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7.61K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穹頂之下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穹頂之下觀後感

穹頂之下觀後感1

我很少有耐心看完這樣長的一部紀錄片。

它給我的感覺是震撼的。

我們活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霧霾一直是個大問題,每個人都知道它有害、應該防治,然而真正瞭解霧霾、知道該怎麼做並願意去做的人太少太少。

柴靜提出了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裏來,我們該怎麼做。

我看到了霧霾的可怕,這種感覺是以前不曾有的,我相信每一個看過“穹頂之下”的人到有這種感覺,以前覺得模糊的忽遠忽近的霧霾原來早在我們的生活中造成了這樣巨大的影響,而曾經的我並不知道。

我想只有切身地感覺到它的危害,才能真正自覺自願地為解決霧霾問題貢獻一份力量。這大概也是柴靜想要做的,她想用這樣的方式讓每個人到意識到問題,感覺到危機併為了改變它而努力,而並不只是像以前那樣,僅僅知道而已。

網絡上也有一些關於穹頂之下的負面評論,最大的爭執點就是許多人認為柴靜給大家講的無非也只是一堂課而已,所提出的具體建議能不能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還是得打一個問號。

“中國,還太窮。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你只能選擇一個。”這是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面臨的問題,事實上不只過去和現在,只要國家發展,這個矛盾永遠避免不了,所以我們也不能永遠把發展當作擋箭牌。

柴靜所提出的很多建議,例如洗煤,我也並不知道它是否可行,但至少提出了一個方法。柴靜並不是專家,她做的就是儘自己所能出一份力量,不管這份力量有多微薄,至少好過袖手旁觀。很多人在説她的數據不精準,給出的建議異想天開,可是這些人自己又做過什麼呢?

柴靜的“穹頂之下”,除了普及霧霾知識,它最可貴的其實是告訴每一個人:我們都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還回一片蔚藍天空。

穹頂之下觀後感2

天使穹廬,籠蓋四野。

天像個蓋子一樣,將大地籠罩。曾經蓋在九州之上的是碧藍如洗的天,偶爾有幾朵許閒雲飄過,在天之涯有幾隻野鶴點綴。而現在,在社會經濟與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籠罩華夏的已不僅僅是我們眼中的天,還有霾。它死死的扣在頭頂上,無時不在,卻又無可奈何。

柴靜對此做了一年的調查製作,進行了一場長達兩小時的演講,向我們展示了霾的範圍,危害與原因。

或許,在我生活的這個地方,自己覺得這裏應該沒有霾,那應該在北方多,而且這裏也沒有什麼重工業。但是我想我錯了,我忘記了重慶是一個重工業城市,我們相距並不遠,這裏早已被霾入侵。

初時感覺並不明顯,只覺得經常感覺視線模糊,前方的東西也總感覺被擋住了。抬頭看天,也不再如小時候一樣湛藍,因為天經常是滿滿的白,還透着一點淡黃色,晚上也經常看不見新鮮了,從前以為是因為近視了,所以看不見,可我告訴我不近視的人時,他們也説沒看見多少了。原來那不是雲,是被一片邪惡的東西掩蓋住了。它遮住了星星,遮住了藍天,原來霾離我如此之近。

儘管如此,即使有許多人在為此努力,可也只是杯水車薪,在這樣的中國,有這樣的社會現實與這樣的中國人。為了利益,為了發展,不顧一切!確實中國需要發展,可發展之後呢,留下滿目的瘡痍無法撫平,到時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姿態來面對這片哺育我們的天地?

我們生活在“穹頂”之下,無可奈何,也無法改變,只有當環保的觀念是從心底升起,而不再只是掛在嘴邊,也許我們的藍天白雲,才會重新露臉。

穹頂之下觀後感3

"沉寂了許久的前央視主持人、知名公眾人物柴靜,2月28日發佈了個人視頻作品《穹頂之下》。在這部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作品中,柴靜再次運用了她所擅長的新聞深度調查,也以感性和個人經歷出發,並以“私人恩怨”來強勢介入公共話題,吸引注意力,引起廣泛共鳴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穹頂之下》簡單來説講的就是霧霾的嚴重程度,以及它正在以超出人類預期的速度和影響力在干擾你的生活,治理很困難,每個人、每個具有日常行為能力的人都身陷其中,你感受到了被影響,你就有一份責任。

