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高一歷史的考點及高中歷史學習方法介紹

來源:文萃谷 3.4K

篇一:高一歷史的考點

分享高一歷史的考點及高中歷史學習方法介紹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誌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裏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佈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諮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繫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峯的標誌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

第一課考點

重點: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與

《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

1、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是:英國;

2、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國發動戰爭的根本目的在於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決意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3、第一次戰爭發生於: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戰爭時,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鬥爭;

5、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6、《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關税協定”等反映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戰爭對中國影響表現在三個變化:

(1)社會性質變化: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質變化:由農民革命轉變為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7、戰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8、焚燒圓明園的事發生在:第二次戰爭(19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

9、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過程:

(1)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年)第二次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同樣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標誌着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着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0、整理:1895年《馬關條約》被日本割佔,1945年日本投降回歸中國,1949年蔣介石盤據台灣,1950年美國侵朝戰爭把第七艦隊開進中國台灣海峽,1979年全國人大提出和平問題方針,八十年代初提出一國兩制問題。1990年和1991年海峽兩岸分別建立了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海基會、海協會)實行經濟政治對話。1995年江總書記提出問題的八項主張,是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第二課考點

重點:全民族的抗戰

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始,是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的開始。

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的全民族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建立是由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是符合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戰爭始終存在着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即領導的正面戰場和片面抗戰路線;由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和全面抗戰路線。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在抗戰初期認真抗日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

5、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説明了國共兩黨軍隊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製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30多萬同胞被日本鬼子殺害。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對中國軍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實確鑿,鐵證如山。

篇二:高中歷史學習方法介紹

一、應該具備的幾個觀念

1.學會學習

隨着人類向信息社會的邁進,教育面臨着重大變革,學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一個全新的學習時代就要到來。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斯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個問題——學會學習。這是時代對青年學生提出的新要求。那麼,怎樣學會學習呢?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一個不容否認的常識是,學習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學。因此,作為學生,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不要一味依賴教師,而應該在教師的“教”中主動構建自己的“學”。 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表明,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智力,而是取決於他是否具備良好的習慣。因此,我們必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複習習慣等基本環節。 最後,學會學習,關鍵在於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説,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①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説的是什麼,並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②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③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繫。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着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結構。④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⑤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並設法記牢。什麼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⑥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要求,也是善於讀書的標誌。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

2.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雖然我們常常説學習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講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説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想和發明創造。”日本記憶學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展創造性的基礎。”記憶的東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準確,就越富有創造力。

記憶不等於背誦。若把背誦認為記憶,是不能牢牢記住知識點的。記憶要不斷的反覆,即重複又重複,課後五分鐘回憶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自習課和晚修課時間抽十分鐘記憶當天的內容。這樣能進一步消化知識。睡覺前簡單回憶提綱也是很好的方法。 有人更喜歡羣體的記憶方法。空閒時間,找幾位同學,一位負責發問,其他的搶答。這既有趣味,又有意義。並且記得特別深。 無論固定性,還是隨意性,只要堅持,才有成果。

需要再提醒同學們的是:重複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據《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複!重複!再重複!”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記憶就是如此。

二、高中階段學習歷史的一般步驟

下面就具體談談學習高中歷史方法和四個步驟,同學們不妨試一試。

第一步 課前認真預習。

首先,一旦拿起課本,就要人到、心到。通讀兩遍課文,對於那些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除了要注音,還要明白這些字在課

文中的'含義。然後,根據課文內容,寫出比較詳細的提綱。提綱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師上課時的板書。但必須體現出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的名稱、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以及把自己要提的問題也寫出來,以便在老師講課時獲得解答或者向老師提問。

第二步 上課認真聽課、思考、筆記。

根據自己預習的情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與老師的講解不一樣,自己還有那些地方沒有預習到,自己預習時存在的問題老師是否講了答案,如果講到了要立刻記錄下來。老師講完後,自己要詳細回憶一遍老師講的所有內容,想一想,還發現了哪些新問題。如果有,還要在課後向老師提問,獲得答案。

