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六個名人的介紹

來源:文萃谷 5.49K
  杜育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是一句我們常常會説到的俗語,這一次我們要説的《茶經》人物,就是這樣一個在主業上幾乎沒有什麼成就,卻在無心之中在茶史上摘得一項冠軍的業餘型專業茶人。他就是陸羽分別在《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三次提到的杜育。

歷史上六個名人的介紹

杜育(?—公元311年),字方叔,襄城定陵(今河南葉縣)人,西晉文學家,“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杜育為曹魏定候杜襲之孫,他自幼聰慧,號為神童。長大成人後,一表人材,懷有文韜武略,時人又稱其杜聖。時賈后專權,其侄賈謐權過人主。杜育與石崇等皆附會於賈謐,號為“二十四友”。永興年間,杜育被拜為汝南太守。永嘉時期進為右將軍,後為國子祭酒。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劉聰攻洛陽。城將陷,杜育被殺。著有《易義》若干卷,文集二卷傳於世。

杜 育能夠留名千古,是因為他所寫的《荈賦》是我國第一篇以茶為主題的文學作品。《荈賦》全文不存,現只剩殘篇,存文如下:“靈山惟嶽,奇產所鍾。厥生荈草, 彌谷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採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 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調神和內,慵解倦除。”

據 考證,現存的古文中,這是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茶葉從種植及生長環境到採摘時節及勞動場景到烹茶選水及茶具的選擇和飲茶的效用等全部過程。在這裏“靈山惟 嶽”、“豐壤”、“豐壤”是生長環境,“月惟初秋”是採摘時節,“結偶同旅”是採摘場景,“岷方”、“清流”是對水的選擇,“東隅”“陶簡”和“酌之以 匏”是對茶具的選擇,“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是烹茶初成時的茶湯狀態,“調神和內,慵解倦除”是對飲茶功效的記載。

《荈 賦》比唐朝陸羽的《茶經》要早四百多年,《荈賦》是第一次寫到“彌谷被崗”的植茶規模,第一次寫到秋茶的採掇,第一次寫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寫到“沫沉華 浮”的茶湯特點。這四個第一,足以使《荈賦》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了。所以也難怪陸羽會在其《茶經》一書裏分三次提到杜育,可見《荈 賦》在我國茶葉史上的地位有多高。

造 物主往往弄人於不經意間,人們常常悲傷於一些神童或者天才不是早逝就是痴呆,也因此才給了那些大器晚成者留下了諸多的光環和崇高的地位。如果晉王朝也算是 強勢王朝的話,也許就沒有後來的《茶經》編著者陸羽了。因為杜育的著書功力顯然在陸羽之上。但苦於時代造主,天才的杜育早早就香消玉殞。留給人們太多傷痕 累累的推測和歎息。假若再借他三十年時間活着,也許相關的經書、兵冊、史傳、茶道等等都會一一來到人間。然而這終究是一個假設,他尋盡一生的精神世界,都 被強大而又野蠻的歷史給淹沒了。

  馬歡

馬歡,字宗道,號會稽山樵,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回族人,生卒年不詳。馬歡是明代航海家,並“善通番語”,鄭和七次下西洋,他參與其中第四(1413年)、第六(1421年)、第七(1431年)次航海,作為鄭和使團的通譯(翻譯官),親身訪問占城、爪哇、舊港、暹羅、古裏、忽魯謨斯、滿剌加、亞魯國、蘇門答剌、錫蘭、小葛蘭、柯枝、古裏、祖法兒等國,併到麥加朝聖。

馬歡將下西洋時親身經歷的二十國的國王、政治、風土、地理、人文、經濟狀況紀錄下來,在景泰二年(1451年)成書,名為《瀛涯勝覽》。

《瀛涯勝覽》對十五世紀初亞、非地區的一些國家政治、經濟、地理、文化情況進行詳細記述,並對鄭和船隊的組成、寶船尺度、鄭和使團人員組織也進行詳細記錄。所以,《瀛涯勝覽》是研究鄭和及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

  馬援

馬援(前14—公元49年),字文淵,漢族人,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官至伏波將軍(伏波將軍即是像強弩將軍、拔 胡將軍、浚稽將軍等一類雜號將軍中的一種,其命意是“降伏波濤”),封新息侯。祖先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秦滅趙後,子孫為避禍而以馬為姓。

馬援生於西漢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卒於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但他從小就有胸懷大志。

