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讀書心得

來源:文萃谷 7.33K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在人間》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人間》讀書心得

《在人間》讀書心得1

死生之事,於作家亦莫大焉。想象這樣一個作家,一生以毀減生命為志業,從二十歲起五度自殺,終於在四十歲前了結生命;想象這樣一個作家,畢生的寫作都是以自身為藍本,自傳體式的回憶貫串文本;想象這樣一個作家,生前譭譽參半,死去近六十年還被不斷追憶,連忌日都成為節日。他就是太宰治,日本無賴派大師,在日本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並列戰後文學的巔峯人物。最後一次自殺是在他三十九歲生日那天,所以從此在日本如果死生在同一天,就會被稱之為"櫻桃忌"。

文中的主角大庭葉藏大概就是作者的自傳體。那個回首往昔,覺得人生充斥着恥辱的人。從小就在討好身邊的人,從不對人説"No",從不頂嘴,從不以理相爭。不管是自己的父親,母親,兄妹或者朋友甚至是傭人,所有的事情都不懂得拒絕。

從小就對人類滿腹恐懼,畏葸戰慄,完全靠貶損自己,強裝笑臉來拼死拼活的為人類服務,命懸一線的服務,汗流浹背的服務。以至於成了搞笑的高手。不知不覺中已經變成了一個不説真話來討好賣乖的孩子。很小,他就認為不公平是必然存在的,不懂傾訴,覺得那是枉費心機。只能對真相一言不發,默默忍受,繼續搞笑。覺得世間的人們經常互相欺騙,卻又頗為神奇的毫髮無傷,相安無事,好像沒有察覺到彼此的欺騙。"世間"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可怕之地,也絕非依靠"一決勝負"便可以輕易解決一切的場所。

那個煢煢孑然,鬱鬱寡歡的阿葉,最終像蟾蜍一樣在世間活着,失去做人的資格,只能趴在地上緩緩蠕動。"生而為人,對不起"

他本出生於富貴人家,自帶光芒,生來就很受人尊重,在家族也理應被重視,可是,在自己的貶損中,在不斷的"討好"中漸行漸遠,光芒散盡。其實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光芒,要學會聚光而不是散光。你的光芒越聚,你的能量越大。

很多人問,為什麼我那麼好説話,卻沒人把我當回事,為什麼我待每個人都很好,卻沒人把我當真朋友。我説,你的問題在於太刻意,也太貪心。我們太貪心所有人的眼光,於是忘記了生而為人,也該知道誰是知心人,而誰是泛泛之交。聰明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冷熱分明。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終於拋棄掉了別人眼中最糟糕的樣子,開始稜角分明地活着。大概也應了那句話,我的時間寶貴,要浪費在喜歡的人身上才是。不好惹不是沒教養,而是涇渭分明又彬彬有禮。

《在人間》讀書心得2

繼高爾基的《童年》後,我又讀了三部曲之一的《在人間》。

《在人間》講述阿廖沙從1878年到1884年來到“人間”後的苦難歷程。此時,阿廖沙已從狹小的家庭走向了社會,一方面,阿廖沙瞭解並加深了對下層人民的認識,另一方面,阿廖沙開接觸各類書籍和知識,讓他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也初步形成了激進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阿廖沙十二、三歲就離開了外祖母,從此,成為一個失學兒童,他到外祖母的妹妹家幹活,此時,還是少年的他,要承擔起搞衞生、照顧小孩等等保姆所幹工作,東家只要有丁點不滿意,就會對他嚴厲責打。此後,阿廖沙還從事了七種職業,幼小的他嚐盡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阿廖沙接觸到各類書籍,並像飢餓的人面對牛奶麪包一樣,如飢似渴地學習各類知識。

相比於阿廖沙,我們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父母們對我們寵愛有加,家務我們平時頂多象徵性的做一點,我們更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去外面賺錢養活自己,我們從沒有經歷過阿廖沙那樣的磨難,所以我們應該倍加珍惜這樣的優越環境,好好生活,好好學習!

《在人間》讀書心得3

這次,我又看完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在人間》。這本書的作者是高爾基。

這本書講了高爾基的的母親去世後,外祖父也家道中落,外祖父沒辦法,只好把高爾基送到城市去工作。一開始高爾基去了一家叫“時式鞋店”的店工作,他在這裏遇見了很多的人,不過他很討厭這樣的生活,有一次,他的手被燙傷了,被外祖母帶了回去。之後,外祖父又讓他去的兒子學畫畫,可是,那個兒子一點兒也沒教,每天都在幹家務活,一天,他終於忍不住了説:“我是來學畫畫的,不是來幹活的”。從此,他就開始教高爾基了。可是遭到了外祖母的妹妹的拒絕,高爾基受不了這樣的生活,這次,他竟然逃走了。他自己找到了一個工作,就是在船上工作,在那了,高爾基被一個船員激發了讀書的興趣,後來,高爾基又回去了。之後,他遇見了一位夫人,夫人給了高爾基很多書,讓高爾基沉入書的境界中。夫人搬走了之後,高爾基又找了一個工作,他在裏面幾乎每天都在看書,沒時間才不看。後來,他遇見了以前的主人,主人推薦他去看管他的店。高爾基想改變自己,就走了。

