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名句賞析

來源:文萃谷 6.24K

篇一:經典小論語句賞析

論語的名句賞析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四書五經中的一本而已,儒家的經典著作“四書五經”分別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四書,《易經》、《詩經》、《書經》、《禮記》、《春秋》是五經。 《論語》是孔子及其親傳弟子的對話記錄,《孟子》是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後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論記錄,《禮記》是孔子的弟子們學習孔子有關“禮”的理論後產生的感想彙編。《大學》和《中庸》則是《禮記》中抽出來的章節單獨成篇的。此外《易經》、《詩經》、《書經》、《春秋》都是孔子時代已經存在的書,孔子根據自己的理論需要及其審美眼光對其進行了編輯、修訂、發揮等。孔孟之後歷代學者對四書五經的註釋書,可以看成是不同時代的人們根據其時代的需要而對儒家思想進行的解釋和發揮。下面我針對這幾句來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論語。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説:“不擔心別人不瞭解我,只擔心我不瞭解別人。”別人不瞭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相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瞭解別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別人不瞭解我,不但不會減損我的才學與品德,反而促使我更努力進德修業。當然,我也可以循正當途徑讓別人認識我。我不瞭解別人,這才是大問題。年輕時,要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年長時,要提拔正直有為的後輩;若不知人,難免造成許多錯誤,悔之莫及。這段話是孔子對自己學生所傳授的為人處世之道。在孔子的觀念中,“學而優則仕,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態度。這裏的潛台詞是:在瞭解別人的過程中,也使別人瞭解自己。孔子積極鼓勵弟子從政,而從政的一個基本門路在於使別人瞭解自己。

2、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説:“以德行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環繞着它而展布。”德:古代有德治、禮治、法治的分別。德治的基礎,主要在於帝王本身的高尚品德,因此帝王責任重大,而效果據説也十分理想,幾乎像是無為而治了。事實上,德治與無為而治不同,但是為何天下自然而然歸於太平?這是因為孔子對人性有一個基本信念,就是人性向善,所以百姓會自動迴應德治的帝王。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對於人們的客觀行為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治理國家時,暴力和強制手段只是治標卻不是治本之道。為政者的德行是一種榜樣的力量,使人們見賢思齊,從價值觀和人生觀上受到良好的引導和感化,使每個人都知禮義廉恥,行為有格,這才是治世根本之道。同樣,希望獲得別國的尊重與青睞,僅僅靠武力和硬實力是不可以的,人的歸順必然是心的歸順,僅僅依靠行為上的歸順而不得人心,這種所謂的局面必然不能長久。相反,用自己良好的德行昭然於世,做

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鄰為善,用平等的地位和態度去對待每一個國家,既不頤指氣使也不奴顏婢膝,不卑不亢,和而不同,這樣才能贏得人心,贏得真正的尊重。

3、子曰:朝聞道,夕可死矣

孔子説:“早晨聽懂了人生理想,就算當晚要死也不妨。”理想是人存於世上的一精神寄託,沒有理想,人多一切活動可以説的都是盲目的,都是毫無計劃的。古今中外,對於理想可以説都是十分珍貴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的話"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 ",正是有希望在指引,安迪才能在經過20年冤屈囚禁生活後安然從肖申克監獄成功逃脱,開始嶄新的人生。希望和人生價值是理想是明確人之所以為人,何以為人的重要導師。孔子的這句話就是旨在強調理想的重要性。每個人都要了解人生應該如何的理想。瞭解人生的價值何在,可以依此而行,死而無憾。這也是“守死善道”的意思。同時這句話也深刻反映着孔子的生死觀,顯示孔子知生也知死,而這種貫穿生死的道,無異於他一再強調的仁。孔子將人生的理想、對真理的追求都置於生死之上,可以説他的生命因為他的靈魂而閃光。相對於周圍相當一部分人來説,孔子的這種態度是難能可貴的,更是值得學習和反思的。不少人認為只有獲取知識擁有好的人生才是個人應該為之不懈奮鬥的目標,也將之作為人生的理想,擁有這些只是為了活着,而孔子認為生命不是最終的歸宿,而是一種媒介,人擁有生命就是為了明確自已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為了汲取更多的真理和學問,是為了傳到授業解惑,是為了將仁愛之道普度眾生。這就是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的根本。這讓我反思,作為大學生我的學習和探索的根本動因何在,是為了擁有一個好的人生還是為了汲取更多有用的東西來回報社會,創造生產力。

