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

來源:文萃谷 3.04W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

《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1

近日來,在每週的閲讀課上,我細細讀完了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開始的時候我只是把它當做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去讀,但慢慢地,我卻醉情於中。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餘先生身居高位,被推舉為中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卻突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的重要遺址。二十世紀末又冒着生命危險,貼地穿行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址。正是這萬里之行,才凝聚出這一篇篇流傳千古的散文。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隨着作者的筆觸在字裏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和世界。合上書本,旅行結束,陶醉於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心頭一些疑問不禁釋然,但隨着閲讀的深入,卻又有一些新的疑惑縈繞在心頭。

這書裏寫的,不僅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還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僅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遺產的範欽的後代們,還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祕與聖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豔,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蹟,而文人的作用,大概就是把古蹟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並讓其感染千萬代炎黃子孫。這一點,餘秋雨做到了。

至少他的《道士塔》,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歷史悲劇,一個沉重的文化史實。它所揭示的問題讓人心痛,讓人揪心,讓人不禁為那個時代,也為我們的民族,發出一聲聲無能為力的歎息。20世紀初,莫高窟由一位無知的道士接管,他的名字是王圓籙。因為無知,他自作聰明地將窟中的珍貴壁畫粉刷,甚至挖鑿,代之以靈官塑像;因為無知,他將窟中無價的國寶嚮慕名而來的西方學者換回歷歷可數的銀元;因為無知,祖國的瑰寶受到糟踐,不幸流失,給我們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這就是歷史悲劇,發生在祖先們的身上,但它帶來的痛苦卻可以綿延幾個世紀。那是一段可怕的、災難的歲月,但願它不再發生。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後的回味;那麼度過漫長人生後,我們又將留下什麼呢?

《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2

土黃的紙頁,塵土的味道,凝重而帶着惆悵。這早已讓人對它肅然起來,似乎面前就是一片片歷史的廢墟。作者沒有用甘甜的文字,而是用無盡的感慨和傷感來煥發我們懵懂的心,讓我頭一次覺得,歷史竟這麼偉大。

這本書是餘秋雨的散文集,寫了他在遊山玩水時對歷史,對文化的進一步思考。歷史是什麼?只是單調的人物,早已過去的年代,還是數不盡的故事?在《莫高窟》一文中作者寫道:“在山腳前來回徘徊,一點點的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靈魂。”難道歷史能給人如此大的心靈衝撞,連作者都會被它的滄桑和樸實所征服?在《西湖夢》一文中又寫道“即便明智如魯迅,也願意在一個傳説故事的象徵意義上深深沉浸。”歷史也許太過於複雜,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壯志凌雲的英雄,或是平民百姓,都願跪在它的面前,傾聽它的咆哮。

秦始皇吞併六國,可最終還是沒有立於不敗之地;可是儘管赤壁大戰,曹操卻依然能統一天下。屈原投江不久,都江堰的工程才剛剛開始,隨後又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歷史在變,可最終不都是過眼雲煙?“神馬都是浮雲”,也不過如此。

仔細再想想,歷史同時能有許多面。莫高窟炫麗的壁畫,流動的色彩,背後同樣是烽火連天的歲月。洞庭湖看似平靜,卻同樣孕育出許多文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楊麼和岳飛也曾在這片土地上揮動過紅纓…….江南小鎮的亭亭樓閣幽僻蜿蜒,但也曾面對歷史的長河發出哀鳴。這本書雖説是遊記散文,可更多是作者對歷史的惋惜。歷史的起起伏伏,興起和衰敗,沉澱而厚實,讓我不禁對它又有些敬仰起來。

我望着窗外,鳥瞰着遼闊的大地,心裏有些澎湃和激動。這塊地方,5000年來,前前後後有過多少豪傑!華夏大地,世界的古國,它在戰爭中挺立,把長城當做自己的腳跟,把長江黃河當做自己的血液,把山脈當做自己的臂膀,把積澱的歷史當做自己的靈魂。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深不可測,竟引得無數學者直到自己生命的結束也沒有揭開其中的奧祕。文化苦旅,“苦”字,正代表了歷史幽幽的歎息。

歷史在奔騰,濤聲不斷,永不停息……

《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3

走進書房,就像走進了漫長的歷史,鳥瞰着遼闊的世界,遊弋於無數閃閃爍爍的智能星痤之間。我突然變得瑣小,又突然變得宏大,書房成了一個典儀,操持着生命的盈虧。

當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裏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這樣一部帶人靜下心來的歷史散文作品。

