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讀書筆記13篇

來源:文萃谷 1.8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個人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個人讀書筆記13篇

個人讀書筆記 篇1

作為一名一線的國小教師,在30年的教學生涯中,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肩上的重擔,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涉及內容最全面的一次課程改革。它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從中體會到了課程改革對課堂、對教師、對學生的衝擊,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台灣教育家高震東説:“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在什麼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説,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裏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

記得有人説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着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裏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裏擊起快樂的迴響。

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

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温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脱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讓學生靈動的思維火花不斷迸發,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是富有實踐智慧教師的明智之舉。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範圍不能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於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麼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如果教師能做到精通專業,又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並善於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信手拈來,馳騁自如,找到偶發事件與教學任務之間的聯繫,迅速地切入正題。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個人讀書筆記 篇2

《愛的教育》是一個十二歲的男孩安利國為主角寫下的生活日記。安利國將在學校或家裏的點點滴滴,都詳細記載在日記裏,日記裏有許多歡樂的事,也有令人傷心難過的事,安利國都勇敢度過。本書內容淺顯易懂,每一篇都是含意深遠。閲讀本書後,讓我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和如何去愛這廣大的世界。平時我會將自己的事做好,別人怎麼了是他們的事,跟我無關。看完本書讓我瞭解到:助人不是沒報酬,而報酬則是快樂,想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嗎?想知道快樂的祕訣嗎?那就請您趕快打開書吧!在這本書中,有幾篇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第一篇是《同情窮人》,安利國在上學途中,看見一位向他乞討的一對母子,對他們卻不理不睬。母親看在眼裏,回家後,寫了一封信給他,內容是要他看到窮人時,要去幫助他們,不要漠視他們。 從中,我學到“助人為快樂之本”,想要快樂則要助人,想要助人則需先接納別人,即使不要快樂,也要盡一己之力,來幫助這個世界,使這個地球村的居民都安居樂業,變得更美好。

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二篇是《純真的至孝》,日記中的主角潘克希十分孝順,即使被自己的父親殘忍傷害,也從不向他人抱怨或告狀,總是一個人把眼淚吞下肚。最後,因他優秀的.表現,感動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因而改掉壞習性。看完這一篇讓我感到慚愧,因為古人云:“百善 孝為先。”我竟然連最基本的孝道都未做到,還處處抱怨東、抱怨短西,一點也不考慮父母的辛苦,真是自慚形穢阿!我一定要把這個短處改掉,孝順父母做一個人人愛的小孩!

令我感觸最深的一篇是《無謂的爭吵》,主角和他的朋友因為一點小事而鬧彆扭,但是主角卻要面子不想道歉,直到他的朋友向他道歉才了事。事後,他的父親教訓他:“如果錯了,就要先道歉,怎麼能讓對方先道歉呢?”上面這篇日記,幾乎所有的人都經歷過,但是有幾個人願意拉下臉皮去道歉呢?所以我們應該要有認錯並 且勇於道歉的心,社會才能減少紛爭。

看完了書,我學到許多人生道理,例如:勇於認錯、常幫助人、孝順父母......,這些都很重要,即使懂了一些,但是隻要記到腦海裏,再把這些道理融入生活中,日後一定受用無窮,而這個世界也會更加美好!

感恩父母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我要用功讀書,對自己負責;感恩老師的啟發和鼓勵,使我對讀書充滿興趣與自信;感謝同學的關懷、協助,讓我們天天快樂上學。我要努力學習好做人處事的態度,人與人之間如何溝通的技巧,願意幫助別人的心,在努力學習當中,多替別人着想。擁有好品格,才會受到父母、老師、同學的喜歡和認同。

個人讀書筆記 篇3

又這樣過了一個月了,儘管也就那麼的幾節數學史的課,可是,依然讓我聽得津津入味。

認識數學歷史,重温數學的發展道路。數學,似乎是一個枯燥的學科,但是,卻是我們生活當中,最為有用的工具之一,它是物理化學生物的搖籃,是政治經濟學的基礎,是市場裏的公平秤,是我們量化自己的必要工

具。數學,就是這麼的一個“工具箱”,前人用萬分的努力汗水,把這個工具弄得更為人性化,更能讓我們好好地使用。《數學史概論》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數學有了更深的'認識。下面,我説説從《數學史概論》這本書,我又學到了什麼。研究數學發展歷史的學科,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也是自然科學史研究下屬的一個重要分支。數學史研究的任務在於,弄清數學發展過程中的基本史實,再現其本來面貌,同時透過這些歷史現象對數學成就、理論體系與發展模式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説明與評價,進而探究數學科學發展的規律與文化本質。作為數學史研究的基該方法與手段,常有歷史考證、數理分析、比較研究等方法。可以説,在數學的漫長進化過程中,幾乎沒有發生過徹底推翻前人建築的情況。正是我們不斷地為數學這座高樓添磚加瓦,它才能越立越高,越來越紮實,

我也為可以這樣學習和認識數學而感到滿足!

