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原文及賞析精選15篇

來源:文萃谷 7.17K

《落日》原文及賞析1

旅人嗟倦遊,結纜坐春洲。

《落日》原文及賞析精選15篇

日暮江風靜,中川聞棹謳。

草光天際合,霞影水中浮。

單艫時向浦,獨楫乍乘流。

孌童泣垂釣,妖姬哭盪舟。

客心自有緒,對此空復愁。

譯文

頻繁往來江上的旅行已生厭倦,早早泊船靠岸,依春洲以望遠,聊解憂煩。

暮色黃昏之時,江風停息。一曲悠揚的船歌不知從江中何處傳來。

舉目遙看,只見一片瑩瑩草色與天光水色融為了一體;偶爾有幾朵彩雲飄來,霞光倒映在水中,隨着水波起伏。

寂靜的江上,時而一隻小船從天邊駛來,映着天上的霞光,滑過水中的雲影,緩緩搖近岸邊。

坐於江畔,看江水長流,夕陽西沉,孤舟飄泊,恨諂臣阻扼賢路,憂國家隱患重重。

外仕宦人的心中縱有無限愁緒,也只有一聲歎息無可奈何。

註釋

嗟(jiē):歎息;感歎。

結纜:系舟,停舟。

謳(ōu):民歌。

孌童泣垂釣:用“龍陽君泣魚”之典,用來表達移情別戀,恩移寵衰,不再受到寵幸或重用的苦衷。

妖姬哭盪舟:“蔡姬盪舟”齊桓公與蔡姬泛舟水上,蔡姬搖盪舟身,桓公恐,禁之不可,怒而遣蔡姬。桓公打發蔡姬回孃家只是一種懲罰,不曾想蔡人竟嫁女於他人。桓公大怒,舉兵攻破蔡國,並乘勢進軍楚國。

賞析

何遜的詩在樑代頗有影響,沈約曾盛譽其作,謂“每讀卿詩,一日三複,猶不能已”。此詩的藝術水準,也當得起這番讚譽。題中的劉諮議,即劉孝綽,曾任諮議參軍之職。他是與何遜齊名的詩人,當世有“何劉”之稱,二人之間經常有唱和之作。

“旅人嗟倦遊,結纜坐春洲。”詩的起首兩句交代了作者之所以在行程中要“早泊”,並不是春江夕陽的美麗景色激發了他的觀賞興趣,而是對官事繁複和往來江上的旅行已經厭倦了,才寧願早早泊船岸邊,依春洲以望遠,聊解憂煩。何遜的`這種心情,在其詩作中多有反映,如“遊宦疲年事,來往厭江濱”;“我本倦遊客,心念似懸旌”等。詩一開始就表現出作者的憂愁煩惱,為下面的寫景與聯想做了鋪墊。

接下來六句描寫了春晚夕陽中的江上景色。暮色黃昏之時,江風停息。渙渙春水,猶如一匹長長的白練,無聲地流動着,一直流向遠方。江中不知何處,傳來一曲悠揚的船歌。這是打魚歸來的船家在搖櫓歌唱。在一片靜謐之中,這歌聲顯得既清亮而又陶然自得,使疲於奔波的旅人聞之,更加感慨萬端。舉目遙看大江兩岸,但見春草茵茵。這如翠的綠色綿綿不斷,伸展向前,直連着天邊。近處的草芽綠得可愛,遠處的草卻漸漸地映出傍晚天際的清光,越向遠方,這清光越亮,草色也越淡。遙望所及,只見一片瑩瑩,草色與天光水色融為了一體。偶爾有幾朵彩雲飄來,霞光倒映在水中,水波起伏,宛如雲影飄浮在江面。寂靜的江上,時而一隻小船從天邊駛來,映着天上的霞光,滑過水中的雲影,緩緩搖近岸邊。寧靜的江流,悠揚的漁歌,天邊的餘暉,綿綿的春草,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畫面。在這畫面中,有聲,有光,有色,有近處的清晰,有遠方的迷濛,有靜止的水天背景,有動態的孤舟輕漾。一切都呈現出素雅的色調,透出一股憂鬱的情思。

詩的後四句抒發了作者由江景而生髮的聯想和感慨。“孌童泣垂釣”用“龍陽君泣魚”之典。《戰國策·魏策》記魏王的男寵龍陽君釣魚而泣,魏王問其故,龍陽君答曰,前得之魚小,後得之魚大,故棄前者而藏後者;因想天下之美人多矣,王將惑於新人而棄故。魏王遂布令於四境之內:“有敢言美人者族。”後以此事喻近幸之臣蔽君主得賢之路。“妖姬哭盪舟”,事見於《左傳·僖公三年》。齊桓公與蔡姬泛舟水上,蔡姬搖盪舟身,桓公恐,禁之不可,怒而遣蔡姬。桓公打發蔡姬回孃家只是一種懲罰,不曾想蔡人竟嫁女於他人。桓公大怒,舉兵攻破蔡國,並乘勢進軍楚國。《淮南子·人間訓》稱:“蔡女盪舟,齊師大侵楚。”以喻禍之起於微小之間。這兩個典故都與水有關。何遜關心國事,有志向,但因出身寒微,不善奉迎,故仕途多蹇,胸中常鬱郁。他坐於江畔,看江水長流,夕陽西沉,孤舟飄泊,恨諂臣阻扼賢路,憂國家隱患重重,心情格外沉重。他的憤恨憂慮不可以直接表達,遂由水而生髮聯想,借“泣魚”、“盪舟”的典故婉轉隱晦地表現出來。這應當就是“客心自有緒”的內涵。《南史·何遜傳》記載,梁武帝蕭衍因何遜在詩中用曹操故事而頗為不滿,稱“何遜不遜,未若吾有朱異”。何遜“自是疏隔,希復得見”。(朱異是樑代以阿諛奉迎皇帝而著稱的近臣,後侯景起兵亂樑,就借討朱異為名)此事或許能幫助讀者理解何遜用這兩個典故時的心理背景。

然而,“旅客長憔悴,春物自芳菲”,“客子行行倦,年光處處華”(何遜)。大自然既不因人的悒鬱不樂而失去其美之魅力,也不因人之喜悦讚賞而增加其美的色彩。自然的生命就是這樣健壯、堅強、蓬勃旺盛。相比之下,人的生命是多麼短促、軟弱,人的作用又是多麼微薄、無力。江水靜靜,日夜不停;春光流轉,年年不息;太陽落下,第二天照樣升起;可江邊之人,明日不知身在何處,憤恨憂慮,亦復徒然。“對此空復愁”,正是詩人對於人生、社會的無可奈何之歎。

何遜

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於煉字。為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後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

《落日》原文及賞析2

原文:

落日塞垣路,風勁戛貂裘。翩翩數騎閒獵,深入黑山頭。極目平沙千里,惟見雕弓白羽,鐵面駿驊騮。隱隱望青冢,特地起閒愁。

漢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顏皓齒,深鎖三十六宮秋。堂有經綸賢相,邊有縱橫謀將,不減翠蛾羞。戎虜和樂也,聖主永無憂。

譯文

塞外的太陽已經落下了,狂風呼嘯地襲捲着人們身着的戰袍。幾位兵士帶着弓箭,策馬深入黑山頭。極目遠眺,茫茫千里黃沙,一望無際,空曠的天地裏只有幾位行獵的好手攜雕弓,佩白羽,表情嚴肅,如風馳電掣般策馬飛奔。隱隱約約竟彷彿望見了夜色裏的昭君陵,心裏波瀾起伏。

漢家天子正當青春年盛,漢家天下幅員遼闊,洋洋四百州,民殷國富。然而,天子竟不能憑藉實力鞏固國防,靠一位苦命的宮女去“和蕃”。朝堂上不是沒有經天緯地的奇才,邊境上更不缺少鎮守一方的良將,可“和蕃”一事還是照例進行,將天下社稷的安危託付於一女子之手,這是多麼可悲的事?如今邊疆地區太平、和睦,皇上也可以高枕無憂了。

註釋

①塞垣:邊防城池。戛(jiá莢):敲擊。

②翩翩:輕快地來往奔馳。黑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西北。

③極目:放眼,一眼望不到邊。雕弓:古代雕、雕相通,雕弓,可以解釋為射鵰的弓,也可以説是雕刻過花紋的弓,這裏與白羽並列恐為後者。白羽:尾部纏有白色羽毛的箭。鐵面:戰馬所帶鐵製面具,用以保護馬的頭部。駿(jùn俊):對好馬的美稱。驊騮,周穆王的八駿之一,這裏代指強壯快速的駿馬。