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印象,高爾基的人間真讓人感動。

《在人間》讀書心得4

最近讀了陳老師的《至味在人間》,有些感觸,於是重新提筆開始寫寫字。

從大一開始,只是每年的寒暑假或者國慶假期回家鄉。現在大學畢業在廣州工作,回家和父母待一塊的時間更是屈指可數,所以每當陳老師提起家鄉的美食、童年的味道以及和兒子街頭巷尾“尋寶”覓食,心中難免有些“鄉愁”。而這些“鄉愁”,物化出來就是我媽做的那熱乎乎的豆腐圓子,淋上家鄉小廠自產的麻油,那叫一個香~

除去豆腐圓子,還有一道夏天的菜,也是我的最愛。記憶中每逢暑假,我媽必會尋街串巷找出我最愛的嫩南瓜,青色還未成熟的小小個圓溜溜,切成不大不小的丁,和青椒一起在鐵鍋裏面熱烈的翻炒。這菜一上桌,我可以吃兩碗米飯。這對永遠都吃一碗米飯的我,是至高的榮譽了。

陳老師説,他想不起來他父母喜歡吃啥,但是父母永遠知道我們最喜歡的菜。這個點有些戳。仔細回想,我媽最喜歡吃魚嗎?我爸最喜歡吃牛肉嗎?具體是什麼還有怎樣的做法,只有向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考究了。

書中反覆提到一點:人的味覺偏好在小時候就會形成,且根深蒂固。正如陳老師是安徽人,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但心心念唸的就是那一口青蘿蔔、Sa湯和家鄉的豆乾。對於我自己,活了20幾年,也吃過一些美食,但隔斷時間心裏特別想念的,除了火鍋,必然是家鄉菜。如今廣州湘菜館和川菜館遍地開花,但想吃到湖北菜,還真心不容易。有天嘴巴饞,忍不住給我媽打電話,説想念家裏的藕湯了,我媽突然豁然開朗,説把藕湯冰凍用冰袋包裝好,然後順豐寄給我...

身邊的好幾個朋友都是湖南人,跟他們吃飯,約粵菜、日料或者吃海鮮,那是絕對不夠爽的,真正讓他們吃爽,那必須是辣的,“口味重”的。想想也對,從小几乎每道菜都會放青辣椒紅辣椒或者小米椒,來到廣東,粵菜温温柔柔的精緻怎麼可能打動他們火辣的胃呢?

再來聊聊人。陳老師長相討喜,説話風趣,而且跟着他永遠可以不去想吃什麼、怎麼點單,簡直是最佳飯友。和魯迅一樣,陳老師也説了“吃人”這個概念。“一頓飯,最關鍵的不是吃什麼,去哪吃,而是和誰吃。”細想一下,可謂是吃飯的精髓。陳老師有一羣飯友,他們的飯局叫“老男人”飯局,我在想要不要組一個“少女心不死,八卦永流傳”飯局。哈,好像名字有點長,拋出一杯芋圓奶茶的誘惑誠摯向大家徵集。

在腦海裏搜尋了一下比較深刻的飯局。想到國小的時候奶奶做了油燜大蝦、毛豆、皮蛋拌豆腐和清炒藕帶,傍晚爺爺端一個小桌子放在門外,全部的菜端過來擠在這張小桌子上,一家人圍着一起,邊吃邊乘涼,這是童年夏天的味道。

還有“離別飯”,在大學這叫“散夥飯”。班級、部門、社團,我仔細回想,確實想不起那些夜晚我們到底吃了些啥,只記得明明沒醉,但情緒要麼極度興奮要麼極度悲憤,一個成員開始哭,那這頓飯的眼淚必然少不了,包裏的紙巾永遠不夠,飯局開始上演“是不是再也見不到了”的劇情,這是鹹味的青春味道。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叫“未知之旅”的美食紀錄片,有講到越南的美食,剛好,9月休年假和好友去了越南,吃到了片中總統套餐同款,也吃了很多很多頓越南粉和春捲,記憶最深刻的一頓飯,是我們在民宿附近溜達,發現有幾家燒烤店,生意不錯,全是本地人。果然,沒有英文菜單,老闆和服務員也不太懂英文。沒事,硬着頭皮點,有圖片的就點圖片,沒圖片直接盲點。點完菜,帶着一顆期待的心情等着我們的美食上桌。

越南的餐廳很有意思,跟我們吃飯對着坐不同,大家都喜歡面向馬路坐,坐在同一邊,面向馬路。我們入鄉隨俗,看着來來往往的摩托車,聊着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兩個字——愜意。隨着菜品上桌,我們開始釋放自己的嘴巴,沒想到每一個都挺好吃。有些東西,從開始點菜到吃到肚子裏我都不知道是什麼,哈哈,也是很沒有求知慾了。吃到半飽,一對路過的越南父女向我們熱情的打招呼微笑,這一幕景象已與這頓飯粘合,成為我記憶中越南之旅的獨特味道。

