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淨沙秋思教案三篇

來源:文萃谷 1.2W

篇一:《天淨沙秋思》國培優秀教案

天淨沙秋思教案三篇

馬致遠

榕山中學 趙光珍 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4、領會詩歌中藴含的節奏美,提高詩歌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領會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誦讀並背誦。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想像法。

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一個成績比較差的班級,學習詩歌,對他們來説,也許除了朗讀以外

可能就沒有別的印象了。所以,在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鄉愁的詩歌,教學中我儘量在教學中採用讓學生朗讀的方式去領會這首小令跟我們呈現出來的節奏美,讓學生還原詩歌中的畫面來領會詩中展現的圖畫美,領會詩人表現的遊子的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

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懷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坳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二、解題

“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於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餘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三、朗讀詩

1、師配樂範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四、學生合作探究

1、學生閉目,隨着教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__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才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

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同了,太陽也要回家了還沒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學生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筆畫,加深思考。

3、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3)説説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着西風,騎着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

“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為什麼漂泊到這裏?他究竟要到哪裏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4、齊聲朗讀並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讓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六、總結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除了最後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着“情”來寫,古人説:“凡景物,皆情語”,《天淨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七、作業

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篇二:天淨沙秋思教案

《天淨沙·秋思 》 教學設計

南江縣正直中學 羅德輝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

2、能瞭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誦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文化之邦,在他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曾湧現了許多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文學家、詩詞曲作家更是佔據着舉足重輕的地位,他們留下的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是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像李白、杜甫、蘇軾、韓愈、范仲淹、歐陽修??都是中國古代的文壇泰斗,他們的作品,影響深遠,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而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簡短的二十八字小令,卻同樣贏得了非常高的讚譽。今天,就讓我們大家一起走進元散曲作家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去感受漂泊羈旅的遊子之心。

【板題】:天淨沙·秋思

二、學生自讀課文一遍,初步感知課文。

三、文學常識

1.簡介作者:(課件)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它的體裁是“曲”。

2.介紹“曲”這種文體:(課件)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宋詞蜕變,形成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很快,曲成為元代文學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種,音樂性很強。曲分為兩種,一是劇曲,是供上演的一種歌劇劇本;一是散曲,是專供吟詠的詩歌。散曲沒有動作、説白。也分為兩類:一類是小令,即小調,一般結構單純,一首曲只用一個曲調(曲牌),而且一韻到底。《天淨沙·秋思》就是這樣的小令。另一類是“套數”,亦稱“散套”,由至少兩首曲調聯合而成。由於散曲中每句的字數可以增多,所以比詞更生動,更活潑,表現力更強。這是詩歌發展的一大進步。

四、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説,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那麼。就讓我們依靠朗讀,走近馬致遠,親近這位名散曲作家,讀懂這顆漂泊羈旅的遊子之心。

1.試讀一遍,找出問題。(課件)

教師小結:正音:枯藤(téng) 瘦馬(shòu)夕陽(xī)

2.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小結: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3.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4.小組朗讀,並推舉代表在班級朗讀。

5.試着背誦。

6.關於這首小令的整體感知。(課件)(指名回答)

(1)景物描寫,通過朗讀,我知道作者寫到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景物。這些景物,組成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

(2)感情的抒發,通過朗讀,我感受到這首小令真切的表現出天涯淪落人思念家鄉、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題理解,通過朗讀,我覺得,這首小令的主題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 根據課文內容運用想象和聯想,小組討論和交流,體會本文所勾畫的深秋晚景圖與天涯遊子的心緒之間的聯繫。

討論結果:(1)正面襯托(以哀景寫哀,襯托淒涼無比):

枯藤:給人一種荒涼感。 老樹:讓主人公聯想自己的人世滄桑,給人一種人生暮年的淒涼感。 昏鴉:黃昏歸巢,增添悽慘之感。古道:道路蒼涼。西風:冷風,吹在遊子的身上,吹冷身體,更吹涼孤寂的內心。 瘦馬:乃遊子所騎, 由馬瘦自然可以聯想到主人的清貧。 夕陽西下:日暮鄉關何處是?天色漸晚,我將投宿何方?安身何處?看來,今天晚上,又是一個無比孤獨、淒涼的夜晚! 教師小結:你看,景物描寫,不着一字,字字含情 。這是襯托,正面襯托的效果。

(2)反面襯托(以樂景寫哀,反襯悲意更濃):

小橋 流水 人家:孤獨的遊子走上彎彎小橋,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頂炊煙裊裊,一派幽雅、安寧、温暖的景象,這樣安詳温馨的畫面,突然撩起主人公無盡的歸思之情,使流落異鄉的“斷腸人”更添悲愁。