④青冢(zhǒng腫):漢王昭君墓。冢:隆起的墳墓。塞外千里白沙,相形之下,山、水、草,顯得特別墨綠,所以長有青草的王昭君墓稱青冢,山稱黑山。特地:特別。

⑤漢天子:指漢元帝,是他遣王昭君嫁給匈奴。方鼎(dǐng頂)盛:正當富強興盛的時候。四百州:漢代州的範圍很大,全國才只有十幾個州。宋代府下設州,範圍小得多,最多時全國也不到300個州,這裏作者是用宋代政區概念來説明漢元帝時領地的廣闊。

⑥玉顏:美玉一樣的容貌。皓齒:潔白的牙齒。玉顏皓齒代指美麗的宮女們。深鎖三十六宮秋:被關在深宮裏度過淒涼的春秋。漢有36所離宮別館。秋是淒涼冷寞的象徵。

⑦堂:古代宮廷,前為堂,後為室。堂即廟堂朝堂,引申為朝廷。經綸:整理絲縷,引申為處理國家大事。賢相:品德好、才能強的宰相。邊:邊防前線。縱橫謀將:智勇雙全的將軍。翠娥:黛眉,指王昭君。羞:蒙受遠嫁匈奴的恥辱。

⑧戎:古代對西北方面的少數民族統稱為戎。這裏指匈奴。虜:對敵人的蔑稱。聖主:對皇帝美化的稱呼。這兩句是説,王昭君遠嫁匈奴的羞辱,換來的是敵人的歡樂和皇帝的寬心。

賞析:

創作背景

本詞分上下兩片,上片描寫在邊境前沿外出打獵,隱隱約約地望見昭君墓,引發了他的“閒愁”。“閒愁”是什麼?就是他在下片中所發的感慨。詞的重點在下篇。表面上是議論擁有賢臣良將和廣闊疆上的強大的漢天子,不應當讓王昭君這個弱女子冤家蒙羞。實際上作者是借古諷今,批評宋朝廷的屈辱求和的對外政策。

北宋時期,在金國興起之前,中華大地上長時間是宋、遼、夏鼎足而立的局面,可是堂堂大宋卻是懦弱而受屈辱的一方。公元1005年1月(真宗景德元年末),宋與遼在澶州定理“澶淵之盟”(澶州又名澶淵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陽市),宋每年向遼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公元1006年(景德三年),在党項族首領攻佔西北大片領土的情況下,宋朝反而封他為西平王(這時還沒有建立大夏國),每年“賜”銀萬兩、絹萬匹,錢二萬貫。公元1042年(仁宗慶曆二年),遼國揚言要發大軍南下,仁宗不敢抵抗,派大臣到遼求和,答應每年再贈給銀10萬兩,絹10萬匹。公元1044年底(仁宗慶曆四年),宋軍在連續慘敗後向西夏求和(党項族首領元昊於公元1038年稱帝,建立大夏國,史稱西夏),又每年“賜”銀5萬兩,絹13萬匹,茶葉2萬斤,令在各節日和元昊生日共“賜銀2萬兩,銀器2千兩,絹、帛、衣著等2萬3千匹,茶葉1萬斤”。宋朝皇帝在強敵壓境,虎視眈眈的形勢下,不圖富國強兵,一味地屈膝求和,企圖用金錢來購買和平。須知乞討來的和平,用金錢買來的和平都是不能鞏固的。北宋亡於此,南宋也亡於此。這是付出了高昂代價的歷史教訓。黃庭堅有見於此,所以他在詞中提出:“堂有經綸賢相,邊有縱橫謀將”,就不應當採取這樣的下策。在詞的結拍中他説這樣的政策只能使“戎虜和樂”,而“聖主永無憂”則是反話,因為這種政策不可能產生“永無憂”的結果。這樣的“主”也不是“聖主”。黃庭堅兩次被謫貶,他在詞中借古喻今對國家大事委婉陳詞,可見其良苦用心。

賞析

詞的上片主要描寫邊地騎兵馳騁射獵的雄壯場面。古人每以“獵”指稱戰事,“閒獵”實際就是進行軍事操練。落日、勁風渲染出緊張的戰鬥氛圍.平沙千里提供了遼闊的習武場景,弓箭駿馬烘托出騎士的諷爽英姿。循此理路當展開對國力軍威的鋪陳,高揚英雄主義的風采。不料“隱隱”以下折人了由昭君的青冢引起的“閒愁”,其實此“愁”不但非“閒”,相反是對國運的深長憂思。下片即是其所思的內容.在堂皇的頌詞下藴含着辛辣的諷刺。皇帝貴為天子,統有天下,後官佳麗,供其享用;廟堂有治國的賢相,邊疆有善謀的`良將:沒想到國家的安定卻要靠小女子的和親換來。“不減”一句將此前的堂堂國威全部掃卻,其犀利簡直使大宋君臣無地自容。結尾二句又復歸歌功頌德之詞,極盡椰榆挖苦,矛頭直指皇帝。回觀上片所寫的騎射場景,可知它只是詞人的想象之境,現實的情況

是君王縱樂、文恬武嬉,邊備廢弛,只能以割地賠款來求得苟安於一時。有鑑於此,詞人才會以下計大段的諷刺感慨系之,以與上片的理想之境構成強烈對比。

值得指出的是,聯繫山谷所處的時代背景,他的諷刺矛頭是直接指向變法派的。這‘時期的詩歌中山谷表現出與當政者斷然不合作的態度,時露鄙夷譏諷,其例證彰彰具在,可以參觀。尤其可堪玩味的是,王安石有詠陽君的《明好曲》”首,當時和者甚眾。山谷由昭君這熱門話題而興感作詞,也在情理之中。王安釘在詩中稱“人生失意無南北”、“漢恩自淺胡自深”,在安石可能是要故作驚址駭俗之論,而這或許也是引發山谷深思的觸煤之一吧。

《落日》原文及賞析3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註釋

新生的柳葉如綠煙點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傳出聲聲幽怨。春天的氣息已露倪端。但在這元宵佳節融和的天氣,又怎能知道不會有風雨出現?那些酒朋詩友駕着華麗的車馬前來相召,我只能報以婉言,因為我心中愁悶焦煩。記得汴京繁盛的歲月,閨中有許多閒暇,特別看重這正月十五。帽子鑲嵌着翡翠寶珠,身上帶着金捻成的雪柳,個個打扮得俊麗翹楚。如今容顏憔悴,頭髮蓬鬆也無心梳理,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顏色好像熔化的黃金。

②合璧:像璧玉一樣合成一塊。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聲音。

④次第:接着,轉眼。

⑤中州:這裏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節。

⑦鋪翠冠兒:飾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節女子頭上的裝飾。

⑨簇帶:粧扮之意。

評論

李清照的這首《永遇樂》當是作者流寓臨安時所作。這首詞雖寫元夕,卻一反常調,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對比,抒發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這首詞通過南渡前後過元宵節兩種情景的對比,抒寫離亂之後,愁苦寂寞的情懷。上片從眼前景物抒寫心境。下片從今昔對比中抒發國破家亡的感慨,表達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詞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鮮明對比。感情深沉、真摯。語言於樸素中見清新,平淡中見工緻。

這首詞運用今昔對照與麗景哀情相映的手法,還有意識地將淺顯平易而富表現力的口語與錘鍊工緻的書面語交錯融合,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如此之強,以至於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會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

劉辰翁《須溪詞》之《永遇樂·璧月初晴》小序:“餘自辛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託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李調元《雨村詞話》:易安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黃九之下。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班,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

