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讀書心得15篇

來源:文萃谷 6.58K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在人間》讀書心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人間》讀書心得15篇

《在人間》讀書心得 篇1

源於生產生活的國之瑰寶——中醫,經幾千年風雨滄桑,庇佑中華炎黃子孫得以繁衍生息,今人們又重識認識其奇光異彩,然古今往來堪稱“國醫大師”“國之大醫”者寥若晨星,而能承前啟後,共話中醫“現代化”之“現代話”的大家又當屬其誰?!我想一定是那些在醫海沉浮中孜孜不倦摸爬滾打、兢兢業業與病魔鬥智鬥勇的有志之士,她們將力挽狂瀾於治病救人中,立德、立信、立威於患者朋友心坎上,立智、立術、立仁於樁樁件件的故事裏。

拜讀完朱麗冰博士的處女作《湯方話人間》,讀着樸實而有深意的一則則案例記事,又兼有幸親眼目睹朱醫生問診開方的門診工作,我由衷地感慨朱醫生急病人之所急而工作至子夜的忘我;敬佩朱醫生為解救病患者疾苦而費盡心機的術業;更多少次恭聽朱醫生為什麼立志做個好大夫的心聲,彷彿看到一位面帶微笑的白衣天使慈航普度在人間。

書中印象至深的故事:

《驚心動魄48小時》,中醫不是慢郎中,也非神祕玄術,中醫需要醫者仁心,無畏無懼,有勇有謀,需要患者及其家屬多認識疾病,多理解尊重醫生,尊重科學,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奇蹟。緊張的互不信任的醫患關係,治不了病,救不了人,還會徒增許多煩惱。案例中面對川崎病朱醫生是幸運的',也是大無畏的,換作一般情況而論,誰願為此有可能斷送一輩子出道從醫的巨大風險而橫刀立馬?!

《初出茅廬的小醫生》,我們看到了“打起十二分精神把病看好,好好看病”的真實寫照,也聽到了朱醫生為年輕中醫師,為千千萬萬個歲月尚沒有在臉上留下痕跡的明日之星,擲地有聲的“逆風翻盤,向陽而生”地吶喊。

《活着》,朱醫生在從醫生涯中偶遇黃大姐,這位黃大姐是“活着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的典型,礙於隱私的關係,這位黃大姐的現實生活,有比書中多得多的故事更值得品味,我知道有温度的朱醫生,不僅給這位黃大姐看好了病,還給了她許多無私的開導和幫助,這正是自古以來國醫懸壺濟世的縮影。

我僅作為一名35年中醫藥學普通工作者的讀者身份,推薦朋友們認真品讀《湯方話人間》這部記事紀實專業好書,一起見證書中一幕幕震撼人心的診室故事。我由衷敬佩朱麗冰博士的醫術醫德,同時,也祝賀摯友朱麗冰博士十幾年來在中醫的汪洋中求學、從醫、科研、探索的艱辛付出得到回報,嶄露頭角,也堅信朱麗冰博士能成為人中翹楚。

《在人間》讀書心得 篇2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堅持到底,就是勝利”這句話最適合形容俄國作家高爾基了,我讀了他寫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我不但知道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用心的人,而且也是我們要學習的人,學習他永不放棄的精神。

高爾基是俄國著名作家,《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他的自傳體三部曲,主人翁就是他自己,寫的真感人,讀了他的文章,我的心砰砰直跳,為他捏一把汗;他經歷的苦難歷歷在目,我為他祈禱,為他祝福,他的命太苦了!

這本書主要寫作者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經歷,他不怕苦難,不怕吃苦,酷愛學習,最後,成為一個偉大的文學家!

高爾基幼年時父親去世,媽媽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十一歲開始自食其力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他嚐到了生活的種種艱辛和苦難,他沒有掉一滴眼淚,他咬緊牙,默默地度過每一天。

那一天,父親倒在地板上,一身白衣,光着腳,快樂的眼睛緊緊閉上了,母親跪在地板上,眼淚不停地從眼中湧出,媽媽的頭髮凌亂,不停地號哭着,不一會,媽媽暈倒了,在黑暗中,小弟弟誕生了,不久,小弟弟也死了,包着白布,外面纏着紅色的帶子,躺在輪船船艙的小桌子上,,,,,看到這裏,我的淚“啪啪”的滴在書上,淚水把書都粘在一起了,我在想:作者的命真苦呀!先沒了爸爸,弟弟剛出生也死了,媽媽像個木頭人,怎麼過呀!

後來的生活更苦了,媽媽把他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不喜歡他,還打他,媽媽失蹤了,舅舅也不喜歡他,也打他,村裏的孩子們也都欺負他,他的.生活就像過街老鼠,度日如年!他沒有害怕困難。十六歲時,他隻身一人出去,進入“社會大學”繼續生活,學習!

他來到人世間,嚐到人世間的種種苦難,他立志:一定要讓自己好起來,一定堅持自己的意念,永不放棄!

再次深深的讀了他的文章,我的意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堅信: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堅持到底,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在人間》讀書心得 篇3

“三張照片,三篇手記”,書不厚,若投入,三小時足矣!

