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倫理學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62W

文章簡介:現代行政倫理學研究的新開拓-讀張康之的《尋找公共行政的倫理視角》有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公共管理實踐的不斷髮展,公共管理已成為各國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石和實踐指南,公共行政學的編寫也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眾多專家學者都為此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張康之教授撰著的《尋找公共行政的倫理視角》以下簡稱《尋找》… 現代行政倫理學研究的新開拓-讀張康之的《尋找公共行政的倫理視角》有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公共管理實踐的不斷髮展,公共管理已成為各國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石和實踐指南,公共行政學的編寫也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眾多專家學者都為此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張康之教授撰著的《尋找公共行政的倫理視角》以下簡稱《尋找》,是一本現代行政倫理學的開拓性著作,它的學術觀點和思想內涵前衞,但這種前衞並未帶有浮華之氣,體現的是一種科學的嚴謹和歷史的厚重。筆者通讀此書,感觸良深,受益匪淺。

行政倫理學讀後感

一、視角獨特,研究深入。縱觀20世紀公共行政理論發展的歷史,大致可歸結為三種思想傾向,它們彼此各有繼承和對前一種思想的批判。一是以威爾遜等人的政治為代表的主流行政學,它是以政治與行政二分原則為前提的;之後是以韋伯的官僚制理論為代表的,強調公共行政管理的科學化、技術化。這一理論學派迴避公共行政的價值考量而變得工具化和實用化,並隨着現代社會科技經濟的不斷髮展而暴露出了許多缺陷和弊端;三是60年代以來,以哈貝馬斯、布坎南為代表的交往行為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的出現,將經濟學中的“經濟人”的假設推廣應用到了政治和公[轉載自大祕書網-d]共行政領域,這一理論試圖克服現代官僚之理論的弊端,揭示了現代公共行政“思想模型”中的各種缺陷。 《尋找》採用了理論與實踐一體性的視角,把對上述公共行政倫理學經典著作的歷史研究與對現代中國的行政實踐經驗總結結合起來,從倫理視角出發,在理論分析的同時揭示了公共行政發展中的問題,對如何超越官僚制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並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官僚制體系和全球範圍內的行政改革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新的倫理化方案,認為整個20世紀公共行政的理論和實踐的根本缺陷就在於放棄了它的倫理向度。對於公共行政這一缺陷的救治問題,作者作了嚴肅的思考,從公共行政的制度、程序、行政人員的行為等方面提出倫理化的方案,特別是創見性地提出在公共行政領域中可以拒絕權利這一大膽設想。這表明作者試圖尋找建構現代公共行政新範式的理論基礎的努力。從倫理、哲學的角度來探討公共行政問題無疑是為深入研究公共行政開闢了一片嶄新的天地。

二、釋論相間,立意高遠。 《尋找》較深刻地揭示了韋伯官僚制理論的內在矛盾,即它的所謂“科學化、客觀化、形式化”所構成的工具理性與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也就是説,作為韋伯官僚制理論支柱的合理性、合法性等,使它在實踐中否定了人性、人的價值、人的個性、人的主體精神等倫理文化因素,而這也恰恰就是它的種種弊端的一個根源。 面對馬克斯·韋伯“官僚制理論”這一近代行政學説史上有着重大貢獻,並且長期以來在西方行政管理中起着支配作用的理論;面對因時代的發展而在實踐中逐漸顯示出弊端、成為行政改革試圖祛除又不可逾越的障礙的官僚制理論,作者並未僅僅停留在弊端的分析上,而是通過研究如何借鑑韋伯官僚制理論的有價值成果,超越工具理性,超越現代官僚制的體制設計,把現代行政學的理論和實踐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作為自己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 在闌釋公共行政的缺陷的救治,提出公共行政的倫理化方案時,作者把視角更多地投向現行公共行政的現實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研究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其解決的方法,在作者看來,充分肯定人的價值以及人的價值觀念的作用,是“超越官僚制”的根本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夠把行政權力的運行建立在道德基礎上。在“公共選擇”理論指導下的“重塑政府”改革,惟一一條正確的思路是將價值理念引入政府及其公共行政中,走公共行政道德化之路。 對於公共行政道德化的暢想,作者更是進行了特別詳盡而深入的釋解。反思篇與暢想篇敍議結合、縱橫相間、理論聯繫實際的釋論方法,更是有助於讀者深入理解建造公共行政的道德框架的內容。