賞析

上片寫今年元宵節的情景。“落日熔金,暮雲合璧”着力描繪元夕絢麗的暮景,寫的是落日的光輝,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紅璀璨;傍晚的雲彩,圍合着璧玉一樣的圓月。兩句對仗工整,辭采鮮麗,形象飛動。但緊接着一句“人在何處”,卻宕開去,是一聲充滿迷惘與痛苦的長歎。這裏包含着詞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動。置身表面上依然熱鬧繁華的臨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識到這只不過是一時的幻覺,因而不由自主地發出“人在何處”的歎息。這是一個飽經喪亂的人似曾相識的情景面前產生的一時的感情活動,看似突兀,實則含藴豐富,耐人咀嚼。“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三句,又轉筆寫初春之景:濃濃的煙靄的薰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調,原來先春而開的梅花已經凋謝了。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幾許”是不定之詞,具體運用時,意常側重於少。“春意知幾許”,實際上是説春意尚淺。詞人不直説梅花已謝而説“吹梅笛怨”,藉以抒寫自己懷念舊都的哀思。正因為這樣,雖有“染柳煙濃”的春色,卻只覺春意味少。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承上描寫作一收束。佳節良辰,應該暢快地遊樂了,卻又突作轉折,説轉眼間難道就沒有風雨嗎?這種突然而起的“憂愁風雨”的心理狀態,深刻地反映了詞人多年來顛沛流離的境遇和深重的國難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詞人的晚景雖然淒涼,但由於她的才名家世,臨安城中還是有一些貴家婦女乘着香車寶馬邀她去參加元宵的詩酒盛會。只因心緒落寞,她都婉言推辭了。這幾句看似平淡,卻恰好透露出詞人飽經憂患後近乎漠然的心理狀態。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寫今轉為憶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這裏專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節。遙想當年汴京繁盛的時代,自己有的是閒暇遊樂的時間,而最重視的是元宵佳節。“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這天晚上,同閨中女伴們戴上嵌插着翠鳥羽毛的時興帽子,和金線捻絲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齊齊整整,前去遊樂。這幾句集中寫當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點,充分體現那時候無憂無慮的遊賞興致,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汴京的繁華熱鬧。以上六句憶昔,語調輕鬆歡快,多用當時俗語,宛然少女心聲。

但是,昔日的繁華歡樂早已成為不可追尋的幻夢,“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歷盡國破家傾、夫亡親逝之痛,詞人不但由簇帶濟楚的少女變為形容憔悴、蓬頭霜鬢的老婦,而且心也老了,對外面的熱鬧繁華提不起興致,懶得夜間出去。“盛日”與“如今”兩種迥然不同的心境,從側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後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和詞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們詞人心靈上投下的巨大陰影。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卻又橫生波瀾,詞人一方面擔心面對元宵勝景會觸動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內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卻又懷戀着往昔的元宵盛況,想觀賞今夕的繁華中重温舊夢,給沉重的心靈一點慰藉。這種矛盾心理,看來似乎透露出她對生活還有所追戀的嚮往,但骨子裏卻藴含着無限的孤寂悲涼。面對現實的繁華熱鬧,她卻只能隔簾笑語聲中聊温舊夢。這是何等的悲涼!

《落日》原文及賞析4

水調歌頭·落日古城角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落日古城角,把酒勸君留。長安路遠,何事風雪敝貂裘。散盡黃金身世,不管秦樓人怨,歸計狎沙鷗。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

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何處依劉客,寂寞賦登樓。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夕陽照在城牆的一角,我端起酒杯勸説您留下。京城離這裏太遠了,為什麼還要穿着破舊的衣服冒着艱辛趕去呢?我擔心你像蘇秦一樣盤纏用盡,還會遭到妻子的埋怨,不如早點歸來,與沙鷗親近為好。明晚月色下,你就要帶着滿身的離愁乘船而去。

追逐功名利祿,恐怕是到老了以後才會罷休吧?飽讀書,應該像古代的伊尹和周公一樣為國事操勞。不要效仿班超投筆從戎,即使能夠萬里封侯,也會長期的滯留邊疆,到老才能回來。在哪裏可以找到可以依附的人呢?只怕是空自孤獨寂寞,作《登樓賦》那樣思念家鄉的文章。

註釋

(1)敝貂裘:破舊的貂皮衣服

(2)秦樓:漢樂府《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此以羅敷女指代妻室。

(3)狎沙鷗:與沙鷗相近,指隱居生涯。

(4)致身:出仕做官

(5)伊周:伊尹和周公,二人都是古代著名的.賢相。

(6)班超投筆:《後漢書班超傳》東漢班超家境窮困,在官府做抄寫工作,曾經擲筆長歎説,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

1、毛佩琦.辛棄疾詞:萬卷出版社,20xx年6月1日:第30頁.

賞析

詞上片充滿對友人的不捨之情,對友人之遠行表示擔憂。“落日古城角,把酒勸君留。”二句開篇點題,直接勸告友人不要遠行。“長安路遠,何事風雪敝貂裘。散盡黃金身世,不管秦樓人怨,歸計狎沙鷗。”五句都是詞人為友人感到擔心,即言前路之艱難,又怕友人時運不濟,像當年入秦的蘇秦一樣,最終落魄而歸,招致親戚朋友的冷落。用“歸計狎沙鷗”的歸隱山林之路,反襯追求功名利祿的道路上充滿了艱難險阻。上片末句表達的是對友人一心向往功名富貴的感歎。

下片“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肯定了友人傑出的才學,希望友人此行能夠獲得成功,像伊尹和周公一樣成為國之棟樑。同時詞人又説“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勸慰友人不要一味為了功名富貴而像班超一樣,有家難回。結尾處“何處依劉客,寂寞賦登樓。”,乃是作者聯繫自身的境遇,自比王桀,感歎自己身似浮萍,漂泊不定,空自思鄉,落得孤獨寂寞。

這首詞充滿了一種悲慨之情,通篇都是對友人求仕的勸解之辭,但實際上卻是對朝廷不能重用人才,埋沒人才,使友人和自己這樣的有識之士壯志難酬,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諷刺與悲憤。

1、毛佩琦.辛棄疾詞:萬卷出版社,20xx年6月1日:第30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詞約作於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冬天,當時辛棄疾正在江東安撫司參議官任上,友人辭別前往臨安,詞人作此詞送友人。 1、毛佩琦.辛棄疾詞:萬卷出版社,20xx年6月1日:第30頁.

《落日》原文及賞析5

落日在簾鈎,溪邊春事幽。

芳菲緣岸圃,樵爨倚灘舟。

啅雀爭枝墜,飛蟲滿院遊。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千憂。

譯文

落日好像懸掛在捲簾所用的掛鈎上,憑窗而望,只見溪邊的農人正忙碌着春耕。

沿溪岸的園圃上滿是鮮花綠草,農人們有的在打柴做飯,有的正將小船停靠在溪灘上。

嘰嘰喳喳的.雀鳥在樹枝上跳躍、爭鬧,有的掉了下來;飛蟲也滿院遊走。

是誰釀造出了這濁酒啊?讓我能一酌消解無數煩憂。

註釋

簾鈎:捲簾所用的鈎子。

樵爨:打柴做飯。

啅(zhào):噪聒。

濁醪(láo):濁酒。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落日》原文及賞析6

謫仙怨·晴川落日初低原文

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翻譯:

譯文一個晴朗的日子,斜陽低掛在天邊,一葉孤舟載着友人離去,此刻是何等令人惆悵!鳥兒在平曠的原野上遠近地飛翔,好似人隨流水各奔東西。願白雲將自己的思念帶給千里萬里之外的`友人,願那一輪明月載着我的愁思隨着溪水帶到友人的身邊。友人貶謫去的苦恨讓人難以言狀,就如那江邊繁茂的春草一樣雜亂而無際。

註釋

①晴川:指在陽光照耀下的江水。②平蕪:指草木繁茂的原野。③長沙:這裏用漢代賈誼謫遷長沙的典故。④萋萋:草盛貌。

賞析:

這首詞又題作《答秦徵君、徐少府春日見集苕溪,酬樑耿別後見寄六言》。中唐時代,文人詞處於初興階段,詞還未從詩的領域中取得明確的獨立地位,所以這種似詞又可看作詩的作品的出現,不足為奇。據六言詩題,這首詞大約是作者被貶睦州(今浙江淳安一帶)司馬途中,經苕溪(流域在今浙江湖州地區),在友人的宴集上為酬答遠謫的樑耿的寄贈所作。劉長卿任鄂嶽觀察史期間,遭權臣吳仲儒誣奏,貶為潘州南巴尉,尋除睦州司馬。去國懷鄉之思,有感而發。

《落日》原文及賞析7

水調歌頭·落日古城角

辛棄疾〔宋代〕

落日古城角,把酒勸君留。長安路遠,何事風雪敝貂裘。散盡黃金身世,不管秦樓人怨,歸計狎沙鷗。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

