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1.82W

我們人類自稱是萬物之長,其實真正的萬物之長是大自然,不遵守大自然的規律做事,必將使我們受到懲罰。下面是應屆畢業生考試網編輯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教學設計,供大家學習參考。

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拯救了一隻被嘲鷹咬啄的海龜“偵察兵”,結果成羣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而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課文敍事嚴謹,故事性強。第一自然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還特別強調“在一位生物學家嚮導的陪同下。”從而點明瞭“我和同伴”及“嚮導”的不同身份,也暗示了兩者對太平洋綠龜生活習性以及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層次是不同的。

第二自然段插入對幼龜生活習性的介紹,為後文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稍不留心”“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意在強調危險隨時可能發生。

第三到十一自然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敍述了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其間,小綠龜的命運牽動着“我和同伴”及“嚮導”的心,也清晰地展現出各自思想感情的變化:“我和同伴”先是因好心而“緊張”、“焦急”,要求嚮導想辦法,接着,看到事與願違的結果後感到“震驚”與後悔;“嚮導”本來是“若無其事”,由於同行人的“不滿”,“極不情願”地將綠龜引入大海,最後只能難過地發出“一聲長歎”。

課文中嚮導的一句“叼就叼去吧,自然界就是這樣的。”意在説明,自然萬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規律。在自然面前,人類不能憑主觀好惡做事。同時,也點明瞭課文的主旨:自然之道,即自然的規律。課文最後寫到嚮導的一聲長歎:“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規律的,如果不是我們人類,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這不僅僅是在説海龜,更是在呼籲:人類呀,要遵循自然規律,千萬不要人為地干預。再一次點明“自然之道”。

課文主題突出,並且學生易於在讀中感悟。一方面是因為選材典型,另一方面文章內容在多方面形成強烈反差,讀起來扣人心絃,例如:“我”和同伴與嚮導在對自然規律認識上的反差,“我”和同伴的好心與所造成結果的反差,海龜入海前的平靜與入海時遭到食肉鳥捕食的慘烈情景的反差等。學文時,引導學生從故事的發展中悟出“自然之道”是重點。

  教學要求

1.認識9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海鷗、爭先恐後、若無其事、魚貫而出、氣喘吁吁”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

3.豐富見聞,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規律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

  方法與過程

通過初讀、再讀、細讀這三個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學生體會逐步深入理解課文的閲讀方法。

  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任務、製作幻燈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1.解釋課題:自然之道。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解釋一下自然之道的意思。

2.檢查對課文內容瞭解了多少:説一説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誰?(生物學嚮導、我們、綠龜、嘲鷹和海鷗)學生答,教師板書。

3.檢查生字。請一名學生到黑板上來寫,注意思考,根據黑板上已經有的詞語,把生詞寫在恰當的位置上。(巢穴、偵察兵、食肉鳥、飽餐、若無其事、棒球帽、氣喘吁吁)

4.檢查對錯,然後請學生説一説這些詞為什麼寫在這個位置。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旨在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即考察了學生自學生字的情況,也瞭解了在初讀課文中學生是否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理清文章脈絡。

1.師:現在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課文。要想學好課文,首先就要讀好課文。讀課文不能盲目的讀,每次讀了課文,我們都要有收穫才行。你們看昨天的預習大家就都有收穫,昨天的課文就讀的有意義。通過初讀課文了解了主要內容,今天再讀課文,就要有更高的要求——理清文章脈絡。對於一個故事來説,就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等。現在就請大家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各是怎樣的。

學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2.全班交流,通過理順故事的過程進行分段。指名説説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各是什麼,課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別寫了這些內容。

設計意圖:給學生滲透閲讀方法,給敍事性的文章分層,可以按着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展開來進行。

3.引導理解第二自然段。

師:第二自然段屬於故事情節的內容嗎?那寫的是什麼呢? 我們一起讀一遍。看看寫了什麼內容。(學生讀課文,交流文章內容。)在這裏寫這一段有沒有用?

引導學生理解,在講故事中加入適當的補充説明,能讓讀者看得更明白。不但如此,這裏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出示最後一句,説説寫了什麼?跟後面有沒有聯繫?這裏給後面的故事打下了一個伏筆。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恰當的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完整性和趣味性。

 設計意圖:寫作方法的滲透。

  第二課時

  一、學生默讀課文,獨立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1.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細讀課文,體會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要説明的道理。要完成這個任務,在細讀的時候,就要有自己的感受(板書——有感受)什麼感受呢?我給舉個例子,比如你從課本中有什麼發現,發現字裏行間藏着什麼意思,還有你對課文上所説的事情有什麼體會,又如你有了什麼想法等等,都算感受。(板書:發現、體會、想法)要想在讀的時候有感受,就要一遍讀一遍想,哪裏有想法就應該畫出來,有什麼感受就簡單得寫下來,就是一邊讀一遍寫寫畫畫,也就是最簡單的`讀書筆記。

2.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記錄感受。教師巡視指導。大約進行十分鐘。

設計意圖:先進行閲讀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知道在讀書時該做些什麼,應該怎樣去做。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時間和思考時間,使他們能真正的認真讀書,靜心思考,讀出自己的感受。

  二、交流感受,深入理解課文。

學生自由發言,談自己的體會。教師注意結合學生的談話,引導學生們理解文章的重點段落和句子。

1.在交流中從三個方面進行引導:有感情的朗讀(結合四、八自然段進行)體會人物的心情、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2.理解文章所要説明的道理。重點理解嚮導的話。

3.再次感受文章的結構:發生、發展、高潮。

  三、寫話練習。

根據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這是一個( )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由於我們( ),才使這些海龜受到了傷害。(學生寫,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實現讀寫結合,將學生理解的道理反饋外化。

  四、拓展練習

還知道這樣的故事嗎?悲劇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五、總結

我們人類自稱是萬物之長,其實真正的萬物之長是大自然,不遵守大自然的規律做事,必將使我們受到懲罰。作為人類,該如何才能真正創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空間,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