電影版的《人間失格》我是很早就看過的,依稀記得是大二,只記得畫面陰鬱,似乎講的是一個富家子弟的淪落生活,偽裝,不羈,放蕩,酒精,女人是他的特寫,僅僅如此而已。

我喜歡這本書的名字,人間失格,自暴自棄的代言詞(失去了為人的資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又是無盡的悲哀。

這種似於陰暗型的小説,亦或是過於現實的小説,人們一般是不願意去着眼的,人莫不過是理想主義者,都願意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都希望現世美好~

但若此真是常態,世間便無了類似於此書的存在!可見,生活就是如此,沒有松柏的常青,沒有生命的循環,有的便是無盡的挑戰和無駐的青春。這便是人生。

好現實的一番記述,寫盡了人情冷暖,曾世炎涼,從小的討好,逗趣,青年的逃避,尋死,到後來的尋求救贖到救贖幻滅,他沒有解脱,他的結局是他的性格招致,他的性格是從小養成,幼時的性格是天生如此還是家庭主導,這就人各執其詞了。

此外,可以説主人公的淪落和掘木有密切的關係,從罪→罰這一系列的過程中,他扮演了看客和助推者,遇人不淑,這便體現的淋漓盡致。人生有很多次遇見,但往往正是這些遇見影響了他人生的道路。

酒精和女人是貫穿的主線,他通過這兩種方式麻痺自己,從中獲得慰藉,最終傷害他的也是這兩種,讓他看破了一切,他以為在良子身上看到的純潔能夠救贖他,然而,最終仍是悲劇收場,他的唯一希望破滅了,並非是良子的過錯,他並不恨良子,良子是信賴天才,他恨的是人的信賴之心總會因為過於信賴別人而遭到玷污。

於是後來又開始重蹈覆轍,他是自我放棄了,他看破了親情,被友情也是傷碎了自尊,愛情的話,我覺得他從沒有愛過一個人,包括良子,良子對於他來説就是救贖工具,否則也不會最後拋下她,人其實愛的往往都是自己。

他對待房東家女兒和那個女學生的手段、伎倆,起先我真的感到憎惡,後來我便理解了,這便是所謂的按別人喜歡的方式來,看透不説透,沒必要搞得很尷尬,其實主要就是為了好好的偽裝自己。

對這種怒不可言,悲不可泣的存在是滿滿的心疼。也正是這種特帶憂鬱性格帶着他走了又一條路,在路上離不開女人和酒精。人的體內藏着好幾個自己,甚至不只兩個,如同kill me heal me中一般,每種性格都是為了保護自己。故,人都是多變的~

讀罷《人間失格》,文中有幾處印象很深,一處是靜子和繁子的對話,“為什麼要喝酒呀?”

“爸爸他啊,並不是因為喜歡才喝酒的.。因為他實在是人太好了,所以……”

另一處是最後媽媽桑的一席話

“都是他的父親不好”,“我們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就算是喝酒……也是個神一樣的好孩子”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東西,酒並不是人們主動就願意去喝的,似乎,這是一個解脱方式,雖説是一個不高明的途徑,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痺自己的一種方式,如同阿葉説的,他一次都沒有想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於是他的解決方式便是傷害自己!

人生並非一帆風順,生活會告訴你,哪有什麼一帆風順美夢成真,只不過遍體鱗傷後慢慢降低了對生活的要求,適者生存罷了!

即便如此,我們仍需要堅韌的活着,我從不認同人們的自殺行為,人就算百般不如意,百般不順心,但是自殺是一件很愚蠢,很不負責的事情,如果現在你很痛苦,那就活着吧,體驗這一切,今後或許你所遇到的事情都會是美好,差也沒有關係,正所謂,無痛苦,不人生!

讀《人間失格》有感7

你説,你是一位徹底的搞笑分子;你説,人活着沒有太大的樂趣;你説,人間失格,你也失格。

可在我心中,你所詮釋的,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人性。要知道,你,從未失格。

在《人間失格》這本書中,我領悟今生,歎惋人生。作者按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此書,書中道盡了人間的不公與人性的腐敗。在第一篇,作者寫下了這樣的一件小事:他為了使自己受到關注,故意捉弄着自己,如在上課起立後坐下時故意摔倒,上完廁所出來時故意沒穿好褲子從而引發了同學們的大笑,吸引了他們的眼球,主人公也得到了歸屬及關注。我想和主人公對話。此時此刻的你,將嘲笑化作為了自身的歸屬。又是什麼引發你再次質疑呢?

你認為是自己精神上有問題,認為自己像一個小丑。不,你不是。這,是人性。

人的性情,自身是控制不了的。他們就如同電影裏的男主角女主角,希望得到比其他配角多的鏡頭及大眾的眼球。我們又不妨問問自己,當第一次接觸人世時,是否也希望自己能夠受到關注?還記得八歲時的一次鋼琴比賽,為了更受關注,我讓媽媽為我買來隆重的裙子;為了更受關注,自己一整天泡在琴房裏仔仔細細彈熟每一個音節。人性,呵,又不妨説是累的自身;人性,呵,又不妨説是個人內心中的虛榮與虛偽

總有人説,人間繁花似錦。可若不去努力,度過那一個又一個黑暗的夜,又如何換取成功後的似錦人間?

作者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偽裝、捉弄,他累了不,他的心累了他最終不願面對自己,那個虛偽,卻被真實的自己看透了的自己。他選擇了遠方的一處光明,年僅39歲。

這,也是人性。勇敢後的人性。

讀完此書,我習慣性地看了背面的評論,眾所周知,無非都是誇獎、讚揚,我不禁歎惋;多少名人,是死後才得名;多少讚揚,又是當事人所不知?

