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書筆記領悟

來源:文萃谷 1.48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無聲告白》讀書筆記領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領悟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領悟1

七月份看完第一遍,九月份因為要送給別人做禮物於是重新看了一遍,整理了筆跡。

它講的是一個混血家庭的故事,説起來比較複雜:詹姆斯李是個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從小就害怕別人覺着自己和周圍人不一樣,極度自卑;瑪麗琳是她的妻子,純正美國人,夢想是當醫生,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醫生大多是男人,極少數才是女人。但她一直在努力追尋夢想,可以説是在做自己,所以追求的是與別人不一樣。然後他倆結婚了。其實我一直在懷疑兩個人之間的羈絆到底是不是愛,李娶了一個美國人,這證明他跟周圍人沒什麼區別,因為純正美國人娶得也是美國女人,這是我認為他被瑪麗琳吸引的原因;同理瑪麗琳之所以選擇李,我覺得她可能在李的身上找到了與眾不同的感覺。這樣想就覺得很可怕:瑪麗琳最怕平庸普通,可李看上的也許就是她的普通;李最怕與眾不同,可瑪麗琳看上的也許就是他的與眾不同。多諷刺!

瑪麗琳的媽媽一生都在做普通家庭婦女,一輩子圍繞着廚房。她不同意這段感情但瑪麗琳一定要嫁,於是瑪麗琳結婚之後,他們再沒聯繫直到瑪麗琳的母親去世。這個家庭一共有三個孩子,大兒子內斯、二女兒莉迪亞和小女兒漢娜。前兩個孩子出世之後都很順利,算是家庭和睦。在生第三個孩子之前瑪麗琳的母親去世了,她去母親家裏整理遺物,發現母親這一生什麼都沒留下來,算是受到了刺激,她決定繼續以前的夢想,她要完成未完成的學業。她把母親的家當全部收拾掉了,只留下一本烹飪書,本意是來提醒自己不要向母親那樣過一輩子。

回到家之後,她收拾了行李不辭而別去追求她的夢想。兒子在這期間迷上了天文學,當他忘記了母親的離開而興高采烈的告訴父親自己的興趣愛好之後,李給了他一耳光!忘了説這幾個孩子除了二女兒的眼睛是藍色的以外,其他的都是黑眼睛,所以自然而然的二女兒是這個家的中心。受了一耳光的兒子自此決定以後一定要離開這個家。二女兒在這期間發現了媽媽帶回來的烹飪書,她誤讀了瑪麗琳的意思,決定只要媽媽回家她什麼都聽媽媽的。

在外求學的瑪麗琳因為發現自己懷上了第三個孩子被迫回家了。她心死了,她知道回家就再也不能繼續她的醫生夢了。然而機緣巧合之下,她發現其實自己可以培養二女兒,更巧的是二女兒早就在心裏許下了“她什麼都聽媽媽的”諾言。於是,這個家庭的悲劇自結婚起始到現在已不可挽回。

長期為了迎合母親而學着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課程的女兒,同時還要在爸爸面前營造出一種我有很多朋友的假象,父親長期的自卑和希望融入周圍環境的心態使得他無比在意女兒的人際關係,不堪重負的女兒最終選擇了自殺。而給了二女兒致命一擊的是她的哥哥。哥哥曾經在母親回來之後的一天裏,將這個妹妹推進了湖裏,那一瞬間哥哥明白了自己對於妹妹的恨和嫉妒,而妹妹非但沒有責怪哥哥,反而因此明白了在這個家中,眼前這個男孩和自己一樣痛苦,只不過她負擔的所謂的愛太重,而他則正好相反。後來哥哥考上了哈佛就要離開這個家,莉迪亞失去了一個瞭解她懂她的人,她無法在這個家裏獨自負重前行,選擇了自殺。

