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羣星閃耀時讀後感(精選9篇)

來源:文萃谷 3.01W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類的羣星閃耀時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人類的羣星閃耀時讀後感(精選9篇)

人類的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篇1

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有着許多重大發現、發明和著名的事件。這些事發生的那一時刻,就宛若星辰一般永遠散發着光芒,這些永恆的時刻會給予人類前進的動力,也會讓人類從中得到許多經驗

阿蒙森和斯科特,共同面對着嚴酷的自然環境,卻一勝一敗。他們的實力相當,卻是斯科特的計劃有誤。他們的“競爭”中,出現困難,面臨困難,並解決困難。“人員過多”“天氣寒冷”“環境惡劣”。斯科特的團隊都闖過了,而他們卻輸給了另一隻隊伍。這場勝敗不是一般的勝敗,而是關係到兩個國家。關係到英國與挪威!這張國旗代表了很多:榮譽,喜悦,勝利……

儘管斯科特的團隊失敗了,我仍然敬佩他們。斯科特的人格是高尚的,他正直。團結、堅持、勇敢。在謊言與事實面前,他選擇了向別國國王證明他國勝利。這種決心不是常人所具備的,這種忍耐不是大眾所具有的!

跟隨斯科特探險的人也各個都是英雄,他們其中有的不願拖累同伴們,直接坦然的走向風雪中,走向死亡;有的凍傷了腳趾,卻還靠自己的力氣揹着十六公斤的巖石,想着讓大家來做實驗觀察。

在這本書中,類似斯科特這樣的英雄人物有許多,韓德爾、列寧、托爾斯泰……在他們的身上,我們能感受到許多偉大的精神。這些精神無一不對後人十分重要,他們會引導人們再度前進,他們會藴藏在這些永恆的時刻之中,永遠閃耀下去。

在人類的未來,必定也會出現這些永恆的時刻,它們會像羣星一樣,在黑暗中閃耀,讓人類前進的路途更加光明。

人類的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篇2

斯蒂芬·茨威格用一雙敏鋭的眼睛,捕捉到了獨特的歷史片段,用極富表現力的語言描述史實,清麗的語句與深刻的人生哲理交相輝映,予人極大的美學享受。他的《人類的羣星閃耀時》扣人心絃,有傳記的真實性,能予人以報告文學的現場感。它為我打開了一扇新的歷史大門。

“一個影響至為深遠的決定,繫於唯一的一個日期,唯一的一個小時,常常還只繫於一分鐘。”這句話在《滑鐵盧決定勝負的一瞬》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大名鼎鼎的拿破崙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與法蘭西的命運會掌握在循規蹈矩的元帥格魯希手中。拿破崙給格魯希的命令是:率領三分之一的兵力跟蹤普軍。可格魯希不懂變通,滑鐵盧戰役提前開始了,他仍然帶着軍隊在戰場外追擊早已離開的普軍。在聽到從戰場那裏傳來的炮聲後,格魯希才知道戰爭已經開始。手下請求奔赴戰場,格魯希考慮了一秒,拒絕了。原本能改變歷史的一秒鐘毀掉了拿破崙和法蘭西。這戲劇化的一瞬間令人歎惋。

這本書總共講述了十四個歷史事蹟,其中《戰敗聽的陷落》告訴我們細節決定成敗,《不朽的逃亡者》告訴我們要不畏艱辛,《南極爭奪戰》告訴我們要有堅定的意志。

《人類的羣星閃耀時》這本書之所以會被稱為文學著作,是因為茨威格不斷總結,反思,執着追求創作藝術的精美。茨威格一生渴望和平,他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目睹了最黑暗的現實,他看不到人類戰勝黑暗的希望,最終與妻子在巴西自殺。

茨威格雖然離開了,但留給世人的是豐富、深刻、動人的文學作品。

人類的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篇3

《人類羣星閃耀時刻》是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寫的。

我讀了文中的作者介紹中是這樣寫道:文學大師講述最不可思議的歷史轉折。“傳記文學之王”斯蒂芬·茨威格。

這本書講述了不一樣時期不一樣人物對世界歷史做出的貢獻。第一篇是講述了中世紀歐洲著名的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的故事,其中的許多令人憎恨而又可笑的荒唐的事情。

