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名著800字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3.15W
  【篇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心路成長的過程,有多少人感動了我這顆“易受感染”的心。李白的豪情壯志、文天祥的大義凜然……但令我最難忘的還是那顆樂觀、耐心、積極向上的心!

外國名著800字讀後感

上帝制作出許多健全的孩子後,也許累了,就心不在蔫地製作出了可憐的海倫·凱勒。海倫,一場大病結束了她僅有19個月的光明和聲音,她的命運是悲慘的,每天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但她從不抱怨上帝的不公,仍樂觀地微笑面對生活。在她看來,苦難是最好的試金石,是對自己的一種磨練、一種提高自我的東西,當她克服了這些困難之後,竟有別人無法體會的欣喜,是呀,沒有含辛茹苦的耕耘,哪能領會到甜入心田的快樂?海倫,你真是個"樂天派"!

你們相信嗎?又盲又龍聾海倫竟然考上了哈弗大學!這是多少健全兒童夢寐以求的事情啊!但是在她那閃光的背後,卻有着一個艱難的學習過程。

她在劍橋女子學院時,莎莉文老師每天和她在一起,非常辛苦地把老師們講的內容拼寫在她的手上,海倫只能快速讀懂它;自習時間,海論就在盲文字典上查生詞,以便來讀懂那些難懂的課本。這些事情看似容易,但長時間下來,是多麼單調、枯燥呀!海倫要學的東西這麼多,還有耐心學下去。不像我,作業一多了就不認真寫了。想想海倫,看看自己,真是羞愧!每當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想退縮時,都會翻翻這本書——海倫在黑暗中費盡心血寫出來的書,並對自己説:“堅持!海倫都能為理想奮鬥了,我們有這麼健全的體魄,這麼優越的學習條件,又有何理由放棄呢?”

海倫,一個多麼積極向上、不屈不撓的名字。她激勵着我,讓我在人生的路上一步步向前邁進!

  【篇二:讀《飛鳥集》有感】

“我相信你的愛。”泰戈爾如是説。

夏天的飛鳥,穿透黎明前霧靄般的晨光,帶過雲朵的邊角,沾染了森林高處樹梢上的凝露,劃過天空留下點點痕跡。飛鳥,永遠沒有棲息的理由。它沉默的瞳孔裏映射着淡薄的天光,流淌着對大自然雋永的愛戀。

暴風雨後的初夏清晨,推開卧室的窗户,看到一個淡泊清新的世界。正如讀《飛鳥集》一樣,似有淙淙的流水從山間飛漱而下,直流進心田,以緩慢的姿勢,流出滿滿一腔的清新與寧靜。薄暮的晨光從地平線處發散,千萬縷光芒明亮了大地,恍恍惚惚間,似回到了童年無數個天真玩耍的早晨。幾隻飛鳥來到我的窗前,歌唱,又飛走了。

“我曾經歷過,也曾失望過,還曾體會到死亡,於是我以我在這偉大的世界裏為樂。”詩中偉大的世界一直存活在泰戈爾的心中。白晝和黑夜,溪流和海洋,在那個世界裏是美好的。白晝裏的露珠閃着晶瑩的碎光,花草互相依偎,訴説着温情。黑夜默默無聞地綻放出花朵,卻讓白天去接受謝意。溪流是歡快活潑的,一路橫亙着的大石磨平了它的稜角。當它成為海洋便就浸染了靜謐與深沉,一如海水默默時海邊的暮色。它們都在給予着,以沉默的方式。它們愛着對方,愛着所有。

自然是純潔的,但它一旦有了思想,就在也不可能純潔。《飛鳥集》中除了有明亮的清晨,温柔的黑夜,還有孤獨的黃昏,飄搖的風雪。我們站在人類這一邊,腦中灌滿了憂思和寂寞。“我們看錯了世界,反而説它欺騙了我們。”泰戈爾在詩中這樣説。他亦是一個詩人。自由活在遙遠的彼端,被束縛的靈魂浸透憂傷與孤獨。不完滿的過去和背叛是他掙不開的枷鎖。縱使他智慧超羣,看清萬物本身,終抵不過一場苦心積慮的猜疑與指控。當夏天的氣息漫延至每一個角落,幾隻飛鳥掠過,骨骼作響,聲帶微不可見振動,開始歌唱。漸漸的有什麼東西甦醒。詩人的風,穿越海洋和森林,找尋它自己的歌聲。