小女兒漢娜的出場不多,但是她在這個家庭裏面算是一個相對正常的人物。但是她很小就明白她不是這個家的中心,她也不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所以姐姐離世導致母親崩潰的時候,她也不敢去抱抱媽媽,儘管她非常想這麼做,但她不會。

大概的故事情節就是這樣。巧妙的是書上是從女孩的死亡開始揭開這一層層真相的。

讀完之後我就是覺得很恐怖。一個病態的家庭!其實它也涉及到真實的做自己還是遵循他人和世界的要求活着。在很多其他的書籍的宣揚理念中,甚至是現今社會的所謂雞湯都在宣揚活出自我!而《無聲告白》看完之後你會發現,無論做自己還是合乎所謂規範都沒有好下場:媽媽瑪麗琳堅持做自己,結果非但沒有成功還害了自己的孩子;女兒莉迪亞一心活成媽媽希望的樣子,最後竟然自殺了。

所以如何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如何平衡活出自我和融入環境成了一個引申出來的問題。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我們每天都在重複相同的動作,甚至每個人的人生階段也別無二致。和所有人一樣,沒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麼?我以前是這麼以為的。可是有時候想想跟這個世界相處就得去習慣這個世界的運行方式,所以趨同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趨同不代表被同化!趨同僅僅是為了跟這個世界和平相處,平穩地活下去。但是心底裏永遠都要清楚我要的是什麼?我自己最想做的是什麼?我最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成為什麼樣的自己?不一定就能改變什麼或者能達成目標,但是最起碼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奔頭。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領悟2

《無聲告白》這本書通過講述一個家庭的故事,來説明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是一個混血家庭,父親詹姆斯·李,中國人,小時候隨父母偷渡到美國,頂替他人的名字讀書求學,成為優秀的哈佛畢業生,在大學教授美國曆史。他一生的夢想就是融入美國社會,成為真正的美國人。母親瑪麗林,美國白人,她一生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渴望與眾不同、出類拔萃。在這個家庭裏成長着三個孩子,或者可以説一個孩子:大兒子內斯和兩個女兒莉迪亞、漢娜。三個孩子中莉迪亞最特殊,一張中國人的臉龐,一雙藍色的眼睛,加之聰明過人,吸引着父母的注意力。瑪麗林在成為母親、迴歸家庭之後就失去了追求夢想的天地,詹姆斯即便成功拿到了終身教職,卻依然沒有朋友,內心孤獨。莉迪亞的獨特,使得夫妻倆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兒身上。詹姆斯希望女兒求同,多交朋友,成為受歡迎的人;瑪麗林希望女兒日後可以成為一名醫生。父母將自己的夢想移植到女兒身上,關心她,愛護她,重視她也要求她。他們將自己的期許滲透進女兒生命中的點點滴滴。父母的愛,就像是一片片飄落的白雪,看似輕盈,日積月累終於壓垮了孩子。所以這本書開篇就是莉迪亞死了,接下來在對莉迪亞死因的探尋中展開了這個混血家庭的故事。

莉迪亞的死因是什麼?是自殺。她無法承受父母沉重的愛,無法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夢,無法擁有真正的自己。這些痛苦令她難以再生存下去,她只好選擇死亡。生前莉迪亞最大的願望就是父母可以説一句,做你想做的事情。沒有,一次也沒有。父母以為自己很瞭解女兒,他們從不問莉迪亞的想法,自以為是地規劃着、主宰着她的人生。莉迪亞看懂了父母的心思,她隱藏真實的需要,迎合父母的期許。如同父親一樣,她沒有朋友、孤獨無依,但卻假裝與朋友通電話、看電影;如同母親一樣,她學習優秀、與眾不同,打算今後學醫。這樣的莉迪亞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卻不是莉迪亞本人所期望的。但是她愛自己的父母,為了父母她選擇隱忍下去。

