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原文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1.07W
《夜雨》原文及賞析1

夜雨寄北

《夜雨》原文及賞析

唐代: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歸期難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漲滿秋池。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起秉燭長談,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註釋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説“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君:對對方的尊稱,等於現代漢語中的“您”。

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裏泛指巴蜀一帶。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當:什麼時候。

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為“一起”。

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裏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於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卻話:回頭説,追述。

賞析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時間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瀰漫於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説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髮開去,馳騁想象,另闢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閲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鬱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箋》中評《夜雨寄北》説:“'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説着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裏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後也,奇絕!”這看法是不錯的,但只説了一半。實際上是:那“魂”“預飛到歸家後”,又飛回歸家前的羈旅之地,打了個來回。而這個來回,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迴環對比。桂馥在《札樸》卷六裏説:“眼前景反作後日懷想,此意更深。”這着重空間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復對照。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裏説:“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這着重時間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迴環對比。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於李商隱既善於借鑑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於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於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歎其歸期無準。“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後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後,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迴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複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迴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迴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宋人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雲:“與公京口水雲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回還之還)還(還又之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鐘山?'”楊萬里《聽雨》雲:“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這兩首詩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構思謀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啟發,也是顯而易見的。 (霍松林) 。

創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因思念長安親友而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夜雨》原文及賞析2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古詩簡介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或友人)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這首詩是詩人寄給妻子(或友人)的覆信。雖然歸期難以約定,但詩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燭光下共話巴山夜雨的情景,定會給“問歸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翻譯/譯文

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漲滿秋池。

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

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註釋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以北。

2、共剪西窗燭: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燭蕊。

3、卻話:重頭談起。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抒情。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悦,反襯今夜的孤寂。語淺情深,含蓄雋永,膾炙人口,餘味無窮。

有人考證,以為此詩是作者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時作。但義山入梓幕,與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即使王氏仙逝居先,義山詩作在後,在當時交通阻塞和信息不靈的時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夜雨寄北》,選自《李義山詩集》,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一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歸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説:君問歸期未有期。這一句有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歸期未卜的羈旅之愁。詩人與夫人王氏伉儷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里,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反覆對照,又體現時間的迴環跳躍。“何當”為設想之詞,設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設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李商隱的愛情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指妻子。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着急切的心情問我歸期是何日,那麼,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於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並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彷彿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淒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湧難平。那麼,“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寫情,寫的是環境,但絕不單單是環境,字裏行間流露着一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一種藝術境界。

《夜雨》原文及賞析3

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炎涼。等閒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疑將。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荷裳。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從此羈愁萬疊,夢迴分付啼螿。

註釋

①盼銀河三句:迢遞,高遠貌。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調悲涼悽切。此處借指入夜後的秋雨之聲。此三句是説盼望着高遠的天河出現,入夜卻偏偏下起了悲悽的秋雨。

②乍西園三句:西園,本為園林名,後亦泛指園林。 麝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蜂黃,本指婦女塗額之黃色粧飾,此處代指蜜蜂。這三句是説秋風乍起,園中蜂飛蝶舞,一片淒涼之景象。亦暗喻仕途之炎涼變幻。

③等閒二句:意謂入秋夜雨本來是為等閒之事,但今夜那絲絲點點之聲卻令人攪斷寸寸柔腸。

④疑將二句:疑將,彷彿、類似。將,助詞。唐王勃《郊園即事》:“斷山疑畫障,懸溜泄鳴琴。” 疏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户。瀟湘,本指湘江,或指瀟水、湘水,此處代指竹子。

⑤倩一葉三句:倩,倚近、靠近。商量,斟酌、思考之意。洪諮夔《念奴嬌·老人用僧仲殊韻詠荷花橫披,謹和》:“香山老矣,正商量不下,去留蠻素。”

⑥荷裳:荷葉。

⑦從此二句:意謂你將上路遠行,從此以後旅途勞頓,離憂惱人,當夢醒的時候,唯有悲切的寒蟬聲相伴了。 萬疊,形容愁情的深厚濃重。 螿( jiāng ) , 蟬。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送別本是傷感的事,而這裏所作的送別又偏偏是在“立秋夜雨”之時,這就更加愁上添愁了。詞則是緊緊貼合着“立秋”和“夜雨”之題面展開鋪敍,傷離怨別之意,悲涼悽切之情更為細密深透。