《在人間》讀書心得5

《在人間》是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寫的,它真實的記錄了高爾基小時候的慘淡童年。這本書主要説高爾基為了生活而在鞋店、東家的房子裏和輪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父、外祖母、馬爾戈皇后這些有文化、有教養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愛吵架、背地裏説人壞話的小市民。

這本書寫了人的善與惡、美與醜。“善於惡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正面指的則是像高爾基這樣心存善良的人,而反面指的則是像文中主人一樣兇惡的人。“命運像風箏一樣擺,只是心存敬畏,心懷惡善有報的戒律,才不至於滑向邪惡的深淵。”高爾基一向堅信這句話,所以他才能成功。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的童年生活是幸福又充滿自由的;我們的童年生活是由父母的呵護、教師的關懷、同學的友愛組成的,所以我們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難忘的。在生活中,多數的人應對歧路會選擇望而止步,高爾基卻告訴我們,你僅有勇往直前,才會得到成功的喜悦,勝利的果實。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既有平原又有險灘。在學習中也沒有常勝將軍,可是我們只要有足夠的拼勁,在逆境中能夠坦然的應對困難,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我佩服高爾基的恆心和毅力,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然手不釋卷。“毅力”——擲地有聲的一個詞,驚心動魄的兩個字,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毅力能夠改變我們的機遇,改變我們的餬口。我羨慕高爾基靈活、流暢的文思,隨時隨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詩來抒發情感。

高爾基這個形象是俄羅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長道路是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要像他一樣,做一個心存善良,有文化,有教養,認真刻苦的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如同即將衝鋒的戰士,做好出發前的準備,為了實現遠大的夢想而努力奮鬥。

《在人間》讀書心得6

我曾經讀過一些詩話詞話,譬如《二十四詩品》、《滄浪詩話》、《苕溪漁隱叢話》、《詩人玉屑》、《圍爐詩話》、《隨園詩話》等,其實中文系讀書時研讀的`《文心雕龍》《藝概》等也應該算是詩話理論作品,包括曹丕的《典論—論文》雖然只剩一篇文章,但裏面那幾句諸如“文人相輕,自古而然”,“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仍常常縈繞於腦海中。

讀詩話,看古人評述比較分析詩人們的詩句和詩歌故事,饒是有味。後來,我曾將上百部詩話詞話作品的電子版全部複製到一個電子TXT文件上,為的是便於搜索,但文件容量竟達10兆,每次打開都到等待好久。

但是,讓我喜歡重讀並深深思考琢磨的詩話就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王國維是近古學者中少有的真正中西貫通的大學者,深受叔本華的影響。他引介和重視美學(當時譯為美育)在文藝評論中的價值。而在文學分析特別是詩歌的批評中,他的境界説,影響了中國的文學批評乃至藝術批評。

他在《人間詞話》中説,“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還説,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他雖然對“境界”沒有下完整定義,但是他對“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的分析,對“格調”、“隔”與“不隔”的解讀,對“赤子之心”、對唐宋氣象、南宋北宋詞之品格區別等都有有令人信服的評價。

曾對他説的這段話品味良久:“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讓人對詩歌詩人高下優劣有所思有所悟,讓人能夠理解大詩人何以自稱高格。

感歎靜安先生真懂詩也,真懂文學之哲學也。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研究詩歌和文學者繞不過去的一本書。

王國維的故事很多,包括成為千古之謎的縱身一躍。

曾經寫過一篇短文《端午節,這樣的節日裏——悼屈子並王靜安先生》,放到這裏作為結尾:

又是端午節。中國人特別是中國文人,總要把屈原在腦海裏縈繞一番,然後再放下。讀李國文先生的《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便還會想起一串名字來。不知怎麼,懷屈原卻總讓我想起王國維來。費力地讀王國維的著作,很自然便聯想起了他投湖自盡的那一瞬。那一瞬其實在當時也是蠻費力的,千年一瞬啊!

歷史常常很巧合。

王國維是在1927年6月2日,也就是端午節的前兩天,燃盡一枝紙煙後輕身投入了頤和園的魚藻軒。也許他就是為了提前過去,以便約會屈子同赴端午節罷。

前年我陪家人到頤和園去玩時,還到了魚藻軒那裏看看,那樣淺的水還能令一代宗師為託身之地,我心中暗暗吃驚。

中國傳統文人活到了極致後往往以自沉為終,令人感傷而不解。以屈子為始,至靜安止,傳統文人的悲憤心死似乎整整走了一個輪迴。然而這個輪迴竟揹負着兩千多年的沉重。

我們感慨汨羅江成了屈原怎麼也繞不過的關,於是寧可將自珍如玉的身軀喂那魚蝦。其實,我們誰能體會到他的解脱之樂呢?屈子在《九歌》中就説"與女遊兮九河,衝風起兮水揚波"。那是何等的快意!

