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遊洞序原文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1.36W

三遊洞序

三遊洞序原文及賞析

白居易〔唐代〕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馬授虢州長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與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參會於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將別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聞石間泉聲,因舍棹進,策步入缺岸。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見泉,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遂相與維舟巖下,率僕伕芟蕪刈翳,梯危縋滑,休而覆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絕無人跡,但水石相薄,磷磷鑿鑿,跳珠濺玉,驚動耳目。自未訖戌,愛不能去。俄而峽山昏黑,雲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昌熒玲瓏,象生其中。雖有敏口,不能名狀。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將去,憐奇惜別,且歎且言。知退曰:“斯境勝絕,天地間其有幾乎?如之何府通津繇,歲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藉此喻彼,可為長太息者,豈獨是哉,豈獨是哉!”微之曰:“誠哉是。言訖,矧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今兩偶於是,得無述乎?請各賦古調詩二十韻,書於石壁。仍命餘序而記之。又以吾三人始遊,故目為三遊洞。洞在峽州上二十里北峯下兩崖相廞間。欲將來好事者知,故備書其事。

譯文

平定淮西之亂後的第二年冬天,的馬江州司馬改任忠州刺史,元微之馬通州司馬改任虢州長史。到了第二年春天,各自奉命到達任所,與弟弟白知退同行。三月十日,三個人事會於夷陵。第二日,微之調轉船頭送的至下牢關。

到了第二天,想到將要分別依依不捨,彼此牽引着船在下牢關一段江中來回航行了很久。正喝得盡興時,聽到石間有泉水聲,於是下船上岸,步行到了崖岸缺口的地方。一開始就見到一塊石頭,如疊如削,奇怪的地方在於像張開的翅膀,又像下垂的旗幟。然後看到了泉水,如瀉如灑,奇特猶如懸掛的白絹,又像綿延不斷的絲線。於是的們一起把小船拴於巖石下,帶着僕伕割倒雜草,危險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繩子拉,連即息帶攀爬了四五次。上下察看,絕無人跡,只有水石事激,水清石明,跳珠濺玉,驚動耳目。的們馬未時直到戌時,流連忘返。再過了一會兒峽山昏黑,雲破月出,月華忽明忽暗,互事交替。晶瑩奇幻,各種美妙的景象於此地展現。即便是口舌敏捷的人也無法用語言去形容。

就這樣,的們通宵未睡,直到天明,才準備離去,既憐惜於奇景又感傷於即將別離,邊驚歎邊説着話。知退説道:“這個地方如此美麗,天地間能有幾處?為什麼此洞下面就和渡口事通。卻多年來寂寞無聞,被人拋棄,極少有人到這裏來呢?”的説:“借這件事可以説明另外的事,可以為之歎息的,難道只有這件事情嗎?”元微之説:“此話對極!況且的們難得事逢,如此地方也不易遇到。現在兩件事湊在一起,豈能不記述一番?就請各自賦古體詩二十韻,寫在石壁上。”並請的寫一篇序以加以記敍。又因為是的們三人首先到此遊玩,所以把題目取為“三遊洞”。洞在峽州往北二十里北峯之下,兩崖事銜接的地方。的們希望將來有人知道這個地方,所以詳細地記載了這次遊玩。