一開始“發現太平洋”就寫了哥倫布發現一個島嶼上很多的黃金,他用豐富的想象力極力地吹捧着,其實他發現的小島嶼上並沒有多少金子。只是他自我的想象,吹牛罷了。

因為哥倫布的“現身説法”,許多西班牙人和全國四面八方奔來的人都參加了第二次遠航,其中有的是真正的探險家和達官貴人,但更多的是窮人、盜賊和強盜。就這樣組成了一支隊伍。

可是,當他們到達那裏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發現金子。於是他們就開始搶奪印度安人身上的金錠子等等。之後他們成為了一羣“賭民”,將剩餘的時間耗在了賭場上,很快便背上了沉重的賭債。

情景越來愈混亂,之後又有一些人説其他的地方有寶藏——黃金。又開始了尋找。而那些“賭民”因債務纏身而被留了下來。

當我讀到“對這些債務纏身的人來説,死並不是最可怕的,他們真正害怕的是腳踏實地的.工作和償還高山似的重債。”時,我對他們的命運。

所以他們只能是窮人,賭民。他們的命運不會有改變,因為他們只想過不勞而獲的生命。成功不是隨隨便便的。

人類的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篇4

有時一個失敗者可能會受到諷刺與嘲笑,但某種情景下會贏得更大的尊重與崇敬。——題記

《人類羣星閃耀時》是作家茨威格所書寫的14個故事,展現了人類社會的閃耀時刻,轉折關頭。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爭奪南極這一篇目。

100年前,挪威國王、探險家阿蒙森和英國艦長斯科特之間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南極爭奪戰,看誰先到達南極,當斯科特與隊友到了未知的南極後,他們才發現阿蒙森已經到了。在精神的打擊下,失望的斯科特和隊友踏上了返程之路,誰知此時死神開始降臨,隊員一個個離開了,最終斯科特與隊友也死在蒼茫南極之中。

斯科特雖然沒有成為真正的贏家,可是他為了國家的榮譽而奉獻出了一生,雖然喪身於南極之中,但他的膽識與品質依然在南極上空盤旋閃耀!

斯科特的經歷與起伏,鑄就了他坎坷而又與眾不一樣的一生。每個人的呱呱落地,都代表了這一新的獨立的個體的產生,有些人雖然不斷創新,可是卻以成敗造就不一樣的人生;還有一些人,只謀求便利,活着活着就活成了盜版的人生。

捷徑有時確實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但原創更是對自我的信任與肯定!

壯烈的犧牲,雖死猶榮,無窮的鬥志會從中得到激發,輕易的成功只會增長人的虛榮心,在與命運、與現實作鬥爭時,更能體現人類高尚的靈魂!

當人們將國家利益和榮譽放在第一位,為國家利益而奮鬥時,即使被苦難消耗了所有氣力,依舊能夠閃耀着期望的光芒。

人類的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篇5

已是深夜,罕見的有了幾顆星辰,在深藍的天空中若隱若現。我望着那一顆顆星辰,望着那夜空,突然想起一本我常看的書,便是《人類羣星閃耀時》。

這本書是茨威格的一本傳記,林林總總記載了十二個改變人類歷史的事件,包括“拜占庭的淪陷”、“滑鐵盧的一分鐘”,“南極探險的鬥爭”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也便是南極鬥爭了。

故事講述了斯科特一行人前往南極,與阿蒙森等人搶奪第一,不幸落敗。在歸途中,五人互相打氣,仍不幸身亡,但他們卻為英國帶去許多珍貴樣品的故事。

從文章所講述的故事來看,斯科特一行人確乎是落敗了,但他身為一個失敗者,仍然可以去尊重勝者,為他們宣告勝利,對他來説,能邁出這一步確乎已經是極大的成功。而他們在歸途中,互相取暖,即使同伴受傷也不離不棄,即使天氣惡劣也不放下獻給國家的巖石樣品。即使失敗那又如何?再爬起來就是了,他們的精神在整個人類歷史的天空中,就像一顆星辰,亮眼而又獨特。這種精神讓阿蒙森感到羞愧,也是不足為奇的罷!我想着。

十二個歷史瞬間,十二位傳主,十二顆星辰。他們或是成功,或是失敗,但他們都是一樣的,都是做出過無比大的貢獻的人。這樣的話,又何苦去計較失敗呢?只有你把失敗當作成功看待,才能照耀屬於你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這樣的失敗,何不等於成功?