但現實卻讓他悲傷而不忍視。那篇《懷沙》的絕命詩令人傷悲而不忍讀。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傷懷永哀兮,汨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靜幽默。

鬱結紆軫兮,離慜而長鞠。

撫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

悲哀的屈原,以傷心的自殺來振奮楚人之心,以自殺來刺激國君的覺悟,悲哉屈子,壯哉屈子!

然而那位寫過《屈子文學之精神》,認為"屈子之自贊曰'廉貞',餘謂屈子之性格,此二字盡之矣"的王靜安先生,竟也懷着"廉貞"之氣,留下二十字之片言"質本潔來還潔去"了。遺書上沒有給家人任何交代,也沒有説明任何理由,縱身一跳便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迷。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看此文字,誰不熱淚縱橫。

與王靜安同為清華四大導師之一的陳寅恪先生在《挽王靜安先生》中淚花點點,哭説"贏得大清乾淨水,年年嗚咽説靈均","豈知長慶才人語,竟作靈均息壤詞"……哀慟之情,歎惋之心,無以言表。

梁啟超在在悼詞中説:"許多偉大的人物有時以自殺表現他的勇氣……伯夷、叔齊的志氣,就是王靜安先生的志氣!違心苟活,比自殺還更苦:一死明志,較偷生還更樂"。是的,我贊同樑先生的話,但這樣卻令後人為苟活而鞭痛。屈子離去了,後世傷痛自責了兩千多年,而今靜安先生又令後後人傷口上塗鹽施刀。如今很多文人不忍心再提那些沉重的話題。

宗師長痛,亦已矣。五十載乃一瞬,但留下更長的哀痛給後面的人,使後人在淚水中悲哀前行。

遙念逝者,沒有哀思,只有哀痛。

《在人間》讀書心得7

這就是美國作家金伯莉威爾絲的《人間有晴天》,這本書獲得了波士頓全球號角書獎銀獎。故事的大意是:十二歲的虎娃是一個聰明過人、會學會玩的女孩子,但卻有着與眾不同的父母——智障的雙親,他們經常成為虎娃與同學相處的尷尬。好在有精明能幹的外婆料理家中的一切。然而,由於外婆的猝死,虎娃的內心世界幾乎崩潰了。她打算離開自己生活的賽特鎮,隨同姨媽去迷人的大城市生活,但臨行前的一場暴風雨使她深切地感受到媽媽的愛,也懂得了欣賞和尊敬爸爸特殊的長處。於是她開始思考什麼才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我覺得這本書使人讀了耐人尋味,書中的故事全是你意想不到的,有時你會覺得它很感人,有時你會覺得它很實在,書中的故事讓我體會到不同的人生。書中的最後一個故事:人間有晴天告訴我們:人生就像高大的松樹,有些日子彷彿賽特溪——平靜無波,讓你繼續當一陣子小孩;其他日子則像奧黛麗颶風一樣佔據你的心頭,讓你旋轉於松樹之上,迫使你快一點長大——有點像是挑選滿月的日子剪頭髮呢!就像書名一樣,陽光總在風雨後,人間有晴天。就是這部佳作的讀後感。

《在人間》讀書心得8

我在放寒假時,有幸看了高爾基寫的非常有影響力的一本書——《在人間》。這本書寫了人的善與惡、美與醜。“善於惡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正面指的則是像高爾基這樣心存善良的人,而反面指的則是像文中主人一樣兇惡的人。“命運像風箏一樣擺,只是心存敬畏,心懷惡善有報的戒律,才不至於滑向邪惡的深淵。”高爾基一直堅信這句話,所以他才能成功。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的童年生活是幸福又充滿自由的;我們的童年生活是由父母的呵護、老師的關懷、同學的友愛組成的,因此我們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難忘的。在生活中,多數的人面對歧路會選擇望而止步,高爾基卻告訴我們,你只有勇往直前,才會得到成功的喜悦,勝利的果實。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既有平原又有險灘。在學習中也沒有常勝將軍,但是我們只要有足夠的拼勁,在逆境中能夠坦然的面對困難,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我佩服高爾基的恆心和毅力,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然手不釋卷。“毅力”——擲地有聲的一個詞,驚心動魄的兩個字,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毅力可以改變我們的機遇,改變我們的餬口。我羨慕高爾基靈活、流暢的文思,隨時隨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詩來抒發情感。

高爾基這個形象是俄羅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長道路是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我要像他一樣,做一個心存善良,有文化,有教養,認真刻苦的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如同即將衝鋒的戰士,做好出發前的準備,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努力奮鬥。

