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原文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1.45W
《夜》原文及賞析1

高館張燈酒復清,夜鍾殘月雁歸聲。

《夜》原文及賞析

只言啼鳥堪求侶,無那春風欲送行。

黃河曲裏沙為岸,白馬津邊柳向城。

莫怨他鄉暫離別,知君到處有逢迎。

夜別韋司士賞析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二百十四,應作於達夫在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時。從詩意看,作者與韋司士初交,是應酬之作。

高適和岑參一樣,為邊塞大家,七古見長,七律只有九首。這首詩格律屬仄起式首句入韻格,韻合八庚。平仄規範,對仗工穩。司士,縣衙署官,掌管工役,九品。首聯出句寫餞行酒宴,張燈,以寫夜,對句寫環境,寄託友情,雁歸聲以寫惜別。頷聯展開,寫新交而離別。出句寓意,只説是像鳥啼尋求伴侶那樣,可以把韋司士當作朋友進一步交往。對句表遺憾:沒有辦法呀,春天來了,韋司士要去高就,只能送行了。頸聯轉折,設想韋司士一路經過的地方。出發的地方在甘肅武威河西節度使治所,沿着河西走廊向東,經過荒涼的河曲,走到河南(白馬津在今河南滑縣東),看來是去東都洛陽。言外之意是韋司士境遇將有所改善。尾聯安慰:不要為暫時離別而遺憾吧,韋司士走到哪裏都有朋友的。

《夜》原文及賞析2

作品介紹

《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的作者是韋應物,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88卷。

原文

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

作者:唐·韋應物

理郡無異政,所憂在素餐。

徒令去京國,羈旅當歲寒。

子月生一氣,陽景極南端。

已懷時節感,更抱別離酸。

私燕席雲罷,還齋夜方闌。

邃幕沉空宇,孤燈照牀單。

應同茲夕念,寧忘故歲歡。

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闌干。

註釋

①理郡:治理州郡。時韋為滁州刺史。

②異政:特殊的政績。

③素餐:《詩·衞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後多指無功食祿。

④去京國:離開國都。

⑤子月:農曆十一月,十一月為建子之月。生一氣:指陽氣生。十一月為冬至所在之月,“冬至一陽生”,故云。庾信《寒園即目》:“子月泉心動,陽艾地氣舒。”

⑥陽景:陽光。極:一直到。南端:最南方。

⑦酸:酸楚。

⑧私燕:私人宴會。席:全詩校:“一作夕。”

⑨方闌:將殘,近殘。

⑩邃幕:深沉的夜幕。宇:全詩校:“一作月。”

11單:孤。

12此夕念:指此夜彼此的思念。

13寧:豈。

14川途:猶“路途”。恍:恍惚,隱約不清。悠邈:悠長遙遠。

15闌干:縱橫貌。

作者介紹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15歲起以三衞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公元791年(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可可詩詞頻道”的韋應物的詩全集欄目。()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著名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涉及時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頗有佳篇。作其品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

繁體對照

卷188_11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韋應物

理郡無異政,所憂在素餐。

徒令去京國,羈旅當歲寒。

子月生壹氣,陽景極南端。

已懷時節感,更抱別離酸。

私燕席雲罷,還齋夜方闌。

邃幕沈空宇,孤燈照牀單。

應同茲夕念,寧忘故歲歡。

川途恍悠貌,涕下壹闌幹。

《夜》原文及賞析3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獨夜旅魂驚。

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書不至雁無情。

步檐倚仗看牛鬥,銀漢遙應接鳳城。

古詩簡介

此秋夜思家而作也。上四言景,下四言情。天高水清,正可出峽,而山閣孤棲,忽覺旅魂驚起。帆宿水中,杵鳴山上,兩句分承。燈散幾處,故曰疏。杵皆對敲,故曰雙。自南而望北,故見銀漢遙接於鳳城。

註釋

詩云“南菊再逢”,是合雲安夔州為兩秋,故知屬大曆元年西閣作。又云“新月猶懸”,蓋元年九月初矣。

露下天高秋水清①,空山獨夜旅魂驚②。疏燈自照孤帆宿③,新月猶懸雙杵鳴④。南菊再逢人卧病,北書不至雁無情⑤。步檐倚仗看牛鬥⑥,銀漢遙應接鳳城⑦。

(此秋夜思家而作也。上四言景,下四言情。天高水清,正可出峽,而山閣孤棲,忽覺旅魂驚起。帆宿水中,杵鳴山上,兩句分承。燈散幾處,故曰疏。杵皆對敲,故曰雙。自南而望北,故見銀漢遙接於鳳城。【黃生注】詩以次句作骨,帆宿、杵鳴,獨夜見聞。疏燈、新月,二字另讀。懸,指月,本《易》“懸象著明”,非謂杵聲空懸也。)

①江淹《別賦》:“露下地而騰文。”《楚辭》:“悲哉秋之為氣也,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寞兮收潦而水清。”

②王粲《七哀》:“獨夜不成寐。”崔融詩:“旅魂驚塞北,歸望斷河西。”

③《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朱超道詩:“孤帆漸逼天。”

④楊慎曰:《字林》:“直春曰搗。”古人搗衣,兩女子對立,執一杵,如舂米然。今易作卧杵,對坐搗之,取其便也。嘗見六朝入畫搗衣圖,其制如此。謝惠連詩:“楹長杵聲哀。”

⑤陸厥詩:“雁返無南書。”

⑥楊慎曰:《楚辭·大招》:“曲屋步櫩。”注:“曲屋,周閣也。”“步櫩,長砌也。”相如賦:“步櫩周流,長途中宿。”櫩,即古檐字。陸陲《鐘山寺》詩:“步檐時中宿,飛階或上徵。沈氏滿願詩:“步檐隨新月,挑燈惜落花。”杜蓋襲用之。顧注:古者,六尺曰步,今之廊檐,大率廣六尺。”

⑦【邵注】牛鬥二星,在銀漢邊。《河圖括地象》:“河精,上為天漢,亦曰銀漢。”戴暠詩:“黑龍過飲渭,丹鳳俯臨城。”趙曰:秦穆公女吹簫,鳳降其城,因號丹鳳城。其後,言京城曰鳳城。

黃生曰:此與“玉露凋傷”不相上下。一二五六,工力悉敵。三四寫景,雖遜彼之高壯;七八含情,此處卻較深厚也。

此與雲安、夔州諸詩相合。露下天高,即“玉露凋傷楓樹林”也;獨夜魂驚,即“聽猿實下三聲淚”也;孤帆宿,即“孤舟一系故園心”也;雙杵鳴,即“白帝城高急暮砧”也;菊再逢,即“叢菊兩開他日淚”也;雁無情,即“一聲何處送書雁”也;看牛鬥,即“每依北斗望京華”也。詩中詞意,大概相同。竊意此詩在先,故《秋興》得以詳敍耳。