《夜雨》原文及賞析4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古詩簡介

《夜雨》寫於元和六年,時年白居易四十歲。從“獨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詩是為一個與作者相愛的女子而寫。且學者周相錄考證,這個女子就是白居易幾度在詩作中提到過的“東鄰嬋娟子”湘靈。

賞析/鑑賞

這首詩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體詩,它共有七句話,前四句大量的重複用字,也並不合乎詩歌的習慣。意像的描寫被放在了敍事之後,全詩沒有比喻、沒有用典,也沒有大量的興、比之作,可以説是完全沒有格律的羈絆,用最直白的語言,抒發了最真摯的情感。

開頭開門見山的寫出了所要記敍的事情,好像是憋悶了許久的言語衝口而出,強烈的感情色彩也在無需意像的渲染的情況下,立刻展現在讀者面前。四句話形式上兩兩相同,但情感上卻是層層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遠,都是平平的概述,點到為止,並沒有提及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則重點寫到了思念,寫到思念的程度,也並沒有深寫。行文至此,全詩的中心已經點明框架,已經明晰,但是還只是一幅,如果用畫畫作比的話,構圖,或者説是工筆前的白描圖,線條簡潔而有力。第三句是對第一句的擴充和延伸,鄉遠遠的程度,對故鄉,更準確的説是對故鄉的生活,故鄉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對第二句的擴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寫實,故鄉、人都是客觀存在的。二、四句是寫虛,回憶中的事和肝腸絞痛的感覺是詩人主觀的感情。一實,一虛,把氣氛渲染開來,行文至此,白描已經被染,出現了淡淡的色彩,陰陽、冷暖色初步分明瞭。詩人付與“人”一個“隔”,付與“事”一個“結”字。“隔”、“結”都是冰涼涼的字眼,給人一種一對火熱的戀人被活生生分扯開來的感覺。這兩個字的妙處就在於詩人用兩個冰冷的字寫出了自己火熱的情感,而火熱又敗於冰冷,這時引出自己肝腸絞痛的感覺顯得自然,又打動了讀者。在這裏,詩人又用了一個打動人的動詞“瞻望”。鄉遠,豈是瞻望可以望見的,可是還要望,縱是眼望不見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鄉的戀人身畔。

前面,是對一個長時間一直以來狀態的寫,從“況此”一句開始,詩人就開始描繪一個夜雨的場景了。

作者在描寫本詩題目所寫的夜雨的場景的時候,卻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兩句話二十個字。但這二十個字確實稱的上是一字一珠。這兩句話不寫思,不寫念,不寫人,不寫事,只是用簡潔的言語描繪了許多意像,燈、堂、天、風雨。一個況字説明這四句所描寫的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進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個“況”字就替代了千言萬語的心理描寫,可謂大師之作。“夜”是時間,在“夜”之前詩人用了一個名詞作形容詞來形容“夜”,“殘燈”。燈從晚上點,點到殘,一定已是深夜。詩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戀人。殘燈昏暗的光下,長長的燈芯使光閃爍着,詩人在這情景下怎能不傷心呢?沒有言自然顯得寂靜,寂靜使屋子顯得“空”,顯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傢俱,而是因為缺少“人”。夜雨同話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寫出詩人心中的悵然若失。“秋天”“未曉”“風雨”更是融情於景。秋雨往往給人一種寒氣襲人的感覺,殘燈是不會給詩人任何温度的,“蒼蒼”二字既是對風雨的描寫,又是詩人此時的心境。這兩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詩人的思念之情着色,行文至此,分染過的白描已經基本上上好了顏色。

最後一句話,可謂畫龍點睛之筆,又是直抒胸意的寫法,把全詩像一首曲子一樣,推向高潮,曾在一書裏看到這樣的話,“忘字對於相愛又不能在一起的男女來説,是最殘酷的漢字”。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詩人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就在這無果的結局中謝幕,無數的思念,向何處傾訴。行文至此,一幅傑作完成了。

整首詞貫穿着白居易的大、簡、妙風格,雖是寫愛情,寫思念,但不像多數愛情詩一樣婉約,它大氣、又不失細膩,這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一種情感之至,一種渾然天成。

《夜雨》原文及賞析5

1、作品介紹:《宿馮翊夜雨贈主人》的作者是李益,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83卷。

2、原文:

宿馮翊夜雨贈主人

作者:唐·李益

危心驚夜雨,起望漫悠悠。

氣耿殘燈暗,聲繁高樹秋。

涼軒辭夏扇,風幌攬輕裯。

思緒蓬初斷,歸期燕暫留。

關山藹已失,臉淚迸難收。

賴君時一笑,方能解四愁。

3、註釋

①馮翊:縣名,即今陝西大荔縣。唐時為同州治所。

②危心:憂懼之心。

③氣耿:空氣鬱悶。

④風幌:隨風飄動的帷幔。裯:單被或牀帳。

⑤藹:通“暖”,昏暗。

4、作者介紹

李益(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家居鄭州(今屬河南)。

公元769年登進士第,公元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遊燕趙。

公元797年任幽州節度使劉濟從事。

公元800年南遊揚州等地。

公元820年後入朝,歷祕書少監、集賢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

公元827年以禮部尚書致仕。

李益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其詩雖不乏壯詞,但偏於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律體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詩集》二卷。

5、繁體對照

李益

危心驚夜雨,起望漫悠悠。

氣耿殘燈暗,聲繁高樹秋。

涼軒辭夏扇,風幌攬輕裯。

思緒蓬初斷,歸期燕暫留。

關山藹已失,臉淚迸難收。

賴君時壹笑,方能解四愁。

《夜雨》原文及賞析6

 《壽陽曲·瀟湘夜雨》原文

漁燈暗,客夢迴。

一聲聲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清淚。

 《壽陽曲·瀟湘夜雨》翻譯

江中的漁火若明若暗,我從夢中醒來,是聲聲夜雨滴得人心碎難眠。深夜,在這孤零零的小舟中離家萬里,彷彿那不是雨滴,是遠離故鄉的人思鄉的清淚漣漣。

《壽陽曲·瀟湘夜雨》註釋

⑴雙調:宮調名。壽陽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風”。

⑵瀟湘夜雨:曲題。“瀟湘夜雨”是宋元人所稱“瀟湘八景”之一。瀟湘:原指湘水與瀟水在零陵的匯合處,後用以指湖南。

⑶夢迴:夢醒。

 《壽陽曲·瀟湘夜雨》賞析

這支小令寫的是作者由江西至湖南的親身感受,寫羈旅思鄉之愁。

這是馬致遠寫的又一支表達身處天涯,心繫故園的“斷腸人”羈旅鄉愁的小令,與《天淨沙·秋思》有異曲同工之妙。曲中也描寫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圍:雨夜、孤舟、漁燈中離家萬里的旅人在點點滴滴的雨聲裏情不自禁流下“幾行清淚”,這使讀者也不由得產生強烈的共鳴。

此曲的大意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在孤舟之中被雨聲驚醒,知道自己已離家千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盞昏暗的燈。夜雨燈光之中,遊子難以入眠,想到了自己坎坷的命運,故鄉的親人,不禁落淚如雨,淚水和船外連綿不斷的雨水連在了一起。因此,曲子取名“瀟湘夜雨”是對主客觀情景的統一。

此曲開篇“漁燈暗,客夢迴”兩句寫在水上過夜的情景。瀟湘自古為魚米之鄉,故以“漁燈”二字開頭,巧妙地抓住了“瀟湘夜”的特點。同時,一個“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傷的氣氛。“客夢迴”的“客”系作者自指,此字為下文的思家作了鋪墊。“夢到什麼,作者未寫。夢迴人醒,卻是孤舟夜雨,故下面緊接”一聲聲滴人心碎“。這句寫對深夜雨聲的感受。

“孤舟五更家萬里”寫了離家之遠,孤身之苦。“孤舟”照應“魚燈”,“五更”照應“夢迴”,“家萬里”照應“客”。這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寫出了遠離家人的旅客在深夜的孤獨寂寞之感,是為“心碎”之第一層烘托和具體內容的揭示。“是離人幾行情淚”,再寫出思家的痛苦,它是“心碎”的第二層烘托。聞雨傷心,離情頓生,乃是古代詩詞常用的手法。馬致遠將這種詩詞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此曲,然後有自出機杼,將雨、淚、情、景融為一體。語簡意深,堪稱馬致遠散曲小令中的佳作之一。

《夜雨》原文及賞析7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隱

【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賞析】

當時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台)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於現在的祕書)之職,他的妻小卻遠在長安(今陝西西安),長安在巴蜀東北,故稱寄北。

