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電視劇觀後感父親

來源:文萃谷 3.18W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很走心,有人説《走向共和》的人物設定和歷史不符,但其實正史的又怎麼見得就是全對的?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走向共和的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走向共和電視劇觀後感父親

  走向共和觀後感篇一

對於歷史我們每個人都不一定很明瞭,但是在心裏都有一個印象,歷史這玩意其實還是口口相傳的,有些是經過一些個文人的筆來説的,一些個是由那些個戲啊曲啊劇啊的演出來的,也許我們聽到的都不是歷史,也許全是歷史,我們既然不是學者,也無需考究真否,人説,讀史使人明智,歷史的作用就是可以讓聽者體驗不可能體驗的事情,從而由史鑑今,以古人之事談今人之不可為。只要歷史足夠精彩,真真假假,不足道也。

對於1894年到1917年的這段歷史,我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歷史書的層面上,比如袁世凱是個大賣國賊,李鴻章是大賣國賊,慈禧是老混蛋,光緒倒是年少有為,譚嗣同是烈士,孫中山是革命先驅如此如此巴拉巴拉。這種思想一直存在我們的心中已經二十年了。可以説是根深蒂固,但是一部電視劇卻真真正正的衝擊了我對這段歷史的看法。

在經過了那個只有黑白非對既是錯人云亦云的年紀,選擇題也從雙選改為了四選,作為一個思想獨立身體成熟的成年人,考慮歷史的時候是應該重新審視,有自己的看法了。畢竟沒有無來由的恨也沒有無來由的愛,賣國賊不是生來就是為了賣國滴,革命烈士也不是根紅苗正生下來就腳踏七彩祥雲滴,當然賣國賊的一些人性閃光,革命烈士的污點不能改變我們對賣國行徑的唾罵和革命的崇敬。然而,任何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在過了那個一棍子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萬隻腳的時代,在百年以後,是不是可以給出公論的時候?作為即將接管社會的新一代,我們是否對歷史有了一個客觀的認識?

  走向共和觀後感篇二

走向共和,就拿今時今日來説我們仍然處在進程中。沒有好的制度和壞的制度,只有合適不合適,即使是被推翻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不能去全盤否定,能夠綿延數千年自有它的合理性,只是進步和發展是個大趨勢,被淘汰也是必然。

“孫大炮”是這個劇中出現過很多次的稱謂,剛開始我深以為然,因為總是把他和唐僧聯想到一起,似乎有與生俱來的天真與赤誠,信念無比堅定卻沒有什麼實實在在的能力。但是最後一段的演講又覺得他確實有其偉大之處,同樣也在於他極度的天真赤誠與堅定,他的理念在當時是超前的,甚至於在如今也是超前的,任何理想都是具有前瞻性的,具體到個人,我們都被教導,要從小樹立自己的理想,於國家,於民族更是如此,我們總要有個目標去為之奮鬥,儘管過程可能迴環曲折。

我不明白教科書為什麼一定要籠統地給袁世凱冠一個竊取辛亥革命成果的帽子,徹徹底底地否定了一個實幹家,一個被李鴻章,榮祿,張之洞多次推薦,甚至捨命保全的人,他的能力才幹可想而知。他一生的敗筆可能就是養了一個蠢兒子,和楊度一起矇騙自己老爹稱帝,當然這其中也夾雜着袁世凱自己的私心,野心,結果騎虎難下,急火攻心,一命嗚呼,北洋分裂,軍閥割據。袁世凱曾經説“如果我輸了,沒有人能贏。”之後將近三十年的戰亂印證了這句話。

説到楊度,看前面是個有能力有理想有原則的正人君子,袁世凱為了不到南京任職縱人放火,他大罵想搞君主立憲可以,這是堂堂正正的事,怎麼可以用這種卑鄙齷齪的手段。後來為了騙袁世凱稱帝,偽造報紙,偽造請願書,授意段祺瑞威逼議員簽字。嗯,這很“堂堂正正”。

歷史的必然性是發展,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而偶然性在於人作為一個又一個個體的差異性,可能起推動作用,又可能受自己短板的限制,使發展滯後。

又想到當初梁啟超拜訪李鴻章想請他一起搞君主立憲,李鴻章説了一句話“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感觸良多,這部劇傳達,涵蓋的太多,真正能吸收的少之又少。

  走向共和觀後感篇三

終於將整部電視劇看完,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之前迫不及待地寫下一些感受,是因為太喜歡這部電視劇,很濃重的史詩味。但縱觀全片,我最喜歡的劇中人,依然是之前提到的李鴻章和慈禧。其實,從袁世凱被重用開始,人物的`性格描述就顯得太過直白,而最後羅文和田沫這兩個虛構人物的出現,又讓原本真實的故事顯得有些矯揉造作。

我還是比較喜歡看一些人物城府深、歷史性強的故事,太過義憤填膺的人物,我不喜歡,特別是以這樣的人物為主導的故事。在價值觀上,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好人壞人之分,康有為、梁啟超的君主立憲,孫中山、黃興的民主共和,以及袁世凱的稱帝,首先要做到的都是集權,所以在這一點上,康有為在戊戌變法時的虛偽,孫中山與黃興的決裂和袁世凱沒什麼區別,只是各自的經歷不同,所採取的方式也不同罷了。袁世凱雖然失敗了,但在經歷了種種歷練之後,他已不再是首鼠兩端的人,他也是想為老百姓謀福祉的,從他奄奄一息中接受田沫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名利名利,名在利前,翁同和是一個例子,其他人也一樣,就連慈禧臨終前也説:大清總算沒有敗在我的手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畢竟只是小夥子才敢説説的話,一個人在達到了某種高度的時候,往後的每一天,就是步步為營。

我一直都不理解,或者説不相信孫中山能夠做到如此的無私、博愛。即使長出了白鬍子,講話中也無時無刻不顯露着鋭氣,有時候會讓人覺得他太過自傲、不可一世。當然,要顛覆一個時代,的確需要這樣的人。我覺得自己是很保守的一個人,所以我常常會對自己曾在高一參加唱歌選拔比賽,以及進大學參加主持人、演講比賽而感到不可思議。以前是一根筋地想成為“名人”,現在是一根筋地想低調地謀求自己的最優生活。我一直説單細胞動物很適合形容自己,人的生活態度在改變,而處事方式依然直來直往。我會去關注別人,卻越來越不想去改變別人。因為在改變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很累。所以,我還是挺佩服孫中山的,一輩子都在改變別人,改變國家,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中,除了李鴻章和慈禧,其他人,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從年輕走向衰老,見證了他們的膽怯、野心、抉擇和宿命。人活的越久,看得也就越明白,無論你是聰明的人,還是愚蠢的人。袁世凱是一本教科書,孫中山也是一本教科書,不同的人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給了我們很好的參考價值。而在有價值的歷史人物身上中,我們發現:每個人早晚都會被這個時代淘汰,與其讓一個時代的思想約束自己,不如去做一個時代的英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