第三步 課後及時複習、鞏固。

首先,再讀一遍課文,再看一遍預習提綱,根據課堂上教師的講解,修改提綱。然後,完成課後作業,做作業時,不要照書抄,要儘量根據自己的記憶寫出答案,確實寫不出來,再看看書,記一記,然後寫出來。作業不能拖,要及時完成。還要書寫工整、條理清晰。 最後,不要忘了,過三天,要把學過的內容再快速讀一遍,以便及時鞏固。

同學們,請記住,多看、多練、多想、多問。勤於記憶,勤

於筆記。成功=充分利用時間+正確的方法;成功永遠屬於勤奮者。

篇三:高中歷史學習方法介紹

第一部分:學會學習

一、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複習習慣等基本環節。

⒈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瞭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閲讀新課內容,對照註釋或例題,參考課後練習題。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繫有關知識,瞭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準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現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温舊課,並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⒉上課的時候,課前準備好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本、工具書及學習用具等。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要記得正確、完整。把自己自學的心得和老師對新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後探討。

⒊ 課後要進行及時的複習。複習分為三種:平時複習、階段複習和總複習。不同的複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⑴平時複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複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常複習,牢固掌握。⑵階段複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章節知識的複習鞏固,複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繫,融會貫通,在階段複習時注意養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⑶總複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複習鞏固,因此複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複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複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複習不僅僅是知識的複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⒋ 學會學習,關鍵在於學會如何讀書。讀書之前,大家應該對“書” 有一個大概的瞭解。拿高中歷史教材來説,從形式上講,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簡明的大事記,這是全冊課本的總體知識框架,應從宏觀上把握。②每章開頭的“引言”。“引言”主要説明本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本階段的時代特徵和本章內容的特點。③正文內容(大字)和閲讀內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考試命題的依據,屬於必須掌握的內容。閲讀部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或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容的過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敍述等等,應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資料。應聯繫課文內容加以分析,可培養思維問題的能力。⑤表格、圖畫。要弄清其與正文的關係,安排這圖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題和練習題。思考題是高層次的練習,練習題是基本的作業。⑦學術爭鳴。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膽質疑,養成求知的好習慣。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由於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繫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並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⒌ 學會自學歷史課本。一般來説,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⑴、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説的是什麼,並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⑵、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⑶、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繫。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着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結構。

⑷、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⑸、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並設法記牢。什麼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⑹、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於讀書的標誌。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説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想和發明創造。”日本記憶學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展創造性的基礎。”記憶的東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準確,就越富有創造力。因此,發展記憶力是和發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對於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説,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 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 特徵記憶法:對於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緻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後,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徵。

(3) 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 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 重複記憶法:通過反覆閲讀來鞏固記憶。

(6) 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 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詞組、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於記憶。

(8) 形象記憶法:對於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 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就比較容易記住。

(10)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後逐漸記住每一細節,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後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繫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係的事物來記憶。

(21)網絡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麼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繫也就清晰可見了。

重複是記憶之母,“重複!重複!再重複!”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記憶就是如此。 第三部分:學習昇華,培養能力

高中歷史更注重歷史的線索和時代特徵以及一定的歷史理論。因此,要學好高中歷史,決非簡單的背背就能順利過關。高中歷史知識可以分為章節知識、專題知識和理論知識,其中,章節知識是基礎。章節知識和專題知識縱橫交錯,構成知識網絡;歷史理論支撐起網上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多層面的立體交叉體系。比如説,中國近代史有三條線索:外國資本主義侵華史、中國人民抗爭史、中國人民探索史。像這樣的線索和時代特徵,就需要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及時予以總結。注重知識的整體性、階段性、理論性,因此,在學完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內容時,一定要及時將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的知識由點到線構建成一完整知識體系框架,注重對每一個歷史階段特徵的分析和理解,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注意分析歸納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徵、階段面貌、歷史趨勢、經驗教訓,使繁雜的知識條理清晰,並從中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要學好高中歷史,還需要一定歷史理論的學習。高中歷史比國中歷史的難度提高了一個層次,注重歷史的前因後果,加強了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而在這其中就藴藏着歷史理論。與高中歷史聯繫比較密切的歷史理論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範疇和基本觀點。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便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規律。生產力就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解決社會和自然之間矛盾的實際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響自然並使之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生產力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個主要因素。生產關係指的是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結成的社會關係。它是生產力的社會存在形式,包括產品的分配、交換和消費三個主要環節,含有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分配製度等主要內容。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又一基本規律。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經濟基礎。社會上層建築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思想、觀點,以及相應的制度、設施和組織的複雜體系。具體説,它指的就是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定的經濟基礎要求相應的社會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社會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適應於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對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落後的或超前的社會上層建築對社會發展起着阻礙作用。