範德機曰:善詩者,就景中寫意。不善詩者,去意中尋景。如杜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拌鳴,”“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即景物之中,含蓄多少愁恨意,若説出,便短淺矣。然亦有就意中言景,而意思深遠者,如“苦遭白髮不相放,羞見黃花無數新”,亦自雋永有致。

賞析/鑑賞

這首七言律詩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 )的秋天。此時詩人正寓居在夔州西閣。西閣面臨大江,揹負山崖,憑欄遠眺,夔州的山川景物盡收眼底。在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獨坐高樓,對着窗外空山的景色,聽着遠處傳來的砧杵之聲,對故國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詩。

開頭兩句寫景點題,寫出山城深秋之夜的環境。第一句點明季節、景物,第二句寫出時間、人物。秋天夜空晴朗,因而更使人感到景物的悽清,氣氛的幽靜。夜色漸濃,露水在漸漸凝結、垂落,樓下的江水,在靜靜地不斷流淌。周圍的山峯,像巨人一樣屹立。夜風輕拂,一切都是那樣柔和、安詳。然而這寂靜幽美的境界,卻觸撥了遊子的心絃,引動了他的萬千愁緒。

三、四兩句進一步描寫夜景:遠“處”長江水面上,零星地閃爍着幾點燈火,那是夜泊的客船和漁舟,新月高懸,萬籟俱寂,這時從城中傳來一陣陣搗衣的砧杵之聲,迴盪在夜空之中。兩句寫景和上聯結合,增加了畫面的優美。在這幅畫面中,高天是深藍的,疏燈是飄忽的,月光是柔和的,空山是黝黑的。秋夜、碧空、新月、露珠、江水、漁火、山峯,相互輝映,在這優美的畫面之外,又傳來斷斷續續的搗衣聲,這豈能不觸動詩人異鄉作客的無限愁腸呢?

五、六兩句由寫景轉到抒情。“南菊再逢”,是指詩人從成都東下至今已近兩年。杜甫是永泰元年(765)四月從成都攜家東下的,但秋天到達雲安之後,因肺病、風痺等病復發,只得留下養病,次年夏初才抵達夔州。秋天,又從山腰客堂遷居西閣,因此説“南菊再逢”。此時詩人除了肺病和風濕痺症以外,還患有糖尿病,所以説“人卧病”。“南菊再逢人卧病”,刻劃出了詩人流落他鄉病卧山城無限悲悽的處境和心情。因為時局動亂,戰爭不斷,詩人已經很久沒有接到故鄉親人的來信了。夔州在長安和洛陽的南面,所以稱故鄉的來信為“北書”。“北書不至”,自然是有具體原因的,這裏卻説是“雁無情”,就取得了意在言外、言而無盡的藝術效果。

最後兩句由個人的身世遭遇寫到對故鄉的思念。上句寫自己走到室外,倚杖步檐,仰看星斗。下句寫由銀河想到長安,表明思念故鄉的心情。“步檐”與西閣照應,“倚杖”與“人卧病”照應。“牛鬥”即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鬥宿”,二星都在銀河的旁邊。由“牛鬥”而到“銀漢”,由“銀漢”而到“鳳城”,一層一層地表現出了詩人由仰望星斗到眺望故國的過程。詩人對故國長安的無限思念就藴含在這佇立步檐倚杖遠眺的老人形象之中。

《夜》原文及賞析4

《楓橋夜泊》賞析竇鳳才

楓橋夜泊——[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註釋】

泊,停船靠岸。

漁火,打魚的人點的燈火。對,這裏有“伴”的意思。

姑蘇,蘇州的古稱。寒山寺:在蘇州西郊楓矯之側,相傳唐僧寒山,拾得曾居此。故名。

【簡析】

張繼,南陽(今屬河南)人,生卒年不詳,約住開元至大曆末年之間以鹽鐵判官、檢校祠郎員外郎,卒於洪州(今江西南昌)。

在這首詩中,詩人張繼精確而細膩地寫出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聲有色*,使人從有限的畫面中獲得悠長的韻味和無窮的美感。這首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係又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所以任何人讀這首詩都不難成誦,並且愈是反覆吟詠,便會愈益感到它藴含豐厚,詩意濃郁。

“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詩人夜泊時所見,點明瞭時間是深夜,季節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靜之中,偶有烏鴉啼叫劃破夜空,反而使周圍的氣氛顯得更加寧謐深沉。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第二句點出詩人夜宿於客舟,是切題之句。原來,在停泊於岸邊的客舟中過夜的詩人,其實一直不曾入寐。月落、烏啼、秋霜滿天,這是他對遠處景物的感受,而江楓和漁火,則是他對近處景物的觀察。讀這兩句,重要的是體會其中包含一着的時間過程。從欣賞遠景到留心近景,從倚窗不寐到帶愁而眠,無疑過去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兩句詩所寫的,實際上就是詩人勉強睡下去以後依然輾轉反側難以入寐時,對於方才觀察所得的記憶與想象。詩人運用由遠而近、由虛及實的手法,把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他寄居的這條客船上,集中到他這個帶着愁緒夜不能寐的羈旅者身上。所謂“江楓漁火對愁眠”,也就是使懷着憂愁的客船夜泊者對着船外的江楓漁火而眠。

也許有人會問:詩人到底有什麼憂愁呢?這首詩並沒有回答。這正是中國詩的一個特點,它無論是寫愁還是寫樂,着力的是寫出一種情緒,一種氛圍,一種色*彩和調子,而不是寫出它的事實,或探討它的原因。事實上短小到僅有四句二十八字的絕句,本來也不可能講清事實和原因,詩的揚長避短,便形成了中國詩重抒情的特質。

詩的後兩句,是用作者在客艙中的所聞所想,進一步襯托自己的孤寂。在萬籟俱寂之中,詩人忽然聽到遠遠地傳來了鐘聲,那悠揚、舒緩、飄渺的鐘聲在夜空中迴盪着,於是他猛地想起,著名的寒山寺就在近旁,這鐘聲一定是從那裏傳出來的。彷彿撞鐘,清音激越,難免會使詩人想到人生逆旅中的種種境遇和遭際。這一點,詩中沒有明寫,給讀者留下了豐富想像的餘地。

二零零八年九月十三日

《夜》原文及賞析5

原文:

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餘天。

弄筆斜行小草,鈎簾淺醉閒眠。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

詩詞賞析:

此詞描繪了初夏季節樹陰濃合,放晴時餘涼餘潤尚在的閒散生活,創造出一種雅潔清遠的閒適意境。上片開頭二句,以紈扇和紗巾兩種應時的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時節。後二句寫室外之景,樹陰濃合,晴天清潤,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下片則由寫景轉到寫人,表現作者閒適的生活。起二句,寫自己閒來無事,常常弄筆展紙作小草;喝酒至微醉,捲簾迎涼以便睡眠。末二句寫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潔淨無塵的涼牀上聽新蟬,更是展示了一個清涼高迥的初夏境界。

全詞寓情於事與景中,在情景交匯中抒發了作者流暢、舒適的情懷,情景輕快優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閒適詞。

上片起二句:“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以兩種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季節。第一句寫美如圓月的團扇,第二句寫薄如輕煙的頭巾,這都是夏天所適用的。扇美巾輕,可以驅暑減熱,事情顯得輕快。

“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這二句寫景,也貼切季節。夏天樹陰濃合,梅雨季節,放晴時餘涼餘潤尚在,這都使人感到寬舒。這二句與王安石《初夏即事》“綠陰幽草勝花時”的詩句,以及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的詞句,景物相近,意境同美;但王詩、周詞,筆調幽細,陸詞則表現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筆斜行小草,鈎簾淺睡閒眠。”由上片的物、景寫到人,由靜寫到動。陸游的有關寫字的詩,如《草書歌》《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後》《醉中作行草數紙》等,大多都是表現報國壯志被壓抑,興酣落筆,藉以發泄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題的詩中所説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在這裏,詩人卻以寫字表現閒適之情,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於都城的《臨安春雨初霽》中的“矮紙斜行閒作草”一句,正和這裏的詞句、語意接近。醒時弄筆寫細草,表示閒適;醉眠時掛起簾鈎,為了迎涼,享受陶淵明《與子儼等疏》所説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那樣的樂趣。

“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正是瀕湖住宅的清涼、潔淨的境界,明晰地表現了這一份閒暇,明顯不同於往日作者的壓抑、苦悶。

這首詞只寫事和景,不寫情,情寓於事與景中。上下片復疊,句式完全相同,故兩片起句都用對偶。情景輕快優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閒適詞。居宅依山傍水、風景美麗如畫。作者不禁釋懷,將昔日的抑欲苦悶一併拋到腦後,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閒適之中,全詞表現出作者壯志未酬後的閒居生活。

《夜》原文及賞析6

倦夜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

翻譯

長夜厭煩,枕頭上都覺乏人,左顧右盼,小窗外總不見天明。

耳邊傳來孤村的狗吠聲;殘月一下有幾人在行動?

我雙鬢早白而衰老,旅途的情思空空胸中靜。

眼前荒園中阡陌縱橫,蟋蟀聲聲叫個不停。它不斷虛聲好似紡績,空鳴叫哪能有功成?

註釋

倦枕:即對枕頭厭煩,就是失眠。

未明:未見天亮。

殘月:這裏當指天將明的月亮。

衰鬢:人老而頭髮稀少。

旅懷:客居情懷。

清:清苦。

絡緯:即蟋蟀,蟲名,又名莎雞,俗稱紡織娘。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元符二年(1099),時蘇軾已六十四歲。據記載,蘇軾於紹聖四年丁丑(1097)被貶滴到昌化軍(屬今海南省),元符元年戊寅移至儋耳謫所。最初寄居在一所官屋中,後朝廷聽到這個消息,便派人把他趕出來。於是他只好在儋州城南桄榔林下自己籌建一處住宅,名日桄榔庵。

賞析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寫失眠的人討厭夜長,窗户彷彿永遠也見不到亮似的。失眠的人希望天快亮,所以“厭長夜”一下句説,但黑夜又偏偏不肯退去,窗户老是不見光亮。“厭”“終”,表明作者失眠時間之久,情緒之煩躁,對天明的切盼。作者失眠之因,不外乎被貶的不幸,對前途的擔優,生活的艱難,或者是對自己年老而無所作為的悔恨。看來這些因素可能都有。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作者失眠可能很久了,時間可能是五更以後,天快明瞭。通常,’深夜是沒有行人的,為生計奔波為人多半是黎明以前早起早行,所以引來犬吠。孤村,點明作者自己所處。殘月,點明時間。兩句簡潔形象地寫出荒寂的孤村黎明的景象,同時也襯托出作者寂寞的心情。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蘇軾此時已經“衰鬢久已白”。北宋官員升沉不定,調動頻繁,“莫笑官居如傳舍”,謂經常調遷,不能安居,蘇軾飽嘗其苦,“旅懷”即指此種情況。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這裏作者以荒園絡緯自比,感歎自己只是空喊,並未做出什麼於人民有益的事,正如蟋蟀終日“織呀織”,“織呀織”的,只不過是空喊,是虛織。

蘇軾《倦夜》中的前四行詩,在藝術上可與李白《靜夜思》媲美。同樣是寫窗前月下,李白寫牀獨不言窗,而必回故鄉。此地無聲勝有聲。東坡寫窗而不言牀,隻字不提故鄉。只比李白多聞“一犬吠”,似乎擋着了回鄉之路。把他人在官場,身不由己,欲歸不能的痛楚寫得淋漓盡致。此乃有聲勝無聲。

這首詩看上去極有柳宗元詩歌的味道,如“厭長夜”、“小窗”、“孤村”、“殘月”、“衰鬢”、“荒園”、“旅懷”再加上靜夜犬吠的聲音效果,陰陰冷冷、孤獨悽苦。柳詩《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便有此感,《郊居歲暮》亦有同趣“屏居負山郭,歲暮驚離索。野迥樵唱來,庭空燒盡落。”可見,蘇軾是愛用柳詩的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但又像前面所説的一樣。蘇軾不是在堆砌柳宗元的淒冷意象,而是將其轉為己用,就如《倦夜》這首詩,如若粗心讀之,或會以為是柳詩,但稍加用心則會發現,這樣的詩,只有宋人,只有蘇軾才能寫出。在柳宗元的詩中這些意象是並列關係,是對仗關係,“······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柳宗元《南澗中題》)“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柳宗元《梅雨》)如是也。而《倦夜》則實不然,它不是一句一景式的,而是一句緊接一句,類似於敍事詩的,之間也有着因果關係。聞得“孤村一犬吠”,才會有“殘月”下是否有人行的猜想,從而設想這位行者若不是隻身一人,則是很好了。從行者又聯想到自己一輩子孤身之旅,感慨萬千了。