他是一個詩人,詩人愛着世界。即使這個“世界”仍存在着陰暗、自私、慾望、背叛與骯髒。即使只有小小的飛鳥肯為他停留,歌唱者“我愛你”,卻已經足夠讓他虔誠地瞻仰整個世界,深信不疑。一如泰戈爾曾説的“我相信你的愛。”

也讓這句話作為我的結束語。

  【篇三:讀《凡卡》有感作文

凡卡·茹科夫,一個只有九歲的小男孩,沒有快樂的童年,卻只能整日被打罵,受捉弄,沒有親人的陪伴與關愛,只能孤獨一人在莫斯科做學徒,他悲慘的遭遇令所有人為之落淚……。前幾天,我讀了契訶夫的短篇小説《凡卡》,文中主人公凡卡的生活令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這篇課文講述了凡卡在聖誕節前夜,給鄉下爺爺康斯坦丁·瑪卡里奇寫了一封長信。在信中,他向爺爺哭訴了他在莫斯科的生活:稍有過錯就挨打受罵、被夥計們捉弄、吃不飽飯、睡不好覺,有幹不完的活計,甚至連只狗都不如!他在信中哀求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雖然鄉下生活也很貧苦,可起碼還有疼愛他,與他相依為命的爺爺,他用包含淚水的筆寫完了這封信後興奮地投進了郵筒,懷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做了一個美美的夢,但這注定了永遠是個夢,他沒有寫清收信人的地址,爺爺不會收到這封信了,待美夢過去,迎接他的只是更加殘酷的現實……

凡卡才九歲,比我們還要小,可他受的苦卻是我們的幾百倍。夜深了,人們都進入了甜美的夢鄉,凡卡只有為老闆的孩子不停搖搖籃的份,他可能已經瞌睡得睜不開眼睛,極度勞累,可這一切又有什麼用呢?他敢睡覺嗎?不敢,要是他睡了,又會遭到一頓毒打,儘管渴望睡眠已到了極致。白天,豐盛的一日三餐補充了人們的能量,讓人們能夠精力充沛地開始更好的工作,凡卡只能吃着極少的食物去幹繁重的活計,他何嘗不想品味美味佳餚,填飽咕咕叫的肚子,可他又怎敢去偷吃大魚大肉?只好忍受飢餓,繼續幹活。鄉下的生活是貧苦的,大城市的生活讓多少人為之嚮往,可凡卡在大城市中感受到的只能有冷漠、無情、不公平!他多麼懷念在鄉下的生活,雖也有不公、痛苦,但是充滿了快樂、滿足!

凡卡的生活令人憐憫,他的童年與我們有天壤之別,我們多麼幸福,穿暖吃飽,被人寵愛,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凡卡來到我們的身邊,我情願將我快樂與幸福分他一大半,讓他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手拿筆,一手按住紙,正聚精會神地在光亮下寫信,眼睛是那樣專注,語文課本上《凡卡》一課的插圖,讓我的眼睛再次濕潤了……

  【篇四:《世界簡史》讀後感_800字】

《世界簡史》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的赫伯特˙喬˙威爾斯。這本書引領我們追尋人類祖先前仆後繼所創造的偉大文明——日石文明、蘇美爾文明、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亞利安文明、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引領我們去晉見亞歷山大大帝、阿育王、羅馬皇帝、中國皇帝、羅馬教皇、俄國沙皇,去感受他們風雲激盪的人生和他們的雄才大略;還引領去拜謁人類偉大的靈魂: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孔子、老子等,去觸碰他們不朽的思想脈搏;還不忘引領我們去領略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所藴含的真義和神韻,去感悟其靈性、靈氣和靈脩;還毫不粉飾得把人類歷史上的血腥、殘暴、衝突、戰爭一覽無餘的呈現在我們眼前,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在看《世界簡史》這本書時,可以知道很多的知識,如:第三章生命的起源。剛看到這個題目時,我的心中便充滿了疑問:考古學家是從哪裏發現了遠古的生物的?那些生物長什麼樣?是大還是小等問題。於是,我認認真真的,一字一句的讀下去,嘴裏還唸唸有詞。讀着讀着,我便找到了答案。考古學家是從層巖石中發現了遠古的生物的,那些生物就是我們現在的生物的祖先,所以相差不了多少,大小也各不一樣。而且,我還知道了最早出現的動物是一種像蚜蟲的三葉蟲,後來還出現了有九英尺長的海蠍子,在比化石巖更古老的的巖石中,偶爾會出現一種分離狀態的碳——石墨。瞧!多麼有趣啊!