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何處依劉客,寂寞賦登樓。

譯文

譯文夕陽照在城牆的一角,我端起酒杯勸説您留下。京城離這裏太遠了,為什麼還要穿着破舊的衣服冒着艱辛趕去呢?我擔心你像蘇秦一樣盤纏用盡,還會遭到妻子的埋怨,不如早點歸來,與沙鷗親近為好。明晚月色下,你就要帶着滿身的離愁乘船而去。追逐功名利祿,恐怕是到老了以後才會罷休吧?飽讀詩書,應該像古代的伊尹和周公一樣為國事操勞。不要效仿班超投筆從戎,即使能夠萬里封侯,也會長期的滯留邊疆,到老才能回來。在哪裏可以找到可以依附的人呢?只怕是空自孤獨寂寞,作《登樓賦》那樣思念家鄉的文章。

註釋

敝貂裘:破舊的貂皮衣服秦樓:漢樂府《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此以羅敷女指代妻室。狎沙鷗:與沙鷗相近,指隱居生涯。致身:出仕做官伊周:伊尹和周公,二人都是古代著名的賢相。班超投筆:《後漢書班超傳》東漢班超家境窮困,在官府做抄寫工作,曾經擲筆長歎説,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

賞析

詞上片充滿對友人的不捨之情,對友人之遠行表示擔憂。“落日古城角,把酒勸君留。”二句開篇點題,直接勸告友人不要遠行。“長安路遠,何事風雪敝貂裘。散盡黃金身世,不管秦樓人怨,歸計狎沙鷗。”五句都是詞人為友人感到擔心,即言前路之艱難,又怕友人時運不濟,像當年入秦的蘇秦一樣,最終落魄而歸,招致親戚朋友的冷落。用“歸計狎沙鷗”的歸隱山林之路,反襯追求功名利祿的道路上充滿了艱難險阻。上片末句表達的是對友人一心向往功名富貴的.感歎。

下片“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肯定了友人傑出的才學,希望友人此行能夠獲得成功,像伊尹和周公一樣成為國之棟樑。同時詞人又説“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勸慰友人不要一味為了功名富貴而像班超一樣,有家難回。結尾處“何處依劉客,寂寞賦登樓。”,乃是作者聯繫自身的境遇,自比王桀,感歎自己身似浮萍,漂泊不定,空自思鄉,落得孤獨寂寞。

這首詞充滿了一種悲慨之情,通篇都是對友人求仕的勸解之辭,但實際上卻是對朝廷不能重用人才,埋沒人才,使友人和自己這樣的有識之士壯志難酬,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諷刺與悲憤。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落日》原文及賞析8

謫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朝代:唐代

作者:劉長卿

原文:

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譯文

一個晴朗的日子,斜陽低掛在天邊,一葉孤舟載着友人離去,此刻是何等令人惆悵!鳥兒在平曠的原野上遠近地飛翔,好似人隨流水各奔東西。

願白雲將自己的思念帶給千里萬里之外的友人,願那一輪明月載着我的`愁思隨着溪水帶到友人的身邊。友人貶謫去的苦恨讓人難以言狀,就如那江邊繁茂的春草一樣雜亂而無際。

註釋

①晴川:指在陽光照耀下的江水。

②平蕪:指草木繁茂的原野。

③長沙:這裏用漢代賈誼謫遷長沙的典故。

④萋萋:草盛貌。

創作背景

這首詞又題作《答秦徵君、徐少府春日見集苕溪,酬樑耿別後見寄六言》。中唐時代,文人詞處於初興階段,詞還未從詩的領域中取得明確的獨立地位,所以這種似詞又可看作詩的作品的出現,不足為奇。據六言詩題,這首詞大約是作者被貶睦州(今浙江淳安一帶)司馬途中,經苕溪(流域在今浙江湖州地區),在友人的宴集上為酬答遠謫的樑耿的寄贈所作。劉長卿任鄂嶽觀察史期間,遭權臣吳仲儒誣奏,貶為潘州南巴尉,尋除睦州司馬。去國懷鄉之思,有感而發。

《落日》原文及賞析9

滿庭芳·落日旌旗

落日旌旗,清霜劍戟,塞角聲喚嚴更。論兵慷慨,齒頰帶風生。坐擁貔貅十萬,銜枚勇、雲槊交橫。笑談頃,匈奴授首,千里靜欃槍。

荊襄,人按堵,提壺勸酒,布穀催耕。芝夫蕘子,歌舞威名。好是輕裘緩帶,驅營陣、絕漠橫行。功誰紀,風神宛轉,麟閣畫丹青。

翻譯

落日時分軍旗搖曳,刀劍閃着清霜般的寒氣,塞角聲喚着督夜鼓。嶽將軍論兵慷慨激昂,伶俐的口才帶起風來。坐擁十萬將士,士兵敢勇,長矛交錯。談笑之間,金人投降,千里消去戰爭。

荊襄地區,人民安居,提壺鳥勸人飲酒,布穀鳥勸人耕地。採芝打柴的人,為嶽軍歌舞頌威名。正是輕暖的皮裘衣帶頗具風度,驅馳營陣,在大漠奔行。功名誰來紀,風采神情隨意變,麟閣之中畫上丹青。

註釋

滿庭芳:詞牌名。又名“鎖陽台”,雙調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韻,後片五平韻。

劍戟:古代刀劍,鈎戟之類的武器。

塞角:邊塞的號角聲。

嚴更:督行夜之鼓。“齒頰”

句:喻談鋒犀利,見解過人。此句化用蘇軾《浣溪沙》“論兵齒頰帶風霜”句。

貔貅:古籍所載的猛獸名,用以喻勇猛的軍士。

街枚:此指士兵。

枚:形如著,兩端有帶,可繫頸上。古代行軍時,常令士兵街於口,以防喧譁。

雲槊:長矛,古代的一種兵器。

笑談頃:談笑之間。

匈奴:代指金軍兵將。

授首:被殺,或指投降。

欃槍:彗星。古人以為現於天則有兵災。

荊襄:今湖北一帶,當時岳飛統兵活動於此。

按堵:同“安諸”,指安居、安定。

提壺:鳥名,即提壺蘆,身有麻斑,如鶴而小,嘴彎,聲清重,初稍緩,已乃大激烈。

布穀:鳥名,於播種時鳴叫,故名。

芝夫蕘子:採芝、打柴的人。蕪(wú)柴草。

輕裘緩帶:輕暖的皮裘,寬鬆的衣帶,形容風度之幽閒從容。

絕漠:越過沙漠。

橫行:縱橫馳騁。

麟閣:閣名,漢宣帝曾畫功臣像於此。

創作背景

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岳飛因戰功授鎮寧、崇信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進封武昌郡開國侯,駐紮在現在的武昌。紀律嚴明,路不拾遺,秋毫無犯,軍民胥樂,作者作《滿庭芳》贈之。

賞析

這闋詞在歷史上受到的評價很高,可把它拿來作為岳飛駐紮在武昌的這一段生活歷史來看待。

首先,這闋詞在藝術上很有特色:感情豐富,色彩濃麗,悲憤不平卻又出之以含蓄,較好地表達了作者在那種情況下對於岳飛的敬愛和惋惜之情。

詞一開頭選用了三個不同的時間,從各種角度來描寫岳家軍的氣勢。這三句,乍讀時似乎是如實的寫景而已,細味來才感到他無不寓有自己的感情。他是借景色的渲染,從而巧妙地傳達出自己複雜的心情的。這裏,他選用了落日的時分來寫軍容之一的旗幟,讓半天的晚霞作背景,襯托着軍營裏飄動的萬首彩旗,映着落日的餘暉,宛如風翻金焰,色彩濃麗,給人一種温暖的感受。這就不僅寫出了軍營的壯麗,也傳達出了這支軍隊在人民心中所擁有的那種温暖安謐的感覺。字裏行間甚至表露出來作者那興奮的臉色,也被映得金光熠熠的了。其次,他用霜晨來突出軍容之一的威儀;讓煞白的霜空作背景,襯托着交橫如雲的刀槍戟槊;慘淡的朝陽,在它們上面灑下了萬點寒星,色彩森嚴而肅殺,給人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肅穆之感,不僅寫出了軍營氣象之森嚴,也表達了連作者也感到了不無畏怯的敬佩之情。最後他選用了無邊的黑夜來作為整座軍營的巨大的背景,黑色是什麼也看不見的,作者巧妙地於靜中寫動,於無法顯出色彩的黑裏,巧妙地運用畫角之聲和着警夜的更鐸;運用聽覺從而寫出既緊張而又靜謐的氣氛,表達了作者對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無限信任之情。這一組文字雖少,卻無不色彩濃麗,意與境偕,構成了藝術上的比現實更集中、更突出的和諧之美。他把數百里連營表現得這樣有聲有色。這些看似純客觀的聲色,卻都反映了作者主觀的感受,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詩的境界。因此,他無須再加什麼感歎,表現了作者對於岳飛治軍之巨大才能的欽佩了。