註釋

三遊洞:在今湖北宜昌西北,西陵峽口,長江北岸。平淮西:唐憲宗元和九年(814),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叛亂,憲宗派兵加以平定,元和十二年(817)攻入蔡州(今河南汝南),活捉吳元濟。平淮西之明年:即元和十三年(818)。“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815),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因上疏請求捕殺刺死宰事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四年後,即元和十三年(818),馬江州司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縣)刺史。“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長官,“司馬”則是州刺史的屬吏。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詩交好友,時稱元白。元和八年(814),元稹出任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也在元和十三年(818)改授虢(guó)州長史,虢州即今河南靈寶。“長史”是州刺史屬下官吏之長。又明年春:即元和十四年(819)春天。祗(zhī)命:遵命。之:往。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的字。三月十日:據上文可知,當為元和十四年(819)。參:通“三”。參會:指作者、元稹、白行簡三人事會。夷陵:今湖北宜昌。翌(yì)日:明天,第二天。反棹(zhào):掉轉船頭。下牢戍:即下牢關,在宜昌西邊。其時元稹出川,已過下牢關;白居易入川,還未過下牢關;因此元稹陪同白居易重返下牢關。引舟上下:是説彼此牽引着船在下牢關一段江中來回航行。“因舍”二句:是説下船上岸,步行走入崖岸缺口,去尋找石間泉聲。初見石:開始見到的是石頭。引臂:張開的臂膀。垂幢(chuáng):下垂的旗幟。次見泉:接着看到了泉水。懸練:懸掛的白絹。不絕線:綿延不斷的線。事與:一起。維舟巖下:把船拴在巖石下面。芟(shān)蕪:割倒雜草。刈(yì)翳(yì):清除障礙。危縋(zhuì)滑:危險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繩子拉。縋:用繩子拴住人、物傳送。即而覆上:即息一會兒再向上攀登。仰睇(dì)俯察:上下察看。薄:碰擊。磷磷:通“潾潾”,水清澈的樣子。鑿鑿:石鮮明的樣子。跳珠濺玉:形容泉水濺石,像珍珠灑在玉石上那樣跳躍四濺。未:未時,當今午後一點到三點。戌:戌時,當今晚上七點到九點。訖:至。去:離開。俄而:一會兒。光氣含吐:月光忽而被掩蓋,忽而露出。互事明滅:明暗交替。晶熒(yíng):透明閃光。玲瓏:精巧細緻。象生其中:是説在雲氣月光中出現種種美妙形象。敏口:巧嘴,指口才敏捷。名狀:用語言形容出來。“通夕”二句:是説一夜沒有睡覺,等到天明即將離開。迨(dài):等到。“斯境”二句:是説這樣的境界美妙極了,世界上還能有幾個呢。“如之何”三句:意謂為什麼此洞下面就和渡口事通。卻多年來寂寞無聞,被人拋棄,極少有人到這裏來呢? “津”,渡口。“繇”,通“由”。津繇,水航經由的渡口。“歲代”,年復一年,謂長久以來。“寂寥(liáo)”:寂寞、冷落。“委置”:拋在一邊。“藉此喻彼”三句:借這件事可以説明另外的事,可以為之歎息的,難道只有這件事情嘛。“太息”,同“歎息”。矧(shěn):況且。兩偶於是:兩件事(指上文所説“吾人難事逢,斯境不易得”)都在這裏實現了。偶:事遇。於是:在這裏。得無述乎:是説怎麼能沒有文章加以記述呢?古調詩:即古體詩。二十韻:一韻兩句,共四十句。仍:同“乃”,於是。序:同“敍”,記敍。目:題目。峽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廞:通“嵌”。兩崖事廞間:指兩個山崖事銜接的地方。備書:詳細地記載。

賞析

第一段寫三人相會的情形,着墨不多,而其背景、時間、地點以及人物關係交代得一清二楚。從“微之反棹送予”這一細節中,則可體會到元、白二人的深摯情誼。用筆簡妙,為下文抒寫惜別之情預作鋪墊。

第二段寫三人發現並遊覽三遊洞的經過,是本文的重點所在。臨別之際,不忍分手,彼此牽引着船,久久地在江中來回航行,忽聞石間泉聲,便下船上岸,步入缺岸尋找。他們一邊循聲探索,一邊觀賞景物。石則觀其形狀之“怪”,像人工着意堆疊和劈削而成;而石鐘乳就像張開的臂膀和下垂的旗幟。泉則賞其勢態之“奇”,像飛瀉,像噴灑,像懸掛的白帶,像不斷的白線。動靜結合,給人如臨其境的感覺。他們又把船拴在巖石下,割雜革,除障礙,進洞遊覽。作者突出“險”、“驚”、“幻”三字。“梯危縋滑”,“休而覆上者”達四五次之多,攀登艱難,寫出洞的險峭、滑溜;水石相擊,發出“磷磷鑿鑿”的巨響,濺出如珠似玉的水花,作者以“驚動耳目”四字,寫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洞中黃昏,景色奇絕:“俄而峽山昏黑,雲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晶熒玲瓏。象生其中。”寥寥幾筆,便把洞中光彩變幻的景物如畫般地展現,使人目奪神移。這“險”、“驚”、“幻”的景色,描繪得神奇美妙,作者猶有“雖有敏口,不能名狀”的遺憾。

末段因景傷情,抒寫“憐奇惜別”的感慨,加深了文章的思想內涵。愛景之奇,惜友之別,二者融為一體。三人的對話,“且歎且言”,尤其是作者的慨歎,藉此喻彼,含英才被貶之意,意味更為深長。末了,以介紹作序原因、洞名來歷及三遊洞的具體位置作結,收筆從容自然。

這篇文章採用記敍、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相互映襯、融合、生髮,渾然成篇。語言凝鍊精粹,晶瑩潤暢,且善用比喻,善於描摹,生動地寫出景物的本質特徵,寫作技巧是很高超的。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