第三、人民羣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羣眾是歷史的主人。個人在社會中是比較渺小的,只有當個人結合成羣體,才能真正地發揮出社會主體的重大作用。即使是傑出人物,他們的作用再偉大,也只反映羣眾要求,依靠羣眾力量的基礎上,才能對社會歷史發揮一定的影響。

第四、歷史是不斷進步的。任何歷史人物、政黨、團體、歷史活動、制度、措施等都必須適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必將滅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評價方法。我們學習歷史,決不能“為歷史而歷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學習歷史,主要是為了以史為鑑、學以致用,能夠將在歷史課上學到的東西用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分析問題的時候,就要採取正確的評價方法:

(1)堅持正確的立場。人民的立場、進步的立場、愛國的立場、全球利益的立場等等,就是正確的立場。比如説希特勒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在拉歷史的倒車,他違背了人性,企圖從根本上抹煞人類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個人類的公敵,為人不恥,遭人唾棄。

(2) 堅持歷史評價而非道德評價。這條原則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評價。對歷史人物,應根據他們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作用來進行評價,不能用道德來衡量一個歷史人物。

(3) 評價歷史應堅持階級分析方法。一般而言,歷史人物生活在階級社會,客觀上都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因此,只有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動的本質。運用階級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活動時,應給歷史人物以階級定位,注意確定階級屬性的標準不是觀其出身而是觀其言行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如康有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飽讀四書五經,一生從未當過資本家,但其思想主張和行為卻符合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代表人物。其次,對一定歷史人物或社會集團,應該用其階級屬性來解釋其言行。如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從主觀原因來講,是由於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另外,在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時,注意不要簡單化、一刀切,如認為只要是地主階級就一定反動、腐朽,只要是農民階級就當然肯定。

(4)評價歷史事物應堅持效果第一,動機第二。歷史是複雜和矛盾的。在歷史文明的進程中,主觀上的善良願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惡的動機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處處交織着這種善與惡的二律背反。在評價歷史時,應將效果與動機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不可偏廢,同時應將對效果的評價放在首位,因為對歷史起作用較大的是結果而不是動機,同時動機對效果的實現又有一定的關係,所以也要兼顧動機。

篇四:高一新生歷史學習方法介紹

轉變觀念 主動適應 培養興趣 探尋方法——高中歷史學習入門

學生在國中階段普遍對歷史學習不重視。尤其是國中的最後一年,學生基本放棄了歷史學習。而新課程改革後的高中歷史學習要以國中掌握的歷史知識和能力為基礎,開展專題式和探究式的學習。與國中相比,高中歷史學習對學生知識能力、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歷史學科是大學聯考的必考和重要學科。作為高一新生,該如何儘快轉變觀念、形成對高中歷史課程的正確認識?如何瞭解高中歷史課程的特點、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儘快實現從國中向高中的轉變?如何培養歷史學習的興趣和樂趣、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取得優異成績?

