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課堂》讀後感:課堂的本質(通用7篇)

來源:文萃谷 2.41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懂課堂》讀後感:課堂的本質,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懂課堂》讀後感:課堂的本質(通用7篇)

《讀懂課堂》讀後感:課堂的本質 篇1

鍾啟泉教授的《讀懂課堂》和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分別立足於理論與實踐,全面深入地闡述了課堂的實質,從教育工作者角度來歸納的話,其實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

一、尊重

鍾教授在《讀懂課堂》開篇序言中便直接提出:“教師在課堂中應當追求的並不是‘教學技術’,而是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實現每一個學生的真正的學習與成長。”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也有類似的闡述:“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並不在於‘上好課’,而在於實現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權,給學生提供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

保障(實現)學生的學習權就是對學生最大的尊重。要將尊重學生的學習權落實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個人認為最核心的體現就是尊重兒童的選擇,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讓他們選擇自己的人生理想,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我們要做的只是幫助他們分析各種選擇可能出現的結果,讓他們明白自己選擇之後應該承擔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看,尊重兒童的選擇,最終的結果必定是成就獨立人格與精神的人,成就符合不同領域不同階層需求的人才,甚至可以成就獨立創造與引領新領域的領袖。

然而現實中,如何將尊重兒童的選擇權與應試體制下急功近利的普遍社會心態進行有效融合,這對絕大多數教育工作者來説依舊是一個難以破解的難題。佐藤學對實驗學校的教師們提出的第一個要求是:“無論學生怎樣調皮,課怎麼上不下去,在教員室和學校以外的地方,絕對不説學生的壞話。”反觀我們的教育現狀,在應試成績的高壓下,能做到佐藤學“不説學生壞話”這個簡單要求的能有幾個?急躁情緒常常讓我們口不擇言。

二、傾聽

鍾教授專門用一個專輯特別強調“傾聽兒童的聲音”,他認為這種傾聽“不僅聽取兒童的言説,而且聽取兒童的內心世界。”佐藤學也全力主張“創設以聽為中心的教室”:“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

課堂溝通的實質是師生交互解釋各自的認知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説,教師傾聽的習慣養成和技術提升顯得尤為重要。佐藤學用一個比喻對教師傾聽的意義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傾聽學生的發言,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説什麼,他得心情也是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地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

然而現實的課堂中,學生傾聽卻是常態。我們常常也很委屈或迷惑:“我也希望學生積極發言的呀,可是他們不肯説啊。”“為什麼年級越高學生越不肯回答問題了呢?”其實學生不肯説的背後隱藏着我們急需要去探索與解決的問題——我們希望學生課堂積極表達的目的是想讓他説出你想要的.答案還是真正願意傾聽他的觀點?我們有沒有為兒童提供一個能夠讓他們暢所欲言的安全的課堂心理環境?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這樣的課堂溝通,只會讓兒童感受到“緊張”的氛圍,極有可能帶來學業的崩潰。

三、呼喚

鍾教授對“教師的教育生涯”的定義“就是不斷傾聽教育呼喚的生涯”。“呼喚,是一種內在的靈性的聲音。”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對教育也有同樣的定義:“教育最要緊的是喚起人內心的渴望,而不在於填塞了什麼內容。”

確實,教育並不能直接提升兒童的發展,兒童是靠自己的力量一步步前進的。教育就是呼喚(喚醒)兒童內在的發展力量,援助和促進兒童發展的過程。鍾教授在書中所涉及的關於課程、課堂、教師改革研究的各項技術,其實都是一種教育喚醒藝術的實踐與創新。

例如他提倡的“從‘單元設計’做起”,強調“‘單元’不是把教學內容碎片化地當作‘知識點’來處置,而是有機地、模塊式地組織和構成的。學校的課程開發與課堂轉型必須從‘單元設計’做起,基於‘學科素養’的‘單元設計’是一線教師的基本功”。這種“單元設計”是教師基於“學科素養”思考怎樣描繪基於一定的目標與主題而展開探究活動的敍事作業,它一定是基於學習者的認知的,這一點與佐藤學提出的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學的課程”“是以學生的認知興趣和需要為基礎的單元”不謀而合。

