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電影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34W

霍建起導演作品《大唐玄奘》,從內容方面分析,可看作兩部分:篤求佛經和普度眾生。

《大唐玄奘》電影觀後感

玄奘從長安出發,歷經涼州、瓜州、沙州、葫蘆河、五烽、莫賀延磧沙漠、野馬泉、伊吾、火焰山、高昌、龜茲、凌山大雪山、碎葉城等,最終到達天竺曲女城那爛陀寺。“萬水千山求真經度苦厄,唯有故土難離舍”,“一十九載春去秋來幾何,修行苦袈裟薄一念執着”。玄奘一心求取真經,不因難耐的寂寞而生妄念,不為優越的生活條件所誘惑。當高昌國王以強硬的態度要求玄奘留在高昌時,玄奘凜然答道:“施主儘可留下貧僧的白骨,此心不可留。”這種誠篤、執着的精神,正印了《一代宗師》中宮寶森對葉問所説的“念念不忘,必有迴應”。

求取真經後,玄奘將普度眾生的發願踐行於日常生活中。西天古國,玄奘為奴隸加拉瓦解除了詛咒,使他重新獲得了自由。在恆河中,加拉瓦冒着生命的危險從河水深處打撈起經書、佛像,上天因此為加拉瓦摘掉了面具——詛咒的象徵。無遮辯經大會,玄奘以《破惡見論》精闢地闡明瞭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本質區別:小乘自度,即強調修煉自我,大乘度他,即追求普度眾生。“苦難化成了傳説,誦聲阿彌陀佛可解脱。”當玄奘回到故土長安,便出現了“傾都罷市、萬人空巷”的壯觀景象。

佛學普度眾生説與儒學推己及人説相通。孔子“忠恕之道”思想,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之,慎施於人”,也就是推己及人,正好與大乘佛教的本質——“度他”相契合。宗教和哲學都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説,都是對世界本質和人生意義的根本性追問。哲學通過理性思考追問之,宗教則通過意志信仰追問之。宗教最終體悟到了根本所在,而哲學始終走在探求根本的路上。不過,宗教和哲學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都一樣,那就是——善。古希臘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把善看作世界的本原,蘇格拉底更是提出了“德性就是知識”的著名論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