教師小結:這一句,同樣景中融情,不過,與剛才那幾句所不同的是,這裏用的是反襯,從反面襯托。

(3)教師小結:請大家一邊聽一邊想:又是一個深秋的黃昏,一天快要結束了。夕陽斜掛在山頭欲落還留的樣子,它依依不捨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滿目淒涼:藤是枯萎的藤,已經沒有了生命。樹是千年老樹,颯颯的西風在吹着它走向風燭殘年。道是荒涼的古道,馬是體弱無力的瘦馬。飄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麼能不斷腸呢。你看這小橋、流水、人家都是那麼安詳,那麼靜謚。又是那麼温馨。而我的家鄉、親人卻又離我那麼遠。哦,他們還好嗎?天氣漸漸變冷,他們加了衣服嗎?買了被子嗎?這一切的一切是都麼讓人牽掛。既然那麼讓人牽腸掛肚,我為什麼不早點回去呢?為了所謂的前程嗎?為了那所謂的功名嗎?那功名離我近嗎?遠嗎?京城的路還有多長呢?我又是那麼的迷茫。在這樣的黃昏中,在這樣的古道上。又是這樣蕭瑟的季節。我是繼續去追求功名呢?還是回去服侍那年老的雙親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滿懷愁緒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蕭瑟的景色讓人滿目淒涼,又加上安詳,温馨的小橋、流水、人家做反襯,使愁情更為深切,悲傷更為悽瀝。寫景之妙盡妙於此也!

通過上面的探究,我們明白了這篇小令高妙的景物描寫,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聽老師總結作品的景物描寫的特點。

2.教師總結:作品的景物描寫的特點:

(1)簡約凝練:(見教參P138)

(2)動靜結合:(見教參P138)

(3)情景交融:(見教參P138)

教師小結:同學們,古人説過:“一切景語皆情語”“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這個道理。這篇作品,真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典範佳作。大家學了這篇作品以後,要學以致用,試着在今後的作文中自覺運用這一描寫技巧。 現在,我們輕鬆一下,提一個簡單的問題:

3. 這首小令,最能體現主題的詩句是那一句?你認為,這篇作品的主題是什麼?

明確:主題句:斷腸人在天涯。

主題: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的表現出天涯淪落人思念家鄉、孤寂愁苦的感情。

六、請用自己的話描繪這幅深秋晚景圖。(課件:一幅全圖)

七、學以致用。

1.請列舉你所學過的飽含感情的景物描寫。找出來讀一讀。

2.試着描寫一段景物,使之飽含自己感情。

(提示:可以表現的感情:高興喜悦、悲傷哀痛)

八、課外延伸。(關於思鄉主題的詩句舉例) (課件)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靜夜思》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渡荊門送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次北固山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灝《黃鶴樓》

台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愁》,表達台灣同胞盼望迴歸之情: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張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九、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元代散曲家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讀懂了一位漂泊天涯遊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領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寫作技巧,還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穫巨大!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生活中,讀今古羣書,寫絢爛華章。做少年雅士,競時代風流!

十【作業佈置】:

根據本課所學,展開想象和聯想,拿起手中筆,把這首小令改寫為一篇融記敍、描寫 、議論、抒情為一體的散文。

十一、板書設計:

篇三:《天淨沙秋思》教案

教學目標:1.反覆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3.學會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難點: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誦讀法,品析法,研討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堂

圖片導入。請大家欣賞一幅圖畫,説説,可以給這幅圖畫配一首什麼詩。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詩的國度,唐有唐詩,宋有宋詞,元有——元曲。我們今天要欣賞的這首《天淨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紹體裁

1.我們來讀一遍註釋⑨:選自《全元散曲》。天淨沙,曲牌名。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元大都(現在北京)人,著名戲曲作家。

2.讀過註釋,我們可以來猜一猜,元曲具有什麼特點?預設:可以唱。這個“曲”字告訴我們,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為是元代的作品,我們把它叫做元曲。簡單地説,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轉 載於: 書業網)種文學作品體裁。

3.那麼,“天淨沙”是什麼意思呢?跟這首元曲的內容有關係嗎?(可引導:註釋裏是怎麼説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説,“天淨沙”與這首曲的內容沒有關係,而與它的——曲調有關係。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調的。

4.而與內容有關的是哪個部分?“秋思”。那麼“秋思”就是這首曲的題目了。

三.誦讀感知

1.從秋思二字,我們可以猜猜,這首曲可能會寫哪些內容?

預設:秋天裏的想法。引導:也可能會寫一些秋天裏看到的——景物。

2.那麼我們來讀一讀這首曲。老師先來讀一遍。(範讀,讀出感情,讀出“斷腸/人在天涯”的.斷句,但不點明此處斷句。)同學們也來讀讀看。(生齊讀)

3.我們剛才猜了,馬致遠可能寫了一些秋天裏的景物,寫了一些秋天裏的想法。我們猜對了嗎?哪幾句寫了秋天裏的景物,哪幾句寫了秋天裏的想法?

預設:可能有學生把“夕陽西下”劃分到後一部分,明確前四句為寫景,最後一句抒情。

4.前四句寫了哪幾種景物?我們在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點,把形容這些景物的字用括號括起來。

(枯)藤 (老)樹 (昏)鴉 (小)橋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風 (瘦)馬 夕陽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們先來看這一組景物。

(多媒體) 藤 樹 鴉

對於這些景物,我們似乎沒有太多的感想。加上這幾個字呢?

