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詩名篇賞析

來源:文萃谷 2.54W

人生自古傷離別,尤其是在古代,沒有便利的交通、沒有網絡、沒有電話,一別之後,真的是這去經年,不知何時再相逢。因這古人很注重離別,離別之時,不僅備酒踐行、折柳相送,更要作詩話別。很多膾炙人口的送別詩,便由這誕生。以下是送別詩名篇賞析,歡迎閲讀

送別詩名篇賞析

  1、表達對離人眷戀不捨、依依惜別之情以及朋友間的真摯情意。

例如: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詩《送友人》、白居易詩《南浦別》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這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鑑賞:詩歌的首聯點告別的地點,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潺潺而過。景色廖廓秀麗。頷聯、頸聯切題,寫別離的深情。這地一別,離人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這二句表達了對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關懷。頸聯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跡,以白雲隨風飄浮象徵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一輪紅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尾聯兩句情意更切,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脱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以馬鳴蕭蕭,烘托出繾綣情意。

  2、詩作內容以叮嚀、稱頌、勸慰勉勵友人為主,兼抒別情。

如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適詩《別董大》及李白詩《贈汪倫》等。

  別 董 大

高 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鑑賞:這詩一改送別詩的悽清纏綿,顯得明朗樂觀。詩的前兩句寫眼前之景,純用白描手法,日暮黃昏,黃雲千里且大雪紛紛,於北風狂吹之中,唯見高空斷雁,出沒寒雲。這等景象,氣象雄渾,意境悲涼。使人頓生淪落之感,遊子何之之意。眼見別意悽酸,似將拘於俗套,景物描寫彷彿在為抒情蓄勢?是寫戀戀不捨的離情還是寫真摯的友誼?都不是,高適卻把臨別贈語説得體貼入微而又堅定不移:“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因為是知音,説話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淪落,才化希望為慰藉,並在慰藉之又充滿信心和力量。

  3、借送別言志詩。這一類送別詩,以送別為題,但實際目的是借送別表達自己的志向或懷抱。

如李白詩《夢遊天姆吟留別》、王昌齡詩《芙蓉樓送辛漸》等。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王昌齡因不拘小節先後兩次被貶,一次被貶嶺南,歸來後任江寧丞,本詩寫作於這時,正值眾口交毀之際。

鑑賞:詩的首句寫迷濛的煙雨籠罩着吳地江天,織成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別離的氣氛。寒意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浸透在離人的心頭。想到行人不久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於景,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寫山孤,實寫人孤。“玉壺”象徵高潔清白的品質,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傳達了自己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詩的後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含蓄藴藉,餘味無窮,歷來為人傳誦。

  4、借送別表達思古之情。

  於易水送人一絕

駱賓王

這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鑑賞:這首詩的第一聯寫“荊軻刺秦”事,戰國末年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諸侯之地。臨行時燕太子丹及高漸離、宋意着白衣冠送於易水。首句中“這地”即詩題中的易水,前兩句概括了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達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句式對仗仗,後一句是全詩的中心所在,它寓情於景,景中帶比,稱頌荊軻的那種不畏強暴的高風亮節千載猶存,還隱含着詩人對荊軻式英雄的思慕。

  5、以送別為名,實為寫景或抒發其他情感。

如李白詩《渡荊門送別》,楊萬里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等。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註釋】荊門:山名,在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

【簡析】公元725年,二十五歲的李白初次出蜀漫遊,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彷彿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後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藴藏着詩人喜悦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湧,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雲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而又初次離別的他不可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但詩人不説自己思念故鄉,而説故鄉之水戀他。

這首詩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詩以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註解】①畢竟:究竟,到底。 ②四時:原指春夏秋冬四季,這裏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時節。 ③無窮碧:一片碧綠,無邊無際。 ④別樣紅:紅豔異常,與一般的紅不同。

【大意】究竟還是六月裏西湖的風景美啊!這時湖上的風光和其他季節大不一樣,萬頃碧綠的蓮葉,無窮無盡,一直連接到天邊。在早晨陽光的映照下,這荷花開得分外紅豔。

【簡析】這首詩是詩人送朋友林子方時寫的。淨慈寺是西湖邊—座有名的佛寺。早晨詩人送朋友走出佛寺看到了西湖的美景有感而發,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詩人用的是抓局部帶整體的表現手法,着重描繪了碧綠接天的蓮葉和紅豔映日的荷花,突出了六月裏西湖風光的特色。詩中的後兩句也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多用來比喻有特色的、成績突出的人和事。

  6、在離別之意中滲透着作者的身世際遇和人生感慨。即寄無限人生感慨於依依惜別之中。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這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鑑賞:這詩的重點不是寫離情別緒,而主要是感懷,抒發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的牢騷。全詩以唱歎起調,感慨去日苦多,今日愁悶。緊接着,由順勢轉入登樓送別之事,點明題意:長風萬里,秋雁北歸,行人將去,這情這景,讓人在百尺樓頭欲一醉方休!這景象有送別的惋惜,但色調開始變得明朗,詩人雖為昨日、今日愁苦,卻可在秋高氣爽的季節裏浩然一飲,消愁逸興。接下來,“蓬萊”二句,切題面的權位關係,説校書叔文章老成,得兩漢蓬萊之風,切建安風骨;自己則如建這樓的謝眺,詩文清新秀髮,由這,兩人相俱有壯志逸興,可共上青天攪取明月,至這,先前的煩憂在這想象中似已煙消雲散。但是,這逸興來去皆匆匆,詩人的愁思又猛然襲來,他以“抽刀斷水水更流”作起興,來抒寫自己“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情懷,説明“酣高樓”反而讓心中的煩愁更加深重了,因而不禁發出了“人生在世不稱意”的感慨。這個“不稱意”又對應了起首句的去日之苦和今日之煩憂,由這詩人自自然然地發出瞭解冠泛舟,歸隱江湖的宣歎。全詩雖跳蕩不羈,卻起伏有致,前後對應,抑揚協調,在大起大落中展示其豪放氣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