個人讀書筆記 篇4

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刻畫了一個“硬漢子”形象,在艱難困苦的人生中,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我視死如歸。

在讀《老人與海》的時候,我能感受到內心的熱血在澎湃,瘋狂的節奏在跳動。最讓我觸動的是這樣的資料:

老人在第八十四天晚做了一個夢,夢見自我少年水手時遠航非洲見到在海灘上嬉戲的獅子。醒後他就去叫醒孩子,分道捕魚。

天還沒亮,但老人已經把魚餌放入海中,準備捕一條大魚。當老人目不轉睛地望着釣絲的時候,水面異常,他心想成功了。老人已幾十年的經驗判定,這是一條巨大的馬林魚,他以熟練的技術與幾十年來的實戰經驗,與這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他的手流血了,但仍在堅持;想起年輕時與黑人扳手腕的經歷,自我年輕時是怎樣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的。他的心在跳動,當與再次跳出時,老人高高舉起魚叉深深地扎進魚身,他勝利了。可是鯊魚卻尋着血腥味,來搶奪老人的戰利品,老人以最終一點餘力與它們搏鬥,刀斷了,就用棍子,可惜殺了兩頭卻又來了一羣,老人最終倒下了。

老人説:“一個人能夠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不錯,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應對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厄運時,勇往直前,堅強不屈的奮鬥,甚至的'視死如歸。這樣就算失敗了,但堅持了人的尊嚴和勇氣,仍有勝利者的風度,這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即使應對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能夠得到精神上的勝利,我曾用自我的生命去奮鬥過,我無怨也無悔,勝利已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我的人生沒有失敗!

在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當被巨大的挫折接連不斷的打擊時;當那蜂擁而來的災難來臨時;當你那飽受摧殘的心已無力抵抗時,你能夠來學習一下這位老人,一位硬漢的人生,一種奮鬥的人生觀。

請把困難當作你的敵人,把奮鬥作為你的武器,應對敵人時,要敢於拿起自我的武器與敵人進行殊死搏鬥。

人生如夢,沒落的還酹江月;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一個人能夠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個人讀書筆記 篇5

我外出上學時,只有寒暑假才會回家。沒回家的時候,媽媽總是打電話一而再再而三的確認我的歸家日期,每次到家都有一大桌美味佳餚在等着我。可待不了多久,媽媽就會嫌棄我睡懶覺,不收拾屋子,問我為啥還不回學校。

媽媽是同一個媽媽,可為何差別待遇如此之大?讀《一個人的朝聖》時,我亦發現了這個問題。莫琳是同一個莫琳,可為何對哈羅德態度變化如此快?

莫琳擦好桌子、洗好衣服、鋪好牀單時,很慶幸哈羅德不在家。哈羅德在家,她大概又有更多的事情好忙活了。可這慶幸之情未過一刻鐘,她又有些焦慮了,為啥哈羅德還未回家?他以前從不會這麼晚回家。

仔細想想上述的問題,不過是因為待一起的時間久了,會產生厭煩感。就像一成不變的生活,總要有點新鮮事才能與眾不同。

我拿起水杯,淺淺地抿了一口白開水,靜靜地繼續往下讀。

莫琳想找點事情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可隨處都是哈羅德的影子。給他打電話,電話又在樓上。找不到人,不知道他身在何處,莫琳內心開始慌亂,腦子開始亂想。

忽然她的腦子裏蹦出一個可怕的想法:哈羅德遺傳了他父親的老年痴呆,他會不會迷路?又或者沒被人發現?莫琳被自己的想法嚇了一跳,找到鞋子和鑰匙就往門外衝。可衝到門外又覺得自己真荒唐,又回到門內。

慌慌張張確實有些滑稽,可我卻怎麼也笑不出來。因為這種事情,我經歷過,所以我懂。

去年某日大半夜,凌晨1點左右,我朋友在微信裏跟我説她的車拋錨了,停在了半路,真是倒黴。當時我已經進入夢鄉,早上睡醒看到她發的微信被嚇得半死。

一個女孩子,三更半夜車子拋錨,想想都後怕。我立馬翻身坐起,忙打電話,可只聽到冰冷的女音:歡迎使用來電助手業務……氣得我差點把手機扔了。

那一整個上午,我都不在狀態,實驗頻頻出錯,腦子總是走神,對同事也是愛理不理。滿腦子都是我朋友的`影子,她會不會出事?她該怎麼辦?我一邊安慰自己她不會沒事,可一邊又靜不下心來。直到接到她的平安電話,我才回到正常狀態。

當隔壁的好心人雷克斯打電話詢問哈羅德有沒有回家時,莫琳選擇了隱瞞,她説:已經到家了。有人説這個善意的謊言是為了讓雷克斯放寬心,但我更覺得這個回答是讓莫琳自己相信哈羅德沒事,相信他會平安到家。當時的莫琳內心定是無比惶恐,她怕哈羅德出事,她只能一遍遍自我安慰。或許這個答案本就是下意識的回答。

當莫琳接到哈羅德的電話,她是欣喜的。終於,聽到了他的聲音。可當她知道哈羅德要走路去看奎妮時,她開始慌了。那麼遠的距離,他一個六十五歲的老人竟然要走路去?莫琳一次次地阻止他,希望哈羅德從實際出發,她希望他不要去。

哈羅德一副勢在必行的樣子,似乎只是告知他的妻子莫琳,而不是與其商量。莫琳生氣、發怒,可電話忽然就斷了,她的勸説於事無補。哈羅德還是上路了,她要去看奎妮,去那個遙遠的地方。他相信只要他在路上,奎妮就不會死。

可莫琳就可憐了,她一個人在家擔心受怕忽,這件事對她來説卻是噩耗。毫無疑問,莫琳是愛着哈羅德的,他和她一起牽手走過長長久久的歲月。

可原文卻在此埋下了伏筆:

這麼多年過去了,那些久埋的回憶,開始在她身體裏簌簌發抖。

回憶裏的那些東西是什麼?