寒風吹過,滿地金黃的梧桐樹葉,又是一年寒冬,臨近歲尾。年初,獲友人贈書,相約年底出500字書評,總覺時間尚早,轉眼僅剩月餘,又不想敷衍了事,遂決定重讀,一週內出書評交差。

《人類羣星閃耀時》,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有歷史上最優秀的傳記作家的美譽。以其獨特的傳記文學的筆鋒,展現了人類歷史上十個絢麗的瞬間。從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到南極洲的探險,從歌德到尼采,從人物的角度去切入歷史的敍述。歷史,真正偉大的藝術創作,已經把進程以及時刻表現的十分完美,恰如“東家之子”,增一分則太紅,減一分則太白,恰到好出的微妙。通過這十個瞬間,作者像歷史致敬。

長河,我們一直用以形容歷史。這條長河在過去的漫長歲月,無數次改變其流向,這些改變往往在一瞬間被決定,從而改變接下來的人類歷史,影響了成千上萬人。無數閃耀人類文明天空的巨星,或瞬間的靈動,或微小的疏漏,被推上神壇或被命運拋棄,成就了獨一無二,無法複製的歷史,真正的歷史。在歷史的某個片段,可能某一天,或者某一天的某一個小時,某一分鐘,這種生死攸關,但又更富戲劇的一瞬,被忽略的凱爾卡門,流星般閃耀的魯熱,滑鐵盧戰役的格里希,這樣的一瞬,永恆篆刻,被歷史記憶,瞬間即永恆。

人類的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篇6

奧地利的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人類羣星閃耀時》共收入他的歷史特寫15篇,分別向我們展現了15個決定世界歷史的瞬間,在這15個最具有歷史意義瞬間,人星閃耀,那一刻,便是永恆。

羣星閃耀時,我認為一定是記錄那些功名顯赫人物,然而,不完全正確,那些閃耀過的羣星,雖然在那一刻,使得天空澄澈,宇宙清澈,然而也可能只是一個,還可能很小,並不起眼的星辰在那一刻閃過光,改變了許多東西,然後消失。正如千年帝國拜占庭的隕落,是因為那個無名星辰忘記關閉那扇卡爾卡門,在她敞開的那一刻,就將拜占庭推進滅亡的深淵,巴爾沃亞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爾奇蹟的精神復活;歌德的老年熱戀悲歌;滑鐵盧戰場上拿破崙的一分鐘以及魯熱神佑般的《馬賽曲》創作……

這本書記得不全是那種被神化了的人,還有一些小人物心態而又因各種原因留下一些輝煌的人。如巴爾沃亞對未來有渴求,這種毫不崇高的初衷,反而會使他有更大的發現,使他不往前行。巴爾沃亞雖渴望被人敬仰發現太平洋的偉大功績。可同時他的缺點過於明顯,他的優點和缺點都鮮明無比,但人的本性不可能是一白如紙或一黑如墨。

在這本書中,有些語言令我震撼,如亨德爾獨自:睡覺!睡覺吧!睡着了可以忘記一切,忘記任何痛苦。

人類星光璀璨時辰,也未必是那顯赫的人物。

人類的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篇7

“僅有雄心壯志才會點燃起火熱的心,去做那些獲得成就和輕易取得成功極為偶然的事。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佔絕對優勢的厄運的搏鬥中毀滅了自我,但他的心靈卻所以變得無比高尚。”

——斯蒂芬茨威格

南極,這塊位於地球最南端的板塊,一向是以銀裝素裹、神祕莫測的面孔出此刻我們眼前。然而,最先到達南極點,即南緯90度的兩個人卻殊途而歸。

《人類羣星閃耀時南極探險的鬥爭》向我們描述了第二個到達南極點的人——英國海軍上校斯科特的杯具。斯科特作為一個隊長,率領隊伍向南極點出發。他們一程經過了與自然界艱苦卓絕的鏖戰,最終到達南極點。可是,當他們抵達南緯90度的時候,一個挪威人——阿蒙森,已經來過了那裏。最終,夢想破裂、加上體力不支的他們,永遠倒在了南極白茫茫的大地上。

斯蒂芬·茨威格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去南極點途中的困難,“雪都結成了堅硬的冰碴兒”“沙粒般硬的雪地上”……側面凸出了斯科特那驚人的毅力和鋼鐵般的意志。

