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原文及賞析精華(13篇)

來源:文萃谷 4.45K

南鄉子原文及賞析 篇1

原文:

南鄉子原文及賞析精華(13篇)

諸將説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

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台南金絡頭。

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髮簪花不解愁。

譯文

在諸將都談論封侯之事的時候,我獨倚高樓,和着竹笛,放聲長歌。世事在風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劉裕在重陽登臨戲馬台,與羣臣宴會的盛景已一去不復返了。

快快暢飲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舊。花在老人頭上羞笑,白髮簪花不消解憂愁。

賞析:

原序:重陽日,宜州城樓宴集,即席作。

這首詞是作者的一首絕筆詞。詞中對自己一生經歷的風雨坎坷,表達了無限深沉的感慨,對功名富貴予以鄙棄,抒發了縱酒頹放、笑傲人世的曠達之情。

詞的開頭兩句就描繪了一組對立的形象:諸將在侃侃而談,議論立功封侯,而自己卻悄然獨立,和着笛聲,倚樓長歌。對比何等鮮明,大有“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漁父》)的意味。

在封建社會中,封侯顯貴歷來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但在作者眼中,這一切都只是夢幻一場,所以他此時只在一邊冷眼旁觀,沉醉在音樂之中。這一組對比用反差強烈的`色調進行描繪,互為反襯,突出了詞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詞藉助笛聲與歌聲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悠長深遠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藴含於這不言之中,自有一種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倚樓”用唐趙嘏《長安秋望》詩中的名句“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正切本詞寫重九登高遠望之意。

“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台南金絡頭。”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榮辱,都淹沒在時光流逝的波濤中。“休休”,算了吧,還有什麼可説呢!即使是象宋武帝劉裕在彭城戲馬台歡宴重陽的盛會,也成為歷史的陳跡而一去不復返了。用“戲馬台”之典正切重陽宴集之題,而“金絡頭”,用鮑照《結客少年場行》“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鈎”,既切戲馬台之馬,又照應開頭説封侯的“諸將”。作受受佛老思想的浸潤,人生觀中有着消極虛無的一面,隨着政治上的連遭打擊,這種思想時有流露。這裏表現的就是這種思想感情,但更為含蓄深婉。

下片遂轉而為開朗達觀。詞人舉杯勸酒:“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一作“酒似今秋勝去秋”)。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還是開懷痛飲,莫辜負這大好秋光和杯中釀。以功名之虛無,對美酒之可愛,本於晉人張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之語(見《世説新語·仕誕》)。古人詠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黃花,作者沿用此法,卻又翻出新意。他運用擬人手法,借花自嘲。詞人老興勃發,插花於頭,而花卻笑他偌大年紀還要簪花自娛。其造語則是脱胎於蘇軾的兩句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吉祥寺賞牡丹》)詞人熱愛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躍然紙上,他並不因處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覺得秋光和美酒都與去年不殊,表現出開朗豁達的胸襟。

這首詞“以詩為詞”的創作方法,從遣詞造句到意境格調都體現出詩的特點。這首詞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風格豪放中有峭健。

南鄉子原文及賞析 篇2

原文:

南鄉子·自述

[宋代]蘇軾

涼簟碧紗廚。一枕清風晝睡餘。睡聽晚衙無一事,徐徐。讀盡牀頭幾卷書。

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佔得人間一味愚。

譯文

簟席生涼,碧紗櫥帳,白日裏閒眠醒來,枕邊輕風拂過。躺在牀上聽聞向晚的衙門裏沒什麼公事,慢慢地,把牀頭的幾卷書給看完了。

抓着腦袋吟誦起歸隱的詩句來,自己感到對功名利慾已經沒多少興趣。假如有人問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過是一個愚字罷了。

註釋

南鄉子:詞牌名。

自述:題目一作《和楊元素》。

簟(diàn):竹蓆。

碧:綠色。

紗廚:古人掛在牀的木架子上,夏天用來避蚊蠅的紗帳。

一枕清風:是蘇軾非常喜歡用的意象。如“一枕清風值萬錢,無人肯買北窗眠。”

晚衙:古時官署治事.一日兩次坐衙。早晨坐衙稱“早衙”,晚間坐衙稱“晚衙”。

歸歟:即歸去。據《論語·公冶長》載,孔子在陳;的`時候,曾發“歸歟”的感歎。

懶更疏:即懶散,不耐拘束。

使君:太守,此係作者自指。作者當時任徐州太守。

佔得:擁有。

一味:所有,全部。

賞析:

上片寫初秋的黃昏,蘇軾在碧紗帳裏一覺醒來,枕邊微涼的秋風也吹不盡濃濃的睡意,於是繼續躺在涼蓆之上,聽外面公堂一片寂靜,他知道這意味着今晚不用上堂處理公事了。這是一個清閒的黃昏。“一枕清風”是蘇軾比較喜歡用的一個詞組和意象,詩裏多次用到。它把晚風吹拂下那種清爽而又舒暢的睏意表達得淋漓盡致。“卧聽”二字表現出蘇軾起牀的慵懶和悠閒,也説明他早就料到今天“無一事”的狀況了。這裏實是反用古人之意,古人常用“晚衙”來歎息公務繁忙,而蘇軾卻道“卧聽”“無一事”,一種超脱的感覺就上來了,於是他徐徐起身,半躺半靠着看起了牀頭的書卷。這裏一個“盡”字,再次把這種悠閒無止境放大,拉長。

下片開始議論,“歸歟”二字直接點明瞭議論的主題,也就是他心中追求功名與早日歸隱二者之間的矛盾。“自覺”句表面上是一種自嘲,説自己對功名日漸疏懶,但實際上卻是一種竊喜,竊喜自己終於能夠看破功名,心無掛礙了。正式由於這種無掛礙的心態,當別人問及“使君”的才學時,蘇軾才能通達、釋然而略帶自嘲地説自己是“佔得人間一味愚”。言外之意,在他看來,是否有才學並不重要,但自己到現在才看破功名,這才是真的“一味愚”。整個下片議論,表面上看都是自嘲,在貶低自己,實際卻是在表達一種擺脱塵世功名束縛的願望,同時也是在慶幸自己已經慢慢擺脱了這些束縛。

南鄉子原文及賞析 篇3

南鄉子·新月上

新月上,遠煙開。慣隨潮水採珠來。棹穿花過歸溪口。沽春酒。小艇纜牽垂岸柳。

翻譯

新月上來了,瀰漫的煙霧散開了,習慣了追趕潮汐去採珠。艇兒穿花過溪而回,買一壺春酒,將小艇繫好在垂岸的柳樹下。月夜趕潮水,勇鬥風浪;穿花而歸,沽酒小飲,構成了採珠人的獨特生活。

註釋

南鄉子,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又名《好離鄉》、《蕉葉怨》。慣:習慣。

沽:買。

春酒:冬季釀製,及春而成,故稱。也叫濼醪。

創作背景

李珣早年曾漫遊吳越、兩廣等地,對異域風情的熟悉,使他的風土詞生動又豐富。他寫的十七首《南鄉子》都是歌詠的'東粵風情。蓮塘泛彩舟,棹歌驚睡鴛,遊女帶香,競折團荷,荔枝掛紅,孔雀爭妍。濃郁的嶺南風情,質樸的民歌風味,以及文人淡淡的感傷,使他寫下了這部作品。

賞析

這首詞寫採珠人傍晚歸途中泊舟沽酒的情景,景色清幽淡雅。彎彎的月兒爬上夜空,在月光照耀之下,瀰漫的霧氣漸漸散開,採珠人在夜色下從容划船,穿花過溪,泊船買酒,一“劃”一“穿”“泊”,這一切在作者筆下如一幅優美清新的水墨畫,徐徐向讀者展開。該詞的難得之處在於作者把尋常景色和採珠人的尋常生活寫得如行雲流水般自然動人,淡而有味,如清茶宜人,如清香醉人。表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寫出了作者對異域風情的深刻體驗,引人入勝。

南鄉子原文及賞析 篇4

原文

南鄉子·有感

蘇軾〔宋代〕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錦江頭新樣錦,非宜。故著尋常淡薄衣。

暖日下重幃。春睡香凝索起遲。曼倩風流緣底事,當時。愛被西真喚作兒。

譯文

香的皮肉透出冰雪晶瑩之色,就是藐姑射山的仙人也不如她美麗。成都出的新花樣的蜀錦,不適合她。特地穿上日家常樸素衣服。温暖的日子放下層層帳幕。她睡着了,室內焚的香,煙氣不散,叫她起來,她很遲才起來。東方朔風格不同凡俗,為什麼當時常被西真喚作“兒”呢?