哈羅德、奎妮、莫琳之間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

讓我們拭目以待。

個人讀書筆記 篇6

小説講的是哈羅德徒步去看望20多年未曾見面的老友奎妮·軒尼斯的故事,在步行過程中,哈羅德遇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他們給予哈羅德温暖、幫助和感動。同時,他不斷回憶起他的過去。他想起母親、妻子、兒子、奎妮,還有那些本來想做,應當能做而最後沒做的事情。這是哈羅德第一次靠信仰去完成一件事情。在路途中,他漸漸能夠坦誠地面對自己、自己的過去。

故事開始時,哈羅德已經是一位60多歲退休的老人。退休半年來,他就一直坐在椅子上等待日出日落,似乎生命快到盡頭了。一封信的到來打破了寧靜,身患癌症的朋友奎妮寄來信件表達了對哈羅德的思念。奎妮的來信,像一把鑰匙開啟了哈羅德多年前塵封的記憶。哈羅德給奎妮回信,後便外出寄信。沒有任何信仰的他,卻突發奇想步行去看奎妮。自此,便開始了他87天,627裏的路程。

在旅途中,哈羅德的回憶不斷浮現,圍繞着母親瓊、父親、納比爾、奎妮、莫琳、戴維,其中最重要的是妻子、兒子、朋友三個關係進行展開。

哈羅德與莫琳

哈羅德有個不幸的童年,父親是退伍軍人,父親對哈羅德來到這世上很是冷漠,喝醉酒後會打罵他和母親。母親瓊在他六七歲時離家出走,帶走了對哈羅德最後的愛。自此,父親與不同的阿姨上牀,對他更是漠不關心。在他16歲的時候被父親趕出門,讓其自生自滅。因為童年得不到關愛,他始終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他寡言少語、自卑,希望自己是透明,不願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哈羅德與妻子莫琳是在一次舞會上相識的,並一見鍾情。哈羅德誇張的舞步一下子吸引了莫琳,她被哈羅德深深吸引住。他們很快相愛、結婚,儘管莫琳的母親並不滿意哈羅德。

莫琳知道丈夫不幸的童年,婚後她想給丈夫更多的愛。她學做各種料理,在花園裏種花瓜蔬菜。結婚後他們有了兒子,戴維。莫琳天生知道怎樣扮演一個母親的角色,她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戴維身上。

兩人夫妻關係發生變化是因為20年前兒子的自殺。莫琳對兒子的死一直無法釋懷,她心理不斷埋怨丈夫。妻子回憶起戴維小時候溺水時,責怪丈夫沒有第一時間去救他,而是停下來解鞋帶。自此,莫琳搬到客廳居住,兩人形同陌人。

在得知哈羅德步行去看奎妮後,莫琳一開始是反對的,她生氣、嫉妒,生活節奏變得紊亂。然而,在哈羅德不在家的時間裏,莫琳也開始正視自己的過去,她才發現她依然愛着哈羅德,這麼多年來一直被自己漠視了。後來,她甚至在哈羅德快放棄的時候,支持他繼續走下去。

哈羅德與戴維

戴維聰明,大學被劍橋錄取,這也是哈羅德夫婦最引以為傲的。哈羅德很愛戴維,在戴維小時,哈羅德卻總顯得手足無措,甚至不敢去抱他。在戴維獲得榮譽的時候,他想給予表揚;在戴維遇到挫折的時候,他想給予擁抱安慰。但他都不曾表達出來,他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剋制、冷靜。父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冷漠疏遠。

妻子莫琳加重這種關係的失衡,她盡心照顧、呵護着戴維,更顯得哈羅德對兒子的漠不關心。莫琳與戴維是同一陣營的,他們不懂哈羅德的笑話,也不關心哈羅德所説的內容。在家,哈羅德的存在感近乎透明。

戴維聰明,也孤傲。大學畢業後,他一直找不到工作,回了家,便整天呆在房間裏。生活的不如意,讓戴維抽起了大麻,他變得消瘦無力。在戴維虛弱地倒在一堆嘔吐物中後,哈羅德將他抱起,幫他擦洗身子,依然什麼話也沒説。最後,戴維選擇在花園工具棚裏的一個鐵鈎上吊自殺。