看完《世界簡史》後,我認為《世界簡史》不只是一部純粹意義上的史書,他不拘泥於條條框框,他所真正關注的是人類文明進程中具有永恆價值的東西。從書中,我深深感受到人類所遭受的苦難而感到憐憫。更可貴的是他比較可觀的看待東西方文明,歌頌光明,憎恨黑暗。

歷史總會給人無限的感慨,就好像站在長江的入海口;歷史總會給人無限的疑問,就好像面對着一個難題;歷史總會給人無限的驚訝,就好像聽見一件聞所未聞的奇怪事;歷史總會……歷史給人太多的無限了,永遠也數也數不清。

  【篇五:《茶花女》讀後感800字】

當聽説《茶花女》這一書名時,心裏就不知道是有什麼感覺,總想看一看。但當真正讀完的時候,每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不會不陷入沉思的。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小書,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人的命運是基於社會之上,茶花女瑪格麗特的悲慘遭遇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同時我們也看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法國上流社會的真正嘴臉,以及廣大人民生活的無奈與痛苦。

青年阿爾芒與朋友參加舞會時無意間碰上了當時巴黎名妓瑪格麗特,並深深的愛上了她。從此,便不能自拔,瑪格麗特從沒遇見一個像阿爾芒一樣關心她,愛護她的人,她的心靈自然多了幾分感動,並且深深的愛上了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因為瑪格麗特患有肺病,當她咳血的時候,只有阿爾芒在身邊;當她生病時,只有阿爾芒來詢問她的病情。每次發病時,其他的舞伴都會遠離她,只有阿爾芒在身邊。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女人唯一值得炫耀的資本就是她們考濃粧豔抹而展現出的姿色。一旦它們遠去,女人就失去了一切。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法國社會的冷漠,悲涼,人與人的麻木勾心鬥角,權勢、地位、女人湮沒了人們間的温暖、和諧以及更深層次的愛。阿爾芒和瑪格麗特為了躲避都市的喧鬧,隱居到巴黎郊外,過起快樂的日子。但是瑪格麗特不是一般人,她的債務是永遠擺脱不掉的。為了不讓阿爾芒替自己還債,瑪格麗特有重操舊業,這引起了阿爾芒的不滿,再加上當時阿爾芒父親的阻撓,瑪格麗特不得不重新回到了巴黎。阿爾芒為了報復瑪格麗特的背叛,在社交場合當眾羞辱她,讓她肺病加重,在生命垂危時,瑪格麗特心裏始終念着阿爾芒,是不是阿爾芒永遠不會來了,是不是……帶着一連串的問號和對阿爾芒的思念,她寫下了很多的日記,記述了很多,這也是小説真正感人的地方。在為他們之間愛情而悲傷時,我們也不該不思考一個社會問題:究竟什麼社會是好的,什麼人際關係是最真的,愛情,恐怕會過期,友情,恐怕是快樂或痛苦時的分享者,是永恆的利益作支撐的友情嗎?這是虛偽的。正想瑪格麗特一樣,原來跟隨她的人,在她病危時,誰會來看她,愛她的阿爾芒來了嗎,普利當絲他的.朋友來了嗎?沒有,他們或許都不知道,但也未必。所以真正的友情愛情是最平凡的,也是沒有任何想法的,愛到平凡才是真。朋友之間也是一樣,對每個人的態度都一樣,那才是真正的“真”人。有人説童年時期的友誼是最真誠的,聽起來可能有點荒唐,但仔細想想,又何嘗不是呢。人最重要的是真誠,和人相處更需要真誠。