《在人間》讀書心得9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題記

雄鷹忍受一次次從峭崖上摔下的痛苦,才有了飛翔天際的一刻;河石接受一次次海浪的撞擊,才有了渾然光滑的形體;雨燕接受一次次風雨的打擊,才有了高歌飛翔的本領。

一沙一世界,一歌一天堂。

渴望成功,追逐成功,平凡的我們必須花兩倍甚至數倍的精力,忍受常人不能忍受之寂寞,之痛苦,並且咬緊牙關,不半途而廢,認準方向,成功定會向我們走來。

當我讀完高爾基寫的《在人間》這部小説,我被這部小説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人間》寫的是高爾基十一歲時因外祖父家破產出外謀生的經歷。他在鞋店,聖像作坊做過學徒,在輪船廚房裏打雜過,過着非常沉重而且苦悶的生活,但他每天都用剩下的時間來讀書,有時甚至幾天幾夜都不睡覺。而讀書使他找到了慰藉,他如飢似渴地閲讀大量文學作品,並且心中始終嚮往着新的生活。

當你讀完這段文字,也許你會被高爾基渴望讀書,拼命讀書的精神所感動,也會為高爾基為了讀書所遭受的屈辱,欺凌而落淚。

是的,無論是他的毅力、惜時、持恆,還是他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都照耀着我前行。

他的毅力告訴我:毅力不能放在嘴上説,它是沉默中一小步一小步不間斷的跨越,它是意志力支撐下的持久的行動。檐上水滴之力微不足道,但它卻能穿透石塊;愚公年老力衰,子孫勢單力薄,但他們卻敢於向巍然的太行、王屋兩山開戰;兔子跳躍迅捷,烏龜爬行緩慢,但龜兔賽跑烏龜竟能折桂。這看似不可思議事情由於毅力的支撐而變成現實。也許你的力量很小,但只要你擁有了鍥而不捨的毅力,便沒有不可征服的高峯;也許你的智力駑鈍,但只要你擁有了堅忍不撥的毅力,便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行百里者半九十,”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才是勝者,讓我們從小事做起,磨鍊自己的意志,錘鍊我們的毅力,為自己的人生寫出最美的篇章。

他惜時的精神啟迪我: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冬去春來,天回地轉,稍不留意,歲月就會從你身邊悄悄溜走。它不會給延誤時間的人以任何寬恕,也不因任何人的苦苦衰求而偶一回顧。它能使紅花萎謝、綠葉凋零;會讓紅顏變成白髮,讓童稚變為老朽。時間是無情的,又是有情的。對於珍惜時間的人,它卻繢贈以無窮的智慧和財富。我們不是時間的富翁,我們要做到時間的主人。

他持恆的精神點化我:要成就事業,就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努力。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只是真正能這樣做的人並不太多。物慾的勾誘,功利的驅使,遊樂的招引,你抵擋得住麼?數載苦索,十年寒窗,乃至一生埋下頭去,你承受得住麼?一些人退卻了,只得半途而廢,一些人氣餒了,只得前功盡棄,一些人一暴十寒,只得一事無成。只有持恆者邁着堅定不移的步伐,義無反顧,終於淋浴到了勝利的光輝。

他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教導我:逆境似橫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鴻溝。懦夫哭哭啼啼地哀歎,罵罵咧咧地埋怨,結果加速了生命的衰老;勇者則把它視作練就自己奮飛的翅膀的最好器物,當他們貯滿力量之後,縱身向彼岸躍去,最終戰勝逆境,取得成功,豐富了生命的意義。

沉沉浮浮是人生,不能因為苦難而拒絕生活,不能因為險惡而拒絕美麗,美麗常與荊棘同在,彩虹常與風雨相伴;沒有風暴,船帆只不過是一塊破布;沒有歷經暴風雨的洗禮,怎能領會人生的真諦?勝利的曙光只會在歷經顛簸與坎坷之後赫然出現。

《在人間》讀書心得10

引用"文案高手"王家衞的一句話作為標題算是對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演的致敬。

這個陳曉卿是那個陳曉卿,又不是那個陳曉卿。

簽字售書的時候,對陳老師説了句“謝謝你”,他可能只是禮貌地回覆我“謝謝你”,他謝我來捧場、來支持,我卻謝謝他拍了舌尖這樣國民的紀錄片和分享了一個真實的陳曉卿。

現場人不多,可能在廣州這個食都,人人都是美食家,不需要一個外來者講述食物的解讀密碼,當然羣眾大多是吃書羣眾。

陳老師的講座名稱叫《人人都是美食家》,其實,這句話處了廣東省貌似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算是對其他省份的侮辱吧,不過現在的事實的確是出了廣東省,其他省對吃絕對沒有上升到美食家的層面上。

一、關於吃這件大事兒

誠然,最好吃的菜非媽媽的味道不可,《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裏安東尼成了美食家也和大連的美食逃不掉關係。但這種味道只有在離開家鄉後的感覺才會湧上心頭,在家時總會覺得吃膩了,天下之大定會有很多很多美味佳餚,後來的日子總在懷念過去的一碗粥,一頓飯,和家人吃飯的時光。其實,我們都是飲食男女,逃不掉和肚子的戰爭。

吃這件事兒的三個終極命題“吃什麼、在哪兒吃、和誰吃”顯得尤為重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味蕾地圖,即使走到天涯海角,還是吃自己最喜歡的那幾樣。