《夜》原文及賞析7

原文:

離恨遠縈楊柳,夢魂長繞梨花。青衫記得章台月,歸路玉鞭斜。

翠鏡啼痕印袖,紅牆醉墨籠紗。相逢不盡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詩詞賞析:

劉迎,金代詞人,詞風婉約。此詞從內容來看並不稀奇,寫作者對一位歌姬的懷念和追憶,並寫兩人分別後,歌姬的款款深情以及終於有情人重又相聚不禁百感交集的過程。但讀後使人對金詞又產生新的認識,詞中不見金國那種詞豪爽之氣,而卻似宋朝的婉約詞。

上片寫作者對一位歌姬的懷念和對於往昔冶遊生活的回憶。“離恨”兩句,寫懷念人物卻不直接點明對象,“楊柳”、“梨花”以兩個形象優美的事物來比喻被懷念的歌姬,給讀者帶來豐富的美感。柳絲飄飄柔媚非常,使人聯想到歌姬那婷婷的腰。而“梨花”也曾被白居易形容為“梨花一枝春帶雨”,描寫楊玉環流淚的美容。楊柳,梨花使歌姬妖嬈柔美,如花如柳的形象如立眼前。“青衫”二句,追憶往日情懷。“青衫”,唐時九品小官的服飾,這裏借指作者本人。“章台”本為戰國秦之宮殿,唐時許堯佐有《章台柳傳》流傳,後人便以章台為歌妓聚居之處。玉馬佳人,風流倜儻的形象使人豔羨。

下片走舊地重遊,兩人重聚。“翠鏡啼痕”兩句,寫歌姬不忘舊情,終日以淚掛麪,啼袖籠紗描寫歌姬的病情。這幾句詞既香豔又有書卷氣,可稱是“好色不淫”“豔而不靡”。最後兩句“相逢”,寫兩人重聚,百感交集,為表深情,女子把滿腔情思注入琵琶,以此來表達“説不盡的無限事”。

全詞選詞之上下了功夫,詞語塑造的意象和美豔麗,如楊柳梨花,啼痕印袖、醉墨籠紗等句使詞煥發特異的豔美色澤。另外,詞句對仗工整,語勢流露,使人產生舒徐柳揚、頓挫流轉的美感。因而賀裳《皺水軒詞筌》言:“才人之見殆無分於南北也(金在宋之北)。”

《夜》原文及賞析8

原文:

月黑星移燈屢閃,依稀打過初更。清遊如此太多情。豆花涼帖地,知雨咽蟲聲。

漸逼疏蓬風淅淅,幾家茅屋都扃。茨茹荷葉認零星。不知潮欲落,漁夢悄然生。

詩詞賞析:

此詞首兩句點明時刻,以下寫景,呈現出一片朦朧夜色。荒村人靜,遂覺茨菇荷葉,凡舟中所能辨識者莫不饒有詩趣。

“漁夢”語雙關,可解作靜極欲眠,亦可釋為隱遁之想。“涼帖地”之“涼”字,“咽蟲聲”之“咽”字,均可見作者體物煉字之工。

《夜》原文及賞析9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洞房記得初相遇。便只合、長相聚。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況值闌珊春色暮。對滿目、亂花狂絮。直恐好風光,盡隨伊歸去。

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早知恁地難拚,悔不當時留住。其奈風流端正外,更別有,系人心處。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

作者:佚名

譯文

記得初次相遇時的洞房情景,就只想應該永遠在一起。誰知道短短的幽會歡好,竟會變成分離前的最後情愛,又恰好是在闌珊的暮春。對着滿眼亂飄的柳絮,心裏恐慌着這美好的春光將全部隨他的離去而消釋了。

一場情愛最終寂寞,又跟誰説呢?想起以前的海誓山盟,被輕易辜負了。早知道如此難受,後悔當初不把他留住。奈何他除了長得風流端正,更還有讓人朝思暮想的地方。一天不想他就要皺千次眉了,更何況想他呢?

註釋

⑴晝夜樂:詞牌名,《晝夜樂》調名之曰“樂”,乃快樂之“樂”,與《齊天樂》、《永遇樂》之出於樂章,為樂府之“樂”不同;義蓋徹晝徹夜行樂狂歡之意也。吳均詞:“式號式呼,俾晝作夜”即屬此意。至李白

:“行樂爭晝夜,自言度千秋”,調名即本斯義以創焉。

⑵洞房:深邃的住室。後多用以指婦女所居的閨閣。

⑶只合:只應該。

⑷小會:指兩個人的祕密相會。幽歡:幽會的歡樂。離情別緒:分離前後惜別、相思的愁苦情緒。

⑸闌珊:將殘、將盡之意。

⑹春色暮:即暮春,春天最後一段時間,指農曆三月。

⑺滿目:充滿視野。

⑻伊:為第三人稱代詞,此詞的“伊”亦指男性。

⑼憑誰訴:向人訴説。

⑽前言:以前説過的話。輕負:輕易地辜負了昨日的誓言。

⑾恁(nèn)地難拼:這樣地難過。恁地:如此。難拼:指難以和離愁相拼。

⑿攢(cuán)眉千度:皺眉一千遍,形容整天愁眉緊鎖。攢眉,愁眉緊鎖。

《夜》原文及賞析10

桂州臘夜

唐代:戎昱

坐到三更盡,歸仍萬里賒。

雪聲偏傍竹,寒夢不離家。

曉角分殘漏,孤燈落碎花。

二年隨驃騎,辛苦向天涯。

《桂州臘夜》譯文

除夕守歲一直坐到三更盡,回鄉之路遠隔萬里長路狹。

雪花颯颯作響偏落竹林旁,淒寒之夜幾番夢迴總關家。

破曉的號角替代殘夜漏聲,孤燈將要燃盡掉落碎芯花。

這兩年離家在外跟隨驃騎,艱辛勞苦歲暮還滯留天涯。

《桂州臘夜》註釋

桂州:唐代州名,治今廣西桂林。臘夜:除夕之夜。

賒:遙遠。

傍:靠。這裏指雪花飄落。

角:號角。分:區分。漏:漏壺。古代計時器,銅製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標誌以計時間。簡稱“漏”。

碎花:喻指燈花。北周庾信《燈賦》:“蛾飄則碎花亂下,風起則流星細落。”