然而現實教學中,一線教師敢於根據學生需求按照活動主題單元對既定教材進行大刀闊斧地整合的實在是鳳毛麟角,究其因,一是這種單元設計的結果是否能符合應試教育的需求完全是未知數,一旦不符合,必將承擔所有的指責;二是在按部就班實施國家課程與教材的過程中,多數教師已經逐步喪失了單元設計的能力。

一言以蔽之,兩本著作均立足於學的視角對課堂本質進行了探討與論述,為中國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觀念更新的理論支撐,然而現實中真正落到實處,要走的路還很長。

《讀懂課堂》讀後感:課堂的本質 篇2

課堂的內涵太豐富,就如讀《紅樓夢》一般,同樣的內容,卻有千百個紅樓夢。當然,課堂不是夢境,而是真實存在的每一分鐘,怎樣讓每一分鐘都能對學生負責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想也許我做到以下一些改變將是對他們更負責的第一步吧!

一、不再無謂地感慨

看了《讀懂課堂》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再感慨學生。佐藤學提到的“不在任何場合説任何一個學生的壞話”確實值得我借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沉浸在了“這些學生真糟糕,對他們努力很多,卻收效甚少”的心理狀態上,平時總忍不住要抱怨幾句某某學生不行之類的話。這樣多説之後給自己產生的更多的消極影響。而面對學生的生源,我無力改變,與其讓消極情緒主導未來,不如積極面對。

最近看了很多身邊發生的人和事,越來越相信“上帝給你關了門,必然會為你打開窗”這句話,我相信這些孩子也是一樣。他們在學習上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給自己一個持續為他們努力的機會,尋找到觸動他們的心靈開關,改變或許就在下一刻。

二、不再孤獨地直立

還記得自己剛開始工作時特別喜歡看日本的《麻辣教師》,心中想着自己也可以成為這樣一個讓學生瘋狂的老師。可是,在真正的工作中卻總是放不開、放不下,所以,很多時候的課堂上總是自己孤獨地講着,導致身心俱疲。無論是鬼冢還是克拉克,他們的課堂是熱鬧的,讓學生動起來的,這曾經是多年前的自己努力的目標。反思近10年,我卻漸漸地迷茫了。

也許,這本書?去年的際遇?讓我重拾了這個夢想,雖然我年齡增長,但是,我的心還是可以做到。是該讓自己的心瘋狂起來,讓課堂瘋狂起來,讓學生們跟着我瘋狂起來,而不再是孤獨地站着。

在課堂上給每個學生思考的時間,給每個學生關愛,彎下腰走到他們中間去,現場指導點撥,在課後與他們交流,或者答疑或者閒聊課上的感受,或者語言或者文字,真正地讓他們在心中願意接納你,愛你,讓自己不再是孤獨地直立。

也許,這種感覺會很美妙。無謂多想,在於行動,希望自己能在未來的日子裏堅持做到。

《讀懂課堂》讀後感:課堂的本質 篇3

“反思性實踐”對教育工作者來説就是指在課堂中有“技術性實踐”的同時,還需要對技術性實踐進行思考研究,以提升課堂。正如鍾啟泉先生提到,中國課堂危機並非危言聳聽。我們要排除萬難,除去課堂轉型焦慮,實實在在應對挑戰,踏踏實實的做好課堂改革,對改革不斷反思總結,譜寫中國教育新篇章。所以如何讓自己走向“反思性實踐”,首先必須熱衷於課堂改革,勇敢面對挑戰,不逃避,不退縮!鍾啟泉先生教我們教師要懂得“學習集體”編制原理,課堂着眼於“小組協作學習”,以實現全員參與的積極對話教學。另外課堂“做中學”也是課堂改革一大轉型。“探索”是人類的天性。所以我們課堂讓學生“動”起來勢在必行。鍾啟泉先生在《讀懂課堂》中教會我們許多課堂技能方法,對我們課堂轉型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