我們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這,是又是人性。

你,已離去。而我,會珍惜。

所以,大膽地去做每件事吧,那些自己喜歡、熱愛的事。每當遇到質疑,千萬別在意,也千萬別停下前進的腳步而去關心起他人眼光,努力衝向自己的似錦人間,努力擁有人間似錦。

因為,你,從未失格。

《在人間》讀書心得 篇4

在暑假裏,我有幸看了高爾基非常具有影響力的自傳體三部曲之一——《在人間》。

《在人間》這本書講述了阿廖沙少年時代出外謀生的苦難歷程。阿廖沙剛滿十一歲,就離開撫養他長大的外祖母,外出獨立謀生。他當過皮鞋店和聖像作坊裏的學徒,輪船上的洗碗工,還在當繪圖師的表舅家裏當過幫工。我覺得十多歲的孩子正是花季的年齡,理應揹着書包上學讀書,可是少年阿廖沙卻不得不從事與他的'年齡極不相稱的繁重的體力活兒。這對於今天正邁向新世紀的少年兒童來説,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可是在一個世紀以前,這卻是活生生的現實。我真是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做到了超出我們常人所能做到的事情,而支撐着他的一切卻是堅持。阿廖沙正是經受了不平凡的生活洗禮,才磨練成了“大寫”的人。

《在人間》讓我看到了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聰明善良的外祖母,愛好讀書的船上廚師斯穆雷,能幹潑辣的洗衣婦娜塔莉婭,冰清玉潔的“瑪戈王后”等。書中不但寫了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還展現了小市民的自私、保守、貪婪和庸俗。繪圖師一家就是一個典範,他們長年過着飽食終日、百無聊賴的生活,爭吵不休,彼此揭短,幸災樂禍。探聽和談論別人的隱私是他們生活中的唯一樂趣。讓阿廖沙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他並沒有被他們感染,而是用堅持保留了一片雪地,他愛上了讀書,走上求學之路。堅持着,堅持着,堅持使阿廖沙雖然過得苦不堪言但從沒想過放棄,堅持使他厭惡身邊的醜陋和粗俗仍努力嚮往美好生活。堅持使他改變了一切。在生活中,難道遇到一些小事我們不能像阿廖沙一樣堅持自己的想法嗎?但古時候的人,比我們更明白堅持的真正意義。孫敬讀書時,隨時記筆記,常常一直看到後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一覺醒來,又懊惱不已。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留在房樑上,頓時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樑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髮拴在一起。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髮,一疼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決心要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想睡覺時,就拿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醒來,再堅持讀書。堅持能成就一個人。

堅持,讓沙石煎熬住大海的蹂躪,終於化作璀璨的珍珠;堅持,讓天空忍受住雨水傾盆的陰霾,終於看見那一道彩虹;堅持,讓泉水忘記流進山谷崎嶇的歷程,終於匯入蔚藍無垠的大海。

《在人間》讀書心得 篇5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去黃埔書店買書,忽然,我看書的時候被一本書吸引住了,就是《在人間》這本書。

這本書説高爾基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東家的房子裏和輪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瑪爾戈皇后這些有文化、有教養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愛吵架、背地裏説人壞話的小市民。

見識的淺薄,生活圈子的狹小讓高爾基周圍的人都不懂書籍的好處,總在抑制他看書的慾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樣,堅持看書,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來到人間”,彷彿就暗示着這人間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詩集、阿克薩夫的《家庭記事》、的俄羅斯史詩《在森林中》等書籍構成了高爾基的天堂,這個“人間”裏的天堂。

我佩服高爾基的毅力和恆心,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手不釋卷,不理會別人的反對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裏”,高爾基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因為他經歷了許多,也閲讀了許多,包括生活這本難“啃”的書。我羨慕高爾基靈活、流暢的文思,隨時隨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詩來抒發情感。當然,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勞。高爾基的勤勉、毅力和恆心,還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構成了一個天堂嗎?天堂與人間只一線之隔,卻就大不相同了。有的人家有萬卷書,卻腹無點墨;有人做乞丐,卻也能讀好書,學到不少的知識。人間與天堂是人心的兩個表現,被凡塵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間;反之高潔的心靈就如雞羣中的鶴,與眾不同,成了天堂。只要肯幹,腳踏實地,人間也會變成天堂。

《在人間》讀書心得 篇6

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什麼都要嘗一嘗。食物如此,文化也應該如此。

——汪曾祺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的鴨蛋》是我在學生時代讀過的一篇文章,在《人間滋味》中又再次讀到,瞬間讓我覺得這本書親切了不少。

不同的時節、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吃食,其中包含的是中國綿延不絕的智慧和文化。《人間滋味》的作者汪曾祺汪老先生愛美食,他寫美食的文章亦十分接地氣。全書分為“安身之本,必資於食”“肉食者不鄙”“吃喝門道,貴在講究”“四方食事,明心見性”四部分,汪老先生用樸實優雅的文筆將家常便飯和日常食物表現得有滋有味,畫面感十足。無論是蘿蔔、豆腐、栗子還是韭菜花、手把肉、故鄉的元宵,都在他的筆下熠熠生輝,觸動着我們的.味蕾。

知味不容易,説味就更難。和前輩“老饕”蘇東坡一樣,汪老先生的一生並不平順,但他在書中描述起那段“只能以野菜充飢”的日子時,卻絲毫不令人感到苦澀,而是趣味盎然。這種豁達的人生態度又何嘗不是一種大智慧?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一本寫食物的書,一本卻又不只寫食物的書。