這是一首樸素的小詩。整首詩明白如話,明朗清新,沒有起興,沒有典故?也不用象徵。這在李商隱的詩裏並不多見,他大部分作品以詞采“華豔”着稱。這首詩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來:你問我何時歸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歸期。眼下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綿綿,池塘裏秋水已滿。什麼時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敍説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一般説來,近體詩是要避免字面的重複的。可是在這首詩中,作者卻好像刻意地重複着“巴山夜雨”這個短語,而巴山夜雨,也確實成為全詩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意象。這一意象在詩裏出現兩次,但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現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是詩人現實中的背景,它點明詩人當時所在的時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羈旅情愁的`寫照。巴山,這裏代指蜀地,在李商隱時代,還是未被開發的“淒涼地”,唐代的另一詩人劉禹錫就曾感慨“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秋雨綿綿,秋夜漫漫,獨處淒涼之地,詩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瀝瀝,在心頭漫溢。

行筆至此,那悽苦的秋風秋雨,似乎已浸透紙背,寒入骨髓。然而,詩人此時筆鋒一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個温馨浪漫的畫面,立刻取代了剛才的悽風苦雨。而此處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遠成一個淡淡的記憶——那迷濛陰冷的秋夜,彷彿只為烘托西窗下這搖曳的紅燭;那巴山淅淅瀝瀝的雨聲,彷彿只為此時耳畔的喁喁私語伴奏。同樣的巴山夜雨,瞬間變得如此温情脈脈,令人懷念。幸福也許就是這樣,它需要對比、需要映照,在與過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現時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吧?用現在人們常説的話,就是“憶苦思甜”。而在李商隱這裏,就是與愛妻共剪西窗燭時,依偎一起遙望巴山夜雨。在詩人寫下這樣的詩句的時候,他實際上還是在“此時”遙望“彼時”的幸福,因為巴山夜雨還沒有從現實的背景轉化成回憶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時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遠的未來,可以以那樣的方式,幸福地遙望此時。但即使只是一種對幸福的遙望,也已經讓詩人沉浸在某種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裏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層詩意的美麗。

有人考證,認為此詩是作者於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時作。那時詩人妻王氏已歿(王氏歿於大中五年夏秋間)。為此,也有人認為此詩是詩人寄給長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隱入梓州,與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即使王氏去世居先,義山詩作在後,在當時交通阻塞和信息不靈的時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這樣的推測成立,那麼這首《夜雨寄北》,實在是一首傷心之作。詩人在巴山夜雨中對幸福的遙望,如果終究沒能在現實裏落腳,那它又是以怎樣的傷痛結束?這一切今天的我們已無從知道,只是,當我們今天再讀這首詩時,會不會感動於那樣一種遙望?一邊是天人永隔,一邊還在渾然不知地深情遙望。在那音訊難通的時代,在那生離猶如死別的日子,他們的思念比之現代的情侶,是不是更深摯,更真切?

詩人是否得到他遙望的幸福,我們不得而知,他也再無交代,但是,他的詩歌至少描述了這樣一種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樣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遙望的。

【詩人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温庭筠合稱為“温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説。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

《夜雨》原文及賞析8

 《雙調·水仙子·夜雨》原文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

落燈花,棋未收,歎新豐孤館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雙調·水仙子·夜雨》翻譯

夜雨一點點淋在梧桐樹葉上,秋聲難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斷。半夜時分夢裏回到了故鄉。醒來只見燈花垂落,一盤殘棋還未收拾,可歎啊,我孤單地留滯在新豐的旅館裏。靠在枕邊,十年的經歷,遠在江南的雙親,都浮上心頭。

 《雙調·水仙子·夜雨》註釋

①“一聲”句: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這是概括其詞意。

②“一點芭蕉”句:杜牧《芭蕉》詩:“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憐渠點滴聲,留得歸鄉夢;夢遠莫歸鄉,覺來一翻動。”此取其意境。

③落燈花,棋未收:趙師秀《有約》:“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④新豐:故址在今陝西省臨潼縣北。漢劉邦定都關中,因其父太公思歸故思,乃仿豐地街蒼築城,徙諸故舊於此,讓太公居之,乃大悦。見《史記·高祖本紀》“更命酈邑曰新豐”注引《括地誌》。這裏暗用馬周在新豐被店主冷落的故事。

⑤枕上十年事:此用黃庭堅《虞美人·宜州見梅作》:“平生個裏願深懷,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的詞意。