驃(piào)騎:飛騎,也用作古代將軍的名號。這裏指作者的主帥桂管防禦觀察使李昌巙。

《桂州臘夜》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離鄉萬里,臘夜懷鄉思歸之情。尾聯與首聯呼應,點出離家萬里,歲暮不歸的原因。

開頭兩句寫除夕守歲,直坐到三更已盡。這是詩人在離鄉萬里,思歸無計的處境中獨坐到半夜的。一個“盡”字,一個“賒”字,對照寫出了鄉思的綿長,故鄉的遙遠。一個“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滯留他鄉的淒涼心境。

三四兩句寫三更以後詩人悽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穩,進入了一種時夢時醒的朦朧境地。前句説醒,後句説睡。“雪聲偏傍竹”,雪飄落在竹林上,藉着風傳進一陣陣颯颯的聲響,在不能成眠的人聽來,就特別感到孤方悽清。這把南寂寒夜的環境氣氛渲染得很足。那個“偏”字,更細緻地刻畫出愁人對這種聲響所特有的心靈感受,似有怨惱而又無可奈何。“寒夢不離家”,在斷斷續續的夢中,總是夢到家裏的情景。在“夢”之前冠一“寒”字,不僅説明是寒夜做的夢,而且反映了詩人心理上的“寒”,就使“夢”帶上了悄愴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敍時斷時續的夢大醒以後再不能入睡時的情形。“曉角分殘漏”。寫所聞。古代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殘漏指夜將殘盡時的更鼓聲。天亮後號角一響,更鼓聲歇,表明長夜過去,清晨來臨。“分”,是以聽覺上的不同,反映時間上的劃分,透露了詩人夢斷以後聞角聲以前,一直眼睜睜地躺在牀上耳聞更聲,其悽苦之情可知。“孤燈落碎花”寫所見,青燈照壁,詩人長時間地望着那盞孤零零的昏暗油燈掉落着斷碎的燈花。“孤”字既表現了詩人環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觀感受上的寂寞。此聯通過一聞一見,把作者的鄉思表現得含而不露,情在詞外。

“二年隨驃騎,辛苦向天涯。”最後一聯和首聯相呼應,點出離家萬里,歲暮不歸的原因,收結全詩。驃騎,是驃騎將軍的簡稱,漢代名將霍去病曾官至驃騎將軍,此處借指戎昱的主帥桂管防禦觀察使李昌巙。這首詩寫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夢、由夢至醒的過程,對詩中所表現的鄉愁並沒有説破,可是不點自明。特別是中間兩聯,以渲染環境氣氛,來襯托詩人的心境,藝術效果很強。那雪落竹林的悽清音響,迴歸故里的斷續寒夢,清曉號角的悲涼聲音,以及昏黃孤燈的斷碎餘燼,都暗示出主人公長夜難眠、悲涼落寞、為思鄉情懷所困的情景,表現了這首詩含蓄雋永、深情綿邈的藝術風格。

《桂州臘夜》創作背景

戎昱在唐代宗廣德至大曆(763—779)年間,先後在荊南衞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職,大曆後期宦遊到桂州(州治今廣西桂林),任桂管防禦觀察使李昌巙的幕賓。這首詩是他到了桂州第二年的歲暮寫的。

《桂州臘夜》的作者簡介

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風(今屬陝西)。少年舉進士落第,遊名都山川,後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曆二年(767)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衞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後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長安,任侍御史。翌年貶為辰州刺史。後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中唐前期比較注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羈旅遊宦、感傷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臘夜》較有名。

《夜》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烏夜啼·同瞻園登戒壇千佛閣原文

春雲深宿虛壇,磬初殘,步繞鬆陰雙引出朱闌。

吹不斷,黃一線,是桑乾,又是夕陽無語下蒼山。

烏夜啼·同瞻園登戒壇千佛閣拼音解讀

chūn yún shēn xiǔ xū tán ,qìng chū cán ,bù rào sōng yīn shuāng yǐn chū zhū lán 。

chuī bú duàn ,huáng yī xiàn ,shì sāng gàn ,yòu shì xī yáng wú yǔ xià cāng shā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詩詞賞析:

景語乃是情語,這首詞除“無語”二字略帶情緒色彩外,其餘全是寫作者眼中景觀。視線隨足跡從幽森處引向開朗,由密境導向疏境。可是心情卻反之,情緒流向逆而行,愈到高遠開闊處,愈憂鬱,愈感蒼茫下沉。小令見大手筆,此為一例。與通常的詞作中明説、多説“登高”而愁迥然不同的是,這首詞於不動聲色處見殷憂,見悲涼。詞的高老雄蒼的意味,集中在下片三個三字句,平而奇、淡而雄、輕點見奇崛。桑乾滾滾,高處言之,只“一線”,而且是“吹不斷”的一線,以話語來強化一種勁氣。一線桑乾,本“吹不斷”,這是不用説的,但這一線渾渾之水,象徵着太多的事物,是世事,是人心,也是作者一己鬱塞的心緒。“黃一線”遠流而去,與夕陽、蒼山同構成一幅混茫、悲涼色調的畫面。“無語”二字的靈動之勢及深包的內涵,使畫面塗上黯淡光色,意境即出。作者眼中所見,純是心中所想,“吹不斷”,“一線”與“無語”均系以情寫景的文字,但這些文字構成的則是渾成的整體景觀。

《夜》原文及賞析12

作品介紹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的作者是韓愈,被選入《全唐詩》的第338卷。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對人生的感慨,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用“人生由命”的宿命觀慰藉友人,並自我解嘲。

原文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作者:唐·韓愈

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牀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薰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

赦書一日行萬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盪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説,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飲奈明何。

註釋

1、張功曹:指張署。功曹:功曹參軍事的簡稱。《新唐書·百官志四》,江陵等府設功曹參軍事二人,正七品下,掌考課、禮樂、學校等事。據舊注,此詩是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十五日,韓愈滯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時所作。此年發佈赦令後,韓愈與張署皆當量移,因於夏秋間至郴州侯命,八月,俱授江陵椽,兩人大失所望,因而感慨激憤之情充溢於詩。

