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第十篇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7.18K

遵老師之命,我閲讀了千字文,其中的內容讓我受益匪淺,啟發不校

童年第十篇讀後感

據史書記載,這篇構思精巧、富有韻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時一位叫周興嗣的人於一夜間編成的。

元六世紀初,梁武帝蕭衍博通眾學,擅長文學,雅愛書法。他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因而命人從王羲之的墨跡中,選出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讓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用四言韻文的形式將其編撰成文,字句間要求有密切聯繫,且要富於文采和韻味,以供兒童學習識字,並從中掌握必要的知識。

周興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將《千字文》編成,不過,第二天,他竟已是兩鬢斑白。

《千字文》用整整一千個不同的字連綴成篇,內容涵蓋自然、社會、歷史、倫理、修身、處世、教育、農藝等各領域,彙集了大量的歷史故事、成語典故、格言諺語,其內容豐富,知識面廣闊,天文地理,自然社會,無所不包,這正是它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此外,琅琅上口、易記易背的形式,也是它得以廣泛流傳的重要因素。全篇採用四字句,簡要精練,押韻合轍,音調鏗鏘,易於引起兒童的興趣,這恰恰符合蒙學認知的規律。

我讀過《千字文》這本書,它講了許許多多我們不知道的課外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其中,在這本書裏第十篇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時侯,有多少名人的事蹟值得我們學習。像尊師之道,終成大器中的魏照就是一個例子,他對學習的機會十分珍惜。在童年求學時,曾拜郭泰為師。白天在學堂裏聽課,晚上就和老師吃住在一起。郭泰非常驚訝,問:“別人認我當老師是為了學點知識,課一講完他們就回家了,你為什麼早晚都陪着我不走呢?”魏照畢恭畢敬地説:“現在要找一個教人知識的老師很容易,找一個教你怎樣做人的老師卻很難。我天天住在這裏,是想跟您學習為人處事的道理和高尚的品格。”郭泰聽了非常感動於是把他畢生所學的知識全部傳授給了魏照,魏照終成大器。

讀到這裏,我被魏照的孜孜不倦的精神,更為自己的學習態度感到慚愧.現在,我們的條件優越了,求學的機會也多了。

讀了魏照的故事,作為一名班幹部,要在班裏起好帶頭作用,對待學習不能不懂裝懂.碰到困難更不用怯懦,虛心向老師或家長請教。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習,是進步的階梯,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學好問,不弄虛作假才能取得成功。我們現在正是讀書的大好時光,就更應該努力學習,長大後為我們的祖國做出新貢獻。

【擴展閲讀篇】

讀後感,顧名思義,要先有"讀",而後才有"感"可言,它將閲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閲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 而後將自己的感受、心得、體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讀後感。

注意點:

1、吃透文義。寫讀後感之前,索要寫的對象文章或者書籍要讀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讀不透,寫的時候就會東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寫讀後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萬不要説教別人,令人味同嚼蠟。我看過一個孩子的讀後感,從頭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對別人指手畫腳,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鑲嵌其中,滿以為光彩奪目,實則堆砌材料。讓人不願意讀下去。這是很多孩子寫作的共性。

一、首先了解"經典式"讀後感的結構模式

讀後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觀點、看法,"讀"與"感"之間,還要有"感點"前後銜接。因此,讀後感的中心一般結構模式可以如下圖所示:

述讀(前提)

發感(論證)

感點(橋樑)

結感(昇華)

在這個結構模式中,"感點"是關鍵,沒有了感點,讀後感也就失去了靈魂,也就無所謂"讀後感"。感點,就是你讀後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點。

在整篇文章中,感點在"述讀"與"發感"之間起着橋樑的作用,是結構全文的紐帶。"感點"承接"述讀"。讀後感的寫作,必須是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結果。"感點"也領起"發感",它是發感的依據。發感必須圍繞感點展開論述,對感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議論為主,突出一個"感"字。"結感"收束全篇,昇華感點,是"感"的歸宿。

注意:很多孩子的讀後感,複述完故事內容,就開始寫感,翻來覆去,就幾句話,就是多寫一點,也是不着邊際,一盤散沙,主要是缺乏"感點"這個橋樑,顯得很突兀,過度不自然,不順暢。

二、掌握"經典式"讀後感的寫法

第一步:擬主標題,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寫《 xx》讀後感,別人讀的時候就引不起興趣,會想到這樣沒有主題的讀後感會不會浪費時間呢?如果有了一個非常醒目的標題,就會讓人有一種樂於閲讀的心思。所以,雖然也可以不要主標題,但是我還是建議擬主標題。過江龍進來的文章都學會了擬主標題,如:《愛是戰勝邪惡的天然屏障--讀《哈里.波特與魔法石》有感 》、《擁有一顆平常心--讀《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有感》、《謙虛功的基石-讀《謙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個人擁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一樣,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點:標題一定要高度濃縮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寫,一定要結合感點,否則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

第二步:述讀--引

講述:在通常情況下,要圍繞感點,引述材料。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注意點:1、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敍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

2、對於原文的述讀,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較長的,只能夠是簡述與感點有直接關係的部分,而與感點無關緊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愛了。

4、"述讀"材料要精簡、準確、有針對性,這是讀後感成功的`第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了一半。這一部分如果拖沓宂長或者與主題不相符,就會讓人反感。

第三步:感點--議

議,就是緊承前一段"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

注意點:感點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所讀材料。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議論,泛泛而談。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在感點之後,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後才能有感點的成立

第四步:發感--聯

"發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一部分是讀後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

注意點:1、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遊離於感點之外。也就是你選的例子和所講的道理和感點要有共鳴,不能另立一個論點。否則,就會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有一些孩子在聯繫實際的時候,所選的題材和 感點貌似相似,仔細一對比,表達的思想不一樣,這樣就讓讀者看不明白你在説什麼了,切忌。

2、發感還要聯繫實際,深入論證。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

3、聯繫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脱離感點隨意聯想,不着邊際。

第五步:結感--結

結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

注意點:1、不管怎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説一些不着邊際的話。表決心式的結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頭蛇尾的感覺。

2、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或發人深思,或氣勢磅礴,或首尾呼應,暗合標題,都不失精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