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球文明的探索》的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17W

我所選讀的書名為《外星球文明的探索》,由卡爾薩根著作,張彥斌、王士興、金緯翻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於1981年10月出版;書號:13192-32 科技新書目:6-254。

《外星球文明的探索》的讀後感

這是一本有關科學星球的書籍,本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用多種方式設法表達這樣一種宇宙觀念:宇宙由億萬星系組成,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由 2,500 億顆恆星組成,而太陽不過是其中的一顆,我們居住在繞太陽運行、由巖石和金屬組成的一顆小小的星球上。天文學的實際用處之一,正是打消我們某些更普遍的“自高自大”心理。

第二部分是敍述太陽系各個方面,主要是有關地球、火星和水星的情況。這一部分還包括“水手 9 號”取得的一些成果和涵義。

第三部分專門探討與其它星系行星上的智慧生物通信的可能性。到目前為止,這種聯繫尚未建立,我們的努力仍然微不足道,所以第三部分的內容只能是一些推測。凡是作者認為在科學上説得通的,就毫不猶豫地進行了推測。從作者所受的教育上説,既不是哲學家、社會學家,也不是歷史學家,但他毫不遲疑地探討了天文學和空間探索在哲學、社會和歷史方面的涵義,並得出結論。

關於外星球生命的問題,幾個世紀以來經歷過好幾個階段:糊里糊塗的推測,無拘無束的猜想,墨守成規的保守觀念和毫無想象力的漠不關心,最後,才算成熟。目前已到達採用嚴謹的科學技術方法來進行研究的實際階段。這項工作在科學上已經受到尊重,其重要意義也為人們廣泛瞭解。外星球生命的想法,已經到達該實際研究的時候了。

過去,不太久以前,連著名的科學家和思想家都認為,妄想了解天體的構造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念頭;現在可以説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依作者認為可能就近直接研究宇宙的想法,今天好象還不切實際。至於跨出地球踏上小行星的土地,拿起月球上的石頭,在虛無飄渺的太空中設立不斷運動着的空間站,從而在地球、月球、太陽周圍建立起生活圈,從數十俄裏的距離之外觀察火星,在火星的衞星上,甚至就在火星上着陸——還有什麼比這些更痴心妄想!然而,只是隨着噴氣式運載工具的出現才會出現一個天文學上的新的偉大的時代,一個仔細研究天空的時代……作者一生的主要目的是要做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這就是為什麼他把精力投入到那些既沒有給他帶來麪包也沒有給他帶來權力的`事情上。但是作者希望,也許要不了多久,也許在遙遠的將來,他的研究會給社會帶來高高的糧山和無限的力量。

我們目前在天文學上的不斷髮現,對人類具有最廣泛的意義,本書能使更多的公眾注意這方面的探索。本書的第三部分還會談到,將來可能進入一個時代,地球上的人類將會和遙遠的其它恆星周圍某個行星上的智慧生物建立聯繫,那些智慧生物已單獨進化了幾十億年,它們在外貌上不可能與我們很相象,雖然在思維方式上可能很象我們。重要的是,我們應當開拓天下一家的視野,不僅要眼光向下,把地球上最簡單、最微不足道的生物包括在內,而且還要眼光向上把可能和我們共同生活在無垠的星系中的一切陌生而先進的生命形式都視若同胞。人類不僅具有個體一生中逐漸取得的適應性的信息,而且可以通過學習、書本和教育以非遺傳的方式傳播。主要是靠了後者,人類在地球萬物中才上升到當前最突出的地位。

人類是緩慢的生物進化的幸運產物,這個進化至今已有四十五億年。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人類的進化過程已告結束,因為人類只是一種過渡性的動物,它不是造化的頂峯。

地球和太陽的壽命估計還有幾十億年。人類的未來的演變很可能由下列三個方面來合作安排:有控制的生物進化、遺傳工程、有機體與智慧機制兩者之間的親密合作。目前,沒有一個人能把人類未來的演變預言得一清二楚。只有一點很明顯,人類的發展不會停止不前。

本書對人類及存在的不為人知的星球作了具體,全面的分析。對天文和世界有興趣的人是一本很好的書。讀後能比較宏觀的,更加細緻的瞭解我們的宇宙萬物。對人的思想是一個很大的提高,能更好地更全面地瞭解我們的世界,人類的偉大。同時,我們對作者的人生觀和世界認知態度有自己的不同想法,很值得我們年輕人借鑑。建議有興趣的團員青年有空可以讀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