不幸的是,經濟發展了,私有財產出現了,人們內心深處所隱藏的自私、貪慾、隨着經濟發展都顯現出來了,我想人類誕生之初應該沒有這種想法。所以我認為經濟高速的發展必然會導致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物慾橫流,金錢主義色彩已瀰漫全球,有誰能阻止人們的慾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知足最快樂。周杰倫的稻香也提到了這一點。

茶花女這一作品,讓人想到很多。

  【篇六:《復活》讀後感800字】

這是一個苦命的女子和一個贖罪男生的故事。“復活”即是指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解脱與釋放。

馬斯洛娃是備受欺凌與損害的俄國下層婦女的典型。從年輕時的天真浪漫到如何一步步地被社會逼上絕路,但她同時又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喚醒下,得到了精神上的復活,從而成為了新女性的代表,這也證明了俄國民眾的覺醒。

涅赫柳多夫是一個走在時代前緣的人物。雖然年輕時對馬斯洛娃犯下了不可磨滅的錯誤,但在法庭上再次見到馬斯洛娃時,他的心沒有片刻安寧,他開始走上了為自我贖罪的道路。他的許多舉措,在旁人看來都是那麼地瘋狂,他要同馬斯洛娃結婚,他要把她從牢房中救出來。他到底是為了彌補過錯,還是內心真實的情感?我想兩者都有,因此他才如此矛盾。他認為馬斯洛娃此刻所遭受的痛苦都就應由他來承擔,是的,那是一個改變馬斯洛娃生命的夜晚。但每每回憶起青年時他們,涅赫柳多夫又會激起異樣的情感。

這一杯具的造成,不僅僅是涅赫柳多夫一個人的過錯,也是這個動盪社會的產物,而馬斯洛娃正是這動盪社會下的犧牲者。

馬斯洛娃入獄後,涅赫柳多夫經常去看她,並同她講:我要娶你,不管結果如何,哪怕你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我也會跟隨着你。馬斯洛娃對此態度很冷淡,她不太堅信涅赫柳多夫會一向遵守他的諾言,正因涅赫柳多夫是伯爵,而她只是一個入獄的苦命女子,但她又不拒絕他對她的好,也許是在她生活的那個圈子呆久了。

涅赫柳多夫不僅僅為馬斯洛娃的案子奔走,依馬斯洛娃的要求,也幫忙了許多獄中其他的犯人。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很長時刻,馬斯洛娃對涅赫柳多夫的態度也逐漸有了好轉,但馬斯洛娃的案子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最終被髮配到西伯利亞。涅赫柳多夫把自我的土地交給了農民,這在當時是一個先進的思想,他認為土地不該由個人所有,之後他就準備前往西伯利亞。

馬斯洛娃在去往西伯利亞的火車上認識了一個男子西蒙鬆,他也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囚犯,西蒙鬆愛上了馬斯洛娃,雖然他知道她與涅赫柳多夫的關聯,但他還是提出了要與馬斯洛娃結婚,涅赫柳多夫知道後也很震驚,但他還是想要徵求馬斯洛娃的意見。與此同時,由於之前涅赫柳多夫的發奮,馬斯洛娃最終被釋放了,但她還是同意和西蒙鬆結婚,雖然她真正愛的並不是他,但是她不能跟涅赫柳多夫結婚,正因她不想讓他永遠活在贖罪的陰影裏,只有這樣做才能讓他們兩個得到解脱。

馬斯洛娃結束了原來的妓女生涯和牢獄生活,在新的環境裏重新喚起了她對生活的期望。

馬斯洛娃的“復活”就是對涅赫柳多夫的最大寬恕,也是他的“復活”。迎接他們的都將是新的生活。作文

  【篇七:《堂吉訶德》讀後感800字】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名叫《堂吉訶德》,他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著名代表作。這本小説講述了年逾五旬的紳士吉哈納因讀騎士小説走火入魔而改名堂吉訶德,鬧出不少令人笑掉大牙的事情。