其次,教師在參與課堂改革轉型過程,要讓自己走向“學的專家”。鍾啟泉先生説“教師的人生是持續學習的人生:學習兒童,學習教材,學習同事,學習社區,從自己的經驗中持續地邁出學習的步伐。”呼籲教師學會“學”。其實更確切的説是“反思總結”。在課堂中,遇到每一個問題都可以變成課題去研究,查閲資料,徵詢骨幹教師意見,課堂實踐,再反思總結,並做好相關筆錄。然後便達到了“學”的效果。

總之,做個教學中的“有心人”,常常反思,不僅對提升自身業務水平,還是提高教學效果都有很大的幫助!

《讀懂課堂》讀後感:課堂的本質 篇4

鍾啟泉老師的《讀懂課堂》讓我們以課堂為場域去詮釋課堂,讀懂課堂、讀懂孩子,超越偏見,實現成長。在書中談到“單元設計”這一章節時,更讓使我停下來吸引了我的眼球,讓我停下來仔細閲讀、領會作者的思想。他對“單元設計”的定 義以及分類使我有較為直觀的理解和清晰的認識。對我們進行“單元設計”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單元”是基於一定的目標與主題所構成的教材與經驗的模塊、單位, 可以大體分為給予學術與藝術等文化遺產的、以系統化的科學為基礎所構成的“教材單元”和以學習者的生活經驗作為基礎所構成的“經驗單元”兩種。

“經驗單元”是以主題—探究—表達的方式來設計的活動課程的單元編制,它把活動性、協同性、反思性學習作為一個單元來組織。通過師生的合作或者兒童自身的雙手,打破學科的框架,作為兒童自身的經驗活動模塊來計劃於組織的。這一點讓我感受深刻,我在平常備課中運用頗多。比如在備七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課時,要從單元整體出發,瞭解掌握整章的知識點,類比七上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從情境探究開始,一步步由學生引入主題,學生學習起來也很自然輕鬆。

《讀懂課堂》讓我認識到單元”不是把教學內容碎片化地當作“知識點”來處置,而是有機地、模塊式地組織與構成的。“單元設計”不是單純指試點傳輸與技能訓練的安排,而是教師基於“學科素養”,思考怎樣描繪基於一定的目標與主題而展開探究活動。

《讀懂課堂》讀後感:課堂的本質 篇5

溝通是一門藝術,尤其是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教師和學生之間有着一條不可跨越的河,但是如何跨過這條河,需要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交流則是一座橋樑,橋樑搭建的好壞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

日本學者研究,在教師訓斥的場合,在教學中學生表現出來的不是反思的情緒,而是增強了對教師的厭惡。這樣的研究告訴我們,對待學生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我經常聽到學生這樣抱怨:我不喜歡某某老師。我問他為什麼,那你那麼功課成績如何,他説他不喜歡這麼課,成績很不好,就是因為不喜歡這位老師,學生的情緒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老師對學生的情緒影響間接的影響了學生的成績,這時候教師需要與學生多溝通,因為很多學生並不擅長與老師溝通,或者直接是不溝通,這樣長久以來,學生欠下的債也越來越多,成績只會越來越差,因為學生性格的問題,教師在溝通上就要因人而異,但是畢竟教師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可以有選擇的去溝通,比如説一些有牴觸心理的學生和一些成績在末端的學生,採取鼓勵式的溝通。

當然,溝通的形式實在太多,針對每一個孩子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語言去打動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注和愛,就算成績不是能夠進步,最起碼讓學生覺得學習生涯中沒有缺失教師的那份關注。

《讀懂課堂》讀後感:課堂的本質 篇6

這個學期裏拜讀了鍾啟泉老師的《讀懂課堂》,感想頗多,收穫頗豐。書中提到要傾聽兒童的聲音,要承認每一個兒童都是擁有內在獨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去理解兒童的心情;要相信兒童擁有自己思考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真誠地接納兒童的種種情緒表達;要保守兒童的個人隱私;兒童的問題需要教師做出仔細的分析。這為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學會傾聽。如此看來,教育的藝術就應該是傾聽的藝術,理想的教育課堂實際就是巧妙的傾聽的課堂。

