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暑期如何讓孩子語文大幅的提高

來源:文萃谷 2.65W

假期到了,充裕的時間可以讓家長和孩子安排許許多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外出旅行在眾多活動中更是成為了家長的首選,但是如何使這項活動富有更多的意義和價值呢?

關於暑期如何讓孩子語文大幅的提高

眾所周知,任何活動有規劃才能有實現,外出旅行也不例外。展開家庭旅行活動時,需要家長將教育預想、教育目的融化在旅行計劃裏,實施在旅行過程中,完善在旅行後更長的一段時間裏。

■ 行前——設計旅行方案

旅行前的設計安排,家長可以不必親力親為或直接交由旅行社完成,可把這個環節交與孩子,由孩子自己設計旅行方案,規劃行程,充當嚮導;家長自己則可退到幕後,做導演。

接到任務後的孩子,往往會滿心歡喜地開始查閲地圖,尋找自己喜歡的目的地。接下來需要他們進一步蒐集、翻閲相關資料,瞭解某地的風景名勝、歷史風物、民俗習慣等。這樣孩子們在完成中便已滿是收穫。

如果是自助遊,家長可以要求孩子自己設計出最經濟最合理的旅行路線,確定旅遊行程,規劃遊覽項目,安排途中的衣食住行等。如果是與旅行社合作,那就讓孩子與旅行社洽談項目,提出更改建議,完成手續。

我的學生王兆珅(2010年考入武漢大學),是個能力很強的人,他計劃要走遍中國的每一個縣。他的爸爸媽媽是這樣介紹他們的教育方法的:

“國中這幾年暑假旅遊,全由他設計路線、項目、行程,並與旅行社洽談。自駕遊時由他負責帶路,很多人以為我們的車是有GPS定位系統呢。從中他學習、並具有了項目策劃和實施能力。看地圖、識別方向、行程安排等他都能做得很好。這個假期就是我跟着他出遊了一番,吃、住、行、玩都很順利。”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會學會如何策劃項目,如何實施計劃,如何銜接各個環節等;不僅如此,孩子還會從中學會如何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如何補充自己的知識缺漏,如何尋求幫助,如何與人交涉……如果每一個假期都有這樣的鍛鍊機會,那麼孩子的綜合能力肯定會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得到快速的提升。

必要的放手,就是成就;總是不肯放手,養出的倒容易是阿斗。

■ 旅行中——交流、點撥、感悟

出門旅行的目的不僅是放鬆,更可以開闊眼界,擴充知識,豐富內心,涵養精神。但有的時候我們會將旅行變成這樣的情況:懶得去聽導遊的講解,一心只想抓緊時間拍照,打牌,玩遊戲,昏昏欲睡……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是以下兩方面。

家長要讓孩子理解,山水就是地上之文章

旅行中,家長要幫助孩子認識美麗的山水其實就是地上之文章。它需要我們用眼、用心來解讀它。讀懂自然,就能讀出自己。

來到海灘,可以給孩子講解海底生物,拿出地圖看看世界的海洋,一起讀讀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裏》;行走在風景中,可以告訴孩子怎樣將自己感受到的美景描寫表達出來;來到名人舊跡,可以一邊觀景一邊背誦他的相關詩文;面對歷史,可以帶領孩子一起走進那段歲月,感受歷史的深沉厚重,人性的多重複雜,回憶英雄的偉岸堅毅,坦蕩從容……

如若行至合肥,不妨和孩子一起看看蘇北先生的《城市的氣味》,然後相互交換意見:

要説世界是由氣味組成的,也不為過。比如我生活的這座城市,我對她的氣味就相當熟悉。這裏的夏天,主要是香樟的氣味。騎車上街轉一圈,在那些小馬路上,在遍植香樟的人行道上,那些氣味就深入到人的內心。那些香樟樹,枝葉密密織織,樣子清秀圓潤,有女子氣。或許還是書香門第的女子,特別適宜於這樣一個小而温潤的城市。

去年秋日,我帶女兒在杭州夜遊蘇堤,女兒稚嫩的聲音傳了過來:

“這天早晨,我呆呆地望着這全長二點八公里的蘇堤。由於擁有六座橋,剛好把蘇堤分成七個段落,算來恰如一句七言。啊!那一定是蘇東坡寫得最長最大的一句七言了,最有氣魄而且最美麗……”

孩子誦的是張曉風女士的《六橋》。在這篇文章的誦讀中,我和女兒都加深了對蘇軾、對六橋、對西湖、對江南的理解。我們虔誠地用兩腿走過風景,用兩眼膜拜,用一顆打開的心來領受自然、歷史、人文對我們的豐厚賜予。

如若行至了古老風雅的蘇州,家長可提供一篇《黑白蘇州》,幫孩子讀懂蘇州這座城市的精魂:

“蘇州給人的最初印象本是柔美的———吳儂軟語、垂堤楊柳、絲綢蘇繡、茶肆評彈……,蘇州骨子裏卻是剛烈的。這種剛烈最鮮明地體現在蘇州人身上。最好的事例是蘇州開城祖伍子胥……金聖歎,大明亡滅,普天之下,唯有金聖歎敢於發出吶喊,……明代,蘇州織工大暴動更是威震朝野,“柔婉的蘇州人這次是提着腦袋、踏着血泊衝擊”京城的腐敗統治,這次暴動的聲響長久迴盪在歷史的天空。無疑,這些人物和事件,為蘇州豎立起一座座歷史豐碑,蘇州大地聳立起一個個大寫的“人”。

