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打架之後散文

來源:文萃谷 1.77W

幼兒入園後,同伴交往成為幼兒社會化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幼兒在交往過程中,有時會發生爭執或打架現象。如何處理幼兒的打架行為呢?讓我們一起來看兩位生活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師是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處理幼兒的打架行為的。

幼兒打架之後散文

案例一:三個中班小朋友在玩開汽車的遊戲。聰聰開着“汽車”把樂樂的“汽車”撞翻了。樂樂立刻大聲對聰聰説:“不準撞我的汽車!”聰聰沒有反應,他再次發動“襲擊”。這時,樂樂對聰聰嚷道:“不準撞我的汽車!我要生氣了!”聰聰還是不説話,他笑眯眯地招呼壯壯一起去撞。壯壯猶豫了一會兒,接受了聰聰的“邀請”。於是,聰聰和壯壯一起去撞樂樂的汽車。樂樂看到心愛的“汽車”被撞翻在地,氣憤地拽過壯壯的胳膊,閉着眼睛就咬。這時老師恰巧過來,看到這一情景,便大聲阻止道:“樂樂,你在幹什麼?”樂樂聽見後就鬆開壯壯,低下了頭。老師生氣地指着壯壯胳膊上的小牙印,訓斥樂樂:“你看看,你看看你把人家咬的!”幾秒鐘的沉默後,老師接着説:“你怎麼能咬人呢?”此時壯壯一言不發。老師又問:“怎麼回事?你們説説,到底是怎麼回事?”樂樂和壯壯都低着頭,一聲不吭。過了一會兒,老師又指着壯壯的傷痕對樂樂説:“你看看,你都把壯壯咬出血了。他爸爸媽媽看見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別的小朋友咬成這樣,你爸爸媽媽是不是很心疼啊?”樂樂低着頭囁嚅着説:“是。”老師説:“這就對了。快對壯壯説‘對不起’。”樂樂絞着手,不説話。老師又要求説:“快向壯壯道歉,説‘對不起’!”樂樂停頓了幾分鐘後才抬起頭對壯壯説:“對不起。”壯壯回答説:“沒關係。”老師看到自己的要求被執行了,就温和地對樂樂説:“以後再也不許咬人了,聽見了嗎?”樂樂點點頭。“好了,去玩吧!”

案例二:邁克想建造一座城堡,斯圖想為玩具卡車修條路。貝利覺得這兩個想法都不錯。最後,邁克和貝利開始建城堡,斯圖準備修一條長長的路。邁克對貝利説:“給我一塊長積木。”貝利從地毯上拿起一塊積木遞給邁克。斯圖叫道:“那塊積木是我用來修路的。”説完,從邁克手裏奪回了積木。於是,邁克用腳踢翻斯圖搭建的道路,還要打斯圖。這時,老師介入了:“這兒發生什麼事了?”斯圖説:“邁克弄壞了我的‘路’,他教貝利拿我的積木。”邁克辯道:“那不是你的積木。”斯圖説:“我先拿到的。”邁克抓住積木不肯放,堅定地説:“可我需要它。”老師把這兩個男孩分開,説:“邁克,你能用語言告斯圖你想要什麼,而不是用爭奪的方式嗎?”邁克回答:“我告訴他我想要這塊積木。”老師又問:“那他説什麼了?他告訴過你為什麼他不給你嗎?”斯圖馬上説:“因為今天我是第一個拿到這塊積木的。”老師又對斯圖説:“當邁克把積木從你身邊拿走時,你感覺如何?你告訴過他那樣做使你生氣了嗎?”斯圖説:“我要發瘋了。”老師表示理解:“是啊,要發瘋了。當你感到憤怒時,除了搶奪積木,是否還能用其他的方式?告訴我,你可以怎樣做7”斯圖委屈地説:“我確實已經和他講過了。”邁克有些激動:“沒有,你沒有!你只是搶它……”斯圖申辯道:“我沒有。”此時老師插話了:“等一會兒。一個一個地説,否則我不明白你們在説什麼。邁克,當斯圖拿走積木時,你是不是想打他?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用語言而不是用打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況且,你們倆還是好朋友,好朋友是不能打架的。你們倆為什麼不相互説聲‘對不起’,然後,你們就可以一起建造一座有道路環繞的城堡了。看,像這樣。斯圖,你可以把兩塊稍短一點的積木連在一起。是的,就是這樣。” 在這兩個案例中,兩位教師都及時有效地阻止了幼兒的打架行為,而且都是通過提問介入的,但兩位教師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前面那位中國教師調解時的問話是指向攻擊幼兒,圍繞被攻擊幼兒的受傷程度進行的。方法是通過移情,使攻擊的幼兒認識到打人是錯誤的,然後讓他通過道歉來彌補過錯,取得對方的諒解。事情到此為止,沒有再深入下去。後面那位美國教師調解的問話則指向雙方幼兒,一步一步地引導幼兒説出自己的感受,加深彼此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明白了打架是不對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

最後,教師引導幼兒相互體諒,並且啟發他們用合作的方法“建造一座有道路環繞的城堡”,還提示幼兒採用“把兩塊稍短一點的積木連在一起”的變通方式來解決問題,繼續遊戲。 不難發現,兩位教師的教育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觀念:案例一中的教師關注的是被攻擊幼兒的傷勢以及教給攻擊的幼兒“打人不對”的道德觀念,但沒有教給他們體現這種道德觀念的合適的途徑。案例二中的教師關注的是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意在引導幼兒掌握合適的表達情感、解決衝突的方式,體現了她尊重兒童個性、力求公正的觀念。其實,幼兒打架不一定全是壞事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幼兒只懂得進攻或只懂得退縮,對其個性發展都是不利的。打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攻擊者和被攻擊者學會調節自己的行為,獲得有益的經驗。攻擊者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師的批評,認識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時,就會反思、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被攻擊者通過反擊,成功地阻止了別人的“進攻”,當再有人侵犯他時,他就不會退縮。如果教師在調解過程中注意教給幼兒運用合適的方式與他人交流,指導幼兒面對衝突時用正確合理的方法加以解決,幼兒一旦面臨類似情況就會運用已有經驗進行處理,否則便有可能重蹈覆轍,也無法獲得相應的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技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