《文化苦旅》的主調是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築,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

然而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學者們在哀傷,在挽回,在痛心。因此應“正視過往與當下”。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但如今的我們仍以過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裏。歷史會倒轉輪迴至當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餘秋雨以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寫着一篇篇遊記。

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餘秋雨這樣説:“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

的確,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遊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正如餘秋雨所説的“苦旅”,在書裏的每一篇都能找到苦的痕跡。無論是人物還是文物,都逃不來物是人非的慘劇。雖然有些是出於人為,但到底還是源於歷史的輪轉總會磨滅一些過往的痕跡。

《文化苦旅》讓人哀傷,讓人震驚,讓人喘不過氣來。然而,這樣的筆觸,這樣的記錄也正是為了今後的人們能更好的正視歷史,善待歷史,以免留下更大的遺憾。

《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4

看了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當看到黃州突圍這一篇,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遍又再看一遍,此事好想把我此時的心情説給你聽,説給大家聽。

餘秋雨曾經這樣寫到: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願去找他的麻煩吧?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能相容於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願意播揚和哄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距他、糟踐他、毀壞他。起鬨式的傳揚,轉化在起鬨式的貶損,這兩種起鬨都源於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兩種起鬨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蘇東坡的“烏台詩案”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場上,也完全是一個莫須有的可笑事件。他何罪之有呢?蘇轍説:“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當把蘇東坡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貧瘠而又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紮着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

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從“烏台詩案”來看,一羣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歸功於中國的獨特國情。小人牽着大師,大師牽着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於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把諸多文化大師捆壓在被告台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羣擠眉弄眼的小人。

中國的獨特國情千年以來難道就這樣一直存在着?我不禁一遍又一遍地問,又有多少人藉着正義和愛國的幌子去指責、污衊、謾罵、詛咒那些我們中國人本應該尊重並感激的可愛的人。千年過去了,中國人骨子裏的那些醜陋的東西難道還沒有去掉嗎?

我想應該可以的……

烏台詩案後,他真正成熟了,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就像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端急的溪流匯成了湖。

《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5

我靜坐着,書本泛着黃光,燈光卻使它耀眼。

白髮蒼蒼,長鬚飄飄,他已滄桑了,在我腦中踱步,腳步清脆。

餘秋雨,這本就帶着幾絲靜謐的名字,在我腦中迴響。他看見了,行行止止,被歷史的滄桑塗抹着,他看見了許多。

而那些被時間隱去的角色,在他的一俯一仰間,駕着文字來到我的面前——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餘秋雨來到莫高窟外,一生慨歎,“王圓籙”。

伴隨着老舊的樹葉“咔嚓”作響。這位老者在我面前講述着。他説的是一位道士……莫高窟不幸成為了道士的家,用無數珍寶換得這位道士的一世茫然。

“茫然的.是當時的中國啊!”他怒吼着。卻無奈的走向下一個地點。這是時代的慨歎。

他登上廬山時,再一次想起了古人。

山高路窄,他一路磕磕絆絆,終於見到了這一震撼身心的奇觀,聽到了這一轟然震耳的咆哮。生命,也許終於被一種久違的感覺“淋濕”,他想到了朱熹又聯想到徐霞客。但他也看到了熙攘的人流,他無法構建出一種文化與名勝的對應,只能眼看着文人變成了遊人。

“一陣雲霧又漂到了我的眼底”,他想着搖了搖頭……

他此般,走過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間徘徊。他此般,走過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間徘徊。

《文化苦旅》也此般“苦着”。苦在追尋,苦在徘徊。作者苦苦思考,苦苦探索。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中,中國的文人在慨歎,在惋惜,於選擇間陷入一片迷茫。眼看中國的文化在夾擊中看不清未來的路在何方。

我翻看着心中不覺,提起一陣苦楚。不知是作者情緒的感染,還是歷史帶人的滄桑感。文化之流如此般宏大,歷史長河源源不斷。我便只是一個渺小的一員,像作者一樣在此間徘徊着。誰也不知道我會做下什麼?如同一個鄉下的道士會找到石窟一般。

合上扉頁,只覺得眼前漆黑的黑夜如同深淵。我覺得我坐得太久了,我只是那麼小一點,卻看過了那麼多。我的生活經歷無比渺小,卻帶給了我許許多多的感受,生活便是一種閲讀,因為作者在生活中學會了感受。

