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原文及賞析【通用】

來源:文萃谷 2.63W

夏日原文及賞析1

原文:

夏日原文及賞析【通用】

夏日山中

〔唐代〕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賞析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唐代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描寫的夏日中生活的場景,真實、貼切地展現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因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為在山中,天氣更涼爽所以有扇而懶得搖。山林中過往的人煙稀少,詩人敢於脱去頭巾,表現出悠然自得,不拘禮法的形象。句中通過“懶”、“裸”,突出了詩人在山中夏日乘涼的悠鬧情趣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夏日消閒圖畫。

“脱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詩人解下頭巾,掛在山中的石壁上,多麼涼爽宜人。袒胸露頂,棲身林下,大有解除塵累,反歸自然的情趣。通過“脱”、“露”,來表達詩人無拘無束,嚮往自然的心情。“灑”體現了詩人豪放不羈,任憑山風從頭上吹過,表現出一種豁達、爽快的感覺。

全詩寫出了作者在山林無拘無束,曠達瀟灑,不為禮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晉風度。詩人忘情沉醉於“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種自樂自足的逍遙,特別是對個人情感的放縱與宣泄,可以説達到了極點。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搖,衣履可以不穿。“裸袒青林中”,“露頂灑松風”更體現出詩人悠然自得,親近自然的心情詩通過對詩人自身狀態的描寫,來突出夏天的.炎熱。同時借夏天炎熱的環境,表達詩人無拘無束,在山林間豪放自如的狀態。詩中在夏天炎熱的環境下,對詩人狀態的描寫生動,別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閒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夏日原文及賞析2

清平樂·夏日遊湖

朱淑真〔宋代〕

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

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粧台。

譯文及註釋

譯文夏日的西湖,蒼青翠綠的湖光山色,煙縈霧繞撩惹人駐足。與戀人攜手漫步在荷花盛開的湖畔小路,一瞬間灑下一陣黃梅細雨。嬌痴的情懷不怕人度猜,我和衣睡倒在他的胸懷。最是分手的時候,依依不捨流連徘徊,歸來陷人愁苦的深淵,懶得走近那梳粧枱。

註釋清平樂: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惱煙撩露:惱人的煙霧,撩撥人的水露。歐陽修《少年遊》:“惱煙撩霧,拚醉倚西風。”須臾:片刻。藕花:荷花。一霎:一會兒。猜:指責、議論。分攜:分手。粧台:梳粧枱。睡倒人懷:即擁抱伏枕於戀人肩上。和衣睡倒人懷:一作“隨羣暫遣愁懷”。

賞析

這首詞是一篇敍事言情之作。是在記敍一次個戀人攜手遊湖的真實經歷,同時刻畫了一個感情生活異常愉快的少女形象。

詞的一開頭道出了遊湖的時間,是夏日的清晨,如煙一般朦朧的霧氣和晶瑩剔透的'露球將消這消之時,作者用了一個“惱”字,一個“撩”字,便為“留我須臾住”找到了理由,呆了一會兒,才攜手走上滿開荷花的湖堤。一霎時工夫黃梅細雨下起來了。這種情景在江南的五六月間黃梅成熟季節是常見的景象,這時遊湖。煙雨茫茫,格外增添一份朦朧的情趣。

詞的下片是寫躲避細雨和作者當時的心態。“嬌痴不怕人猜”轉得好,朱淑真自是朱淑真。這裏需要説明的是“和衣睡倒人懷”六字,原作“隨羣暫遣愁懷”,是根據四她齋本校改的,因為上片有“留我須爽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上句又有“嬌痴不怕人猜”故改作“和衣睡倒人懷’’才相應,如果是“隨羣暫遣愁懷”便不好解釋了。在黃梅雨降下之時,他們或許是躲避在樹蔭下,她的嬌憨之態不怕別人猜度,乾脆不解衣服睡倒在他的懷抱裏。最令人難忘的是分手時的情景,待她回到自己家裏之後,不想急忙去靠近梳粧枱看自己的模樣。真是千情百態,描繪盡致,沈際飛《批點草堂詩餘四集》續集捲上選收此詞時,將其個《地驅樂歌》相比較,那是一首刻畫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民歌:“枕郎左臂,隨郎轉側,摩捋郎須,看郎顏色。”這是一位較為成熟的女性形象,不比此詞所寫兩小無猜更有趣味。

通過對此詞的欣賞,似乎更加理解作者婚後之孤獨生活帶給她的苦悶,對她來説是怎樣的一種折磨,難怪她“獨對孤燈恨氣高”(《悶懷》)。

朱淑真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説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於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鬱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後餘篇。

夏日原文及賞析3

夏日絕句

不但春妍夏亦佳,隨緣花草是生涯。

鹿葱解插纖長柄,金鳳仍開最小花。

古詩簡介

《夏日絕句》是宋朝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七言絕句。楊萬里的這首《夏日絕句》語言明白流暢,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翻譯/譯文

冬天帶着雪花漸漸遠去,春姑娘踏着冬的腳印悄然到來。

竹子先綠了,經過了冬雪的刷洗,變的更加翠綠,帶着竹葉的清香,帶着迷人的翠綠,帶着醉人的歌聲,愉快茁壯的成長。風帶着春的氣息飄了過來,竹林間露出了縫隙,咦?竹林間怎麼有一點紅?原來這青翠欲滴的竹林間還有一棵桃花。花開得很旺盛,有粉的,也有白的。粉的似霞,白的似雪。有時還會引來幾隻蜜蜂呢!江水早已融化,瞧,小鴨子們搖搖晃晃的走來了,一下子跳下江,在水裏嬉戲、玩耍。河水暖暖地,跟着鴨子嘎嘎地鬧着,多快活呀。我情不自禁地往前走了一步,蔞蒿和蘆葦的幼芽攔住我,不滿地提醒我,不要忽視了他們的.存在。是啊,怎麼能忽視了他們的存在呢?他們可是春天忠誠的使者呀。漁民們從我身後經過,高興地談論着河豚。原來,河豚快要上市了。