親臨式的閲讀、山水間的閲讀、文化現場的閲讀;在閲讀中一家人的坦誠交流:這些帶給孩子的感受與改變是我們無法估量的。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寫一些旅行日記

旅行中不僅要用眼睛去看,用相機去拍,更要教會孩子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去貯存。用心感悟貯存的最好方法是寫一些旅遊日記。寫,會讓“看”富有目的並且產生情趣。簡單的、有一搭沒一搭的、鬆鬆垮垮的“看”,就會變成一個富含激情的吸納、提取、熔鑄、升騰、發展、思考的過程。眼前“看到的”再與孩子去之前所存儲的內容兩相發酵起來,孩子旅行的興趣增強了,整個“人”也不自覺地提升了。

不僅是孩子,家長如果也能將自己一些小小的感悟,寫在手機上,以短信的形式發給孩子,這樣效果會更及時一些。家長當然也可將更詳盡的內容記在筆記本上,晚上留與孩子一起交流。我帶女兒去青島八大關玩,我們驚奇地發現八大關每一條街上的樹都鬱郁蒼蒼,並且每條街道上的樹種都不一樣。晚間我寫了一段話,給女兒看:

山海關路上的高大梧桐挺拔健美,枝壯葉闊,不遠處海濤陣陣,與梧桐葉舞遙相應和。兩邊富麗別緻的歐式建築,更是與這些梧桐相得益彰。梧桐樹與生俱來的華貴氣韻流溢在整座街道上。

紫荊關路上的蒼松,則更動人心魄。這些樹似乎一生下來就是暮年英雄,蒼黑沉穩、高挺堅毅,清風與它無緣,它不會輕易隨風擺動枝葉,它註定是要搏擊大風浪的,所以盡褪嫵媚的葉,換上筆直鋭利的針。

文字深化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最後總結説:“是樹讓每一條街道有了自己的個性。”

女兒三歲的時候,行至湖邊,她口授,我為她記錄下的一條旅行日記是:

我喂小魚吃曲奇,魚兒一口我一口。

寥寥數語也好,洋洋大觀更佳,這樣的文字不僅記錄了風景,記錄了收獲與感悟,更同時記錄下來我們曾有的快樂時光。這樣的記錄最後也會融成美麗的風景,永駐在我們的生命中。

■ 旅行後——補充、沉澱、內化

行程結束後,可以讓孩子留出一段時間對這次旅行進行梳理和補充,進行一些歸納和總結,讓所獲的知識和情感進一步沉澱,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性格和精神力量。

幫助孩子完善旅行日記

旅行畢竟是匆忙的,在匆忙中寫就的日記,需要修改,一些資料需要進一步查證,還有新的感悟體會需要增添。提醒孩子別把這些輕易丟掉,及時拿起筆將它們補充完善。

還可再補充一些相關文章,讓孩子看:遊罷西湖,再看看餘秋雨先生的《西湖夢》;遊罷張家界,再看看卞毓芳先生《張家界》;遊過武夷山,再讀讀南宋朱熹的《武夷棹歌》……這些補充一定會讓孩子有更多的`感觸,更多的體悟。這些體悟不單單會呈現在日誌中,它還會在孩子的內心中沉澱下來,蓄積起來。

進一步激發孩子的興趣

在旅行中,孩子們對一切都有可能產生好奇心。山水、古蹟、園林、陵墓、建築、歷史、風物,都有可能引發他們廣泛的興趣。但旅行的匆忙和短暫,決定了這種興趣的短暫性。因此,行後,家長可以進一步激發孩子的興趣,避免這樣的興趣終結在旅行後。例如,如果孩子參觀明清皇陵後,喜歡上了這一段歷史。家長可採取各種辦法再激發孩子的興趣:進一步閲讀相關書籍,和孩子一同上圖書館查找資料,鼓勵孩子向專家提問,帶着問題再次遊覽等。每一位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採用靈活多樣的辦法促發孩子下一步更濃厚的探知趣味。

與孩子一起探索問題的答案

走進一片風景,走進一座古蹟,就有可能是走進了一片疑問。這些疑問,讓孩子有了研究的意識,有了探究的動力。所以行後家長可以鼓勵並支持孩子繼續把這種疑問探究下去。可以把一個疑問變成一串疑問,把這些疑問變成孩子學習的嶄新動力。

威海的劉公島是北洋水師駐地,附近海面曾是中日甲午海戰的一個主要戰場。去過劉公島的孩子可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號稱世界第七、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為什麼會全軍覆沒?

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讓一個問題變成無數個問題:北洋水師的內部機制是否有問題?水師提督丁汝昌的指揮在海戰中,產生了哪些失誤?清政府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擔負怎樣的責任?李鴻章與北洋水師的關係是怎樣的,北洋水師的覆滅與他有怎樣的關係?近代中國經歷了二十多年“求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後,近代化為什麼會夭折?這場戰爭,留給我們今人怎樣深刻的啟示?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認真查閲資料、探討研究,也許我們的結論不如專家的準確精闢,但在研究問題上我們和孩子一起真誠地投入,執着地鑽研,這種面對問題的研究精神往往會大於問題本身的答案,帶給孩子的影響更是空前而巨大的。

風景,其實就是一座書院。旅行,也可以是一種很好的教育。在今年這個暑假,讓我們和孩子在這座書院中邊走邊讀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