(多媒體)枯藤 老樹 昏鴉

預設: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感受到了秋的荒涼和悽清。 為什麼這幾個字就能給我們帶來這種感覺?換成“青藤大樹烏鴉”還有這種感覺嗎? 引導學生分析:枯:枯萎,沒有生命力。老:蒼老,光禿禿的。昏:黃昏使得烏鴉飛不動了,變得沒有精神。這些詞都給我們一種荒涼、悽清、沒有生命力的感覺。秋天的味道就出來了。

請學生朗讀此句,讀出凋零悽清之感。再班級齊讀。

②還有哪些詞也給我們帶來秋的味道?

(多媒體)古道 西風 瘦馬

請學生分析,引導:古道是什麼樣的道路?年代久遠,雜草叢生,沒有什麼人在行走。西風是什麼樣的風?換成微風或清風好不好?秋風,吹在人身上讓人感到寒冷。瘦馬,説明醒了很長時間的路,旅途勞頓,精神疲憊。這些詞給我們的感覺是孤獨,寒冷。

請學生朗讀此句,讀出孤獨寒冷之感。再班級齊讀。

③讓我們想象這樣一個畫面:又有一個行人,騎着瘦馬,吹着西風,獨自走在雜草叢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邊上枯藤和老樹互相纏繞,烏鴉棲息在光禿禿的樹枝上淒厲地叫着。心裏湧起一陣又一陣的悲傷。他往另一邊一看,看到了什麼?小橋流水人家。

有橋有水這沒有什麼,加個“小”字,橋立刻顯得——温馨了;水流動起來,立刻顯得生動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圖畫給我們什麼樣的感覺?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農村圖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橋跨過小溪,小橋後露出了幾户人家的屋檐。

這種氛圍好像與我們剛才感受到的淒涼、悲傷的氛圍好像矛盾了,為什麼要寫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殘霞”不是更添悲涼之意嗎?

引導學生分析:這是反襯。行人見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卻是身處在古道西風瘦馬之中,更加悲傷了。

補充:這是以樂景襯哀情的寫法。我們也把這一句朗讀一遍,讀出一種温馨中帶着些苦澀的感情。

④這時行人又往西邊一看,看到了什麼?(多媒體)夕陽西下

夕陽西下了,該幹什麼了?預設:回家。

夕陽西下了,遠處人家飄出了縷縷炊煙,就連烏鴉也不再飛翔,停在樹上休息了。而自己卻在哪裏?古道西風瘦馬。

於是我們知道,行人傷心並不只是因為秋天的景色太過淒涼,而是因為他——想家了。他的悲傷到了什麼程度?用了哪個詞?斷腸!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極點。

這是不是太誇張了?馬致遠為什麼會被傷到幾乎痛斷肝腸的程度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他當時的處境。(多媒體)介紹馬致遠生平:

元朝建國以後,把中國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種種特權,只有他們可以被任用為官員。這是民族高壓政策。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治者已經開始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一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擔任過地方小官吏,卻未能實現他滿腔抱負,一生漂泊無定,鬱郁不志。

我們來讀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説不在——家裏。使他傷心斷腸的是他那顆抑制不住的思鄉的心。這就是他見秋景而生的秋思,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實也是愁思,這愁思愁的是家鄉太遠,難以回去,是鄉愁。

(板書)景

鄉 愁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鄉太遠,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飄零。

讓我們再次體會馬致遠的思鄉之情,再齊讀這首曲。(生齊讀)

四.自主分析

我們看到課本為這首《天淨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圖。現在,根據我們對這首曲的理解,説一説,這幅插圖有哪些地方畫得好,那裏地方可以改進。同桌前後可以討論一下。

1.沒有畫出枯藤。畫出枯藤與老樹纏繞,更能表現蒼涼的意境。

2.天空中飛翔的小鳥太靈動了,不符合“昏鴉”。不如改為棲息在樹上,表現出烏鴉的沒有生氣。

3.小橋流水人家應該花的遠一些,表現出作者遙望鄉村,嚮往家園的情感。

4.西風沒有體現出來。可以畫一些炊煙,或者讓畫中人不戴帽子,亂髮飄飛;或者讓人物的衣衫隨風翻卷。可以表現出西風來。

5.馬應該畫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牽着馬更能表現出黃昏時分鞍馬勞頓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陽不畫整個圈,畫半輪,更能體現出夕陽落山的情景。

五.改寫元曲

經過這番改動,相信同學們心中已經有了一幅全新的畫面,馬致遠見秋景而歎思鄉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請大家順着這種斷腸之情,把心中的畫面,用文字表現出來。假如你就是這個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此時所見景象,所起斷腸之心。

生寫短文。請學生朗讀。

六.作業

背誦《天淨沙·秋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