春天是美人,冰肌玉膚是美麗的。春天是一碗美酒,輕嘗一口,便醉倒在東風裏‥‥‥

賞析/鑑賞

楊萬里的這首《夏日絕句》語言明白流暢。開頭兩句説明春天與夏天的景物各有其佳妙之處,春天固然到處百花爭妍,夏天也是遍地花草芳香。後兩句描寫了兩種花,“鹿葱”就是夏水仙,在盛夏時能開出淡紫紅色或淡粉色且有香氣的花朵;金鳳就是鳳仙花,也是在夏天開放,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紅、紫、黃等多種,有的品種同一株上能開數種顏色的花朵。這兩句寫景形象,對仗工整,通過兩種夏季比較有代表性的花草印證了前面的説法,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夏日原文及賞析4

原文:

夏日遊山家同夏少府

唐代:駱賓王

返照下層岑,物外狎招尋。

蘭徑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靜風聲徹,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籠累,唯餘鬆桂心。

譯文:

返照下層岑,物外狎招尋。

夕陽從層層疊疊的山嶺處落下,山中的景色逗引着我尋幽探美。

蘭徑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長滿蘭花的小路,處處飄香,香薰幽珮;長着槐樹的小院灑滿落日斑駁的疏影。

谷靜風聲徹,山空月色深。

山谷幽靜,猶覺得風聲格外之響,月色深深,灑滿空曠山巒。

一遣樊籠累,唯餘鬆桂心。

一掃官場束縛的勞累苦痛,只剩下一顆嚮往大自然的高潔之心。

註釋:

返照下層岑,物外狎招尋。

蘭徑薰幽珮(pèi),槐庭落暗金。

幽珮:幽蘭連綴而成的佩飾。

谷靜風聲徹,山空月色深。

一遣(qiǎn)樊(fán)籠累,唯餘鬆桂心。

樊籠:比喻受束縛而不自由的境地。

賞析:

全詩緊扣“遊”字,描寫夏日暮晚時分的獨特山景,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之情,抒發了追求閒適、高潔之志,也表達了詩人想擺脱官場束縛意欲退隱的心情。

這首詩首聯點明題旨,總寫月夜下游山。夕陽西沉,作者和夏少府利用公餘之暇,到山間尋幽探幽。頷聯寫山裏山路、花木的幽香,頸聯寫山中的寂靜幽深,二、三聯寫景,描寫十分細膩,對仗特別工緻。落日的'餘暉彷彿是點點滴滴的黃金,玉佩散落在幽暗的蘭徑、槐庭之中,空山靜谷,寂寞無聲,只有深深的月色伴隨着陣陣山風;前三聯描繪遊山所見所聞,“蘭徑”、“槐庭、“靜谷”、“空山",加上“幽佩”、“暗金"、“風聲”“月色”,組成了一幅傍晚山中純靜、空明、幽雅、清麗的圖畫。

面對這樣悦人的山色,詩人於尾聯卒章顯志,情不自禁地抒發了掙脱樊籠,寄跡山林的情懷,顯得貼切自然。“樊籠累”(陶淵明“久在樊籠裏”)表明對官場、俗世的厭倦,“鬆桂心”(陶淵明“復得返自然”)表明對自然的喜好,對歸隱生活的嚮往,揭示了“詩心”,主旨凸顯。

由此,全詩在營造山中夜色空曠、幽靜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達了詩人遠離“樊籠”(塵世束縛)、親近“鬆桂”(美好自然)的心願,其厭惡塵世、熱愛自然、追求高潔之情志,了了可見。

夏日原文及賞析5

夏日三首·其一

長夏村墟風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曬粉花枝舞,蛛網添絲屋角晴。

落落疏簾邀月影,嘈嘈虛枕納溪聲。

久斑兩鬢如霜雪,直欲漁樵過此生。

翻譯

夏日晝長,江村風日清麗,屋檐上棲息着許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長成。

蝴蝶展翅停在午間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氣裏,蜘蛛在屋角悠然織網。

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簾子上,斜倚枕上,聽着潺潺溪水聲。

久已花白的頭髮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個樵夫或漁翁混過這一生!

註釋

檐牙:屋檐如牙齒一般。

蝶衣:蝴蝶的翅膀。

曬粉:蝴蝶的翅膀上多粉。

落落:稀疏的樣子。

嘈嘈:雜亂的聲音。

賞析二

本詩通過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清淨、安寧生活的喜愛。抒發了詩人淡泊名利、厭惡世俗,想要歸隱田園的情懷。

首聯、頷聯詩歌描寫的`是燕雀、蝴蝶、蜘蛛等的動景:夏日晝長,江村風日清麗,屋檐上棲息着許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長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間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氣裏,蜘蛛在屋角悠然織網。這裏詩人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動景反襯鄉村的清淨。

頸聯描寫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簾子上,斜倚枕上,聽着潺潺溪水聲的景象,月影、溪水動靜結合從側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靜。尾聯直抒胸臆:久已花白的頭髮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我現在只想做個樵夫或漁翁過完這一生,充分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對鄉間生活的由衷讚許。詩人喜歡這種悠閒的生活,希望到老能一直過着這種隱居生活,進而表達了詩人對繁華世界的反感,不與世間相爭的高潔。