在這個家裏,內斯和漢娜是被父母忽視的存在。儘管內斯很優秀,拿到哈佛的錄取通知,卻依然引起不了父母的注意;儘管漢娜是家裏最小的孩子,似乎應該備受寵愛,然而她也是被忽視的角色。因為他們長着一張中國人的臉龐,因為他們兩個身上寄託不了父母的夢想。在這個家庭裏,內斯和漢娜像是旁觀者一般,清醒的羨慕着莉迪亞,同情着莉迪亞。只有他們懂得莉迪亞內心的痛苦與畏懼。在莉迪亞的內心,內斯是最懂她的人,也是支撐着她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當發現父親出軌,當內斯要離開家裏遠走哈佛,莉迪亞心裏的兩根支柱轟然倒塌。她所堅持的,她所守護的都不存在了,心裏的孤獨與恐懼迸發出來,無法抑制。自始至終,莉迪亞都是沒有自我的,支撐她的始終都是對父母的愛、對家庭和睦的期待和對哥哥的依賴。在這三者不復存在之後,莉迪亞迷失了。為了找到自我,她選擇結束生命,重新開始。

但願在“天藍色的彼岸”,莉迪亞可以找到自我,做自己。但願每個人,不要綁架他人的人生,不要讓他人為自己的夢想買單。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領悟3

故事圍繞莉迪亞的失蹤展開,莉迪亞是家庭主婦瑪麗琳的大女兒。

瑪麗琳的母親是一個地地道道喜歡做家務的家庭婦女,父親在瑪麗琳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這個家,但母親從來都是順從命運的,她是那麼的平和,甘於平庸。這讓瑪麗琳從小在心裏就有了決不想成為母親這樣的人的想法。表現在瑪麗琳不跟其他小女孩一樣喜歡上家政課,她喜歡上手工課,在瑪麗琳眼裏她不能理解母親每次做完一件小小家務活的那種成就感,她覺得這種成就感是莫須有的。而她不甘平常的心態也讓她喜歡上了在大學課堂上講課的教授,並且在下課後主動親吻了教授並與之發生性關係。這倒也符合母親的想法,母親一直覺得女孩就應該早點嫁人,安安分分的待在家裏。

可沒想到的是在結婚的當天,母親卻説了心裏話,她覺得瑪麗琳不應該嫁給教授詹姆斯,因為詹姆斯不是一個白人,他有着中國血脈。這讓母親覺得她以後的家庭會適應不了這個遍地都是白人的環境,他們的家族會不合羣,也因為這件事情,瑪麗琳和母親決裂了。

瑪麗琳和詹姆斯結婚是出於愛情,瑪麗琳無疑是勇敢的,她是一個敢於追逐愛情追逐夢想的人,所以她會在大學主修了只有一個女生的物理學科,在發現有了詹姆斯的孩子以後,果斷的告知母親並中斷學業,想着以後再把課程修完。

可在瑪麗琳以為自己能夠很快的迴歸學習,她卻在生活裏逐漸快變成了母親那樣的家庭主婦,一方面是她捨不得孩子,一方面是詹姆斯作為一個不是白人和男人的自尊,他不同意瑪麗琳出去找工作或者重新去學習,他覺得自己能夠照顧好這個家庭,不需要瑪麗琳去賺錢,但瑪麗琳哪裏是一個心裏定得住的女人,最後她在刺激下還是選擇離開了這個家庭,去繼續自己的學業。

而最後她由於懷孕和思念又重返家庭時,這個家的每個人心裏狀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丈夫詹姆斯本就由於從小家境貧窮和不是白人所遭受到的歧視讓他終其一生都想要獲得別人的尊敬和愛戴,而白人妻子瑪麗琳的主動接近和最後嫁給了自己讓他獲得了肯定。可在肯定的同時他心裏也是害怕的,他內心一直以來都是自卑的,幸福來得太突然,讓他害怕妻子有一天會發現自己其實是配不上她的。這一切在妻子回來以後他更加的害怕,她覺得妻子可能並不愛他了,他在心裏覺得他並不值得被愛。這也是為什麼他後來會出軌的本質原因,他想報復妻子,報復自己的幻想中的妻子對他的'瞧不起,其實妻子瑪麗琳從來就沒有看不起他,所以人啊,終其一生還是繞不出自己畫的邊框。