這讓哈羅德夫婦痛心不已,莫琳一直不肯承認戴維的離去,悲傷不已。莫琳悲痛跟戴維道別,而哈羅德一直在門外守着,不敢告別。當他聽到莫琳哀鳴的時候,趴在旁邊的垃圾桶吐了出來。莫琳出來的時候眼神冷漠,隨後戴上墨鏡,哈羅德明白,他們之間有些東西不一樣了。莫琳開始埋怨丈夫,對丈夫冷言冷語。哈羅德很愛莫琳,但莫琳的疏遠令他漸漸變得麻木,生活單一無味。

哈羅德與奎妮·軒尼斯

哈羅德一輩子都在釀酒廠工作直到退休,但相識好友幾乎沒有。20多年前,奎妮是廠裏的新女員工,卻不符合酒廠女銷售的形象,老闆納比爾對其也並不滿意。在一次下班後,哈羅德發現躲在櫃子裏哭泣的奎妮,他給予了奎妮簡單的安慰。這是兩人的第一次交集。

此後,因為工作關係,兩人常會乘坐同一輛車。哈羅德會講妻子、兒子的故事,一旁的奎妮會細心聽講。奎妮算是哈羅德在釀酒廠裏真正的朋友,但莫琳和戴維並不喜歡奎妮。

哈羅德因戴維的去世,怒砸了納比爾母親留給他的遺物,他做好了一切最壞的打算,甚至於被納比爾暴打。這時候,奎妮站了出來幫哈羅德頂了黑鍋,也因此被納比爾辭退了。自此,奎妮便不辭而別。多年後回想起來,哈羅德一直指責自己連聲再見也不曾跟奎妮説過,什麼也沒做過。

奇蹟般地,身患癌症的奎妮真的撐到哈羅德的到來,儘管那時候腫瘤已經佔據了她半邊臉,她已經説不出話,人瘦小得可怕。哈羅德見到這樣的`奎妮,震驚不已,他止不住顫抖。後來,妻子莫琳也來到奎妮所在的療養院,見到丈夫。兩人也終於打破了20多年來的心結,互相依偎地走在海邊。

奎妮的來信像一根導火索一樣,解開了一個接一個哈羅德不願想也不敢正視的回憶。哈羅德身材高大,但內心卻相當脆弱、敏感。他不敢愛,也不懂得怎樣表達愛。他後悔、自責曾經的自己錯過了表達自己的機會。

在最先開始的步行中,他是不大敢向陌生人解釋自己的行為,怕被嘲笑,他想盡可能不要引起別人的注意。慢慢地,路上的風雨變幻,草木鳥獸,都給予了他能量,他開始直視自己,有了一步步下去的勇氣。後來,他走得隨心所欲,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繼續前行,日夜兼程。他開始露營野外,接受陌生人的幫助。經過重重歷險與心理掙扎,最後到達終點貝里克。

最開始的時候,我並不喜歡哈羅德這個人物特點,一輩子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錯。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他不敢表達,只會用沉默代替行動。雖然他後來有嘗試拉近與戴維的關係,但父子的關係還是漸行漸遠。對於奎妮幫他背了黑鍋,他依然不知自己應該作何反應。但步行中所遇到的陌生人,所發生的事,讓哈羅德開始慢慢變化,他看到了自己之前未曾瞭解到的一面,這也是他不曾意料到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哈羅德?我們因為自卑、孤僻,不敢去愛,也不敢表達。當發生問題的時候,我們下意識地選擇逃避,嘗試去無視它。但問題並不會因為你的壓制,它便會自動消失,它會在某個時刻重新出現,讓人不得不去面對它。但當自己敢於去面對解決的時候,也看到了自己新的一面。

人要不斷正視自己,且行且不斷反省自己!別吝嗇自己的愛,愛就勇敢表達出來。有些人錯過了、離開了,就永遠也見不到了,那便是一輩子的遺憾!

個人讀書筆記 篇7

初讀《一個人的戰爭》是在QQ空間,我為她另類的創作思路在午夜時分笑出聲來。再讀此文,不由心生憐愛。這是怎樣的一種母女之深情?沒有一個讚美之詞,唯有咬牙切齒的痛恨。或許是優越的生活環境以及父母的寵愛,在反覆讀着這樣一篇以特殊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祝福的散文,我竟然找不出一句話來表達讀文的感受。對於“母親”這個詞多年來我始終保持沉默。

我是家裏的三女,父親特別寵愛我。母親雖然沒讀過幾年書,思想卻非常開明。小時候我長得特別可愛,父親的朋友虎叔家三個男孩,每天叨叨着讓我給他家做女兒或者直接做媳婦,媽媽都笑着徵求我的意見。那時年紀小不懂事不願意離開家,虎叔很失望。後來也沒能當成他媳婦,到現在虎叔還拿我調侃着。其實虎叔家的男孩個個帥氣,而且家底很厚實,但要想成一家人還是需要緣分的。

《一個人的戰爭》中的“我”並不是因為母親要拿她去換兒子而生氣,是覺得自己不被重視而傷了自尊心。從此埋下了“恨”。母親的形象在作者筆下“醜”到無與倫比,倔強的性格隨着成長而根深蒂固。其實,在母親眼裏,每個孩子都是她的寶貝,即使換到了別人家,我相信母親會多了更多的惦念和牽掛。