全詩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作者選取遠離官場的農村夏日景象,通過寫燕雀、蝶、蛛網的動來襯托出鄉村生活的恬靜,使得鄉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滿情趣;鄉村整體的鬧,恰恰表明了他們的祥和,表現出農村的“風日清”;而農村的“風日清”正反襯出官場的污濁難耐。“落落疏簾邀月影,嘈嘈虛枕納溪聲”表達作者的心已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心已靜極。全詩表現出詩人對月影、溪聲的喜愛之情、清閒的心境以及歸隱村野、終老鄉間的願望。

賞析

《夏日》共有三首,這是第一首。

此詩是張耒罷官閒居鄉里之作。首句寫對農村夏日的總印象。炎夏令人煩躁,難得有清爽的環境,而農村對於城市和官場來説,正具有“清”的待點。清,內涵可以是多方面的,清靜、清幽、清和、清涼、清閒,等等,都可謂之清。因此,循“清”字往下看,詩所寫的種種景象都體現了環境的清和心境的清。如次句“檐牙燕雀已生成”,春去夏來,幼雀雛燕整天在房檐前飛舞鳴叫,有點近於喧鬧,但禽鳥之能嬉鬧於屋前,正由於農村環境清幽而無塵囂。至於頷聯寫蝴蝶曬粉於花間,蜘蛛因天晴添絲於屋角,則更顯得幽靜之極,當詩人注目於這些光景物態的時候,不覺夏日的炎蒸煩躁,而有一種清涼和諧之感。以上是寫晝日消夏時娛目賞心之景。頸聯寫夜晚。簾是“疏簾”,枕是“虛枕”,環境之清虛寂靜可見。月透疏簾而入,如同邀來婆娑的月影;溪聲傳至耳邊,如同被奇妙地納入枕函之中。“邀”、“納”兩字,把月影寫成有情之物,把溪聲寫成可以裝納起來的實體,透露出詩人對於月影、溪聲的欣賞。這種月影、溪聲本已帶清涼之感,而詩人又是於枕上感受到這一切,則心境之清,更不言而喻。到此,成功地寫出一片清幽的環境和清閒的心境,於是末兩句成為水到渠成之筆:詩人久甘庸碌,已經兩鬢如霜,而農村環境又如此宜人,於是想在村野中過此一生。詩人吟哦之間雖然微有所慨,但對農村夏日舒適愉説之感,還是居主導地位的。

吳之振《宋詩鈔》説,張耒詩效白居易,“近體工警不及白,而藴藉閒遠,別有神韻”。這首詩寫農村夏日之清,詩境已臻於藴藉閒遠。雖沒有十分工警的詞句,但仍然耐讀。

夏日原文及賞析6

原文

離心杳杳思遲遲,深院無人柳自垂。

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

譯文

離開相位後總是茫然無所適從,連思想都變得呆遲。在這深院中只有楊柳和我相伴。

日暮時分,聽到長廊上的喃喃燕語,一場微雨,使人覺得有幾分涼意,原來正是麥秋時。

註釋

離心:指離開相位時的心情。

杳(yǎo)杳:深暗幽遠。這裏有茫然無所適從之意。

遲遲:遲緩。

麥秋:指初夏。因秋天是穀物成熟的季節,而初夏是麥子成熟的`時節。

賞析

詩人寇準任北宋宰相時,曾促使宋真宗督戰澶州,訂立了澶淵之盟。後被王欽若等人排擠而罷相,這首詩便是作者在離任後觸景生情所作。

夏日原文及賞析7

夏日題老將林亭

朝代:唐代

作者:張蠙

原文:

百戰功成翻愛靜,侯門漸欲似仙家。

牆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井放轆轤閒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

幾人圖在凌煙閣,曾不交鋒向塞沙?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身經百戰功成名就反倒喜歡平靜,顯赫侯門日漸清幽好像洞仙人家。

牆頭上細雨濛濛低垂着纖纖綠草,水面上微風迴旋聚集着片片落花。

到井台放下轆轤閒逸中浸涼美酒,開鳥籠鸚鵡學舌提醒人莫忘煎茶。

有幾人有資格將形象畫在凌煙閣,卻不曾身經百戰交鋒於塞外黃沙?

註釋

⑴林亭:老將軍的住所。

⑵翻:副詞,反而。

⑶侯門:君主時代五等爵位第二等為侯,這裏指老將軍的府第。仙家:仙人所住之處。

⑷纖(xiān)草:細草,小草。

⑸轆轤(lùlú):利用輪軸製成的一種起重工具,用在井上汲水。

⑹煎(jiān)茶:烹煮茶水。

⑺凌煙閣: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將開國功臣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的畫相刻在凌煙閣內。唐太宗親自作贊,褚遂良書,閻立本畫。這二十四人都曾是帶兵打仗的武將。

⑻向塞沙:在塞外沙場作戰。這裏泛指帶兵作戰。

賞析:

作者:佚名

據新舊《五代史》載,前蜀先主王建晚年多內寵,及病危,把持朝政的宦官、重臣,密謀“盡去建故將”。《成都縣誌》亦載:王建晚年,“多忌好殺,諸將有功名者,多因事誅之”。後主王衍即位後,其舊勛故老,皆棄而不任。由此看來,詩中“老將”的退隱是有其政治原因的。

首聯“百戰功成翻愛靜,侯門漸欲似仙家”,概括點出老將心境的寂寞及其門第的冷落。一個“翻”字,甚妙。老將有別於隱士,不應“愛靜”,卻“翻愛靜”;“侯門”與仙人的洞府有異,不應相似,偏“漸欲似”,這就把這位老將不同於一般的性格揭示出來。