一、與國中相比,新課程高中歷史學科特點及適應措施

1、學習目標——知能並重,突出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國中課標》中,對學生學習的目標層次要求基本是“知道”、“説出”、“瞭解”歷史事實的低水平上,而《高中課標》的要求既包括“瞭解”、“簡述”的基本要求,也包括“歸納”、“概括”、“理解”等理解水平要求和“分析”、“探討”、“評述”等應用水平要求,識記、理解和應用三個層次的要求並重,尤其注重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方法培養。

如在敍述中國近代經濟發展時,《國中課標》規定要“講述張謇辦實業的故事,瞭解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狀況”。《高中課標》則要求“瞭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以上轉變要求高中階段學生學習歷史時,既要繼承國中階段系統記憶基本歷史事實的方法,又要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基本事實進行歸納、抽象和評價等,對歷史的認識要從表面的感知接受到較高層次的理解判斷。高中歷史的學習要求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有能力的訓練,也有對史學方法的瞭解和運用,更有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培養。

作為高一新生,一定要儘快轉變觀念,形成對歷史學習的正確認識,實現從以事實記憶為主到知識能力並重、突出能力培養的轉變,實現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理解思考的轉變,實現從短時間突擊到日積月累的培養思維意識和能力的轉變。不能誤以為歷史學習就是簡單的背背記記,要注重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和背景的分析、正確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影響,注重對比聯繫、歸納總結。

2、學習體系——採用模塊專題式的歷史學習體系

高中歷史課程的另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對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改變了國中歷史課程的編排體系,以模塊專題式和中外歷史合編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新體系。國中歷史分中國和世界兩大部分,分別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時間段敍述,而高中歷史必修部分以政治史、經濟史和思想與文化史三大模塊二十五個專題形式重點介紹中外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專題為線索,中外歷史混編。每一模塊和專題獨立成體系,但同一模塊內的專題,在內容上有着相近的學習目標和內在邏輯聯繫。 模塊專題式編寫體例是建立在中外編年體例的基礎上對歷史知識的再整合,模塊專題式學習也要建立在掌握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並對其中的重大問題有基本瞭解的基礎上。

這就要求學生在開始高中歷史學習之前,進一步鞏固以時間為序的歷史知識體系,熟悉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規律及重大歷史事件。在高中模塊專題式的學習中,要注意聯想歷史事件發展的時代背景和相關事件,全方位多角度的認識思考歷史問題。在學習政治史專題時要注意聯繫經濟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識,從經濟根源和思想文化基礎方面分析政治制度演變的原因、從對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思想潮流和文化發展等方面分析政治事件的歷史意義影響等。比如,在學習必修一(政治史)辛亥革命這一政治事件時,我們不僅要分析辛亥革命的發展對中國封建制度的衝擊和對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還要注意思考其對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對人民生活和習俗、以及社會思潮的影響。

不難想象,如果對以時間為序的人類歷史知識沒有基本的感知了解,我們要對其中某一事件和專題問題進行全面多角度的認識和理解就很難做到。

3、學習內容——側重重大歷史事件的深入詳實掌握,側重原因、背景、地位及影響的分析。

國中歷史旨在引導學生對人類歷史發展脈絡有比較清晰的瞭解,對重大歷史事實大體感知。與國中相比,高中歷史分專題突出重大歷史問題和事件的深入學習,注重對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及其演變過程的全面分析和科學判斷。

這一轉變要求高中學生要從對歷史事件的基本感知提高到對歷史事件的全面認識、深入分析,把主要的精力從瞭解歷史事件的概況轉移到歷史事件發生背景原因的全方位分析、對歷史性質和歷史地位的準確定位以及對歷史影響(意義、作用)的準確全面認識。學習的方式也要實現從閲讀記憶到閲讀理解——分析思考——感悟判斷的轉變。要注意在課堂上按照教師的指引積極主動的思考、大膽敏鋭地發現並準確冷靜地判斷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再從聯繫入手分析歷史事件在人類歷史中的座標,以點帶面、發現歷史的真實面目。

4、史學觀念——全球史觀,側重中外歷史的綜合聯繫。

國中歷史課標分中國和世界兩部分分別敍述,便於學習和把握。但把中國和世界割裂開來,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正確歷史意識和觀念的形成。高中歷史堅持全球史觀,以專題為線索,把中國融入世界,把中國作為世界的部分進行講述,注重中外歷史的整合與貫通,便於學生科學歷史觀念和意識的形成。如必修政治史部分,將“新中國的外交”作為“二戰後的世界格局”專題的一部分,在世界大背景下敍述中國外交。