我是家裏唯一自由戀愛的女孩而且屬於早戀,也許是我愛上的男孩特別斯文特別優秀,父母像疼愛我一樣疼他,直到我們結了婚生活在一起,依然照顧着我們。我們一直在母親身邊生活,可以説是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即使買了房子也沒離開父母。直到我36歲離開家,母親的惦念更深,到現在還少不了給我們送這送那的。弟弟心疼母親,跟我開玩笑説:“姐啊,你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啊。”每次聽到這話,心底總會有不可名狀的滋味湧起。

這點恰恰與《一個人的戰爭》中所描述的截然相反,而我卻能感受文中“我”在逆反心理下的叛逆行為。讀着一句句“憎恨”,我的眼角終於滴下了淚水。我沒想過要恨,只是那些世俗的眼光與做法讓我浪費了一生中最燦爛的年華,硬生生讓一個不知愁滋味的少女演變成“憂慮”青年。這裏,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內心的掙扎。

因我早戀,生活的不穩定讓外界多了許多的讒言,致使我們的戀愛婚姻走了長長的八年時間才有了結果。青春有多少個八年?也正是外界的壓力迫使我產生“逆反”心理,非要證明自己不是生活的弱者,從嬌生慣養到自尊自強自食其力的過程對於我來説多麼的艱難,以至於回首往事依然會淚流滿面。就為了爭這一口氣,我一意孤行,不顧父母的理解、歎息與安慰,姐姐們的規勸、阻攔,最終讓羨慕的眼光圍繞着我。而我失去的永遠都不可能再要回來,青春、容顏、無憂無慮……

母親退休後幫我養孩子,我不需要操一份心。母親愛乾淨,會織漂亮的毛衣。在我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連門衞都認識我女兒,一個星期六天沒有重複的穿着,讓可愛的女兒更加漂亮惹人喜愛。鄰居都説我只生了孩子沒養過孩子,這話一點都不假。在我坐月子的時候,我還放不下沒人能接替的生意,坐在牀上偷偷幹活。母親除了歎息也拿我沒轍。我沒有為命運而屈服,失去的同時得到了我所想要的一切。然而,權衡一下得失,又能怎樣?只不過爭回了一口氣而已。我們最終為這一切付出了健康的代價。

《一個人的戰爭》中無奈下走進了母親精心設置的婚姻圈套,此“恨”綿綿無絕期,卻是母親對女兒未來的`期盼。女兒的不理解,女兒的報復,母親眼裏的女兒,疼痛的同時她又會如何面對?這就是母親的偉大之處。我所能理解的母愛就是默默的,不需要隻言片語,或許一個言神一句責備一個行為就可以表示出來。這種痛徹心扉的自責,在女兒憎恨之下,又一次淋漓地表達了出來。

最讓我內疚的是,在母親生病卧牀不起時沒能照顧過她一天。當時的工作性質特殊,我只能匆匆忙忙騎車去看望母親一眼就得走。都是二姐忙裏偷閒照顧着母親,病人的情緒不穩定,有時候剛好遇上內向的二姐被母親氣得流淚,我都特別的難受。讀着《一個人的戰爭》中,為母親的擔憂,不由升騰起許多的歉疚。

一場母女的較量最終在一個人的戰爭中宣告結束,動情之處震撼着我們這些同樣做着母親的兒女們。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兒女們將會以怎樣的目光對待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即將老去的我們,真正領悟到母愛是世界上最為珍貴的情感,我們又將如何去面對。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請關愛每一位愛我們以及我們愛着的人吧。

本意只是寫點讀後感,沒想到竟然口羅嗦起不堪回首的往事,只因太多的場景牽起我內心那片不願意觸碰的柔軟的情愫。《一個人的戰爭》細膩的筆調豐富的情感把女兒對母親的極其複雜的心理表露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看到了母愛的光輝,以及女兒對母親的深深的歉意與祝福。

個人讀書筆記 篇8

哺育孩子的精神胚胎:

蒙氏教育觀點認為,兒童從出生即擁有:精神胚胎。孩子看似弱小,但其實他的內在藴藏着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承認給他增加什麼新的內容,只需要給他提供環境和條件。武志紅的心理學課曾經在“自我”一章中拿出一節來講“哺育你的精神胚胎”。解讀精神胚胎的這個重要假設:每個生命的精神胚胎充分發育的話,都會成為他自己,這都會很美。

這本書的整體理念是,尊重孩子的感覺,讓孩子活在你自己感覺中。破壞孩子的感覺的例子:你媽覺得你冷;你媽覺得你餓……蒙氏的教育理念,破壞了家長作為孩子“造物主”的地位,破壞了家長們的“自戀“,因為我們家長總認為:我懂得多,你懂什麼,我要指導你,管教你,約束你,你要聽我的。

這也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中慣用的模式。

家長把握管教的度:把管教的度限定在最低。(武志紅的建議)家長們如果擔心:如果讓孩子為所欲為,他會不會向壞的方向發展?而人本主義認為:人性本善,孩子如果不加以過多的管束他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機械地灌輸不是真正的學習:

傳統機械地學習方式,P6第二自然段中所表述。智力狀態來自於”外界事物不斷刺激,使這些事物留在孩子的大腦中產生某種印象,這就是智力狀態”。

但蒙特梭利的觀點是,孩子的感覺來自內部。不需要成人年人的灌輸。兩者可能都會達到兒童智力成長水平,但是有本質上的.差別。

孩子掌握某種技能,不是智力發展的標準。6歲前的孩子根本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習的掌握技能的方法。

想起了前幾天有位家長説,學習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這本書的核心詞彙不是“愛”,也不是“自由“,而是”感覺“。注重孩子的感覺。

P7頁倒數第、二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讓我想起了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沙利文在最初引導海倫凱勒認知這個世界的方法:讓沒有光明,聽不見的海倫凱勒感覺娃娃、水、杯子、杯子裏的水等,有了這些感覺,逐漸認知了事物。這種感覺是由內而外的。

引申到繪本育兒中來:任何認知繪本,孩子單純地看圖畫,看卡片,認識各種事物,並不代表他的智力增長了,他認識了更多的東西。然而,繪本認知結合真正的實物,讓孩子觸碰,感受,讓孩子對真實的事物有所感受,才使得他內在的感覺受到了豐富的刺激。“詞語捕捉住了感覺,穩固了感覺,清晰了感覺,加深了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柑橘成為明晰的屬他的對象。蒙特梭利説,這個東西叫‘智力’。智力就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

口欲期的孩子,把手放進口中認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其稱之為智力的萌芽。

因此不要阻礙口欲期的孩子將書本、玩具放入口中,那是他們對世界的認知。

當嬰兒將書本放入口中吸吮或者撕咬的時候,你不阻礙他的感覺,同時告訴他這是“書本“,理解和保護這種特徵,一直到他長大。

保護個性:

第三章説的是創造力,但實質在説“保護個性”的問題。

現在的教育,最典型的就是上興趣班:你學我也學,有的家長甚至不知道為什麼給孩子學,就是看大家都學,自己孩子也得學。

但孩子真的感興趣嗎?真的需要嗎?從眾心理抹殺了孩子個性,同時我們身處的環境不容許“另類”的出現。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教育出太多複製品的原因。

當然,王者、天才,都是孤獨的。

個人讀書筆記 篇9

《一個人的朝聖》講述了一位65歲的老人哈羅德,收到近乎20年失去聯繫的老友奎妮身患癌症時寫下的一封道別信,在震驚、悲痛中帶着回信去投遞,路上塵封許久的記憶零零星星不斷浮現在腦海中,走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箱,在一處加油站停歇就餐時,受到一個女孩的啟發,內心騰起一股信念,只要徒步從自己所在的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奎妮所在的最東北,那她便可以活下去。在沒有計劃、沒有手機,甚至沒有一雙徒步專用鞋子的情況下,哈羅德僅是憑藉信念歷時87天、行走627英里,克服重重困難最終來到了奎妮的身邊,見到了這位苦苦支撐等待他到來的老友,雖然這場飽含希望的徒步行走並沒有挽救奎妮的生命,甚至相見時場面令人痛心,但是此番一個人的朝聖既是結束亦是開始。

這一路,是發現自我的道路。當用一個窗簾隔開室內與外界的連接,整個人呆坐在一把椅子上,一坐一整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錯過的不只是鳥語花香,還有人生的各種可能性。是奎妮的這封來信促使哈羅德走出家門,起初只是覺得回信的分量太輕便不斷的走到下一個郵箱,後來當察覺到了內心的舒暢,體會到了自由的味道,尤其是萌生強烈的信念時腳下的步伐便更加堅定。這一路風餐露宿、食不果腹,哈羅德在行走的過程中欣賞着身邊的美景,學會了辨識種類繁多的植物,掌握了通過日月星辰判斷天氣、方向和時間。一路上,哈羅德由最初的與他人説話含糊不清到可以侃侃而談,目光從躲躲閃閃到可以坦然直視。一路上,哈羅德一直在和自己的身體做鬥爭,學着讓身體和勞累、疼痛達成和解。一路上,哈羅德一直和肯定、否定兩種不同的聲音做鬥爭,在回憶帶來的痛苦與現實中的艱難雙面夾擊的情況下,他絕望到幾近放棄,卻又再次出發。

這一路,是自我救贖的道路。哈羅德有一個不幸的童年,父親酗酒、母親不帶一點眷戀的離開了這個沒有温度的家,隨後父親帶不同的女人來家裏廝混,在他剛剛年滿16歲時又被父親趕出家門,這使得他的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怯懦、敏感、內向。當兒子戴維出生後他實際滿心歡喜,卻不懂得該如何去愛,他羞於在兒子面前直接表達情感和愛意,總是顯得冷漠、自私,甚至冷血。在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時,他的第一反應會是像鴕鳥一樣躲避。在戴維自殺後,他陷入到了深切的自責與悔恨中。一次酗酒後他去釀酒廠砸了兇殘老闆保留的母親遺物,是他唯一的好友奎妮為他頂罪,但是他卻沒有勇氣站出來説出真相,在奎妮被解僱離開時,也沒説過一句對不起,亦或是謝謝。當無法面對這些時,遺忘便成了最好的止痛藥,正是這一路的行走讓自己內心的愛意再度湧出,雖然痛苦但是能夠直面曾經的錯誤,漸漸平靜的接受自己。