尋找到一家合自己口味的餐館就像中了彩票一樣。

粵語中有一句話叫“有情飲水飽”也只是限於初戀時分,淪為柴米油鹽的家庭生活後還不是到處覓食。

二、一人食

自從世界上多了一個物種—單身狗,美食江湖就出現了“一人食”的吃法,很多美食類的APP更打出“孤獨的人也要吃飽飯”,暢銷書作家劉同在《你的孤獨,雖敗猶榮》整本書裏傳遞給單身狗們一種温暖:

也許你現在仍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睡覺/一個人乘地鐵

然而你卻能/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睡覺/一個人乘地鐵

很多人離開另外一個人/就沒有自己/而你卻一個人/度過了所有

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經常對爸爸説。在家裏吃飯不能糊弄,媽媽沒空做,也要吃點好的。畢業在廣工作後,自己住,除了上班和同事在一起吃,週末的時候經常自己煮飯,算不上美味,就是帶有家鄉的味道,土豆燉茄子、土豆燉豆角、酸菜燉土豆,對,我只會亂燉,我們東北人把燉這種做法發揚到了極致。

好好吃飯,對所有單身抑或一個人的人説。

《在人間》讀書心得11

近幾天,我讀了汪曾祺的《人間草木》,這本書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作者的語言風格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的語言平實,質樸,但饒有趣味。他的作品中盡是小橋流水,小四合院,小衚衕等別緻的景象,卻極少有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面。他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魚蟲,娓娓道來,不像是一位偉大作家的作品,而像是在聽一位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在講故事。

例如在第一篇文章《葡萄月令》中,就突出的體現了他的平實與質樸:一月下大雪;二月刮春風;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澆水;五月澆水,噴藥,打梢,掐須;六月澆水,噴藥,打梢,掐須;七月葡萄“膨大”了;八月葡萄“着色”;九月給葡萄噴波爾多液;十月有別的農活,去割稻子;十一月葡萄下架;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每一段之前的這句話,詳細地記錄了每一個時間段應做的事。這些句子短小,精煉,沒有華麗的修飾,但讀起來並不顯得單調,不但體現了他的寫作風格,還使文章結構更加清晰。

在《衚衕文化》中,作者寫到了衚衕裏的吆喝:這裏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片,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衚衕裏更加安靜了。我們也曾經學過關於衚衕中吆喝的課文,但那篇文章中突出地寫了吆喝的聲音,腔調,而作者卻把衚衕裏吆喝的人用的特殊工具即發出的聲音都寫得十分真切,更説明他對這些人的觀察十分細緻,體現了他對北京胡同的熱愛和對北京民俗的獨特感情。

書中還有對於花,蟲的描寫:我家的後院有一棵紫薇。這棵紫薇有年頭了,主幹有杯口粗,高過屋檐。一到放暑假,他開起來,真是“繁”得不得了。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皺縮,半邊還有許多不規則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他是幾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當中還射出許多花須,花蕊。一個枝子上有許多朵花。一棵樹上有數不清的枝子。真是亂。亂紅成陣。亂成一團。簡直像一羣幼兒園的孩子放開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亂嚷嚷。在亂哄哄的繁花之間還有許多趕來湊熱鬧的黑蜂。這種蜂不是普通的蜜蜂,個兒很大,有指頭頂那樣大,黑的,就是齊白石愛畫的那種。我到現在還叫不出這是什麼蜂。這種大黑蜂分量很重。他一落在一朵花上,抱住了花須,這一穗花就叫他壓得沉了下來。他起翅飛去,花穗才掙回原處,還得哆嗦兩下。讀到這裏,紫薇花與黑蜂互相嬉鬧的畫面頓時浮現在我眼前。我也曾經見過蜜蜂在一棵長滿鮮花的樹上採蜜,覺得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在作者筆下,一切彷彿都像人一樣,可以玩耍,交談。亂嚷嚷,湊熱鬧,抱住,掙回等都寫出了這一點。

汪曾祺的作品語言風格獨特,觀察事物的視角獨特,這是我喜歡他作品的最大原因。

《在人間》讀書心得12

《在人間》是高爾基體小説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它描寫了高爾基自行謀生的經歷,真實地記錄了高爾基小時的慘淡童年。

高爾基他先在鞋店、聖像店做學徒,又在輪船的廚房裏打雜,過着非常沉重而苦悶的生活。而讀書使他找到了快樂、安慰。雖然條件艱苦,但高爾基久久不能忘記讀書,他如飢似渴地閲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他什麼書都讀,只要有機會接觸書籍,他就不放過,讀到好的書籍,他就反覆閲讀,有好的詩句他還抄寫下來,這些成了他最珍貴的手抄本。書讀多了,他自然就能分出什麼是好書,什麼又是沒用的書,但他都讀,不讀怎麼會分出書的好壞呢?

高爾基為了讀書遭受了太多的屈辱、欺凌。他讀書讀得入了迷,讀到身子凍僵了為止。讀到忘記身邊的事情。有時主人發現了,還把他的書統統撕碎、燒掉,有的時候甚至毆打他一頓!但他一直堅持着讀書,永不放棄!