註釋

⑴南鄉子: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⑵冰雪二句:典出《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這裏在形容繼室王閏之的肌體外貌,有如住在遙遠的射姑神山上的仙子,她的肌膚有如冰雪一般潔白散發香氣,容態有如處女一般柔美輕盈可愛。不似伊:還趕不上你。伊,你。⑶濯(zhuó)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郊,又名浣花溪或百花潭,是著名蜀錦的產地。《成都記》雲:“濯錦江,秦相張儀所作,土人言此水濯錦則鮮明,他水則否。”非宜:不適宜。⑷故著句:用張籍《倡女詞》句:“輕鬢叢梳闊掃眉,為嫌風日下樓稀。畫羅金縷難相稱,故着尋常淡薄衣。”此言王閏之勤儉樸素,平時只是穿着淡薄尋常的衣服。⑸下重幃(wéi):放下層層的幕帳,表示清淨安睡。化用李商隱《無題》詩:“重幃深下莫愁堂,卧後清宵細細長。”⑹索:須,應,得。⑺曼倩(qiàn)三句:曼倩是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的字。在古代傳説中,東方朔是個仙人。西真曾稱東方朔為“鄰家小兒”。事見《漢武內傳》。這裏是説王閏之超塵拔俗,仙姿翩翩。她生在四川青神縣,與東坡的故鄉眉山是鄰居。底事:這事。兒:對晚輩的暱稱。

賞析

上片以姑射山上的仙子相比擬,“冰雪透香的。姑射仙人不生伊。”在詞人眼中,愛妻閏之的的膚像冰雪一般潔白細嫩,而且隨時散發着微微香氣,喚如神話中姑射山中的神女,但是神女生乎還趕不上閏之的美貌。“不生伊”三字,傾盡了詞人對閏之的鐘愛之情。下文則從內在品格上着力渲染閏之的勤儉質樸,但卻不直接説“,而是從她穿着打扮的.外表上落筆,顯得句法生新:“濯錦江頭新樣錦,非宜。故著尋常淡薄衣。”在濯錦江邊生產着各種花樣翻新的錦緞,但是,這對閏之是不適宜的,她平時所穿的都是些尋常的淡薄衣衫。詞人在後來寫的《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曾這樣高度評價閏之的品德道:“婦職既修,母儀甚敦。”可見,閏之是一位具喚傳統美德的婦女典型,也正是在這一點上,使詞人對閏之的感情愈加篤厚。

下片進一步描繪王閏之的清心寡慾和雍容睡態,愈加令人惜愛。“暖日下重幃。春睡香凝索起遲。”而下文“曼倩風流緣底事,當時。愛被西真喚作兒。”則轉向了詞人自己,他以西漢風流才子東方朔自喻,説他當時熱戀着王閏之。末句是用《漢武內傳》典,以此末句之“愛被西真喚作兒”,顯得極其生動親切。“兒”字是一種親暱之稱,從西王母神仙口中喚“,不僅活靈活現,猶如目前,而且抬高了詞人存在的現實價值,頗喚自許傲世的味道。再從《漢武內傳》敍述東方朔的畢生才幹和曲折遭際來看,生藴含了詞人的身世之感,正影射“曾在朝中反對新法而屢遭貶謫和“補外”的坎坷經歷。由於他的反變法是光明磊落的,是“此心耿耿,歸於憂國”的,故他喚着自信、自傲的心態。這也符合詞人“外遷”任杭州太守時的心緒。

這首詞淋漓盡致地刻畫了繼妻王閏之的外貌形體美和內秀品格美的形象。全詞清新婉麗,明淨流美,用典寓意,自然高邁。

南鄉子原文及賞析 篇5

南鄉子·路入南中

朝代:五代

作者:歐陽炯

原文:

路入南中,桄榔葉暗蓼花紅。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樹底纖纖抬素手。

註釋

⑴南中:泛指中國南方。王勃《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詩:“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⑵桄(guāng光)榔:南方常綠喬木,樹幹高大。據《述異記》載:西蜀石門山,有樹曰桄榔,皮裏出屑如面,用作餅,食之,與面相似。因謂之桄榔面。蓼:水草之一種。

⑶紅豆:紅豆樹產於嶺南,秋日開花,其實成豆莢狀,內有如碗豆大的子,色鮮紅,古代以此象徵相思之物。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鑑賞

花間詞人中,歐陽炯和李珣都有若干首吟詠南方風物的《南鄉子》詞,在題材、風格方面都給以描寫豔情為主的花間詞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

此詞首句“路入南中”,點明地區,次句寫“南中”桄榔枝葉茂密陰濃、蓼花淡紅的自然環境。“桄榔葉暗蓼花紅”,一高一低,一綠一紅,一是葉一是花,一岸上一水邊,互相映襯,勾畫出了“南中”特有的風光。後面三句,範圍愈來愈小:由“南中”到河邊兩岸人家;從“微雨後”到“收紅立”。“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兩句將“南中”特有的物產和風習、人物活動糅合在一起,組成一幅典型的南方風情畫,透出濃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氣息。“樹底纖纖抬素手”,最具情致,是勞動場面的集中寫照,是南方風物的寫實,形象生動,歡快之情自見。全詞因為有的'這寫實的一筆,整個兒地靈動起來了,顯現出一種動人的風韻。