霧霾本身是個宏大而複雜的問題,至少透過《穹頂之下》,我們應該知道霧霾的產生不僅僅是單邊的邪惡或者壞事,它是某個歷史時期的難以規避的產物,如今我們到了治理它的時候,但治理之難也是顯而易見,因為它同樣牽扯到你的日常生活,其威力並不比霧霾本身對我們的影響力小。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穹頂之下》這部僅耗資百萬的視頻作品的正面意義正在彰顯,哪怕是那些陰謀論的發散,以及對科學素養的質疑和關於視頻新聞技術上的批評,那也是在烘托“環保”和“健康”這兩個關鍵詞。畢竟《穹頂之下》是一部作品,任何觀看和關注了的人都有權利對之表達自己的觀後感,youcanyouup這種氣餒的説法並不是適合。等我們忘卻了“柴靜”以及“穹頂之下”之時,還能以積極的態度去審視和關心自己的環境和未來,那就是成熟的標誌和《穹頂之下》本身的意義。

我想,柴靜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喚起民眾關注並用輿論向政府和排污企業施壓,而非為節能減排建言獻策,這個目標肯定是很好地達成了。

穹頂之下觀後感4

從網上聽來的超火的《穹頂之下》,這部片子説實話,我不確定是紀錄片,還是演講,不過先來説感受吧。

看完之後超級激動,看着窗外灰濛濛的天空,想着12369,想着污染地圖,好想自己立刻去拯救地球,可是就我一個人,再怎麼樣,也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行吧。

作為國小生,對政治什麼的先不管,光從表面上來説,柴靜是説出了所有為了環保事業而奮鬥的人想説的,言辭有點激烈,那是因為只有非常少數的人去做,大部分人都置之不理。想想那藍天白雲,想想暖烘烘的太陽,想想繁星閃爍的天空,為了這些,難道就不應該去做一件小事,來挽回這些景象嗎?就算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當整個國家都毀滅了,利益還有用嗎?

我是支持柴靜的説法,那些數據和別的國家的努力,都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也應該加把油,別人可以,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法律應該嚴格執行,不能把這些當成廢話。為什麼英國在經過災難後,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中國卻在霧霾已經纏繞着這些原本"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引無數英雄盡折腰"的景象一天天的消失,採取的行動卻微乎其微呢?就真的沒有考慮過嗎?

説着説着,我也激動了起來,以前看過的濫殺動物,往食物裏放各種添加劑的紀錄片,地球難道還不夠慘嗎?地球在中國這片豐富的大地上給予了各種東西,讓這片土地強大,難道現在對這片美麗的土地的回報,就是毀滅嗎?

我想不是的,每個人其實只要做一件小小的事,比如離得太近的地方就走路,該節約的節約,這些事應該幼兒園,國小時候都講過吧,請為地球,或者説我們生活的地方變回青山綠水吧!

穹頂之下觀後感5

人在世時,有許多事情是無法抗拒的,其中的一件事就是呼吸。

推開門,邁開步,這“仙氣繚繞”般的景幕映入眼幕,深深地歎了一口氣,重霧霾!這潔白散漫的霾並不像它看起來那麼幹淨,裏面摻雜着許多有毒物質,侵蝕我們的生命。

柴靜是一位記者,一位母親也是一位能夠站出來吶喊自己心聲的人,她是一位勇者。

作為一位記者,她深入調查污染新聞事件,這其間的艱難險阻也無法想像,她渴望真像與治理,她的探索之心值得肯定。

作為一名母親,那藴含着她對女兒的愛。我不是一位母親,我無法完全從一位母親的角度去體會柴靜對女兒的感受,但是,我是一位女兒,作為女兒,我不想讓我的父母受到傷害,這也是血緣之愛。

作為一位勇於站出來的人,首先必須敬佩她的勇氣,她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代表所有內心有所不安於現狀人的吶喊,我們及我們的兒女後代需要生活在藍天白雲下,呼吸乾淨新鮮的空氣!

