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第一學期歷史複習資料

來源:文萃谷 6.36K

1、元謀人、北京人、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説(識記)

七年級第一學期歷史複習資料

(1)元謀人:在雲南元謀縣,發現了遠古人類的牙齒、工具,距今約有一百七十萬年。考古學家稱他們為元謀人。意義: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已知)的最早人類。我國是世界上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北京人: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裏,發現了遠古人類的頭蓋骨,這就是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到約二十萬年。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能夠用手使用工具勞動,他們已經是人了。北京人已經使用天然火。北京人過着羣居生活。這就是原始社會早期的人類社會。

(3)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

距今約七千年到五千年,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種植白菜等,兼有飼養、漁獵等經濟活動。②已經會建造房屋(地穴式房子),過着定居的生活。③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稱為新石器時代。④製作和使用陶器。⑤半坡遺址反映了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特點。

河姆渡遺址:,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水稻的國家。②能建築結構比較複雜,技術要求很高的幹欄式房屋,過定居生活。③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稱為新石器時代。④製作和使用陶器。在低窪的地方開挖水井,飲水比以前方便。⑤河姆渡遺址反映了長江流域農耕文化的特點。

(4)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説

傳説中距今約四五千年,我國長江流域的炎帝和黃帝,聯合打敗東方蚩尤,從此逐漸形成華夏族(漢族的前身)。至今海外華人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傳説繼黃帝之後,堯、舜、禹先後成為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通過推舉產生部落

聯盟首領的辦法,史稱“禪讓”。

◆主席連戰率團祭拜黃帝陵:表達了海峽兩岸都是“炎黃子孫”,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心願。

2、夏朝、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分封制(識記)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奴隸社會開始。禹是唯一個既做過部落聯盟首領,又做過奴隸制國家國王的人。

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個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分封制:目的: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授民授

疆土”。西周通過分封諸侯,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西周實行分封制與西歐封建等級的區別。

3、理解通過商鞅變法的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理解)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完成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代,其主要形式是變法運動。戰國時期的變法改革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徹底。

(1)背景:春秋以來,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到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強大,他們要求確立自己的政治統治地位,發展封建經濟,因此紛紛要求變法。

(2)目的: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的。

(3)主要內容:

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戰,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

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縣製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在我國曆史上影響深遠。)我國“縣”這一地方機構最早開始設立於戰國時期的秦國。

(4)歷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經過商鞅變法,①秦國廢除了奴隸制,發展了封建經濟(最根本最主要的作用),②軍隊戰鬥力加強,秦國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③為日後兼併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啟示:①商鞅為變法不怕流血犧牲的無畏精神,自覺增強戰勝困難,勇於進取的意識,使學生認識順應歷史發展的改革是促進國家強大的根本原因。②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改革是強國之路;改革必須符合實際情況和歷史發展的規律;成功的改革會促進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

◆商鞅最終被誣告遭受車裂而死,商鞍變法失敗了嗎?

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於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

否達到。商鞍最終雖被處死,但秦國的變法並沒有廢除,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為秦國經過商鞍變法,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兼併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①商鞅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②商鞅變法有秦孝公的堅決支持。③商鞅敢於同舊勢力作鬥爭。

◆你所在的縣,遠離國都,為了推行變法,人們都在傳言商鞅派了一個能幹的縣令。這種事可信嗎?為什麼?(不可信。因為法令規定:縣的長官由國君直接任命。)

4、通過秦兼併六國的史實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説明秦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運用)

1、秦統一的歷史條件:

(1)、經過春秋戰國的長期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2)、春秋戰國的兼併戰爭,諸侯國數量減少,客觀上有利於國家走向統一。

(3)、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決策適當,也是秦統一六國的重要原因。

2、統一的過程: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後兼併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定都咸陽。

3、秦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第一、政治:創立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一切軍政大權。

2、在中央設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政事)、太尉(掌管軍事)、御史

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在地方推行郡縣制。

意義: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加強對人民的統治。

第二、經濟:1、統一貨幣: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2、統

一度量衡。 作用:鞏固了秦的統一,促進了各地經濟的交流與發展。 第三、文化: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推廣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

作用:鞏固了秦的統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第四、思想:“焚書坑儒”。 危害:鉗制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給我國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損失。

第五、鞏固、開發邊疆: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築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南征越族,開鑿靈渠(連接長江和珠江水系)。

秦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4、秦統一的意義:

A.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

B.它順應了歷史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對歷史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C

.秦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其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後世影響深遠。

(或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②秦的統一,

順應了歷史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意願,有利於當時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③秦始皇為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了一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④北擊匈奴、修築長城,開發南疆,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以後中國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⑤同時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於華夏族的形成。)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是利用哪家的思想? 儒家思想

5、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運用)

A.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鼓勵推薦人才,破格錄用有才能的人。

B.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興修水利,親治黃河,推行進步的農業技術,使農業生產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c.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加強思想控制,鞏固中央集權;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西漢最高學府)。

D.軍事上:起用衞青、霍去病等將領發動三次大戰役,打敗了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脅。 E.民族交往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通往西域的商路,加強漢朝和西域各民族間

的聯繫,客觀上打通了“絲綢之路”——東西交通要道。

漢武帝時,西漢經濟繁榮,國力雄厚,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評價漢武帝:功: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封建皇帝。他雄才大略,開拓創新,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間能夠順應歷史潮流,變革圖新,使西漢王朝實現了大一統,進入鼎盛時期。

過:漢武帝晚年好大喜功,連年用兵,國力耗損。

◆“秦皇漢武”對儒家思想各採取什麼措施,各產生什麼影響?

①秦始皇採取“焚書坑儒”壓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摧殘了文化。

②漢武帝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興教育,使儒家思想開始正式成為封建正統思想。

6、漢通西域、絲綢之路(理解)

(1)漢通西域:兩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西漢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域的天馬、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核桃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傳到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發展。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即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的開始。從此,今新疆地區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絲綢之路:路線:長安(起點) → 河西走廊 → 今新疆地區 → 西亞 → 歐洲(終點)

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多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地位: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外經濟的交流通道,還是中外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作用: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這條古代東西方交通要道成為中西交通交通的重要渠道。

你認為這條中西通道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有什麼價值和作用?

A、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它不僅溝通了東西方文明,而且促進了這兩個文明的相互滲透。

B、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交流與開放的精神至今仍在。

C、保護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搞好旅遊開發,促進我國西部開發建設。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7、陳勝、吳廣起義(識記)

原因:秦朝實行暴政統治、沉重的徭役賦税、嚴刑酷法,使民不聊生。

過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發動起義。但由於秦軍的強大,起義失敗。

意義: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注意:它並沒有直接推翻秦朝的統治。直接推翻秦朝統治的是劉邦領導的農民軍。

8、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江南地區的開發(識記)

官渡之戰:公元200年 曹操

袁紹

影響: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 曹操 孫、劉聯軍

影響: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在洛陽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2年,孫權也稱王,國號吳,史稱孫吳或東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注意:曹操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物,而是東漢末年的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熱門標籤