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的地理知識點的總結

來源:文萃谷 4.18K

【遊牧業】

國中的地理知識點的總結

遊牧業是指靠放牧牲畜為生的一種自給性農業。

這種生產方式適於難以進行定居農業的乾旱氣候地區。現在從事遊牧的人數在世界上並不多,主要分佈於北非、中東、中亞等地。如:沙特阿拉伯的貝都印人,東非的馬賽人都是世界著名的以遊牧為生的民族。

遊牧業的牧民們根據多年對當地的地理條件、牧草生長情況等因素的變化,依經驗而遷移。這樣每個遊牧部落或民族都有其放牧的一定範圍。

由於各地氣候與植被條件不同,所放牧的牲畜也有所不同。在北非和中東,駱駝為其最重要的牲畜,其次是綿羊和山羊;在中亞以馬為主;東非以牛為主。在放牧的牲畜中,北極地區的牧民們放牧的則是馴鹿。

總結:遊牧業在我國很少有,它依據一定的地理條件,而我國不符合其生存條件。

【我國西北和青藏地區圖】

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地區,有世界屋脊之稱, 黃河 長江 瀾滄江(湄公河)都發源在這裏。

讀“我國西北和青藏地區圖”,回答問題

(1)西北、青藏地區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圖中反映出在經濟發展中所具備的優勢是 ......

(2)從空中俯瞰A→B→C的地表植被依次是

(3)西部地區草原退化、沙化導致沙漠面積不斷擴大,重建西部生態環境,採取的措施主要是

(至少答出2條)

(4)西氣東輸是我國“十五”計劃四大重點工程之一,其天然氣資源主要分佈在( )

A柴達木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準格爾盆地 D河西走廊

(5)青藏鐵路現已通車,請思考青藏鐵路建設的重大意義。

總結:青藏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崑崙山和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西部甘肅西南部和新疆南部邊緣地區。

【某地海陸輪廓和板塊示意圖】

板塊是板塊構造學説所提出來的概念。板塊構造學説認為,巖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巖石稱為板塊。

讀某地海陸輪廓和板塊示意圖(如右圖),回答3—4題。

3.按照六大板塊的劃分,M小板塊屬於

A.亞歐板塊 B.印度洋板塊

C.非洲板塊 D.太平洋板塊

4.圖中所示的邊界屬於

A.陸地區域邊界 B.板塊消亡邊界

C.海洋區域邊界 D.板塊生長邊界

總結:板塊實際上就是巖石圈,包含了地殼以及一小部分的上部地函(地幔)。因此板塊沒有“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的分法,只有依其成分組成命名為“大陸性的板塊”與“海洋性的板塊”.

【日本島沿岸洋流圖】

洋流又稱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引起海流運動的因素可以是風,也可以是熱鹽效應造成的海水密度分佈的不均勻性。

讀“日本島沿岸洋流圖”,回答1-3題。

1.關於圖中洋流性質説法正確的是: ( )

A. 洋流A為寒流,洋流B為暖流

B. 洋流A為暖流,洋流B為寒流

C. 兩條都為寒流

D. 兩條都為暖流

2.洋流B對沿岸氣候的影響為: ( )

A.增温增濕 B,降温減濕

C.利於航行 D.利於污染物質的擴散

3.洋流A、B交匯處附近有世界著名的漁場為:( )

A.舟山漁場 B.北海漁場

C.北海道漁場 D.紐芬蘭漁場

總結:加上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便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動,又有鉛直流動。由於海岸和海底的阻擋和摩擦作用,海流在近海岸和接近海底處的'表現,和在開闊海洋上有很大的差別。

【熱帶氣旋結構】

這個特點和熱帶氣旋中心的暖心結構有關,所以熱帶氣旋需要垂直風切變微弱的環境維持暖心結構,才能延續輻散。

▲ 地面低壓

熱帶氣旋的中心接近地面或海面部分是一個低壓區。地球海平面上所錄得最低的氣壓(870hPa)是在有紀錄以來最強的熱帶氣旋——颱風泰培(Tip)中心所錄得的

▲暖心熱帶氣旋的暖濕空氣環繞著中心旋轉上升,過程中水汽凝結

釋放大量潛熱,熱能在中心附近垂直分佈。熱帶氣旋內各高度(接近海面例外)的氣温都比氣旋外為高。

▲中心密集雲層區

圍繞熱帶氣旋中心旋轉的密集雲層區,通常是由雷暴產生的捲雲。

▲颱風眼

強烈的熱帶氣旋的環流中心是下沉氣流,將形成一個風眼。眼內的天氣通常都是平靜無風,無雲,甚至時有陽光(但海面仍可能波濤洶湧)。風眼通常都是呈圓形,直徑由2公里至370公里不等。較弱的熱帶氣旋的風眼可能被中心密集雲層區遮蔽,甚至沒有風眼結構。