《栩莊漫記》對歐陽炯的《南鄉子》八首作了一個總評曰:“《南鄉子》八首,多寫炎方風物,不知其以何因緣而注意及此?炯蜀人,豈曾南遊耶?然其詞寫物真切,樸而不俚,一洗綺羅香澤之態,而為寫景紀俗之詞,與李珣可謂笙罄同音者矣。”的確,在《花間集》中,這樣樸質清新的風土人情詞作,是別具韻味的。

南鄉子原文及賞析 篇6

眼約也應虛,昨夜歸來鳳枕孤。且據如今情分裏,相於。只恐多時不似初。

深意託雙魚。小剪蠻箋細字書。更把此情重問得,何如。共結因緣久遠無。

翻譯

原先的約會之期,成不了現實。昨夜,他爽約了,回來之後孤單地枕着鳳枕。現在看來情分還是會趨於親近的,只是怕再過一些時候就不如從前了。

趕緊將自己的一片深情厚意託付給書信,剪裁好信箋,用細細的字寫好信。再把彼此的情分重新問清楚,怎麼樣?兩人共結姻緣會很久遠嗎?

註釋

眼約:猶目成,通過眉目傳情來結成親好。

鳳枕:繡枕,繡有鳳凰圖案的枕頭。

相於:相厚、相親近的意思。

雙魚:謂書信。

蠻箋:唐時高麗紙的別稱。

得:語助詞,用於動詞之後,猶着。

賞析

這首詞描寫了一個戀愛中的女子的心理活動,她對愛情猶疑,但卻執着追求,通過反覆的誥問,希望能得到一個確定的答覆。從女性複雜的心理世界出發描寫愛情,可以説是晏幾道詞作中愛情詞的一個特色。詞的首句講到兩個人的約定似乎出了問題,男方的爽約,使這位女子感到他們的感情並不是非常牢固。晚上,孤枕獨眠,難以入睡,千萬思量,滿腹狐疑。她想按照如今的這種情形,兩人就已經有了許多的生分,如果要長期交往,只怕時間越久,感情越淡,不會再像當初那般情意綿綿。但女主人公似乎並不想輕易就放棄這份感情,很希望得到對方一個確切的音信。於是就用心剪下一幅蠻箋,寫下細細密密的小字,把自己的深情厚意託付給那魚雁來傳遞。我再次問一問,我們倆的'感情究竟如何呢?我們究竟能不能結下天長地久的好姻緣呢?詞作就是通過這位女子反覆的思量、反覆的追問,來探究她的內心世界,來塑造她豐滿的形象的。小詞雖小,容量卻不小。

送往迎來的歡場裏,多的是虛情假意。晏幾道喜歡被騙,喜歡將虛情當作真意。然而,在現實的逼迫下,晏幾道也有清醒的時候。這首詞借歌妓口訴説,表明晏幾道對與歌妓情感的另類觀點。眉眼傳情,原來是虛假的應酬。鳳枕孤眠,才體會到歡場中的欺騙。想抓住眼前已有的情分,好好相處,但是,在歡場中被騙多了,不禁疑慮:“只恐多時不似初。”這些情感經不起時問的檢驗。離別後欲將心事和情感都寫入書信,託郵使帶給情人。信中追問:“共結因緣久遠無?”詞人總是不甘心或不相信自己被騙,還要一再追問。答案其實是很清楚的,只是詞人故意不正視現實而已。

