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月牙兒》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73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老舍的《月牙兒》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老舍的《月牙兒》讀後感

老舍先生的《月牙兒》,是一部借女性命運以探索當下社會人類求生存的悲苦實質的中篇小説。行文采用倒敍的手法,重現了一個身陷獄中的女人——“我”對自己一生經歷的回憶。而這番心路歷程,月牙兒,作為“我”命運的象徵和見證,貫穿始終,它是“我”爸死時的那個月牙兒,是媽再嫁時轎子前的那個月牙兒,也是“我”挨餓受凍被迫為娼時的那個月牙兒。總之,月牙兒是“我”苦難命運的象徵,每當“我”潦倒困頓的時候,總能看見它,以及它那冷冷的月光。正如文中所説,“我心中的苦處,假若可以用個形狀比喻起來,必是個月牙兒形的。”作者不僅賦予了月牙兒特殊的意味,而且實際上月牙兒已經成為探析主人公命運的線索和挖掘更深層社會人性的切入口。因而在這裏,月牙兒已經具有了內涵的雙重性和意藴的豐富性。

(一)苦難命運的象徵

如前所述,月牙兒是“我”苦難時候的“好夥伴”,正因為每當“我”受苦的時候總是看見了月牙兒,才讓“我”和月牙兒之間有了某種聯結的意味,這種人與自然惺惺相惜的巧妙互通正是小説設置第三方月牙兒的需要,其用意在於藉助月牙兒來剖析人物內心世界和暗示人物的命運未來。所以當媽再嫁過上好日子後,“我在這三四年裏想不起曾經看見過月牙兒”。實際上不是“我”沒有看見,而是看見了卻不記得了,因為那時的“我”和月牙兒之間已經暫時中斷了“苦難”的.共通點。

(二)黑暗社會的對抗者

“一個春天的月牙在天上掛着,我看出她的美來……顯出難以想到的純淨”,從中可以看出,月牙兒其實也象徵了黑暗社會微弱的希望,是這個逼良為娼的社會的小小的對抗力量,只不過,作品中呈現出的結局是小小的希望依舊抵抗不了社會的黑暗。這樣,月牙兒便具有了極大的藝術張力。一方面,它是“我”苦難的象徵,另一方面,它更是“我”藉以向命運提出反抗卻不得的希望。“我”所遭遇的生活是這個社會小小的縮影,“我”的命運同樣也是社會上同類女性的命運。在這裏,“我”就是對這個男權社會控訴的代表者。是黑暗的社會逼着“我”選擇了當初自己都以之為恥的事情,這是種屈於命運的悲哀,而回到“我”最初的本衷,“我”只是想“不要餓肚子”而已。

(三)探析命運合理性的手段

生活若始終顛沛流離,並不會使人變得堅強。相反的,在越來越重的壓力下,人會變得越來越沒有骨氣,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可能作者想借由《月牙兒》傳達的就是這麼一種人類命運的循環往復和求生存下人類內心境況的時代命題。從一對母女,一對女性一生命運的視角挖掘到舊社會下小人物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悲哀。在這“生”不由己的社會形勢下,這對母女先後走上了暗娼之路,作品也藉由“月牙兒”將這種無奈隱隱地透露出來了。

“窮”可以説是“我”和母親兩代人面對的共同的問題,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無法滿足時,談何人生的價值,談何愛情,談何女性的尊嚴呢?母女兩人在痛苦追求人類維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過程中也遭受到不盡的挫折,難怪“我”不相信愛情了,難怪“我不想把自己專賣給一個男人了,我決定玩玩了”,因為“肚子餓是最大的真理”。而也正是在這當中,我看到了中國女人特有的隱忍,她們有過微弱的抗爭,有過少女單純的情意,卻最終無力把握自己的命運,母女二人先後命運的輪迴和循環不禁讓人掩卷歎息。

讀到這裏,我好像能理解為什麼當初“我”視暗娼為自己“絕不肯做的事”而後來自己也淪為和母親一樣的女人了。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生存下去最基本的需求都達不到的話,哪有資格去追求身為人的尊嚴?因為人的發展需求總是建立在生存需求滿足的基礎之上的。

脱離文本,迴歸到作者的創作意圖上。其實,作品中有些許材料是以作者的真實經歷為模本的。如文中媽媽給別人洗衣裳的片斷——“有時月牙兒已經上來,她還哼哧哼哧地洗。那些臭襪子,硬牛皮似的,都是鋪子裏的夥計們送來的。媽媽洗完這些‘牛皮’就吃不下飯去”。在老舍的兒子舒乙看來,這文中的母親幾乎就是以他的祖母即老舍先生的母親為原型的。這跟老舍的生平經歷有極大的關係,老舍的父親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喪生,留得老舍的母親和幾個孩子相依為命,可能就是這番遭遇,才使得老舍筆下的母親不自覺地帶上了自己母親的影子。同時也將底層勞動人民的苦難和女性的堅忍自強表現得淋漓盡致,豐富了老舍刻畫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現狀的寫作題材。

在這一意義上,《月牙兒》是老舍融入了自己真實的生活體驗,藉以傳達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苦和無力把握自身命運的無奈。文中有多處對月牙兒的描寫,都是和“我”當時的心理處境聯繫起來的。只是有一處我無法理解,在<四>中“媽!你看這個月牙;爸死的那天,它就是這麼歪歪着。為什麼她老這麼斜着呢?”。那麼,月牙兒到底為什麼是“斜斜的”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