作者在作了如此絢麗的渲染之後,接着就用工筆來細心地勾勒他心中崇拜的英雄本人了。

在他的詞中嶽飛是一位風采翩翩、雍容豁達的儒將。慷慨論兵,齒頰生風,足見文采風流。簡單兩句,一位文韜武略而又風流俊逸的嶽武穆便躍然紙上。不僅如此,通過作者慷慨風生的描述,使讀者同作者一樣,也如坐春風之中,彷彿聽到了嶽武穆那慷慨陳辭的`忠誠精義,看到了他那齒頰生風的笑謔神態:他笑金兵之無能,譏投降派之可哂。於是,岳飛的精神面貌,豐滿地生活在讀者的感情世界之中了。

僅是慷慨論兵,儘管齒頰生風,那也不一定是嶽武穆。作者接着寫道:“坐擁貔貅十萬,銜枚勇、雲槊縱橫。”這才是岳家軍的典型。別看岳飛坐在大帳之中,談笑風生,然而他的四周,有十萬精兵,正糾集待命,一個個銜着枚,平端着長矛,精神高度集中,有如引滿的弓,只待一聲令下,便立刻飛向敵人。則岳飛的這種談笑風生的安祥態度,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的顯示,一種無畏的懾服力量。

但是,威嚴則威嚴矣,而詞中所透露的,畢竟不過是以無聊的談笑來打發着祖國分裂、生靈塗炭的日子。所以作者很自然地產生了以岳飛如此雍容文雅而又武功赫赫的、不可一世的名將,如果此時放在抗金的前線,也許他就在這談笑的頃刻之間,“匈奴授首,千里靜欃槍”的遐想。這裏既表達了作者對於岳飛的崇敬和對於岳家軍的信賴,同時也表達出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限的惋惜:岳飛此時畢竟沒有去平定金人,使百戰百勝、金人聞之喪膽的岳飛閒在這裏,空自慷慨悲歌以打發他寶貴的時光。一任半壁江山,淪於金人的鐵蹄,這是無比可惜而又可痛的事。

下闋,作者追述了他來武昌時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荊、襄是岳飛的防地。人作者突出地稱道人民都能在家裏安居樂業這一點,是因為這樣的和平景象,在其它地方是已很難見到了。故説“荊襄,人按堵。”看似平鋪直敍,然而言語之間卻流露出了無限的欣羨和感慨。岳飛愛民,已是朝野盡知,有口皆碑的了。所以這在他的防地,當然更為真實可信。

作者接着用了四句來進一步描寫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雖是四句,卻按所見所聞來分寫。他借提壺、布穀兩種鳥的名字,不僅點明節令,而且也寫出了岳家軍與當地居民的水乳關係。一路上見到的是人民提着酒壺要岳家軍飲一杯,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古時候,人民對於他所敬重的義師,是習慣用酒來相敬的,所謂“簟食壺漿,以迎王師。”這裏着一“勸”字,非常傳神,它表現了着一個因為紀律的關係不肯飲老百姓的酒,而一個因為感激情深,非要他喝一杯不可這樣拉拉扯扯的動人情景。通過“布穀”的提示,原來士兵是在幫人民耕作,無怪乎這軍隊會得到人民熱情的款待,人民要這樣感激他們了。這當是作者親眼所見的情景。最妙的是“芝夫”兩句,芝是靈芝,那麼芝夫就是指的藥農了。蕘子就是以砍柴為生的樵夫。這兩種人,大都是遠離城市,多數在深山老林裏的。因此這當是作者在尚未進入武昌境地的山道上,碰見了從岳飛駐地出來採藥砍柴的人,於是作者就向他們打聽這一路聽到的岳家軍整肅的情況是否屬實。因為這太難得了,是以未免使人難以相信。於是這些採藥的、砍柴的就高興地向作者極力地證實着,説到高興處,不禁手舞足蹈起來,並且唱起當地的民謠以為證。這裏作者沒有寫出自己的反映,但這“歌舞”也映出了作者的眼神,是驚喜而亢奮的。當然這樣的情景在看慣了人民解放軍的人們,那是不足為奇的,要知道在封建時代,那就是了不起的政績。作者在最後感慨地説:要是能讓岳飛去驅營佈陣,他是可以就這樣輕裘緩帶從容不迫地一直打到黃龍府都無人能敵的。然而殘酷的現實卻是岳飛被疑,置而不用。於是作者恨恨地説:像岳飛這樣為國建立了不朽功勛的人,是應該把他的風采畫入專門紀念功臣的麒麟閣內的。作者的這闋“句句緣實”之詞,最後的結尾,卻是不實的。岳飛當年不僅沒有入麒麟閣,反而以“莫須有”的罪名屈死在了風波亭。這雖是後話,但就岳飛此時的境況看,敏感的作者已察覺到了這種不平,所以才有這虛擬的一筆。這是作者深刻的地方。“功誰紀?”作者在這裏直是在質問了。雖然這時岳飛尚身居侯位,但作者從祖國正需要岳飛上前線時,而高宗卻讓他在這裏坐冷板凳的現實中,已經感覺到岳飛的不妙了。而事實上,韓世忠在鎮江,岳飛在武昌,都是為了“罷其兵權”,以便和議得以順利進行。當時高宗為此特地下了一道詔書説:“李、郭在唐俱稱名將,有大功於王室;然光弼負不釋位之釁,陷於嫌隙;而子儀聞命就道,以勛名福祿自終。是則功臣去就趨舍之際,是非利害之端,豈不較然著明!”這真是説得再清楚也沒有了。正是由於高宗的這種卑怯心理,才使得南宋永遠處於偏安之中。“風神宛轉,麟閣畫丹青”,表面看來是歌頌朝廷的,實則含有害怕岳飛去立功的悲憤。荊襄有幸,卻是整個祖國的不幸。岳飛是如此的有為,卻不能為統一祖國而留影於麒麟閣。愛與惜交織在一起,歌頌與悲憤混同,這就使得這闋詞有纏綿悱惻,無限低徊的藝術魅力。

《落日》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馬戴

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譯文

片片孤雲和那歸林鳥兒,頃刻間已是飛馳千餘里。

想起了我長久離開家園,滯留在異鄉只能空歎息。

斜陽餘輝灑落高大樹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燒。

臨水卻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為害怕容顏已變改。

註釋

片:片刻,片字是“時”字的修飾語。

念:想。

何:多麼。

滯:滯留,淹留。

微陽:斜陽。微,指日光微弱。

喬木:樹千高大、主幹與分枝有明顯區別的木本植物,如鬆、柏、楊、白樺等樹皆是。

驚:因面容改變而吃驚。

平昔:平素,往昔。

顏:面色,容顏。

鑑賞

沈德潛評此詩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雲軒鶴立雞羣矣。”(《唐詩別裁》)這裏所説的“意”,是指詩的思想感情,全詩以鄉愁為主題,曲折地表現了詩人的坎坷不遇,而不顯得衰颯;所謂“格”,主要地是指謀篇佈局方面的藝術技巧。這首詩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説就是:情景分寫。情與景,是抒情詩的主要內涵;情景交融,是許多優秀詩作的重要藝術手段。然而此詩用情景分寫之法,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開頭二句寫詩人在黃昏日落之時,滿懷惆悵地遙望鄉關,首先躍入眼簾的是仰視所見的景物:“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晚雲孤飛於天際,歸鳥投宿於林間,憑着它們有形和無形的羽翼,雖有千里之遠也片時可達。詩以“千里”與“片時”作強烈比照,寫出雲、鳥的自由無礙和飛行之速;但是,這絕不是純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詩人“悵望”所見,而且這種景物又是觸發詩人情思的契機和媒介:“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原來,詩人久客異地,他的鄉關之思早已深深地鬱積在胸中了。因此,頷聯由外界景物的.描繪自然地轉入內心情感的直接抒發,不言惆悵而滿紙生愁,不言歸心似箭而實際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寫情之後,頸聯又變換筆墨寫景,景物描寫不但切合詩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遠,層次分明。夕陽從近處的樹梢往下沉落,它的餘暉返照秋山,一片火紅,像野火在遠遠的秋山上燃燒,漸漸地隱沒在山的後面。“入”字寫出夕照的逐漸暗淡,也表明了詩人佇望之久,憶念之殷。不僅如此,這種夕陽西下餘暉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詩人的鄉愁,而且更深一層地觸發了詩人內心深處感時傷逝的情緒。客中久滯,漸老歲華;日暮登臨,益添愁思,徘徊水邊,不敢臨流照影,恐怕照見自己顏貌非復平昔而心驚。其實詩人何嘗不知自己容顏漸老,其所以“臨水不敢照”者,怕一見一生悲,又增悵悶耳。“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尾聯充溢着一種惆悵落寞的心緒,以此收束,留下了裊裊餘音。