令人反省的是,作者並沒有描述真正的勝利者——阿蒙森,而是選擇了不幸的斯科特。因為,有時候,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過程。斯科特為什麼要花這麼多財力、人力、物力去南極點?僅僅是旅行,或者是去感受南極的嚴寒?不對,他到南極點的目的是為了他的祖國——日不落帝國,為了讓英國國旗成為飄揚在南極點上的第一面旗幟。儘管他研究不周全,送了自己的性命;儘管他輸給了阿蒙森,夢想破裂,可是,正如斯蒂芬·茨威格所寫那樣,他是一個滿腔熱血,雄心壯志的人,是一個敢於和大自然頑強拼搏的人,也是一個熱愛祖國的人,更是一個心靈高尚的人。是他,用意志的熱烈火焰衝破了那段比爾茲摩爾冰川的險惡路程,為人們留下了珍貴的見聞。

是呀,僅有雄心壯志才會點燃火熱的心,才會創造出一切不可能。“有志者事竟成”,這句古老的話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裏。其實,最可怕的不是達不到目標,而是沒有目標、沒有志向。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要建立起自己的夢想,併為之奮鬥,而不是無意義的向前盲目行動。

“壯麗的毀滅,雖死猶生,失敗中會產生攀登無限高峯的意志”,這是對斯科特那不朽的事業的縮影吧!我相信,斯科特的故事會像星辰一樣永遠在人類歷史中閃耀,永遠激勵着人們!

人類的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篇8

從人類誕生以來,一直到20世紀,地球上還有一個謎,在世人目光前隱藏着她的羞澀,這就是她那被肢解、受折磨的軀體上兩個很小很小的尚未遭到人類的貪慾荼毒的地方——南極和北極。由此拉開了南極爭奪戰的序幕,這場斯科特的南極探險是時代的悲劇。

《人類羣星閃耀時》的作者里斯蒂芬·茨威格也就是南極爭奪戰的作者是一位偉大的奧地利作家。他的一生中著作等身,舉凡小説、詩歌、散文、戲劇都有作品問世,其中最使他享譽世界文壇的是中短篇小説和傳記。他對自己非常嚴格,精益求精地追求他的每一件作品。他曾經説過:“如果我寫了一千頁,一再修改之後,八百頁扔進了紙簍,只留下二百頁精華,我也絕無怨言。”可見,他用藝術家挑剔的眼光看待他的作品。因此,他被世人公認為二十紀上葉德語中短篇小説三大名家之一。

斯科特是一位普通的英國海軍上校,他冷酷,他剛毅,但是他卻有一顆不平凡的心。他的意志如鋼似鐵,為了組建探險隊,不惜犧牲了自己的財產。他是多麼的偉大,人間的一切都不能讓他屈服。是他那高尚的品質——堅忍不拔,造就了他的偉大。他們離開英國,想到自己的家鄉,他們默默告別了温暖,告別了太陽。這一去,有些人將可能永不返回。但是他們心繫國家,想到自己帶領着這標誌,前往無人征服的那一帶,讓他們信念倍增。他們是多麼的偉大,是他們那探索未知的信念,造就了他們的偉大。在那暗淡的幾個月裏,人人都分配了一定的工作,每個人都盡力把他的科學知識傳給另一個人。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在交談中完善、增加。他們是多麼偉大,是他們那高貴的品質——團結協作,造就了他們的偉大。他們中最後被挑選出來的幾個人,繼續寂寞地向未知的地方走去,去探索那未知之地。他們是多麼偉大,是他們那高尚的品質——勇於探索,造就了他們的偉大。他們內心的希望之弦繃得是那麼緊,勝利就在眼前,他們伸出雙手要去揭開地球最後的祕密,只要做一次最後的衝刺,就到達目的地了!最後他們於1月18日抵達極地。他們是偉大的,因為他們到達極點成功了!