閒來無事時,就看看這本書吧!看的時候,你可以捏個饅頭,或者端一碗白米飯,足矣。

《在人間》讀書心得 篇7

閲讀過程中,作者記錄時間其中有一個片段是1895年,我記的比較深刻,我當時就算了一下,作者寫這段的時候,距離我出生還有98年,一個世紀是100年,那麼我距離作者經歷這些事情,有將近一個世紀,這麼看擺脱束縛,嚮往自由是不論哪個時代都心神嚮往的,直到現在這個階段,人類還在承受這樣的束縛,從古至今,沒有絕對的自由,只能説資本多的會相對於資本少的人來説,會比較自由一些,原古時代,年輕力壯要比老弱病殘輕鬆些;古代,王侯將相要比去打仗的.兵輕鬆些;現代,馬雲肯定要比我自由。但也就是説相對,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藝術家的快樂可能就和馬雲的快樂不同,做普通人也會有普通人自己快樂的方式,都是第一次做人嘛,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不容易,找到自己喜歡的愛好、工作、喜歡的人也不容易,但就是在什麼都沒找到的前提下,我們依舊能夠活在此刻、瞬間,我覺得是莫大的慶幸了,也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

本書以遊記的方式刻畫了渴望自由、熱愛自由的人物形象,遊記的場景是我非常向往的一種生活狀態。而後我徜徉在自己想要的幻想世界裏,我想要光腳踩在泥水裏、想要保持飢餓的感覺繼續行走、想要看日出日落、想要去不同的地方看繁星、想結識不同類型的人但不在任何人那裏執着與停留、想在輪船裏看着大海喝啤酒、想在草地上漫無目的看書、想感受風吹感受雨淋、想忘記過往不懼將來、想活在此時此刻。倘若有這麼一個機會,我想要體驗一下這樣的人生狀態,不經歷就不會感受到,小馬過河的故事,很簡單的道理,你不去嘗試就不會知道是否熱愛,是否會更快樂,所以什麼事情都提前預測好最壞的結果,看自己是否能承擔後果,然後勇敢坐莊嘗試,不論怎樣,你都會有所收穫。

“不要再祭祀偶像了。”本書最後一句話,是寫他對於宗教的感慨,宗教把期望寄託在來世,而文中寫過“上帝無處不在,又無一人尋覓到”。對於沒有親眼看到的東西,我們就會給予寄託與幻想,我們沒有把目光放在此時此刻,而是要把自己的期望放在觸摸不着,眼看不到的模糊幻想上,這是不明智的,在我看來,我們要把目光放在此時此刻上,去體驗真實存在的世界裏,而不是別人所寄託給你的期望中。

《在人間》讀書心得 篇8

歲月流水,亦如雲捲雲舒,甚是愜意。那文韻似是被水浸沒的梔子花,那花香承着水的濕意絲絲散發在空氣中,叫人這般就想到了淡雲流水之感。美,甚是美。宛如浮紗半遮面,若隱若現。

書中透出的悠閒淡雅,真像其所寫“靈魂的故鄉”。就是如此,它讓我的靈魂在其中化作流影落到每一個字上。那字彷彿飄零起來,書也浮動着,彷彿我不是我,我也是這書中的一點、一捺、一豎。前所未有的感覺,古樸悠遠,將思緒都拉進了那一方淨土裏。呼吸的是花香,眼前的是夜空,遺憾的是回憶,留下的是經歷。

那字句平易近人,卻是那般神祕悠長,叫人淺嘗也回味無窮。老了的物件,收着收着也成了懷念;年輕的人,看着看着也便老了。這般的世間俗事,有時確是光芒綿長。若是真得寫上一寫,便可見得那被流年守望的水煙袋,被花香纏繞的日子,美的貧瘠的步搖,開好了的花……

我還記得一些美的頹然的句子,“那一刻,時間停頓,風不吹,雲不走,彷彿什麼都想了,什麼都沒想。”時間在你寧靜的時候便停下了,我們只不過是萬生中的浮雲,卻可以自己修的一世安康,感得萬物眾生,此刻風雲皆在你的掌控中。只因你,本能如此。“怎麼樣,都是好了,我可以把一天,過成我想要的一輩子。”偌大的世界,有的人奔波操勞,有的人閒雲野鶴。每個人的.生活各自不同,卻又各自相同。同在皆為生活罷了。其實一輩子意外的簡單,心悦日子便悦,你可以過出自己想要的每一天,想要的一輩子。

此時心就像糖一般甜,甜着甜着卻嘗着了苦澀,那澀意不容你將它剝去,從舌尖一直苦到心間。又從心裏開出花來,花兒長啊長啊,盤在了身體裏,這花籽從何而來呢?“或許是風吹過來的,或許是鳥銜過來的,或許是泥土本身帶來的……它來了。”這便好了。

書中常寫一些遺憾,雖是遺憾,卻不讓人惱,倒是讓人有個念想。思及其,或許會抿脣一笑,驚破時光也不定。一切塵世的盡頭也不過是要回到熱鬧中去的,但此時內心卻是泊着一汪恬淡的水,這般心境倒也不為瑣事所擾了。擾不得,自是動不得,動不得一切便看開了。

也許書中説的對“塵世裏,我們需要的,有時不過是一個肩頭的温暖,在我們灰了心的時候,可以倚一倚,然後好有勇氣,繼續走路。”世界之大,我找到了書,找到了肩頭,我也可以靠一靠,然後面對一切,儘管不那麼美好。

《在人間》讀書心得 篇9

高中語文課本里汪曾祺的《衚衕文化》,憑着平易近人的文字、紀實寫真的文筆獨樹一幟。從此,汪曾祺便在我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心血來潮,開始拜讀他的《人間草木》一書。不得不説,讀《人間草木》,確實需要你沉下那份心來,需要一份從容、平和的心境,才能讀懂汪老從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品味。