4、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説:“君子關心的是德行,小人在乎的是產業。君子關心的是規範,小人在乎的是利潤。”君子與小人對舉,可以看出小人是為了產業而忽略德行,並且為了利潤而不惜破壞規範。反之,君子則以德行與規範為重。換言之,小人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君子則進到“人我互動”階段,還須努力朝向“超越自我”階段提升。德行與產業,規範和利潤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存在衝突的,如何取捨就是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差別了。是見利忘義還是恪守規範,是合法經營還是投機倒把,不僅僅實在古代,在當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也是十分敏感的問題。眾多資本家企業家在創業初期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時候可以説,很多都是在違法經營、投機取巧的,可以説,這會使財富迅速膨脹和積累,但是卻有違社會功德,更是違背自己良心的。

5、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説:“作為君子,就要努力在言語上謹慎遲鈍,而在行動上敏捷有效。”俗話説禍從口出,言多必有失,人在言語上應該嚴謹,不應圖一時口舌之快,要經過深思熟慮後在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言論。可以説,只有充分閃耀着智慧和思考的言論才是真正值得一説的,空洞的毫無價值和營養的話語只能謂之泛泛之談,不經過深思熟慮貿然開口的人不是真正明智的人,是輕浮的,穩重有內涵的的人必然是字字珠璣,謹慎嚴謹,擲地有聲。但是,在行為上,和發表言論是相反的。空洞的發表言論而觀點,在付諸實踐的時候卻拖泥帶水,這不是君子之道。真正的大哲行動總是和思想、言論是同步的,甚至要優先與思想。言必行行必果,行動敏捷有效,善於把握時機,注重實效這才是正確的行為之道。

6、

孔子説:“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開導;不到他努力想説而説不出,我 不去引發。告訴他一個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隨之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也是如此,我就不再多説了。”這是孔子的教學態度,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直接向學生講授真理不如積極啟發和引導學生探索真理,掌握學的方法和興趣,這樣,學生掌握的就不僅僅是知識本身,而是能更好的掌握知識的方法,進而來獲得更多的真理。當然,學生個人的理解和領悟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只會接受結果而不去思考,不能聯繫和發揮,不能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就是孔子所謂的朽木不可雕也,不是真心想要學習的,老師的教導也只能是對牛彈琴,徒勞無功,因此,對於這樣的學生,孔子也不願再繼續啟發。做學問、學知識就是要理論聯繫實際,通過普遍真理來探索更多未知的科學,通過自己的挖掘和探索,輔之以老師的教導和啟發,而不是機械的等待老師的灌輸,在接受知識的態度上,要把盲目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這才是作為大學生應該具有的學習觀。

7、

孔子説:“君子心胸光明開朗,小人經常愁眉苦臉。”修養有成者,不論窮達順逆,都因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滿自信與喜悦。無志之人,即使富貴,也會“患得患失”,何況處於困境時?

8、

孔子説:“不是擔任某一職位,就不去設想那個職位的業務。”這句話的哲理更適用於管理學的實際操作中。人們總是喜歡引用拿破崙的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是不恰當的。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每個人應該踏踏實實的把現實的工作做好,做出成就,而不是好高騖遠,空想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一些過高的目標。新進職員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儘快融入新的工作環境中,如何做好本職工作,如果每天只是在想企業宏觀政策的制定,戰略規劃的發展,如何把企業做大做強,這是很不切實際的。每個人明確自己在組織中的地位和分工,各司其事,各盡其職,才能使組織結構高效正常運轉,高層領導者、中層領導者、低層領導者如果職權混亂,交叉管理,組織機構必然是一團糟。巨人集團的敗落就驗證了孔子這句話的真理。身處軟件開發的位置上卻謀其他各種領域之政,盲目的搞多元性發展,結果必然是失敗。古話説“隔行如隔山”,實際上也是在闡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道理。孔子的這個觀點對於大學生的學習也有普遍的指導作用。大學生,作為進入社會的過渡性角色,從本質上來講還是學生,學生的本職就是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周圍有不少同學在盲目的從事各種各樣的社會兼職和社會活動,基本沒有時間學習,表面上來看是在積累社會經驗,但是實際上卻是失去了進行知識儲備和積累的機會,再多的實踐經驗沒有良好的理論基礎為依託必然是空中樓閣。因此,作為學生,爭取更多的機會學習還是重中之重。