⑥江南:因作者家在江南,故云。二老:雙親。

《雙調·水仙子·夜雨》賞析

開頭三句“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寫詩人在雨夜借宿他鄉,半夜三更聽到外邊風吹梧桐葉,雨打芭蕉聲,不禁愁腸百結,夜不能寐。古人云,一葉而知秋。更何況梧桐在古典詩詞中又是淒涼悲傷的象徵。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裏,形孤影單、卧聽宮漏的情景。詩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再如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寫梧桐葉落,細雨黃昏,滿目淒涼,更添愁思。所以這裏雨滴梧桐的,渲染了因綿綿的鄉思、悠悠的鄉情所帶給作者的無窮的愁苦和悲哀。

第四句“落燈花棋未收”,寫歸夢忽醒,回到了獨宿客舍的現實情景。夢醒後,首先看到一盞殘燈,由燈光看到凌亂的棋局,由棋局而想到自己的處境。化用宋代趙師秀的名句“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殘棋未收,燈花已落,從側面刻畫思鄉者夢前以棋解悶,夢後獨對孤燈百無聊賴的神態。第五句“歎新豐孤館人留”,聯想到唐初大臣馬周的遭遇。馬週年輕時,生活潦倒,外出時曾宿新豐旅舍,店主人見他貧窮,供應其他客商飯食,獨不招待他,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這裏暗示了詩人百無聊賴、備受冷落的情懷,抒發了對窮愁潦倒生活的不滿。

最後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寫雨夜夢醒,勾起作者無限的愁思。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時湧上心頭,回想平生成敗的經歷,他彷彿看到和妻子在枕上喁喁細語的景象,看到雙親在家裏為他擔驚受怕的面容。作者心潮澎湃,再也不能入睡。這裏詩人用了傳統詩詞中從對面落筆的手法,不寫自己如何思念雙親,而寫二老為遊子擔心,於是使文意更加婉曲,讀來令人迴腸蕩氣,“都到心頭”,四字戛然而止,含無限憤慨,令人回味無窮。

遊子思鄉之主題,在傳統詩歌中是屢見不鮮的。而此曲把遊子思緒刻畫得細緻入微,頗具典型意義。特別是開頭“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這三句,耐人尋味:連用幾個相同的數詞和量詞,音調錯落和諧,正好表現忐忑難安的心情;説一聲桐葉,一點芭蕉,即意味着一聲秋意,一點愁思,而桐葉聲聲,蕉雨滴淅,則秋意無邊,愁思無限的意藴可以想見。曲中以最少的數詞卻能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細膩真切地道出了作者因思鄉而斷腸的情懷。

全曲語言樸實無華,自然流暢,而感情真摯動人。

漂泊在外的遊子,雨夜棲宿在旅館,其心境該是何等淒涼。歸家的好夢似是被風雨聲驚醒,於是便再也睡不着,萬千思緒都到心頭。開頭兩句疊用數量詞,如聞雨聲嘀嗒,讀來既抑揚頓挫,又把整個氣氛渲染得十分濃厚,以下的一切都是在雨聲中展開的。本篇題為“夜雨”,實則寫羈旅之愁苦。

《夜雨》原文及賞析9

【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賞析二】

《夜雨寄北》,選自《李義山詩集》,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一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歸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説:君問歸期未有期。這一句有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歸期未卜的羈旅之愁。詩人與夫人王氏伉儷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里,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反覆對照,又體現時間的迴環跳躍。“何當”為設想之詞,設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設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李商隱的愛情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指妻子。詩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滿了深深的懷念之情。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或寫給友人)。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於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俗話説: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着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用比興,直書其事,直寫其景,直敍其話;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藴無限深情於質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餘地。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着急切的心情問我歸期是何日,那麼,現在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於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並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彷彿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淒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湧難平。那麼,“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寫情,寫的是環境,但絕不單單是環境,字裏行間流露着一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一種藝術境界。

本詩寫了兩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實寫,第二次是虛寫、想象與妻子團圓,“共剪西窗燭”時再回憶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説前兩句是實寫當前景的話,那麼後兩句則是虛寫未來情。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一個是動態“共剪”,一個是語態“卻話”。“共剪西窗燭”,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一個“共”字極寫了親暱之情態。而“何當”一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方,推向了虛處。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嚮往的,至於何時重回温柔鄉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這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又是多麼無奈的事情。這一句,字字含情,卻又不着一個“情”字,表達非常含蓄。