書共五輯。輯一,一果一蔬。作者在農業科學研究站有過一段難忘的工作經歷,本輯主要描述了作者熟悉的'蔬菜水果,如葡萄、梨子、蘋果、馬鈴薯、蘿蔔等。普普通通的果蔬,在作者的筆下,融入了《詩經》、《漢樂府民歌》的聯想,讀起來真是妙趣橫生,又富含生活情調。輯二,季節的供養。這一輯,作者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展開,主要追憶了兒時故鄉生活的樂趣,比如鬥蟋蟀、捉蜻蜓、玩螳螂等,兼有家中長輩對自己的愛憐,很有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韻味。輯三,四方遊記。主要記述了作者行走祖國大江南北的見聞與感觸。訪名山,四川有峨眉、樂山,福建有武夷山、東山,山東有泰山,新疆有天山,作者並不附庸風雅,他的筆觸更注重此處風景獨有的特色,以及自己的感受。

訪人文名勝,足跡遍佈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雲岡石窟,福州湧泉寺、西禪寺,湖南桃花源、岳陽樓等。作者精通詩詞書畫,又喜愛研究當地的民俗風物,所以在遊歷時,所到一處,便帶着人文的思考與評述在其中,樂得其所。輯四,聯大師友。作者於西南聯大畢業,對聯大有着深厚的感情。此輯中,作者追憶了學生時代的老師、同學,中文系的求學生活。那是個求學條件異常艱苦的年代,住着三四十人一間的校舍,吃着沙石混雜的高粱米;那也是個人才輩出的年代,有金嶽霖、沈從文、吳宓、聞一多等大師的言傳身教。輯五,從容而安。年過七十,作者更加珍惜晚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課。

讀汪曾祺的書,聽他談風俗,看他記食物、寫草木蟲魚,興味盎然地研究着山珍野味,遊歷名山大川,讀着這樣的書,實屬幸事一件,有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勢和雲淡風輕的心態。

《在人間》讀書心得 篇10

《人間值得》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心理醫生中村恆子,90多歲仍未退休,一直都在堅持工作。這本書不是很厚,小小的一本。書中寫了作者的人生經歷,還寫了對生活、工作、人際交往、家庭的感悟等等。每章的篇幅都很短,文字淺顯易懂,讀起來給人常給人輕鬆自在的感覺,至真至純的文字總能治癒我的內心,讓我在生活中少一些浮躁,多一點快樂。

我們常常因為困難,把“人間不值得”掛在嘴邊,那是因為我們經常被負面情緒束縛着,沒有把心態調整到好的狀態,久而久之便覺得乏味,失去享受生活,難以享受工作的情趣。可是這本書卻教會我們:失望的隔壁住着希望,被踐踏的小草才會長高。

長大以後我們才知道,人生好像很長,其實很短暫。時間於我們而言是多麼的寶貴啊,將生活過得平淡自在又是多麼的重要。現實中的我們被各種原因牽絆,難以活成自己想象中的樣子,我們見到的自己是忙碌,是疲倦,是難過,是各種各樣的抱怨,然後生活的熱情逐漸被日常的瑣碎消磨殆盡。

就拿自己來説吧,我常常因為工作上的問題感到緊張、焦慮。時常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當下的工作,思來想去,問題還在,壓力和煩惱卻只增不減。中村奶奶説:“在思考這份工作不適合我之前,還不如先試着挑戰一下,因為不那樣的話,人就會止步不前”。每當我一直在想怎麼辦時,我就已經失去了享受工作的機會,更無法專注於解決眼前的問題,之後留下的就是無限的迷茫感。其實只要我們放下令大腦感到混亂的想法,想着“不妨先試着去做”或者“如今到了大顯身手的時候”,心裏就會更加坦然的去接受。這樣,就會積極面面對工作,效果也能令自己滿意,心情自然就會輕鬆一些。

其實,如何把生活過得有味道,如何積極地工作,把自己變得更好,這些都是選擇題,而這些答案就在日常的細節裏。有人曾説:簡單的東西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最好的東西一定是簡單的。我想,最理想的生活狀態就是將問題簡單化,不要對未知的結果,存在太多複雜的想法;不要期待過多,對生活中的小事心存感激。這樣才不負生活。

這本書很像是和一位奶奶聊天,每看完一章都會不自覺地審視自己,這個審視的過程讓我感到意外的放鬆。

“我到底能不能達到我的目標呢?”

人的一生常常想要追求一些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焦慮。因為擔心自己會白白地度過一生,所以會不斷地給自己的行為尋找意義,比如我在練着口語的時候會突然想這件事對我的未來到底有多大的幫助呢,我到底要不要繼續學習。然後便開始焦慮地想着5年後的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出一番事業,常常在一天快要結束的時候開始焦慮。奶奶卻説:“別因為對未來太過焦慮,而忘記要做好當前的事情。”是啊,人生是很長的,沒必要總是為未來的事情而焦急。做好現在的事,思考好現在的事,只要做好每一步,所追求的事物總會到來的,不管是理想還是金錢