這本書乍一看十分荒謬,其實它極其現實的影射了當時的社會問題:西班牙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通過戰爭統一全國後,國力發展極快,其中在文學方面尤為明顯。這時候的文學界出現了許多優異的作品,騎士小説就是其中一類。但隨着時代變遷,西班牙逐漸的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再加上連年征戰和封建經濟解體,統治者的聲望大不如前,於是,統治者們勾結教會,通過騎士小説來鞏固他們的地位,宣傳所謂的“騎士道光榮”論,煽動民眾加入他們的隊伍。隨着慾望的增加,騎士小説越來越粗製濫造,越來越荒誕離奇。作者正是看到了這種現象,才動筆寫下了這篇着作。

堂吉訶德是一個正義的鬥士,他不屈不撓、勇敢無畏、行俠仗義。他深深的厭惡強暴者和黑暗的社會,企圖通過自己的遊俠行徑振興騎士道,但是事與願違,騎士道已經被時代所淘汰。再加上他深受騎士小説的毒害,成為一個行動盲目的人,將幻想與現實融為一體,他把風車當成巨人,把羊羣當成軍隊,把理髮師的金盆當成頭盔,因此大家都認為他是個瘋子。尤其是在住旅店那幾章,他被眾人耍得團團轉,而自己卻糊里糊塗,完全沒有察覺。讀到這裏,我不禁為堂吉訶德感到悲哀。

再者,他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希望建設一個高度自由的新社會,可惜他的理想是超現實的,凌駕於現實和法律之上的,而且在這樣的驅動下,他做出了打傷押送囚車的衞兵,並釋放國王囚犯這樣瘋狂的舉動。他希望囚犯們能自由,但他不知道,囚犯是沒有權利獲得自由的。所以他的理想無法實現。

最後,用本書最後一章——堂吉訶德離世後,參孫學士為他寫的一首詩結尾吧,這是對於堂吉訶德傳奇一生最完美的評價:不畏強暴,不惜喪身,誰説愚痴?驚世立勛!慷慨豪俠,超凡絕塵,一生或幻,臨歿知真。

  【篇八:《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這是部浪漫又現實的愛情。愛情沒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説中種種關於門當户對,以及財富對婚姻的考量卻充斥其中。

伊麗莎白為自己家人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影響萬分懊惱,達西也因此勸賓利先生離開簡,後來自己也是在理智與情感較量之後萬分矛盾地向伊麗莎白吐露心事。所以説什麼是愛情?那種純粹的感情,愛的不顧一切,單純的潔白如雪的愛情是不是真如鏡中花水中月,是不是隻不過是人們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罷了,而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尋找二者之間的最佳平衡點。

伊麗莎白在知道威克姆的真實面目前對其充滿好感,她的姨媽卻説這樣的青年託付終身不會幸福,因為他沒有財產沒有穩定收入,伊麗莎白接受這樣的看法,並且主動剋制了自己的感情,呵呵這樣並沒有給伊麗莎白抹黑,只會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理智的伊麗莎白,聰明理智的姑娘。

達西繼承祖業,生活無憂無慮,在上流社會裏也是受人尊敬,在那樣的地位,一切的美德都不為過,慷慨大方,助人為善,這些東西無助與對他形象的豐富,對他倒是沒什麼評價。

有一個細節的描述很有意思,伊麗莎白和她的舅媽舅舅Mr。Mrs。Gardiner到彭伯利-達西的莊園去遊玩時,不小心遇見達西之後,Mr。Gardiner和達西先生的交流讓伊麗莎白非常滿意,她覺得達西應該知道自己的親戚不都是那種舉止讓人厭煩的人。這樣的心理描述的確很有意思,伊麗莎白已經非常在乎達西的感受了,如果不是的話,她的親戚如何的糟糕又關達西何事?再者,伊麗莎白是不是也有那麼一點的虛榮心呢,這無損她的可愛,反而使她更加可愛!誰不有一點點呢?

在追求愛情的路上,一定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為金錢、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決定,要堅持尋找真愛。如果對方的某些缺點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無法改變的話,就應該果斷選擇放棄;當然也應該要珍視彼此,不要由於別人的一些話就改變自己的決定,幸福要自己去經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