傳情莫過於語言,“言為心聲”,詩人想象夫妻二人團聚在一起,秉燭夜話,進行心靈的交流。“卻話”是回溯追想,詩人此時設想彼時,而彼時正談論此時,談論的是巴山夜雨之時的思念之情。在這首短小的四句詩中兩處出現“巴山夜雨”的字樣,這種情況在一般的古詩中是絕少見的,

形象、細膩、含蓄、深刻,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詩人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温庭筠合稱為“温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説。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

《夜雨》原文及賞析10

漁燈暗,客夢迴。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清淚。

創作背景

馬致遠所描寫的八首《壽陽曲》的名稱與之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他描寫的八曲也是瀟湘八景。此曲乃其中之一。據孫楷第考證,馬致遠“至大、至治間宦江浙,至治末始改江西”。又,馬致遠八景小令之一的《壽陽曲·洞庭秋月》有“豫章城故人來也”之句,由此可知,這首小令寫於作者由江西至湖南之時。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舟中燈火昏暗,客居他鄉的我從夢中醒來,聲聲夜雨滴得人心碎難眠。深夜,在這孤零零的小舟中離家萬里,彷彿那不是雨滴,是遠離故鄉的人思鄉的清淚漣漣。

註釋

雙調:宮調名。壽陽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風”。

瀟湘夜雨:曲題。“瀟湘夜雨”是宋元人所稱“瀟湘八景”之一。

瀟湘:原指湘水與瀟水在零陵的匯合處,後用以指湖南。

夢迴:夢醒。

賞析

這是馬致遠寫的一支表達身處天涯,心繫故園的“斷腸人”羈旅鄉愁的小令,與《天淨沙·秋思》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支曲子將詩詞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曲中,然又自出機杼地描寫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圍:雨夜、孤舟、漁燈中離家萬里的旅人在點點滴滴的雨聲裏情不自禁流下“幾行清淚”,這使讀者也不由得產生強烈的共鳴,情景交融,語簡意深,堪稱馬致遠散曲小令中的佳作。

這是馬致遠寫的又一支表達身處天涯,心繫故園的“斷腸人”羈旅鄉愁的小令,與《天淨沙·秋思》有異曲同工之妙。曲中也描寫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圍:雨夜、孤舟、漁燈中離家萬里的旅人在點點滴滴的雨聲裏情不自禁流下“幾行清淚”,這使讀者也不由得產生強烈的共鳴。

此曲開篇“漁燈暗,客夢迴”兩句寫在水上過夜的情景。瀟湘自古為魚米之鄉,故以“漁燈”二字開頭,巧妙地抓住了“瀟湘夜”的特點。同時,一個“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傷的氣氛。“客夢迴”的“客”系作者自指,此字為下文的思家作了鋪墊。“夢到什麼,作者未寫。夢迴人醒,卻是孤舟夜雨,故下面緊接”一聲聲滴人心碎“。這句寫對深夜雨聲的感受。

“孤舟五更家萬里”寫了離家之遠,孤身之苦。“孤舟”照應“魚燈”,“五更”照應“夢迴”,“家萬里”照應 “客”。這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寫出了遠離家人的旅客在深夜的孤獨寂寞之感,是為“心碎”之第一層烘托和具體內容的揭示。

“是離人幾行情淚”,再寫出思家的痛苦,它是“心碎”的第二層烘托。聞雨傷心,離情頓生,乃是古代詩詞常用的手法。馬致遠將這種詩詞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此曲,然後有自出機杼,將雨、淚、情、景融為一體。語簡意深,堪稱馬致遠散曲小令中的佳作之一。

《夜雨》原文及賞析11

斜點銀釭,高擎蓮炬,夜深不耐微風。重重簾幕卷堂中。香漸遠、長煙裊穟,光不定、寒影搖紅。偏奇處、當庭月暗,吐焰為虹。

紅裳呈豔,麗娥一見,無奈狂蹤。試煩他纖手,捲上紗籠。開正好、銀花照夜,堆不盡、金粟凝空。丁寧語、頻將好事,來報主人公。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詞。上片寫油燈點燃的情景。寫出了華燈初張、燈火照明、光焰正旺等情況。下片寫燈花結綵。飛蛾撲焰,銀花黑夜。末以“丁寧語”兩句,借俗傳喜兆作結。全詞語言形象,對仗工麗,描寫細膩,意境優美。

《夜雨》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朝代:宋朝

作者: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昨天夜裏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説:“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註釋