2、河:銀河。

3、舒:散發。波:指月光。

4、屬:勸人飲酒。猶今説敬酒。

5、九疑:山名,在今郴州西南。

6、猩:即猩猩。《爾雅·釋獸》:“猩猩小而好啼。”鼯:俗稱飛鼠,形似蝙蝠,能飛,叫聲如人呼號。

7、蟄:通“雨執"也是潮濕的意思。

8、捶大鼓:《文獻通考》卷一七二《刑》十一:唐制,赦日武庫令設金雞及鼓宮城門下,集囚徒於宮闕前,擊鼓千聲,然後宣讀赦令,並將赦書頒發各州。

9、嗣皇:指憲宗。登:進用。夔皋:堯舜時樂官夔和理官皋陶,這裏指稱賢臣。

10、行萬里:唐制,赦書日行五百里。這裏是誇張説法,極言其快。

11、罪從大辟:自大辟以下的罪人。大辟,砍頭的刑罰。除:減免。

12、遷:貶滴外地。流:放逐到邊遠地區。

13、州家:指州刺史。使家:指觀察使。張署來郴州埃命前貶官臨武令,臨武縣屬江南西道觀察使管轄。見《新唐書·地理志五》。

14、坎柯:不被賞識,不被信用。荊蠻:古稱江南楚地為荊蠻。此指江陵。

15、判司:指州府諸司曹參軍。

16、捶楚:受杖責鞭笞。唐制,參軍、簿尉有過即受捶楚之刑。

17、天路:指人朝為官的道路。

18、殊科:不同類,不相同。

19、明:指月明。全詩校:“一作月。”

創作背景

這篇七古,公元805年(永貞元年)中秋寫於郴州,題中的張功曹,即張署。公元803年(唐貞元十九年),韓愈與張署皆任監察御史,曾因天旱向唐德宗進言,極論宮市之弊,韓被貶為陽山(廣東陽山)縣令,張被貶為臨武(湖南臨武)縣令。公元805年(貞元廿一年)正月,順宗即位,二月甲子大赦。八月憲宗又即位,又大赦天下。兩次大赦由於有人從中作梗,他們均未能調回京都,只改官江陵。知道改官的消息後,韓愈便借中秋月圓之夜,寫下這首詩,並贈給遭遇相同的張署。

賞析

這首詩以近散文化的筆法,古樸的語言,直陳其事,主客互相吟誦詩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訴,灑脱疏放,別具一格。

詩裏寫了張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題為“贈張功曹”,卻沒有以“我歌”作為描寫的重點,而是反客為主,把“君歌”作為主要內容,借張署之口,澆詩人胸中之塊壘。

詩的前四句描寫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對飲的環境,如文的小序:碧空無雲,清風明月,萬籟俱寂。在這樣的境界中,兩個遭遇相同的朋友不禁舉杯痛飲,慷慨悲歌。韓愈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在三十二歲的時候,曾表示過“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汍瀾”。他不僅有憂時報國之心,而且有改革政治的才幹。公元803年(貞元十九年)天旱民飢,當時任監察御史的韓愈和張署,直言勸諫唐德宗減免關中徭賦,觸怒權貴,兩人同時被貶往南方,韓愈任陽山(今屬廣東)令,張署任臨武(今屬湖南)令。直至唐憲宗大赦天下時,他們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職。韓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參軍,張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參軍。得到改官的消息,韓愈心情很複雜,於是借中秋之夜,對飲賦詩抒懷,並贈給同病相憐的張署。

詩的開頭在描寫月夜環境之後,用“一杯相屬君當歌”一轉,引出了張署的悲歌,是全詩的主要部分。詩人先寫自己對張署“歌”的感受:説它聲音酸楚,言辭悲苦,因而“不能聽終淚如雨”,和盤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動極深。

張署的歌,首先敍述了被貶南遷時經受的苦難,山高水闊,路途漫長,蛟龍出沒,野獸悲號,地域荒僻,風波險惡。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達貶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寫南方偏遠之地多毒蛇,“下牀”都可畏,出門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種蠱藥之毒,隨時可以制人死命,飲食要非常小心,還有那濕蟄腥臊的“海氣”,也令人受不了。這一大段對自然環境的誇張描寫,也是詩人當時政治境遇的真實寫照。

上面對貶謫生活的描述,情調是感傷而低沉的,下面一轉,而以歡欣鼓舞的激情,歌頌大赦令的頒行,文勢波瀾起伏。唐憲宗即位,大赦天下。詩中寫那宣佈赦書時的隆隆鼓聲,那傳送赦書時日行萬里的情景,場面的熱烈。節奏的歡快,都體現出詩人心情的歡愉。特別是大赦令宣佈:“罪從大辟皆除死”,“遷者追回流者還”,這當然使韓、張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寫到這裏,詩情又一轉折,儘管大赦令寫得明明白白,但由於“使家”的阻撓,他們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職。“坎軻只得移荊蠻”,“只得”二字,把那種既心有不滿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地是“荊蠻”之地,職又是“判司”一類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長官“捶楚”的地步。面對這種境況,他們發出了深深的慨歎:“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天路幽險”,政治形勢還是相當險惡的。

以上詩人通過張署之歌,傾吐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心中的鬱職,寫得形象具體,筆墨酣暢。詩人既已借別人的酒杯澆了自己的塊壘,不用再浪費筆墨直接出面抒發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一接一轉,寫出了自己的議論。僅寫了三句:一是寫此夜月色最好,照應題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寫命運在天;三是寫面對如此良夜應當開懷痛飲。表面看來這三句詩很平淡,實際上卻是詩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筆。韓愈從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禍福無常,自己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人生由命非由他”,寄寓深沉的感慨,表面上歸之於命,實際有許多難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鏡,懸在碧空藍天,不開懷痛飲,就是辜負這美好的月色。再説,借酒澆愁,還可以暫時忘卻心頭的煩惱。於是情緒由悲傷轉向曠達。然而這不過是故作曠達而已。寥寥數語,似淡實濃,言近旨遠,在欲説還休的背後,別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深意。從感情上説,由貶謫的悲傷到大赦的喜悦,又由喜悦墜入遷移“荊蠻”的怨憤,最後在無可奈何中故做曠達。抑揚開闔,轉折變化,章法波瀾曲折,有一唱三歎之妙。全詩換韻很多,韻腳靈活,音節起伏變化,很好地表現了感情的發展變化,使詩歌既雄渾恣肆又宛轉流暢。從結構上説,首與尾用灑和明月先後照應,輕靈簡煉,使結構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蒼涼。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 字退之,洛陽人,文學家,世有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之稱。三歲即孤,由嫂撫養成人,貞元進士。曾官監察御史、陽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贈禮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贊成改革主張,又反對藩鎮割據。尊儒反佛,比較關心人民疾苦 。

韓愈在文學上主張師承秦、漢散文傳統,積極倡導古文運動,提出“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觀點。《師説》、《進學解》等,皆為名篇。韓詩力求創新,氣勢雄偉,有獨特風格,對宋詩創作影響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繁體對照

卷338_17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韓愈

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壹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牀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薰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聖登夔臯。

赦書壹日行萬裏,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説,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