▲風眼牆(或稱眼壁)

颱風中,包圍風眼的是圓桶狀的風眼牆,風眼牆內對流非常強烈,其雲層的高度在熱帶氣旋內通常是最高的,降水的強度和風力的強度在熱帶氣旋內也是最大的。強烈的熱帶氣旋有眼壁置換週期,產生新的外眼壁替代內壁。其成因為熱帶氣旋眼壁外圍的螺旋雨帶重組,然後漸漸向內移動,竊取了眼壁的濕氣與能量。在這階段,熱帶氣旋進入了一個減弱的過程。在外圍新的眼壁完全取代舊眼壁,如果環境許可,熱帶氣旋會重新增強。透過多頻微波掃描和雷達可以清楚觀測到眼牆更新週期中的熱帶氣旋出現雙重眼壁;如果熱帶氣旋眼壁置換的過程較為明顯,更可從可見光和紅外線衞星雲圖上觀測到。

▲螺旋雨帶

螺旋雨帶是繞著熱帶氣旋中心運動的強對流雲和雷暴帶。在北半球,螺旋雨帶呈逆時針方向繞中心運動。螺旋雨帶,會帶來狂風暴雨,而在兩條雨帶之間則會較為平靜。在接近陸地的熱帶氣旋,螺旋雨帶中有時會形成龍捲風。擁有多條螺旋雨帶的熱帶氣旋一般較強及發展成熟;但也有一些“輪狀颶風”的主要特徵是沒有螺旋雨帶。

總結:因為科里奧利力的作用,熱帶氣旋的高空呈反氣旋式外散環流。地面或海面的風強力向內旋轉,隨著高度上升減弱,最終改變方向。

【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有時又稱為“地學信息系統”或“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它是一種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間信息系統。

空間分析能力是GIS的主要功能,也是GIS與計算機製圖軟件相區別的主要特徵。空間分析是從空間物體的空間位置、聯繫等方面去研究空間事物,以及對空間事物做出定量的描述。一般地講,它只回答What(是什麼?)、Where(在哪裏?)、How(怎麼樣?)等問題,但並不(能)回答Why(為什麼?)。空間分析需要複雜的數學工具 國中生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空間統計學、圖論、拓撲學、計算幾何等,其主要任務是對空間構成進行描述和分析,以達到獲取、描述和認知空間數據;理解和解釋地理圖案的背景過程;空間過程的模擬和預測;調控地理空間上發生的事件等目的。

空間分析技術與許多學科有聯繫,地理學、經濟學、區域科學、大氣、 地球物理、水文等專門學科為其提供知識和機理。

除了GIS軟件捆綁空間分析模塊外,目前也有一些專用的空間分析軟件,如GISLIB、SIM、PPA、Fragstats等。

總結:它是在計算機硬、軟件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佈數據進行採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

 【GPS 的發展 】

GPS全球定位系統是美國從本世紀 70 年代開始研製的。

GPS 的發展

1957 年由蘇聯發射的史波尼克 (Sputnik) 人造衞星,它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人造衞星,至第二次大戰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無線電實驗室成功的開發了精密導航系統,以利用陸地上的無線電基地台為架構,計算無線電波長及電波到達的時間並以三角定位法計算出自己所在的位置,以當時的技術來説,雖然誤差到達一公里以上,但在當時的運用卻是相當廣泛。

當蘇聯成功的發射第一顆人造衞星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 Hopkims Univer--sity) 展示了可以由人造衞星的無線電訊號的杜卜勒移動現象來定出個別的衞星運行軌道參數,雖然這只是邏輯上的一點小進展,但假如我們能夠得到衞星運行軌道參數,那麼我們就能計算出在地球上的位置。

1960 ~ 1970 年之間,美國和蘇聯開始研究利用軍事衞星來做導航用途,到了 1974 年,軍方對 GPS 做 了整合,即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 Navstar 系統。

1980 年代後期開始,所有 Navstar 系統的商業運用均歸美國海岸防衞隊負責,現在 GPS 已和地面基地台為架構的 LORAN 和OMEGA 無線電導航系統結合,成為美國國家導航信息服務的一環。

總結:早期僅限於軍方使用,由美國國防部 所計劃發展,其目的針對軍事用途,例如戰機、船艦、車輛、人員、攻擊標的物的精確度定位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