這一路,是愛迴歸的道路。哈羅德與莫琳曾經也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在兒子戴維自殺後,雙方都難以承受那份撕心裂肺的痛楚,由最初的'不斷爭吵到最後的形同陌路。當恨與責備成了常態,愛不但不會再次出現還會被忘卻。在哈羅德最初離開家時,莫琳對這一瘋狂的舉動表示不理解,憤怒、焦慮、不安,後來經過認真的思考內心逐漸平靜下來,發現了那些過錯原來不只是出現在對方身上,發覺了哈羅德對兒子和自己深沉、細微的愛意。於是莫琳由客房搬回了主卧,重新整理了衣櫃,將兩人的衣服相互搭配並掛在了一起。點瓜種豆,再次將荒廢的菜園子打理的生機勃勃。拂去歲月的蒙塵,原來自己內心深處對丈夫依舊充滿了愛意。哈羅德在這一路的走走停停之間,大腦不斷由一個個昔日的生活片段填充,他對妻子和兒子的愛逐漸復甦,是生活的苦難遮擋了最温情的記憶。

掩卷而思,感覺自己也跟隨着哈羅德的腳步行走,靈魂也隨着他的救贖得到了淨化。哈羅德,一個性格上有缺陷的普通人,就是憑藉一個讓眾人看來近乎瘋狂、妄想的信念,給自己、妻子的生活帶來了重生,也促使奎妮和死神做着頑強的鬥爭。這一路,與其説是一個人的朝聖,不如説是芸芸眾生行走在人生道路上去朝聖的一個縮影,信念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實現一個夢想,踐行一句諾言,履行一份責任,亦或是扮演好一個角色等等。人生這條朝聖路充滿着未知,需要勇氣,去面對悲歡離合甚至天災人禍;人生這條朝聖路充滿着孤獨,需要智慧,學會與自己和諧相處、學會在眾説紛紜中堅持判斷、學會拒絕誘惑不忘初心;人生這條朝聖路充滿着平淡,需要激情,給漫長、平凡的歲月不斷賦予色彩和意義。

個人讀書筆記 篇10

《紅星照耀中國》是一本真實描述紅色中國的著作,作者埃德加。斯諾以記者的身份懷着對中國革命與戰爭的重重疑問,冒着生命危險奔赴革命根據地,與領導人進行談話,然後運用平時、質樸的文字把一段波瀾壯闊激情燃燒的歲月鮮活的呈現在了這本書上。

在書中,斯諾對國民黨進行狠狠的駁斥,駁斥了他們一直對外宣稱共產黨為“狂熱分子”、“無知土匪”的這種行為。他在書中對毛澤東大加讚賞:然而毛澤東還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他博覽羣書,對哲學和歷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對於工作卻事無鉅細、一絲不苟,他精力過人、不知疲倦,是一個頗有天賦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除此之外,還有頭腦冷靜不屈不撓的周恩來,戰無不勝的林彪,令地主鄉紳聞風喪膽的賀龍,還有彭德懷、朱德、洛浦、徐特立、左權等一批優秀的革命領袖,以及他們那講不完的英雄事蹟。他們用那火一樣的愛國情懷,燃起了中國人民的革命熱情。他們用那鐵一樣的堅定意志,斬去了舊中國的'病根腫瘤。

作者在書中寫道:“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如一顆閃耀的紅星照耀着中國的西北,且必將照耀全中國。”

我們現在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裏,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妨好好想想,是誰讓我們過上了這充滿陽光與微笑的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即使現在是和平年代,不要也不能忘記無數在革命鬥爭中流血流汗的革命先驅,是他們在那狼煙四起、人人自危的年代挑起了民族的大梁,為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衝鋒陷陣赴湯蹈火。

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這些革命先驅雖出身平凡,卻有一股刻在骨子裏的救國救民意識。身為領導人,卻與老百姓同甘共苦,不擺架子,他們那顆愛國愛民之心,不為功名,不為利祿,只為當時中國四萬萬老百姓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幅幅畫卷展開,不帶過重的色彩,卻讓革命先烈們有血有肉的站在了我們面前,讓我們認識了這樣一羣有氣魄有力量有風度有抱負的領導者,知道了一個真實的充滿生活和活力的蘇區,瞭解了一段令我們驕傲自豪的歷史。

80年後的今天,如書上所説,共產黨已如一顆紅星,照耀了全中國,讓中國走上了富強繁榮的道路。

個人讀書筆記 篇11

可以説,在數學的漫長進化過程中,幾乎沒有發生過徹底推翻前人建築的情況。

而中國傳統數學源遠流長,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體系與發展途徑。它持續不斷,長期發達,成就輝煌,呈現出鮮明的“東方數學”色彩,對於世界數學發展的歷史進程有着深遠的影響。從遠古以至宋、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一直是世界數學發展的主流。明代以後由於政治社會等種種原因,致使中國傳統數學瀕於滅絕,以後全為西方歐幾里得傳統所凌替以至壟斷。數千年的中國數學發展,為我們留下了大批有價值的史料。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事物的數量關係和究竟形式的一門科學。簡單地説,就是研究數和形的科學。斯科特在數學的海洋裏抓住了競進帆船的'駕舵,遨遊了數學的成長曆程,從公元前,公元1000—1700,再到公元1800—1899直到公元1900—1960;從中國數學史到西方數學史,系統的講述了數的由來和發展。