“我總是對和朋友的關係很煩惱”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常常會遇到“同路人”,也就是朋友。但是和朋友相處的時候常常會因為一點事情而感到不痛快。想要跟朋友溝通,但是又不知從何提起。這時候我們都應該清楚,改變一個人是很難的,如果你沒有百分百去努力的話。如果感到不舒服,最好是先衡量一下提起這件事的後果,因為大部分情況可能都是不歡而散。可能最好的方法是改變和他/她的'距離,因為緣分是無法預測的。我們和一個人可能因為喜歡同一種花而惺惺相惜,但又因為另一種草而相互遠離。所以,在和朋友相處時也要記住,人生中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獨處的,不必強求都走向同一個方向。

“我不知道該不該接受這樣的自己”

我常常會被問這樣一個問題:你是一個自信的人嗎?我會因為這個問題而煩惱,因為在很多時候我都不是一個自信的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想成為自信的人,所以我在改變自己的行為舉止,不斷地矯正自己,但其實自信並不是説話方式和行為舉止就能做到的。自信就是將原本做不好的事情慢慢地取得進步後,慢慢地對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而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的能量就能幫助你成為一個更自信的人。比如我原來是一個在公共場合演講感到很侷促的人,在一次次的實踐下慢慢地變得更加地“自信”了。所以我們需要分清自己和別人的區別,不必為了自信而強求自己馬上做出改變。人生都是走自己的道路,而別人也在忙着實踐自己的人生,別因為為了追趕別人的步伐而忘記自己的路,不然只會迷失。

《在人間》讀書心得 篇11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筆名為金魚醬的堅強的女孩子。面對深愛的丈夫患癌逝世,她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壓倒;面對需要撫養的年幼孩子,她選擇堅強面對自己今後的人生。

是啊,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過一句深有感觸的話語:活着,只是生命的一個過程;而創造才是對生命的註解。因為生命無法承受之輕,因為生命拒絕接受墮落。人生中還有很多未竟的夢等着我們去實現,我們又怎麼能自甘墮落呢?我喜歡書中一句句清淺真實的文字,也很欣賞那個善良堅韌的小錦。我們所經歷的亦不僅僅是死亡與不堪,還有希望與勇氣以及其中所衍生出來的承前啟後的.責任感。死亡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與感悟,讓我們珍視歲月,敬畏生命。

死,是生的對立面。我們人人都想要剷除它,以獲得長生不老。但死亡是剷除不了的,它是存在於人世間的根深蒂固的事實,唯有接受它,才能以最低風險概率的心態笑對人生,這樣會降低患癌的機率,也能把幸福帶給身邊關心體貼你的人。“笑着走”,便儼然成為了生命的智慧。

我萬分珍惜現在的光陰,因為我深深地感到我現在擁有的健康,是很多重症監護室裏的病人難以期求的寶貴財富。他們在病痛之中,渴望着明天的太陽,那對於一般健康者觸手可及的願望,似乎已經成為了他們在病痛之中的精神支撐。感念歲月,珍視親情,敬畏生命,方可收穫美好,使內心安寧,笑對今後自己老之將至的命運,就不再畏懼,而是泰然自若。

現在的我,依然慶幸自己的枕邊人還在,並沒有在風華正茂的年紀消逝。每天凌晨,躺在牀上,當可怕的夢靨出現在我腦海中,我會看到一座年老的墳墓,會害怕那是自己肉體的最終歸宿,更害怕愛人先自己而去,最終墓碑上出現了“血肉模糊”四個大字。我知道這一天遲早都會到來,那時的靈魂亦會離開身體,帶着“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情感,在春風化雨之中化為萬物之本,那時的靈魂又有什麼作用呢?即使我想相信,也不可能。

但,幸運的是,當我的眼淚淌在枕邊,我的腰上有一雙手緊緊地抱住我,成為了我任何時候堅定的捍衞者。於是我的淚眼已先於血肉模糊了,我躲在被子裏輕輕地呼喚:“嘿……”他答應了我:“嗯……”這樣老套的故事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了,這樣的回答讓我的心裏格外安心,對後半生的念想也就慢慢擱淺了。但是,我很害怕,終有一天,我再次呼喚身邊的他,卻無人應我,那時的我,心空了,淚水奪眶而出,失去了活力……

《在人間》讀書心得 篇12

中學時聽到過做學問的三種境界:第一種是“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境界説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後來才知道出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不同於當時有影響的詞話,它提出了"境界"説。"境界"説是《人間詞話》的核心,統領其他論點,又是全書的脈絡,溝通全部主張。

王國維不僅把"境界"説視為創作原則,也把"境界"説當作批評標準,論斷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因此,"境界"説既是王國維文藝批評的出發點,又是其文藝思想的總歸宿。清朝詞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詞致力糾正明詞末流迂緩淫曼的毛病,崇尚清靈,學習南宋姜夔,張炎的詞,不願迫近北宋詞人,不師秦觀,黃庭堅,只學張炎,其流蔽在於主清空而流於浮薄,主柔婉而流於纖巧。於是常州派詞起而糾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閎約,沉着醇厚,以立意為本,發揮意內言外之旨,主張應有寄託,推崇周邦彥而輕薄姜夔,張炎。

這的確使詞論前進了一大步。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籬,克服兩者之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浙派詞主清空柔婉,結果導致浮薄纖巧,不真切,王國維的境界説提倡不隔,以糾正浙派詞的流弊。他強調寫真景物,真感情,要寫得真切不隔。這確實擊中了浙派詞的要害。對於常州派,他反對所有詞都必須有寄託的説法,認為並不是有寄託的詞才是好詞。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最後一位重要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家。他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於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學理論中,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説,他既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中國現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他是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橋樑,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