比比高爾基,再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該有多幸福啊:有吃有穿,什麼都不要操心,只要學習就行,而那時高爾基卻沒有錢上學,過着艱苦的日子,還要給別人打工,這是多麼辛苦的生活啊。不過由於種種原因使高爾基來得輪船上,使他飽受了很多的生活苦累,我的熱淚一下子從眼眶裏掉下來,像一顆顆亮晶晶的水珠,它浸透了我那幼小的心靈,使我明白,我們現在的生活和高爾基的年代相比是多麼的幸福啊!但是,高爾基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他沒有放棄對讀書的渴望,他開始學會讀書、寫字,是讀書讓他看到了希望,從而產生了對新生活的嚮往。

讀了這本書,使我深深意識到:一個人如果具備了堅強的意志,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就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取得成功。

《在人間》讀書心得13

“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這是主人公葉藏一生的寫照,也是作者太宰治的人生所感。

在序章中,三張男人的照片,也就是葉藏三個不同年齡的縮影。從強顏歡笑到矯飾輕薄,最後是而無表情的“死相”,正是葉藏極力迎合社會卻最終失敗的一生。葉藏在世人眼中是奇怪的,和世俗有着不可逾越的鴻溝。他不會拒絕,對討厭的事説不出討厭,對喜歡的事也總是偷偷摸摸,可以説已經喪失了二選一的能力。小時候為了逢迎自己的父親,他撒謊説自己喜歡小獅子,但是也許人不必聲嘶力竭的討好眾人,相互欺騙的人們之間毫髮無傷,並且使得雙方更加愉悦,“世人”這種生物就渾渾噩噩的過完每一天。而“我”為了討好眾人,弄些滑稽的動作和故事,這可以説是葉藏對人類最後的求愛,但是得到了所有人的愛戴。表面是笑臉相迎,心裏頭卻是在拼死拼活的為世人提供最周詳的服務。

我們都是在時時刻刻偽裝着自己,可是自己的面具被揭穿後只剩下惱怒以及報復。但是世俗不就是建立在偽裝的基礎上嗎?知道某一天,我們已經分不清到底是面具還是自己的本心時,我們就被社會所同化,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長大”。可是,我們自己真正順心了嗎?道教所言無為而治,順心從欲,以和節之,如今的我們一出生就是活在別人的世界中,戴上世俗的枷鎖,從小和“別人家的孩子”攀比,上學後又被告知是“最差的一屆”,於是我們從小時候開始戴上虛偽的面具,哄騙這個世界,同時騙過了自己。

直到有一天,我們被這張面具壓垮,於是情緒崩潰,宣泄。“對人類極度恐懼的人,反而比任何人都渴望見識妖怪的可怕。”因此,梵高,畢加索意識中的妖怪真正的出現在了人類社會。我們看見了地鐵站有人失去理智踢鐵門,很多人都嘲笑他們。可是壓力這種東西,只有自己親身所受,才有所感。“愈是恐懼,愈要戰勝它。”説出來十分容易,但是能夠做出來的,往往都是有大毅力的人。

葉藏在落魄的時候侵犯了崛木的利益,於是朋友醜惡的嘴臉一瞬間表現出來,“在這樣下去,世人可不會饒恕你”,一瞬間,人性的自私完全展露出來,受人責備或怒斥時,或許沒有人能保持好心情。但是人們怒不可遏的臉上,有着比獅子,鱷魚,巨龍更加可怕的動物本性。“尋常時候,他們似乎會將這本性刻意隱藏,但一有機會,人類可怕的真面目就會在憤怒中不經意間暴露出來”。任何事物都有着兩面性,但處於憤怒的人,會將這種事物的正確性灌輸給你,使得你強迫接受他的觀點。而等到憤怒消失,也就是葉藏所説的“將本性隱藏”後,這時他們會告訴你,他所説的有些許絕對,可是憤怒的人對別人的傷害也並不是“對不起”能夠彌補的。

接濟葉藏的靜子有個五歲的女兒茂子,在葉藏與社會上爾虞我詐做了一天鬥爭後,成為他的心理依靠。茂子一直以來叫葉藏“爸爸”,有次聊天問茂子:“你會向神明祈求什麼呢?”茂子回答:“想要一個真正的爸爸。”這讓葉藏頭暈目眩。人的真實本性到底是什麼?人總是有種錯覺就是將別人看的特別透徹,可是有時候只是表象罷了。“原來他們並沒有把我當做一個真正的人。在他們眼裏,我僅是一個連死都不配的蠢笨怪物,即所謂的行屍走肉。他們無非利用我達到快活的目的罷了。”昏暗的霓虹燈下,人性的醜陋和虛偽,無可遁形。這個渴望愛又不懂愛的“膽小鬼”,被人性的扭曲活生生磨滅了一個人。