疏:指稀疏。

捲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賞析: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詩集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是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如這首《如夢令》,便是一首“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地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敍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華,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詞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風猛。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喝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户捲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歎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濃睡"時如何知屋外"風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遊》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捲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説“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裏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韋莊《又玄集》卷下錄鮑徵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這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註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的《玉樓春》詞中所云:“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亦可視為對“濃睡”一句的自注。這句詞的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着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濃睡之後酒力還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讀者只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麼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並無二致。但易安的高處正在於不落窠臼,獨闢蹊徑。一旦領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後的這層“惜花”之意,那麼對以下數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儘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着向正在捲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遊》:“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捲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捲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説話時要留有餘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捲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髮聯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徵着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歎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餘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皆非虛譽。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倖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捲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蓼園詞選》雲:“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評價非常得當。

《夜雨》原文及賞析13

秋夜雨·秋夜

黃雲水驛秋笳噎。吹人雙鬢如雪。愁多無奈處,謾碎把、寒花輕撧。

紅雲轉入香心裏,夜漸深、人語初歇。此際愁更別。雁落影、西窗斜月。

賞析

全詞主要表現主人公漂泊異鄉、有家難歸、故國不堪回首的悲愁。

詞的上片首句“黃雲水驛秋笳噎”通過特定的天氣環境(即大雪將至前的黃沙烏雲)、特定的棲居環境(水中驛站)以及邊地特有的樂器聲(胡笳發出哽咽的聲音),借景抒情,表達了主人公輾轉漂泊之愁。“吹人雙鬢如雪”句採用誇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極寫主人公暮年衰老之愁。“愁多無奈處”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內心無法排遣之愁緒之深。“謾碎把、寒花輕撅”一句採用動作的細節描寫,把主人公愁緒無法排遣,不停敲擊滿樹寒花,直至將其敲碎的特定動作表現得十分細膩傳神。

詞的下片又黃昏寫到夜深,“紅雲轉入香心裏”三句寫晚霞已逝,夜已漸深,人們都已經歇息。而主人公此時更是輾轉反側,愁緒更濃,抬眼望窗外,“雁落影,西窗斜月”兩句以景結情。漂泊的大雁留下孤單的影子,一輪斜月掛在西窗外。詞人通過“雁影”和“斜月”這兩個深秋特有的意象,將主人公漂泊他鄉、家園難歸,故國不堪回首的悲愁和無奈表現的含蓄深刻,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夜雨》原文及賞析14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譯文及註釋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深深思念着的人,卻相隔很遠在他鄉。

鄉:家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我有所感懷的事情,但深深的埋在心底。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zhān)望。

故鄉遙遠難以歸去,我沒有一天不遙望它。

瞻望:往遠處或高處看,敬仰並寄以希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心中憂愁苦悶卻無處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夕:日落的時候:夕陽。夕照。朝夕相處。無夕:日日夜夜。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無望,只能獨自宿在這空屋中。

殘燈: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空堂:空屋。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秋天還沒有來臨,卻已風雨紛紛。

曉:到來,來臨。正:此時。蒼蒼:紛紛。

不學頭陀(tuó)法,前心安可忘。

不學學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記曾經的過往!

頭陀:苦行僧。安:怎麼。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我有深深思念着的人,卻相隔很遠在他鄉。

我有所感懷的事情,但深深的埋在心底。

故鄉遙遠難以歸去,我沒有一天不遙望它。

心中憂愁苦悶卻無處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無望,只能獨自宿在這空屋中。

秋天還沒有來臨,卻已風雨紛紛。

不學學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記曾經的過往!

註釋

鄉:家鄉。

瞻望:往遠處或高處看,敬仰並寄以希望。

夕:日落的時候:夕陽。夕照。朝夕相處。無夕:日日夜夜。

殘燈: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空堂:空屋。

曉:到來,來臨。

正:此時。蒼蒼:紛紛。

頭陀:苦行僧。

安:怎麼。

創作背景

此詩是白居易四十歲即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時所寫。從“獨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詩是為一個與作者相愛的女子而寫。且學者周相錄考證,這個女子就是白居易幾度在詩作中提到過的“東鄰嬋娟子”湘靈。