南鄉子原文及賞析 篇7

南鄉子·冬夜

宋朝 黃升

萬籟寂無聲。衾鐵稜稜近五更。香斷燈昏吟未穩,悽清。只有霜華伴月明。

應是夜寒凝。惱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關情。起看清冰滿玉瓶。

《南鄉子·冬夜》譯文

冬夜萬籟靜寂無聲。已近五更時分被子卻還是冰冰冷冷。爐中沉香已燃盡,燈光昏暗,孤冷悽清,這樣的夜何時才是盡頭。窗外也只有那結成的霜花伴着明月。

孤寂寒冷夜,想着那迎風綻放的梅花也是煩惱的無法入眠的。我在想着梅花而梅花也在念着我,互相牽掛着。起牀時看到那玉瓶中的水已全都凝結成冰。

《南鄉子·冬夜》註釋

稜稜:嚴寒貌。

關情:動心,牽動情懷。

《南鄉子·冬夜》鑑賞

黃升是一位著名的詞選家,其詞如“晴空冰柱”,今讀此詞,頗有此林。

上片寫夜寒苦吟之景狀。詞體生在南宋中期,早年放棄科舉,遯跡林泉,吟詠自適,填詞是他精神生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這首詞看,即使夜闌體靜之時,他還在苦吟不已。爐二句雲:“萬籟寂無聲,衾鐵稜稜近五更。”夜,是靜極了,一點動靜也沒有。只有深夜不睡的體,方能有此體會。“稜稜”二字,使體林到布衾硬得好像有稜角一般,難以貼體。至“香斷燈昏吟未穩,悽清”二句,詞體則把注意力從被窩移向室內:爐中沉香已盡,殘燈如豆,昏暗異常,悽清異常。至“只有霜華伴月明”,詞體又把注意力轉向室外,描寫了明月高懸、霜華遍地的.景象。五句三個層次,娓娓寫來,自然而又逼真。“吟未穩”者,吟詩尚未覓得韻律妥貼、詞意工穩之句也,三字寫出詞體此時之所為,可稱上片之詞眼。由於“吟未穩”,故覺深夜寂靜被子寒冷,香斷燈昏;又由於“吟未穩”,才覺霜華伴月,碧空無邊。而“悽清”二字,則烘托了本文的整個氛圍,不貫穿整文,隨處可以林到。由此可見,詞的結構是井然有序、渾然一體的。

下片詞體從自己的“吟未穩”聯想到梅花的“睡不成”。冰寒大地,長夜無眠,詞體居然不説自己林到煩惱,卻為梅花設身處地着想,説它該是煩惱得睡不成了。此語奇警,設想絕妙。接下去二句説:“我念梅花花念我,關情。”此句點明不瓶他在想着梅花,梅花也憐念爐他來了。他們竟成為一對知心好友!

這種構思,確實是奇特異常;這種格調和意境,確實是空幻的。它非常形象地勾畫了一個山中隱士清高飄逸的風采。它的妙處尤其表現在將梅花擬體化。

結句“爐看清冰滿玉瓶”,跟以上兩句不可分割,互為聯繫,詞中句斷乃為韻律所限。因為詞體關切寒夜中梅花,於是不顧自己冷暖,披衣而出,結果看到,玉瓶中的水已結成了冰。至於梅花呢,他在詞中未提及,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藴意深遠,饒有餘味。如果詞體在詞中將梅花説盡了,説梅花凍得不成樣子,或説梅花凌霜傲雪,屹立風中,那就一覽無餘,毫無詩意了。由此可見詞體手法之高明。

從整個詞來説,晶瑩快潔,恰似玉樹臨風;託意高遠,説它的風格如“晴空冰柱”,不是很相宜麼?

南鄉子原文及賞析 篇8

南鄉子·璧月小紅樓

朝代:宋代

作者:孫惟信

原文:

璧月小紅樓。聽得吹簫憶舊遊。霜冷闌干天似水,揚州。薄倖聲名總是愁。

塵暗鷫鸘裘。針線曾榮玉指柔。一夢覺來三十載,休休。空為梅花白了頭。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圓圓的月亮高掛在小紅樓上。傳來的簫聲讓我把往事回想。寒霜冷透欄杆,天空像河水一樣清涼,想起揚州,那薄情的聲名總是讓我愁傷。灰塵蒙蓋了雁羽做的衣裳,縫製它曾讓你玉指多日繁忙。三十年過去猶如大夢一場,風流早成昔日往事,而今只能空對梅花歎息,眼下我已白髮蒼蒼!

註釋

[1]璧月:形容月的皎潔明亮如同圓形玉璧。

[2]鷫鸘:水鳥名,雁的一種,長頸,其羽毛可制裘。

賞析:

作者:佚名

這首詞正是詞人對自己一生放任不羈、寄居他鄉的漂泊生涯的總結,從而流露了晚年對妻子的真摯懷念之情。

詞的上片主要是回憶舊遊,下片主要是思念妻子。首二句“璧月小紅樓,聽得吹簫憶舊遊”以兩件事為起因,逗引對往事的回憶。璧月,謂月圓如璧。一輪玉璧似的圓月照耀着小樓,遠處傳來了陣陣簫聲。望月懷思本是中國文化積澱中的傳統手法。同時那如泣如訴的洞簫更易令人感懷。“憶舊遊”正是以這二者為觸媒而引發出來的。“舊遊”二字箇中當包含詞人後半生漂泊異鄉、優遊江浙、傲世睨俗的無限感慨。接着“霜冷闌干天似水,揚州”二句寫詞人憑欄眺望的感覺,並交待其時所在的地點揚州。樓外天涼似水,欄干上掛滿秋霜。這一切無不使詞人感到透心的清冷和孤寂。正因環境所致,同時加之地點又在揚州,所以詞人不禁想起那“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浪蕩才子杜牧來。上片尾句“薄倖聲名總是愁”正是借這一典故而抒寫自己一生疏放、不拘小節,終而贏得薄情冤家的聲名,今天想來這一切總是令人徒增愁怨。古人常説,人老易悔。如杜牧一樣,詞人晚年對自己一生落拓不羈、恣意優遊的感慨是出泛泛的回顧,還是深深的自責,我們已無法確知了,但有一點可以斷言,那就是詞人婚後不久就出遊蘇杭,萍蹤不定,和自己髮妻離多聚少,因而晚年對妻子不免深有愧疚之情。下片則十分熱切地再現了這份真情。詞人用“塵暗鷫鸘裘”換頭過片,承上啟下。“塵暗”二字承上,總結自己一生四海浪跡,風塵僕僕。暗,有佈滿、落滿之意。鷫鸘裘,本指用鷫鸘鳥羽所制之裘。這裏暗用《西京雜記》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私奔後還成都以身著鷫鸘裘典酒與文君歡飲的故事。這裏用以引起下文,表達對妻子的懷念:“針線曾勞玉指柔。”原來這領鷫鸘大氅是妻子親手辛勤縫製的。一個“勞”字表現了詞人對妻子無限感激與思念之情。然而,此刻詞人已步入晚年,如今是“一夢覺來三十載,休休”。即言待得詞人感覺到妻子一片恩愛之情,彷彿如一夢醒來,為時已在三十年之後。罷了,罷了,這一切已如東流之水,一去不返了。無限愧悔之情,全包融在“休休”二字的一聲長歎之中。綰束“空為梅花白了頭”一句更見真情。梅花,暗用宋初隱士林逋典故。逋隱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終生不娶,以種梅養鶴自娛,後世稱其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這裏詞人言自己為了追求隱逸而浪跡江湖,白白地虛度一生。以惟信的為人,他當然不會對自己傲世之舉產生絲毫遺憾之情,而這裏流露的只是有負愛妻一片真情的懊悔之意。這一句正是對上片結尾“薄倖聲名總是愁”的迴應。

詞人大半生寄身江湖,直至終老,為人向以疏放曠達著稱,到了晚年,回首往事,百無一悔。惟獨在手撫妻子親手密密縫製的禦寒大衣而產生“空為梅花”之恨,乃至對自己的“薄倖聲名”的深深自責、自愧、自悔的心理。為其如此,才使得全詞情感如自肺腑流出,真摯感人。這也是本詞藝術上的一大特色。此外,這首詞用語不假雕飾,樸素洗煉。加之詞人對髮妻懷思之情低迴哀惋,情綿意切,所以世稱其詞“婉媚多姿,聰俊自然”,實乃中肯之評。

南鄉子原文及賞析 篇9

南鄉子·歸路近

歸路近,扣舷歌,採真珠處水風多。曲岸小橋山月過,煙深鎖,豆蔻花垂千萬朵。

翻譯

小船慢慢地搖近,離家越來越近了,採珠者情不自禁地用槳扣敲着船邊唱起歌來,悠靜的水面上,歌聲分外清晰響亮。採珍珠的地方風真大呀。夜,靜悄悄,小船扔入溪口,歌聲已止,只見曲曲的溪岸,小小的木橋,彎彎的山月,緩緩地從眼前移過;夜深霧濃,水煙深鎖,煙霧中時而看見岸邊懸垂掛至水面的千萬朵豆蔻花。

註釋

扣舷:手擊船邊。多用為歌吟的節拍。

真珠:珍珠。

賞析

李珣在《南鄉子》中反覆表現了這一題材。其十七雲:“新月上,遠煙開,慣隨潮水採珠來。棹穿花過歸溪口,沽春酒,小艇纜牽垂岸柳。”就是描寫當地採珠者夜間隨潮乘月,沿溪入海去採集珍珠,約近拂曉,搖船歸家,纜系岸柳,沽酒解倦之情景。此篇“歸路近”云云,則是集中寫採珠者“棹穿花過歸溪口”,雖沒有直接描繪採珍珠的勞動場面,但字裏行間充滿了對採珠勞動的讚美。三句一轉,前三句寫人,後三句寫景;前者暢快奔放,後者沉靜藴藉。兩者有機地統一,很好地反映了採珠者勞動歸來的愉快心境。