總之:這是句話並不是最膾炙人口的,卻都是對我有感悟的。這些感悟很多可能都是不成熟的,甚至可能是不準確的,但也是我讀完論語,學習了孔孟與儒家文化選修課的心得和體會,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篇二:論語名句賞析

論語名句賞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複習,這是愉快的事。這裏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瞭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這裏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説:“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説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説:“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諡號。”這裏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裏,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説:“對我來説,有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説:“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裏説的是隻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説:“(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站在河邊歎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於説:“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並)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篇三:《論語》賞析材料

(一)基礎知識積累

1、《論語(轉載於: m 書 業 網:論語好句賞析)》是一部___體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輯錄的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錄。宋儒把《論語》和《___》《___》《___》合稱為“四書”。

2、孔子,名___,字 ___,___ 家學派創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 ,即“出來做事”。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説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藝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尊奉為至聖先師。

(二)課內句子翻譯

(1)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我小時候生活窮苦,所以學會了許多鄙賤的技藝。)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點而效法,把好的

言行記在心裏;對於他們身上的缺點,我進行反省,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即改去。)

(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盡君道,臣盡臣道,父盡父道,子儘子道。)

(4)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説:?花言巧語,裝出一副偽善的面孔,這

種人很少有仁德的。? )

(5)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孔子説:?聰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聰明的人生動活潑,仁慈的人沉厚寧

靜。聰明的人生活快樂,仁厚的人有涵養,壽命長。?)

(6)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孔子説:?有一句話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準則嗎??孔子回答:?那就是‘恕’

吧!自己不願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

(7)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説:?做官要始終如一,不肯懈怠,執行政令表裏如一,

忠心不二。? )

(8)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顏淵、季路侍從。孔子説:?何不各人説説自己的志向??

子路説:?願將車馬及皮袍衣服與朋友共享,用壞了也不引為遺憾。?

顏淵説:?希望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勞績。?

子路説:?希望聽到老師的志向。?

孔子説:?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輕人得到關懷。? )

(9)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不符合禮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禮的話不去聽,不符合禮的話不去説,不符合禮的事不

去做。 )

(10) 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行合於禮,這就是仁。)

(11) 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修養仁德全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 )

(12)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努力學習,堅持不懈,教導別人從來不知道疲倦。)

(13)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依靠個人勤奮敏捷,不斷學習、求

索而得來知識的人。 )

(1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自己想要立身,從而使別人立身,自己想要通達從而使別人通達。)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有職位的人本身正直,這樣不發命令事情也能辦得好 ;有職位的人本身不正直 ,即

使強發命令下屬也不會聽從。)

(二)課外句子翻譯

(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②。”

【註釋】①北辰:北極星。距地球約782光年。由於太遠,從地球上看它似乎不動,

實際仍在高速運轉。 ②共:同“拱”。環繞。

【今譯】 孔子説:?[國君]治理國家,用道德教化來推行政治,就像北極星一樣,處

於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羣星都環繞在它的周圍。?

(2)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②,民免而無恥③;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

格④。”

【註釋】 ①道:同“導”。治理,引導。 ②齊:整治,約束,統一。 ③免:避免,指避

免犯錯誤。無恥:做了壞事,心裏不知羞 恥;沒有(或缺乏)羞恥之心。 ④格:正,糾正。

【今譯】孔子説:?用行政命令來治理,用刑法來處罰,人民雖然能避免犯罪,但還不

是從心裏知道[犯罪]是可恥的;用道德教化來治理,用禮來約束,人民就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會[自覺地]改過。?

(3) 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③。”

【今譯】孔子説:?仲由,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

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4)子曰:“人而無信①,不知其可也。【註釋】① 信:講信用,説了算數。

【今譯】 孔子説:?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可以呢!