世界上許多痛苦都發生在他的身上,強顏歡笑的他奉承他人,矯飾輕薄,生活卻逼迫他生不如死,遭受傭人的毒打,來自家族的輕視,他喜歡的女子被玷污,然後又染上毒癮。一次次的打擊使得他看清這個吃人的社會,他説:“如今的我,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不幸。一切都會過去的”。

對的,我們生活中所謂的痛楚,一切都會過去的。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勇敢大方的前行。

《在人間》讀書心得14

暑假裏,我有幸讀了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之一的《在人間》,深有感觸。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8歲到16歲的人生經歷。11歲時,阿廖沙由於母親的去世和外公的破產,不得不走向社會,開始獨立謀生。他當過學徒,做過雜工,飽嘗了人世間的痛苦。在船上當洗碗工時,他在廚師斯穆雷的幫助下開始讀書。

生活閲歷和大量的閲讀開闊了他的視野。於是,他決心離開家鄉,到喀山去上大學。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阿廖沙蓋那愛讀書愛學習的精神。有一次,他因在看書時被女主人發現而被痛打了一頓,鄰居們讓他報警,女主人哀求他不要去,並答應滿足他的任何條件。鄰居們都讓阿廖沙別理她,可阿廖沙説:“只要讓我看書,我就不去報警。”就這樣,他又可以讀書了,為了讀書吃多少苦他也願意。

讀完這本書,我被阿廖沙熱愛學習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他的生活那麼苦難,可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處處不忘學習,他的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今天有這麼好的生活條件,衣食無憂,可在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學習,有那麼多好書可以閲讀,我們是多麼地幸福啊!我今後一定要向阿廖沙一樣熱愛學習,長大後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在人間》讀書心得15

曾經下載過這部電影,但是沒怎麼仔細看。現在看到原著,覺得寫的真是好。形式上類似於《狂人日記》,但是這部小説是自傳色彩的,和太宰治的經歷密不可分,札記就像真的作者寫照。

不太懂得是主人公拋棄了社會,還是社會拋棄了主人公。他從小對社會、對人們感到害怕,徹底的逃離是不可能的,所以耍寶以掩飾自己,以免讓人們發現這個異類。他的早熟是顯而易見的,甚至不乏有些真知灼見。早熟的人與世界格格不入,他發現了人們之間的欺騙,而且越是欺騙的好越是被人稱為完美的人。對於年少的人來説,這大概是個可怕的發現,因為知道了如果自己不能行使欺騙,那麼就有可能在人們之間呆不下去。當然,我覺得這並不意味着太宰治自己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這些,而是他長大後明瞭這些,再把這種看法注入到年幼的主人公心中去,為他今後的行為奠定基礎。

人們稱太宰治的文學為“無賴派”文學,如果只是就“無賴”的中文字面意思來理解,我覺得對於太宰治是不確的。我倒是覺得小説的人物有些存在主義文學主人公的意味。都明白了這個世界的荒誕之處,但是有什麼辦法呢,大概也是消極的抵抗的,不反抗也是抵抗,要被社會拋棄,排除出人的行列。序言裏説到的三張照片,可以看到全沒有人間的氣息,脱離人間,脱離社會。或許看起來他是懦弱的,靠女人扶持,沒什麼出息。可是他年輕時畫畫,畫自己是梵高式的“魔鬼”,而且以此自得,後來卻沒再畫類似的畫。這未嘗不能説是他對自己的認識,最根底的是一個惡魔。但是一直沒有爆發,雖然一直“禍害”着人間。他的一直酗酒,以及後來的藥癮,是對社會的逃離,還是對自己本性的壓抑?

説起女人,完全可以看做是太宰治本身的翻版,他本人是帥的,電影裏的主人公也是帥的,這一點對於女人的魅力是不能忽視的。另一點就是那種頹廢的憂傷的氣質,也對於女人們有吸引力,覺得有些神祕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頹廢憂傷完全不是為賦新詞強説愁,不是表面化的,而是骨子裏的,是從對於人生社會的思考而來的。他完全有機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個社會上的普通人,但是如果是那樣,就不會有多麼吸引女人了。

有意思的是,札記的最後提到了他的父親,覺得這一生好像是與父親拔河一樣。我們當然不能説這一切都是父親造成的。但是父親也有很重的影響。小時候的家庭環境,對於子女的不真正瞭解,都是塑造他的性格的原因。(男孩仇恨父親:三島《午後曳航》裏小孩子的籌謀,父親是敵人,是英雄的敵人。)但我不認為這就是一出性格悲劇,不能簡單地劃分。他看起來是被社會拋棄了,但是方方面面還是在社會中,即使成為一個“廢人”。他思考到,“所謂的世人,也就是一個人”。單數複數的指稱已經不足以概括這其中的關竅了。面對一個人的嘲笑和指責,與面對全部人們的嘲笑和指責沒有什麼兩樣。因為人們有這樣的本事,“在互相欺瞞的情況下,居然雙方都沒有收到任何傷害,甚至幾乎沒有受騙的感覺”。大概所有的人早已融為一體了,只有主人公不是,所以他感到很“抱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