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狐狸的故事的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2W

對於《狐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那麼觀後感要怎麼寫呢?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於狐狸的故事的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關於狐狸的故事的觀後感

  關於狐狸的故事的觀後感篇一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感人的動畫片,叫《狐狸的故事》。故事講的是:狐狸媽媽生下了二隻可愛的小狐狸,她像天下所有母親一樣細心呵護着小狐狸的成長。小狐狸在媽媽的精心照料下,無憂無慮地成長着……突然,有一天,媽媽告訴小狐狸:“你們已經長大了,該獨自去謀生了,你們快走吧!

”小狐狸驚恐地望着媽媽,緊緊抓住媽媽的手説:“不!

我們永遠不離開你!

”狐狸媽媽堅定地搖搖頭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們必須到遙遠的地方去。”小狐狸還是再三懇求媽媽留下他們,最後,狐狸媽媽只得“狠心”地咬痛小狐狸,小狐狸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媽媽……

看了這個故事,我深受感動。其實我的媽媽多像狐狸的媽媽呀!

媽媽是那麼愛我,可為了鍛鍊我的意志,增強我的獨立學習和生活能力,媽媽把我送進了寄宿學校。可我卻像小狐狸一樣依戀媽媽,老為想家而哭泣。

是的,我要理解媽媽,我要像鳥兒一樣去飛翔!

  關於狐狸的故事的觀後感篇二

有一天,一隻狐狸在路上閒逛時,發現了一個很大的葡萄園。每粒葡萄看起來都很可口,讓狐狸垂涎欲滴。

葡萄園的四周都圍着鐵欄杆,狐狸想要從縫隙裏鑽進去,可是因為身體太胖了,沒有進去。

狐狸餓了三天,終於瘦了下來,順利的鑽進了葡萄園裏。狐狸在裏面很快活。葡萄太甜太香了。吃了不知道多少的葡萄,它終於心滿意足了。可是當它想鑽出去的時候,身體又太胖了。它又餓了三天,鑽了出去。

狐狸在外面不禁感歎:空着肚子進去,又空着肚子出來,真是白忙一場啊!

作者一開始覺得狐狸的故事告訴我們:人孜然一身來到這個世界,又孜然一身地離開這個世界,到頭來還不是白忙一場?

可是那個講故事的人説,看問題要看重點。這個故事跟人生一樣,重點是中間的部分:你看,狐狸在葡萄園裏吃得多麼快樂啊!

“即使生命是一場空,也要空的充實;縱然人生白忙一場;也要忙的快樂。”

有些人説:“只重結果,不論過程。”可是如果過程有着舞弊,那麼這個結果還是“重的嗎?”

我們像狐狸一樣,有時候認真的做一件事,為這件事付出了很大代價,可是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可是過程中的辛苦讓我們更多添了一份經驗,以後遇到這種事的時候就會做出正確的判斷,那麼這個付出到底值不值?假如這個事情出現3次、5次,那麼這個付出到底值不值?

即使結果不盡人意,但是過程中卻獲得了跟狐狸一樣的開心。雖然像狐狸一樣“瘦來瘦去”,看是在“葡萄園”裏得到的滿足相比,我覺得還是“滿足”值得。

  關於狐狸的故事的觀後感篇三

二十三年前朋友介紹看過一盤DVD的紀錄片《狐狸的故事》,那時還年輕,記得我的兒子1歲左右。這幾天總會想起,那個狐狸的家,狐狸的`鏡頭不斷出現在腦海裏,在網上查詢,一查就找到了。

沏了杯茶,打開紀錄片,趁廣告幾十秒鐘空閒時,拿起桌上的小葫蘆,在手中一邊盤轉着,一邊靠着椅背,坐了下來,等片頭的出現......

畫面裏冰封雪地,滿天飄着雪花,風聲颯颯,一顆老橡樹迎風站立着。在颯颯風聲裏,一個深沉的男低音聲傳出了來:我是一棵百年的老橡樹,生長在大地的盡頭鄂霍次克海,天長日久成了一位知識淵博的老人。一種奇妙的預感,將我從漫長的冬眠裏驚醒。好像有人從冰川裏漂流過來,是誰呢?究竟是誰呢?故事就從這裏開始了,一顆老橡樹以擬人化的手法,敍述了一對公母狐狸的經歷。

這個紀錄片不知道朋友有沒有看過,23年前,我看到時很震撼。片子採取獨特的拍攝手法貫通全片的俊美四季自然風光,展現了北方狐狸一家的生活。片裏畢克老師的解説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裏。今天,聽到那舒緩動人的聲音在敍述故事的情節,同樣打動着我,引起我內心的共鳴。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懷舊?但是,再次看片子心情卻不一樣了,那時兒子小,看了片子我就想,一定要像狐狸一樣去愛孩子,愛這個家。

二十三年後,我卻不能像老狐狸一樣驅趕兒子離開,這之間還有親情在裏面,有人最柔軟的愛在其中,這難道是人與動物的區別嗎?其實子女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話題,比如:啃老族。記不清啃老族是從什麼時候叫起,但啃老究竟對與不對?我兩年前曾經與一個80後的年輕人談起,他列舉了很多啃老的原因,其中一條,我記得很清楚,是就業及工作問題,大學畢業後,都有個“斷奶”過程,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會對子女有不同的影響。

有的家長一味地遷就子女,將子女啃老問題歸於社會就業壓力太大等原因。子女依仗家庭富裕,畢業後福綽瀟灑花錢,來的容易,花着方便,懶惰由升,遲遲不願走入社會。啃的自在,被啃者開心,樂了個全家和諧。這在旁人眼裏無可非議,幸福是人家的,只羨慕其父母“仁愛”。既然子女啃的自在,父母也願成就其“啃功”,其胸有無什麼都不重要了。

可有些啃老族豈非父母所願,看着自己“寶貝”走入社會後,一次次地跳槽,一次次地不如意。而又一直認為“寶貝”將來會有更好的前程,決定幫子女渡過就業關,被動被啃,也可以説是情由所願。甚至有些父母為子女找原因,歸結於社會,很少在子女身上找原因。曾經聽過一個大學生畢業連續考研究生四次,沒考上。就這樣“啃一口書本啃一口父母”,拒絕與社會接觸,啃的父母心酸,啃的自己揪心。“依人者危”的道理卻不曾認真學習了。精神上無法斷奶,經濟上無法獨立,談何有其作為。

啃老的事例很多,甘願被啃,被動被啃,養子方法不同,各有原因。大自然生存法則,在學校裏沒人教嗎?父母過分地寵愛和遷就子女,他們的生存之路,難道靠啃老來完成嗎?話又説遠了,想到了“啃老族”就扯開去了。一句話來概括:看片想:做父母的還真應該向狐狸學習。

我不知道狐狸的心態是什麼?但作為母親,也常思考怎樣來對待兒子獨立的問題?曾經看過一個英國心理學博士説的一段非常好的話,她説:這個世界所有愛都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獨立是一種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有一種心理學的詞叫做“非愛行為”。有些父母到孩子獨立了,還要以“愛”的名義來繼續對子女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子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其表現為:經常對子女講過去為子女做的事情,如何付出了“愛”,子女善良且被動地接受着安排。其實這都是對子女進行非愛性的掠奪。

《狐狸的故事》也告訴我,到獨立時,一定要讓子女獨立,自然生存法則就應該如此。再次重温這個故事,感受頗深,那時沒有啃老族,沒有心理學,更不懂生活的真諦。如今家庭要和諧,社會需進步,更需要尊重獨立的人格,真正理解真、善、美,才能把愛進行到底,最終帶着感恩的心來回饋社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