賞析

首句開門見山,寫出了所要記敍的事情,強烈的感情色彩也在無需意像的渲染的情況下,立刻展現在讀者面前。四句話形式上兩兩相同,但情感上卻是層層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遠,都是平平的概述,點到為止,並沒有提及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則重點寫到了思念,寫到思念的程度,也並沒有深寫。行文至此,全詩的中心已經點明框架,已經明晰,但還只是一幅,如果用畫畫作比的話,構圖,或者説是工筆前的白描圖,線條簡潔而有力。第三句對第一句進行了擴充和延伸,鄉遠遠的程度,對故鄉,更準確的説是對故鄉的生活,故鄉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對第二句進行了擴充和延伸。

一、三句是寫實,故鄉、人都是客觀存在的。二、四句是寫虛,回憶中的事和肝腸絞痛的感覺是詩人主觀的感情。一實,一虛,把氣氛渲染開來,行文至此,白描已經被染,出現了淡淡的色彩,陰陽、冷暖色初步分明。詩人付與“人”一個“隔”,付與“事”一個“結”字。“隔”、“結”都是冰涼涼的字眼,給人一種一對火熱的戀人被活生生分扯開來的感覺。詩人用兩個冰冷的字形象地寫出了自己火熱的情感,而火熱又敗於冰冷,這時引出自己肝腸絞痛的感覺顯得自然,又打動了讀者。在這裏,詩人又用了一個打動人的動詞“瞻望”。鄉遠,瞻望卻不可相望見,可是還要望,縱是眼望不見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鄉的戀人身畔。

前四句是對一個長時間一直以來狀態的寫,從“況此”一句開始,詩人就開始描繪一個夜雨的場景了。作者在描寫夜雨場景的時候,卻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兩句話二十個字。這兩句話不寫思,不寫念,不寫人,不寫事,只是用簡潔的言語描繪了許多意像,燈、堂、天、風雨。

一個況字説明這四句所描寫的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進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個“況”字就替代了千言萬語的心理描寫。“夜”是時間,在“夜”之前詩人用了一個名詞作形容詞來形容“夜”,“殘燈”。燈從晚上點,點到殘,一定已是深夜。詩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戀人。殘燈昏暗的光下,長長的燈芯使光閃爍着,詩人在這情景萬分傷心,沒有言自然顯得寂靜,寂靜使屋子顯得“空”,顯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傢俱,而是因為缺少“人”。夜雨同話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寫出詩人心中的悵然若失。

“秋天”“未曉”“風雨”更是融情於景。“蒼蒼”二字既是對風雨的描寫,又是詩人此時的心境。這兩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詩人的思念之情着色,分染過的白描已經基本上上好了顏色。

最後一句話,可謂畫龍點睛之筆,使用直抒胸意的寫法,將全詩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詩人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就在這無果的結局中謝幕,無數的思念,向何處傾訴。

整首詩貫穿着白居易的大、簡、妙風格,雖是寫愛情,寫思念,但不像多數愛情詩一樣婉約,它大氣、又不失細膩,這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一種情感之至,一種渾然天成。這首詩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體詩,它共有七句話,前四句大量的重複用字,也並不合乎詩歌的習慣。意像的描寫被放在了敍事之後,全詩沒有比喻、沒有用典,也沒有大量的興、比之作,可以説是完全沒有格律的羈絆,用最直白的語言,抒發了最真摯的情感。

《夜雨》原文及賞析15

夜雨寄北是李商隱經典的作品,表達了作者的無比愁緒的感情,下面是夜雨寄北原文翻譯賞析,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夜雨寄北原文翻譯賞析

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説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説,巴山夜雨況味。

註釋

1.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説“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2.君:對對方的尊稱,等於現代漢語中的“您”。

3.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裏泛指巴蜀一帶。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當:什麼時候。

7.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為“一起”。

8.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裏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於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9.卻話:回頭説,追述。

賞析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時間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瀰漫於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説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髮開去,馳騁想象,另闢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閲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鬱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

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箋》中評《夜雨寄北》説:“'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説着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裏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後也,奇絕!”

這看法是不錯的,但只説了一半。實際上是:那“魂”“預飛到歸家後”,又飛回歸家前的羈旅之地,打了個來回。而這個來回,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迴環對比。桂馥在《札樸》卷六裏説:“眼前景反作後日懷想,此意更深。”這着重空間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復對照。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裏説:“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這着重時間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迴環對比。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

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於李商隱既善於借鑑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於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於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歎其歸期無準。“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後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後,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迴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複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迴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迴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宋人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雲:“與公京口水雲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回還之還)還(還又之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鐘山?'”楊萬里《聽雨》雲:“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這兩首詩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構思謀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啟發,也是顯而易見的。 (霍松林) 。

  創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裏,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