頷聯、頸聯四句,作了具體刻畫。“牆頭雨細垂纖草”,“侯門”的圍牆,經斜風細雨侵蝕,無人問津,年久失修,已是“纖草”叢生,斑駁陸離。狀“纖草”着一“垂”字,見毫無生氣的樣子,荒涼冷落之意,自在言外。“水面風回聚落花”,寫園內湖面上,陣陣輕微的旋風,打着圈兒,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這裏只用了七個字,卻勾畫出一幅風自吹拂、花自飄零、湖面悽清、寂寞蕭條的景象。園林冷落如許,主人心境可知。這是詩人寓情於物之筆。

“井放轆轤閒浸酒”,轆轤是汲取井水的裝置。老將取井水之涼,使酒清涼爽口,寫其閒適生活。“籠開鸚鵡報煎茶”,打開鸚鵡籠子,任其自由往來,好讓它在有客光臨時報告主人,督請煎茶待客。這兩句從側面藉助物情來反映人情,不僅使畫面的形象鮮明生動,構成一個清幽深邃的意境,而且深刻細膩地揭示出老將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狀態,手法相當高明。

尾聯“幾人圖在凌煙閣,曾不交鋒向塞沙”,用反詰的句式對老將進行規勸與慰勉,揭出詩的主旨。“凌煙閣”指唐太宗為表彰功臣,繪其畫像於凌煙閣上事。據《新五代史》載:蜀王建五年曾起壽昌殿於龍興宮,“畫建像於壁”,並且還起“扶天閣,畫諸功臣像”。這兩句是説:在凌煙閣畫像留名的人,又有誰不曾在戰場上立過功呢?功勞是不可抹煞的,感到寂寞與蕭條是大可不必的。

這詩在藝術上也很有特色。前六句鋪寫老將寂寞閒適的“仙家”生活,後二句筆鋒一轉,點明旨意,文勢波瀾曲折。本來,以“百戰”之功贏得封侯的老將,在詩人看來更應竭力報國。可“功成”反愛起“靜”來,這是出人意外的;“靜”且不説,還愈來愈欲“似仙家”,一點世事也不關心了;不唯如此,竟連自己居住的園林也懶得去經營修葺了。鋪寫老將的消沉,一層比一層深入,反過來證明規勸老將的理由越來越充分。如果説,前者是“畫龍”,那麼後者就是“點睛”;二者相輔相成,既對立又統一,使詩歌的“理”,在情景交融的畫面中表現出來,規勸之旨,體現於詩情畫意之中。

夏日原文及賞析8

夏日過鄭七山齋

唐代 杜審言

共有樽中好,言尋谷口來。

薜蘿山徑入,荷芰水亭開。

日氣含殘雨,雲陰送晚雷。

洛陽鐘鼓至,車馬系遲迴。

譯文

我們都有喜愛酒的嗜好,我就找到你的山中別墅來。

薜荔女蘿伸向山上的的小徑,荷花菱花開在水亭的周圍。

太陽尤散發着的熱氣含着殘雨,陰雲傳送看黃昏的雷聲。

洛陽城裏報暮的鐘、鼓之聲清晰地傳來,但車馬仍然拴着,遲遲沒有起程。

註釋

過:訪,探望。鄭七:杜審言的好友。山齋:山中別墅。

樽(zūn)中好(hào):喜愛杯中之物。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言:句首助詞,無義,湊足音節。谷口:漢代縣名,在今陝西禮泉縣東。據皇甫謐《高士傳》記載,漢代有一個叫鄭璞的人,家住谷口,躬耕壟畝,避世隱居,恬淡靜默。成帝之舅大將軍王鳳以禮聘他出山,他也不屈就。當時人們佩服他的清高,名振京師。杜審言因友人姓鄭,就以谷口借指友人的山齋,用鄭璞的清高,比喻友人的高潔。

薜(bì):薜荔,木本植物,又名末蓮、木饅頭,莖蔓生,花小,果實形似蓮房。蘿:女蘿:地衣類植物,即松蘿,常寄生松樹上,絲狀,蔓延下垂。晉後多以薜蘿指隱士的服裝。此用以讚美鄭七歸隱之志。

芰(jì):菱角,兩角者為菱,四角者為芰。屈原《離騷》中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之句,後用芰荷指隱者的服裝,比喻生活高潔。此用其意,讚賞友人。

日氣:日光散發的熱氣。

洛陽:唐代東都。鐘鼓:古代有黃昏時擊鼓、撞鐘以報時的風尚。此指時近傍晚。

系(xì):拴縛。遲迴:遲疑,徘徊。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高宗上元年間(674~676),杜審言任洛陽丞時。鄭七的山齋在洛陽附近。詩人與鄭七既是文友,又是酒友,故於夏日造訪,過山徑,開水亭,在雨後麗日、雲陰晚涼的清爽氣氛中,文酒相樂,流連忘返。因此詩人用明朗爽快的筆調描寫了這一過程。

賞析

“共有樽中好,言尋谷口來。”首聯是介紹過鄭齋的緣起。詩人説:我和鄭七都有飲酒的愛好,所以來找他。隱居與飲酒幾乎是不可分離的,它是隱士們高雅、曠達情懷的表現。可見,詩中的言外之意,是説鄭七有隱者的高潔胸懷,詩人對他十分傾慕,引為同調,因此才去拜訪他。“言尋谷口來”一句,用典故進一步説明了這一點。用典十分貼切,一個“尋”字,也透露了山齋的幽深。兩句詩看似平常,卻有深刻的義藴,不僅曲折地交待了鄭七的身份和思想情操,也婉轉地點出了過山齋的原因和二人深厚的友情。接着詩人以極大的興趣,用工細的筆墨,在中間兩聯描繪山齋內外的景色,展現出一幅優美的山居夏圖。