情景分寫確是此詩謀篇佈局上的一個特點。這種寫法,對於這首詩來説,有特殊的藝術效果。細細玩味,可以發現此詩是頗見匠心的。全篇是寫“落日悵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間寫來,詩情就被分成兩步遞進:先是落日前雲去鳥飛的景象勾起鄉“念”,繼而是夕陽下山迴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顯示出情緒的發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詩句稍顛倒次序可作:“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如此前半景後半情,也是通常寫法,但顯得稍平,沒有上述那種層層遞進、曲達其意的好處。而“宿鳥歸飛急”引起歸心似箭,緊接“辭家久未還”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時)與遲(久留滯)對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渾勁”(見《瀛奎律髓》紀批)。如改成前半景後半情格局(如上述),則又失去這層好處。

煉字潛詞形象傳神,“孤雲”“歸鳥”“微陽”“秋山”營造了秋日傍晚的蕭瑟與清冷,寄託着作者的傷感之情。“燒”字的使用,是靜中有動;“遠”字又寫出了意境的空闊,增強了對孤寂之情的表現。

李重華《貞一齋詩説》指出:“詩有情有景,且以律詩淺言之,四句兩聯,必須情景互換,方不復沓。”他所説的“情景互換”,就是“情景分寫”。當然,這種分寫絕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獨立而又互相映襯,共同構成詩的永不凋敝的美。馬戴這一首望鄉之曲就是這樣,它的樂音越過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遙遙傳來,至今仍然能挑響讀者心中的絃索。

作者介紹

馬戴早年屢試落第,困於場屋垂30年,客遊所至,南極瀟湘,北抵幽燕,西至沂隴,久滯長安及關中一帶,並隱居於華山,遨遊邊關。直至武宗會昌四年(844年)與項斯、趙嘏同榜登第。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為太原幕府掌書記,以直言獲罪,貶為龍陽(今湖南省漢壽)尉,後得赦還京。懿宗鹹通末,佐大同軍幕。鹹通七年(867年)擢國子太常博士。

工詩屬文,其詩凝鍊秀朗,含思藴藉,饒有韻致,無晚唐纖靡僻澀之習。尤以五律見長,深得五言律之三昧。與薛能、顧非熊、殷堯藩等友善,均有詩篇往來;又與賈島、姚合為詩友,唱酬尤多。善於抒寫羈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藴藉深婉,秀朗自然。

代表作品

《落日悵望》、《楚江懷古》、《送人遊蜀》、《灞上秋居》等,歷來頗為傳誦。《出塞詞》、《關山曲》等,慷慨激壯,是晚唐較好的邊塞詩。樂府詩《徵婦歎》哀傷慘惻,最有諷諭。楊慎《升庵詩話》舉其《楚江懷古》“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一聯,謂“雖柳吳興(柳惲)無以過也”。部分邊塞之作,如《隴上獨望》、《邊將》、《射鵰騎》等,也較沉雄激壯。五古《徵婦歎》頗能刻畫徵婦悲痛心情。七言絕句亦有佳作。宋嚴羽、明楊慎、清王士禎等,均推其成就在晚唐諸人之上。葉矯然則稱:“晚唐之馬戴,盛唐之摩詰也。”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認為“晚唐詩人,馬戴骨格最高”。翁方綱《石洲詩話》更以其五律“直可與盛唐諸賢儕伍,不當以晚唐論矣”。

詩作多為投贈、應酬或寫羈旅、山林之作,較少反映社會現實。在《全唐詩》錄存其詩172首,編為2卷。生平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等有傳。唐鹹通九年(869年)病卒於國子太常博士任上,終年約70歲。著有《會昌進士詩集》1卷,《補遺》1卷。

《落日》原文及賞析11

落日悵望

朝代:唐代

作者:馬戴

原文:

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版本一)

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一何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色隱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版本二)

翻譯:

晚雲孤飛於天際,歸鳥投宿於林間,憑着它們有形和無形的羽翼,雖有千里之也片時可達。思考為何停留在這裏,離家很久還沒有回去。夕陽從近處的樹梢往下沉落,餘暉返照秋山,一片火紅,像野火在遠遠的秋山上燃燒,漸漸地隱沒在山後。徘徊水邊卻不敢臨流照影,害怕因為自己的容顏不復平昔而心驚。

賞析:

沈德潛評此詩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雲軒鶴立雞羣矣。”(《唐詩別裁》)這裏所説的“意”,是指詩的思想感情,全詩以鄉愁為主題,曲折地表現了詩人的坎坷不遇,而不顯得衰颯;所謂“格”,主要地是指謀篇佈局方面的藝術技巧。這首詩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説就是:情景分寫。情與景,是抒情詩的主要內涵;情景交融,是許多優秀詩作的重要藝術手段。然而此詩用情景分寫之法,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開頭二句寫詩人在黃昏日落之時,滿懷惆悵地遙望鄉關,首先躍入眼簾的是仰視所見的景物:“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晚雲孤飛於天際,歸鳥投宿於林間,憑着它們有形和無形的羽翼,雖有千里之遠也片時可達。詩以“千里”與“片時”作強烈比照,寫出雲、鳥的自由無礙和飛行之速;但是,這絕不是純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詩人“悵望”所見,而且這種景物又是觸發詩人情思的契機和媒介:“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原來,詩人久客異地,他的鄉關之思早已深深地鬱積在胸中了。因此,頷聯由外界景物的描繪自然地轉入內心情感的直接抒發,不言惆悵而滿紙生愁,不言歸心似箭而實際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寫情之後,頸聯又變換筆墨寫景,景物描寫不但切合詩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遠,層次分明。夕陽從近處的樹梢往下沉落,它的'餘暉返照秋山,一片火紅,像野火在遠遠的秋山上燃燒,漸漸地隱沒在山的後面。“入”字寫出夕照的逐漸暗淡,也表明了詩人佇望之久,憶念之殷。不僅如此,這種夕陽西下餘暉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詩人的鄉愁,而且更深一層地觸發了詩人內心深處感時傷逝的情緒。客中久滯,漸老歲華;日暮登臨,益添愁思,徘徊水邊,不敢臨流照影,恐怕照見自己顏貌非復平昔而心驚。其實詩人何嘗不知自己容顏漸老,其所以“臨水不敢照”者,怕一見一生悲,又增悵悶耳。“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尾聯充溢着一種惆悵落寞的心緒,以此收束,留下了裊裊餘音。

情景分寫確是此詩謀篇佈局上的一個特點。這種寫法,對於這首詩來説,有特殊的藝術效果。細細玩味,可以發現此詩是頗見匠心的。全篇是寫“落日悵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間寫來,詩情就被分成兩步遞進:先是落日前雲去鳥飛的景象勾起鄉“念”,繼而是夕陽下山迴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顯示出情緒的發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詩句稍顛倒次序可作:“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如此前半景後半情,也是通常寫法,但顯得稍平,沒有上述那種層層遞進、曲達其意的好處。而“宿鳥歸飛急”引起歸心似箭,緊接“辭家久未還”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時)與遲(久留滯)對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渾勁”(見《瀛奎律髓》紀批)。如改成前半景後半情格局(如上述),則又失去這層好處。

煉字潛詞形象傳神,“孤雲”“歸鳥”“微陽”“秋山”營造了秋日傍晚的蕭瑟與清冷,寄託着作者的傷感之情。“燒”字的使用,是靜中有動;“遠”字又寫出了意境的空闊,增強了對孤寂之情的表現。

李重華《貞一齋詩説》指出:“詩有情有景,且以律詩淺言之,四句兩聯,必須情景互換,方不復沓。”他所説的“情景互換”,就是“情景分寫”。當然,這種分寫絕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獨立而又互相映襯,共同構成詩的永不凋敝的美。馬戴這一首望鄉之曲就是這樣,它的樂音越過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遙遙傳來,至今仍然能挑響讀者心中的絃索。

