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讀後感(通用10篇)

來源:文萃谷 1.26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愛的藝術》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的藝術》讀後感(通用10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

“戀愛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們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戀愛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同共生有機體結合相對立的是成熟的戀愛,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們合二為一。人的戀愛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戀愛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戀愛中出現了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象。”

“如果兩個人能從自己的生命的本質出發,體驗到通過與自己的一致,與對方結為一體,而不是逃離自我,那麼在這樣的基本事實面前,就連和諧、衝突,歡樂和悲傷這樣的東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這是在《愛的藝術》中我最喜歡的段落。這本書對於我這個不屬於心理學領域的人來講,其實讀起來很晦澀難懂,説它對是一本課外書,不如説它是一本心理學領域的專業書籍。經常有種讀着讀着就讀不下去的感覺。它是好書推薦中的其中一本書,我也非常承認它的經典和價值,只是我覺得我以後還是需要很長時間慢慢領悟和消化其中的內容。

我覺得其中的內容更像是愛的規則。書中提到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深愛。其實我覺得這些愛中,其他的都沒有那麼的複雜,只有戀愛,太具有難以掌控性。戀愛本來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的結合,可是在現實中往往會涉及兩個家庭,很對夫妻的感覺毀於和其他家庭成員的矛盾,到現在,我對克服這樣的矛盾還是沒有太大的信心,雖然我一直嘗試用愛去避免,但是還是有幾分擔心,或許只有愛是不夠的。

愛情中最應該做的就是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只有這樣,才不會限制彼此的發展,才不會讓對方有窒息的感覺。

總之,我覺得不管怎麼經營,怎麼去做,只要兩個人都感覺幸福,那就是好的戀愛。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2

最近幾天看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感受頗多。書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觀點是愛是一門藝術,需要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同時,愛更多的是給予而不是得到。

當今社會所有人都在渴望愛,許多小説、歌曲都在稱頌愛,但為什麼這個世界有這麼多為愛煩惱的人。《愛的藝術》中,弗洛姆就説其實絕多數人沒有具備愛的能力,又或者説其實多數人談的是愛的感覺,談的是被愛,通過看這本書知道愛其實是一種能力,可以學習,從哪裏學起,主要有三個重要元素,説起來簡單,但想做好並不容易。

首先,第一個需要學習的能力是給予。

你要主動的給予,給予很容易嗎?其實不是,很多人會説,哦!我很大方,很慷慨。因為很多人的給予都帶有被動,都是因為某個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實是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希望是要有回報的,這本書裏講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報,沒有被動、沒有社會壓力或者其他什麼方面的壓力促使他主動給予,主動給予是想要分享,我們可以檢查下自己的給予是主動給予,還是被動給予。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動給予,而是被動給予,説明你的愛的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個能力是關懷。

書中説到真正的關懷是本身要有勞動力在裏面的,平時當我們説,我們好愛自己的家人,卻從來沒見過你關懷、照顧過你的家人。説自己好愛自己的學生,也從來沒見過你關心過你的學生,那隻能説明你愛的是家人、學生給你來的感覺,所以,真正的愛中,你要有勞動性的關懷。

最後一個需要學習並具備的能力是尊重,真正的愛中必然有尊敬,我們大部分人都覺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

這本書就説尊敬其實在拉丁文中得意思是如實的注視對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的對待你,很多的父母以為他們愛孩子,其實他們只是希望他的孩子變成一個他渴望形成的樣子,並沒有如實的尊重。只有尊重,你才會獲得真正的對方。

《愛的藝術》是心理學家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這是是一本可以輕鬆閲讀但又能引起思考的小書,很慶幸遇見了它,弗洛姆的文筆很流暢,思維很連貫,不是那種嚴肅的説教,也不是牧師般的引導,他不是要教會我們什麼,他只是在講述,就好像一個老者在講自己人生中關於愛的那一章節,每個聽眾各取所需即可。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3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釋了愛:弗洛姆從“激進的、人道主義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場出發,把“愛”看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問題的一種回答,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統一的巨大力量。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的一門藝術。

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通過人們瞭解愛的理論,然後實踐愛,從而實現愛的藝術。在愛的理論中作者説到了:

一、愛情對生存問題的回答。

二、父母與孩子之愛。

三、愛的對象。

這三個方面闡述了愛的基礎是給予、關心、責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動特徵是給予,不是接納。很多人覺得給予的同時就意味着失去,但對於愛而言,對於一個心中有愛的人而言並不是如此,因為愛不是商品交易,你給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越多。這也就是愛的真諦。

