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物理運用方法的解析

來源:文萃谷 2.52W

下面是關於國中物理運用方法的介紹:

國中物理運用方法的解析

一、控制變量法

在研究物理問題時,當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時,為了確定這個物理量與某個因素的關係,就需要控制其它因素不變只改變這個因素,看所研究的物理量與這個因素的變化關係,這種方法就叫做控制變量法。

知識回顧:1、研究物體運動的快慢;2、研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係;3、研究物體的動能與質量和速度的關係;4、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的關係;5、研究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的關係;6、研究液體蒸發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7、研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8、研究電磁鐵的磁性與線圈的匝數和電流大小的關係;9、研究導體電阻大小跟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的關係;10、研究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係(即歐姆定律)。

應用:

針對白熾燈除了發光還產生熱量的現象,小明同學猜想:白熾燈的功率越大,亮度越大,產生的熱量也就越多。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小明設計了一個實驗方案:使25W白熾燈正常發光,把温度計放在燈泡附近任一位置,觀察温度計示數的變化;換上100W白熾燈重複上述步驟。若100W白熾燈使温度計的温度升得高,則產生的熱量多。

同學們對小明的方案進行了討論,認為:

(1)在燈泡附近的範圍內,燈泡產生的熱量越多,空氣温度升高越大,利用温度計測温度變化的方案是可行的;

(2)方案還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測温點要固定,二是測温時間要相同。

二、理想模型法

理想模型是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運用這種方法的目的,就是為了摒棄次要條件,突出主要因素,對實際問題進行理想化處理,從而方便對物理本質的研究。在物理學中,常常把實際研究對象或實際過程抽象成為理想模型。

知識回顧:1、槓桿槓桿在實際應用時,由於受力的作用會發生形變,但都忽略不計;2、在研究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時,引入光線;3、電池在實際應用時,不考慮電池本身的電阻對電路的影響;4、電流表、電壓表在實際應用時,不考慮電流表本身的電阻對電路的.影響;而電壓表在接入電路時,則認為其斷路5、在研究磁場的分佈時,引入磁感線;6、在研究原子的組成時,引入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應用:

物理學常常把實際的研究對象或實際的過程抽象成物理模型。如用鍘刀鍘草時,可以把鍘刀看做是一個能夠繞軸轉動的硬杆,而不必考慮刀的形狀、刀的材質,在物理學中把它稱為槓桿,這時槓桿就是鍘刀的物理模型。汛期,江河中的水有時會透過大壩下的底層從壩外的地面冒出來,形成管湧,我們學過的什麼裝置可以作為管湧的物理模型?自行車的車把可以控制車的方向,它的物理模型又是什麼?

三、等效替代法

將某個物理量、物理裝置、物理狀態(或過程),用另外一個物理量、物理裝置、物理狀態(或過程)來替代,得到同樣的結論,這種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知識回顧:1、曹衝稱象的故事中,用石塊的重量等效大象的重量;2、測量不規則小塊固體的體積時,用它排開水的體積等效固體的體積;3、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時,用二力平衡的原理測得拉力,從而得知摩擦力的大小;4、托裏拆利實驗中,利用水銀柱產生的壓強與大氣壓等效的方法測定大氣壓的數值;5、在研究平面鏡成像實驗中,用兩根完全相同的蠟燭,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6、求多個用電器組成的串、並聯電路的總電阻。

應用:有10塊重均為18N、厚度均為 6cm的磚,平鋪在水平地面上。小剛想把它們一塊一塊的疊放起來,則他至少需要做功48.6J。

四、轉換法

在研究看不見的物質或現象時,可以通過研究該物質或現象所產生的可見的效果,由此進一步分析物質或現象,這種方法叫轉換法。

注意: 等效替代法雖然也包涵有轉換 法的思想,但其研究主體已發生轉移,而轉換法則是通過研究主體所產生的效果來上朔其原因的一種研究方法。

知識回顧:

1、利用小球的振動來判斷髮聲體在振動;

2、根據蘋果落地的現象證明重力的存在;

3、利用小桌陷入海綿的深度判斷壓力的作用效果;

4、根據小球將木塊推動的遠近來判斷小球動能的大小;

5、利用紙片的飄動來判斷氣體壓強的變化;

6、根據馬德堡半球實驗的現象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7、通過擴散現象研究分子的熱運動;

8、判斷電路中是否有電流時,可通過電路中的燈泡是否發光去確定;

9、判斷磁場是否存在時,可用小磁針放在其中看是否轉動來判斷;

10、電磁鐵的磁性強弱通過它吸引大頭針的多少來確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