霧霾僅僅是個開始,是自然對人類的警告,人們若只是單方面追求經濟,天災是無法預計的,物極必反。人們看看自己身邊,恐怕早已不是兒時的記憶了吧。我懷念,懷念小時候的那條小青溝,那裏的水又透徹又清涼,我脱掉鞋子輕輕踏下去,卻不小心滑倒坐在了水中,濺起了水花,漣漪一層層擴散,岸上的小夥伴也打趣地調侃着,青葱的年華……

我在回憶中沉醉,也在期盼中展望未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6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卻看不清你”這並不是笑談,而是我的切身經歷。

曾經我誤認為這江南水鄉般的朦朧是我熟悉的"霧",曾經我誤認為這是"山色空濛雨亦奇"的古典浪漫。曾經我誤認為pm2.5離我很遠,直到看了《穹頂之下》,pm2.5這個不知道被百度了無數遍的名詞進入了我的世界。原來那不是霧,那也不是浪漫,那是霾,可怕的霾。

小時候,家裏剛剛換了有天窗的車子,每到晚上,總纏着媽媽帶我去兜風。不為別的,就為了躺在車裏,伴着徐徐夜風,透過天窗看夜空中那繁星點點。

而今,記憶中的那片藍天已漸漸離我遠去,記憶中的那座小城市,也已然高樓林立。記憶中靜謐的夜晚已變得車水馬龍,我試圖尋找尋找童年時那些會説話的星星,但是透過高樓的縫隙,厚重的霧霾壓的我喘不過氣來。

《穹頂之下》深深地刺痛了我,我已經沒有和媽媽開車兜風的性質了,因為我知道汽車尾氣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傷害。待在温暖的卧室中,我也不再覺得是一種享受,因為我知道取暖燃燒的沒是造成霧霾的來源之一。

不要在沉迷不悟了,看清形勢吧!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社會,伸出一雙手!來保護環境,讓晴空萬里的藍天重返我們的世界吧。

穹頂之下觀後感7

這是一個説起來可笑的事情,和我們從小在教科書上學到的權利與義務相統一這個備受哂笑的教條背道而馳!去年(20xx年)底央視新聞報道中國的投資規模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投資規模和增速最快的國家,沒有之一!在中國經濟火箭電光火石般提速的今天,中國最偉大的受税機構有關部門與中國最大的納税大户中石化、中石油這樣的國企巨頭們在中國最光鮮的城鎮化進程中唱着喜慶的雙簧,卻對於飲鴆止渴般的通過不合理的重度能源消耗盲目為不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助威加油。而唯一的制衡法律卻遊戲般走馬觀花在企業圈子裏溜達了一圈後繼續睡大覺,空、悲、歎這樣的情緒足以讓所有新聞人瞠目結舌。

最驚悚卻又發人深省的歷史回顧:倫敦煙霧事件和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

如果污染繼續下去,中國的下場有無前車之鑑?這個答案貌似是我們中學時代歷史教科書上一筆帶過的舊聞:倫敦煙霧事件和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沉痛到讓地球人無法接受的故事,發生在了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幾個國家:美國、英國很難想象,當中國最發達的城市被鍍金的發達經濟逼近空氣污染的毒氣集中營的時候,那些罪魁禍首會否追悔莫及?!羞愧難當的情緒,通常只有在人類無法,直面自己的良心的時候才會出現。而這樣的情緒下,再冷靜的環境解讀顯然對於那些腰纏萬貫的鉅商富賈只會演變成毫無任何意義的蒼白的説教。誰能在中國環境被經濟推進火坑之前拉他一把?政府?企業?千千萬萬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芸芸眾生?都有?我希望都是,而且應該必須是!

穹頂之下觀後感8

星期三下午,我們一同觀看了柴靜關於霧霾調查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演講,也是一次沉重的'演講。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究竟生活在怎樣的一顆星球上。

眼下,重度污染,霧霾侵襲,生態環境遭到人類無知的破壞,而這一切卻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重工業工廠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工廠出於各種原因,省去了對原料的清洗與提純,使得天空中經常飄起顏色讓人望而生畏的污染氣團。這一切在中國,卻缺乏相關部門的有效管理。現在的我們何去何從?我們在眼下的每一次抉擇都會在以後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我們子孫後代的生活。

因此,我們是不是應該從小事做起,為我們的環境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出行時,我們時是不是可以選擇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讓父母減少開車的次數?購物時,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有綠色環保標誌的產品、儘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發現生活中的不環保行為,是不是可以上前進行善意的提醒?面對無良企業的污染行為,是不是可以形式我們的監督權、撥打12369向環保部門進行舉報?