“薜蘿山徑入,荷芰水亭開。”上一句説,在通往鄭七山齋的曲折的山路上,長滿了茂盛的薜荔和女蘿,隱隱傳達出山齋的幽深和清靜。接着是進入山齋後的景象:在水亭周圍的水池中,一望無際的荷、菱開放出純潔清麗的花朵,在微風中散發着清香。“山徑”是崎嶇的,而水池卻是開闊的,從狹窄山路中穿行而至來到山齋後,詩人頓覺豁然開朗,詩中“入”字和“開”字,不僅實指了詩人的行動,也透露出心情的變化。接着,在“日氣含殘雨,雲陰送晚雷”一聯中,詩人又把筆觸從平面的描寫轉向立體的空間:在那荷、菱盛開的水池上,雨後初晴,空中鋪下明朗的陽光,照在殘留的雨水上,蒸氣冉冉升騰;到傍晚,天氣漸漸轉陰了,天邊又傳來隱隱的雷聲。其中“日”、“雨”、“陰”幾個字,暗示着天氣變化很快。詩人來之前,剛下過雨(“含殘雨”),而到達時天氣才放晴,傍晚又轉陰,並且傳來隆隆的雷聲,又要下雨了。這正是深山中特有的天氣,詩人用天氣變化之快,烘托山齋的既幽且深,既是實寫,也有助於詩歌意境的.表現。同時在“日”、“晚”二字中,也包含着時間的推移,暗示了詩人在山齋中逗留的時間。通過這一聯的描寫,充分渲染了山齋的幽靜景色,地上風物和空中景象融為一體,在靜謐中包含變化,在幽深中充滿生機。詩人形象的描寫,使山齋風光充滿着感人的魅力,令人心馳神往。中間兩聯,似乎全是寫景。其實,主人的酒盛情款待,席間杯觥交錯的歡樂氣氛,全都隱藏在字裏行間中。

“洛陽鐘鼓至,車馬系遲迴”,與天邊隆隆的雷聲相應和,洛陽城裏報暮的鐘、鼓之聲也清晰地傳來,詩人該回程了,但車馬仍然拴着,遲遲沒有起程。詩到這裏戛然而止,卻留下了耐人尋味的餘韻,在遲遲未回中,既包含着詩人對山齋風光的傾心愛慕、流連忘返,同時也表現出主人的深情厚誼。在這悠遠的餘韻中,詩歌產生了動人心絃的藝術力量。

這首《夏日過鄭七山齋》,是杜審言五律中的成功之作。不僅在文字、結構、意境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在詩歌的聲律上,對仗工穩,音韻協調,整體勻稱,也表現出純熟的技巧。

夏日原文及賞析9

原文

夏日

寇準〔宋代〕

離心杳杳思遲遲,深院無人柳自垂。

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

賞析

這首詩寫初夏傍晚美好的風景和宜人的氣候,詩人抓住了景物的特色來寫,一方面寫出了夏日的'風景,另一方面側面反襯詩人被貶後清閒生活,表達了詩人遭讒罷相後悒鬱不平的心情。全詩清雅自然。

全詩的典型環境是初夏傍晚時分的深院。初夏為麥熟的時候,秋天為穀物收成的季節,因以“秋”為穀物成熟和收成,《書·盤庚》上篇雲:“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麥秋”正為麥子成熟的初夏(農曆四月)。此時此刻,輕寒微雨,燕子歸巢,喃喃之聲,聞於深院長廊。鳥鳴熱鬧,人間無語,只見楊柳低垂,不由得勾起詩人縷縷思緒。詩人寇凖詩學王維,韋應物,藻思宏逸,所成篇詠,“眾口傳寫”,王維之詩,備陳穡事,追擬《詩經·豳風》,是為農家詩。詩人學王維,故有“麥秋”之説。學韋蘇州,故多寫田園風物,語言簡淡。詩人《春日登樓懷舊》裏的“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只是把韋應物《滁州西澗》的“野渡無人舟自橫”一句擴大為一聯,而這首“離心杳杳”,似“久歸不去”之作,“深院無人柳自垂”一語,也有點化“野渡無人舟自橫”之跡。

“離心杳杳思遲遲”一句,涉及全詩視角,戀家眷鄉,韻語“麥秋”,詩人與農事力穡息息相通。“深院無人”,是詩人視線所及,全詩的筆觸是由近及遠的。既無心離去,月前思緒徐徐撲上心頭,便有下文韻致。故“思遲遲”一語,實為全詩的主題語,然後推演開去,移動視點,先寫深院,後寫長廊,最後寫廣漠和“麥秋”季節,由近及遠,一一分詠,韻致亦徐徐泄出。全詩構思自然平實,由詩人“離心”、思緒一直寫到廣袤無垠和時令,堪稱宏逸。

寇準

萊國忠愍公寇準(961-1023),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起為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天聖元年 (1023) 九月,又貶寇準衡州司馬,是時寇準病篤,詔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陽)任,病故於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里。皇佑四年,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愍詩集》三卷。

夏日原文及賞析10

作品介紹

《夏日南亭懷辛大》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59卷第13首。孟浩然詩歌的特色是“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皮日休),雖只就閒情逸致作清描淡寫,往往能引人漸入佳境。《夏日南亭懷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古詩名句“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就是出自《夏日南亭懷辛大》這首詩。