看完了這本書,感覺寫得很美,很另類,但可能是作者的思想太深遂了,未能完全參悟。只是對其中的博愛頗有感觸。在之前總感動於個人的愛,總覺得相愛的兩個人很幸福。但人們把這種如痴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的愛情的表現,而作者認為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

是呀,我們之前都是認為愛只要找準對象,就可以無限的愛,可以不無需任何技巧。但結果大多都是開始的甜蜜換來的只是誤解、隔閡最後也只能是短暫的歡欣之後的離別。這也就是作者説到的我們只是為了排解各自的寂寞,這是無法長久的。在作者看來這是一種自私的愛,我們應該把一切愛都以博愛為基礎。就是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願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這也是聖經裏提到的一種愛的方式:愛他人應如愛己。博愛對所有人的愛,其特點是這種愛沒有獨佔性。

這是一種寬廣的胸懷,不僅是對他人的愛,對社會的愛,還應該包對自然的愛,也就是對整個世界的愛。這也就能理解一些偉大的獨行者,他們為了自己的事業,為了社會的事業能長期忍受“寂寞”。之前總覺得不可想象,但現在想來是自己太膚淺了。他們的愛已超過了為了消滅自身孤獨的需要而上升到了一種對他人的一種關心,對社會的一種責任,對世界的一種奉獻,這是一種偉大的愛,一種普遍的愛,一種對消滅與神隔閡的愛,一種對上帝無限虔誠的愛!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4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感受良多。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羣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説,愛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愛確實是內心強大的表現。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説,愛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過於脆弱的相互依賴的愛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説,一個懂得並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於各種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裏,應該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並且認為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

在本書的開始,弗洛姆即指出,愛是一門藝術,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藝術一樣,要學習如何愛就像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先需瞭解愛的理論,再探討愛的實踐。弗洛姆所講的愛的實踐,絕非一般暢銷書中的夫妻情侶“相處之道”,而是就個人自身行為進行的探討。

可是長久以來,為什麼多數人認為愛是不需要學習呢?弗洛姆在書中闡述道,大部分人認為愛不需要學習的前提主要為以下三點:第一,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眾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這樣迫使男性取得成就,獲得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女性通過修飾儀表健美等來吸引男性;第二,把愛的問題設想為一個對象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第三,把最初墜入情網的經歷與愛的“久恆”之間的區別混淆了。

這三點真是字字珠璣,就拿第一點來説,現在的八零九零後都是獨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關注被愛,而不願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關心對方,孰不知,“握緊拳頭,裏面什麼也沒有。張開雙手,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持有“被愛比愛更幸福”這種言論的人,多數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點,強調愛的對象就像在中國強調“緣分”。不少書中的“愛情警句”不斷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等着你”,其實不少任性的年輕人不懂得愛,總是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5

愛的藝術這本書,相對於之前的心勝,在表現手法上更像哲理論文而不是寓情於事,富有哲理性。通過對這本書的閲讀,我對父母之愛有一定感觸。但是,就目前而言,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愛的實踐這一章。我們要有愛他人的能力,真正恭謙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生活會變得更豐富。

如果説戰勝對手首先要從內心戰勝對方的話,贏得同學的讚賞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愛。

對朋友的愛是需要我們專注的。在生活中會經常遇到有的同學最近幾天突然對自己特別的好,常常讓我們感到幸福來的太突然了,以至不能接受。緊接着會發現是他們有求於自己,然後態度就沒之前那麼熱情了。至少對於我來説,我是不把這樣的人作為心中理想的朋友的。真正的朋友應該是時時刻刻的關懷,是一種耐心的體現。時常我們還會遇到一種情況是自己可能給某人的印象不是很好,但是你又人為他是一個人品很好的人,你主動示好卻又遭到別人拒絕。遇到這種情況,只要我們去專注的去想辦法和他交朋友,他也一定會認可的。專注的交往一定會獲得別人的信任。