小船“吱咯、吱咯”地搖進,離家越來越近了,採珠者情不自禁地用槳扣敲着船邊,有板有眼地放開喉嚨唱起來,悠靜的水面上,歌聲分外清晰響亮。“歸路近”是人物的內心判斷,暗示已駛過漫長的路程,有勞動後的疲乏,更有近家的喜悦。“扣舷歌”是人物的行為,因喜而歌。歌抒發心意,快暢胸懷;歌者得意而輕鬆。採珠者歡歌之餘,又沉入對方才勞動的回憶:“採真珠處水風多”。“水風多”指風勢大,呼呼撲面。突出“風多”乃暗示採珠處水面開闊。至於勞動的艱苦、收穫多少。回憶中沒有明言,但從人物前面的心情中可以體會到。“水風多”的回憶,是由歸程中拂面而來的微風觸生的。這三句,詞人寫歌聲、寫風聲、寫船行,寫人物變化着的心情,用動態的熱鬧的`筆法,寫出採珠者歸來時的歡快、興奮、悠然自得。接着三句,詞人一反前文,脱開人物,換以靜態的筆調寫景物:夜,靜悄悄,小船扔入溪口,歌聲已止,只見曲曲的溪岸,小小的木橋,彎彎的山月,緩緩地從眼前移過;夜深霧濃,水煙深鎖,煙霧中時而看見岸邊懸垂掛至水面的千萬朵豆蔻花。除了一個“過”字可以看出船在行進外,畫面簡直是寂靜無聲。其實這還是繼續寫人物的愉快心情。這些景物是人物目中景物。人物興奮過後沉靜下來,但心情仍沉浸在喜悦之中。

南鄉子原文及賞析 篇10

原文:

何處望神州。

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不盡長江袞袞流。

年少萬兜鍪。

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譯文

從哪裏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卻只見北固樓一帶的壯麗江山,千百年的盛衰興亡,不知經歷了多少變幻?説不清呀。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

想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已統領着千軍萬馬。坐鎮東南,連年征戰,沒有向敵人低過頭。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難怪曹操説:“生下的兒子就應當如孫權一般!”

賞析:

此詞約作於宋寧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或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當時辛棄疾在鎮江知府任上。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辛棄疾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後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

南鄉子原文及賞析 篇11

原文

畫鴨懶薰香。

繡茵猶展舊鴛鴦。

不似同衾愁易曉,空牀。

細剔銀燈怨漏長。

幾夜月波涼。

夢魂隨月到蘭房。

殘睡覺來人又遠,難忘。

便是無情也斷腸。

賞析

這一首,離別相思之詞。採取華麗字眼,描寫居室、器物,用以襯托主人公的身份與生活。上片用比喻和對照的手法展現女主人別後獨處的`孤寂與惆悵。畫爐懶得冒煙,只透着一股冷清之氣;繡被上還是那一對鴛鴦,但人已是孤孤單單的了。當初歡樂時,覺得夜短,只怨天光易曉;如今獨卧空牀,細挑銀燈,卻難以熬到天亮。下片開拓出一個夢中境界,筆法可謂奇詭。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思念的人果然在夢中出現了。可惜夢中歡會仍然短暫,“殘睡覺來人又遠”,只是迷糊了一小會兒,就做了個美夢,覺兒小,夢也短,一睜眼,那人又走遠額。然而,儘管只是夢中倉促一晤,也足以令人難以忘懷,此情此景,無情之人也得斷腸。何況我輩多情之人乎?

南鄉子原文及賞析 篇12

南鄉子·送述古

蘇軾〔宋代〕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回頭看橫亙的遠山,已看不見城中的人影,只隱隱看見一座城。誰像那臨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佇立,迎送往來的客人。回家的路上,晚風悽清,枕上初寒,難以入眠。今夜殘燈斜照,微光閃爍,秋雨雖停但淚還未盡。

註釋

述古,陳襄字,蘇軾好友,福建閩侯人。蘇軾赴杭州通判任的.第二年,即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陳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職,熙寧七年(1074),瓜代期滿,陳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蘇軾作此詞送別。 不見居人只見城:取自唐·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驅馬覺漸遠,回頭長路塵。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謂城、人皆不可見。此謂見城不見人(指述古),稍作變化。臨平山,在杭州東北。蘇軾《次韻杭人裴惟甫詩》“餘杭門外葉飛秋,尚記居人挽去舟。一別臨平山上塔,五年雲夢澤南州”,臨平塔時為送別的標誌。亭亭,直立的樣子。歸路,回家的路上。熒熒,既指“殘燈斜照”,又指淚光,比喻貼切新穎。這裏指殘燈照射淚珠的閃光。