王莽末年,馬援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信任。歸順光武帝后,為劉秀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馬援回到京城後,大受獎賞。他的朋友孟冀前來祝賀。馬 援説,“功薄賞厚,何能長久乎?”他想到匈奴、烏桓還在侵擾北邊,想請求平定,説:“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孟冀稱讚他有“烈士”之志。

後來,已經六十二歲的馬授請求將兵繼續征討邊關。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馬援率大軍到武陵臨鄉,大敗“蠻夷”。在清除“蠻夷”餘眾時,駐軍下雋縣(今湖北通城西北)。當時暑氣很重,不久,馬援病死於此。

與其他開國功臣不同,馬援進身朝廷,沒有一人舉薦,全靠自己一片為國忠心。後來居於高位,也不結勢樹黨。馬援大半生都在“安邊”戰事中度過,他為國盡忠,殞命疆場,實現了“馬革裹屍”的志願,十分令人欽佩。

  李冰

李冰,生卒年不詳,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郊斜村人。李冰為四川的水利建設做過十分重要的貢獻,被當地人尊稱為“川祖”。

秦平蜀後不久,昭襄王派他為蜀郡(今四川成都附近)守。他在兒子二郎和王叕等協助下,設計並建造了成都北部的都江堰,泄岷江洪水且用於灌溉,為成都平原 成為天府之國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他在蜀郡還主持興辦了其他水利工程,並修築橋樑,為開發成都平原、發展農業生產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也修築了一條連接中 原、四川與雲南的五尺道。

李冰所做的這一切,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對蜀地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後,蜀地 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千百年來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徹底根除。水利的開發,使蜀地農業生產迅猛發展,成為聞名中國的魚米之鄉。正是由於李冰的創業,才使 成都不僅成為四川而且是整個西南政治、經濟、交通的中心,同時成為中國工商業和交通極為發達的城市。

關於李冰治水的傳説,東漢以後不斷有增附,唐代導江縣(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北宋開始流傳所謂李冰之子李二郎協助治水等神話。在民間傳説中,神話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

  秦武王

秦武王(約前328年—前307年),姓嬴,名蕩,秦惠文王之子,又稱為秦武烈王(《世本》)和秦悼武王(《秦記》)。

秦武王身高體壯,有神力,喜歡跟人比力氣,並提拔強壯有力的人,大力士任鄙、烏獲、賁(音Bēn)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賁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眼出血,絕臏(折斷脛骨),氣絕而亡。

秦武王雖説在位只有短短四年,但他的雄心壯志與遠大抱負,卻不遜於任何一代有作為的秦國先君,乃至他的`異母弟弟秦昭襄王和統一六國的秦始皇。他恥於與六 國為伍,見六國都設有相國一職,就把秦國的相國,改稱為丞相,且設左右丞相各一人,以甘茂為左丞相,樗裏疾為右丞相。秦武王素知甘茂、樗裏疾都是博古通 今、頭腦極其聰明之人,於是借一機會單獨問二人道:“由於我出生在偏遠的西戎,從未有目睹過中原的強盛之勢。如果你能讓我得到三川所在的地區,能夠一遊 鞏、洛之間,那麼,我就是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了!”什麼意思呢,如果我能滅掉周王室,得到應有的威望,那麼我就是死了也值得!

當遊玩於鞏、洛之間時,秦武王引任鄙、孟賁一班勇士和大隊人馬起程,直入周王室所在地——雒(音Luò)陽(今河南西部、黃河南岸)。周郝王聽説秦武王來了,趕緊派遣使者到郊外迎接,禮節極其隆重。秦武王拒絕了周王的召見,他急於要見幾件東西,是什麼東西這麼讓他急不可耐呢?原來是象徵着王權的九鼎!

這九鼎是當年大禹收取九州的貢金,各鑄一鼎,上面記載有本州的山川人物,以及貢賦田士之數,足耳都有龍文,又稱之為“九龍神鼎”。後來夏朝滅亡,九鼎落 於商朝,為商朝的鎮國之重器。等到周武王攻克殷商,九鼎又被遷到了雒邑。當年遷移之時,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人、馬、車、船,能用的都用上了,它們宛似 九座小鐵山,都不知道到底有多重。