此外,能與同學和諧相處的另一種方法是用愛去聆聽。我們總是不厭其煩的去推銷自己,喜歡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經歷,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聽另一個人無休止的嘮叨。一個好朋友,好同學,就是要體諒對方的心情,設身處地為他着想。或許我們對那些話題不感興趣,但是對方既然講出來就是想和我們去分享其中的喜悦,我們應該理解這份心情。有時對方於我們分享的可能是他痛苦的遭遇,比如和女友分手等問題,甚至是對某些人的牢騷。我們對於這些不應報以埋怨、不厭其煩的態度。認真聆聽,用心體會對方所要闡述的思想,順着對方的思路與他認真溝通,開導對方。這是作為一個好朋友,好同學需要做的,而不是敬而遠之。

面對同學對自己的抱怨,不滿意,我們要報以樂觀的心態,用愛,用真誠去感化對方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在大學生活中,我們難免與同學發生些誤會,這會導致朋友之間互相疏遠。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看了這本書,我今後應該做的不是仇恨繼續加劇,而是從點滴做起,主動為對方提供幫助,寬容對方的不足。主動示好,才是化解雙方內心仇恨的最好辦法。

真誠溝通,堅持去愛,是在大學生活中保持與同學良好關係的法寶。我會在今後的生活中,用心戰勝自己,用愛感化別人。豐富我的大學生活。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6

了懂得什麼叫感情,感情到底能帶來什麼樣的用心好處,同時也是為了改變之前認為“感情是無聊的東西“的看法,我讀了這本《愛的藝術》當然這本書也談及到了親情和友情方面的知識,自己在這兩方面還是看的很重的!只是因為在之前不理解真正的感情。

讀完這本書之後,自己也懂得了不少!那麼感情到底是什麼呢?書中的幾個詞概括了其真正的含義。愛除了給予之外還有這些用心的要素瞭解,尊重,職責和關心。首先先談談了解和尊重吧,要想尊重一個人,首先要了解這個人。透過了解認識對方,認識對方才能尊重對方。為感情所持的職責感和關心程度如果不以瞭解為基礎,那麼,一切都只會是盲目的。然後再談談關心和職責吧,感情説到底就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用心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用心的關心,那麼這種愛就稱不上真正的愛。關心也自然會牽動感情的另一個方面,即職責感。職責感完全是人的一種由心裏駕馭的自覺行為,是“我“對另一個具有生命好處的客體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願望和反應。

所謂愛人的職責感,就是建立再對他人的負責就像對自己負責一樣的基礎上的。同時呢,尊重也是感情的第三個重要因素,如果感情沒有尊重,那麼所謂的職責感就很容易蜕化成對對方的支配,佔有甚至是奴役。尊重這個詞的實際好處就是指客觀地正視對方的全部,並容納對方獨有個性的存在。讓一個被我愛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長或發展,而不是要求對方服務於我,我同樣就應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樂意理解他(她)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為我預先設計好了的模型,更不是為了她當作我使用的工具。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給予屬於她自己空間的基礎上才會有感情。感情是一種行為,是人的能量的實踐,這種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發揮,而且永遠不會是被外力強迫所導致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用心感情呢?需要兩點重要的要素,第一:自覺擺脱自戀,第二:客觀性着眼於現實,不斷的培養自己的謙恭和理智。

愛一個人就意味着要獻出自己,而不是有條件地期盼得到對方的回報。感情是信念的一種行為!如果“我“在愛,我便會處於對“我“所愛的人十分關心的狀態,而不僅僅僅要求每一天都和對方溺在一齊!如果你不認同完成一切事情都需要有必須的時間和過程,一開始就急於求成,你就毫無目的地給自己施加壓力,你就會因此一事無成,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用心的感情!

當我讀完這本《愛的藝術》之後,它讓我真正懂得了什麼叫作感情,感情需要彼此的信任,彼此的尊重,彼此的關心,彼此的包容,並且給彼此自己的自由空間而並不是整天溺在一齊,無所事事,整天喜怒無常,頹廢至極。而是彼此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奮鬥目標,有為彼此未來的打算所以“我相信感情並不是無聊的,感情能夠是用心向上的,能夠是彼此間的精神支柱。

“所以我祝福天下所有有情人終成眷屬,祝福你們永遠幸福,快樂每一天。至於我自己呢?一切的一切等我自己真正成熟了之後再説吧。那麼何謂思想成熟的人?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潛力的人。思想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在理性推導下,他放下了先前那種無所不能的目標幻想,並能以一種謙恭的態度應對現實。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7