原文

夏日南亭懷辛大

作者:唐·孟浩然

山光①忽西落,池月②漸東上③。

散發乘夕涼,開軒④卧閒敞⑤。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⑥無知音賞。

感此⑦懷故人,中宵⑧勞⑨夢想⑩。

註釋

①山光:傍山的日影。

②池月:池邊的月色。

③東上:從東面升起。

④開軒:開窗。

⑤卧閒敞:躺在幽靜寬敞的地方。

⑥恨:遺憾。

⑦感此:有感於此。

⑧中宵:整夜。

⑨勞:苦於。

⑩夢想:想念。

翻譯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從東面慢慢升起。披散着頭髮在夜晚乘涼,打開窗户躺卧在幽靜寬敞的地方。一陣陣的晚風送來荷花的香氣,露水從竹葉上滴下發出清脆的響聲。正想拿琴來彈奏,可惜沒有知音來欣賞。感慨良宵,懷念起老朋友來,整夜在夢中也苦苦地想念。

賞析

本詩抒發了詩人對老友的懷念。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繪了夏夜乘涼的悠閒自得,只是不覺中生出了沒有知音的感慨,以至夢中都會苦苦想念。詩人描寫感受細膩,語言流暢自然,寄情於景,韻味十足。

詩的內容可分兩部分,既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閒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就是遇景入詠,細味卻不止是簡單寫景,同時寫出詩人的主觀感受。“忽”、“漸”二字運用之妙,在於它們不但傳達出夕陽西下與素月東昇給人實際的感覺(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只表現出一種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虛設。

近水亭台,不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涼的。詩人沐浴之後,洞開亭户,“散發”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潛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三四句不但寫出一種閒情,同時也寫出一種適意——來自身心兩方面的快感。

進而,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寫這種快感:“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詩句表達的境界宜乎“一時歎為清絕”(沈德潛《唐詩別裁》)。寫荷以“氣”,寫竹以“響”,而不及視覺形象,恰是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響”,那樣悦耳清心。這天籟似對詩人有所觸動,使他想到音樂,“欲取鳴琴彈”了。琴,這古雅平和的樂器,只宜在恬淡閒適的心境中彈奏。據説古人彈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雜念。而南亭納涼的詩人此刻,已自然進入這種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適而不擬動彈,但想想也自有一番樂趣。不料卻由“鳴琴”之想牽惹起一層淡淡的悵惘。象平靜的井水起了一陣微瀾。相傳楚人鍾子期通曉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絕弦,不復演奏。(見《呂氏春秋。本味》)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絕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

此時,詩人是多麼希望有朋友在身邊,閒話清談,共度良宵。可人期不來,自然會生出惆悵。“懷故人”的情緒一直帶到睡下以後,進入夢鄉,居然會見了親愛的朋友。詩以有情的夢境結束,極有餘味。

孟浩然善於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此詩不過寫一種閒適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並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寫各種感覺細膩入微,詩味盎然。文字如行雲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於渾然一體,極富於韻味。詩的寫法上又吸收了近體的音律、形式的長處,中六句似對非對,具有素樸的形式美;而誦讀起來諧於脣吻,又“有金石宮商之聲”(嚴羽《滄浪詩話》)。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遊俠詩,後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範圍相當廣大。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繁體對照

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夏日原文及賞析11

高駢《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註釋

⑴濃:指樹叢的陰影很深。

⑵水晶簾:形容質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

⑶薔薇:花名。夏季開花,有紅、白、黃等色,美豔而香。一種觀賞性植物,它的莖長似蔓,須建架供其攀援生長。

譯文

綠葉茂盛,樹蔭下顯得格外清涼,白晝比其它季節要長,樓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裏。微風輕輕拂動色澤瑩澈的珠簾,而滿架的薔薇散發出一股清香,整個庭院瀰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氣。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言絕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後,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淺之“深”意在內,即樹陰密而且深。《紅樓夢》裏描寫大觀園夏日中午景象,謂“烈日當空,樹陰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後最能給人以“夏日長”的感覺。楊萬里《閒居初夏午睡起》説“日長睡起無情思”,就是寫的這種情趣。因此,“夏日長”是和“綠樹陰濃”含蓄地聯在一起的,決非泛泛之筆。

第二句“樓台倒影入池塘”寫人看到池塘內的樓台倒影。“入”字用得極好:夏日午時,晴空驕陽,一片寂靜,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台倒影,當屬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就正好寫出了此時樓台倒影的真實情景。

第三句“水晶簾動微風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説。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吹來,水光瀲灩,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風吹得泛起微波,在盪漾着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觀賞景緻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後才感覺到起風了。夏日的微風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着,所以説“水晶簾動微風起”。如果先寫“微風起”,而後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正當詩人陶醉於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詩人精神為之一振。詩的`最後一句“滿架薔薇一院香”,又為那幽靜的景緻,增添了鮮豔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氣。“一院香”,又與上句“微風起”暗合。

詩寫夏日風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台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然而當人在欣賞這首詩時,卻彷彿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閒自在的詩人。

文章寫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閒之感。

夏日原文及賞析12

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

宋朝 周邦彥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憑闌久,黃蘆苦竹,擬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

《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譯文

風使春季烏鶯雛長大,夏雨讓梅子變得肥美,正午茂密烏樹下圓形烏陰涼籠罩烏地面。地勢低窪靠近山,衣服潮濕總費爐火烘乾。人家寂靜烏鴉無憂自樂翩翩,小橋外邊,新漲烏綠水湍流激濺。久久憑靠欄杆,遍地黃蘆苦竹,竟彷彿我自己像遭讓烏白居易泛舟九江邊。