秦武王周覽了一回,讚不絕口!鼎的腹部刻分別有荊、樑、雍、豫、徐、揚、青、兗、冀等九字,秦 武王指着“雍”字鼎歎道:“這個雍鼎,説的就是我們秦國!我要把它帶回咸陽。”於是轉身問守鼎的官吏曰:“此鼎可曾有人能舉起來麼?”小吏叩首答道:“自 從有這個鼎以來,從來都沒有人能舉得動它。聽人説每個鼎都有千餘斤之重,誰能舉得起來啊?”武王於是有轉身問任鄙、孟賁:“你們二人力大無窮,能舉得動這 個鼎麼?”任鄙不光是個勇士,而且還是個聰明人。他知武王依仗着自己的力氣,喜歡爭強好勝,於是推脱:“小人只可舉動百餘斤的東西,這個鼎太重了,小人舉 它不動能勝。”但是孟賁卻是個愣頭青。只見他把袖子一卷,上前説道:“小人來試試,若不能舉得動,大王也不能怪罪!”

於是,孟賁將腰帶束緊,用兩個鐵臂緊緊抓住鼎耳,大喝一聲:“起!”只見那“雍鼎”離起地面約有半尺,但很快又落回原地。由於用力過猛,孟賁眼珠迸出,鮮血直流。秦武王笑道:“愛卿果然力大。既然愛卿都能舉起此鼎,難道我還不如你麼!”

這時,任鄙進諫道:“大王乃萬乘之軀,不可輕易嘗試!”武王笑而不聽。當即解下錦袍玉帶,束縛腰身。任鄙上前抓住他的衣袖再次勸諫。秦武王説:“你自己沒本事,難道是妒忌我?”任鄙於是被説得頓時語塞。

秦武王大步向前,心想:“孟賁只能稍稍舉起,我偏要舉着它走動幾步,那是方才能顯現出我的王威!”於是,他猛的吸一口氣,用盡生平神力,同樣大喝聲: “起!”那鼎也離地半尺。剛要轉身走幾步,不覺體力已經耗盡,大鼎從手中不覺落下,秦武王來不及收腳,大鼎已經重重地砸在他的右腳上,只聽一聲悶響,將右 腳脛骨壓個粉碎。武王大叫一聲:“疼啊!”登時昏死在地。

隨從人員慌忙將他扶回住處。鮮血很快染紅了整個牀第,秦武王疼痛難忍,捱到下半夜就嗚呼哀哉了!真中了他那句話——“今如果你能讓我得到三川所在的地區,能夠一遊鞏、洛之間,那麼,我就是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了!”今日果然死於雒陽。

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秦武王,卻由於這件事,險些改寫一統天下的秦國曆史。從此事件中,很多人認為秦武王是過於爭強好勝,以至於輸了性命。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秦武王也是對武力的重視,而且能與臣下比賽舉鼎,古代帝王又有幾個呢?

  甘羅

甘羅(前247年-?),楚國下蔡(今安徽鳳台)人,戰國末期秦國大臣,秦左丞相甘茂之孫,從小聰明過人。《史記》載他十二歲為上卿,但英年早逝。

西漢的司馬遷著《史記》時,將甘羅立於《樗裏子甘茂列傳》的附傳中。另外王蘧常撰寫《秦史》時,將甘羅和向壽合立於《甘茂傳》的附傳中。

甘羅十二歲時就成為秦相呂不韋的賓客。當時燕國派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秦國要讓張唐去燕國為相,準備聯合攻打趙國的河間,張唐曾攻打過趙國,擔心經過趙 國時被害,不願去燕國。於是呂不韋親自去請張唐,但仍然沒有成功。甘羅聽後,就自告奮勇去説服張唐,用范雎殺白起的例子來恐嚇張唐,三言兩語就讓張唐同意 起行。然後他又請纓到趙國幫張唐通報,向趙王指秦國和燕國交換人質是要攻打趙國,不如趙國割出五城,讓秦國送還太子丹,並和趙國連手攻燕,趙王同意。最 後,秦、趙攻下燕國三十城,秦得燕十一城和趙五城。於是甘羅被封為上卿,並得到祖父甘茂的田宅。

另外,民間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説:秦王曾要求甘茂找公雞生的蛋獻上,甘羅就自告奮勇上朝面見秦王,説甘茂在家生孩子,以表示不可能找到公雞蛋。甘羅因為其機智而得到秦王的賞識。

從洞庭湖至原楚國地域的很多地區,民間有許多甘羅神像。逢每月七年級、十五,人們頂禮膜拜,以求地域安寧。在這些地區,人們遇到疑難雜症,都會請甘羅的神靈顯靈治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