有人説,“相愛的藝術是相同的,失去愛的人兒各有各的失誤。”愛是一門藝術嗎?讓我們聽聽的心理學家艾裏希弗洛姆對愛的理解。

艾裏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學家、新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1900年,他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猶太人家庭,是家中的獨子。1922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二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納粹上台後,他於1934年赴美,在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並執教於高校。1980年,八十歲生日前五天病逝於瑞士家中。

弗洛姆的思想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説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十分重視人與社會的關係的研究。他承認人的生物性,但更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的本質是由文化的或社會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決定的。人在現代社會中普遍具有孤獨感,這是人在社會中達到個性化的必然結果。為了醫治病態社會,他提出通過改善人的心理,解決有關人們的勞動組織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的問題,建立一個友愛、互助、沒有孤獨感的理想社會。除了《愛的藝術》,他還創作了《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著作。

《愛的藝術》是弗洛姆最的作品。在這本書中,弗洛姆提出,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個性,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性人格傾向,那麼一切愛的嘗試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自制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確提出,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數人認為愛僅僅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只有幸運兒才能“墮入”愛的情網。人們產生這種錯誤的想法有三種原因:一是隻研究怎麼被人愛;二是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三是人們不瞭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

第二章是關於愛的理論,也是全書中花費最多筆墨來闡述的一個部分。弗洛姆首先談了愛的要素。對人來説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獨感和擺脱孤獨的監禁,而這隻有通過真愛才有可能實現。真愛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愛情的積極性除了有“給”的要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8

《愛的藝術》和《你的努力,終將成就無可替代的自己》這兩本書籍,當它們同時出現在我的眼前時,映入我腦海中的不是後者,而是前者的愛。無可否認後者那種肯定的精神讓我欽佩,但我個人更樂忠於前者。愛這一名詞渺小而又偉大,從我們哇哇落地之時起,愛這一詞彙便時刻縈繞着我們。無私的母愛,沉默的父愛,單純的友愛,如蠟燭般燃燒自己的師生之愛,無一不温暖、照亮着我們前行的道路。

《愛的藝術》是德裔美籍社會心理學家艾裏希?弗洛姆創作的心理學著作。它的主要內容是該篇作者通過簡潔的語言解釋了愛這個深奧的話題,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並朝着有益的目標邁進。

當我打開這本書時,我很認可前言中的一句話“我們不能因為愛並不容易,就不去認識它的種種困難,以及實現愛的條件”。本書共分為四章,第一章愛是一門藝術嗎?我的回答是“是”,但這門藝術深刻而又艱難,儘管大多數人都認可這個答案,卻又無能為力,僅有極小部分的人去研究這門藝術。第二章愛情的理論中對愛情的闡述,使我感到陌生而又複雜,略感熟悉的也只有母愛、父愛、博愛、以及自愛。第三章中的理論,通過時間的積累證明它的不可實現性。在文章的最後愛的實踐中告訴我們,不管是木工、醫學、還是愛的藝術,都需要一定的訓練,專一,耐心以及全力以赴。通讀全章,不得不驚歎於它的深刻,對於我一個門外漢來講,實在是晦澀難懂。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自己讀不下去,只是對於這一本經典的心理學著作,我覺得我以後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領悟和消化它。

弗洛姆的文章中説,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麼關心責任心就會變成對他人的一種控制。而作為醫護工作者的我們,對於身邊的人和事,何嘗離得開這四項呢?來自不同城市的我們一同匯聚在這裏工作,從陌生到熟悉,我們彼此相識相知,在對方的身上認識彼此的獨特個性,促使對方努力成長,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們,這是尊重。身着白衣踏進院門,需要我們時刻踏實嚴謹,精益求精。不僅是對工作的認真,也是對患者的一份關心和一份責任心。講到這裏,不禁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在我院發生的一件趣事。上班期間,一位阿姨拉着工作者一起跳舞,問及緣由,是大夫精湛的技藝,極致的護理,讓阿姨可以活動自如,恢復正常生活。看着她開心的臉龐,讓我們對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相信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更強!

最後讓我引用彭沙爾的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演講“為了愛我們才存在,有愛慰籍的人,無懼於任何事情,任何人”。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9

提及此書,我想到的最多的是愛情。本以為這就是一本關於愛情的藝術之作,翻開後才發現,不止愛情,有關於兄弟的愛,母愛,性愛,自愛,對上帝之愛。

長久以來,似乎一直都在戀愛,也一直有來自家人的愛,也有對家人愛的付出。但是突然覺得,愛也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一直都在愛,但好像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只能把自己或者對方稱之為自私。一直以來的相處模式,所謂愛也只是一時興起,來的快去的也快。甚至覺得根本不懂什麼是愛,於是就渴望有這麼一本書。《愛的藝術》來的剛剛好!