也許我們所做的,不足以徹底改變環境的現狀,但至少可以一點點剝去黑暗、重見藍天。或許,可以減少一個因環境罹患肺癌的受害者。沒有人願意被黑暗永久包裹,這些不忍直視的、難以置信的事實,我寧願它們只是歷史。

只要敢於創新、積極實踐,我們終會迎來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日子!

穹頂之下觀後感9

最近網絡上藍黑與白金不斷混淆着我們的視覺,開學風也不斷襲來各種版本。正想着該寫點兒什麼的時候,突然看到央視辭職後的柴靜,自費近一百萬調查探尋問題的答案,這部由母親柴靜完成的紀錄片《穹頂之下》,不由得讓我們沉思……不得不讓我們震撼。

剛剛大學畢業的我們,是一羣希望改變世界的人,期望着在未來世界變得更好更方便。我們在科技的路上高效地奔騰着。然而,有一天,我們發現這個世界已經病了。我們引以為傲的陽光和空氣,不再是那麼美好,當呼吸乾淨的空氣變成一種奢侈,當孩子再也看不見星星,當你不再放心把自己守護的生命,交到自由世界的廣闊户外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做些什麼?我們又能做什麼?

我只知道,作為一名火力發電廠的普通電廠工人,我很驕傲我們公司為了給#1機組脱硫提效,為了環保減排,於14年11月15日正式啟動了濕式電除塵器技術改造。直至今日無意中登高而望,才發現不知不覺中,這座鋼架結構的大傢伙已經初顯輪廓。我也知道,這是我們公司對環保減排的極大重視。我更知道,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高參數、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的燃煤火力發電廠,環保減排我們一直都沒有間斷過,我看見了,我們為之努力了,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從未停歇。

是啊!正如柴靜在視頻裏所説的那樣,除了悲觀,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作為。請相信,天空會更藍,世界會更美!就像我們小時候那樣。

穹頂之下觀後感10

柴靜的《穹頂之下》紀錄片很火,我看了完整的片子:從中我們知道了很多我們應該知道而不知道的知識,知道後為自己生活在這樣毒惡的環境中而感到恐懼。非常佩服柴靜這個女人,之前都有拜讀過她的《看見》這本書,通過她的媒體人的視角看待問題,很客觀、真實!

這部片子引起的反響很強烈,因為內容已經觸及到某些的人和團體的利益,但更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生存權益,所以罵聲不斷,讚許聲更是不絕於耳。在我們身處這樣的環境中,這樣的聲音應該多些。

試想每一位公民(包括政府人員和企業自身、個人)都有良知,我們的環境至於如此?!反觀我們的社會,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錢”的問題、發展的問題,現在的很多人(包括我們在此評論的人)會為了錢而不擇手段,環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大家的問題,可誰又會放棄自己利益去改善環境呢?答案在當前是否定的,所以解決好環境與發展的關係才是根本。

當前,本屆政府已經頒佈了深化改革的意見,不光人民羣眾意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我想政府應該不傻。或許柴靜的《穹頂之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現,會對能源的深化改革起到助推作用,我們也更希望看到政府、企業和那些的專家們更正面、更負責的迴應!

最後,還是感謝那些有良知的公眾人,也希望有更多的這樣的公眾人物做出更多的利於社會進步的事情,也包括我們每一位人,美好環境,人人有責!

穹頂之下觀後感11

或許你們並沒有看過《穹頂之下》,又或許你看過《穹頂之下》,卻不把它當回事,將自我置之度外。那麼,我將告訴你一個令你震驚的消息:全年有50萬人死在大氣污染之下。聽到這可怕的噩耗後,難道你還會認為大氣污染只是一個人造成的嗎?我確信,你們還會懷疑,那就讓事實來説話吧!

