛!

數學老師課堂隨筆8

我使用國小數學新教材教學已三個多年頭了,驀然回首,這幾年的教學真是喜憂參半、成敗交錯。事到如今,是該盤點一下自我教學中的得與失的時候了,也許它還能夠成為之後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我國小階段後期教學的正確的教學思路構成的“催化劑”吧!

經過新教材的教學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師要刻苦鑽研教材的重要性,因為新教材留給教師的教學空間實在太大。如果不認真研讀教參、教材,不清楚各知識點在整個國小階段甚至後繼學習中的重要性,不明確各知識點的前後聯繫及相互作用,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教學步子則將或深或淺,會給自我的教學留下很多後遺症;其次,三年多的教學,使我真正懂得“課標是源、教材是流”,逐漸具備創造性使用教材教學的本事。應當説,沒有哪個專家或教師能夠説他的思想、教法就絕對的正確、絕對的好,都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們的共識。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認知本事、生活經驗客觀地受家庭環境、地域所處等的不一樣而存在差異,它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這是不可否認的,就如農村的學生連數學書上的卡通動物都不認識,這就是事實,這就需要教師學習課標、把握國小階段在“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等領域應到達哪些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景創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選素材、合理設置教學活動資料、使用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自進入新教材教學以來,我始終以新課程理念指導自我的教學,不斷地使自我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向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方向轉變,同時,我也曾彷徨與憂慮,可是,經過幾年的實踐,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已彰顯出可喜的面貌。

1、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因為我為他們組織的學習活動是豐富趣味的、學習資料是有用的、探索的問題是有挑戰性的,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加之我留給學生的課外作業很少(但具有很強的可練性),學生自然也就學得簡便而樂學。

2、絕大部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品質逐漸構成。教學中的新知學習我都習慣讓學生“先嚐試、再引導其釋疑解惑”以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本事。

3、所有學生都養成了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好習慣,數學口頭表達本事良性發展。我的口頭禪“這個問題有難度,不妨與同伴齊心協力一齊想辦法。”、“把你的想法説給同桌的小朋友聽聽”使普遍學生有了與人合作學習的意識,都能大膽地把自我的想法在課堂或是課外與人交流。

4、學生的思維較活躍、開闊。由於新教材教學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樣化、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等的教學,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明顯活躍與開闊。

5、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本事逐漸構成。教學中每每讓

學生學會了某個知識點就讓其舉例應用,或是常以“看到這個數、算式、信息、公式、圖形等,你能聯想到與它相關的哪些數學知識”啟發學生對呈現的知識進行再思考,進而構成對相關知識進行串聯的本事,逐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本事。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學實踐,我逐漸地成長起來,我教學的學生也展現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學遺憾:

1、部分學生計算速度慢、正確率不高。教學中總以“課堂上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與交流的時間多了,動筆練習的時間就少了”為藉口為學生在計算上出現的問題而開脱,卻沒有鼓勵學生課外進行練習(又憂於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其實如果從一年級開始就着眼培養學生每一天必練幾道計算題的習慣也不是難事(切莫受諸如“一年級的學生不準佈置家作”的規定的影響)。我能夠大膽地説,我教學的兩個班級的學生,沒有一個學生沒有掌握計算方法,但為什麼部分學生會存在速度慢、正確率不高的問題呢究其原因:一是這部分學生惰性強(每每遇到按教師的規定自我設置題目[如10道口算題、5道三位數乘或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題……]練習,他們總會出一些很簡單的題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習慣差(馬馬乎乎);二是我要求不嚴,每每遇到學生計算錯誤,僅僅只是要求學生改正也就罷了,致使學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構成錯了就改、再錯再改、馬馬乎乎沒關係的錯誤意識和習慣,所以我想在鼓勵教育的同時如果能對犯錯的學生進行嚴格的要求即便採取適當的懲罰,學生犯錯的頻率就會低多了。