賞析

詞託上片回敍分手後回望離別之地臨平鎮對臨平山,抒寫了對往事無限美好託回憶對對兩人託依戀之情。起首兩句寫詞人對陳襄託離去特別戀戀不捨,一送再送,直到回頭不見城中託人影,而那臨平山上亭亭佇立託高塔似乎翹首西望,不忍郡守託調離。這種從眼前實景落筆而展衍開去與由景入情託寫法,不僅使人感到親切,而且增加了作品託深度。接下來三句寫臨平山上託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筆,實則是以客觀託無知之物,襯托詞人主觀之情。“誰似”二字,既意喻詞人不像亭亭聳立託塔,能目送兩人遠去而深感遺憾,又反映了詞人不像塔那樣無動於衷地迎客西來複送客遠去,而為兩人託離去陷入深深託哀傷之中;同時,也反映了作者迎兩人來杭又送兩人離去托實際。

下片寫詞人歸途中因思念兩人而夜不成眠。晚風悽清,枕上初寒,殘燈斜照,微光閃爍,這些意象託組接,營造出清冷孤寂託氛圍,烘托了作者託淒涼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時淚不晴”,用兩個“晴”字把雨對淚聯繫起來,比喻貼切而新穎,加強了作者思念之苦託表現,讀來叩人心扉,令人歎婉不已。

這首詞藝術上托特色首先是將山塔、秋雨擬人化,賦予作者自身託感情對心緒,將無生命託景物寫活。這種手法,表現出詞人不凡託功力。其次是襯托,上片“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來送客行”以塔之無情襯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時淚不晴”用秋雨停襯托淚不停。本首詞主要運用情景交融託表現手法。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南鄉子原文及賞析 篇13

南鄉子·諸將説封侯 黃庭堅

諸將説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台南金絡頭。

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髮簪花不解愁。

【譯文】

在諸將都談論封侯之事的時候,我獨倚高樓,和着竹笛,放聲長歌。世事在風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劉裕在重陽登臨戲馬台,與羣臣宴會的盛景已一去不復返了。

快快暢飲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舊。花在老人頭上羞笑,白髮簪花不消解憂愁。

【註釋】

①南鄉子: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金奩集》入“黃鐘宮”。二十七字,兩平韻,三仄韻。

②戲馬台:一名掠馬台,項羽所築,今江蘇徐州市南。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劉裕北征,九月九日會僚屬於此,賦詩為樂,謝瞻與謝靈運各賦《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一首。

③金絡頭:精美的馬籠頭,代指功名。

④簪(zān)花:簪花是漢族婦女頭飾的一種,用作首飾戴在婦人頭上。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寧三年)的重陽節,這是黃庭堅生前最後一個重陽節,因此此詞堪稱詞人的絕筆之作。

【作品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的一首絕筆詞。詞的開頭兩句就描繪了一組對立的形象:諸將侃侃而談,議論立功封侯,而自己卻悄然獨立,和着笛聲,倚樓長歌。對比何等鮮明,大有“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漁父》)的意味。

封建社會中,封侯顯貴歷來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但作者眼中,這一切都只是夢幻一場,所以他此時只一邊冷眼旁觀,沉醉音樂之中。這一組對比用反差強烈的色調進行描繪,互為反襯,突出了詞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詞藉助笛聲與歌聲把讀者帶入了一個悠長深遠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藴含於這不言之中,自有一種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倚樓”用唐趙嘏《長安秋望》詩中的名句“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正切此詞寫重九登高遠望之意。

“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台南金絡頭。”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榮辱,都淹沒時光流逝的波濤中。“休休”,算了吧,還有什麼可説呢!即使是像宋武帝劉裕彭城戲馬台歡宴重陽的盛會,也成為歷史的陳跡而一去不復返了。用“戲馬台”之典正切重陽宴集之題,而“金絡頭”,用鮑照《結客少年場行》“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鈎”,既切戲馬台之馬,又照應開頭説封侯的“諸將”。詞人受佛老思想的浸潤,人生觀中有着消極虛無的一面,隨着政治上的連遭打擊,這種思想時有流露。這裏表現的就是這種思想感情,但更為含蓄深婉。

下片遂轉而為開朗達觀。詞人舉杯勸酒:“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一作“酒似今秋勝去秋”)。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還是開懷痛飲,莫辜負這大好秋光和杯中釀。以功名之虛無,對美酒之可愛,本於晉張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之語(見《世説新語·仕誕》)。古人詠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黃花,作者沿用此法,卻又翻出新意。

他運用擬人手法,借花自嘲。詞人老興勃發,插花於頭,而花卻笑他偌大年紀還要簪花自娛。其造語則是脱胎於蘇軾的兩句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吉祥寺賞牡丹》)詞人熱愛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躍然紙上,他並不因處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覺得秋光和美酒都與去年不殊,表現出開朗豁達的胸襟。

這首詞“以詩為詞”的創作方法,從遣詞造句到意境格調都體現出詩的特點。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風格豪放中有峭健。(黃寶華)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黃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教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並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跌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雲:“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遊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並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於感慨,豪放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