這一差異要求學生在升入高中後,一方面要轉變思想觀念,切實樹立全球意識、整體意識。不能習慣性的把中國和世界並列甚至對立起來,要牢固樹立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一部分的觀念,明確中國文明的演變與世界其他文明緊密相連。另一方面要校正思維方法,把中國歷史問題的分析放到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中,注重中外歷史的聯繫與比較分析,總結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與相互作用。如學習明清時期的中國歷史,我們要注意聯繫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聯繫資本主義文明的崛起,進而對比中西文明的發展差異、分析二者之間的碰撞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5、學習方式——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倡導新型歷史學習方式的培養

高中新課程的歷史學習方式提倡自主、探究、體驗和合作。要真正讓學生自己學習歷史,而不是讓學生等待老師來灌輸。自主學習要求學生要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比較、概括、闡釋和判斷;能獨立的預習閲讀、發現問題、發現歷史問題之間的聯繫。

高中的歷史學習,除了接受課本和老師提供的一些基本知識方法外,還要注重探究學習,善於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老師指導下,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對歷史知識深化理解、遷移整合,探究規律、總結認識。

體驗學習就是要在深刻認識理解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其藴涵的情感價值進行體會,與歷史產生思想的共鳴,如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合作學習就是學習與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學會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合作,開闊自己的思維,借鑑他人的結論、思路和方法,完善自己的方法結論。

二、高中歷史教與學的基本模式及學生應對

1、課前——自主預習、整體感知。

與國中相比,高中的歷史課堂教學進度快、容量大,必要的課前預習是提高歷史學習質量的前提和保證,是高中歷史學習必不可少的一環。

課前預習首先要理解把握《課標》對相關部分的學習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許學習實效性。 其次,根據學習目標,閲讀教材,設計問題。閲讀教材時要注意把握教材內容的敍述線索,對其進行提煉概括。問題的設計要緊緊圍繞《課標》規定的知識能力、方法過程與情感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不能只顧知識點。

再次,解決問題、強化記憶、記錄疑惑。在課前預習階段,結合教材、運用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所設計問題的基本解決思路,並作簡要記錄。對教材上敍述明顯的問題,尤其是側重識記的內容,要注意強化記憶。同時,在預習時階段要突出重點,對疑惑之處做好記錄。

最後,還要思考將要學習內容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以及與前後知識的聯繫。

2、課堂——教師引導下的師生探究

課堂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和訓練方法的主要載體,課堂的主體是學生,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與主動配合。課堂的教與學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圍繞《課標》的目標要求展開。

首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要進一步明確相關部分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生要努力體會並準確把握學習目標要求。

其次,積極參與到課堂的師生探究和教師組織的同學之間的探究中,在探究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形成最佳的問題解決思路和語言表達,進而逐步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路。很多同學不願參與問題的思考討論中,只記住討論的結果。這種做法實際上是顛倒了主次,喪失了學習和提高的大好機會。 再次,在課堂上學生還要有強烈的識記意識。識記就是理解記憶。課堂上學生要對基本史實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基本掌握。邊看邊記、邊思邊記、邊聽邊記等。不能誤認為上課聽,下課再記。高中的課時和學習任務安排較緊,要做到當堂的學習任務基本上在課堂完成。

最後,如果課堂上還有遺留時間,還可以進行鞏固訓練或自我檢測。

3、課後——及時複習、鞏固深化。

及時複習可以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課後複習首先要優化知識體系、深化知識理解、強化基礎記憶。

其次要對問題的解決思路和結論的生成過程進行回顧,總結一般規律和思路方法。

再次將本部分知識,與前後知識聯繫比較,進一步明確本部分知識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還可以設計綜合性問題、並試圖解決,以融會貫通、完善知識體系、温故知新以及提高綜合對比分析問題能力。

另外,同學們還要注意進行階段複習。

三、高中歷史學習基本問題解答

(一)如何科學使用教材

1、樹立正確的“教材觀”。

要明確教材是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材料和載體,而不是知識和能力本身,學生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對教材上各種感性材料進行理性的的思考、判斷和歸納,發現知識,掌握知識;通過閲讀教材發現提煉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能力。不能以“本”為本,完全依賴教材,很多學生在考試時,只是把教材的內容搬到試卷上,成績較差。