2、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本事差。幾年的教學中,大部分“解決問題”的資料都被購物、租車租船充斥着,以教師們的話説“二年級就開始租車租船,租到四年級差生才有點兒眉目,可解決其他綜合性稍強的問題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腦’……”,傳統教材中到三年級才進入兩步應用題的思維訓練,可是新教材中從二年級開始就涉及包含兩個未知數的問題的解決,學生必須掌握“假設”、“嘗試”、“整體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湊和”等思考才能解決,差生在這種問題的`學習中根本就是坐飛機,就連稍好一點的學生都不能從中構成有條理的表達其思考的本事,用孩子們的話説“我是‘湊’的”,可這樣的題目一道例題或是一個練習題就足以花費一節課的時間,而對差生來説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輪我再教學二年級,我必須要給學生設置一些與生活接近的數量關係比較明朗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初步學會用分析法(要求什麼問題必須明白哪兩個條件……)和綜合法(明白什麼信息能夠讓我們聯想到能夠求什麼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隨着年級的增高,逐步向學生滲透“摘錄”、“畫圖”、“列表”、“模擬”、“簡化”、“嘗試”、“找規律”等策略;其次,必須要在二年級乘法和除法的意義教學上花大力氣,讓

學生真正理解性地解決乘、除法問題而不是瞎猜亂碰,為中高段的綜合性較強的解決問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此,是否能夠降低學生在“解決問題”領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本事,有待實驗。

我想,每位教師都具有各自的教學風格,擁有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和針對不一樣的學生情景調試自我的教學行為的本事,但在不一樣的教學方法的作用下,學生存在的問題有些是帶有共性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真正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素材、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數學老師課堂隨筆9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它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的經驗、揭示的規律,是人類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教學生學數學,就是教他們發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數學,把數學同生活融為一體,緊密地聯繫起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就應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實在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能切實領悟,發現數學這一基礎性學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實用意識。那麼,現行的數學教材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此刻何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它們之間聯繫?教師就應怎樣處理教材,才能體現數學教學新理念,怎樣組織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呢?現將觀點闡述如下:

首先,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具體體此刻那些方面?

新的數學教材與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為主,而是着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為藍本,取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素材,着眼於小問題,昇華出科學性的知識和技能,把學生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大課堂,使得學生融入其中,其樂無窮。如國小低年級課改課程中,開篇以貼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機靈狗、淘氣、笑笑等作為主人公,貫穿於整冊教材,學生和活靈活現的主人公一齊,暢遊數學這個充滿智慧的王國,寓教於樂。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幣》、《觀察物體》、《統計與猜測》、《時分秒》等直接聯繫生活實際的課題,使得學生能夠寓學於用,活學活用,樂學樂用,直觀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和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用處。課堂練習的設計,摒棄了枯燥的寫寫、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賽一賽等遊戲形式呈現,學生在情境中充滿激情的完成知識練習和個性構成,高質、高效的到達教學目標和要求,體味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次,如何處理教材和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創設教學情景,使數學教學生活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用心性。主要包括:

1.新課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枯燥而又幹涸的語言環境,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使得學習變成生硬的知識灌輸過程。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以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導入,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2.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能夠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直觀化,使難以理解的問題簡單化。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能夠直觀的像學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體圖形,學生透過看、想,交流,更加具體直觀的瞭解物體的方位特性。

3.教學例題簡單易懂創設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師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麼教什麼,不能夠靈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數學教學要求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要求在簡單的知識框架和結構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課堂變得有血有肉。如在一節三年級的《鐘錶的認識》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加菲貓這個孩子們熟知而又十分喜愛的卡通形象帶到課堂上來,生動而又形象地給學生展示了加菲貓一天中的作息時間,讓孩子們主動説出主人公每個活動的準確時間,藉此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對時間的知識有了深刻的瞭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反應是用心的、熱烈的,充滿興趣的,這就使得學生把生活和知識融會貫通,對生活和學習產生了熱情和濃厚的興趣。

4.動手操作創設情境

好動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課堂上,能夠透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實踐操作、合作與交流,各種感官用心參與,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與表達潛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如在教學《有幾枝鉛筆》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鉛筆擺一擺,和同伴一齊列算式,實踐與合作潛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擺,和同伴一齊列算式,實踐與合作潛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5.運用實物(掛圖)創設情境

直觀具體的圖和物是學生最為感興趣和最能調到學生用心性的,生動的圖畫和具體的形象能夠很讓學生快樂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覺地把知識牢牢掌握。如在教學《找規律》時,能夠準備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動多彩的形象圖片來吸引孩子主動發現其中的規律。動物園裏舉行運動會,小動物們可高興了,你瞧,他們排着整齊的隊伍走出來了。教師分步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並試着自己貼出圖片,説出理由。

創設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合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優勢新奇的,富搞笑味和挑戰性的。使學生在簡單和諧的氛圍中,用心主動地參與學習,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真正做學習和生活的主人。在數學過程中,教師就應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加深學生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