而大女兒無疑是很有責任感的一個小女孩,這從她最後的自殺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內心是深深恐懼這個家的破裂,所以她希望自己能讓這個家一直凝聚在一起不要散,而協助她完成這個心願的就是自己的哥哥內斯。

在瑪麗琳歸來以後她明白自己的夢想幻滅了,她明白她這一輩子都不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了,所以她把希望寄託在了大女兒莉迪亞的身上,她希望女兒能成為她夢想中的女人,所以她會為女兒制定很多的學習計劃,她無節制的'干涉女兒的生活,就像操縱機器人一般的操縱着她。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母親真的很殘忍,但是卻並不是這樣的,每一次瑪麗琳讓莉迪亞去學新東西的時候總是會問她是不是她自己很想學。我們不知道如果當莉迪亞回答不想的時候母親會怎麼做,因為在文中,每一次莉迪亞的回答都是我特別樂意去做,因為懂事並且有責任感的莉迪亞始終堅信自己這樣做會讓家庭更加的和睦,母親有對她的期望就不會離開這個家,那麼這個家就永遠都是和平的。而且她還有一個傾吐的對象那就是哥哥內斯,只是內斯並不像妹妹一樣希望家庭和睦,在他心裏自己其實才是最重要的,他不想像妹妹一樣為別人而活,他不想去做出這樣的善意卻又對自己殘忍的犧牲。也許由於他在這個家本來也不受重視的原因吧,因為父母幾乎把所有的期待都寄託在妹妹莉迪亞的身上,而對自己的成就卻視而不見,這也是內斯後來為什麼會想逃離這個家庭並且開始不配合妹妹的原因吧。內斯和妹妹是兩個極端,一個為自己而活,哪怕父親會把自己喜歡的航天的書籍撕掉自己還是會偷偷的藏在枕頭下學習,哪怕大家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不重視,但自己最後還是通過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學。

內斯或許才是作者認可的,不可否認妹妹莉迪亞是一個有責任,愛別人的人,可是莉迪亞卻是最終造成悲劇的主角,她到死前都是在為別人而活,她把這個家庭的快樂當成了自己的信仰。最後當她發現自己的成績根本就不能支撐父母的期望,自己一直以為所維護的家庭和睦卻讓自己發現了父親出軌助理路易莎,最後哥哥也否定她的做法,他的世界慢慢的坍塌了。

這些是她從小一直維護到大的,可最後她發現這幸福是那麼的不堪一擊,最後她迷茫了,她開始學會了反抗,可是這種反抗其實也不是在為自己而活,她想通過和叛逆的傑克發生性關係來反抗自己的哥哥還有一直希望她乖巧懂事的父親和希望她能當上醫學生的母親。但最後當她發現傑克是喜歡自己的哥哥的,她明白她最終還是沒有找到自己活着的理由,她應該為什麼而活着,所以她走向了另一個世界。

她説如果再活一次她會勇敢的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她不想再像過去那樣恐懼的活着。

我想這本書作者想向我們表達的就是人應該把希望和信仰寄託在自己的身上吧,我們不應該去為誰而活着,人都應該先要為自己而活着,創造快樂的源泉應該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否則當有一天你寄託的東西坍塌了,你也就毀滅了,就像不曾活過一樣。每一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不可摧毀的信仰和力量。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領悟4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題記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莉迪亞是家中的老二,是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作為中國人父親的黑頭髮和美國人母親的藍眼睛,這對夫妻對她寄予厚望,將所有注意力傾注在她身上,在她的屍體被發現後,家裏一直維持着表面的平靜終於被打破,最終一家人開始了新的生活,而莉迪亞自殺的真相,將會永遠埋藏在小妹妹漢娜的心底。

故事的背景是70年代的美國,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沒有世界名著那樣的波瀾壯闊,但它是如此的扣人心絃,這本書的感情是如此的力透紙背,就好像在一個明媚的秋天的下午,你剛睡醒午覺,帶着再好不過的心情,你拉開了房間的窗簾,然後你發現——陽光灑滿了房間。

也許我們這輩子不會遇到與種族有關的敏感問題,但就如書的封面上的那句話一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有找尋過真正的自己嗎?