《在人間》讀書心得 篇13

《在人間》是一本不同的小説,不是描寫貴族舞會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貧民貼心的讀物。跟着主人公去經歷底層社會的種種。在無法抗拒的壓力下,人們似乎只能選擇墮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經,懂得怎樣去敷衍與遊戲。在骯髒的環境與低俗的思想裏,在狹隘的天地與無聊乏味的日子裏,調情與淫 蕩似乎成了大家唯一有趣的嗜好。"大家都相互欺騙着,這裏面沒有愛,大家都只是胡鬧而已。

"愛情已經完全扭曲為一種簡單的肉體上的依存,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大家不都過的很正常嗎?誰叫社會所需要的只是他們能夠提供簡單的勞力而已。就在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分明有一雙犀利的雙眼,探尋着智慧的光芒。那就是主人公渴望出路與改變的雙眼。

他生活在他們中間,獨立着,總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去揣測生活的意義。他的思想被書引領着,生活在另一個廣闊而自由的天地。書中的世界與現實的`強烈反差,也常使他苦惱,外祖母美好的心靈與瑪戈爾王后高尚的情操成為日後回憶的主角。

對書籍的酷愛,開啟了愚昧的頭腦。一個用書籍填補思想貧瘠的人,反抗着周圍的種種不協調。主人公,厭惡了身邊的醜陋與粗俗,嚮往一種純潔,美好的生活。"我必須尋求一種新的好的生活,不然我就會毀滅。"帶着一種更高的追求,走上了去學校求學的道路。書籍,始終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讓人有所追求,給人崇高的信仰。何時何地最好都別忘了讀書。

《在人間》讀書心得 篇14

去圖書大廈是奔着木心的《哥倫比亞的倒影》去的。可惜沒找到,卻意外發現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間草木》,這讓我更加驚喜。一直特別喜歡汪曾祺的散文,收集了他所有的集子,前不久網上一位朋友求他1985年的散文集《晚飯花集》,我有,牛吧,買的時候1.4元。大學的畢業論文就是分析他的散文風格,不買書分析什麼呢?

他的語言很怪,拆開來沒什麼,連起來就有味道。“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喜歡的地方就在此:簡單、流暢,不嬌柔,一氣呵成。

汪曾祺作為當代著名短篇小説家、劇作家已是公認的事實,特別是他執筆的《沙家浜》家喻户曉。而我從知道他的名字起就把他當做散文家,讀的第一篇文章是“大淖紀事”,説不出的散淡、精緻,就連青石板的苔蘚都滑爽地讓人想念。

《人間草木》從大量散文中精選而成,最早的寫於40年代,大部分寫於後半生,風格依然樸實,技巧臻於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讀到。分別寫了花草景緻、各地風物、故鄉美食、遊記採風、難忘歲月、故人師長、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寫景是汪曾祺的長項,不枯燥、不艱澀,伴隨着時代的印跡,老宅的每個角落都有奇特的故事。雖然過去了半個世紀,其聲音、顏色、氣味都已歸於平靜,但我們仍從字裏行間看到從手心裏滑過的歲月,想得起來都是温暖,懷舊的調子不可阻擋的在陷逸的老房子裏漫延。汪曾祺寫景懷舊的文章節奏緩慢,情景交融,敍事方法有點像舊小説。由於他熟讀古文,文中比喻、懷舊、信手拈來,時不時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風格如《夢溪筆談》、《容齋隨筆》。

寫人的文章卻情緒活躍、調子輕快,是一種極簡的水墨摹寫人物傳統模式。一個個至親人物出場,鏈接了他背詩、臨貼、品茶、作畫、寫文的成長足跡,並理解其淳厚文學功底的源泉。

最喜歡他寫美食和各地小吃的章節。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讀者的愛好,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細細介紹味道和製作過程,然後將成品認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斕還有立體感。

汪曾祺曾自謙地説寫不了像伏爾泰、叔本華那樣閃爍智慧的論著,也寫不了蒙田那樣淵博的長篇散文。他也不寫抒情散文,覺得這個歲數感情過於洋溢,有點像老年人寫情書,“不好意思”,所以他的散文都不長,“歪打正着”適應這個“快餐年代”的閲讀習慣。短短的,散淡的小美文,讀着不累,尤其適合春日午後散淡的陽光灑在身上,多數時候讀着讀着睡着了,在夢中體驗“字字磯珠,句句灼灼”的意境。

好的文章是託着讀者一路讀下來“喲,完了,後來呢?”意猶未盡是也,這本散文集就有這效果。

也叫蟬,雄性的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不斷髮出尖鋭的聲音。雌性的不發聲。我們一般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約上週圍的小夥伴,用絲襪抓個十幾二十只。姥姥會用油過一遍,就成了我們的小零食,當然也就身體和脖子中間的部位可以食用。

棗樹

小時候在老家的院子裏,有一顆很大的棗樹,每到五六月份會開出像傘似的小花,黃綠色。八九月份會結出青綠色的果實。每到這個時候,我和弟弟都會用一根非常長的竹竿拼了命地敲打它,然後就會收穫非常多的青棗,極其香甜。

南方的雨頻繁又短暫,每到下雨的時候我總是莫名的興奮,因為我可以穿着母親給買的新雨鞋在雨中玩耍,尤其是鄉下的環境真是美極了,大雨過後,樹葉似乎更加鬱鬱葱葱了,花朵也開得更加豔麗,就如同一幅畫一樣美。