但是同時他們是悲劇的,因為他們“忍受千辛萬苦,飢寒交迫,種種痛苦,所為何事?”“無非為了實現夢想,現在美夢結束了。“在他們之前已經有人來過!因而他漠然的眼睛裏只看到一片悲涼。他們是悲劇的,是角逐失敗之悲。斯科特的日記寫到了他生命的最後那一刻,寫到他的手指凍僵。他希望有人會發現這證明英國民族勇氣的信,是它支撐了他做出如此超乎尋常的努力。他們是悲劇的,是全體覆沒之悲,是生歷死亡之悲。

這是一個偉大的悲劇,魯迅説:“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這樣壯烈的博鬥中,英雄們的死,死猶勝生,是他們的奮發向上與堅韌勇敢使無窮的意志從失敗而復活。詩人有時也創作這種亙古以來一切悲劇中最壯美的悲劇,而生活卻上千次創作了這樣的悲劇。

人類的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篇9

唯一的一聲“行”,唯一的一聲“不”,太早或太遲,使一時刻長留史冊,它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於全人類的命運。——茨威格

《人類羣星閃耀時》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巔峯之作,面世後,一時洛陽紙貴,如今百年已去,但智慧之光不減,書香依舊四溢。書中記述十二個機遇故事,它們如一顆顆明星,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驚豔閃耀,告訴我們機遇稍縱即逝,拒絕猶豫不決者。

書中最重要機遇屬於俄國十月革命領導者列寧,珍貴到改變世界。眾所周知,沙皇不歡迎列寧,把他驅逐到國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爆發了四月革命,人們歡呼雀躍,但眼光尖鋭的列寧看出,這是一場變質的革命,不是共產黨人的革命,他必須立即回去奪回勝利的果實!但對手們是不會讓他用正常方式回國的,他們深知列寧是多麼的強大,多麼令人恐懼。但列寧沒有放棄,他與敵國德國協定:乘火車,從德國穿過。世界上最具“危險”的“炸藥”登上了列車,他要去炸燬一個腐朽、被淘汰的世界秩序。列車在“轟隆隆”中出發了,那個時代最“危險”的炮彈發射出去了,一個帝國、一個世界被摧毀了。列寧把握住機遇,俄國就把握住機遇,世界也把握住機遇,“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羣星與殘月”,紅色旗幟如太陽一樣,迅速佔據半壁江山,新的時代緩緩開始,而這些都是因機遇產生。我明白機遇之寶貴。

書中最短暫的機遇屬於法國元帥格魯希,僅有1秒。著名的滑鐵盧戰役,是雄獅拿破崙與歐洲這個大籠子的鬥爭,勝,則可再續輝煌,一飛沖天,但他選擇了庸才格魯希,也就選擇了失敗。在戰役開始後,奉命在外遊蕩的格魯希軍聽到了炮火聲,將軍們紛紛請求前往,此時,格魯希想了想,他想了1秒,決定戰爭、決定命運、決定世界的1秒,他放棄前往。孤立無援的法軍失敗了,拿破崙完了,格魯希此時卻顯示了極高的“軍事水平”,完整的帶回了法國最後一支軍隊,但機遇已經沒了,他的皇帝不能再誇獎他了。短短的1秒,左右了歷史的進程,一切都隨着機遇,如一條閃電轟擊在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點上,那一點上,星光璀璨。機遇是多麼短暫而重要,失去它,便失去一切。我明白機遇的轉瞬即逝。

書中最鍥而不捨的機遇故事是關於美國人菲爾德的,難度超乎想象,為什麼呢?在電報機發明十幾年後,人們剛在部分陸地上架設完電纜,他卻要穿過大西洋,在海底鋪設電纜,人們認為這個想法以後可能成功,甚至永遠不行。至於他,就是一位瘋子,但瘋子真的開始了,造電線、置船、出航,很快失敗,十萬英鎊加一年的時間全沒了;第二次,又失敗了;第三次,成功了,真的嗎?幾天後,通訊再次中斷了。輿論鋪天蓋地而來,偉大的事業困難重重……一阻便是6年,再一次失敗後,終於成功了,來之不易。何為成功,在血與淚的澆灌下,開出的勝利之花。這個機遇看似普通,人人皆可嘗試,但成功卻只屬於堅持不懈的奮鬥者,那個真正付出的人。我明白機遇是有困難的。

如何才能把握機遇呢?首先我們要有敏鋭的觀察力和正確的判斷能力,發現機遇才能把握住它,讓它成就自己。其次我們要敢於選擇和嘗試,機遇太重要了,很有可能改變我們的人生,不能在關鍵問題上放棄。最後,為了機遇而付出辛勞,既然選擇了遠方,就只管風雨兼程,豈有因難而退之理!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了《人類羣星閃耀時》,讓我對未來認識更加清晰,對人生理解進一步加深。抓住機遇,也許它不能成為點亮世界的星星,但它至少能照我前程似錦,讓我在夢想的道路上,披荊斬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