"在本書中,弗洛姆認為,愛情不是一種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個性。以此形成一種創造傾向,否則,一切愛的嘗試都是會失敗的。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不能謙恭、勇敢、真誠自制的愛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滿意的愛。弗洛姆進而提出,愛是一門藝術,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需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去學習。人即要學習愛的理論,也要在愛的實踐中學習。"

我們都知道,愛一個人就要給他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兩個人共同進步。而往往在其中,漸漸地會發展成一種惰性,覺得其他的多餘要求都是奢侈,更多的只關心自己的需求,關心自己有沒有達到滿意?而忽略了對方的需求,這種愛自然持久不了。

"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離,從而使他從孤獨的囚牢中解脱出來。"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就是尋找另一個人與之結合,因此我們才總是在自己缺失的另一半。

愛是一種活動,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它是永恆的,不是墜入情網。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成熟的愛是在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合,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愛通常包含的基本元素: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0

“熱愛學生,誨人不倦”是亙古不變的師德規範要求中,道理很簡單,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什麼是師愛,師愛究竟如何構建,是我們平時很少深入思考的問題。關於師愛,學者們有許多論述。

最近我讀了弗洛姆《愛的藝術》一書,得到不少新的啟示。他是這樣將不同的愛加以區別並分析愛的歷程的:首先,他談到母愛,認為母愛是一種無條件的、對無依無靠者的愛。孩子獲得母愛不需要其他條件,只要是她的孩子。母愛無私而偉大,人們稱母愛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是安寧、是無憂無慮。但母愛的無條件也有消極意義,孩子可能因此無所作為,從而推動自己的主體性。其次,他分析了父愛,認為這是一種有條件的愛。父親講,我愛你是因為你盡了義務。

父愛與母愛不同,母愛是存在的愛,父愛是應得的愛,代表理性的愛。這就迫使孩子為了獲得它而更加努力,這就有利於主體的發展。再次,他分析了愛的第三發展階段——自愛。經過母愛、父愛之後,人成熟起來,使自己既成為自己的母親又成為自己的父親,揚棄了父愛和母愛,把二者辯證地統一起來,既具母愛施愛的本性,又具父愛獲愛的能力,有了自我尊重、熱愛和對人尊重和理解,形成自己的良心。

弗洛姆把愛的發展歷程表述為:接受母愛——尋找父愛——表現自愛的過程。他認為,作為教師,這三種愛是凝聚在自己整體人格中的,並指出:會愛孩子的老師要根據不同情況把它零售給孩子,在零售中體現出教育目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藝術。那麼,教師的愛是一種怎樣的愛呢?首先,教師要像母愛那樣無條件,對任何一個學生,不管其長相、個性、家庭背景、學習成績、行為表現如何,都給予愛護。教師愛學生應是無條件的給予,認識到“我愛學生無條件,只因為他是我的學生”。

這種師愛會使學生感到母性的温暖,他失敗時可從母親懷抱中得到支撐,焦慮時可得到勇氣,成功時可獲得鼓勵。學生在“母愛”中不必膽戰心驚,而可以毫無顧忌地表現自我,從而為班級創設家園的氣氛。其次,教師在廣博母愛的基礎上又扮演着父愛的角色。

它與母愛互補互存,對學生有嚴格的規範要求,為學生履行規範創造條件,使其在“討好”中形成尋求愛的能力,在一種積極的心態中發展主體性。在學生形成自愛的階段中,外在規範內化為他的道德良心,自愛的學生從教師那裏繼承師愛的兩種牲:學會愛人和贏得別人的愛。高明的教師既能無微不至地關愛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又能讓愛的種子在他的心中發芽生長。這就是成功的教育,這説明教師已具備了成熟地師愛。

這種成熟的愛最核心的部分是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尊重的內涵十分豐富,它不僅指不體罰、不訓斥學生,更意味着尊重每個學生的發展權利、發展潛能、發展機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是現代師愛的靈魂,是學校德育的核心,是最有力量的教育智慧。尊重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在師生交流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的最自然、最直接的人格精神的培育,就是讓學生在受人的尊重中學習尊重,在被人愛中學會愛別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