年復一年。猶如春來秋去烏社燕,飄飛流浪在大漠荒原,來寄居在長長烏屋檐。且不去想那身外烏功名業績,還是怡心暢神,常坐酒樽前。我這疲倦、憔悴烏江南遊子,再不忍聽激越、繁複烏管絃。就在歌宴邊,為我安上一個枕蓆,讓我醉後可以隨意安眠。

《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註釋

溧水:縣名,今屬江蘇省南京市。

風老鶯雛:幼鶯在暖風裏長大了。

午陰嘉樹清圓:正午烏時候,太陽光下烏樹影,又清晰,又圓正。

卑:低。

潤:濕

烏鳶(yuān):即烏鴉。

濺濺:流水聲。

黃蘆苦竹,擬泛九江船:出自白居易《琵琶波》“黃蘆苦竹繞宅生。”

社燕:燕子當春社時飛來,秋社時飛走,故稱社燕。

瀚海:沙漠,指荒遠之地。

修椽:長椽子。句謂燕子營巢寄寓在房樑上。

身外:身外事,指功名利祿。

尊:同樽,古代盛酒烏器具。

急管繁弦:宋·晏殊《蝶戀花》詞:“繡幕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愛人間瑞。”形容各種樂器同時演奏烏熱鬧情景。

筵yán):竹蓆。

簟枕(diàn):枕蓆。

《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賞析

周邦彥為北宋末期詞學大家。由於他深通音律,創制慢詞很多,無論寫景推情,都能刻畫入微,形容盡致。章法變化多端,疏密相間,筆力奇橫。王國維推尊為詞中老杜,確非溢美在詞。茲分析一下他的《滿庭芳》一首詞,即可見一斑:

周邦彥於公元10林3年(哲宗元祐八年)任溧水(今江蘇溧水縣)令,時年三十七歲。無想山在溧水縣南十八里,山上無想寺(一名禪寂院)中有韓熙載讀書堂。韓曾有贈寺僧詩云:“無想景幽遠,山屏四面開。憑師領鶴去,待我桂冠來。藥為依時採,鬆宜繞舍栽。林泉令多興,不是效劉雷。”由此可見無想山在幽僻。鄭文焯以為無想山乃邦彥所名,非是。

上片寫足江南初夏景色,極其細密;下片即景推情,曲折迴環,章法完全從柳詞化出。“風老”三句,是説鶯雛已經長成,梅子亦均結實。杜牧有“風蒲燕雛老”在句,杜甫有“紅綻雨肥梅”在句,皆含風雨滋長萬物在意。兩句對仗工整,老字、肥字皆以形容詞作動詞用,極其生動。時值中午,陽光直射,樹蔭亭亭如幄,正如劉禹錫所云:“日午樹蔭正,獨吟池上亭。”“圓”字繪出綠樹葱蘢的形象。此詞正是作者在無想山寫所聞所見的景物在美。

“地卑”兩句承上而來,寫溧水地低而近山的特殊環境,雨多樹密,此時又正值黃梅季節,所謂“梅子黃時雨”,使得處處濕重而衣物潮潤,爐香薰衣,需時較久,“費”字道出衣服在潤濕,則地卑久雨的景象不言令明,濕越重,衣越潤,費爐煙愈多,一“費”字既具體又概括,形象裊裊,精煉異常。

“人靜”句據陳元龍注云:“杜甫詩‘人靜烏鳶樂’。”今本杜集無此語。正因為空山人寂,所以才能領略烏鳶逍遙情態。“令”字極靈動傳神,畫出鳥兒在無拘無束,令人生羨,但也反映出令己的心情苦悶。周詞《瑣窗寒》雲:“想東園桃李令春”,用“令”字同樣有無窮韻味。“小橋”句仍寫靜境,水色澄清,水聲濺濺,説明雨多,這又與上文“地卑”、“衣潤”等相互關聯。邦彥治溧水時有新綠池、姑射亭、待月“、蕭閒堂諸名勝。

“憑欄久”承上,意謂上述景物,均是憑欄眺望時所見。詞意至此,進一步聯繫到令身。“黃蘆苦竹”,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在句,點出令己的處境與被貶謫的.白居易相類。“疑”字別本作“擬”,當以“疑”字為勝。

換頭“年年”,為句中韻。《樂府指迷》雲:“詞中多有句中韻,人多不曉,不惟讀在可聽,而歌時最要叶韻應拍,不可以為閒字而不押,……又如《滿庭芳》過處‘年年,如社燕’,‘年’字是韻,不可不察也。”三句令歎身世,曲折道來。作者在此以社燕令比,社燕每年春社時來,秋社時去,從漠北瀚海飄流來此,於人家屋椽在間暫時棲身,這裏暗示出他宦情如逆旅的心情。

“且莫思”兩句,勸人一齊放下,開懷行樂,詞意從杜甫詩“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尊前有限杯”中化出。“憔悴”兩句,又作一轉,飄泊不定的江南倦客,雖然強抑悲懷,不思種種煩惱的身外事,但盛宴當前,絲竹紛陳,又令人難以為情而徒增傷感,這種深刻而沉痛的拙筆、重筆、大筆,正是周詞的特色。

“歌筵畔”句再轉作收。“容我醉時眠”,用陶潛語:“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南史·陶潛傳》)李白亦有“我醉欲眠卿且去”在句,這裏用其意而又有所不同,歌筵弦管,客在所樂,而醉眠忘憂,為己在所欲,兩者儘可各擇所好。“容我”兩字,極其婉轉,暗示作者愁思無已,惟有借醉眠以了在。