全書讀罷,有如出遊賞花歸來,美不勝收。喜歡這樣的題材,讀起來輕鬆歡快,雖然愛花草,但不如汪老先生來的炙熱和愜意。

在我看來,汪老先生才是真正會生活的人。這個“會”,包括“懂”,也包括“愛”。汪曾祺寫“帶着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最純粹的,最難得。似乎在説,動人心扉的生命體驗,並不一定在千里之外,在難及之地。

在匆匆過眼的“人間草木”中,汪曾祺老先生證悟到了人生無常,但見有序。置身陰影,發現光亮,就成為他演繹自己生存美學的唯一方式和本文策略。

詩人張九齡説:“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對這句話體會最深的人。

每當讀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你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一位老者與你同坐在一個灑滿冬日陽光的小花園裏,時而指着那棵臘梅和你説起他從前的趣事,時而打趣地告訴你説,“煤塊裏竟然也能長出芋頭”。

汪曾祺先生對於這些“人間草木”只是一種單純的喜愛,一種寄託了自己的情思卻不願將之據為己有的喜愛。也許對於汪曾祺先生來説,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他知道“桂花美陰,葉堅厚,入冬不凋”;他説,“比起北京雨後春筍一樣聳立起來的高樓,北京的花木的生長就顯得更慢。因此,對花木要倍加愛惜”;他記得“北京見過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裏”,每次到老舍先生家裏飲酒賞菊,都會“既醉既飽,至今不忘”;他還記得家裏靠牆處秋葉形的`小花壇,那裏有兩三棵秋海棠,花色蒼白,樣子可憐。所以每看到秋海棠,就總要想起他的母親;當他在寂寞的羈旅之中,幾片綠葉曾讓他有一種説不出的喜歡,使他感到欣慰,讓他“獲得過一點生活的勇氣”。所以,歐陽修在《秋聲賦》裏所説的“草木無情”,汪曾祺先生大概是不會同意的罷。

在汪曾祺先生如話家常的語言中,我們會慢慢讀完這本書,甚至在你讀完時也不知不覺。因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來是淡的,淡到如空氣一般在你身邊讓你渾然不知,可是也淡到讓你不能輕易失去。

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未免多了一份孤傲。然而對於汪曾祺先生來説,草木是否有本心似乎已經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與這些人間草木常相作伴,追憶往事,傾訴衷腸。

想來汪曾祺先生對這些人間草木也是愛極了,也難怪他會説:“我應該當一個工藝美術師的,寫什麼屁小説!”

筆尖流轉,勾勒着華夏的符號。娓娓而來,人間的一草一木傳出芳香。

我們舉頭望天,看得到鋪天蓋地的霧霾沉寂了世界,卻看不到飛鳥的奮力翱翔,閃爍它生命的光輝;我們穿過樹下,看得到滿地的枯黃阻礙行走,卻看不到樹葉燃燒着自己的身軀延續了樹的枯榮;我們俯身低頭,看得到讓自己頭破發麻的螞蟻在腳下穿梭,卻看不到它們正舉着重其千倍的食物一次又一次地進行着原始勞動,只為捱過下一個嚴冬……

曾幾何時,有那麼多絕美的畫面從眼前悄然劃過,我們卻不曾得知;曾幾何時,有那麼多生命的讚歌在耳畔流轉,我們卻不為所動……

《在人間》讀書心得 篇15

《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説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從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在這段時間裏,為了生活,他和祖母一起摘野果出賣生活,當過畫家的學徒,當過船上的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的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經歷了坎坷,與社會底層的各種人打交道。他有機會讀很多書。生活經歷和大量閲讀拓展了阿廖沙的視野。他決心“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要屈服於環境”。懷着如此堅定的信念,他離開家鄉去喀山讀書。

《人間》中的主角阿廖沙不再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而是一個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他不能再接受別人的供給,必須自力更生,找工作謀生。然而,阿廖沙的經歷並不順利。從當畫家的學徒開始,他四處奔波,遇到了色彩鮮豔的人物。然而,正是這種經歷讓阿廖沙學會了人際交往和生活經歷,認識到了世界上真、善、美、假、醜,樹立了堅強的意志。

有人會説阿廖沙青春期的生活是浪費時間。我認為這種説法是片面的。許多人把一生的精力都花在閲讀和學習上,但他們缺乏良好的做事和社交技能,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樣的人進入社會後不會因為學歷而被重用。如果一個人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一定的知識,無數的職業和職位將為他敞開大門。

雖然在黑暗的封建社會,英雄阿廖沙仍然對學習感興趣,但他在這段時間裏並沒有放棄閲讀。雖然他受到了很多阻礙,但他仍然有一顆學習和向上的.心,這在當時是有價值的。正是這種精神使年輕的阿廖沙最終成為一名著名的作家。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成就是由一點一點的習慣和行動培養出來的。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對學生們説:“今天我們只學習一件最簡單、最簡單的事情。每個人都試着向前扔胳膊,然後試着向後扔,每天做300次。你能做到嗎?學生們都説他們能做到。第二天,蘇格拉底問學生:“昨天誰甩了300下胳膊?做到的人請舉手!幾十名學生的手都舉了起來。一週後,蘇格拉底如前所問,超過一半的學生舉手。一個月後,蘇格拉底問學生:“哪些學生堅持?90%的學生舉起手。一年後,蘇格拉底又問大家:“請告訴我,哪些同學堅持最簡單的甩手動作?這時,整個教室裏只有一個學生舉起手,後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偉大哲學家的柏拉圖。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哲學,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培養了亞里士多德,西方孔子的偉大哲學家。

可見一個小細節會有多大的影響。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從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開始,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我們一定會成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