《落日》原文及賞析12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註釋

⑴吹梅笛怨:梅,指樂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聲哀怨。

⑵次第:這裏是轉眼的意思。

⑶香車寶馬:這裏指貴族婦女所乘坐的、雕鏤工緻裝飾華美的車駕。

⑷中州:即中土、中原。這裏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

⑸三五:十五日。此處指元宵節。

⑹鋪翠冠兒:以翠羽裝飾的帽子。雪柳:雪白如柳葉之頭飾;以素絹和銀紙做成的頭飾(參見《歲時廣記》卷十一)。此二句所列舉約均為北宋元宵節婦女時髦的粧飾品。

⑺簇帶:簇,聚集之意。帶即戴,加在頭上謂之戴。濟楚:美好、端整、漂亮。簇帶、濟楚均為宋時方言,意謂頭上所插戴的各種飾物。[2-3]

白話譯文 落日金光燦燦,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雲色彩波藍,彷彿碧玉一樣晶瑩鮮豔。景緻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於何地哪邊?新生的柳葉如綠煙點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傳出聲聲幽怨。春天的氣息已露倪端。但在這元宵佳節融和的天氣,又怎能知道不會有風雨出現?那些酒朋詩友駕着華麗的車馬前來相召,我只能報以婉言,因為我心中愁悶焦煩。

記得汴京繁盛的歲月,閨中有許多閒暇,特別看重這正月十五。帽子鑲嵌着翡翠寶珠,身上帶着金捻成的雪柳,個個打扮得俊麗翹楚。如今容顏憔悴,頭髮蓬鬆也無心梳理,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笑語。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時而傷今追昔之作。寫作地點在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時間約在公元1150年(宋高宗紹興二十年)。

文學賞析 上片寫今年元宵節的情景。“落日熔金,暮雲合璧”着力描繪元夕絢麗的暮景,寫的是落日的光輝,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紅璀璨;傍晚的雲彩,圍合着璧玉一樣的圓月。兩句對仗工整,辭采鮮麗,形象飛動。但緊接着一句“人在何處”,卻宕開去,是一聲充滿迷惘與痛苦的長歎。這裏包含着詞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動。置身表面上依然熱鬧繁華的臨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識到這只不過是一時的幻覺,因而不由自主地發出“人在何處”的歎息。這是一個飽經喪亂的人似曾相識的情景面前產生的一時的感情活動,看似突兀,實則含藴豐富,耐人咀嚼。“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三句,又轉筆寫初春之景:濃濃的煙靄的薰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調,原來先春而開的梅花已經凋謝了。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幾許”是不定之詞,具體運用時,意常側重於少。“春意知幾許”,實際上是説春意尚淺。詞人不直説梅花已謝而説“吹梅笛怨”,藉以抒寫自己懷念舊都的`哀思。正因為這樣,雖有“染柳煙濃”的春色,卻只覺春意味少。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承上描寫作一收束。佳節良辰,應該暢快地遊樂了,卻又突作轉折,説轉眼間難道就沒有風雨嗎?這種突然而起的“憂愁風雨”的心理狀態,深刻地反映了詞人多年來顛沛流離的境遇和深重的國難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詞人的晚景雖然淒涼,但由於她的才名家世,臨安城中還是有一些貴家婦女乘着香車寶馬邀她去參加元宵的詩酒盛會。只因心緒落寞,她都婉言推辭了。這幾句看似平淡,卻恰好透露出詞人飽經憂患後近乎漠然的心理狀態。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寫今轉為憶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這裏專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節。遙想當年汴京繁盛的時代,自己有的是閒暇遊樂的時間,而最重視的是元宵佳節。“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這天晚上,同閨中女伴們戴上嵌插着翠鳥羽毛的時興帽子,和金線捻絲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齊齊整整,前去遊樂。這幾句集中寫當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點,充分體現那時候無憂無慮的遊賞興致,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汴京的繁華熱鬧。以上六句憶昔,語調輕鬆歡快,多用當時俗語,宛然少女心聲。

但是,昔日的繁華歡樂早已成為不可追尋的幻夢,“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歷盡國破家傾、夫亡親逝之痛,詞人不但由簇帶濟楚的少女變為形容憔悴、蓬頭霜鬢的老婦,而且心也老了,對外面的熱鬧繁華提不起興致,懶得夜間出去。“盛日”與“如今”兩種迥然不同的心境,從側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後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和詞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們詞人心靈上投下的巨大陰影。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卻又橫生波瀾,詞人一方面擔心面對元宵勝景會觸動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內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卻又懷戀着往昔的元宵盛況,想觀賞今夕的繁華中重温舊夢,給沉重的心靈一點慰藉。這種矛盾心理,看來似乎透露出她對生活還有所追戀的嚮往,但骨子裏卻藴含着無限的孤寂悲涼。面對現實的繁華熱鬧,她卻只能隔簾笑語聲中聊温舊夢。

這首詞在藝術上除了運用今昔對照與麗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還有意識地將淺顯平易而富表現力的口語與錘鍊工緻的書面語交錯融合,造成一種雅俗相濟、俗中見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語言風格。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如此之強,以至於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會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

《落日》原文及賞析13

落日憶山中

唐 李白

雨後煙景綠,晴天散餘霞。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花落時欲暮,見此令人嗟。

願遊名山去,學道飛丹砂。

譯文

雨後原野一片翠綠,煙景渺茫, 晴空裏餘霞像一幅幅綺錦。

東風跟隨春姑娘回來了,催開了我家的鮮花。

現在正是花落日暮的時候,怎麼不讓人嗟歎不止?

我想去遊名山大川,找仙人學道煉丹砂金丹。

註釋

煙景:雲靄煙霧繚繞的景色,也可泛指美麗的景色。

嗟(jiē):表示憂感。

飛丹砂:道家煉製的丹藥。

賞析

《落日憶山中》是唐代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古風詩。首二句描繪雨後山中的落日美景,其中“晴天散餘霞”句頗得謝脁詩“餘霞散成綺”之三昧。三四句寫春回大地,山花爛漫的景象,“發我枝上花”用一個“我”字,倍感親切,體現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五六句突然一轉,寫花落的惆悵,這種轉折給人帶來強烈的'心理落差,而珍惜光陰、珍重美好、及時享樂的主題也在轉折中自然凸顯出來。所以,末兩句情感又飛昇起來,既然時光如此迅疾,就應該抓緊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只願遍訪名山問道、學道。天寶間李白應詔晉京旋被放還,失望之餘求入道籍,屢稱訪名山、鍊金丹;流夜郎後亦多出此語,然較它詩之沉痛,此詩遜之。此詩乃李白觀看日落時,心有感觸而作,花開時的鮮美,花落時的悽慘,使李白感同身受,感概再風光的時刻亦有逝去之時。其中”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更是描寫春天千古名句。蓋此詩之作其在天寶初仕被逐之後乎?雨後煙景,晴天餘霞,春來花枝,山中諸多美景,筆下灌注無限舊時之情,皆從“憶”中來,而又無不關乎“遊名山”、“飛丹砂”之想。失望之寄託全在於此,此則“憶山中”之旨歸。山中美景,景中融情;“花落”以下,又由情入景,情景渾然。

《落日》原文及賞析14

落日

原文

落日在簾鈎,溪邊春事幽。

芳菲緣岸圃,樵爨倚灘舟。

啅雀爭枝墜,飛蟲滿院遊。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千愁。

古詩簡介

《落日》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詠春日暮景。首句天然晚景,“春事幽”領起中四句。芳菲、樵爨,溪前幽事。啅雀、飛蟲,堂前幽事。皆承落日言。

註釋

①庾信詩:“簾鈎銀蒜條。”

②《楚辭》:“芳菲滿堂。”庾信詩:“園苑足芳菲。”

③《史記》:樵蘇後爨。趙曰:樵爨之舟,倚灘而泊。

④張遠注:北齊張子信,善風角。奚永落與子信坐,鵲鳴庭樹,鬥而墜,子信曰:“有口舌事,雖敕喚亦不可往。”是夜琅琊王五使召,辭之,詰朝難作。

⑤東方朔曰:“積憂者得酒而解。”謝茂秦曰:五律首句用韻,宜突然而起,如“落日在簾鈎”是也。

創作背景

此詩大抵皆上元、寶應年間所作,仇兆鰲依蔡氏附在上元二年之春。黃鶴編在寶應元年。

鑑賞

《四溟詩話》:

五言律首句用韻,宜突然而起,勢不可遏,若子美“落日在簾鈎”是也。若許渾“天晚日沉沉”,便無力矣。遜軒子曰:……唐人中識鋒犯者,莫如子美。其“落日在簾鈎”之作,亦難以句匹者也,故置之首句,俊麗可愛;使束於聯中,未必若首句之妙。學者觀其全篇起結雄健,頸、頷微弱可見矣。

《唐詩歸》:

鍾雲:“稍知花改岸,始驗鳥隨舟”;“青惜峯巒過,黃知桔柚來。”此舟行幽境。二語是舟泊幽境,非老於舟楫不知(“芳菲”二句下)。譚雲:杜五言律,每首中必有一、二語妙絕者,多或至五、六語;竟以結句味短使人氣悶。今作詩者何可止言對偶,而不留心於此也(末句下)。

《杜臆》:

草堂中捲簾獨酌,忽見落日正照簾鈎,因用發興,遂有此作。……情與景會,樂以忘憂,融融泄泄,不自知其樂之所自,而歸功於酒曰:是誰造汝,一酌而千憂俱散乎。……公老逢亂離,異鄉孤客,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至於銜杯對景,身世俱忘,百憂盡遣。吾謂此老胸中無宿物者,此也。譚於此詩評……似不滿於此結,未足與論杜詩也。

《唐詩評選》:

熨貼中自有風骨。結語雖褊,自不興波尺水之中。

《義門讀書記》:

“芳菲緣岸圃”一聯,便覺有風月無邊意。

《圍爐詩話》:

《落日》詩之“芳菲緣岸圃,樵爨倚灘舟”,此景亦人所時遇者,經老杜筆即絕妙。

《唐宋詩醇》:

起語天然工妙。

《讀杜心解》:

結比前詩(按指《早起》)稍作意。

《杜詩鏡銓》:

畫景(“芳菲”二句下)。空中忽作動盪之筆(“濁醪”二句下)。李子德雲:本是悒悒無聊,寫來更饒景象。

《唐詩矩》:

起句自然,接亦不懈。四句妙於三句,五句妙於六句,以饒作意故。結用“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語,而以“誰造汝”三字點化之,恰似於造酒之人倍加感激,並其憂之萬難排遣,言外倶見。

《落日》原文及賞析15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瑕,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雲鬟雪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譯文

落日金光燦燦,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雲色彩波藍,彷彿碧玉一樣晶瑩鮮豔。景緻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於何地哪邊?新生的柳葉如綠煙點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傳出聲聲幽怨。春天的氣息已露倪端。但在這元宵佳節融和的天氣,又怎能知道不會有風雨出現?那些酒朋詩友駕着華麗的車馬前來相召,我只能報以婉言,因為我心中愁悶焦煩。

記得汴京繁盛的歲月,閨中有許多閒暇,特別看重這正月十五。帽子鑲嵌着翡翠寶珠,身上帶着金捻成的雪柳,個個打扮得俊麗翹楚。如今容顏憔悴,頭髮蓬鬆也無心梳理,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笑語。

註釋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顏色好象熔化的黃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樣合成一塊。

③吹梅笛怨:梅,指樂曲《梅花落》,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聲音。。

④次第:這裏是接着,轉眼的意思。

⑤香車寶馬:這裏指貴族婦女所乘坐的、雕鏤工緻裝飾華美的車駕。

⑥中州:即中土、中原。這裏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

⑦三五:十五日。此處指元宵節。

⑧鋪翠冠兒:飾有翠羽的女式帽子。雪柳:以素絹和銀紙做成的頭飾(詳見《歲時廣記》卷十一)。此二句所列舉約均為北宋元宵節婦女時髦的粧飾品。

⑨捻金雪柳:元宵節女子頭上的裝飾。

⑩簇帶:簇,聚集之意。粧扮之意。帶即戴,加在頭上謂之戴。濟楚:整齊、漂亮。簇帶、濟楚均為宋時方言,意謂頭上所插戴的各種飾物。

賞析:

【評解】

這首詞通過南渡前後過元宵節兩種情景的對比,抒寫離亂之後,愁苦寂寞的情懷。

上片從眼前景物抒寫心境。下片從今昔對比中抒發國破家亡的感慨,表達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詞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鮮明對比。感情深沉、真摯。語言於樸素中見清新,平淡中見工緻。

【集評】

張端義《貴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趙明誠之妻。《金石錄》亦筆削其間。南渡以來,常懷京、洛舊事,晚年賦元宵《永遇樂》詞雲:“落日熔金,暮雲合璧。”已自工緻。至於“染柳煙輕,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氣象更好。後段雲“於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皆以尋常語度入音律。煉句精巧則易,平淡入調者難。

王士禎《花草蒙拾》:張南湖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僕謂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皆吾濟南人,難乎為繼矣!

劉辰翁《須溪詞》《永遇樂·璧月初晴》小序:“餘自辛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託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李調元《雨村詞話》:易安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黃九之下。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班,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

【賞析】

李清照的這首《永遇樂》當是作者流寓臨安時所作。這首詞雖寫元夕,卻一反常調,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對比,抒發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上片寫今年元宵節的情景。“落日熔金,暮雲合璧”着力描繪元夕絢麗的暮景,寫的是落日的光輝,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紅璀璨;傍晚的雲彩,圍合着璧玉一樣的圓月。兩句對仗工整,辭采鮮麗,形象飛動。但緊接着一句“人在何處”,卻宕開去,是一聲充滿迷惘與痛苦的長歎。這裏包含着詞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動。置身表面上依然熱鬧繁華的臨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識到這只不過是一時的幻覺,因而不由自主地發出“人在何處”的歎息。這是一個飽經喪亂的人在似曾相識的情景面前產生的'一時的感情活動,看似突兀,實則含藴豐富,耐人咀嚼。“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三句,又轉筆寫初春之景:在濃濃的煙靄的薰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調,原來先春而開的梅花已經調謝了。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幾許”是不定之詞,具體運用時,意常側重於少。“春意知幾許”,實際上是説春意尚淺。詞人不直説梅花已謝而説“吹梅笛怨”,藉以抒寫自己懷念舊都的哀思。正因為這樣,雖有“染柳煙濃”的春色,卻只覺春意味少。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承上描寫作一收束。佳節良辰,應該暢快地遊樂了,卻又突作轉折,説轉眼間難道就沒有風雨嗎?這種突然而起的“憂愁風雨”的心理狀態,深刻地反映了詞人多年來顛沛流離的境遇和深重的國難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詞人的晚景雖然淒涼,但由於她的才名家世,臨安城中還是有一些貴家婦女乘着香車寶馬邀她去參加元宵的詩酒盛會。只因心緒落寞,她都婉言推辭了。這幾句看似平淡,卻恰好透露出詞人飽經憂患後近乎漠然的心理狀態。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寫今轉為憶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這裏專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節。遙想當年汴京繁盛的時代,自己有的是閒暇遊樂的時間,而最重視的是元宵佳節。“鋪翠冠兒,金撚雪柳,簇帶爭濟楚。”

這天晚上,同閨中女伴們戴上嵌插着翠鳥羽毛的時興帽子,和金線撚絲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齊齊整整,前去遊樂。這幾句集中寫當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點,充分體現那時候無憂無慮的遊賞興致,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汴京的繁華熱鬧。以上六句憶昔,語調輕鬆歡快,多用當時俗語,宛然少女心聲。但是,昔日的繁華歡樂早已成為不可追尋的幻夢,“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歷盡國破家傾、夫亡親逝之痛,詞人不但由簇帶濟楚的少女變為形容憔悴、蓬頭霜鬢的老婦,而且心也老了,對外面的熱鬧繁華提不起興致,懶得夜間出去。“盛日”與“如今”兩種迥然不同的心境,從側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後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和詞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們在詞人心靈上投下的巨大陰影。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卻又橫生波瀾,詞人一方面耽心面對元宵勝景會觸動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內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卻又懷戀着往昔的元宵盛況,想在觀賞今夕的繁華中重温舊夢,給沉重的心靈一點慰藉。這種矛盾心理,看來似乎透露出她對生活還有所追戀的嚮往,但骨子裏卻藴含着無限的孤寂悲涼。面對現實的繁華熱鬧,她卻只能在隔簾笑語聲中聊温舊夢。這是何等的悲涼!

這首詞運用今昔對照與麗景哀情相映的手法,還有意識地將淺顯平易而富表現力的口語與錘鍊工緻的書面語交錯融合,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如此之強,以至於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會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