(5)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今譯】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裏明白卻不能完善

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

(6) 君子坦蕩蕩, ___________________。

(7) 見賢思齊焉,___________________。

(8)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9) 歲寒,__________________。

(10)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今譯】君子只應擔心自己沒有才能,不必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今譯】十户人家的村落,必定有人像我一樣忠信,但不如我好學啊。

(13)發憤忘食,_________________ ,不知老之將至。

(1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今譯】暮春三月,春服已經換上,約上五六個朋友,六七個少年,到沂水裏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風,再一路歌唱而歸。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

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註釋】 ①有:同“又”。表示相加。“十有五”,即十加五,十五歲。 ②天命:這裏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稟賦與天性、人生的道義和職責等多重含義。

【今譯】孔子説:?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於世;四十歲時遇事就

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6)長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論語?微子》【註釋】 ①長沮、桀溺:兩位隱士,真實姓名和身世不詳。 ②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 ③耰:音yōu,用土覆蓋種子。

①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夫執輿者為誰?

翻譯: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翻譯: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翻譯:

② 請你點評文章中的孔子的思想

(17)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注:1公子糾:齊桓公的哥哥。齊桓公與他爭位,殺掉了他。2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糾的家臣。公子糾死後,召忽自殺,管仲歸服於齊桓公,並當上了齊國的宰相。3如其仁:這就是他的仁德。4微:無,沒有。5被髮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髮左衽”是當時的夷狄之俗。6諒:遵守信用,這裏指拘泥小的信義、小的節操。7自經:上吊自殺。瀆,小溝渠

①將文中的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翻譯: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翻譯:

②孔子如何看待“管仲相桓公”這件事的?

(18)宰予晝寢。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①也。於予與何誅②?”子

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③。”

【註釋】①圬:粉刷②誅:責備 ③是:代詞,指先前對人的態度。

①. 將文中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

於予與何誅? 譯文: 於予與改是。 譯文: ②. 這段文字講的是和 的關係。

③. 孔子從“宰予晝寢”這一事情中,悟出什麼道理?

附錄:閲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19~22題。

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閲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户。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雖家僕不得近。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屨,揹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柱者?不速去,無俟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節選自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9.下列各組加點詞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1)微行入古寺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

B. (1)而目不可開

(2)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

C. (1)史噤不敢發聲

(2)發圖,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

D. (1)使史更敝衣

(2)願足下更慮之(《荊軻刺秦王》)

20.與例句中“為”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公閲華,即解貂覆生,為掩户。

A.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荊軻刺秦王》)

B.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C.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D.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荊軻刺秦王》)

21.下列對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第一段寫左忠毅公在風雪天“微行入古寺”,發現了“伏案卧,文方成草”的史可法,當即“解貂覆生,為掩户”,表現了左忠毅公愛才之心。

B.對史可法,左忠毅公不僅“呈卷,即面署第一”,而且“召入,使拜夫人”,並斷言“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則表現了他具有知人之明。

C.從“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脱矣”句可以看出,“逆閹”對左公用刑之酷和左公面對酷刑的意志之堅。

D.“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柱者?”表現了左公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並對史可法給自己平反昭雪寄予厚望。

22.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柱者?

(2)無俟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

篇四:《論語》傳世名句賞析

《論語》傳世名句賞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註釋】

(1)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2)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説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説別人不瞭解自己。

(3)愠:音yùn,惱怒,怨恨。

【譯文】

孔子説:“學了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賞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説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譯文都是:學了以後,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譯文不符合原義,指出這裏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説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温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採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説,要是被社會採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説,要是沒有被社會所採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説,紛紛到我這裏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説,即使社會不採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瞭解。

2、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③乎?傳不習④乎?”

【註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説《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譯文: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3)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

(4)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譯文】

曾子説:“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賞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於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3、子曰:“弟子①入則孝,出②則弟,謹而信,③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④。”

【註釋】

(1)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説在家。

(2)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

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3)汎:泛的意思。

(4)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説:“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賞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閒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4、有子曰:“禮①之用,和②為貴。先王之道③,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註釋】

①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

②和:調和、和諧、協調。

③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譯文】

有子説:“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賞析】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孔門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説,既要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着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係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説,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於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5、有子曰:“信近於義①,言可復②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③不失其親,亦可宗④也。”

【註解】

(1) 義:義是儒家的倫理範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2)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註》雲:復,踐言也。”

(3)因:依靠、憑藉。一説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4)宗:主、可靠。

【譯文】

有子説:“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賞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禮為標準,不符合於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

的態度;不符合於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6、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謂好學也已。”

【註釋】

①就:靠近、看齊。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説:“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説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説是好學了。”

【賞析】

本章重點提到對於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為君子應該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這是值得借鑑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