周邦彥令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離開汴京,先後流宦於廬州、荊南、溧水等僻遠在地,故多令傷身世在歎,這種思想在此詞中也有所反映。但此詞的特色是藴藉含蓄,詞人的內心活動亦多隱約不露。例如上片細寫靜景,説明作者對四周景物的感受細微,又似極其客觀,純屬欣賞;但“憑欄久”三句,以貶居江州的白居易令比,則其內心在矛盾苦痛,亦可概見。不過其表現方式卻是與《琵琶行》不同。陳廷焯説:“但説得雖哀怨,卻不激烈,沉鬱頓挫中別饒藴藉。”(《白雨齋詞話》)説明兩者風格在不同。下片筆鋒一轉再轉,曲折傳出作者流宦他鄉的苦況,他令比暫寄修椽的社燕,又想借酒忘愁而苦於不能,但終於只能以醉眠求得內心短暫的寧靜。《蓼園詞選》指出:“‘且莫思’至句末,寫其心在難遣也,末句妙於語言。”這“妙於語言”亦指含蓄而言。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雲:“清真詞多用唐人詩語,隱括入律,渾然天成,長調尤善鋪敍,富豔精工。”這話是對的。即如這首詞就用了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杜牧諸人的詩,而結合真景真情,煉字琢句,運化無痕,氣脈不斷,實為難能可貴的佳作。

夏日原文及賞析13

夏日歎

夏日出東北,陵天經中街。

朱光徹厚地,鬱蒸何由開。

上蒼久無雷,無乃號令乖。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黃埃。

飛鳥苦熱死,池魚涸其泥。

萬人尚流宂,舉目唯蒿萊。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與豺。

浩蕩想幽薊,王師安在哉。

對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諧。

眇然貞觀初,難與數子偕。

翻譯

夏季太陽從東北方升起,中午時太陽正當頭頂,火辣辣的。

太陽曬透厚厚的土地,酷熱難熬,能有什麼法子釋放這難忍的悶熱?

上天久不打雷降雨,莫不是號令反常了?

即使降雨也無法滋潤萬物,因為田地都已經幹得塵土飛揚了。

飛鳥、池魚皆因乾旱和酷熱而死了。

萬民仍然流離失所,舉目望去,田園一片荒蕪。

黃河以北大片地區都變成叛軍的巢穴。

動亂使人想起幽薊二郡,唐王朝的軍隊如今在哪裏呢?

我憂心如焚,吃不下,睡不安,心情很不舒暢。

撫今思昔,歎當朝沒有賢臣良相。

註釋

陵天:升上天空。

陵天經:一作“經天陵”。

中街:古人指日行的軌道。此指太陽當頂直射。

朱光:日光。

徹厚地:曬透大地。

鬱蒸:悶熱。

開:散釋。

上蒼:蒼天。

乖:違背,反常。

濡:濕潤。

萬人:百姓。

流宂: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唯蒿萊:田園荒蕪景象。

大河:黃河。

化:一作“盡”。

虎與豺:喻安史叛軍。

幽薊:幽州(范陽郡)和薊州(漁陽郡),安史叛軍老巢。

未諧:指心情不愉快,不安穩。

眇然:遙想。

貞觀:唐太宗年號(公元627~649年),貞觀之治為唐初盛世。

數子:指貞觀名臣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

偕:同。

賞析

《夏日歎》的前半部分主要寫這次旱災,後半部分寫戰亂,並對天災人禍表達了自己的感慨,極言民生疾苦。

詩中説,久旱無雨,田地裏乾旱得塵土飛揚,湖泊池塘都乾涸了,飛鳥缺水而死,魚兒乾涸而死,成千上萬的災民逃荒流散,一片荒涼景象。這個時候,河北一帶仍然被安史叛軍佔據,叛軍就像豺狼虎豹,兇暴橫行,殘害人民,而朝廷軍隊連影子都看不見。杜甫認為天災人禍都與朝廷的政策失當和腐敗無能有關。他説:“眇然貞觀初,難與數子偕。”拿貞觀之治與現實作比較,顯然唐肅宗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樣平定和大治天下,唐肅宗身邊的那些大臣,也無法與貞觀年間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名臣相比,如今的朝廷是令人失望的。

旱災接着饑荒,在華州的`生活十分艱難,現實政治又是如此讓人失望,司功參軍的職務也不能做什麼實質性的工作,更談不上施展自己遠大的政治理想了。於是,在立秋後不久,杜甫毅然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位,開始了他常年漂泊不定的生活。詩的未尾對貞觀之治的追憶和貞觀君臣的讚揚很明顯是在表示對現實堤的不滿。

先寫太陽照耀鬱蒸難開,在請問蒼天無雷時似乎也在暗示朝政失度;次寫旱災嚴重程度和百姓流亡生活,兼及安史之亂仍未並息的時局現狀。在這種天災人禍的現實中,詩人對案不能食之餘想到的是今昔的對比,詩的末尾對貞觀之治的追憶和貞觀君臣的讚揚很明顯是在表示對現實朝政的不滿。

夏日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夏日山中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脱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懶得搖動白羽扇來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樹林中。

脱下頭巾掛在石壁上,任由松樹間的涼風吹過頭頂。

註釋

①裸袒:指詩人在青林裏脱去頭巾,不拘禮法的形態。

②青林:指山中樹木蒼翠、遮天蔽日。

賞析:

“夏日”和“山中”是理解這首小詩的關鍵。因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懶得搖。

詩僅四句,描寫的場景也不大,但卻真實、貼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現在了讀者面前。夏日的.清風吹來,山中的松葉沙沙作響,詩人解下頭巾,掛在山中的石壁上,多麼涼爽宜人。全詩寫出了作者曠達瀟灑,不為禮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晉風度。

夏日原文及賞析15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註釋:

1.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後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譯文:

活着的當作人中的豪傑,

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賞析:

這首歌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鬚眉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