沉浸在題海里,因為覺得自己總有一天能出人頭地,參加各種補習班,一步一步走向父母給自己設定好的未來,沉迷網絡,試圖在虛幻的世界中尋找真實,在所謂的愛情裏糾纏不清,因為自已還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揮霍。或者是認為自己再也無法面對那一雙雙充滿期盼的眼睛,像懦夫那樣逝去。

我們到底忘記了什麼?

忙忙碌碌地過着每一天,自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偉大的理想並且要去實踐它,結果卻在現實中不斷迷失自己,辨不清方向,看不清前途,感受不到親情的温度,體味不到四季的輪迴……

我們被虛妄的希望拖下水,然後溺亡在希望的深淵。

站起來吧,捫心自省,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心靈的皈依。

我輕輕的合上散發書香的《無聲告白》,站在窗前,看着窗外滿眼的透着生命氣息的綠色,感受初秋的涼意,卸下一身的燥熱,此時,清風拂面,鳴蟲靜默。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領悟5

終於讀完了這部壓抑的小説,本來只是試着讀讀看,但是慢慢地被小説扣人心絃的故事吸引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邏輯思維以及細節的描寫,如此沉重的主題竟然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越來越想讀下去。

父親詹姆斯是中國人,母親瑪麗琳是美國本土人。現在的美國開放包容,而那個時候的異鄉人的確與眾不同。所以他們倆的結合也是衝破各種束縛,瑪麗琳不顧母親的勸説找一個“和她更像的人”,而毅然決然嫁給了一個哈佛教授詹姆斯李。理所當然,他們的孩子也承受了更多的本不屬於他們的外界的壓力,因為他們的與眾不同。

瑪麗琳在組建家庭並擁有倆個孩子的情況下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於是她不辭而別,然而這樣的選擇是不理智的。顯然可以看出,一個結婚後的女人再想做出點成績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割捨的太多。

莉迪亞受盡父母的寵愛,享受這種愛的代價是承載父母的夢想,按照他們規劃的人生去實現所謂的夢想。這種愛是自私的,他們只是在彌補自己人生的遺憾而已。“如果你不願意笑,就不要笑。”書中描寫過幾次利迪亞的笑,淡淡的,有超出同齡人的成熟,這種成熟也讓她為了整個家庭的平衡做出犧牲。以至於最後徹底崩潰選擇了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而傑克卻是截然相反的,他肆意的活着,是小説裏最自由的靈魂。“至少我知道我是誰,我想要什麼,”面對隱晦禁忌的感情不懼怕,用花心的外表來隱藏自己內心深處純真的眷戀。

不談關於這本書中的關於種族和性別這麼嚴肅的主題,只是想説説關於教育和成長的自己的一些看法。前段時間看的電視劇《小別離》中的朵朵也是國中生,喜歡寫小説。而媽媽確是很要強的女人,唯成績論者,朵朵成績簡直就是家庭晴雨表,一言不合就可能來一場母女大戰。還好朵朵有個明智的爸爸,然而還是躲不過虎媽的步伐。備受壓力的朵朵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僵,甚至恨自己的媽媽,媽媽當然也很委屈。這是中國家庭常見的模式,只是通過電視劇表現出來就更加激烈。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但是並不是父母的複製品,不需要繼承所有的東西,比如夢想。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能做到的都是勇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