寫到這裏,想到當時老師讓我們看有關數學史和數學文化的書的時候,自己還有很多的不情願。現在,雖説沒有很深入地瞭解,也沒有記住很多東西,得到很多知識。但至少這些書中的內容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它讓我改變了對數學學習的態度,對其他很多事物的看法;也使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告訴自己説當謙卑,努力去學習,去長進;同時對下學期的學習以及生活各方面的事物,還有關乎到以後的工作等等方面,都讓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與態度、看法的轉變,讓我更加明確了很多我該做與不該做的事情。

以上只是些對自己的另一方面的影響。

本書讓我明白了,科學是給人以知識的,而歷史是給人以智慧的。這本數學史展現給我們的不僅有數學的知識,更包括先人的智慧。它講述了從上古到19世紀兩千多年整個數學領域中主要數學概念和命題的發展,將代數、幾何、算術、三角學的發展脈絡娓娓道來,讓我們能深入瞭解這些概念和命題的產生之根和發展路徑,並進一步描述了數學思維和方法是如何逐步擺脱上古時期對天文學和實用性的依附

作者從整個文化層面探討了小到個人的數學觀念,大到民族的數學傳統,如何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背景下,經過無數次的衝突與整合、淘汰與優化,以及同其他學科的交織與融合,最終形成了整個人類輝煌的數學文明。

個人讀書筆記 篇12

真正使我堅持下來的原動力,應該是關於蠻荒時代人類祖先如何掙扎求生的一些模糊記憶。

大約320萬年前,南猿演化成了第一個具有人類特徵的猿。某些科學家認為他們彌補了人類演化史上“缺失的一環”。

南猿與人類相近的特徵並非那只有人類1/3大的大腦,也不是他們毛絨絨的皮膚,他們只是做了一件別的猿類都沒有做的事,直立行走。從字面意義上講,他們邁出了人類的第一步。

南猿隨後進化為兩種已知的人類,尼安德特人是其中一種。如果在3萬年前你也許認為他們更應該存活下來,因為他們更強壯,體格更魁梧,可能還更善於狩獵。

但尼安德特人卻不懂遷徙的`道理。他們整年都呆在同一座山谷裏,在不深的山洞裏躲避嚴冬的侵襲。冰河時代來臨,他們只有坐以待斃,我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不是好的行者。

另外一個分支是我們的共同祖先,他們在冬天遷往南方。於是我們得以存在,並統治今天的世界。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告訴我這是完全正確的。行走是我最基本、最自然的生存本能。我渴望行走。行走使我活着。

個人讀書筆記 篇13

《一個人的朝聖》是英國資深劇作家喬伊斯.蕾秋的小説處女作,該書曾榮獲20xx年英國最佳小説新人獎。寫劇本的作者寫起小説,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場景鮮明,二是對白細膩,三是金句頻出。有了這麼三個特點,讀這本書的感受就是兩個字:不累。

這本小説雖説出自劇作家之手,但是它卻並不戲劇化,故事樸素、人物平凡,讓人感動的正是字裏行間的那種簡簡單單的細膩質感。這不禁讓我想起周杰倫的《安靜》:“睡着的大提琴,安靜的舊舊的。”就像該書的宣傳語:“有關自我發現、愛的迴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這本書之所以能一度成為歐洲最暢銷的小説,大概是因為主人公哈羅德是一個和我們一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的經歷、思考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可能會經歷的。簡單地説,平凡人的故事、平凡人的信念,直指平凡人也就是我們的心靈。

在《一個人的朝聖》的扉頁上節選了第五章的一段文字: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多麼困難,吃也是一樣的,説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正是因為很難,所以我們不妨跟着哈羅德一路向北,一同發現生活、發現自我。

本書將從十個主題點來帶大家領讀:

1、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1-3章)

2、不趁着現在偶爾瘋狂,日子就沒什麼盼頭了(4-6章)

3、生活充滿了令人恐懼的未知,但一切都會好起來(7-9章)

4、把目光集中在比自己偉大的事物上,希望無比豐盛(10-12章)

5、想要堅持一件事情,你得站定你的立場(13-15章)

6、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16-18章)

7、人生最後悔的事,莫過於沒有搏一搏(19-22章)

8、人要學會放手,放開自以為離不開的東西(23-25章)

9、滿目山河空念遠,不如憐取眼前人。(26-28章)

10、愛的威力讓一切都開朗起來(29-32章)

周國平説:世上有多少個朝聖者,就會有多少條朝聖路。每一條朝聖的路都是朝聖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聖路上,你其實並不孤獨。

是的,走一條自省的朝聖之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