2、重視教材的目錄和引言。

注意結合教材的目錄、單元引言和課前引言,把握知識線索和知識之間的聯繫,做到系統掌握知識。目錄、單元引言和課前引言是對對相關知識的概括和提煉,體現了知識的內在聯繫。在學習和複習一個知識模塊之前,學生應先通過瀏覽教材的目錄,瞭解模塊知識的主要內容及內在關聯,通過閲讀單元目錄,進一步明確各單元知識之間的關係和每一單元知識的主要內容。

3、正確對待和利用教材的大字、小字、圖片(圖表)、小注及其他信息材料。

很多同學看書只是看大字部分,對教材上的其他材料視而不見,認為小字部分和註釋等無關緊要。一般來講,大字部分是正文,小字部分、圖片(圖表)和註釋是對正文部分的説明或拓展。學生在閲讀教材時,一要關注非正文部分,尤其是與主幹知識和重點知識有關的非正文部分;二是要注意從文字材料和圖表材料中歸納獲取更深刻具體的結論,強化對主幹知識的理解掌握;三是結合小字部分或圖表(圖片)提煉設置問題,並結合所學知識自主解決,訓練提高歸納概括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要注意在教材上記錄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思考的痕跡,以逐步深化對知識的掌握。

在閲讀較教材的過程中,都要注意將自己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思考、發現的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繫以及理解問題的更多角度等記錄下來,注意把自己所認為的重點知識和對知識的提煉整合標識出來,把自己總結出來的經典問題和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記錄下來。要注意用不同顏色的筆體現不同時間對知識的理解思考情況。

5、注重利用課後的習題或思考題,進一步強化知識,提高能力。課後習題一般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基礎性,質量較高。

(二)如何準確高效的記憶歷史知識

識記能力是歷史學習的一項基本能力,快速持久的記憶是歷史學習所必需的,記住很快就忘也是很多同學所苦惱的。

對歷史知識的記憶,一要做到理解記憶,“識記”而不是“死記”,要先下功夫對知識理解琢磨,明確了它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以及與其他知識的關聯後,再開始着手記憶。二是要注意系統記憶,歷史知識和問題紛繁複雜、頭緒眾多,只有系統的記憶,才能提高記憶的效果,才能在考試時快速準確的調用所需要的知識。三是要根據遺忘規律及時鞏固、反覆記憶。遺忘是正常的,而避免遺忘的基本方法是及時鞏固、重複記憶。要在每一節課後要對課堂的內容及時複習鞏固,強化理解和記憶。一單元或一個模塊內容學完後再及時對這一部分知識及時系統複習。另外要想減少課下的複習時間,就要努力提高課堂的效率。 重複是記憶之母。我國當代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複!重複!再重複!”四是要注意化整為零、各個個擊破、分散記憶。很多同學平時不用功夫,一到考試之前就感覺時間不夠用,背不完、記不住,一個月所學的內容可能需要幾天才能複習一遍,一個星期所學的內容需要幾個小時才能鞏固好,可是一天所學的內容在課後及時複習,可能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鞏固。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努力做到當天的知識當天掌握、當週的知識當週掌握、當月的知識當月掌握,注重積累。

(三)歷史課上如何做筆記

上歷史課記筆記要注意記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記知識的線索和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二是記對重點知識和問題的理解;三是記典型問題的解題思路;四是記對繁瑣知識的系統歸納線索;五是記課堂重點知識和主幹知識的拓展延伸;六是記本課知識與前後及相關知識的關聯之處。

上課記筆記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一是突出實用性原則,不一味追求環節的齊全和書寫的美觀;二是針對性原則,要明確哪些內容教材上有,哪些沒有,避免記教材上有的內容,浪費時間。三是機動性原則,在筆記本的一邊留出空白,以便為課下完善筆記和在以後的複習中對筆記進行補充;四是充分利用原則,在課後對知識的複習鞏固中注意翻看筆記、消化吸收,使其真正對知識掌握起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