今日,我想讓你們都明白什麼叫做可怕:河北山東,上海這些城市的鋼鐵產量跨入了世界前十強。異常是河北的唐山,在《穹頂之下》中,主持人問一個小女孩:“你看到過藍天和白雲嗎?”小女孩回答道“白雲,我從來都沒有看見過;藍天只看見過有一點點藍的”到了那裏,你們心中都想問:為什麼那裏會看不見白雲和藍天呢?罪魁禍首就是——大氣污染。原因是:鋼鐵廠中有粉塵、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氣中,造成PM2.5的“誕生”過快。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的可能會產生霧霾。霧霾遮蔽了藍天與白雲,污染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中國。你們不妨想一想唐山人們生活之艱辛,每一天看着塵土飛揚,霧霾蓋天,他們為了生存又不得不頂着這令人憎惡的霧霾。而霧霾的“父母”不正是人類嗎?此刻人類是在自食惡果。

我們必須從此刻開始,珍惜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生命,將它們放在利益之前,那才是真正的為君之道。要從長久的方面去研究問題,不要只顧着眼下的利益,而忘了天下蒼生所依懶的世界。生命僅有一次,莫讓利益害了自我,如果人人心中都想保護環境,我們何愁見不到藍天和白雲呢!

《穹頂之下》告訴我:環境勝過利益。同時也改變了我的想法,使我走上了愛護環境這條正道,令我受益匪淺。所以我想讓更多的人和我一樣踏上對抗霧霾的陣營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12

在看柴靜拍的《穹頂之下》之前不久,曾看過一篇文章,主要討論使用財富的遠見與短視。文中大概舉出這麼一個例子:

同樣是一片礦區,如果礦主將收入的50分配給職工,那麼,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後,職工將會擁有剩餘的金錢,就會追求娛樂、發展、教育等相關的服務,進而推動本地區的經濟增長。長此以往,數十年之後,當這片礦區枯竭的時候,整個城鎮已經發展起來。之前的礦場主還是富人,但是,他的周圍同時也多處了許多富人。財富便可藉此延傳下去!

而同樣是一片礦區,如果礦主只將10的收入分配給職工,而將90的收入收入自己腰包。那麼,結果是職工只能夠蛢命工作以維持基本的生活。長此以往,數十年之後,當這片礦區枯竭之後,整個小鎮又將變成之前貧瘠的小鎮,礦主依舊是這裏的首富,但是,周圍都是一幫窮人。在這樣的環境之中,除了離開小鎮,富人的財富很難以得到保全。

仔細想想,這是非常常規無奇的例子。從這個例子中,原文的作者指出在國內,許多富人都及其短視,所以,國內才有劫富濟貧的説法;所以,國內才有富貴不過三代的説法。在這一點上,鄙人深表贊同。其它暫且不論,僅僅憑藉這一點,柴靜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欽佩!

柴靜關於霧霾的紀錄片《穹頂之下》看完之後,有一點被震撼到了。主要有兩點:

其一,此個記錄篇是她私人出錢贊助拍攝,百萬的投入以及前後一年的製作時間。這樣的成本令人吃驚。想想當下社會,即便是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情,能夠動用這樣的成本去製作、實現這樣的意見事情的人又有多少?柴靜去做了,所以她得到了眾多的幫助,所以她做成了。

穹頂之下觀後感13

“顫抖吧,人類,你們的每一口呼吸我們都在”這句話,讓我想起,去年爸爸在北京出差了10天左右的時間,回來後一直咳嗽,也沒有感冒的症狀,咳嗽了很久之後才好,説下次再也不去北京了,説北京的空氣質量太差了,在北京看到的天空是霧一片。當時我也沒有太多的感覺,但家裏之後就買了2台空氣淨化器。

看了柴靜拍攝“穹頂之下”才知道爸爸20xx年去北京的時候,遇到就是霧霾,“霧霾”“PM2.5”這2個名詞也被我深刻的理解,那我們現在的空氣質量太可怕了,而且是無處不在,早上上學的時候總是發現空氣總是霧朦朦一片,讓我在想這是霧還是霾呢?看到宣傳片中,多年前空氣被污染的不像話的倫敦,很擔心這就是不久之後我們的城市。那該怎麼辦?