三、深入淺出,實踐性強。 公共行政作為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重視自身的價值取向,特別是道德取向,這是公共行政管理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 《尋找》一書為公共行政道德化提出了兩個基本向度。議事制度和體制層面的道德化,即在制度安排上有着道德化的合理規範,包含着道德實現的保障體制;同時能對行政人員道德修養的提高有着激勵作用。二是行政人員個體側面的道德化,即要求行政人員以道德主體的面目出現,在行政行為中從道德的原則出發,貫穿着道德精神。公正地處理行政人員與政府的關係、與同事的關係和與公眾的關係。這兩個基本向度是對立統一的,張康之教授認為,沒有制度的道德化,行政人員個體的道德是不穩定的,但如果沒有行政人員的道德化,那麼[轉載自大祕書網-d]制度道德就會因失去微觀層次上的堅實基礎而成為空洞的教條。 在制度與個體這兩個向度的基礎上,公共行政道德化的基本框架也為未來的服務性公共行政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讓政府活動和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成為政府的存在目標。這種行為和活動的性質上是服務性的,是以道德化為特徵和以服務為內容的,這就是我們所期望的服務性政府。另一方面,公共行政的道德化有助於提高政府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職能的轉變不僅意味着對行政機構、行政體制的變革,更應是政府能力的提高。 上述觀點,對我們的政府工作無不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對政府各部門工作者做好工作也大有裨益。

四、高屋建瓴,理論結合實際。 作者在談到行政改革的問題時,非常注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這突出反映在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超越官僚制的實踐努力,試圖描繪出一條克服官僚制弊病的道德化出路。國內外行政改革的實踐證明,不注意提高行政人員的`道德素質,公共行政權力的運行沒有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就不可能真正超越傳統的官僚制,也就無法建立起現代化的、科學的行政體制。所以,作者在探討我國行政改革的方向時提出“在道德價值的確立中實現以德行政”。 《尋找》一書的最大的現實意義莫過於為當前中國的行政改革提出正確的方向。依《尋找》的觀點,中國行政體制改革與發展應當走“以德治國”的道路,這是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德治傳統的迴歸與超越。 “以德治國”的關鍵是以德行政,這需要從公共行政領域的道德建設開始。行政職業道德是由公務人員的個人倫理道德向行政組織層面倫理道德的過渡。首先,要突出制度道德的內容,為行政人員道德意識的成長提供充分的空間。其次,要加強和完善對行政人員道德素質的培養和督察,在行政人員的選拔、使用、晉升等各個環節上都引進道德評價的手段,建立起一整套多層次、全方位的行政職業道德規範評價體系和機制。這樣,既有總體規範,又有針對特殊職業的具體約束,使其真正成為連接行政個體道德與組織倫理的橋樑和紐帶。 最後,要把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有機地結合起來,讓行政道德促進法制的完善和有效地發揮其功能,為社會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風尚營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矗同時通過行政法制來推進行政道德的生成,從而達到培植養成高水平的行政倫理道德思想素質的目的。 公共管理的實踐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變革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範圍內公共管理的主題。歷史和實踐表明,社會前進的動力不僅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同樣也離不開理論創新包括學術風氣的巨大推動。這就必須在理論研究中掌握科學的探索手段,理論聯繫實際,既堅持歷史地、發展地、實事求是地看問題,又能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思考;既善於對客觀事物的趨勢作出預測,又能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最佳結論。張康之教授撰著的《尋找》一書,所展現出來的編寫觀念和模式,觸涉到了現代行政倫理學的新領域和新方向,因此,可以肯定,這是一次具有積極意義的大膽探索和嘗試,其成果必將在實踐的檢驗中進一步得到彰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