壹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飲奈明何。

《夜》原文及賞析13

霽夜

寂歷簾櫳深夜明,睡回清夢戍牆鈴。

狂風送雨已何處?淡月籠雲猶未醒。

早有秋聲隨墮葉,獨將涼意伴流螢。

明朝準擬南軒望,洗出廬山萬丈青。

翻譯

從睡夢中醒來,微啟惺鬆的雙眼,只見窗櫳在朦朧的月色下,富有韻律,耳邊隱隱也聽到城牆角樓上傳來的風鈴叮噹聲。

忽然想起睡前曾有急風驟雨,雖然眼前這淡月籠雲的景象還是一樣,但那急風驟雨現在已不知飄向何處了。

只留下早就開始零落的秋葉,發出在親吻大地時的秋的琴韻,眼前也似乎浮現出草坡上的螢火蟲在涼意漸濃的夜空中劃出流動的光的跡。

明天早上準備從南邊窗户遠望,那廬山巍峨的雄姿,一定被夜雨洗滌得一片青翠,更具一番秋日清爽的誘人魅力。

註釋

霽夜:雨過天晴之夜。

寂歷:寂靜疏落的樣子。

簾櫳:窗簾和窗牖。

戍牆鈴:城牆上守城兵士播響的鈴鐺。

流螢:指飛行不定的螢火蟲。

軒:窗户。

賞析

此詩寫秋夜雨霽的清靜景色,表現出爽快的精神境界。一般都因宋玉有“悲哉秋之為氣也”之句,而發悲秋之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如李白詩中稱“秋興逸”,劉禹錫説“勝春朝”。此詩表現清爽的心境,也是一種逸興。

詩篇將以上那種意境和感受,以細膩清新的筆觸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令人讀罷,彷彿也經歷了一場盪滌心肺的`秋雨洗禮,置身於詩人所營造的那個清風明月之夜,令人寧靜淡泊,神思遐舉。而尾聯詩人忽以豪邁之筆,又將讀者推至到一個清曠爽朗的境界,令人不禁逸興遄飛,精神煥發。詩篇的意境和內含由此昇華到另一個高度,顯得更加豐富、厚實。歷代詩人詠秋之作十分繁多,然多抒發“悲九秋之為節,物凋悴而無榮”(晉湛方生《秋夜賦》)的傷懷之情,寫秋夜更有“秋可哀兮,哀良夜之遙長。月翳翳以隱雲星朧朧而沒光”(晉夏侯湛《秋可哀賦》)之名篇,直以“可哀為題。反其意而用之者,孔平仲雖不是首家,但這首詠秋夜雨後之作,確有其獨創之處。

“霽夜”,這裏是指雨霽之夜。在作詩手法上,詩人更是別出心裁,為了更好地創造意境,不僅將時間延展了,而且將順序交叉着。詩篇以“秋興”為主題,但不作空泛議論,而是捕捉具體景物,以表現詩人的感受。詩中畫面相對獨立,而時空轉換又為複雜。詩人將過去現在、室內室外的諸種景物融合一體,讀者體會這種跳越而感受得更真切豐富,詩篇本身也隨之擴大了容量,避免了板滯平直。

最先觸發作者詩情的,是闖入夢境的牆上響鈴。然而詩的開頭卻先寫從簾櫳透入室內的明亮夜色。即先寫醒後所見,次句再寫夢醒。看夜色在前,而夢覺在後,這是一種倒敍;頷聯出句又先寫雨霽前風雨交加的情景,然後再寫眼前“淡月籠雲”的景色,又是一種回敍;頸聯仍先寫雨前秋風掃落葉,再寫雨霽螢火橫飛,仍然是回敍;末聯由夜推想到朝,懸想經過雨洗之後的廬山,必然是蒼翠欲滴。詩境不限於雨霽,而是回敍霽前的風雨和推想第二日的山色。這種時間的交叉和延展,不僅避免了平直,而且擴大了容量。

清爽的秋興是通過秋夜景物的描寫來表現的。詩的核心是一個“清”字,“清興”融化在“清景”之中。這清景,就是秋月、秋聲、秋葉和秋螢。古人説,“秋風清,秋月明”,清風明月是秋夜的富於特徵性的景色;秋葉飄落伴隨着秋聲,再加上閃閃發亮的點點流螢,更為秋夜增添了清涼之意。描寫這種清秋之景,詩人採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比起一般的景物點染,其藝術效果要強得多。明暗線素貫穿全篇。詩人的景物安排由幽暗轉向明朗,成功地捕捉住讀者的注意力,明暗的起伏變化成為詩篇的詩脈。訴諸視覺的朦朧月色,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尤其顯得“寂歷”,接着以訴諸聽覺的“戍牆鈴”的清冷之聲與之映襯,即所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這便更顯得清寂。在提起“狂風送雨已何處”時,暗示讀者,雨霽之前有一陣狂風暴雨。這狂風暴雨和詩人眼前清寂的霽夜,恰又構成鮮明的對比。這便加強了雨過天晴的切身感受。秋聲是聽出來的,墮葉也是聽出來的,在夜裏,落葉不是肉眼觀察到的。這裏用秋聲墮葉的聽覺動態和月夜飛螢的視覺動態交相輝映,對於引動清秋逸興,也很有藝術效果。總之,用對比映襯手法描寫秋夜景色,從而很好地表現出清秋逸興,這種前後強烈的明暗反差,使詩篇跌宕生姿,彼此映襯而又相互和諧,烘托出詩人感念於秋之清曠爽朗的主題,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此詩作於元佑三年(1088年)。據錢鍾書先生考證,孔氏在江州德化縣(今江西九江市)有房宅,平仲之父即葬於此。當時,孔平仲之兄文仲去世歸葬,朝廷詔令孔平仲為江東轉運判官護理葬奉,此詩當即歸葬文仲時在九江故宅作。

《夜》原文及賞析14

[越調]憑欄人·江夜(1)

江水澄澄江月明(2)

江上何人搊玉箏(3)

隔江和淚聽(4)

滿江長歎聲![1]

  作品註釋

(1)憑欄人:曲牌名。四句四韻,句式為七七、五五。[1]

(2)澄澄:肖淨清澈的樣子。

(3)搊:撥動、彈奏。玉箏:箏的美稱。箏,一種撥絃的橫卧式樂器。

(4)和淚:帶淚。[2]