可從我所處的教學實際來看,我們所面對的是國小生,兒童有時懵懵懂懂,而國小生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時候我們教者的行為偏於簡單粗暴,一味地要求學生對我們服從,學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極大的抹殺,經常聽見老師講:“我讓你幹什麼,你必須做什麼。”書中所倡導的學會傾聽在實際教學中未得到真實體現。而這一點,鍾啟泉老師的《讀懂課堂》給我們提供了答案。簡單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學會傾聽三種聲音:來自孩子的聲音、來自教育內容的聲音和來自制度的聲音。當然傾聽不是最終目的,傾聽而是為了給學生提供幫助。我總結了下,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該持有下面的基本態度:

1.承認每一個學生都是擁有內在獨特性的存在。

2.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理解學生的心情。

3.相信學生擁有自己思考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4.真誠地接納學生的種種情緒表達。

5.對學生透露的有關生活隱私或祕密予以尊重。

6.學生的問題需要教師做出仔細的分析。

傾聽兒童的聲音,能夠幫助老師及時瞭解到學生的內心需求及慾望,對於老師實施教育、增進彼此感情和促進孩子全面學習和發展有着重要意義。所以説在兒童教育中,傾聽既是老師和學生增進感情、獲得心靈溝通的橋樑,也是老師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的重要前提。

做一個真正的傾聽者,需要愛心和耐心。擁有愛心使教師不會拒絕學生的求助、呼喊和抱怨;擁有耐心使教師不會因一時難以聽到學生真實的想法而沮喪放棄,持之以恆的忠誠必將換來學生真心的回報。傾聽的實質使放下教師的架子,用温暖的笑臉去面對學生,加強彼此的溝通和交流。對教師與學生這兩個特殊的羣體而言,心與心的對話必然由真誠的傾聽開始。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讀懂課堂》讀後感:課堂的本質 篇7

鍾教授説:“真正的教育不是關注孩子的成績,而是關注孩子的發展。教育要教學生學會關心——愛,關切,關聯。要發展學生的智慧,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品德教育,人文素養要重視。”

當前的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發展趨向是要實現由關注教師的教走向關注學生的學,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化為“能動、主動學習的探索者”,使他們能夠經常地運用創新思維方式進行探索式的語文研究性學習。隨着新課程的實施,語文教學課堂更多地出現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然而,在精彩的背後,也許還隱藏着一份浮躁,幾許熱鬧。那麼,如何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去其不足,增其實效呢?我以為,提倡實質性學習勢在必行。

如何引導學生較快地轉變學習方式?

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信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消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生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七年級的學生,在經歷了六年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後,一下進入一個全新的天地,難免唱出幾個不和諧的音符。例如:課堂活動中,總有一些不善思考、不善表達、默默無聞的學生存在。長期以往,這些人會成為被遺忘的一羣。課外作業中,當有問題設計為:“此類事情,你是否經歷?列舉一二。”“沒有”一句否定語,結束了原來該有的思維活動。面對這類學生,如何培養他們“主人翁”意識已是迫在眉睫。

我以為“磨刀不誤砍柴功”,要想讓學生在學習中有強烈的參與意識,教師必須在平時多化功夫去引導。例如:鼓勵學生自己去查工具書去解決生字新詞,查閲作家作品,知識和讀本涉及的其他學課、文化常識,鼓勵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收集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制訂自己的閲讀計劃、選擇適合自己閲讀的名著,從閲讀實踐中學會閲讀。創建學習型班級,利用板報、牆報傳播語文學習信息及有關學習資料,做到資源共享。同時,對提供資料的學生加以大力表揚,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另外,在設計作業時,盡多地採用有針對性、具啟發力的語言。例如:“此類事情,也許你也曾經歷,請列舉一二”等等。讓學生先由“被動接受型”變為“主動接受型”,再一步一個台階,腳踏實地地實現向自主學習的轉變。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