人們為了發展,為了GDP值,為了自己,為了“省錢”,不斷消耗劣質能源。而我們,我們未來的孩子、子孫卻要為今天買單,去承受。面對現在各種因素,引起的霧霾污染,也許柴靜一個宣傳片起不了什麼決定作用,但是無論是作為一個前媒體人還是一個母親的身份,柴靜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於一個宣傳片的“成敗”與否,而在於一種執着的鬥爭精神。

特別喜歡紀錄片最後的一段話:“每次在夜空中,看到這顆星球孤獨旋轉,我心中都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依戀和親切。將來有一天,我會離開這個世界。但是我的孩子還在其中生活,這個世界就與我有關。所以我才凝視它,就像我凝視你;所以我才守護它,就像我守護你。” 人類與環境污染的戰爭歷程中,霧霾的治理不是個人所能左右,希望能引起社會的共識,正如環境治理不在個人卻離不開每個人一樣,而穹頂之下的柴靜也不應該是一個人在戰鬥,你我都行動起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14

柴靜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400字其實我現在看到一個人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後都會有些眼紅,而柴靜的紀錄片卻只讓我感到敬佩與感激,可能當某個人做的事與社會的公益乃至我自己休慼相關的時候就真的會讓人不再忍心去狹隘地看待他的成功了。

一個個機智一針見血的發問,一個個荒謬而又合理以致顯得無奈的回答,那些多環環相扣的推導與反思,把霧霾的本質、成因,執法的真相,法律的漏洞探究得既深入又明白。

還有那種能為環保這種公益而非私利的問題勞神費力四處奔波博弈的社會責任感與公益心,我相信不可能全部裝得出來的。

不管這紀錄片怎麼拍的以及那些數據影像資料哪來的,至少我覺得它真的成功地影響了一大批人,讓許多像我這樣過去對霧霾只是講幾句哀歎的人真正開始憂患空氣污染的問題。

比如我,自從看了柴靜的紀錄片後,晚上都不敢出去跑步了。

另外,貌似好久沒見着柴靜了,這回才知道她已經從央視辭職了,我以前瞭解到她其實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不知道她今後有什麼打算,不過希望還是能夠看到她做的調查採訪吧,每回看到她的調查都是能把問題刨根究底揭示得透徹淋漓,感覺很是痛快,其實我很少有耐心看完100分鐘的紀錄片,而柴靜的穹頂之下真的讓我回味良久。

穹頂之下觀後感15

"穹頂之下——這個名詞在最近並不陌生,這是柴靜自制的紀錄片,我們借用她的雙眼平視着中國當今環境的現狀,這部影片的確給了我們警示作用,這也又讓人們在心中重新草擬了一道道德的標準,無可厚非的是這部紀錄片的確有着不同凡響的積極作用,至少我已經學會打12369來維護我自身的權益。不過這一切都是從她的眼睛看見的,這一切也都是她的道德標準在衡量,道德標準人人有異,所有人都不是純粹的聖人或者純粹的壞人。

觀看完後我有很多疑問,這便好奇的查了查資料,實際上查到的是河北的污染是全方面的水、土、空氣污染。但是眼睛卻全部的往空氣污染上看,很簡單:空氣污染能擴散到北京,而水、土地污染卻留在當地。後來我才知道1級致癌物地這個1級只是一個因果性的標準,這僅僅説明致癌性證據充分,吸煙的危害遠大於霧霾,委婉的説一句聽説你吸煙可能戒煙帶來的好處比帶口罩防PM2.5更好。這讓我想起一類人,這類人是一旦有事情影響到他自己的生活圈,這便揭竿而起,以聖人的方式討伐影響到自己的人或事,卻不顧影響到你的人和事有不能言説的祕密,便肆無忌憚地責備,聖人不應該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關心着世人嗎?

人的出發點總是是利益,柴靜女兒天生腫瘤與霧霾其實並無直接關係,有可能與她的生活方式或高齡產婦有關,此外柴靜女兒出生與美國,説不定這與產地有關?總而言之嘛,紀錄片就是現實生活的見證,歷史的忠實寫照,因而能以其無可爭辯,令人信服的真實性和來自生活的特有的藝術魅力去影響激勵和啟迪觀眾,不過關不關係道德的事兒需要觀眾們自己斟酌。

不知所云,不喜勿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