  作品賞析

江上聽琴,水聲樂韻,最易引人遐想。此曲先寫月夜江景,水月映照,空靈明淨,營造了一種澄澈寧謐的氣氛。在月色中,不知是誰彈起玉箏,打破四周的寂寥,添增了神祕幽婉的韻味。第三句則從聽箏人的神態,以背面傳粉的藝術手法,烘托箏聲所表達的哀傷感情。第四句寫江濤澒洞,它像是被箏聲勾起的深沉的歎息。這樣的寫法,又把感傷之情推進一步。此曲每句不離江字,對江的具體描寫也不多,倒是通過那哀婉的箏聲,讓讀者想象並領略江夜的意藴。據《太和正間譜》卷首善歌之士條載:善歌者蔣康之,於癸未春,渡南康,夜泊澎蠡之南。其夜將半,江風吞波,山月銜岫,四無人語。康之叩舷而歌‘江水澄澄江月明’之詞,湖上之民,莫不擁衾而聽;推窗出户,是聽者雜合於岸。少焉,滿江如有長歎之聲,自此聲譽愈遠矣。這段文字,可以幫助讀者玩味此曲的神韻。[1]

《夜》原文及賞析15

點絳脣·試燈夜初晴

朝代:宋朝

作者:吳文英

卷盡愁雲,素娥臨夜新梳洗。暗塵不起。酥潤凌波地。

輦路重來,彷彿燈前事。情如水。小樓薰被。春夢笙歌裏。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雨後,漫天的愁雲被風吹散,明月露出姣好的月容,就像嫦娥剛剛沐浴梳洗般。儘管街上車水馬龍,來往着體態輕盈的佳人,卻沒有揚起半點塵埃,因為雨後的路面潤澤酥軟不起塵土。我如今重遊京華舊地,當日賞燈的情事依稀在心。難忘她的柔情似水,我的思緒如流水般難以止息。獨自回到小樓裏,薰香擁被獨自睡去,進入温馨的春夢,夢裏恍惚聽到笙歌樂音。

註釋

⑴試燈:上元節前,有“試燈”,宋俗,農曆十二月下旬即開始試燈,直至正月十四日。

⑵素娥:以月宮仙女“素娥”代指月亮,

⑶輦路:帝王車駕經行之路,這裏指京城繁華的大街。

⑷凌波地:是靚裝舞女行經的街道。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態,後來借指步履輕盈的女子。

賞析:

南宋都城臨安的燈市,每年元宵節以前就極其熱鬧。據周密《武林舊事》卷二記載:“禁中自去歲九月賞菊燈之後,迤邐試燈,謂這‘預賞’。一入新正,燈火日盛。……天街某茶肆,漸已羅列燈毬等求售,謂之‘燈市’。自此以後,每夕皆然。……終夕天街鼓吹不絕。都民士女,羅綺如雲。”都城的燈市,是詞人熟識的,當年良辰美景、人月雙圓的情形,依然歷歷在目,難以忘情;此時韶華已逝,世事滄桑,每遇佳節,但覺慨恨良多,興味索然,真可謂“少年情事老來悲”了。據唐圭璋先生考證:吳文英一生有兩段情事,先在蘇州愛一妾,在某年夏秋之際遣去,原因不詳;後在杭州愛一妾,後故去。兩次大約都為十年。此詞寫杭州燈節,顯然與杭州情事有關。此詞調名下題雲:“試燈夜初晴”,據《百城煙水》雲:“吳俗十三日為試燈日。”可見是寫燈節之事;但詞人並未由正面起筆描繪燈市盛況,而是以試燈夜的景象作陪襯,用悵惘的筆調抒發自己逢佳節而倍覺神傷的落寞情懷,雖只寥寥數語,卻寫得紆徐頓挫,舒捲自如,從而委婉地道出內心的萬千感慨。

上片“卷盡”兩句,寫試燈日遇雨,而入夜雨收雲散,天青月朗;以月宮仙女“素娥”代指月亮,即以“新梳洗”形況月色明淨,比擬渾成,三字兼帶出“雨後”之意。這是寫天上。“暗塵”兩句寫地上,化用蘇味道“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日夜》)和韓愈“天街小雨潤如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句,又有所變化、增益,切合都城燈夜雨後的光景。“凌波地”,是靚裝舞女行經的街道。《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態,後來借指步履輕盈的女子。《武林舊事》卷二“元夕”又載姜白石詩云:“南陌東城盡舞兒,畫金刺鄉滿羅衣。也知愛惜春遊夜,舞落銀蟾不肯歸。”形象地刻畫了天街月夜的歌舞場面。

上片並未用雨字、燈字、人字,讀後便覺燈月交輝,地潤絕塵,舞兒歌女,結隊而至,賞燈士女,往來不斷,顯示出吳文英在語言上的精深功力和鮮明特點,比如愛用代字,用“素娥”代月亮,再如善於點代前人詩句等等。

譚獻説此詞雲:“起稍平,換頭見拗怒,‘情如水’三句,足當‘咳唾珠玉’四字”(譚評《詞辨》)。説“起稍平”,這是由於上片只是客觀地描述場景;下片才是密切結合自己的回憶、聯想,抒發感情,藉此反映出不平靜亦即“拗怒”的心理狀態。“輦路”兩句,寫詞人故地重遊,沉入回憶之中。“輦路”,是帝王車駕經由之路,這裏指京城繁華的大街。“重來”,説明詞人對眼前的景象亦曾相識,從而引起聯想,又以“彷彿”兩字形容觸景戀舊的心境。“燈前事”,即賞燈往事。那時自己春衫年少,意氣風發,記得也是同樣的夜晚,月色燈光,交相輝映,簫鼓舞隊,綿連數裏。這一句隱隱含有物是人非之感慨,景物依舊,可是作者的心情已由歡喜變為落寞。

末尾三句,寫往事如煙、柔情似水;月與燈依舊在,伊人無覓處,自己一往情深的淒涼心事,無人傾訴。“情如水”二句也顯示出吳文英語言精警的特點。

古人就有“思君如流水”的千古佳句,以水喻情,寫出了情的純潔珍貴和綿綿不絕。賞燈不能消愁釋懷,反而增添無限悵惘,只好踽踽而行,頹然而返,獨上小樓,薰被而眠,遙想伊人此刻,心情亦或如是,“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姜夔《鷓鴣天》)。最深的思念就是想象對方也在思念。“春夢”句緊接上文,描繪深夜入睡以後,那悠揚的歌聲樂聲,綿綿不絕地縈繞盪漾在夢的漣漪中。這裏將“拗怒”的詞意,融入流轉悠然,委婉多情的筆調之中,形成惝恍迷離的朦朧意境,顯得餘音裊裊,韻味無窮,真可稱得上是“咳唾珠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