向前吧,不管你是誰?年輕或許是一種財富,因為人們總將明天描述成希望,那麼它便是希望。我們不應讓這歷史的火種熄滅,我們仍需要帶它們向未來前行,它們理應有一個歸宿,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講的那般。

《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6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古以來,學習就講究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在廣袤的書海中,我認為更以如此。只讀講述大道理的書,實際作用並不大,所以我喜歡讀遊記。用或淺或深的文字述説一次次旅行,讓人沉醉其中並受益匪淺。

遊記中,我極喜歡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起初,僅僅是名字吸引了我,而當真正翻開此書時,我如痴如醉,彷彿在這些精妙的文字中同秋雨先生一起開展了一場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旅行。觀賞世界風景,經歷人生風雨。在書中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一天時間,我便讀完此書。可卻讀不到自己的感悟。遂我讀第二遍。彷彿重新開展了一場旅途。這次旅途我放慢了腳步,仔細觀察身邊風景。讀畢,我認為《文化苦旅》主要寫了四種元素,即:風景,歷史,文化,人生。自古以來,華夏文明有許多文化皆是隱匿於山水之間,可以説山水本身就是文化,它包含着人生真諦,見到它也許我們就會想起一段歷史。而秋雨先生並不大張旗鼓的描寫山水,而是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一個不經意的角落亦或者是一副整體的畫面,令讀者身臨其境,彷彿與秋雨先生產生了心靈的共鳴,再自然地引出這處風景的歷史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令讀者在陶醉中豐富了歷史知識,領悟生活哲理,提高文化水平。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使我不禁感歎大師的功力。這次文化苦旅對我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提高,更有一種精神上的昇華,

讀了《文化苦旅》,我認為真應該出去走走。旅行是對一個人的歷練,它使一個人趨於成熟,洞悉人生百態,使一個人增長見識,瞭解各地文化,使一個人逐漸沉穩,領悟人生真諦。而我們卻常常兩三天悶在家裏,坐着無聊而重複的事,想掙脱這種現狀而又不知道如何改變,去旅行吧!看看那巍峨高山,看看那湛藍大海,看看那荒涼沙漠,看看那遼闊草原,看看那祖國大好河山,看看那世界各地風景!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旅行,充滿了太多未知,而知識就是這場旅途的必需品,在旅行中收穫知識,領悟文化,體會人生。我想這便是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用意,也是人生的一大真諦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7

這是一本令人思考的書,這是一本歷史厚重的書,這更是一本百讀不厭的書,這就是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它伴隨了我已五年的時間,五年,近兩千個日子裏,書架上的書越來越多,但是最愛不釋手的仍然是這本《文化苦旅》。

開篇的《道士塔》,就將我們帶入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盛衰之中,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一頁一頁的細翻開來,在一行行的字句段落中間,隨着餘秋雨的思緒,情感,進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紙面上的文化苦旅。彷彿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隧道,中國歷史的一幕幕在重現,各色的人物正在演繹着自己的人生故事。有居廟堂之高的君主,也有處江湖之遠的百姓;有文人墨客,也有無名小卒。他們的故事,或令人傾佩,或令人振奮,或令人傷感,或令人悲哀,但是無一例外的全都留給了後人,也留下了思索警訓和更多的懷念之情。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經過了歲月的沉澱積累,終釀成了一份難得的精神食糧。

餘秋雨的文字,不僅有敍述的優美和悲憫的情懷,更重要的是在文字裏加入了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讀書中的文字,彷彿穿越了時間空間,穿越了我們的心靈。字裏行間藴藏着最多的是對事件的剖析,正確和公正的總結。歷史已遠,當用另一種目光回望的時候,更多的是一種理性的思索,一份對歷史文化的尊重。《文化苦旅》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作者依仗着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字,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從十年前的結緣到今天,我已經記不清多少次讀這本書了。但是每當隨意的翻開書中的任何一頁,心情仍然會象最初時的激動,每讀一遍,理解則又多了一分,思考則又沉重了一分。

從遠古到現代,從異國到他鄉,從大江南北到長城內外,《文化苦旅》指引着我們進行了一次別具一格的旅行。我想,未來的日子裏,如果有可能,我會帶着《文化苦旅》一起,按圖索驥,身臨其境的真實的去感受,以一種敬畏之情,沿着歷史的足跡,去尋訪那些曾經的滄桑往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